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的互动性

2024-04-23

校园景观的互动性(精选6篇)

篇1:校园景观的互动性

校园景观的互动性

—五感设计的体现

李晶晶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福建省,福州市,350108,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公寓2号楼805室,***,24714569@qq.com)

摘要:对于景观的互动性考虑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角度,从人的五感出发分析五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不同领域,它是景观互动性研究的一种设计手法,以人为基点,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需求,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功能性景观,增加景观的互动性活跃学校的整体氛围,使得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关键词:景观的互动性;五感设计;校园景观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Interactive campus landscape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five senses Summary: For interactive landscape is considering a new design thinking point of view,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 five senses five senses in different areas embodied in landscape design, it is a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s interactive study, people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campus life actual needs, design a functional landscape to life, increasing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the landscape of interactive sexually active school, so people can have more time outdoors.Keywords: Interactive landscape;the five senses design;Campus Landscape

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的发展人们周围的建筑物不断崛起,同时景观也随着建筑一起装饰着我们的环境。各地城市纷纷建起了当地的大学城,这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人为的把一些高等学校聚集到一块场地的大学城建设现象。在大学景观规划中缺少独特性和景观的互动性,统一规划的形式感普遍存在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在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人与网络增加距离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缺少面对面相互沟通交往的空间和时间,从五感的角度出发增加景观的互动性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互动性在景观设计中的现状及发展

1.1互动性景观的定义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杨·盖尔。[1]

互动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以解释物体或者系统之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在19世纪,社会学提出了互动用来解释社会学的现象,在现代发展的今天互动是多方面的,互动的概念涉及到越来越多领域。它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在景观上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互动。人在自然中的互动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二是人与人在环境中的互动,三是多人与环境的互动。1.2国内外现状研究及趋势

在国内很多园林设计上比如商业景观设计,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共环境设施方面都有了部分对园林互动性设计的探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在园林规划上就已经有了互动的概念。《园治》中说到:“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2]古人在规划园林的时候就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斋要求的就是心静,所以不能放在嘈杂的环境之中,而要给他营造一种幽静的环境,在使用者使用这个环境的时候,周围的景观就有一种静谧的语言与使用者的心境达到了一致,这就是景观与人一个良好的互动。设计师Danan Roosegaarde是一名交互景观设计师,他主要是通过科技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的关注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设计的一个代表作品沙丘(图1)位于荷兰鹿特丹马尔斯河的一个隧道中,主要用灯光仿造草的形态,但是它会对人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映,设计师Danan Roosegaarde就是提取了自然中风吹草动的现象,而在他设计的景观中把这一自然现象用科技的手法放大,让人替换成了风,形成了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

(图1)沙丘

二、互动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个性化体现

“另一方面我在这里所说的“信息”不是作为无机质数据的堆积,而是指人体五官感觉所提供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的体验。虽说是专门搞平面设计,但当然也不不只注重于视觉,而是要有综合触觉、嗅觉、听觉,甚至味觉察觉丰富的感觉世界、充实这个世界的技术。使这种技术通过交流的把式应用于社会,这就是我所思考的设计。”---原研哉。[3]

五感是人的五个感官的功能来形成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些是一个人普遍具备的能力是人与周围的一切进行沟通的工具,从狭义来说,五感单指人的眼、鼻、耳、舌、身的生理意义。各个器官对于周围环境的一个被动的接收和认知的反应。广义的五感指人们通过这五个器官对于外界有意识的观察和感知,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分析加工进而形成意识,构建更高层次的理性结构。设计师Jisop Lee发现当人们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一种体验同时都产生感觉时,大脑对其印象也更为深刻,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一个感官对于这种体验都会从一到十给出一个分值,而最完美的体验就是五个感官的体验的分值同时接近与十。而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问卷采访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体现出最完美的体验曲线是人类的“性”。同样的,基于这一研究基点,我们在其他的方面的设计和创造中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来增加我们设计的愉悦感,一是从数量上增加感官的体验,二是从体验上增加感官的愉悦度。通过这种方法和思考途径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2.1视觉感

