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语言特色

2024-05-04

离骚的语言特色(精选8篇)

篇1:离骚的语言特色

离骚的语言特色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长诗热情地歌颂了诗人忠贞爱国、同情人民以及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高洁情操,从而使诗人屈原本身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它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它不是用直接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和作者的理想,而是更多地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抒写。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现实的事物,寄托在超现实事物的形象之中,因而使作品产生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奇丽异常的艺术形象。这样,不但深亥姚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在这里,比兴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形象构思中。诗中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这些比兴形象,是互相关联的,诗人借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草木的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内容。这样,不但使诗篇文采斑烂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4、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语言。《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了楚民歌的韵调与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涵容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在语言运用上,《离骚》大量吸收楚国民间方言,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篇2:离骚的语言特色

离骚是屈原 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 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 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 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 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 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 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 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 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 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 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 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 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中用上天下 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 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奔放 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曦和 (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 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见。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诗人在运用这些古代神话传说是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 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自由。如诗歌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风鸟,一路车马喧闹;当 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四海时,突然驻足在楚国上空不忍离去,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 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这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不借助于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和 构思,是很难达到的。

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 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这一手法和特点,前人在研究《诗经》时已有所发现,把它概括为“比 兴”。屈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 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 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 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 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四、诗歌形式和语言 《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 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 现力。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 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 乐美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篇3:《离骚》的艺术特色美

关键词:《离骚》,艺术特色,五美,鉴赏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自传性政治抒情诗。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千古绝唱, 至今并将永远具有无穷的魅力值得鉴赏, 至今并将永远具有崇高的精神值得弘扬。吟诵华美的诗句篇章, 体味光辉的情操思想, 领略高超的艺术风格, 不禁令人拍案叫绝高度赞扬。学习这篇不朽杰作, 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的“艺术特色美”应该鉴赏。这“五美”是:波澜壮阔美, 故事情节美, 线索曲折美, 现实浪漫美, 赋比兴运用美。

一、波澜壮阔美

鸿篇巨制, 倾诉衷肠, 把个人生死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气贯长虹如岩浆迸发喷涌热血, 满怀壮志似江河浩荡抒发豪情, 波澜壮阔一泻千里。全诗373句, 2490字, 是我国几千年古代文学史上仅有的最长抒情诗, 也是世界诗歌史上罕见的瑰宝。不仅篇幅漫长, 而且内容丰富, 思想崇高, 浪漫神奇, 艺术绝妙。辞句的秀丽, 满目琳琅;音韵的铿锵, 优美乐章;想象的神奇, 地下天上;诗境的浩渺, 艺术长廊;思想的周密, 透彻深刻;联想的广远, 古今八方;爱国的忠诚, 始终如一;求真的品格, 规矩绳墨;进取的精神, 百折不挠;斗争的坚定, 毫不退让;热爱祖国, 决不离楚;追求真理, 决不含糊、殉国殉真, 慷慨悲壮。光明磊落的自白, 风流潇洒的抒发, 展示了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满腹经纶, 绝代才华。

波澜壮阔的长诗《离骚》, 紧紧围绕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 铺展开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可分四大段十二层次1。这四大段是先写“现实”遭谗被疏, 革新失败, (自开篇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次写“理想”寻找明君, 继续革新 (自“女嬃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三写“爱国”再寻明君不肯离楚 (自“索琼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四写“殉国”爱国求真, 宁死不屈 (“乱曰”结尾一段) 。

