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五言诗教案

2024-05-01

汉魏晋五言诗教案(共7篇)

篇1:汉魏晋五言诗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

诗的艺术风格。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

一、题解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篇2:汉魏晋五言诗教案

郑赐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 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

4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 :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结构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

[4]

篇3:浅谈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的设计

一、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在编写教案之前, 教师应该先深入研读教材, 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 了解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学习的目标。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时候, 不能局限于对单课内容的研究, 还要考虑本课内容和知识点的内部联系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平行联系, 了解本课重点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和网络, 把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连接起来, 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还应该总结教材和以往教学的不足之处, 以便在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仅仅研究教材的内容还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和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 教师应该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动机、风格以及学习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有个总体的了解, 针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和特点, 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准备。当然, 对学生的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通过一次课来完成,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反馈, 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确定基本的教学步骤了, 比如, 考虑如何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 是采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如何进行练习, 是进行综合练习还是分项练习;还要考虑交际情景的选择和拟定、课堂提问的内容以及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等等。

二、教案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 对外汉语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辅助工具的准备以及课后语言实践、作业和检查。教案写作的详略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定, 但教案尽量还是应该写得详细一些,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 编写详细的教案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教学思路和习惯, 可以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也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掌握。教案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自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紧凑。

在教案的开头部分要对课程的基本信息做一下记录, 比如:

教学内容:指路, 方向方位 (前边, 后边, 左边, 右边, 往前走, 往左转, 往右转等)

教学对象:汉语初级班学生

教学时间:1学时 (40-45分钟)

教学目标:对象初步掌握各方向方位的说法, 所有学生能听懂指令,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基本正确说出指令。对汉字暂不做要求。

教学材料:课堂必要教具 (桌椅, 黑板, 粉笔等) , 一个球 (或类似物体) , 一条手绢。

接下来就可以对教学的具体步骤进行安排:

1、学生椅子排列成圈状。

学生围坐。教师站在中间。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说:“球 (或任何学生已经学过的物体名称) 在我的前边。球在我的后边。球在我的左边。球在我的右边。”慢速重复若干次以后, 学生自然能理解“前边, 后边, 左边, 右边”的意思。

2、请一位学生 (例如Tom) 站到中间, 教师说指令:

“球在Tom前边”, Tom需要将球置于自己前边。如果他做得对, 其他学生需要予以肯定, 做错了也需要指出。以此类推。请几位学生轮流上来做。

3、请两位学生上来比赛。

此时不再采用球。只需要用手指示方位即刻。两位学生闭起眼睛 (以防互相抄袭) 。教师说一个包含方位词的句子, 例如:“学校在前边!”, 学生手指前边。看谁先做出来, 就算获胜。以此类推。做了几次之后, 可以请下面在座的同学来喊口令, 视学生原有水平而定, 如果原来水平较高, 可以喊整个句子, 如果原来水平很低, 只要喊出方位词“前边”等就可以了。

4、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说:

“往前走”, 自己往前走一步。“往左转”, 自己往左转身。慢速重复几次, 学生就会明白。可能有学生对于“前边”和“往前走”的区别不太明白, 教师可以适当解释, “前边”是静态的, “往前走”是动态的。 (先用动作解释, 学生仍不明白, 则可以辅以适当的学生母语) 。

最后, 还要加上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的部分:

1、教师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提醒学生重点掌握“前边, 后边, 左边, 右边, 往前走, 往左转, 往右转”等词语的含义和使用。

2、课后进行会话练习, 模拟问路场景, 进行口语实践训练。

完成了这样一些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篇教案就基本形成了, 教师应该注意教案编写的实用性, 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及时调整教案的内容, 不能流于形式, 要真正发挥教案对于实际教学的作用。

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教案的设计是课前准备和备课的重要部分, 在编写教案之前, 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步骤, 完成教案的设计和编写,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案,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爽:《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世界汉语教学》, 1993 (03) 。

[2]张幼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与应用探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问题》,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3) 。

