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2024-05-05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共5篇)

篇1: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

8、乐府诗:“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9、古诗:“古诗”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的五言诗。今存完整的古诗尚有四十六首。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诗内容风格相近,大抵都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的下层文士之手,已是很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而这些古诗中成

就最高最能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他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桓、灵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2、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处在魏晋易代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鄙视礼教,纵酒任性,寄情山水。他们曾隐居山阳,常在竹林聚会,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筝抚琴,无拘无束,“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13、太康体:所谓“太康体”,大致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益盛”(《情采》)。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4、田园诗: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田园诗主要是描写农村的风景,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15、玄言诗: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这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16、咏史诗: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曹魏时的诗皆是专咏一事,没有结合咏史,咏怀,而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7、咏怀诗: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

思考。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18、潘陆:指潘岳和陆机,他们两人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为著名文学理论家,所作诗文讲求辞藻和排偶,开六朝文学的风气,有《陆士衡集》。潘岳,字安仁,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所作诗赋辞藻华艳,长于抒情。

19、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元嘉之雄”,是第一个大力描摹山水的作家,是山水诗之鼻祖,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革除了东晋诗坛玄言诗浪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谢眺,字玄晖,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齐梁首杰”“永明之雄”,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有《谢宣城集》。二人均擅长山水诗,且为同族,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20、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另有《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扬雄:《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世称“四大赋”。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著有《班兰台集》。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赏析

郁郁涧底松

•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充分地揭示了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强烈鞭挞了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

• 第一层:(“郁郁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这一层以“松”、“苗”对比,揭示出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状况。此层对不合理自然现象的描述,为后文正

面评说蓄积了充分的声势。

• 第二层(世胄蹑高位——由来非一朝——这一层由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而与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联系起来,揭露出士族才拙而位高、寒士才高而位卑的现实,并指出这种腐朽的门阀制度是古已有之,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 前一层是比兴,这一层则是直述其事,它将前一层的比兴化作了明朗的揭露和鞭挞。

• 第三层(金张藉旧业——白首不见抬)这一层咏史,以历史上的不合理现象来印论前面的议论。

• 这首诗借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和鞭挞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摧残,抒写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愤慨。

《登池上楼》赏析

 这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它主要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 第一部分(潜虬媚幽姿——退耕力不任)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生活和矛盾心境,亦是写他登池上楼前的复杂心情。

 第二部分(徇禄反穷海——园柳变鸣禽)。写自己病后登楼观赏所见到的景物。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是为历诗评家交口称赞的名句。关于它,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见于《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曰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

 首先,它妙在情景交融。

 通过对春光美景的拟声绘色。表达自己久病新愈,猝见春光的欣欣之虑。 宋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 金元为问《论诗绝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 其次,从艺术表现来看,它妙在工巧而自然。谢诗之妙,在于自然,这是一致公认的。《宋书·颜延之传》引鲍照语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这一联诗,其佳处正是在于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而成,虽对偶而不露痕迹,胡应麟《诗薮》外编说它“率然信口,故自谓奇”。

 第三部分:“祁祁伤豳歌——无闷征在今”。写登楼所感,即抒写怀人思归的情绪。

 这首诗大量运用对偶,而且大致比较自然工整,表明谢灵运对诗歌创作艺术技巧的运用相当娴熟,造诸很深。但这首诗雕琢太甚,斧凿痕迹明显,有些句子也较难懂。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写景上体现出来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色。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是写景的客观性。他是依据他游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致摹绘,所以在他笔下呈现出的自然景物的特点,乃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于人境之外的,不似陶潜之将其融合于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

对案不能食

 这首诗是鲍照《拟行路难》的第六首。主要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 这首诗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中心是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耿直倔强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发泄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从全诗的格调看,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正象刘熙载所说的,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艺概》)之作。

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和叙事,而在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几种手法的交替使用,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这首诗语言刚健、质朴;七言为主,杂用五言,两句一韵,换韵自由。这种七言歌作体对于表达诗人的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对此后七言古诗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夜中不能寐

 《夜中不能寐 》是整个咏怀诗的第一首,可以把它看作序曲。在这首诗中,诗人勾勒了自己孤独无偶而万感交集的忧郁形象。

 阮籍这一首咏怀之作的艺术风格,既是他个人审美经验的体现,也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所包含的深挚的韵致,体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生动的艺术美感,是令人赞赏不已的 七哀诗

• 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 王粲这首《七哀诗》写的是诗人离开长安向荆州避难的流亡途中所看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无比悲痛的心情。

• 《七哀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真实。陈祚明说:“王仲宣诗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七哀诗》的真实,就在于它忠实的记录了战乱的真实画面,真挚地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它没有丝毫的形容和夸张,也不加任何的修辞和发挥。但唯其真实,这幅历史画卷才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清人方东树评曰:《七哀诗》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白马篇

