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2024-05-14

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 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1. 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 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 学完本诗后,选取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1.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找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l 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

l 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如果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还不够深刻,可讲述诗人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联系他写给母亲的其他悼亡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情怀。

余光中是个孝子,他为母亲写了许多悼亡诗。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三、仔细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个词语、一个诗句或从诗歌的结构上进行品味,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赏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择一个角度,一种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1.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2.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跟“这边、那边、里边、外边”有何不同?“头”,突出一种距离的遥远感,遥远得似乎没有尽头。“边”没有那种遥远感。读音上,“头”要饱满一些,厚重一些,承载的感情更深沉一些。“边”则轻飘飘的。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4.反复吟唱的诗句。本诗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乡愁是……”,它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这种反复咏唱的方式在诗歌中称作“复沓”。

复沓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源于《诗经》,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5.具体新颖的意象。那些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就叫“意象”。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余光中却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新颖的意象,因为这是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最能承载“乡愁”的事物。

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四幅画面中任选一个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示例:“邮票”这个意象,就让人忍不住联想:一个在外读书的小小少年,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的给母亲写信,泪水和着思念不自觉地就滴湿了素色的信笺,信写好了,郑重的`贴上邮票,塞进邮筒,也寄去了一个小小少年的全部思念,剩下的日子似乎更加漫长了:妈妈读信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妈妈的回信何时到达?小小的邮票里,是深深地思念,是重重的离愁,是长长的距离。

小结:这就是余光中,穷其一生在体味乡愁,而他的乡愁又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境界,难怪他被称为“乡愁诗人”。让同学们伴着“思乡曲”再次朗诵这首诗,尽情体会余光中那不一样的乡愁。

四、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古往今来,除了余光中的作品,还有许多抒发乡愁的诗歌。在李白笔下,乡愁是床前的明月光;在王维笔下,乡愁是故乡的一枝寒梅;在席慕容笔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让同学们选择一个意象写一段文字,抒发一下对家的思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语: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渡重洋,到那时候,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会真正地理解“乡愁”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情结。

五、作业

课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读完后与同学们交流

篇2: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篇3:评余光中的《乡愁》

1. 溶乡愁于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

古国故乡故园, 人之所恋, 古今一样, 中外相同。从海涅的《在可爱的德国故乡》到莱蒙托夫的《祖国》, 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静夜思》, 从40年代的《流亡三部曲》到上世纪70年代的《长城谣》, 概括了多少游子眷恋故国亲人的感情啊!然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秉承传统主题的基础之上, 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感, 不露痕迹地融传统于现实, 将个人悲欢、祖国之思、民族之恋融为一体, 寄寓着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祖国之爱, 概括了整整一个时代华夏子孙的共同感情。具有传统乡愁诗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无法具体可感的情绪, 余光中先生在广远的时空中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人生不同的阶段里, 这些是最能体现“乡愁”特殊内涵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所具有的特定内涵, 如: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 恋国之恩等等,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普遍的感受和产生共鸣的基础。

2. 厚积薄发谱写一曲吐不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浓浓乡愁, 既包容了无数的海外游子不尽的思乡之情, 又概括了诗人独特而又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深刻体验。余光中先生是福建省永春县人, 少年时候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重庆去读书求学。那时候, 让他企盼, 让他魂牵梦绕的只有那贴着一方邮票, 盖着圆戳的母亲的来信。正如他在《梅雨笺》里所写: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烙印。又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四韵》中所说:“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余光中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随父母迁居香港, 后又去了台湾读书学习, 1956年结婚, 1958年去美国留学, 并任客座教授, 身在异国, 心在家乡, 手里摆弄着那一张窄窄的船票, 怎能不油然而生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和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一样也是一个大孝子。1958年7月母亲去世遗体火化, 那骨灰盒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 薄薄的一层水泥板, 内外相隔比千山万水更遥远, 这是一个孝子的乡愁让他抱恨终天的一方坟墓。正如余光中先生在《招魂的短笛》中所说:“而清明的路上, 母亲啊, 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头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 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 母亲啊, 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热爱中国, 他曾说:“要做屈原、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余光中先生中年以后, 渐渐懂得了世事苍桑, 于是雄心消泯, 有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故国故园故乡便频频入梦, 然而这一愿望, 迄今尚未实现, 遂将各种愁思寄予那一湾可恼的海峡。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次将他浸润。