[4]王瑞烽:《小组活动的任务形式和设计方式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01) 。

[5]杨文惠:《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02) 。

篇4: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

关键词:五言诗 批评 抒情性

五言诗的兴盛与被视为正统的四言诗不同,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在《诗经》中五言诗句已经出现,《召南·行露》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但数量不多,而且并非完整的五言诗。钟嵘则认为“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略是五言之滥觞。”[1]视《书》《离骚》为五言起源。两汉时期是五言诗涌现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使其逐渐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诗体。“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2]汉代乐府诗中涌现了大量的五言作品,至东汉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更是五言诗发展的一个高峰,被尊为“五言之冠冕”。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更是以不可遏制之势蓬勃发展,出现了“自五言兴,而四言遂少”[3]的局面。与四言诗相较,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能够更加灵活细致地进行表达,更符合汉以后丰富的表达需求,表现出高于四言诗的优越性。五言诗作为后起之秀,与古诗中偶尔出现的三言、七言等形式一样,最开始并不引人重视。“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昭彰国彩,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4]迄于西汉末,文人五言诗仍不见著录,究其原因,或是当时不存在文人五言作品创作,上层士大夫奉四言为正宗,不屑创作五言诗,没有五言作品问世;又或已有创作,但不被重视和收录。不管是何种情况,五言诗不被认可的地位可窥见一斑。由于当时的诗歌以四言诗为正宗,其他形式都被排除在外,五言更是被视为俗体,受此雅俗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五言诗必然受到轻贱。“在五言诗的产生过程中,其初始状态,只是‘歌诗的产品,汉乐府民歌中五言诗即是,早期文人五言之作大多与‘歌诗相关联。……早期的文人五言诗创作是在个人的私生活中进行的,这正说明五言诗式在当时的地位。”[5]随着五言诗的崛起发展,其地位甚至超越了原先正统的四言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对五言诗的评价也莫衷一是,对如何衡量其价值出现了争论。

由于受到四言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在诗体变革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保守性,重四言而轻五言。以挚虞为代表,他在《文章流别论》中称:“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之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成篇。……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6]认为只有四言是正宗,其他形式都不能视为正体,尤其对五言诗更是贬低。“俳”是一种滑稽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称:“戏也。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的解释。挚虞将五言诗划入游戏之作,认为五言诗是俗,“俳谐倡乐多用之”,不可与四言诗相提并论,“非音之正”。刘勰的观点不像《文章流别论》所表现的那样极端,他从宏观的角度评价四言诗和五言诗,“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既保留“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雅俗观点,持有传统的诗歌观点;同时又能客观的区分二者的特点,仅就诗人的艺术成就论高低,而对诗歌体裁的优劣不加评论。