•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属《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是诗人拟乐府之作。

• 郭茂倩《乐府诗集》:“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所以乐府诗中以白马为题的诗都为“言边塞征战之事”的作品。

•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游侠儿高强出众的武艺和豪迈英武的气魄,歌颂了他捐躯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

• 第一部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写游侠儿的豪侠英武。

• 第二部分(“边城多警急——视死忽如归”)写游侠儿抵御外侮的英勇气概,表现他崇高的精神世界。

• 诗以言志。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游侠英雄,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朱乾曰:“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国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

• 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五言诗。曹植在诗中运用了乐府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说明他善于向民歌吸取营养。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究炼字炼句和运用对偶。如“白马饰金羁”就很注意文句的华美。而“控弦破左的,右发推月支。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一连三联对偶,十分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曹植在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短歌行

•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唐人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却遭到清人张玉榖“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译。张玉榖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张、陈二位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

• 曹操在这首诗中,正是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

•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这一层主要是慨叹人生的短暂,以揭示忧思之缘由。

•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这一层抒写自己对贤才的真诚思慕以及归来贤才的欢迎和重视。•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这一层八句是对以上两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

•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这一层,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在最后希望贤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归附自己,同时表明自己竭诚以待贤士的态度和实现“天下归心”的理想抱负,揭示了诗的主旨。

•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说它“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 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首《短歌行》就是具有“古直”、“悲凉”特色。

陌上桑

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带有喜剧色

彩的民间叙事诗。

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乐,列乎深堂”。(《后汉书·仲长统传》)

 全诗分为“三解”。“解”是乐章的段落,犹如《诗经》的“章”,后世“词”中的“阕”,是乐曲曲调暂时的休止。

侧面描写

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而是诙谐地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的反映,来烘托罗敷的美。

 从艺术效果看,这种俏皮的夸张的侧面虚写比正面实写要高明得多。以虚写实,不对罗敷的美作具体确定的描摩,所以罗敷的美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在最大范围内给接受主体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从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空白,以充分发挥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子之美的感知经验与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再创造出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不同接受主体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模糊而又鲜明,完美而又生动的。

 陈祚明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 这种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的手法,也就是所谓烘云托月的手法。

《项羽本纪》

 司马迁以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才力和千钧笔力,以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基本素材,用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从崛起于民间举兵反秦、直到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刻画了项羽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的思想性格,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位具有暴烈色彩的传奇英雄形象,再现了秦汉之际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时代氛围。

全文可分为六大部分。

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沛公军砀”,写项羽随项梁在吴中起事,渡江西进,薛县召集诸将计事,立楚怀玉孙心,项梁大败定陶身死。这是起义的发展阶段,项梁为起义的中心人物。

 第二部分:“章邯已破项梁军”至“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此部分主要是写“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这是楚军最强盛的时期。

 第三部分:从行略定秦地,至“立诛曹无伤”即“鸿门之宴“。写了项羽因沛公已占关中大怒及沛公到鸿门谢罪的情况。暴露了楚军内部的种种弱点。这是此后汉军转败为胜的重要原因。

 第四部分:从“居数日”至“项王常置军中”写项羽西屠咸阳,分封诸王、放逐义帝、诸侯背叛项羽的情况。

 第五部分:从“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至“乃引兵解而东归”,写成皋之战相持的情况。中间写了刘邦败于彭城后复振,行反间计,项羽以烹太公威胁,刘邦受伤,约和以鸿沟为界等。

 第六部分:从“汉欲西归”至“泣之而去”。写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结束了这位楚霸王悲剧性的一生。

 《项羽本纪》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 为了突出项羽的主要个性特征,作者在概括描述项羽一生事迹的基础上,着重描绘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件大事。

 作者不仅善于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件大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个性。

作者还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正如明代凌约言所说:“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抗拒);羽救钜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史记评林》)

《项羽本纪》还注意渲染环境气氛。如垓下之围,项羽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其气氛多么浓烈,场面多么悲壮,写他英勇突围,三胜敌军,最后拔剑自刎,又是多么悲壮苍凉,慷慨激昂。这种浓烈的悲剧气氛,不仅加深了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也表现了作者对悲剧英雄的无限惋惜和同情。李将军列传

 第一部分(篇首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的生平际遇,重点突出了他为上郡太守时对匈奴作战时的机智勇敢。 第二部分(“居久之”至“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在汉与匈奴进行频繁战争的时期,李广作为边将的一段经历,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写李广的治军宽缓、勇敢善射及热爱士卒的名将风度。

