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2022-07-18

第一篇: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

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1、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钟嵘的《诗品》(选读)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1、“文章不朽”说

2、“文体”说

3、“文气”说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2、“文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文气”说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二)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用心”,一是“意称(chè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我们主要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

1、艺术构思说

2、艺术表现说

3、文体风格说

4、《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1、艺术构思说

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

⑴ 构思准备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 ⑵ 构思阶段

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

2、艺术表现说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是在《文赋》正文的第三段:

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他的艺术表现理论,阐述得同样精彩。

《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

3、文体风格说

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典论·论文》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5、艺术风格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6、艺术标准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 “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 “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 “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 “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 7.《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

刘勰(字彦和,465?—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 儒家影响:“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

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序5部分。

1、总论

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文体论

包括《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3、创作论

包括《神思》到《总术》十九篇。

4、文学评论。

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5、序

《序志》一篇说明《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原道”说

2、“神思”说

3、“体性”说

4、“风骨”说

5、《文心雕龙》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1、“原道”说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2、“神思”说

1、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 A、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B、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C、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虚静”、“积学”、“酌理”、“研阅”、“驯致”。

《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3、“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 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风格从时代到个人(先天的和后天的)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4、“风骨”说

1、 "风骨"的含义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风"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

刘勰认为缺乏文采“风骨不飞”,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主要地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文学重“风骨”,两晋文学重“文采”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

3、风骨论的本质

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

5、知音

这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这部分讲“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

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知音之法: 首先,“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

其次,文学鉴赏应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见异知音”、“深识鉴奥”的审美方法。

5、《文心雕龙》对 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

(1)《文心雕龙》的宏伟体制,虽然后继无人,但《史通》则被视为“心慕手追”于《文心》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不及刘勰;

(2)《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 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 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文心学”, 又称“龙学”。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1、“性情”说

2、“直寻”说

3、“风骨”说

4、“滋味”说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 钟嵘简介

《诗品》的基本内容 止乎五言

《诗品序》:“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分品论诗

《诗品》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122位诗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加古诗一类,中品39人,下品72人。 推源溯流

诗品—国风—古诗—刘桢—左思

—曹植—陆机—颜延之—谢超宗等

—谢灵运

—小雅—阮籍 —楚辞—李陵—班姬

—王粲—潘岳

—张协—鲍照—沈约

—张华—谢混等

—刘琨

—卢湛

—曹丕—应璩—陶渊

—嵇康 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

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 批评当时诗风 分品论诗人

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画品》一类著作,《诗品》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关。 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 曹操(下品): 陶渊明(中品):

1、“性情”说

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

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2、“直寻”说

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

“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论和近代王国维的“不隔”论,都是受到他的“直寻”说启发的产物。 “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① 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风骨”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滋味”说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钟嵘的“滋味”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一、共同点

1、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诗经》、《楚辞》,且诗高于辞;

《文心》:宗经、辨骚;

《诗品》:国风、楚辞;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风骨、情采等。

《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重古诗

《文心》“五言之冠冕”;

《诗品》“一字千金”;

(2)赞建安文学;

(3)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 潘岳、陆机六家;

《诗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

(4)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

二、不同点

1、诗歌性质作用

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

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

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

钟:不涉美刺。

2、诗歌体裁

刘勰:四言五言兼重;

钟嵘:偏重于五言。

3、艺术手法

刘勰:重声律、用典;

钟嵘:反对声律、用典。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为上品;

第二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专题复习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一、选择题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是(

)。 A、杨炯 B、卢照邻 C、王勃 D、骆宾王

2、《从军行》是一首( )。

A、咏物诗 五律 B、怀古诗 五绝 C、抒情诗 五律 D、抒情诗 七律

3、“西陆蝉声唱”中的“西陆”是指( )。

A、西方 B、秋天 C、水边 D、夏天

4、《登幽州台歌》的风格可以表达为( )。

A、自然质朴 B、清丽婉转 C、深沉幽微 D、雄浑悲壮

5、陈子昂在《感遇》(兰若生春夏)中以兰若自比,表达了( )。 A、对皇帝的忠心 B、自己品德的高尚 C、希望归隐的心情 D、怀才不遇的忧伤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喻了(

)。

A、不甘心闲居无所作为 B、期望能归隐闲居 C、认为过分热衷于功名是不对的 D、希望能像鱼一样自由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

A、王维《终南山》 B、李白《古风》 C、王维《山居秋暝》 D、孟浩然《宿建德江》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旧典,原典出自()。 A、《诗经》 B、《古诗十九首》 C、《楚辞》 D、汉乐府民歌

9、古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一首诗翻唱的,这首诗的原名是()。 A、《凉州词》

B、《出塞》

C、《送元二使安西》

D、《别董大》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指()。 A、终军

B、冯唐

C、周亚夫 D、李广

11、高适《燕歌行》是一首()。

A、田园诗

B、山水诗

C、叙事诗

D、边塞诗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A、《走马川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B、《别董大》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古从军行》

13、唐代边塞诗人中,对边地风物描绘最生动形象的是()。 A、高适

B、王之涣 C、岑参

D、李颀

14、“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难》中共重复了()。 A、两次

B、三次

C、五次

D、四次

1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含义是()。 A、时间一去不返,人生恨短 B、忧愁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 C、正是夏季涨水时候 D、我将从此隐居,永不回头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是指()。 A、商人之女 B、经商之女 C、商朝之女 D、歌女