在景观设计中较多的考虑元素即从视觉元素出发,因现代景观设计也是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趋势如地产景观、商业景观等。所以人们从视觉感角度出发的元素最多,视觉是人对于外界感应中最先有的第一个感触印象。通过视觉这一渠道,把感知到的信息变成洞察力,更深刻的刻画出空间的意义。视觉感在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高低搭配,植物颜色的选择以及硬质景观的设计。柳赖澈夫从知觉心理学角度出发则认为“景观是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知觉过程对环境进的认知,包含了对景观的视知觉过程和行动媒介过程 2.2听觉感

听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而且最重要的是听觉使我们感知环境而产生安全感和参与感.眼、耳、鼻、舌、身,在人体五官感觉中,听觉排列第二,仅次于视觉.研究表明人对周围环境感知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感官。人对于不同的声音其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在景观中如果有和谐的声音介入,人对于景观的体验感得分也会越高。2.3触觉感

触觉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较为明显的为一些无障碍设施,这来源于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盲道在我国的出现,随后逐渐引起了设计师对于触觉设计的应用关注。在触觉感触要素中主要有植物,建筑,景观小品雕塑,以及铺装。上海的辰山盲人植物园就是在触感设计上的体现,在园区中无障碍设施在一米范围,同时又叶触摸区,花果触摸区,枝触摸区,树干触摸区,水生植物触摸区,以及环境景区中运用竹林设计的辨音体验区。当我们伸手去触摸自然的时候就已经在感受自然,对于自然有更多的感触和交流。2.4嗅觉感

嗅觉是我们的鼻子对于外界气味的一个辨别和认知的过程,它是以无形的形态存在于我们周围,虽然从视觉上我们看不见其具体的形态,但是在意识上我们对于气味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说说到花香从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花朵的具体形态同时也会有鲜艳的颜色意识在脑海中,同样的反向思维说到环境污染脑海中的意识是灰尘的味道,说到大自然是绿色清新的味道。所以不同的味道可以唤起我们不同的记忆。人们对于精油以及一些芳香疗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从设计上来说,设计师想让人们产生哪种脑海中的回忆或者心理上的感触可以用嗅觉来唤醒,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花香、叶香、果香、枝香等来设计景观增加景观的体验感。2.5味觉感

味觉一般通过食物的形式体现出来,食物的类型可以很为自然的和人工的,而通过自然的形式多为农业景观,比如说农业景观采摘园(图2),农业旅游景观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有农家乐的美食体会当地的特色食品,人工的多体现为与商业的结合,比如商业景观,购物广场等。从味觉设计的角度出发它与当地特色的元素结合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从这点上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地理风情以及人文风俗。

(图2)农业景观采摘园

三、校园景观五感互动设计运用

3.1增加人们交流区域

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和老师经常会停留的场所,如教学楼下,宿舍楼下区域,还有食堂图书馆附近,在这些场所增加一些让人停留的功能性景观设计会增加人们的户外时间,同时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给人们提供多的学习交流场地,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设计景观的同时不仅单纯的去考虑景观的视觉性,要把人带入到景观中,同时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景观更加实用,人们的使用率会更高,对于资源也是种环保和良性循环,从人的触感出发,在图书馆附近的草地上也可以增加让人休息的座椅或者具有校园文化的廊架,不让学生坐在草地上学习交流,同时可在附近增加一些具有香气的树木如桂花树、梅花树等,增加嗅觉上的体验。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五感设计方法,照顾到人的感受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了景观的功能性使得人与人在自然景观中产生了互动。3.2优化景观中的趣味性

景观的趣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体现在校园文化、学生文化、景观设施的科技性、独特的触感体验、户外游戏设施等多个方面。趣味性可以在植物上设计植物园,在视觉、触感、嗅觉、味觉、听觉上都可以设计体验感、采用农业景观的设计思维,在植物的成熟时期还可以采摘让人们增加的味觉和嗅觉,同时在欣赏景观的时候学习园林植物知识,而且由于有场地可提供每年一定的时间也可以组织活动参加校园植树活动。例如沈阳大学的稻田景观设计(图3)不仅体现了地方校园文化,也增加了校园景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到景观之中,活跃了校园气氛。增加校园景观的趣味性在关系层次上是增加了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互动,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图3)沈阳大学稻田景观设计

四、结论

现在我国很多景观关注更多的是视觉景观,对园林艺术设计的内涵性关注不足。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景观的内涵和品质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需求,而园林设计的品质就需要设计者从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点,使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愉悦感,形成人与景观的良好互动,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为较为统一的人群,更需要沟通交流,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丰富自己的心灵。

同时它可以让人们注意到对于景观设计的另一面的考虑,园林设计园路不一定就要宁曲勿直,而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求,很多园路设计到后来都没有被人们采用,而是在草坪上被踏出了一条新的路线,俞孔坚《反规划途径》里面说道:“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4]这里所说的也是这样一个概念。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自然的关系,然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6.[2] 计成.园治 [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42.[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3.[4]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200.