十二层次:写“现实”一段为第1-5层, 写“理想”一段为第6-8层, 写“爱国”一段为第9-11层, 写“殉国”一段为第12层。分别是第一层写高贵出身, 报国志向 (开篇至“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第二层写遭谗被疏, 革新失败 (自“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第三层写群芳变质, 追逐名利 (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成之遗则”) ;第四层写忧患民生, 抨击堕落 (自“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第五层写再修高洁, 决不腐败 (自“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第六层写不求明哲保身, 但求规矩绳墨 (自“女媭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 沾余襟之浪浪”) ;第七层写上天求哲王而不得, 天上也昏暗 (自“跪敷衽以陈辞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至“世溷浊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妒”) ;第八层写下界三寻美女而不得, 难求理想伴侣 (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 登阆风而緤马”至“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第九层写灵氛劝离楚, 再求明君建功立业 (自“索琼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至“苏粪壤以充帏兮, 请申椒其不芳”) ;第十层写巫咸劝上下, 再寻明君志同道合者 (自“欲从灵氛之吉占兮, 心犹豫而狐疑”至“及余饰之方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 ;第十一层再升高空又眷恋故国 (自“灵氛既告余以吉点兮, 历吉日乎吾将行”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第十二层写爱国求真, 宁死不屈 (“乱曰”最末一段) 。

二、故事情节美

《离骚》本是被迫离别君王的牢骚, 遭谗被疏后倾吐委屈的诉讼, 诗人却写成了波澜壮阔的长诗, 娓娓动听魅力无穷的故事。这故事现实又浪漫, 逼真又离奇, 生动又形象, 曲折又完整。这故事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 与主人公息息相关, 关乎主人公与他整个国家兴衰的命运, 是国强民富还是国破家亡, 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富民强国光宗耀祖还是消极腐败苟且偷生积弱积贫愧对子孙, 这可是个大是大非的故事。诗人这个人生家国的故事讲得非常完美, 从个人到国家, 从现实到未来, 从人间到天上, 从自然到社会, 从古圣到今贤, 从眼前到神话, 从香花香草到恶禽恶兽, 从风云雷电到龙飞风舞, 一桩桩事件, 一道道场景, 一串串意境, 一个个人物, 一句句话语, 一层层道理, 都生龙活虎展现在面前, 栩栩如生, 而且意味深长。听了这个故事, 能使你感动, 激发你爱憎, 美化你品格, 升华你灵魂, 能鼓舞你像诗人一样生活战斗, 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 坚持高洁, 英勇斗争, 甚至无私献身。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精神的力量。

《离骚》人物形象鲜明, 环境描写细致, 思想博大精深, 故事情节完整, 是诗化的小说。第一、二层 (从开篇至“伤灵修之数化”) 为“开端”:揭示了矛盾斗争的开始。这个矛盾就是“我” (主人公) 与昏君奸臣的矛盾。“我”积极进取, 大胆革新, 却遭奸臣谗言陷害, 昏君偏听疏远, 使革新遭遇挫折, 美政无法施行。这个矛盾就是主观的志向远大, 与客观的无情打击的矛盾, 就是为公革新利国利民, 与追逐名利祸国殃民的矛盾。第三、四、五层 (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岂余心之可惩”) 为“发展”:矛盾斗争的两方面都在发展。黑暗势力在发展, 众多人才变质了, 众皆竞进追逐名利了, 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了。“我”却决不贪图私利, 决不随波逐流, 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而是依旧忧国忧民, 清白正直, 也战胜了个人一时的犹豫彷徨, 准备迎接更严酷的斗争。第六至十一层 (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 为“高潮”:这是矛盾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虽然我在“现实”中遭谗被疏革新半途而废了, 但“我”并未屈服, 正百折不挠寻找明君贤臣推行“美政”, 正准备顽强的斗争。“我”决不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堕落下去, 而是向重华请教举贤授能规矩绳墨“美政”良策, 决不会向恶势力屈服, 人间昏暗就到天上找哲王明君。天门不开, 天上昏暗就再下界三寻美女 (也象征明君) 。三寻美女 (明君) 不得, 又到灵氛巫咸处占卜去留。为了追求明君报效祖国, 为了追求真理推行“美政”, 再准备周流观乎上下, 四面八方去探索, 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是欲升天西游时, 却又不忍离开楚国。此段“高潮”突出体现了矛盾斗争的激烈复杂持久艰难, 突出体现了主人公“我”爱国求真奋发进取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也突出体现了诗人想象幻想浪漫潇洒风流的气质豪情, 开拓出了辽远广阔浩渺的诗境和丰富多彩的意象。第十二层结尾“乱曰”一段为“结局”:“我”坚定地热爱祖国而决不离开楚国到他国去“建功立业”, “我”坚定地追求真理而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去“贪赃枉法”, 所以结局是准备殉国殉真理。