17、下列诗句中,表现杜甫对老百姓关怀的是()。

A、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B、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C、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D、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 A、《丽人行》 B、《新婚别》 C、《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D、《石壕吏》

19、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一首()。 A、七律

B、乐府诗

C、词

D、杂言诗 20、《游子吟》“慈母手中线”作者是()。

A、韦应物

B、孟郊

C、刘长卿

D、李益

21、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说他“欲为圣明除弊事”,这“弊事”是指(

)。

A、迎佛骨事 B、党争

C、苛税

D、徭役

22、韩愈《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对“愚人”的指责是( )。

A、不耻相师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耻学于师 D、择师而教之

23、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是()。 A、《小石潭记》 B、《钴鉧潭记》C、《钴鉧潭西小丘记》 D、《始得西山宴游记》

24、《西塞山怀古》诗所回顾的历史事实是()。

A、越王勾践灭吴 B、西晋灭亡东吴 C、西汉吴王造反失败 D、曹操伐吴

25、下列诗句中,用典的一句是()。

A、甲光向日金鳞开 B、报君黄金台上意 C、塞上燕脂凝夜紫 D、提携玉龙为君死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 A、李白

B、李贺

C、杜牧

D、李商隐

27、“危急存亡”一语出自( ) A《陈情表》 B《与陈伯之书》 C《北山移文》 D《出师表》

28、竹林七贤中,因一篇文章被杀的作家是( ) A阮籍 B 山涛 C嵇康 D 左思

29、左思构思十年写成的文学作品是( ) A《三都赋》 B《二京赋》C《登楼赋》 D《悲士不遇赋》

30、陶渊明曾任( )

A彭泽县令

B伏波将军

C并州刺史 D秘书郎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见于( )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高适《别董大》 C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张九龄《望月怀远》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见于( ) A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高适《燕歌行》 C王翰《凉州词》

二、 连线题:请将下面的诗句与对应的诗人用线连起来。

一、

A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a 张九龄 B 吴越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b上官仪 C 野旷天地树 江清月近人 c 王湾 D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清 d 杜审言 E 鹊飞山月曙 蝉噪野风秋 e 温庭筠 F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f 孟浩然 G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g 王维 H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h 杜甫 I 松风吹解带 明月照弹琴 i 钱起 J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k 常建

二、

A 山雨初含霁 江云欲变霞 a 杜甫

B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b 王维 C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c 柳宗元 D 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 d 宋之问 E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e 李商隐

F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f 骆宾王 G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g 张若虚

H 波漂菰米沈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h 李贺 I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唱天下白 I 孟浩然 J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j 孟郊

、白骨露于野, 。

5、 ,壮心不已。 、何以解忧, 。

6、援琴鸣弦发清商, 。 、 ,食野之苹。

7、明月照高楼, 。 、 ,若出其里。

8、薄帷鉴明月, 。

三、填空题1234

9、箫管有遗音, 。

24、 ,园柳变鸣禽。

10、 ,手挥五弦。

25、丈夫生世会几时, 。

11、

,梦想骋良图。

26、大江流日夜, 。

12、郁郁涧底松, 。

27、余霞散成绮, 。

13、 ,濯足万里流。

28、 天际识归舟,

14、何意百炼刚, 。

29、江南无所有,

15、 ,依依墟里烟。 30、 ,晓灯暗离室。

16、

,鸡鸣桑树颠。

31、野岸平沙合,

17、晨兴理荒秽, 。

32、禅噪林愈静, 。

18、采菊东篱下, 。

33、此夜曲中闻折柳,

19、众鸟欣有托, 。

34、故园东望路漫漫,

。 20、 ,双鬓鸦雏色。

35、

,恨别鸟惊心。

21、天似穹庐, 。

36、白日放歌须纵酒,

22、云日相辉映, 。

37、春蚕到死丝方尽,

23、 ,岩高白云屯。

38、身无彩凤双飞翼,

39、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40、曹植在《 》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1、曹植的《 》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 》,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 ,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 》,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 。

43、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的是 。

44、建安七子是指: ,以诗文著名于世。

45、在“花间词”人中,地位与温庭筠相当的一位作家是( )。

46、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 、 。

47、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

48、陆机的《 》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49、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

。 50、《

》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51、西晋末年最擅长于写游仙诗的作家是 。

52、王羲之的《 》既是散文杰作,也是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53、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 和 。

54、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 和 。

55、陶渊明的文章《 》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56、我国第一位把田园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诗人是 。

57、 被钟嵘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58、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

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59、抒情长诗《 》和叙事长诗《 》,分别代表南北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60、 开创的山水诗,使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6

1、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 和

两大类。

6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出现在 时期。

63、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新体诗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4、建安时期,在四言诗创作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作家是

65、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 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