篇2:校园景观的互动性

1、人对景观的认知

人们通过空间的特征或相关位置的感受、归类、回想进行阐述,将空间信息输入大脑后交织形成的一种结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空间认知就是不断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结合的整体。从来源于环境的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受到刺激,然后在大脑中得到认知,与先前经验进行比较,然后理解最终做出反应。人对周围景观环境的认知来源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的感受。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80%以上是依赖视觉的,各种形状、色彩的信息共同组成了视觉刺激。研究人对于景观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目的在于提高建成景观设施的舒适度和质量。

2、景观与人的行为互动

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就是接触的机会,有些人有共同的特点、兴趣,有时互动是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引力,有些人因为共同爱好而产生稳定的互动。例如日本大阪棋盘游戏公园以西洋棋为主要设计思路,建筑师将多种规模的棋盘游戏融入到周围绿色的环境当中,西洋棋棋盘的雕塑模式设计也形成了小型的游乐场,游客可以在其中下棋或爬上这些棋盘席休憩。所以,景观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它有效的把人与人联系到一个环境中产生互动行为。

篇3:互动性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初探

1 互动性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含义和意义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人创造了环境, 而环境又塑造了人”, 正是环境与人互相积极作用的紧密关系的写照。在此, “互动”的提出正是在于针对现代社会中的冷漠和人造景观被动参与性这一现象。呼吁人们从身边的环境开始, 把人的情感融入其中, 通过交流引起情感共鸣, 最后形成一种社会关系融洽、生态关系和谐的“互动景观”。这种交流和参与强调参与者的体验感受, 强调设计的个性人性化, 并调动人们的生理感官的融合感受及信息的获取与转换, 从而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设计观。

2 城市照明对感官引力导向及互动性设计的作用

照明在景观中能修饰形与色, 使本来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于形与色的视感;它还能为空间带来生命力、创造环境气氛等等。通过光的投射、强调、映衬、明暗对比等手法, 或实、或虚来表现体量、空间和质感, 强调柔化空间场所产生的效果, 增强空间的韵律和节奏。调动人身心的参与感官的体验, 如: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 总会能激起一系列的情感反映。

2.1 视觉互动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信息感知87%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 因此视觉景观在景观塑造中居于首要地位, 照明景观是现在夜公园景观表现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游人反映最多的关于夜景欣赏中出现的问题, 即太过于强调视觉感受, 忽略了人体的五官感知以及心理感应过程。而视觉互动是通过光感及色彩、形态构成、材料的美感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从而形成情绪的波动。因此, 我们运用光影互动设计、留黑互动设计和色彩互动设计在城市景观照明中体现光照设计的导向性和互动性。

2.1.1 光影互动设计。

在西方人的思想中, 最早他们追求的是光亮的世界, 光对于他们有着代表上帝的神圣意义, 因此他们建筑中更多的强调的是光, 由此产生的是一种“光亮美学”。而东方人更多的崇尚自然, 作为自然元素的光与影被认为是“阴阳调和”、“和合之美”, 由此产生了“光影美学”。

关于光影, 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并非只有流光异彩才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真正的光影设计艺术是自然的、人性的、完美的。哈佛大学校园广场的坐具 (图1、2) 是利用其本身的设计形态, 白天通过太阳对周围物体的直射和反射, 投射出具有设计美感的光影效果。晚上的照明设计则以人性化设计为前提, 在充分考虑到校园整体夜景观的场所要求下, 坐具设计采用内藏灯并向下照射的方式, 既不影响紊乱人们的视觉又能做到功能性照明。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光影-景观-人”的体验, 通过这个案例正是说明人与光影互动的重要性, 从而对“光影美学”的深层次精神内涵的思考, 表达出不同于现代五光十色的照明设计。

2.1.2 留黑互动设计。

照明中的留黑如中国画的留白, 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学中的留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计白当黑”, 可以收到许是相映、形神俱备的效果, 创造出不画皆成妙的艺术境界。