 第三部分(“居顷之,石逮卒”至“赎为庶人”):写李广晚年仍奋力与匈奴作战,但终不能遂其志愿,最后在贵戚卫青的倾轧逼迫下自杀身死。 第四部分(“太史公曰”至篇末):作者赞扬李广具有忠厚诚实的品质,虽然不善言辞,却深受人们的爱戴。

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形象的特征及其刻画

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李将军列传》是《史记》各篇中司马迁用力最勤的传记之一。作者满怀钦佩景仰之情,着重记述了李广作为杰出边将的一生、对李广的英勇机智、果敢善战、精于骑射的非凡才干和热爱士卒、清廉简易的美好品格作了细致的记述和热情的赞颂,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封建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思,则流露出了极大的不满和愤慨。

 主要方法:抓住才高世戾的特点,极力进行描摹刻画。

一、才高——飞将军李广的绝代将才

1、李广的才,首先反映在他的武艺上,而其武艺的特点又集中反映在骑射上。

 李广善射,贯彻始终,全篇写李广善射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石,射虎,射裨将等。

2、李广不仅有骑射的精湛成功,还具有杰出的谋略和胆识,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

 “是必射雕者也”——“果匈奴射雕者也”——疑为 “诱骑”——“皆惊,上山陈”。

 “前”——然后是“下马解鞍”——还进一步挑战,射杀白马将”——最后是“纵马卧”。

3、司马迁还通过叙李广被俘而冒死逃归的事件,进一步刻画了李广的顽强忠勇。

4、李广为人清廉,爱护士卒。

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5、李广的为人还有则毅、磊落的特点。

二、世戾——一代将才的不幸命运

 司马迁写李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热烈地歌颂李广是一个盖世无双的将才,另一方面则又专写他的挫折,并以此为暗线,他深刻地写出了李广一生的不幸遭遇。

 汉文帝一面赞赏李广的才略,一面却发出了“子不遇时,如今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的感叹。

 到了武帝时代,依然“才韪而世戾”。

 司马迁对最高统治者集团的揭露和鞭挞,通过描叙李广之死而推至顶点。

艺术特点

1、善于剪裁。

2、善用对比手法。

3、细节描写、渲染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晚登三山回望京邑所见春江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京邑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急切的思归之情。此诗在艺术上十分成功。(1)精妙绝伦的景物描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2)语言精美,意韵和谐,是此诗的又一特色。诗人既注意语言的雕琢,又注意流畅自然,使这首诗的语言既精警工丽,又圆美流转。全诗一韵到低,又有不少对使工整的句子,读起来音韵和谐,珠圆玉润。(3)典故的妙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全诗四处用典,并且都是两两连用。开头用王粲和潘岳望京邑来比喻自己回望京邑,后面用王粲诗和《诗经》中的思归之情喻自己的思归之情,运用得贴切自然,毫无生硬和堆砌之感。这几个典型的成功运用,对于抒发诗人留恋京邑和思归之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篇2: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A、班超 B、班昭 C、班固

4、《子虚赋》的作者是(A)。A、司马相如 B、杨雄 C、张衡

5、被确认是蔡琰所作的作品是(A)。

A、五言《悲愤诗》 B、骚体《悲愤诗》 C、《胡笳十八拍》

6、魏晋时期善长写四言诗的除曹操外还有(B)。A、曹丕 B、王粲 C、嵇康

7、现存最早而最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B)。A、《四愁诗》 B、《燕歌行》 C、《拟行路难》

8、《三都赋》的作者是(C)。A、班固 B、张衡 C、左思

9、张衡是(B)的作者。

A、《两都赋》 B、《二京赋》 C、《三都赋》

10、文学史上第一个着力描写山水的诗人是(C)。A、陶渊明 B、谢眺 C、谢灵运

11、陆机和(B)是西晋文坛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A、陆云 B、潘岳 C、张协

12、《水经注》的作者是(A)。A、郦道元 B、杨衔之 C、范晔

13、魏晋南北朝里程碑式的赋作是(A)。A《哀江南赋》 B、《芜城赋》 C、《别赋》

14、《石崇每要客宴集》表现了石崇的(A)。A、残忍 B、吝啬 C、盛情待友

15、见义勇为、沉着机智的山中客形象见于(B)。A、《韩凭妻》 B、《干将莫邪》 C、《李寄》

16、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文章是(A)。A、《典论·论文》 B、《文赋》 C、《诗品》

三、名词解释

1、汉乐府

2、《古诗十九首》

3、《史记》

4、《汉书》

6、汉大赋

7、汉赋四大家

8、建安风骨

9、永明体

10、骈文

11、宫体诗

四、默写题

1、《陌上桑》第三诗节

2、《行行重行行》

3、《饮酒》

4、《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5、《燕歌行》

6、《咏怀》(两首)《咏史》(两首)