鉴于五言诗的发展已成趋势,一些开明的评论家看到了这一变革的必然性,对五言诗持赞扬的态度。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通过拟作前人五言诗的形式阐明了他肯定五言诗的观点,他在序中写道“然五言之兴,谅非夐古。”“至于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岂所谓通方广恕,好远兼爱者哉?及公干、仲宣之论,家有曲直;安仁、士衡之评,人立矫抗,况复殊于此者乎?又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7]江淹认为评价五言诗应该本着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心态,而厚古薄今,因为五言诗起源并不久远就轻视的观点有失公允,批判了当时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的陋习弊病。江淹评价五言诗的标准是:“关西邺下,既以罕同;河外江南,颇为异法。故玄黄经纬之辨,金碧沉浮之殊,仆以为亦合其美并善而已。”即使诗歌的体裁风格各有不同,只要能够“动于魄、悦于魂”感人肺腑、“合其美并善”就是好的作品。与江淹包容兼爱的观点相比,钟嵘更是明确指出四言诗的局限性及五言诗优于四言诗,认为五言诗是新的发展趋势。《诗品·序》称“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是“滋味”,认为好的作品应当兼备风力与丹彩,滋味无穷、使闻者动心。而四言诗由于形式过于精简,表达受到局限,不如五言诗能够穷情写物,更加详尽贴切的表达。同时,从他的论说中不难看出当时认为五言诗“会于流俗”的观点仍普遍存在。萧子显的观点与钟嵘有共通之处,认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8]强调文学的变革性,认为体裁应该推陈出新。不同于前面所述或贬低、或肯定的观点,一些评论家对诗歌体裁的变化则避而不谈,仅对五言作品就事论事。如曹丕评价刘祯:“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9]颜延之称:“至于五言流靡,则刘祯、张华;四言侧密,则张衡、王粲。若夫陈思王,可谓兼之矣。”[10]将五言诗与四言诗相提并论,不加比较。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这一做法对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批评家对五言诗的评价存在诸多争议,这与该时期兴起的自觉追求文学审美特征的思潮有关,受到“诗缘情”理论的影响。陆机在《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糜”的主张,反映出魏晋南北朝重视和强调诗歌的抒情性这一特点。此前传统的诗歌理论虽不排除抒情性,但认为情感应当有所节制,好的作品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刘勰正是秉承了这种传统的诗歌观点,他评价《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又评论“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杂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11]对曹操的《苦寒行》则评价不高,认为只有正声的形式,其实是俗曲,他的依据是作品过度表现哀伤的情绪。刘勰评论诗歌的标准仍旧遵循着传统的诗论观,“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若夫艳歌婉娈,怨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12]认为诗歌创作应当正其文,对抒写强烈情感的五言诗持有偏见,否定怨志诀绝的作品。与之相反,肯定五言诗的开明评论家则认为诗歌应该充满感情。如《诗品·序》称:“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认为唯有诗歌能够表现种种激烈的情感,强调诗歌的抒情性。从二者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肯定或贬低五言诗的分歧在于是否接受诗歌抒情性的特质。由挚虞视五言为俗体到后来江淹、钟嵘、萧子显的普遍肯定,五言诗的地位虽有争议,但呈现出逐渐被接受的趋势,这一变化实质上是追求文学审美性的意识觉醒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五言诗的评价争议颇多,无论是激烈的抨击还是支持肯定都对诗歌发展进程产生了推动作用,与五言诗创作上的繁荣相互辉映,从批评的角度使其绽放光彩。

注释:

[1][2]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赵翼:《陔余丛考》,台北世界书局,1960年版,卷23,第2页。

[4][11][12]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1页,第77页,第79页。

[5]戴伟华:《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

[6]挚虞:《文章流别论》,载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7]江淹:《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8]萧子显:《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1972年版。

[9]曹丕:《与吴质书》,《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二。

[10]颜延之:《庭诰》,载严可均:《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篇5:汉魏晋五言诗教案

(注: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写自己与世稀交,屏绝尘俗杂虑,只关心桑麻之事,本诗写田亩间的劳动和对于劳动的热爱。)

答案:

1.A、xiān zhuó tiáo jīn B、zhó zhù mò duō

C、zā jī ài

2。(1)擢:引、伸出(2)零:落

(3)几何:多少(4)悠悠:长久的样子

(5)契阔:久别重逢(6)归心:人心归服

(7)适:迎合(8)墟里:村落

3.D(弃捐是抛开、丢掉的意思,道即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不幸撇开不说,保重身体最要紧,多吃饭,活下去。)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或者,根本不必要去说清,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确乎有自己对它的理解,每一滴泪中都有一个或美丽或感伤的传说。或许,这就是它最奇异而神秘之处。

不禁想到了与初中的同窗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天。那天,夕阳就那么斜斜地透过教室的窗子,那是一份昏暗的明亮。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有了一种很沧桑的感觉。突然发现,我曾经失去了那么多东西,突然明白,冥冥中的一切定数,都是带着一份感伤的。互换纪念礼物时,一位平时不很显眼的同学很郑重地递给我一个显然是精心选过的信封,打开时,又是一张很精致的小正方形卡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着,他笑着对我说:“好好珍藏,因为分别,我在这上留下了一滴眼泪。”说好不哭的,可心,就在那一刹那彻底崩溃,只记得自己笑着,流着泪。忘了那天是否有晚霞,只记得泪珠后面的夕阳美得很神圣。