6、元嘉三大家是: 、 、 。 6

7、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 和 。 6

8、钟嵘的文学批评专著是《 》 。

69、鲁迅评《世说新语》云:“记言则玄远冷峻,

。 70、 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7

1、由南入北,融合南北诗风的诗人是

72、体现陈子昂诗歌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是他的《 》三十八首。 7

3、初唐四杰是: 、 、 、 。

74、初唐诗人 ,诗歌常用质朴的语言和隐逸的情调,不同于宫体风格。 7

5、上官仪绮错婉媚的诗风被称为 。

76、初唐对于律诗的定型起较大作用的诗人是 和 。 7

7、张若虚《 》一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压倒全唐”。 7

8、 、 是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79、

后期诗歌常含有浓厚的佛教意趣,被后人尊为“诗佛”。 80、《

》一诗在高适的边塞诗中最为著名。 8

1、和高适一起游览梁宋的诗人是 和 。 8

2、李白一生最景仰的诗人是 。 8

3、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 。

84、大历诗人 诗风平和冲淡,最得陶诗旨趣。 8

5、白居易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是 。 8

6、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始终豪情满怀,有“诗豪”之誉的唐代诗人是

。 8

7、在我国古代诗坛上,诗风幽奇冷艳,早慧命短的天才诗人是 。 8

8、既奇且俗的大历诗人是苏州人 。

89、作为一个诗歌流派,韩孟诗派在理论上提出“ ”和“笔补造化”的主张。

90、在古文运动的创作宗旨上,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 的主张。

91、李白沿用古题乐府表现出创新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92、晚唐著名的小品文作者有皮日休、陆龟蒙和 。

9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所体现的最富有特色的艺术辩证法是( )。

94、从文体上看,唐传奇实际上就是( )。

95、下列唐代诗人中对宋代诗风影响最大的是( )。 9

6、在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中,(

)的诗最是在平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忧伤的心 。

97、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 )。 9

8、诗人陶渊明生活于( )。

99、以诗歌的初、盛、中、晚分期看唐传奇,其优秀作品多产生于( )。 100、《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 10

1、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 10

2、具有清丽流转风格的民歌是(

) 。 110

3、唐代传奇的语言风格特征是(

) 。

10

4、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

)。

10

5、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

) 。 10

6、 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 )。 10

7、 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

) 。 10

8、《登楼赋》的作者是(

) 。

10

9、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 。

110、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兼济之志“的诗歌是(

) 1

11、 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 ) 1

12、《三都赋》的作者是(

) 1

13、《咏史》八首的作者是(

)

1

14、 晋代游仙诗的代表作家是(

) 1

15、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 )

1

16、 开创我国田园诗新领域的诗人是(

)

1

17、 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

) 1

18、《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

)

1

19、 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 ) 120、《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

1

21、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 )

1

22、“吴歌”主要产生于(

) 1

23、“西曲”主要产生于(

) 1

24、“宫体诗”盛行于(

)

1

25、《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

) 1

26、《水经注》的作者是(

) 1

27、《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1

28、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是(

)

1

29、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属诗篇是( ) 130、《从军行》的作者是( )

1

31、《长安古意》的作者是(

) 1

32、《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

1

3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作者是(

) 1

34、《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

)

1

35、李白绝句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篇名是(

)

1

36、 被称为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集大成诗人是( ) 1

3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

) 1

38、 著名诗歌《西塞山怀古》的作者是(

) 1

39、诗风呈现冷、艳、奇、险的诗人是(

) 140、《莺莺传》的作者是( )

1

41、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

) 1

42、“永州八记”的作者是(

) 1

43、 在唐代,一生被卷人“牛李党争”中,致使郁郁不得其志的诗人是(

) 1

44、 自创“无题”诗的诗人是(

)

1

45、被鲁迅评为“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是( ) 1

46、第一个专门写词的晚唐词人是(

) 1

47、花间派的鼻祖是(

)

1

48、《花间集》的编辑者是(

)

1

49、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 ( )。 150、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 三首。 1

5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 )。

1

5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1

53、在南朝陈的后期,以( )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

1

54、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 )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

55、 杜甫诗云“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诗人是( )。

1

56、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 )。 1

57、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 )。 1

58、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 )。 1

5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 )中的名句。 160、 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 )。

16

1、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高歌“ ,独怆然而涕下。” 16

2、“明月松间照, ”是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 16

3、《送元二使安西》写送别情景:“ ,西出阳关无故人。” 16

4、高适《燕歌行》抨击军中苦乐悬殊的名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 。” 16

5、王昌龄的《 》,被称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16

6、“ ,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 16

7、 “ ,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16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是白居易在( )一文中提出来的。

16

9、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与“嘈嘈切切错杂弹,”紧连的下一句是( )”

170、孟郊《游子吟》表达游子深情的两句是:“谁言寸草心,( )。” 17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的颈联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 17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晚唐诗人( )的名句。 17

3、“古文”的提出始于韩愈,是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 )相对立的概念。 17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 )一文中的名句。

17

5、韩愈的杂文( )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寄寓了作者心中的不平。 17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是柳宗元( )一文中的句子。 17

7、杜牧《山行》的后两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 )。” 17

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杜牧的( )。 17

9、杜牧《过华清宫》其一后两句是:“一骑红尘妃子笑,( )。” 180、“春蚕到死丝方尽,( ) ”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 18

1、( )是唐代第一个努力作词的词人,后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18

2、李煜《虞美人》与“小楼昨夜又东风,”紧接的一句是( )。” 18

3、李煜《虞美人》抒写愁情的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 18

4、杜甫诗集的名子是 ( )。

18

5、李白诗集的名子是( )。 18

6、王维诗集的名子是( )。 18

7、杜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 )。 18

8、李贺被称作“诗鬼”,刘禹锡被称为( )。 18

9、中唐时期出现了“韩孟诗派”,“韩”是指韩愈,“孟”则是指( )。 190、众所周知,所谓“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而“小李杜”则是指( )。

四、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2、沈宋体

3、韩孟诗派

4、玄言诗

5、新乐府运动

6、燕乐

7、敦煌曲子词

8、《花间集》

9、南唐词

10、边塞诗派

11、山水田园诗派

12、沉郁顿挫

13、古文运动

14、上宫体

15、志人小说 16.建安风骨 17. 永明体 18. 骈文 19. 志怪小说 20. 宫体诗

五、简答题

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2、曹操的诗歌主要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陶渊明最主要的思想特征是什么?