留黑亦是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夜景中, 留黑设计成了空间的可持续设计, 重视环境的整体性与和谐, 展开创造性想象并获得主题的提炼与升华。因此, 只有暗处才使得亮部更为醒目突出, 而暗的部分也就会由此让人觉得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2.1.3 光色互动设计。

在视觉艺术中, 有光才有色, 光色作为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 常常有先声夺人的魅力。人们观察物体时, 视觉神经对色彩的反应最快, 其次是形状, 最后才是表面的质感和细节, 这生动地说明了光色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之后, 将越来越追求色彩的美感。“色彩景观”, 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通过对环境中色彩因子规划和设计, 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

2.2 触觉互动设计

触觉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环境、影响感觉和直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的肌理感给人带来细致的感受;温度的变化给人带来情感波动;便利和舒适度让人愉悦。当考虑到景观的参与性时, 景观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设施, 触觉较视觉更加真实而亲切, 它通过接触目标获得更真切的感触。在触觉上, 由于景观材质的不同, 也表现出景观的亲近性 (木材质的亲近感, 玻璃的透明感, 钢材的硬朗感等) 。譬如水就是最吸引人们的触觉因素之一。

3 人文共性的城市景观照明设计

如今, 国内大部分城市夜景观设计, 针对人文性及互动场所的细部考虑很少。而绝大数设计只是功能单调, 从平面出发, 图纸上构成和色彩好看而景观也是大同小异, 毫无城市的人文共性。作为当今的城市景观照明设计, 我们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设计师三方面的努力, 强调改善城市环境, 丰富城市功能;改善人与自然地关系, 加强环境意识;提供公众互动空间, 为人际交流提供平台, 营造出情感共鸣的人性化照明设计。

4 结束语

现代城市照明环境的设计已经从采光照明强度这类的技术问题, 发展到通过设计灵活、多变、有效的光照, 实现特定的构思, 完善特定的设想, 从而获得某种特定的氛围和意境。因而, 互动性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将会是未来景观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此, 我们应深入的理解并以高科技、新材料的应用及更科学人性化合理性的运用, 让人们对于夜景观的参与和互动形成自觉性, 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有人性化的可达性。

参考文献

[1]王荃.“中英-城市夜景经济”的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6.

篇4:校园景观的互动性

关键词:景观的互动性 五感设计 校园景观

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建筑物不断崛起,景观也随着建筑一起装饰着我们的环境。各地城市纷纷建起了当地的大学城,这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人为的把一些高等学校聚集到一块场地的建设现象。大学景观规划中缺少独特性和互动性,统一规划的形式感普遍存在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与网络增加距离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缺少面对面相互沟通交往的空间和时间,本文从五感的角度出发增加景观的互动性以促进人与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互动性在景观设计中的现状及发展

1.互动性景观的定义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杨·盖尔。

互动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以解释物体或者系统之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在19世纪,社会学提出了互动用来解释社会学的现象,在现代发展的今天互动是多方面的,互动的概念涉及到越来越多领域。它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在景观上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互动。人在自然中的互动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二是人与人在环境中的互动,三是多人与环境的互动。

2.国内外现状研究及趋势

在国内很多园林设计上比如商业景观设计,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共环境设施方面都有了部分对园林互动性设计的探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在园林规划上就已经有了互动的概念。《园治》中说到:“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古人在规划园林的时候就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斋要求的就是心静,所以不能放在嘈杂的环境之中,而要给他营造一种幽静的环境,在使用者使用这个环境的时候,周围的景观就有一种静谧的语言与使用者的心境达到了一致,这就是景观与人一个良好的互动。设计师Danan Roosegaarde是一名交互景观设计师,他主要是通过科技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的关注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设计的一个代表作品沙丘(图1)位于荷兰鹿特丹马尔斯河的一个隧道中,主要用灯光仿造草的形态,但是它会对人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映,设计师Danan Roosegaarde就是提取了自然中风吹草动的现象,而在他设计的景观中把这一自然现象用科技的手法放大,让人替换成了风,形成了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

二、互动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个性化体现

“另一方面我在这里所说的“信息”不是作为无机质数据的堆积,而是指人体五官感觉所提供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的体验。虽说是专门搞平面设计,但当然也不只注重于视觉,而是要有综合触觉、嗅觉、听觉,甚至味觉察觉丰富的感觉世界、充实这个世界的技术。使这种技术通过交流的把式应用于社会,这就是我所思考的设计。”——原研哉。