又记起小时候,问妈妈泪从哪里来。妈妈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大湖,湖里有一个人一辈子要流的眼泪。于是小时候自己很少哭泣,因为怕过早地让自己的那个湖流干。其实现在细细想来,就算真的流干了又怎样呢?我们不是总爱边在心底流泪,边在嘴上说着“坚强不相信眼泪”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选择,我们会真的选择丢弃它吗?丢弃一种感动,一种经历,一种思绪?我相信,没有谁会真的希望一双永远干涸的眼睛,一次如沙漠般荒芜的生命,一颗被永远冰封住的心。

很厌恶看曾经某个节日的一项比赛,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出眼泪。不明白他们到底要证明些什么——当泪已失去了它最美的意义,当泪成为不过会随时从身体某分部溢出的液体。

当与别人一起大笑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当与某人一起哭过时,便觉得关系得到了升华。或许,这就是泪的伟力。因为笑只不过是嘴角的舞蹈,而我固执地认为,泪的源头通往心底,泪是心海上的水滴。

听着心跳动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倾听泪滴落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因为泪,是灵魂最深处的感动,是心灵最真实的震颤。

一位朋友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如果真的可以,我愿用情丝串起你晶莹的泪珠,把它永远挂在胸前珍藏。”是的——珍藏,珍藏一滴晶莹的泪,就是珍藏一颗最真的心。

篇6:《汉魏晋》语文教案

1、知识与技能:研读课文,理清诗歌结构,通过意象评析深入理解诗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整理诗歌思想感情的展开过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欣赏,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状态,批判地吸收有益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结构,通过意象评析深入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歌思想感情的展开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评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读课文,组织学生评议朗读效果(感情表达)。

2、分别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试阐述你对三首诗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的理解。

二、理清诗歌结构,赏析诗歌意境

1、《迢迢牵牛星》赏析

⑴诵读诗歌,理清结构

诗歌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结构图: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⑵诗句的品味揣摩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②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

③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⑶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⑷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可以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第二课时

2、《短歌行》赏析

⑴诵读诗歌,理清结构

这是一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思贤若渴之情的明志诗。诗歌以四言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显低沉,但整首诗基调昂扬奋发。按诗意每8句一节,共分为四节。

结构图:愁:人生苦短→思:求贤情深→忧:贤才难得→喜:天下归心

⑵诗句的品味揣摩

①第1节诗人是如何写“愁”的?为何而“愁”?如果仅仅希望生命长一些,又何必借酒浇愁呢?可见以“愁”字落笔另有原因。

②第2节化用《诗经》中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原诗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③第3节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愁”的另一个原因,即贤才难得。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④第4节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同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尊重人才的意愿。

第三课时

3、《归园田居》赏析

⑴诵读诗歌,理清结构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结构图: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⑵诗句的品味揣摩

① 前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

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生活的总结。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

②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这四句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③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户庭无尘杂……”四句的寓意是什么?

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主题。

⑶艺术特色的把握

①比喻形象贴切――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②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 书 设 计

汉魏晋诗三首

一、《迢迢牵牛星》赏析 二、《短歌行》赏析 三、《归园田居》赏析

1、结构: 1、结构: 1、结构:

⑴两星现状→⑴愁:人生苦短→ ⑴摈弃世俗回归本性→

⑵织女的相思→⑵思:求贤情深→ ⑵田园美景村居之乐→

⑶分离的痛苦 ⑶忧:贤才难得→ ⑶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⑷喜:天下归心

2、诗句赏析 2、诗句赏析2、诗句赏析

作业布置:

巩固作业:熟读并背诵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根据本节课的分析思路,自读《长歌行》。

篇7:汉魏晋五言诗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一体化第三册第一单元

4汉魏晋诗三首

◆学法建议

学习《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以鉴赏诗句为主,鉴赏炼字炼句的表达效果,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牛郎织女虽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情景并生,哀怨毕现。表情深切,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雅俗兼得。又如《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沧桑!