余光中先生的厚积薄发合成了这一曲吐不尽的乡愁。

3. 巧妙的构思中表现出了跌岩起伏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吸收并传承了我国《诗经》的艺术精华。四个独立小节基本均衡对称, 每小节之内又有长句与短句的变化, 从而使诗在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变化的结构美;每小节里面都有“乡愁是……”、“我在这头……”、“……在那头”等迭词重句, 加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叠词、数量词在同一位置的巧妙运用, 既表现出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音乐美, 又使全诗显得低回曲折, 如泣如诉, 恰似一浪接一浪地涌来的波涛, 这恰与作者精心选取的四个抒情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相吻合, 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过程。

篇4:浅析余光中的《乡愁》

关键词:乡愁文学 余光中 乡愁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岸局势紧张,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禁止任何的交往。许多人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表达,他们便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随着这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文学题材——乡愁文学。

乡情,一只永远唱不完的歌;乡愁,一种无药可医的病;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它们蛊惑了无数漂泊的游子,也形成了海外中国人永远挣不脱的心结,多少年又是多少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意识,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乡愁意识。

在描写乡愁的作品中,余光中一首《乡愁》把乡愁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但广泛流传于海内外,还被人谱成曲传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河蟹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5: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正阳县兰青乡兰青中心校 方声亮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四个意象的情感内涵。

3、领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感悟诗歌情感.2、通过圈点批注、讨论交流,联想想象理解诗歌意境、思想情感和语言

3、通过练笔,拓展对乡愁主题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家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难点】理解“一枚”“浅浅”等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有这样一句诗“狐死必首丘”,这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的,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根都在故园的井土之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3、走近作者: 余光中,祖籍福建,1950年到了台湾。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故被称为“乡愁诗人”。

二、朗诵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学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朗读中应该紧紧扣住哪个词来表现?(愁)

三、互动探究

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全诗四节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来。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何而忧愁?在书上相应的位置作批注。

3、诗人把思想之情寄托在那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波浪线标出。(学生解答,教师归纳板书。

四、合作交流

1、这首诗四种意象不仅寄托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且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幅哀伤柔美的画面,下面请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择一幅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集体讨论,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四个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生讨论,组长发言,教师点评。)2.大家描述的很棒,谁能告诉老师诗中几个事物分别指什么呢?

3、台湾海峡本来是深深的,诗人为何说它是“浅浅的“?(学生思考解答,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4、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浓浓乡愁,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男、女生共读第三、四节。

六、作业

篇6: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读全首诗也行?

读的好的同学,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师:谁再试读?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生15:哀痛。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师生齐读。

篇7:乡愁余光中教案设计

1.知识与能力: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过程和方法:沉潜涵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㈠ 导入:

(直接播放佟铁鑫或杨洪基演唱的歌曲《乡愁》。教师板书:乡愁 余光中)歌曲中这样唱道:(教师在音乐《思乡曲》中深情背诵)(屏显: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听了歌曲和老师的吟诵,你想说点什么?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 “乡愁”,“愁”字,就言其情之深深,意之切切,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呢?

㈡ 吟诵:

1.我们再来听两遍名家的朗诵:

①第一遍:朗诵者瞿弦和,要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②第二遍:朗诵者余光中,要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请同学跟着屏幕上的文字齐读(屏显诗人图片、简介。次第出现:

·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台湾,居住至今。

·他,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他,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

《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他的广为传诵的佳作。

以下由教师读: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自由读。

4.指名读。(配乐《思乡曲》)

㈢ 对话:

1.(音乐声中)请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的脑海里?(筛选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 长大 后来 现在)