三、线索曲折美

常言道“文似观山不喜平”。离骚不是平铺直叙的, 而是曲折离奇的。围绕着“现实”中革新还是倒退, “理想”中明君能否找到, “爱国”中离不离开楚国, “殉国”前是他国求功名楚国贪赃枉法还是爱国求真殉国殉真理这条“我”与昏君奸臣激烈矛盾斗争的线索, 展开了反复曲折的斗争, 全诗有十大转折显示了线索曲折美。转折一是正奋发进取做革新先锋时遭谗被疏群芳变质世风日下;转折二是面对困境愿学彭咸九死未悔;转折三是偶有不幸挫折犹豫彷徨后又体解未悔;转折四是不求女媭劝说的明哲保身, 只求重华指教的探索真理;转折五是人间昏暗就上天找哲王 (明君) ;转折六是天上也昏暗就再到下界三寻美女 (革新伴侣) ;转折七是寻不到哲王美女 (明君贤臣) 就又找灵氛、巫咸占卜;转折八是决定听从灵氛、巫咸劝告再周流四方寻明君;转折九是西游升空时又眷恋故国不忍离去;转折十是结局:决定不离楚不妥协, 既热爱祖国又追求真理, 不能推行“美政”振兴祖国那就只好准备殉国殉真理, 宁肯死也不能背叛祖国, 也不能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形成十大转折线索曲折美的因素, 主要是现实幻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是人生的帮助, 有八项:一是出身王族, 积极进取;二是君王重用为革新先锋;三是遭谗被疏后女媭深情劝告明哲保身;四是重华鼓励上天寻明君;五是灵氛劝离故国求明君;六是巫咸劝趁年轻四处寻明君;七是龙飞凤舞助升空西游;八是西游升空时“仆夫悲余马怀”不肯离楚。这八项人生帮助开阔了诗人的思想情怀, 也开拓了诗人的浩渺意境。

消极因素是人生的不幸和打击, 有六项:一是遇小人谗言昏君疏远;二是遇群芳变质, 众皆贪婪, “现实”中求真天门, 报国无路, 使其无法推行“美政”拯救楚国;三是天门不开, 天上也昏暗无明君;四是高丘无美女, 密妃信美而无礼;五是高辛氏先我于有娀氏之佚女下聘礼;六是理弱媒拙难求有虞之二姚。这六项人生不幸磨砺了“我”的意志, 也升华了“我”的品格, 使诗的行文线索更曲折美妙。

四、现实浪漫美

离骚的创作方法,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统一。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的意境烘托, 后半部分是浪漫主义为主兼有现实主义的反映。前半部分追忆改革遭遇的挫折迫害, 揭露小人当道谗言陷害, 揭露人才变质追逐名利, 揭露社会风气黑暗腐败, 怪罪国君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疏远流放忠臣, 使革新半途而废是现实主义的, 但也有香花香草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后半部分天上地下求索的虚构, 大量人物故事人神结合故事场景意境的想象虚构, 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女媭明哲保身的劝告, 向重华陈辞, 上天求明君, 下界三求美女, 就灵氛巫咸占卜, 上天入地的场景意境, 都是浪漫主义的幻觉;尤其是大量神话传说中的人神结合的形象, 听从诗人调遣, 构成了神游天国的美妙境界, 是浪漫主义的神奇;而香花香草, 风云雷电的现实景物也作为“我”活动的场景意境神奇的变成了美好的虚构意境, 是现实浪漫的完美的融合。幻觉想象夸张意境的美妙神化的组合, 表现了“我”爱国求真百折不挠的精神境界, 也是对现实黑暗昏君奸臣的艺术嘲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以浪漫主义为升华, 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升华, 《离骚》长诗更真实更艺术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 更真实更艺术地表达了诗人的丰富深刻的思想, 更形象更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精神情怀。现实浪漫的完美融合, 更典型更形象反映了黑暗现实, 更精辟更深透指明了暗淡的国运, 更明朗更真切展现了诗人爱国求真的高尚人格。