五感是人的五个感官的功能来形成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些是一个人普遍具备的能力是人与周围的一切进行沟通的工具,从狭义来说,五感单指人的眼、鼻、耳、舌、身的生理意义。各个器官对于周围环境的一个被动的接收和认知的反应。广义的五感指人们通过这五个器官对于外界有意识的观察和感知,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分析加工进而形成意识,构建更高层次的理性结构。设计师Jisop Lee发现当人们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一种体验同时都产生感觉时,大脑对其印象也更为深刻,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一个感官对于这种体验都会从一到十给出一个分值,而最完美的体验就是五个感官的体验的分值同时接近与十。而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问卷采访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体现出最完美的体验曲线是人类的“性”。同样的,基于这一研究基点,我们在其他的方面的设计和创造中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来增加我们设计的愉悦感,一是从数量上增加感官的体验,二是从体验上增加感官的愉悦度。通过这种方法和思考途径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

1.视觉感

在景观设计中较多的考虑元素即从视觉元素出发,因现代景观设计也是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趋势如地产景观、商业景观等。所以人们从视觉感角度出发的元素最多,视觉是人对于外界感应中最先有的第一个感触印象。通过视觉这一渠道,把感知到的信息变成洞察力,更深刻的刻画出空间的意义。视觉感在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高低搭配,植物颜色的选择以及硬质景观的设计。柳赖澈夫从知觉心理学角度出发则认为“景观是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知觉过程对环境进的认知,包含了对景观的视知觉过程和行动媒介过程。

2.听觉感

听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而且最重要的是听觉使我们感知环境而产生安全感和参与感. 眼、耳、鼻、舌、身,在人体五官感觉中,听觉排列第二,仅次于视觉.研究表明人对周围环境感知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感官。人对于不同的声音其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在景观中如果有和谐的声音介入,人对于景观的体验感得分也会越高。

3.触觉感

触觉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较为明显的为一些无障碍设施,这来源于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盲道在我国的出现,随后逐渐引起了设计师对于触觉设计的应用关注。在触觉感触要素中主要有植物,建筑,景观小品雕塑,以及铺装。上海的辰山盲人植物园就是在触感设计上的体现,在园区中无障碍设施在一米范围,同时又叶触摸区,花果触摸区,枝触摸区,树干触摸区,水生植物触摸区,以及环境景区中运用竹林设计的辨音体验区。当我们伸手去触摸自然的时候就已经在感受自然,对于自然有更多的感触和交流。

4.嗅觉感

嗅觉是我们的鼻子对于外界气味的一个辨别和认知的过程,它是以无形的形态存在于我们周围,虽然从视觉上我们看不见其具体的形态,但是在意识上我们对于气味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说说到花香从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花朵的具体形态同时也会有鲜艳的颜色意识在脑海中,同样的反向思维说到环境污染脑海中的意识是灰尘的味道,说到大自然是绿色清新的味道。所以不同的味道可以唤起我们不同的记忆。人们对于精油以及一些芳香疗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从设计上来说,设计师想让人们产生哪种脑海中的回忆或者心理上的感触可以用嗅觉来唤醒,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花香、叶香、果香、枝香等来设计景观增加景观的体验感。

5.味觉感

味觉一般通过食物的形式体现出来,食物的类型可以很为自然的和人工的,而通过自然的形式多为农业景观,比如说农业景观采摘园(图2),农业旅游景观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有农家乐的美食体会当地的特色食品,人工的多体现为与商业的结合,比如商业景观,购物广场等。从味觉设计的角度出发它与当地特色的元素结合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从这点上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地理风情以及人文风俗。

三、校园景观五感互动设计运用

1.增加人们交流区域

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和老师经常会停留的场所,如教学楼下,宿舍楼下区域,还有食堂图书馆附近,在这些场所增加一些让人停留的功能性景观设计会增加人们的户外时间,同时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给人们提供多的学习交流场地,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设计景观的同时不仅单纯的去考虑景观的视觉性,要把人带入到景观中,同时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景观更加实用,人们的使用率会更高,对于资源也是种环保和良性循环,从人的触感出发,在图书馆附近的草地上也可以增加让人休息的座椅或者具有校园文化的廊架,不让学生坐在草地上学习交流,同时可在附近增加一些具有香气的树木如桂花树、梅花树等,增加嗅觉上的体验。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五感设计方法,照顾到人的感受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了景观的功能性使得人与人在自然景观中产生了互动。