4、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什么样的内容?

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6、人们为何尊称刘禹锡为“诗豪”?

7、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主要反映了哪些内容?

8、分析论述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9、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0、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11、唐代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2、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4、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是什么?

15、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6、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

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盛。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 文学的自觉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尤其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与之相连的是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属于前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

二、**朝代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门阀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魏文帝的九品中正制则是推波助澜,进入东晋、门阀势力则更加强盛,至南朝士族势力衰微,才又回到皇权政治。在该制度下,形成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前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而后者则几乎无仕进之路。因而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它反映在文学中其哀叹,呼号,愤激和不平都形成该阶段文学的特色。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另一现象是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阮氏父子、三张兄弟、谢氏家族等。这一现象与门阀制度相始终。门弟风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等。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从西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的主要命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及文学是确立了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理论指出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得意忘言理论对鉴赏论则有所启发,认为作者的思想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要读者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自己的联想来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

魏晋新的社会思潮下,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其对当时和后

魏晋玄学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是玄言诗。玄言诗对文学的意义是积淀了理趣,而它借助山水风景参悟玄理的形式则直接导致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汉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佛经汉译对文化各领域、各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文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 丰富了想象世界,拓宽了思维的时间、空间。 2. 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趣味。

3. 促成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自觉分析汉语言在声、韵、调上的美。 4.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词汇的积累。 5. 使文学观呈多样化倾向。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跨汉末和魏初,以三曹为中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影响后世深远。

正始文学:魏晋易代,政治险恶,玄学开始形成。嵇康、阮籍以诗文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写苦闷与抗争。

太康文学:潘陆诗风繁缛。左思《咏史》写寒士的不平,上承建安风骨。 东晋玄言诗居诗坛达百年之久。

晋宋易代之时,伟大诗人陶渊明开田园诗天地,以“自然”为美的至境。 宋初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宋代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有了突破,南北朝民歌带来了清新诗风。

齐梁文学:在声韵、辞藻、用事、对偶多方面探索,为唐近体诗奠基;萧氏三个文学集团的形成。梁陈文学以宫体诗为诗歌主流。

北朝文学质朴,模仿南朝诗明显。庾信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交流,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成就杰出。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文学史上看,新变色彩明显,表现在文学走向自觉,个性化鲜明;玄学、佛教为文学带来新的意趣;重语言的形式美。

从文体上看:五古鼎盛。诗化散文即骈文、骈赋臻于完美。七古确立。南北朝清新的民歌在唐代衍生出绝句小诗。志人志怪小说初具规模,奠定中国小说的基础。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以三曹为中心,建安七子各逞风采,共同确立“建安风骨”,文学个性鲜明。 正始时期,阮籍《咏怀》组诗,以比兴手法隐晦曲折抒写复杂情怀。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存诗二十多首,全为乐府诗。写战乱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抒政治抱负;《观沧海》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诗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感慨深沉,语言古直,风格悲凉慷慨,富于创新精神和个性。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网罗文士,共同开创文学繁荣的局面。 曹丕存诗约40首,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诗。 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诗有大影响。

曹丕诗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士气浓;追求语言的绮丽,音韵和谐,抒情纤细,形式上诸体齐备。曹丕与文士诗酒唱和,开文人雅集的先河。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创作以建安25(公元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 后期遭受曹丕父子的迫害,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写遭受迫害而产生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主题复杂浑成,情、事、景交触,是著名的抒情长诗。

2.借思妇弃妇来抒怀,如《美女篇》、《七哀诗》。 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如《远游》,渴望在游仙中超脱现实。 曹植诗“骨气奇变,辞采华茂”,气骨文采兼备。他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整合了前代诗的优秀传统,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他在当时和后代有着崇高的地位。

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是其诗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以及蔡琰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王粲诗写战乱现实,抒写漂泊之感和壮志难酬,如《七哀诗》之一。王诗多“自伤”,感情深沉悲壮,诗为“七子之冠冕”。 刘桢诗有赠答、游乐诗两类。

刘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凛霜,高风跨俗”,以气势取胜。如《赠从弟》之二 蔡琰五言《悲愤诗》,写汉末**中人民尤其是女子的苦难,叙事抒情完美组合,重细节和心理刻画,是著名的抒情味儿浓的叙事长诗,对后世叙事诗有影响。

第四节 建安诗的时代特征

一、建安文人政治理想的高扬:

时代的战乱,一方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一方面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因而,建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反映在诗中则是“悲凉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精神特色。