五、赋比兴运用美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作手法, 而《离骚》中却是大大发扬光大了这些手法, 并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成果。一是通篇赋的写法, 铺展开细致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尤其是细腻地描写创造意境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有题称《离骚赋》的就是高度赞扬《离骚》“赋”的手法的运用极为突出。二是大量比喻比拟象征结合运用, 有时是一连串比喻, 有时托物讽喻, 有时还和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幻想, 艺术的夸张结合起来, 使草木鸟兽、风云雷电、龙飞凤舞等等意象具有了人和神的生命和意志, 用以创造意境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三是善于起兴创造美妙意境, 塑造崇高形象。香花香草、风云雷电、龙飞凤舞, 连篇神话, 人神结合, 诗人驱使众神众物升天下界浩浩荡荡, 诗人跨越时空与前贤对话与巫神交谈, 均创造了美妙意境, 也塑造了主人公跨越古今人神境界的崇高形象, 表达了诗人丰富深刻的思想。赋比兴的大量运用生活形象表达了思想, 把读者也带入了具体典型丰富多彩的神奇美妙清新的环境意境, 使人们更具体直观地观察主人公的形象, 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诗人的思想。

注释

篇4:浅析《离骚(节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独特;美

《离骚》是屈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生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最宏伟的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高尚品质。课文虽节选了24句,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特色及成就可以概括为“四美”:

一、理想美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诗人开篇就从远古颛顼帝说起,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度非凡,又获嘉名,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要在楚国实现“美政”的理想。他耿耿于怀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楚国的前途。“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诗人十分焦虑,两个“恐”字既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情,又担心楚王因循守旧,政治不能革新,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使楚国不能迅速振兴。

二、形象美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实现“美政”胸怀大志、顽强斗争、一往无前。但是在腐败的楚国,他陷于孤立:君王怀疑他,小人陷害他。但他绝不妥协,反而抒发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理想、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他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重外表修饰。“奇服”“纫秋兰以为佩”既是屈原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洁身自好的象征。屈原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才是高尚的、美好的人,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小人。他的这些美学理想在《离骚》里具体表现为赋予抒情主人公美名、美德、美政理想,并以美人、美物等来象征明志。如:美名——肇锡余以嘉名;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三、风格美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辞藻华美,对偶工整,且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写奔腾澎湃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诗人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借助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写出他深刻的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但这些神话传说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使得诗歌意境极其开阔宏伟,声势十分显赫。

四、修辞美

屈原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就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他来自喻高洁的品质,披戴着它们具有美丽的华彩。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用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这样就更使作品含蓄而富有韵味,增加了作品色彩。《离骚》中的比和兴形象丰富复杂,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起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正如司马迁所说:“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淮北中学)

篇5: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彷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的道路。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6:《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摘要:《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自《离骚》问世以来, 一直震古烁今, 以其闲深的思想力量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 陶冶着亿万读者的灵魂, 成为哺育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教材。《离骚》之所以历久不衰, 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政治主题与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则在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综合性论述。