五、翻译题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三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5.《项羽本纪》最后一自然段6.《报任安书》倒数二、三自然段

六、名篇(名句)分析题

(一)名篇分析题

1、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陶渊明《饮酒》

3、王璨《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4、曹丕《燕歌行》

(二)名句分析题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简述题

1、简述司马迁《史记》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艺术手法。

2、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何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4、简述《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5、简述三曹诗歌的艺术特色。

6、简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基本内容。

7、简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8、简述南朝文人诗坛创作概况。

9、简述北朝乐府民歌的创作内容。

10、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11、简述《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12、简述《文心雕龙》的主要文学观点。

八、论述题

1、简论《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2、简论《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3、简论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

4、简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篇3: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王嬴政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他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中央集权,实行集权专政,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1]的法令,明确土地私有而且可以买卖。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代的赋税分为田租、口租、力役三种,田租按亩计征“泰半之赋”,即税率为2/3,口赋为人头税,每口1000钱;力役更甚,秦始皇命令修建长城和骊山皇陵。汉董仲舒评价说:“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李斯担任丞相,秦王朝横征暴敛的赋税政策,与李斯的治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至秦二世即位,李斯鉴于当时的政治危机,主张调整赋役政策,轻徭薄赋,但最终遭到秦二世的坚决反对,于是秦王朝失去了一次调整赋税政策、挽救政权的机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随后刘邦、项羽的起义军把秦王朝推翻了。繁重的徭役赋税动摇了统治根基,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

汉王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自汉高祖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寒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打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史称“汉武盛世”。公元9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

汉代的赋税制度基本上沿着“轻徭薄赋”之一主线展开,这是西汉王朝反思秦亡教训的结果,也是西汉王朝建立初期经济凋敝的产物。汉代休养生息,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改为三十税一,汉景帝以后三十税一成为定制。汉文帝、景帝重视农业,几次宣布“除田半租”或“除田之租税”。“文景之治”的出现与轻徭薄赋的赋税治国理念是分不开的。

汉初思想家陆贾向汉高祖提出“希力役而省贡献”的赋税政策,即减少力役征发,减低税率,减免赋税。汉代政治家晁错、思想家董仲舒、文学家刘向都曾提出“轻徭薄赋”的思想。晁错提出“入粟拜爵”的赋税激励方法,即提高粮食的地位,国家根据百姓纳粮多少授予其高低不同的爵位,犯罪的人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可以免除刑罚。贵粟之道,在于增加财政储备,然后减免贫穷农户的田赋负担。董仲舒上奏汉武帝,强调“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著《史记》,流传千古。《史记》颂赞汉高祖实行“量利禄,度官用,以赋予民”的赋税政策,即严格测算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然后根据支出要求,向人民征收赋税。这其实就是“量出以制入”的赋税征收思想。

汉代还有一位人物对中国税制有杰出贡献,不能不提,那就是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王莽以外戚掌权,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世称外戚篡权。暂不提篡权是非,王莽治税政策有着历史性的变革:其一,开工商征税之先河,要求渔猎、畜牧、纺织、医巫、交易无不有税。《汉书·食货志》载:“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嫔妇桑蚕织纤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所之县官,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其二,比较注重征收财产税和所得税,核实财产数额,征收1/30的财产税,渔猎农桑、刺绣印染等工商收入必须以扣除经营成本后的纯利为征税对象,实质上属于所得税。一般认为所得税是1799年英国人创造的,其实是王莽首次提出以“纯利征税”思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

魏晋南北朝,起自三国,迄于隋统一中国(公元220~公元589年),中国处于一个分崩离析状态,基本上是不统一的,前后历时370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逐鹿中原,成三足鼎立之势。公元220年,曹丕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立魏国。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灭蜀、吴两国,统一中国,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65~公元317年)。西晋短暂统一,不久北方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纷纷入驻中原,建立大大小小十六个国家,史称十六国。316年西晋灭,史称“五胡乱华”。3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江南建邺建立东晋(公元317~420年)。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被人南迁,开发了江南。两晋总历时156年。公元420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政权。此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后来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而南方的东晋先后被宋、齐、梁、陈相继替代,是为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这是一个历史大分裂的时代,恰恰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社会正常的生产活动被打乱,曹操意识到不能坐等农业生产自然恢复,必须利用空荒土地兴办屯田,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颁布《置屯田令》,始兴屯田储粮。曹操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实行租调制以适应战乱,使田租和户调成为最大宗的赋税。“租”是田租,大家都理解;“调”是政府额外征调物品,即临时征收的附加税。曹操把称为“调”的附加税加以固定化,且按户征收,称为“户调”。这一税改使赋税征收手续大为简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公平税负。户调作为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有利于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但由于户调从户而税,为了避税,累世同居不肯分灶,形成中国古代大家庭格局。曹操税制改革调整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可以长久依靠的赋税基础。