学习《白马篇》,以鉴赏人物形象为主,重点鉴赏揭示人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艺术手法。反复诵读。比较诵读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体会这三种诗句的节拍、韵律特点。

◆词语识记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相关词条】千里迢迢、迢迢万里:形容路程很远。

纤纤:形容细长秀美。

【相关词条】纤纤玉手:形容女子手臂的细长秀美。

机杼:u指织布机。本篇用的是这个意思。杼,本指织布机上的梭子。

v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相关词条】自出机杼、独出机杼:比喻诗文能创造出新的意境、风格和题材,有新的构思和布局。

相去无几:u相距相隔不远。v相差不大,没有多少。

【相关词条】相去甚远:相差很大,相距很远。

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相关词条】脉脉含情、含情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脉脉传情:相视而不说话,借眉目传递情意。默默:不说话,不出声。

盈盈一水:清澈的一条水。比喻相隔两地,互相思念。

【相关词条】盈盈带水:同“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形容仅隔一条水,往来方便。

沉吟:u沉思吟咏。v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相关词条】沉吟不决: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默默地琢磨着。

嘉宾:美好、高贵的客人。

【相关词条】嘉宾满座:高贵的、好的客人坐满了座席。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稀少。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形见绌。

【相关词条】嘉宾满座:高贵的、好的客人坐满了座席。

山不厌高:山不嫌高。后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相关词条】山高水长: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长。山高水低: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至死亡。山高水险:指行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山高水远:路途遥远,山势险峻。

天下归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相关词条】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家的信十分急切。(注意两个“归心”的意义不同。)

守拙:守住愚拙。

鸡鸣狗吠:鸡狗鸣叫。多形容聚居稠密。

【相关词条】鸡鸣狗盗:比喻微小的、卑下的技能。

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在本篇“久在樊笼里”中特指官场生活。

【相关词条】樊篱: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

◆诗文背诵

这篇课文所选的3首诗,意境情趣迥异,各为代表作,都要求全篇背下来。

迢迢牵牛星(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这首诗共10行,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哀婉动人;而且连用6个叠音形容词,加上偶句押韵,随韵成趣,堪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背诵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从远景写起,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状星光之亮,展示了一幅夜秋星空的图画。

接下来两句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绘素手之形,“札札”摹织布之声,先人后物,形美声繁,形声生情。

再四句,织女织布不成,泪如雨下。银河清浅,相去不远,可是不能相会,揭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由事而人,再到人之幽思。

末两句,仅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盈盈”描水之物貌,“脉脉”传人之情貌,景情并生,情景交融。

短歌行(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这一首四言诗,共32句,基本上每8句为一个层次。

开头4句,起笔即表忧伤之情:功业未成,盛年易逝,“去日苦多”,忧思何解?接着4句,激昂不平,只好以酒消忧,显出几分无奈。

再8句,不禁吟出《诗经子衿》表明对贤才的渴慕,又引出《诗经鹿鸣》表达纳贤才的迫切。

又8句,这种心情有如明月运行,“不可断绝”;远客来访,“心念旧恩”,深深感激。

结尾8句,先从两个角度比喻,一方面,乌鹊“绕树”比喻贤才在寻找依托,哪儿才是可以托身的地方?言下之意只有我曹操麾下;另一方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明主不嫌众多,透露自己慕贤若渴的心情。最后以周公那样“一饭三吐哺”自比,表明要虚心对待贤者,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归顺和拥戴。

全诗一会儿写嘉宾谈宴,一会儿写思慕贤才,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充分表达了曹操渴求贤才、建立功业的恳切心情和远大抱负。

归园田居(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全诗20句,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鲜明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

前4句回忆弃官前。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随俗当官而“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

中12句叙写归田园。本性难移,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于是弃官归田,开荒,守拙,生活在自己开垦的田园:近有方宅、榆柳和桃李,远有人村、狗吠和鸡鸣。

末4句回到眼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环境清幽,心境闲适,更知以前“久在樊笼里”,而现在“复得返自然”,深感喜悦和慰藉。