关键词:《离骚》、比兴象征、广泛性、多样性、深刻性

运用的广泛性

《离骚》比兴象征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运用的广泛性。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即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然而, 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更广泛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政治主题的表达,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则是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综观《离骚》,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诗篇几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神话传说中的蚝龙凤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 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主题的表达与诗人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 被驱遣于作者的笔端, 构成为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比兴象征画廊。在作品中, 诗人既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又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写自然, 又以之写社会, 既以之写天地, 又以之写鬼神, 既以之写物, 又以之写人, 既以之写实, 又以之写虚。众所周知, 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形象。政治抒情诗的特质则是在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 在《离骚》中, 诗人屈原集中笔力着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诗人便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进行铺叙描写。假如说, 《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只是比兴艺术的朴素形态, 只是感物而发,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比兴艺术则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合而为一, 寄托深远, 意在言外, 丰富多彩, 是它发展的高级形争态。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比兴象征形分象表现了作品的深广内容, 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 令人目不暇接, 百读不倦!表达的多样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大略有下列四种方式:以古比今(咏史)、以仙比俗(游汕)、以男女比君臣(艳情)、以物比人(咏物)。关于诗篇比兴象征艺术方式的多样性, 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物同喻,诗人选取不同的喻体, 对本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摹形容。另一类是同物异喻,即喻体只有一个, 而本体各异。正由于诗人在比兴象征艺术的驾驭上做到了异物同喻, 同物异喻, 诗篇更显委婉有致, 摇曳多姿。反复诵读《离骚》, 我们会深深感到: 诗人列举古时尧舜盛世, 莱封乱世等历史事实,正是为了比之当今的楚国, 诗人描绘九天之上的广阔空间, 正是以之象征地上的楚朝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诗篇是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恋人之间的离合变化象征自己政治上的荣辱得失。这就近一步显示了作品比兴象征艺术灵活多样的特色。如作品前一部分对既往历史的回溯, 诗人将自我喻为女性形象, 作为女性的抒情主人公象征形象一直忽隐忽现, 贯串于这一部分的始终。而在后面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 诗人立即调换笔法。诗人的自我印象由女性幻化为男性, 诗人变女求男为男求女, 以男求女喻己求贤,以及通过女性对爱情热烈追求的铺叙描写, 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这样,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诗篇的《离骚》也就具有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了。

寓意的深刻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可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首先, 如前所述, 诗篇以香草喻贤才, 以美人喻君王,以天上喻人间, 以古代喻当代, 这些固然没有离开“ 比、兴”; 而从整体来看, 诗人写到女媭规劝,陈辞重华, 于是自己朝发苍梧, 夕至县圃,使日神驾车, 令月神开路, 飞上了高空, 都叫不开天国大门;于是又令雷神驾云,请鸩鸟为媒, 去向古代的宓妃简狄求婚, 结果也未能成功,;于是又问卜于灵氛, 乞灵于巫咸, 在们的规劝下, 又驾八龙, 载云旗, 登昆仑, 涉流沙, 向着遥远的西海进发, 正在飞升之际, 却回头望见了下界的故乡„ „ 通过这一连串纷纭繁复的比兴象征的运用, 诗人构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 并借此尽情宣泄了自己郁结于胸的满腔政治苦闷, 充分表达了自己倾注整个生命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 吐露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拚死抗争的狄耿丹心, 寄托了自己缠绵徘侧的优国忧民的伟大襟怀。唯其如此, 我们说, 正是由于诗人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 诗篇才深刻地表达了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巨大主题。因此, 诗篇的比兴象征既有丰富的形象意义, 更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

篇7:《离骚》语言艺术分析

《离骚》是一篇带有作者生平的自叙内容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并不是客观地叙述生平事迹,而是把自己的主张、理想、斗争等事实形象化。

1、《离骚》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一一楚辞。它的语言句式上的特点是句子的长短不齐、参差错落以及多用兮字。根据历史记载,一些楚歌,如《越人歌》、《沧浪歌》本都是可以歌唱的。《离骚》在当时虽然未必能唱,但是由于这种体裁本身与民间歌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它本身也具有优美的节奏声调,也就是说具有音乐美。据说读楚辞,要用一种特殊的楚声才好听。“楚辞”当然是指楚地的方音。《汉书·朱买臣传》说倒朱买臣“说《春秋》,言《楚苦》,帝甚说之”,所谓“言《楚辞》”就是朗诵楚辞,而且以此受到皇帝信任。但是为什么会读楚辞就能如此获宠于皇帝?难道一般人不会读楚辞?当然不是,这说明朱买臣读楚辞是有一种特殊的声调。买臣是吴人,吴在战国时属楚,所以也可称楚人,因此,他是以“楚声”来读楚辞的,别的人虽然会读楚辞,但不会用“楚声”,买臣因此获宠。这种“楚声”当是一种以楚方音为基础,再加以诗歌的特有的节奏音调,读起来非常悦耳动听。

2、楚方言入诗:

楚方言入诗,是《离骚》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楚方言的运用并不仅是作者为了表示自己对楚国语言的热爱,它是楚辞的地方特色的必然,是楚辞新诗体的重要组成因素,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就说明“楚语”本是这种新诗体特征之一。但是方言的运用又不是不经选择的搬用,而是诗人根据作品思想感情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筛选。《离骚》中的方言除了少数动词、名词外,多是一些最能表达喜怒哀乐愁的感情的语气词。屈原是楚人说楚语,《离骚》又是充满感情的抒情诗。对屈原来说,用善于表达感情的楚方言中的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最方便,最得心应手。如果我们把《离骚》中的属于楚方言的语气词都去掉或者换上别的语气词,那将是什么样子?