二、生短暂的哀叹。

建安社会之乱离,使生灵涂炭,无数人死于非命,加之疾疫流行,人多短寿。这对文人刺激很大,他们或单纯哀叹生命短暂或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或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后两种态度,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就成为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

正始时政治险恶,玄风弥漫,诗风走向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82首《咏怀》组诗,开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影响深远。

组诗多苦闷孤独情怀,深广写出对时光、生命、世事等的复杂感受,情意忧愤深广;也有写游仙、隐居出世情怀的;在关注现实方面,指斥曹魏政权荒淫腐败,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多比兴、象征寄托,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嵇康诗以四言成就最为杰出,多表现诗人高蹈独立,鄙弃功名的形象。嵇康诗语言天成,风格清峻。 [阅读书目]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59

[思考题] 1.解释名词

①建安风骨 ②正始之音

2. 3. 4.简析正始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诗坛概貌,熟悉并掌握太康名家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西晋诗人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风繁缛。 左思诗为寒士鸣不平,郭璞以游仙来抒怀。 东晋以孙绰、许询玄言诗为代表,玄风大畅。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天地,达到“自然”的至高境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太康诗创作主要致力于拟古和探索诗的形式技巧的完美,诗风繁缛。 拟古方面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摹拟中,文辞风格趋于华美,文人气渐浓,如陆机的创作。

诗风繁缛,繁指繁复详尽,缛指华丽,表现为: 1.语言重华丽藻饰,如陆机、张华的诗。 2.描写繁复,如潘岳《悼亡诗》。

3.句式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左思8首《咏史》,借咏史来抒怀,富创新精神。 《咏史》写寒士的不平、对士族的蔑视抗争。

钟嵘评左思《咏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指征引史实,怨指借古讽今,精切指借古讽今又深刻恰当,讽谕之致指能发挥讽谕的社会功能,“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

刘琨诗仅剩三首。其诗感情深厚,风格慷慨悲壮,寓于感染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风格雄峻,以《扶风歌》最为著名。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的源头:

1.源自《楚辞·远游》,多写因不得志于时而兴起的复杂感受。 2.源自秦汉时,多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

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他持论以儒家经典为本,《游仙诗》所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消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

在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玄理渐多,平淡寡味的诗风中,郭璞《游仙诗》则是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可谓高出侪辈,独领风骚。

第四节 兰亭唱和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他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流,以山水吟咏为乐。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沿“修契”习俗,在兰亭聚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吟酒赋诗,结集为《兰亭诗》。王羲之为之序,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兰亭诗》虽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特别是文人雅集唱和,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东晋玄学的新气象是玄佛合流,对文士思想趣味和生活方式上有显著影响。 东晋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以写老庄玄理为主,亦有借山水来抒情的形象性强的作品。

玄言诗成就不高,但是对后代影响却深远,如影响谢灵运、白居易和宋诗。 [阅读书目]

《陆士衡诗注》,陆机撰,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思考题] 1. 2. 3. 4.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熟悉并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的思想与田园诗的思想内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东晋玄言诗把持诗坛达到百年之久的背景下,陶渊明其人其作出现的意义:把“自然”提升为美的极至;变玄言诗的老庄玄理为亲切而深邃的日常生活哲理;密切了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开创田园诗新天地。

陶渊明以其人格魅力和杰出作品为后代士人构筑起精神家园。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以公元405年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在仕与隐两难选择中徘徊;后期隐居躬耕,伴随他的既有隐居之乐,也有生活的艰辛。 陶渊明思想组成比较复杂: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重道德操守;又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佛教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一个务实重实践的人。

陶渊明把生活诗化,又将诗生活化,是魏晋风流的真正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找得“真我” 。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农村风物、农村生活和农夫形象的诗人。

有写田园恬淡美好景象,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诗人悠然自得的诗,如《归园田居》其一。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描画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

二、咏史、咏怀诗: 陶渊明也借咏史来咏怀,其咏怀诗多为组诗。诗中继承阮籍、左思诗的优秀传统,又真切道出自己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感受。

三、行役诗:

作于宦游期间,把行役之苦、对仕宦的厌倦与思念田园、渴望归隐对举着来写,富有感染力。

四、赠答诗:

写真情和日常生活。意蕴淡而厚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表现在诗中为: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等。 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地可概括为两点:

一、理、景、事、理浑融

陶诗把寻常习见的景,普普通通的事,诗人的真情深情,深邃独到的理趣完美结合在一起,言浅而意深。

二、平淡中见奇警,素朴中见绮丽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把似乎是对立的风格组合在一起,也实陶诗“自然”臻于极至的表现。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新的高峰。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在自传的叙事框架下,以简洁洒脱的文笔写自己的情趣,结构上以叙事为骨架,以抒怀来立心。传主洒脱自然而安贫乐道的形象成为后代士人心目中理想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抵家团聚,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无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于后人来说,一切回归,一切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安宁而真切自然的世外桃源,既有幻想中的美好奇异,又有浓厚的朴实真切色彩。

第五节

陶渊明初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萧统,尤其是苏轼、朱熹的褒扬,逐渐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阐释学个案。陶渊明其人成为后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他的平淡自然成为文艺中至高的境界。

陶渊明所代表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士大夫从道的精神。他所走的归隐之路,为追求心灵宁静的中国士大夫开辟了一条通住灵魂安顿之地的先路,也为士大夫筑造了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就成为士大夫心中高尚的艺术品格。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尤其是菊,不仅成了他的化身,也