※※※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诗句显出那种特有的慷慨之气。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龟虽寿》)

--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互争权利,战乱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这两句描写生灵惨遭涂炭的悲惨景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枥:马槽。烈士:怀有雄心壮志的正义人士。处在天下三分时代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虽然步入暮年,却以“老骥”自比,依然不损千里之“志”,依然“壮心不已”,豪情满怀。

陶渊明堪称田园诗之祖,他的田园诗历代都被广为传诵。

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背诵提示】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无“无车马”的喧嚣,概括说,便是“心远地自偏”。下面是传为千古名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是在不经意间目遇南山(即庐山)。接下来,诗人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生的“真谛”,只是“欲辩已忘言”。

然而,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背诵提示】

诗人有不少诗歌抒写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是意境最美的。

诗歌写自己“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直到晚上才“带月荷锄归”,劳作是艰辛的;而且庄稼种得并不好,劳动效果不佳,有两句诗都写草长得茂盛,一句“草盛豆苗稀”,另一句“道狭草木长”。可是诗人并不在意这些,哪怕“夕露沾我衣”,只要自己“愿无违”便感到欣慰和快乐了。结尾两句再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归隐田园与自然的人生理想,并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4美文诵读

诗 意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写诗行,也可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而当它出现时,你总是深深为之陶醉。譬如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时,蓦然见到一株灿然怒放的梅花;譬如在乌云弥漫时,一缕耀眼的阳光突然穿过云层的缝隙照亮地面;譬如早晨从奇妙的梦中醒来,发现惊醒你的是窗外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歌唱……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

现代人,尤其都市人,面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机会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对无数熟悉与不熟悉的脸孔,面对茫茫人海。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样的诗意无须用语言解释,譬如母亲聆听新生儿的啼哭,譬如热恋中的情侣互相凝视的目光,有时甚至只是会心地莞尔一笑,只是一声含泪的叹息……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地相遇,却毫无阻隔地也看见了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和智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譬如亲人久别重逢时泪眼相向、抱头失声,譬如游子返乡时手捧故乡泥土深情长吻……

面对同类的灾祸和危难,见义勇为、奋力相助,这也是诗意。曾经看过一部难忘的电影:一个幼儿失足跌落在深井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采,为抢救在黑暗的地下挣扎的幼小生命齐心协力、不分日夜地拼搏,终于驱逐了死神。孩子被救出地面时,欢呼的泪水汇成一片激情的海洋……这样的故事和场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谁说这不是诗意呢?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进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多么的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也许有人会哑然失笑:这不是白日做梦吗?不错,为什么不能呢?美妙的梦不常常是美妙现实的序曲或雏形吗?

梦和现实当然不能同日而语,梦醒之后现实依旧,尘世的喧嚣会扑面而来。然而你在幻想中经历过的美妙片刻却再也不会从心中消失。即便现实严酷,你却不至于忘记了理想的境界是何种模样,你会从头开始去寻找……

是的,没有梦的人生,才真正是长夜漫漫、暗无天日的人生。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一位西方哲人曾这样说过:我愿把未来的名望寄托在一首小诗上,而不是十部巨著上。十部巨著可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被人忘记得干干净净,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却可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不一定非要用分行押韵的文字写诗,我们都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无拘无束地让发自内心的欢笑、歌哭、呐喊和叹息在人海中激起回声,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

是的,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永远不要悲哀,你可以和骄傲的先哲们一起,吟诵那首童话一般的诗--

诗人是世上唯一的君主,

他的节杖可伸及最遥远的地方,

当帝王在被遗忘的王座边变成尘土

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们缅怀。

即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

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

【诵读点拨】

不再为花事迷乱而效颦蹙眉,不再有哈姆雷特式的患得患失,面对刺心的白眼无须凭双拳来为自己壮胆,一次踏青郊游后的疲乏整整二十四小时也难以消除……

这,便是生命的滋味。

犹如炎阳逞尽了威势渐渐冷却,浆果蒸馏了酸涩终于醇厚,生命之秋充实而宁静,淡泊而辽远。她引逗人时常地堕入回忆的网里,“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使人在悔悟交作并会心的微笑中,揉搓着自己的悲欢冷暖、甘苦辛甜,咂吮着天、地、人、神这四重结构的荣枯、盛衰、有无、生灭之机理,营养余岁。