3、《离骚》的语言华丽和一定程度的对偶:

《离骚》的语言华丽和一定程度的对偶也是它的语言的一个特点。刘勰说《离骚》“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金相玉式,艳溢锱毫”,又说学习屈原的人“中巧者猎奇艳辞”,这都说明《离骚》语言华美。 诗人大量把香花芳草写入诗中,就使语言带上了流光溢彩的华美成分,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拨出流俗之外的高洁品质和崇高的理想。《离骚》的语言基本上是参差不齐的,但有的句子也具有整饬工整的特点。例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以上几例都是对偶句。对偶句在《诗经》中已有,但多是偶然得之。《离骚》这样比较整饬的对偶已经是出于诗人的有意为之。考察一下《离骚》和屈原其他作品中对偶句之多,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在追求一种语言的整齐美。而且我们如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关于所谓“言对”、“事对”的论述来考察,《离骚》中也有“言对”和“事对”。所谓“言对”,他说是“双比空辞者也”,就是两句并列对偶而不用典。据此,上面所引皆可称之为言对。 所谓“事对”,他说是“并举人验者也”,就是不仅句子并列对偶,还同时要用典。《离骚》中也有: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两件事例(典故)说明一个道理,是事对。刘勰说:“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离骚》中上述对偶句,基本上符合要求。而且“言对为易,事对为难”,《离骚》中的对偶句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偶是利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的美,是我国后世辞赋、骈文和诗词经常用的一种形式,屈原在这方面是有开辟的功劳的。

拓展阅读:《离骚》赏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篇8:论广告的语言特色

一、广告语言的界定

广告是一种传播活动,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 广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告是联结商品与消费者的桥梁, 它通过充分利用图形、色彩、实体形象、声音、语言文字、数字等刺激消费者的各种感觉器官, 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 产生联想, 接受并记住广告中的信息。因此, 简明扼要的广告语主题突出、朗朗上口, 便于受众能够记住广告及商品, 使其在购买商品时会自然地回忆起来, 最后选购这种商品。广告语言不断花样翻新的目的, 并不在语言本身, 而在商品, 通过语言上的加工让人们关注所宣传的商品,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二、广告语言的类型

90年代以来, 广告事业迅束发展, 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就不言而喻了。不同的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其广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商家为此也施尽手段, 下面粗略地归纳几种较典型的形式。

(一) 实用型

实用型广告, 语言非常朴实, 面对的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广告商往往请广告人以消费者的形式介绍产品, 广告短而精悍。以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解读产品的功效, 就会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如钙中钙广告词:“新钙中钙牌高钙片, 它含钙高, 一片顶过去五片。”它从一个老年人身份, 向广大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介绍了此补钙产品, 让人觉得实在、可靠。

(二) 时代型

时代型广告紧贴时代步伐, 要比实用性广告浮夸得多,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比较时髦类的广告。它时代特征浓厚, 以鲜明的语言, 动感的画面再加上富有弹性的音乐, 让年轻族过了把隐。如益达口香糖的广告, 用缓慢优美的旋律做广告背景, 画面中一对年轻男女的默契配合, 不仅让年轻人感到一种温暖的幸福, 更对产品产生兴趣, 尤其是那句“你的益达”更是被无数次的翻版效仿。