2.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学生回答后屏显: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个个怎样的“撩人忧伤心绪”的故事呢?请你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①教师准备了第一节诗人流沙河的描述。如果学生描述的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②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和宽厚的友谊。/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你才能休息片刻。(屏显)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烙印。”(屏显)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了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③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④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屏显)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二十多年了,都尚未实现。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指导:“啊”读yā;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⑤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在《当我死时》中,诗人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屏显)

所以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数量词,这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恰恰相反。李清照有诗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在强调“愁”之深重。而余诗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再者,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5.背诵诗歌。

㈣ 整合: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这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再如:(屏显: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请你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两句话。

(屏显: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篇8:余光中《乡愁》的音乐美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音乐美

教读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章, 让人感受到诗人不仅是在用诗情诗境抒写海外游子难忘大陆故土的殷切思乡之情, 更是在用音调动人的乐声吟唱一曲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一往情深的恋歌。

诗人将“诗”与“歌”完美地融为一体, 构成《乡愁》诗章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音乐美。一般来说, 诗歌体现音乐美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匀称鲜明, 音韵和谐优美。而诗的节奏则表现为诵读诗歌时的有意停顿, 大致类似于音乐曲谱中的节拍。《乡愁》一诗共有四小节诗, 每小节诗分为四行, 四行的节奏分别为1、3、2、2, 总共八个节奏;重音均落在第二、三、四行的最后一个节奏上, 且第二行全句皆为重音。由于全诗每小节分行均等, 节奏划分及重音分布完全相同, 每小节诗之间又均衡对称, 于是便构成了《乡愁》一诗重章叠句的传统诗歌的结构格局;跟诗中所采用的比喻、反复、叠字、层递、反衬等辞格方式一道, 共同构成诗章的完美艺术整体。诵读起来轻重错落, 参差有致, 节奏鲜明, 琅琅上口。

不仅如此, 《乡愁》诗章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章叠句的结构格局中所蕴含着的优美旋律上。

全诗可视作一首乐章。每一小节诗则可视作一个乐段, 而每个乐段则自成一个抒情旋律, 且抒情旋律的高潮就表现在每小节诗的第二行“乡愁是———”的三个节奏上。这样, 每小节诗的高潮又构成了全诗回旋往复, 一唱三叹的主旋律。因此, 全诗的整个抒情旋律便随着前三个乐段诗情的逐层推进, 至第四个乐段就自然形成全诗抒情旋律的总“高潮”, 有如波涛渐进至钱塘江口最后骤然汇聚成九级巨浪一般。

鉴于诗章所具有的如此音乐之美的特点, 因此在朗读《乡愁》一诗的前三节诗歌时, 宜音调沉稳舒缓, 低回掩抑, 方至第四节诗歌时, 则力度饱满, 音调上扬, 愁怨中蕴含着深情与希冀, 使全诗所抒发的乡愁随着诗歌展示的空阔意境得以升华而极具广度和深度, 显现出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凝重感, 让人回味和感叹不己。

篇9:浅析余光中的“乡愁”

关键词:乡愁 情感 民族精神 海峡

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基于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成为普遍而恒久的主题。余光中《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个体的内在情感,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因而具有典型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乡愁是一种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有着一种深沉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沉积,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乡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诗经》里,像这些描写乡愁的内容极为丰富,因而可以说《诗经》是乡愁的文化传统之源。这也说明悠久的乡愁文化传统不仅源起于《诗经》,而且在那远古时代里已醞酿成熟。及至屈原《离骚》所表现的去国怀乡的乡愁情怀,则使这种传统由民间百姓的自由抒发而发展到以文人为主导的高雅境界。从此,乡愁成为历代文人赋咏不尽的永恒主题和深蕴内涵的文化传统。

二、乡愁是一种对故土眷恋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乡愁蕴寓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回忆。俗语云“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故人亲情暧,家乡井水甜。”(周巍峙《跪拜大地》)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甚至人生中孩提时所嬉戏、玩耍的种种情形经历,在人们的大脑里潜意识地存储着丰富的相关信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信息将会被激活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情绪反映。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情感思念或渲泻。“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当困惑苦闷厕身于北魏阵营的陈伯之将军展阅声情并茂的家乡故友来信。家乡那无限熟悉的万千风物历历在目。终于,陈伯之弃暗投明,回归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梁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跪拜大地,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眷恋、一份永不褪色的回忆。”(周巍峙《跪拜大地》)因此,乡愁的产生在于人们对故土眷恋的内在情感。