三国鼎足之势形成,税制有所不同。曹丕称帝,改赋税为什一税,提高了整体税负。刘备蜀国称帝,几乎全部继承汉制,战乱时期税负高、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匮乏,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对蜀锦手工业颇为重视,蜀锦贸易成为蜀汉的重要财源,以至诸葛亮说:“今民贫国困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2]。诸葛亮七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最终还是因为军备粮草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孙权雄踞江南,为维护政权,采取重徭厚役的敛财政策,其子孙皓残暴无道,徭役更重,最后孙皓投降晋国。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统一。西晋在全国推行“占田制”和“课田制”。占田制是指每户农民都可占有一定面积的根地,占地不足可开垦荒地补足。课田制是指每户农民课税的田地亩数是固定的,若占田超过课田,超过部分则为免税田,这就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但西晋王朝的劣迹在于对官员按级别给予占田、荫客、荫亲属三项免税特权,造就了豪强地主势力,助长上层社会奢侈之风。

西晋初年,儒学思想家、文学家傅玄提出治税三原则,颇令后世佩服:“度时宜而立制”反对在天下安定时仍不断加重赋税,“量民力以役赋”反对超过人民负担能力的横征暴敛,“所务公而制有常”要求政府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制定政策。傅玄治税三原则有其独到和高明之处,将前人的思想合理、科学的成分加以综合归纳,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原则,包含“公平”、“确定”、“便利”等思想,这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早提出1000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东晋建立了度田制,度田制采取什一税,每亩征税三斗,这是比较重的赋税。课田制废除,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造成南方土地占有不均衡。但度田制取消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差别,也取消了官吏、豪强大户与自耕农的差别,使政府收入大大增加。

北魏时期,中国北方连续多年的战乱破坏,造成北方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北魏统一之后,北方的农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直到北魏后期,北方的工商业和手工业才得以发展,为盐铁专卖和各种工商杂税的征收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重视改制,其重心在于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全面变革,创立了均田制和新租调制。均田制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发端及推动者是李安世,他在《均田疏》中详细阐述以下内容:其一,土地类别与土地性质划分,一是国有,一是私有;其二,授田对象明确规定;其三,授田数量明确界定;其四,授田与还田的具体办法,这是土地国有与私有的转换,是一种创造性产权。因此,北魏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成文法。新租调制是李冲首先提出来的,该制度规定按照一夫一妇缴税,而不是按照一家一户,这样豪强大户地主缴税就比以前增加了,大量的隐户显露出来,纳税人口迅速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明显增加。贫民的缴税相对减少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税史上一个重要的思考、创新、变化的时期,虽然有阵痛,虽然有冲突,但租调制、占田制、课田制、均田制等赋税改革思想得到了实践推行,其对后世赋税实践的价值和影响不可估量。

注释

1[1]使百姓自己申报自己实际拥有的土地数量。

篇4: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摘要:水,作为万物之源,是中国古代婚恋诗中频繁出现的审美对象,其内涵和表现形式随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本文主要探讨水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婚恋诗中的运用,分别从爱情诗、婚嫁诗、婚变诗这三种不同的类型的婚恋诗中,寻找水意象的发展轨迹,着重分析水意象对诗歌本身的影响,并进一步品味水意象在婚恋诗运用中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水意象;发展;婚恋诗;运用

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缘情,教化等,在历史的年轮中,诗歌在历史的变迁流传下来,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有一种诗歌类型以它细腻的情愫在历史淘沙中流传下来,那就是婚恋诗。纵观先秦至南北朝的婚恋诗,水,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在诗歌中出现并体现出其独特的意蕴。例如痴情男女因水而相识相爱,借水而诉被弃之痛、相思之情等等,并从江、河、湖、海等自然之水引申到雨、雪、霜、露等水的变形。

作为中国的第一首译诗、楚辞源头之一的《越人歌》,首次出现了“水”意象,“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河流之水象征着女子与爱慕的公子之间的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心仍依恋兮,无奈河流阻隔,且心悦君兮君不知,唯有黯然神傷。《越人歌》作为一首以水为意象的婚恋诗意味着“水”在婚恋诗中的萌芽。此后,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是水意象在婚恋诗中频繁运用的典范之作、奠基之作。汉乐府及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水意象的运用渐趋成熟,其情感内涵愈加丰富,并呈现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集了几十首典型的婚恋诗,并以三种不同的婚恋诗——爱情诗、婚嫁诗、婚变诗为主线,探究水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随着朝代的变化的发展轨迹。