[阅读书目]

《陶渊明集》,陶渊明撰,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思考题] 1. 2. 3. 4.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标]了解现存南北朝民歌的情况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难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艺术差异及其代表作品《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写爱情。 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写**现实和北方风习。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

吴歌:三百多首,产生于建业一带,多创作于东晋、宋时,多写女性对爱 比较: 情的感受,清丽缠绵。

西曲:百余首,产生于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多作于南朝。能把爱情与劳作结合起来,开朗明快。

南朝民歌多为清丽缠绵的情歌的探因:采诗者为声色之乐,幽美的南方风物;南方生活充裕;多出自城市平民。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什小巧,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活泼含蓄的双关语。

抒情长诗《西洲曲》以江南女子四季相思为线,穿插四季景物变化,点染女子活动、妆饰,婉细传达了江南女儿的相思情。

《西洲曲》艺术:四句一换韵,为一小节;多顶真,有回环婉转的情味儿、韵味儿。清人沈德潜评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是南朝民歌最精美的作品。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多为军乐,流传至南方,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作。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1.写北方风物和游牧、流浪生活,如《敕勒歌》《陇头歌辞》 2.展现北方人豪迈个性和尚武精神。 3.写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4.写爱情婚姻,多快人快语,耿直坦荡。

《木兰诗》,原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中可能经过文人润色。塑造了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集闺中儿女和巾帼英雄为一身,在她身上,凝集了华夏民族尤其是古代女子多方面美德,是中国人民深爱的理想人物。 《木兰诗》艺术特色:

1.描写繁简得当,剪裁得当,结构严谨。

2.借行动、气氛渲染来写人物内心,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3.语言形式上,多复沓、排比、对偶,设为问答;多用叠字;以活泼口语为主,兼精美的近体诗语。 [阅读书目]

[思考题]

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目标]学习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了解其对诗歌的创新,掌握其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鲍照乐府诗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关键时期,“性情大隐,声色大开”,尚形式完美。 谢灵运以山水入诗,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强诗的技巧和表现力。 鲍照写乐府诗,多写寒士的不平,艺术上创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启诗国新天地,创造新的诗歌风貌。

回顾:先秦诗,山水仅仅作为背景点染或比兴出现;后有曹操《观沧海》,可视为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郭璞也写到山水。 山水诗兴起的背景:魏晋隐逸风气大炽,山水为乐土;南渡江南,那里山水优美;士人在山水中阐发玄理、抒情;晋宋山水画、画论出现,对山水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五言诗成熟,南朝民歌写山水,都为山水诗提供了借鉴。 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并产生巨大影响。

出身士族,才华杰出,却生逢乱世,被贬愤懑,在山水、佛理中获得安慰。他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嘉太守后,基本特点是鲜丽清新,如芙蓉出水,雕琢而自然,求新求俊,变魏晋以来的古朴为追求声色,要人工锤炼雕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古典诗呈现重要变化: 1.从写意到描摹

陶诗把心物合一,将诗意与生活打成一片,重整体;谢诗极物写貌,重形似,细节描摹,多名句,较少情景交融,构思往往有模式化倾向:叙述出游,写见闻,结尾写感悟。

2.从重启示暗示到重写实

陶诗重言外之意,想象联想;谢诗重细致观察,语言准确,要精细描写,把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对象,注重描写方法、技巧和新词汇,缺点是生涩。

陶谢的不同,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性情大隐,声色大开”,极貌写物,穷力追新,成为南朝诗的主流,影响到唐代。 谢惠连,诗作仿谢灵运,诗写得轻灵绮丽。

颜延之:尚巧似,多雕饰和典故,辞藻富丽繁缛,被称为“错彩镂金”。

第二节

鲍照才秀人微,个性却奇崛昻藏,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诗内容有:

1.为寒士鸣不平,对门阀社会抗争,如《拟行路难》之

四、六; 2.写边塞戍卒,如《代出蓟北门行》;

3.哀婉凄怆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尤为感人,如《代白头吟》; 4.写统治者暴敛与人民疾苦; 5.富于雕琢意味的山水诗。

鲍诗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有险俗、险急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表现在诗中多流露激越情、不平气;形式上多得力于汉魏乐府、南朝民歌,自由而淋漓尽致的抒情,洋溢着跳荡雄肆之气,个性张扬,从而赢得杜甫等的推崇。

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押韵灵活自由,为七言诗开拓了道路。

[阅读书目]

《谢灵运集校注》,谢灵运撰,顾绍伯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鲍参军集注》,鲍照撰,钟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思考题] 1. 2.简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标]学习本章,熟悉并把握永明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掌握沈约、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了解宫体诗的特点和成就。 [教学重难点]永明体、谢朓山水诗、宫体诗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此时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音乐美,为唐律诗奠基,先后形成几大诗人集团的群体风格。宫廷诗人把南朝民歌带入宫廷,写女子及其相关物象,以艳辞写声色,在技巧方面积累经验,为唐诗奠基。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齐梁诗讲究声律对偶,是新体诗形成发展期。

汉字声有高下长短,把声调有规则的组合,可构成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对其进行探讨,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沈约等积极研究声、韵、调的组合,在消极意义上提出了诗歌创作要避免的八种毛病,在积极意义上明确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原则。早期苛细,影响了自然表达,但自觉运用声律,可增加诗的形象美,加强表达效果,为古典诗的完美作出了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沈约诗清怨。或写山水,或抒离别愁,言浅情深。