三、乡愁是一种爱国的崇高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国共构的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情感,始终建立在独立、自由的民族、地区以至国家上。就是说,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前提下进行的。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团结统一的精神品格,而且在儒家思想里,修身、治家平天下是人生的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建立和谐、团结的家庭,进而建立和谐统一的民族、国家。屈原闻知郢都失陷后所产生的对故都强烈思念情感并留芳万代,“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門而轸怀兮,甲之鼋吾以行——”(屈原《哀郢》)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无限忠耿于祖国的伟大爱国者。杜甫陷安史叛军中的乡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反映的就是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抒发了守边将士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情怀,更体现了为捍卫祖国边境安宁而有家归不得的爱国崇高精神。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斗士式的爱国主义诗人,留美期间,他的浓浓乡愁就是一股股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流:“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这种爱国的崇高情怀在他《致吴景超》信里得到证明:“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因而,乡愁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崇高情怀。

四、乡愁是一种追求和谐亲情的精神诉求

家乡的美丽可爱在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美,更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伦之美。这种社会人伦关系就是家人、亲戚、朋友的亲情、友情。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中通过想象描写家乡月夜时妻子正在独自忆念长安的情形,表达了作者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时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正因为战乱而致令长别家园,杜甫对家乡亲人的忆念也逾益日深。“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这些,都充分表明,乡愁是一种追求和谐亲情的精神诉求。

五、乡愁是一种幸福的希望与无奈的痛苦交织的情感体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顾名思义,“乡愁”的产生是在远离祖国、家乡的异国他乡背景下精神上的情绪反映。因而,悠悠乡愁,在于人们的情感依归是国家、民族与家乡。从这方面上说,乡愁是幸福的希望,它反映了人们虽身处异域,却时刻关心着祖国、家乡的命运与发展。他们通过想象祖国家乡的美好变化来寄寓丰富的内心情感。“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闻一多《太阳吟》)但是,乡愁又是无奈的痛苦,人在他乡,关河相隔,迢迢万里,要想目睹祖国、家乡的尊容,或是投怀于母亲的怀抱,感受家庭亲情的温馨,却是可望而遥不可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呵,漂泊之年月,/带去我们之嬉笑,痛苦,/独余剩这伤痕。”(李金发《故乡》)这是多么深刻的漂泊异乡的痛苦情感体验!

六、乡愁是一种对海峡统一的热切希望与祝愿的民族精神的情感升华

余光中《乡愁》的实质就是游子与母亲,即台湾与祖国大陆“海峡盈盈一水间”所产生的彼此无法割舍的骨肉关系的缕缕思念情怀——“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生于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离开大陆家乡居香港,次年赴台,至写作《乡愁》时已足有三十个年头。此际,他必然清楚地记得,十五年前,就在这宝岛台湾上,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思念故乡而哀切痛哭:“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于右任《遗愿篇》)其时,痛别祖国母亲多年的他,也时时听到母亲痛楚的呼唤:“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余光中《春天,遂想起》)而现在,罹受三十年的故乡梦牵魂绕痛苦的余光中,在抒发内心的思乡情感时自然表现得强烈而深沉。诗中选取了人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过去)、老年(现在),同时,选取生活中的四种普通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构筑痛苦无奈的深沉绵渺意境。从而使诗人在最后喷薄而出的呼喊中把思乡的情感升华为对海峡统一的热切希望与祝愿的民族精神:——“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总之,《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给人以时序的连贯性,也给人以意象内涵的丰富层递感,更给人以民族的历史重任。通过《乡愁》,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歌思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白玉苦瓜》序)同时,《乡愁》在形式上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色彩美)之结构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使得全诗读来回旋往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参考文献:

[1]钱谷融,吴宏聪主编.现代文学作品选[M].(自考教材)

上一篇:美丽的鱼塘初中作文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顶碗少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