一、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在古代的爱情诗中,水——爱情,这一意象频繁出现。或以水起兴,抒发男女间的思慕之情,或以水作比,象征情感的阻隔,或以水为背景,烘托氛围、传情达意。下文主要从水滨恋歌、以水传意、隔水情结三个方面来体现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一)水滨恋歌

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择水而居、傍水而生。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水边也是男女相会、相爱之地。孔子编《诗经》,首篇则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全诗开篇以水边景物为背景,以岸边水鸟和鸣起兴,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 男子在河边遇见一位美丽而贤淑的女子时,不禁心动,以至于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相思之情愈发浓烈。在此诗中,河边是他们相识的地点,也是男子心生爱意的地点,它提供了男女相识的媒介,并借此表现男子内心的爱怜之心。在《诗经》中,相关的爱情诗中出现了“淇水、汉水、溱水、汾水”等多处水名,这进一步体现水与爱情的密切联系。

在《楚辞》中,《湘夫人》和《湘君》是水滨恋歌的典型之作。在《湘夫人》中,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点明了他们约会的地点是在北渚,并突出湘君苦苦等待湘夫人,却不见其人的急切的心情。这里的“北渚”即北岸,也是某一水边。这进一步说明了水边是男女约会的常选之地。以及《湘君》中“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再次体现出湘君、湘夫人的赴约之地在水边。

在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南北朝诗歌《长干行》则以“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来突出即使风再急,浪再高,都无法阻拦女子想去见心上人的急切心情!她顶着浪头划船来相邀情郎,这与《湘君》中“沛吾乘兮桂舟”即在急流中驾起桂舟去见湘君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中,女子仍需渡河赴约,大江之水见证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不顾风之大、浪之高。

由此可见,先秦至南北朝的爱情诗中常以自然之水为变现形式,通过男女在水边相遇、相约或者渡河赴约等表达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及对爱情的追求。

(二)以水传意

对水的生殖崇拜和先民的尚子观念使人们渐渐将水作为万物之源,认为水能让人生殖繁衍,孕育万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水生崇拜也往往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的爱情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描写了三月三日民巳节溱洧河上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选择在溱洧河畔,则因为水是至洁之物,孕育着生命,女人临水或与水接触,便能获取极强的生殖繁衍能力,多子多孙。4另外也借水传达了男欢女爱之情以及脉脉深情。再如《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淇之上矣。”淇水是他们举行祭祀时所祓禊洗涤的河流,也是男女分别之地,承载着其依依不舍之情。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意象更是为男女相会营造了意境以及传达了情谊。在《子夜四时歌 冬歌》中:“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在江南之地,“冰厚三尺、雪覆千里”本不是常见之景,但作者用冰和雪夸张地衬托出少女对情的忠贞。在冰天雪地之中,我的心如松柏一样坚定,足见少女对情的专一。又如《子夜四时歌·秋歌》开篇写到“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清露似玉,夜中又有凉风,标明了诗歌的时序与背景,也奠定了诗歌的基调——清冷而忧愁。而下文“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中心上人迟迟未归,女子独自徘徊踯躅的心境与上文的凄清的氛围交相辉映,如玉的露珠、似水的凉风,更进一步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凄凉。

在以水传意的爱情诗中,从先秦的对自然之水的生殖崇拜到南北朝雪、露、冰等不同形式的传情达意,我们无不惊叹古人在诗歌中采用水意象并寄予着无限的深情与爱意。

(三)隔水情结

一水之隔,不仅仅是自然地理上的无法跨越,更是性隔离制度与礼乐制度的深刻反映。自《诗经》始,就有体现“阻水情结”的诗歌,这说明了周礼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约束着男女的交往行为。如《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隔水求索”的代表诗作,在深秋时节,男子站在蒹葭苍苍的水畔,遥望着水的一方——女子所在的学宫,心中升起无限怅意,水阻挡了他们的相会,一种美好的理想被一泓秋水隔在彼岸。而因水相隔所产生的痛苦和无助,更进一步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凄凉。《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描写姑娘被隔离在江汉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男子只能隔水相望。但他的爱既像滔滔江水一样,永远不会枯竭,也像不可逾越的江面,不得实现。此外《匏有苦叶》、《褰裳》、《竹竿》中也均有涉及到隔水情结。因一水之隔而带来的无限忧愁。

在两汉魏晋时期,《前溪诗》中写道:“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将对男子会有二心的担忧与水相比拟,从而表达出对男子变心的担忧和惆怅。水不仅是自然之隔,更成为了两人之间情感危机后的心灵障碍。在南北朝诗歌《江上曲》中,更有“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来抒发爱情的无以寄托。这里的“淇水不可渡”并非实指,并不是感叹自然条件的阻碍,而是一种隐喻,是一种心理阻隔,哀曲难遂的象征和折射。