谢朓诗:写山水的作品,继承谢灵运诗的细致清新,又情景交融,摆脱玄言诗的尾巴,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他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婉转,耐人回味,"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谢朓的诗,警句对仗工整。短诗清新含蓄,富民歌意味,为五绝作出贡献。他对唐诗繁荣作出了贡献,从而赢得李白杜甫的推崇。 王融的诗构思含蓄有韵致,写景细腻清丽,语言华美平易流畅,近于谢朓,所谓"词美英净"。

受永明体影响的诗人:

1.何逊:写对游宦的厌倦,羁旅相思;诗语平易晓畅,隽美清幽,又长于酬答伤别,状物鲜丽,语言省净,重审音练字,对偶精工,近于唐律精美的写景对句。 2.阴铿:写离别、思乡。风格清丽,以写江景见长,画面优美,情意流贯,不少作品可视为唐五律的滥觞。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东晋有王、谢等家族中心式的文学集团。

刘宋时有以宫廷、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如临川王刘义庆。 齐梁几个文人集团:

1.南齐萧子良:有竟陵八友,创作永明体诗,群体创造,富竞争氛围。

2.梁萧衍:以帝王之尊倡导文学。

3.萧统:重诗文创作和学术,与人编选《文选》。

4.萧纲:倡新变,为诗清靡,聚集文人,创作宫体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有徐庾父子相随,时称“徐庾体”。此一集团诗歌创作繁荣,影响深远。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庭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入主皇宫后,仍留恋,学习市井之风习。而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这又正合纵情声色的统治者的口味。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从而使南朝市井民歌进行入宫庭。加之汉魏之世雅乐散亡,江南自东晋以后,流行被视为“郑卫淫俗”之乐的清商曲。南朝民歌与清商曲在宫庭中相结合,便产生了宫体诗。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至梁陈之世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主要以宫庭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其风格比较柔

尽管宫体诗内容贫乏,它在艺术上为唐诗格律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书目]

《谢宣城集校注》,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沈约集校笺》,沈约撰,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①永明体

2. 3.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目标]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掌握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及庾信诗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庾信诗歌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 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厉行汉化,使中原文化得以沿续,北朝文坛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不久,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

东魏、北齐以邺都为中心,占居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设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当时名士有来自南朝的颜之推,萧悫等,有本土成长起来的邢邵、魏收等人。北齐文人自觉学习南

西魏建都长安,占据关陇地区。因政治需要,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托古改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去华存朴,师法上古。西魏

西魏攻陷江陵,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其中北迁文士中,庾信、王褒的影响力最大,王褒以撰写应用性骈文著名,也有颇具抒情性的诗文。如《渡河北》《赠周处士》等。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分裂,东西割据,政治上的对峙,地域习俗差异以及人才的多寡导致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概括而言,文学差异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是,在南北之间,文化并未隔绝,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一生,以42 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安静的阶段。他与父亲庾肩吾,徐陵父子同为文学侍臣,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徐庾体”。其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但在艺术上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

庾信后期作品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其“乡关之思”主要有以下内容: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梁文学的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

[阅读书目]

《庾子山集注》,庾信撰,(清)倪璠注,《四库备要本》。 [思考题] 1. 2. 3.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新格局;熟悉其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名家名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魏晋散文名家名作;骈文的形成;《水经注》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文章重个性化、美文化。骈赋讲究对偶、声律、词藻。北朝散体文杰出。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魏晋文重个性,气爽才丽。曹操为文通脱大胆;曹丕婉丽抒情,曹植任气而华美。 魏晋赋:抒情,小品化。王粲的《登楼赋》情景交融,曹植的《洛神赋》曲折写理想的破灭,向秀的《思旧赋》欲吐还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尖锐锋芒毕露,其余有鲁褒《钱神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各具特色;当时大赋多重大题材,且融入个人生活情意;思辨色彩浓,如嵇康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总体上日趋华美。

谢灵运的山水赋清新,重巧似。颜延之的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鲍照的《芜城赋》把昔盛与今衰构成强烈对比,抒情味儿浓。陈寿的《三国志》骈丽而自然,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用骈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为骈体的文论巨著。 齐梁新变的表现:四声协调,走向格律化;细分文体为有韵的叫文,无韵的叫笔。 江淹的《别赋》写七种分别,自觉追求新变,既重空间布局,又以情为主线;《恨赋》写六类人的憾恨。任昉的应用文得体而高超,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充满俳谐嘲弄的趣味。

此时的赋诗化色彩浓,如丘迟、吴均、陶弘景的山水文字,清新优美。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优美而富情味儿,洋溢着对祖国山水的爱,文字清朗疏朴。

《洛阳伽蓝记》记洛阳寺塔,结构上采佛书合本子注,内容博洽而条理井然,笔底含情,极有感染力,文化意味浓。语言:四言兼参用四六骈句,又有自由灵活的散句,典丽清拔,吸取了京都大赋的气势与技巧,从而秾丽动人。 [阅读书目]

《文选》,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 《水经注》,郦道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洛阳伽蓝记校释》,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