4故事悟思

让今天更有价值

在美国,有一个普通公民,43岁时发现患了癌症。初时怨恨、眼泪、诅咒、孤独、绝望、自杀念头都有过,但是没过多久,他沉静了下来。他将“泪泉”变为“甘泉”,将“血雨”化成“春雨”,直到人生的厄运。他看劳作的农夫,远方的落日;听树林的音响,鸟儿的鸣叫……大自然使他增添了生活的勇气。在家庭聚会上,他对妻子和两儿两女说:“我要尽可能地活下去,我已从今天起接受化学治疗。我希望你们帮助我,让我能有勇气面对这个不治之症。我们都不愿意死去,但也不要害怕死亡,我们仍可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他振作起精神,将自己的感觉写成文章:“我诅咒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上帝,他会让如此痛苦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而现在,我再也不会怨天尤人了。当我在夏夜里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发现周围人们的善意、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脏的跳动时,我知道,这就是生活。我知道自己非常幸运,有一个对我体贴入微的妻子,

很多美妙的事情在我们之间发生,我们就是生活奇迹的一部分。”

之后,他发起组织一个特殊的集会,商定18名癌症患者每月相聚一次,互相帮助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愉快地去赢得新的生命。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争取多活些时间。他将这个机构定名为“让今天更有价值”。

【哲思启迪】

意志坚强,便可战胜厄运,软弱是灾难的翅膀,困厄中更需要奋斗,而且只有这种奋斗才会激发出比日常生活多出若干倍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有限的生命里,又总会有各种遭遇。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不怨天尤人,把每一天的日子都过成自己盛大的节日,“让今天更有价值”。

◆课外练习(一)单选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A、“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且小。

B、“觉”,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

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2、阅读白居易的《花非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A、诗的前四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这四句赞美花和雾的轻柔美丽、多姿多态、变幻莫测。

B、“来如春梦几多时”承接“夜半来”而写,“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来如春梦几多时?”

C、“去似朝云无觅处”承接“天明去”而写,“天明去”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去似朝云无觅处”。

D、全诗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二)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题乌江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四十里长江岸的乌江浦。史传项羽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

1、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杜诗中“事不期”的“期”用字工稳,明确指出兵家胜败之事是难以预料的,与后一句对应,从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上,褒扬了项羽的功过。

B、王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认为项羽在政治上丧失人心,“肯为君王卷土来”的反诘,一语破的,其失败是必然的。

C、两诗中的“江东”都指江南,古代以东为左,“江东”又称“江左”,而“江表”的“表”是“外”意,从中原(黄河流域)来说,江南在长江以外,所以江东、江左、江表都指江南。

D、诗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与王诗中的“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江东子弟愿意帮助项王卷土重来的决心。

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杜诗认为,项羽兵败只是性格悲剧,若是遭到曲折就灰心丧气,含羞自刎,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B、杜诗赞扬“江东子弟”,认为他们是忠于项王,支持项王东山再起的;王诗则贬抑“江东子弟”,认为他们已经背弃项王,不肯为项王效力。

C、两首诗中都有“江东子弟”句,但杜诗写其多俊才,点出“卷土重来”不是不可能的;王诗则说再也不肯为项王“卷土重来”卖命,指出“卷土重来”的不可能性。

D、两诗都属咏史诗,借古讽今,各从褒扬和贬抑项羽的不同方面,规劝当朝统治者要从项羽失败中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治好国家。

参考答案

(一)、1、B(觉,醒)

2、A(应该读作“花/非花,雾/非雾”,这四句是以花和雾来比较作者思念吟咏的对象)

(二)、1、D(王诗中“肯为君王卷土来”是反诘语气,而非表示肯定)

上一篇:县中医医院持续改进自查报告下一篇:发输变电必备考试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