(三) 科学型

科学型的广告针对一些特定人群。就是用科学性的说明语言对产品进行介绍。主要出现在一些药品的推广中, 不加修饰的传递商品信息有的也可能穿插产品的制作过程, 只有这样, 对商品实事求是的介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除此之外, 现在许多广告都讲究情节, 语言也就如同剧本。比如, “我有新妈妈了, 可我一点都不喜欢它”。这是很久以前听到的一则广告, 主题是真情付出, 无限回报。小女孩看着挤好的牙膏, 回头看着新妈妈, 又说了句“她好像也没那么讨厌!”广告词中绝口不提“雕牌”牙膏, 但却让人体会到“雕牌”牙膏给我们带来的浓浓的情意和无比亲切的感觉。

三、广告语言的特征

(一) 准确精炼

准确精炼是广告语言的一个原则, 广告语言的准确精炼又可以从广告语言真实性、语言简洁两个方面来探讨。

1.真实性

真实地反映所做广告的内容, 是广告语言准确性的前提。真实是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基础。如德国金龟汽车公司有一则广告:“1970年型的金龟车一直是丑陋的。”金龟车外型虽一直维持不变, 但性能却不断改进, 因而在市场上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则广告如实的介绍了产品的短处, 给人以诚实负责的良好印象, 达到了以短扬长的目的。

2.简明

简明是广告语言所坚持的原则。成功的广告往往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 用最准确的语言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 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的注意, 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如:“白大夫就是让你白。”这则广告告诉观众, “白大夫”这个产品的特性功能, 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该产品的最大特点;“怕上火, 喝王老吉。”七个字把“王老吉是预防上火的饮料”告知消费者, 这样一个诉求点表达的十分准确, 符合王老吉的品牌定位。

(二) 恰用修辞

修辞手法是创造广告语的主要方法, 广告不仅要把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而且要把美感、情感传递给他们。白开水式的广告无疑难以动人心弦。在广告如林的时代, 为使自己的广告别具一格, 广告创作者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语言的表达效果。

1.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是广告语言中最常用的手段。如某香皂广告:“今年20, 明年18。”这则广告抓住了爱美女性养颜防老的心理, 以故意夸大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程度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调动购买产品的欲望。

2.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如特步的广告:“特步, 非一般的感觉!”这则广告词是利用“非”字与“飞”字的谐音构成双关语。一方面表达出了特步鞋的质量让人感觉不一般, 另一方面又蕴含了穿上鞋后的感觉不一般, 会产生“飞”一般的感觉, 广告的绝妙效果由此而得以实现。

3.反衬

反衬, 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 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在广告中利用反衬的修辞手法, 可以从所要宣传事物的“反面”去形容, 从短处入手, 恰到好处的反衬出其正面的形象, 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如西门子公司广告:“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都闲得无聊。”这则广告用语不落俗套、独辟蹊径, 从侧面含蓄地用维修人员都“闲得无聊”, 反衬其质量之好, 好到根本不会坏。另一方面, 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维修人员暗示消费者:该产品的售后服务遍布全球, 请放心使用。质量好, 服务又周到的产品, 消费者焉有不喜欢之理?

(三)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是广告语的基本特征。广告语言的精妙之处, 是在于高度的形象化, 而不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 毫无性格。如荷兰一家旅行社的广告:请飞往北极度蜜月吧!当地夜长二十四小时。“春宵一刻值千金”, 对新婚佳丽来说, 谁不希望春宵更长。

总之, 广告事业自八十年代以来,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美国企业家曾经说过:办企业而不做广告, 好像在黑暗中向女人做媚眼。由此可见, 广告对企业的重要性。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手段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好的广告语言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不仅推动我国的广告事业发展, 更能促进企业的繁荣, 经济的发展。

摘要:广告具有功利性目的, 是联结商品与消费者的桥梁。因此, 在语言运用上与一般语言相比,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讲究雅俗共赏。从众多类型广告的用语看, 它具备准确、生动、精炼的艺术特征, 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达到了广告的目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离骚的语言特色】相关文章: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05-15

屈原离骚的论文题目05-03

读离骚后的感悟04-19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04-28

离骚朗读04-14

离骚05-03

《离骚》论文题目05-03

离骚教学范文05-16

屈原离骚 翻译04-10

语文《离骚》教案04-12

上一篇:《乡愁》微教学下一篇:盲童,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