纵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爱情诗中,作者常以水之隔来表达对爱情的忧愁,但隔水情结既指自然条件上的阻隔,又是儒家文化中“礼”的体现,并进一步发展至心理上的阻隔,其意义逐渐丰富。

二、水意象在婚嫁诗中的运用

在先秦至南北朝的婚嫁诗中,水意象由恋人间情感的象征过渡到夫妻间的传递情感的桥梁。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以及长年分居两地的相思都成为诗人创作的常用题材,“水”继而成为很多诗人描写夫妻生活,寄托情感的首选对象。下文主要从忠贞之水、相思之水这两种寓意不同情感的水的意象进行分析,并着重阐述相思之水的运用。

(一)忠贞之水

与丈夫白头偕老,恩爱如一,而不是感情如流水般易变。——大概是古代大多数女子对婚姻的期许。在《诗经·郑风·扬之水》中以“扬之水,不流束楚”起兴,激扬的流水,别漂走成捆的荆条,喻指下文中丈夫出门在外,可能会听到别人说的闲话与花招,但是希望能够和丈夫彼此信任,从而反衬出妻子对夫妻情感忠贞的企盼,她渴望与丈夫一直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对丈夫千叮咛、万嘱咐,作者借流水传达妻子内心的纯洁与深情。

在魏晋时期傅玄的《秋兰篇》中写道:“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 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 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诗歌主要描写夫妻分离多年,但妻子仍然认为夫妻之间密不可分,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爱情的衷心向往。诗中双鸳鸯以及双鱼一定程度上便是夫妻二人的喻指,而诗中的池水的清澈,不仅是鸳鸯和双鱼嬉戏和生存的条件,更是寄寓了夫妻之间感情浓厚并且历久弥新。除此之外,类似的诗歌还有《吴声歌曲》中的《七月歌》、江朝请(奂)的《渌水曲》。

(二)相思之水

从先秦至南北朝,诗人常用水意象来表达夫妻因家国之事而分居两地的思念之情,并且在婚嫁诗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后代诗人借水表达相思之情提供了范例。

《诗经·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此诗描写了士卒长期远戍他乡,不能与妻子团聚,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想念以及哀怨、感叹。扬水浅浅,漂不走一捆柴木,若将士兵比作流水,那妻子便是那坚定不移的柴木,战争使他们两地分居,但思念永不改变,并愈发强烈。

两汉时期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中有:“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其中“河广无舟梁”突出夫妻已分离两地,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阻隔,相见甚难,进一步加重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再如魏晋时期徐干的《室思诗》中写道“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自从丈夫离家之后,妻子已很久没有去照镜子,哪怕都是灰尘,也无心去擦拭。并进一步直抒胸臆,将思君之情比作流水,没有终结。直接将情感以流水自比的创作手法在后代诗人的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在南北朝时期,诗人同样创作了大量的以水寄托相思之情的婚嫁歌。例如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恆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咽。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此处的水意象采用的是水的另一种形态雪,而洛阳花是自指,以陇头雪比喻自己因为思念丈夫而憔悴的容颜,可见这种思念给妻子所带来的愁苦至深。以雪为意象的诗歌还有刘绘的《有所思》“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及江总的《闺怨篇》中的“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等等,都是通过雪,来营造凄冷迷茫的氛围,更进一步衬托其心之寒。此外,在《自君之出矣》、《古意赠今人》、《七夕穿针》等诗歌中皆以水、以露、以雪等意象体现思君之情。

三、水意象在婚变诗中的运用

水,一直承载着无数女性婚恋的复杂情感。在上文中提及的爱情诗和婚嫁诗中,有大量的诗歌借水意象抒发相思之情,阻隔之苦,相见之欢等一系列的情感。此外,不仅有甜蜜之水,更有苦涩之水,如弃妇的怨愤悲吟,如冷宫中的哀怨嗟伤等等,水在女性眼里成为了悲剧情感的象征。先秦至南北朝的婚變诗,在数量上虽不及爱情诗和婚嫁诗,但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及艺术手法仍值得我们探究。下文主要从水意象在婚变诗中所承载的愁怨之情加以分析。

(一)河水之怨

自先秦始,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文学典型已逐渐形成,弃妇在河边哀唱哭诉更是婚变诗中的典型场景。水,既是弃妇倾述情感的媒介之物,更进一步象征了情感的变化。

首先《诗经·卫风·氓》是弃妇诗的典型之作。在该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歌其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诉其被弃后回娘家的狼狈不堪;“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泣其回首往事时的恩怨情仇。淇水是本诗的线索,随着时光流逝,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心境,此乃悲喜交加。另外,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此句的言外之意为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尽头。《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实则为比中有兴,诗人运用反比,指出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的,而自己的痛苦更是无穷无尽,进一步体现弃妇的一腔怨愤。