[思考题] 1. 2. 3.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个性。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中国小说的起源;《搜神记》;《世说新语》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小说见于史家著录始于班固的《汉书》;最早对小说所作权威解释和评价的是《七略·辑略》。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它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这一评价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小说观。

二、小说的起源:

小说起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史传。

三、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小说结集及后人辑本,共约五十种,重要的作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等十余种。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地理博物。2.鬼神怪异。3.佛法灵异。代表作分别为:张华的《博物志》、干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按内容可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代表作品有邯郸淳《笑林》、葛

在艺术上,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往往只是粗陈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它只是中国小说的雏形阶段,没有成熟作品。但它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小说艺术方面为后世小说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三节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所刻三卷本,共36门。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该书及注涉及人物一千五百多个,不仅数量多,而且面广,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几乎无所不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总之,该书成就显著,影响十分深远。 [阅读书目]

《世说新语校笺》,刘义庆撰,徐震,校笺,中华书局1984 《古小说钩沉》,鲁迅校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思考题] 1. 2.

3.简评六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第四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 ,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 ,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 、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 )。 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 )。 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

A、班超 B、班昭 C、班固

4、《子虚赋》的作者是(A )。 A、司马相如 B、杨雄 C、张衡

5、被确认是蔡琰所作的作品是(A )。

A、五言《悲愤诗》 B、骚体《悲愤诗》 C、《胡笳十八拍》

6、魏晋时期善长写四言诗的除曹操外还有( B)。 A、曹丕 B、王粲 C、嵇康

7、现存最早而最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B )。 A、《四愁诗》 B、《燕歌行》 C、《拟行路难》

8、《三都赋》的作者是( C)。 A、班固 B、张衡 C、左思

9、张衡是( B)的作者。

A、《两都赋》 B、《二京赋》 C、《三都赋》

10、文学史上第一个着力描写山水的诗人是(C )。 A、陶渊明 B、谢眺 C、谢灵运

11、陆机和(B )是西晋文坛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A、陆云 B、潘岳 C、张协

12、《水经注》的作者是(A )。 A、郦道元 B、杨衔之 C、范晔

13、魏晋南北朝里程碑式的赋作是(A )。 A《哀江南赋》 B、《芜城赋》 C、《别赋》

14、《石崇每要客宴集》表现了石崇的(A )。 A、残忍 B、吝啬 C、盛情待友

15、见义勇为、沉着机智的山中客形象见于(B )。 A、《韩凭妻》 B、《干将莫邪》 C、《李寄》

16、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文章是(A )。 A、《典论·论文》 B、《文赋》 C、《诗品》

三、名词解释

1、汉乐府

2、《古诗十九首》

3、《史记》

4、《汉书》

6、汉大赋

7、汉赋四大家

8、 建安风骨

9、永明体

10、骈文

11、宫体诗

四、默写题

1、《陌上桑》第三诗节

2、《行行重行行》

3、《饮酒》

4、《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5、《燕歌行》

6、《咏怀》(两首)《咏史》(两首)

五、翻译题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三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5.《项羽本纪》最后一自然段6.《报任安书》倒数

二、三自然段

六、名篇(名句)分析题

(一)名篇分析题

1、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陶渊明《饮酒》

3、王璨《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4、曹丕《燕歌行》

(二)名句分析题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简述题

1、简述司马迁《史记》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艺术手法。

2、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何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4、简述《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5、简述三曹诗歌的艺术特色。

6、简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基本内容。

7、简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8、简述南朝文人诗坛创作概况。

9、简述北朝乐府民歌的创作内容。

10、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11、简述《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12、简述《文心雕龙》的主要文学观点。

八、论述题

1、简论《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2、简论《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3、简论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

4、简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5、简论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第五篇: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现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终于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又缘以雅词,质朴的古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藉、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特别是阮藉《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自己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锺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 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玄言诗流行一时。其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他们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枯燥乏味,绝少生活情趣。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唐宋以来的历代作家有深远影响。陶渊明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所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陶渊明描绘得那样美妙和情味隽永,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另一类诗是咏怀诗,继承了阮藉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他的全部诗篇,雄辩地证明他有"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质朴、简约的形式中,包孕丰厚的情韵,苏轼正确地评陶诗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些美妙的诗因和时人喜好玄言诗的风尚格格不入,所以不被当代人所重视。陶诗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唐宋以来才被人们发现。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年的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他们的成就不大。谢灵运才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用全力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他同时代的鲍照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或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他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节奏错综多变,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在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脁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于是"声律说"大行,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此后,许多诗人写作时更讲究声律,促使近体诗一步步趋于成熟。然而永明作家因过分强调声律、词藻,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成就不高。只有谢脁的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他的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梁陈时代作诗的人特多,但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做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樆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自梁至初唐,其影响相沿一百多年。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为时人所效仿。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宗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咏怀》诗二十七首多方面敌反映了他的亡国之恨和身世之痛,内容充实,情意真挚,风格苍凉沉郁,兼有南方文学的秀美和北方文学的刚健。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东晋、南北朝又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南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纵观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总趋向,慷慨任气、刚健爽朗的建安风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偏重于追求诗歌形式的倾向却愈来愈甚。故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所批评。如唐代陈子昂说:"魏汉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但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时期出现的著名诗人,如三曹、阮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也各有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上一篇:物流查询解决方案下一篇:王进喜事迹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