《诗经·邶风·谷风》也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该诗中的女性虽不及《诗经·卫风·氓》中性格刚烈果断,但她们都选择水作为倾述感情的对象。开篇便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来烘托下文中丈夫经常无故发怒的无奈之情。“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这两句都采用了“比”的手法,前者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初心未变。后者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想法设法去解决。此外,在《诗经·召南·江有汜》中三章诗的开篇直接提及到水——江有汜、江有沱、江有渚,但“这个人却自个回故里”抛弃了妻子。从表现手法上看,在赋体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其次,在汉乐府中,《白头吟》也是一首典型的哀怨诗。诗人在“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中又再次运用了水意象,今朝喝诀别酒,明朝在沟水头分道扬镳。以渠水分叉以流比喻两人各奔东西,而他们的爱情也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

(二)露水之愁

婚变诗中常借深秋的露水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之情。其中梁诗《长门怨》是一首典型的宫怨诗。该诗主要描写长门宫在深秋季节的凄清、沉寂,来表达陈皇后失宠后居住在长门宫的忧愁。诗中“绮檐清露滴,网户思虫吟”正是对露水这个意象的运用,华檐之上,清露滴滴;绣户之外,秋虫长吟。长门宫本已人烟稀少,在寂静中听到露水的滴水声、蟋蟀的鸣叫声,更显得凄凉,所谓以动见静,愈形其静。此处露水与桂树、蟋蟀等一起渲染了长门宫的冷清的氛围,进一步传达出阿娇凄凉的心境,是以水传情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自先秦至南北朝,水意象在婚恋诗中的运用渐趋成熟。水意象的情感内涵、艺术特色等皆以《诗经》为基础,水滨恋歌、以水传意、隔水情结都始自《诗经》。发展至南北朝,水意象主要集中在相思诗中,且以传情为主。在后代婚恋诗中,水意象也是多数诗人的首选意象,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巴山夜雨象征离别之苦,及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沧海之水象征夫妻情感之深。这些诗歌中的水意象无疑是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C].北京:中华书局,1983,9.

[3]姜亮夫,夏传才,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

[4]吴小如,王运煕,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

篇5: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29(董仲舒)的音乐思想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30 四弦曲项琵琶是公元

(四)世纪传入中国的。31 《蔡氏五弄》是:(秋思)、(渌水)、(幽居)、(坐愁)、(游春)。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琴家、书法家,他创作的著名古琴曲叫《蔡氏五弄》。

曹操的《神龟虽寿》一歌词被乐工谱入乐府相和歌的(瑟调)曲中了。34 佛曲传入中国后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新佛曲。35 中国佛曲的草创阶段大约是在(三国)时代。

中国佛曲从开始就植根于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中,但也不能否认或完全否认它仍有原(天竺)音乐的特点。

《兰陵王入阵乐》是指戴面具表演的歌舞,当时叫(大面)。38 踏谣娘这一表演形式产生于(北齐)时代。39 龟兹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新疆库车)。40 西凉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甘肃西北部)。41 高昌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

康国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中亚的撒马尔汗附近)。43 安过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乌兹别克共和国)。

疏勒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新疆英吉沙城)。45 天竺乐的古产地是现在的(印度)。

清商乐是在(相和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商乐乐曲的中间或结尾处常用(和、送)的曲式,采用这种形式主要原因是使乐曲(构成组曲)形式。

吴歌最早是一种(徒歌)形式的歌曲。

西曲发源于现在的(南京以西)地区。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50(北歌)是在我国北方民族中产生的民间歌曲叫(伐北)。51 古琴曲《广陵散》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演奏代表作品。52 古琴曲《聂政刺韩王曲》又叫《广陵散》。

古琴曲《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首用(文字)记载弹奏手法的乐曲。

阮籍创作有一首著名古琴曲流传至今,它叫《酒狂》。

《梅花三弄》原是用(笛子)演奏的乐曲,后改为用(古琴)曲。“三弄”是说(主要曲调)在三个泛音出作了(三次重复)演奏,所以叫三弄。56 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五弦琵琶用(指)弹。

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四弦曲项琵琶用(拨)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相关文章:

集合名词和集体名词04-15

衔接名词解释04-07

公关名词解释04-11

灭菌名词解释04-17

清单名词解释04-18

发育名词解释04-29

工行名词解释04-29

审计名词解释05-03

名词解释部分05-09

印刷名词解释05-16

上一篇:2011东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元旦晚会策划书下一篇:安全在我们身边(安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