2.优化景观中的趣味性

景观的趣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体现在校园文化、学生文化、景观设施的科技性、独特的触感体验、户外游戏设施等多个方面。趣味性可以在植物上设计植物园,在视觉、触感、嗅觉、味觉、听觉上都可以设计体验感、采用农业景观的设计思维,在植物的成熟时期还可以采摘让人们增加的味觉和嗅觉,同时在欣赏景观的时候学习园林植物知识,而且由于有场地可提供每年一定的时间也可以组织活动参加校园植树活动。例如沈阳大学的稻田景观设计(图3)不仅体现了地方校园文化,也增加了校园景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到景观之中,活跃了校园气氛。增加校园景观的趣味性在关系层次上是增加了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互动,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四、结论

现在我国很多景观关注更多的是视觉景观,对园林艺术设计的内涵性关注不足。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景观的内涵和品质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需求,而园林设计的品质就需要设计者从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点,使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愉悦感,形成人与景观的良好互动,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为较为统一的人群,更需要沟通交流,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丰富自己的心灵。

同时它可以让人们注意到对于景观设计的另一面的考虑,园林设计园路不一定就要宁曲勿直,而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求,很多园路设计到后来都没有被人们采用,而是在草坪上被踏出了一条新的路线,俞孔坚《反规划途径》里面说道:“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这里所说的也是这样一个概念。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自然的关系,然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释: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计成.园治 [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篇5:校园景观的再造设计

摘要:校园景观经常面临着景观再造,当今校园景观再造的视野早已跨越了单纯的绿化种植范畴,而是要从校园功能规划、校园文化、生态和谐等多重视角融合思考,本文分析了校园景观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景观再造的原则、目的、方法和要求,力求能拓展校园景观再造工程的设计思路,提高施工水平。关键词:校园景观 景观再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日趋重视,教育部逐年加大教育投资,校园建设也成为了热点之一。校园景观是在科教兴国大背景下对于传承文化以及打造校园特色形成的重要命题。当今校园景观再造的视野早已跨越了单纯的绿化种植范畴,而是要从校园功能规划、校园文化、生态和谐等多重视角融合思考,着眼于校园景观现状和学校发展预景来进行合理统筹和规划,才能对校园环境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建设出优美、和谐、内涵的校园空间环境,再造教书育人和清浊心灵的学习进步之所。

1、当代中国校园景观面临的问题

很多具有历史的名校有着优美的环境、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绿树成荫四季景色宜人,甚至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为游人赞叹不已。身处其中,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激励,使学子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老师以校为家,校园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这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学校历史还比较短,或者迁徙过校址,再加上校园景观的设计也不是很受重视,缺乏总体的规划和校园文化的体现,总结下来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大学校园,专业的设置,学科的侧重,地域的区别,校园文化和历史有别,这些都形成了校园气质的不同。可在校园景观上,单一的植被、雷同的雕塑甚至景观命名都似曾相识,校园发展过于快速,盲目追求建造“速度”,可惜文化无法速成,文化的营造需要设计底蕴和用心营造。1.2 校园历史的丢失

校园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可现在的校园有的因为迁址使其历史建筑面临拆迁,有的“一刀切”将地域特色风貌一并抹去,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实训中心、教学楼的拔地而起,缺乏规划和原有系建筑物的协调,更不要提尊重校园发展的历史。1.3 生态环境重视不足

很多校园建设对生态环境重视不足,忽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很多的校园存在着河流污浊不堪,鱼群死亡,鸟类无处栖息,古树死亡、绿植枯萎等生态问题,却从未把这些问题纳入校园规划中。

1.4 缺乏人性化关怀

校园环境归根到底是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所用,有的校园对人性化设计不足,一味地追求气派、大气,却对寝室到教学楼的距离、教学楼与实验楼之间的距离、食堂到教学楼的距离以及校园内是否有足够的休憩避雨场所等考虑不足,大而无当,这对校园景观的功能性提出了严峻的拷问。

2.、校园景观再造的设计原则

由于财政投入具有特殊性,存在逐年、分批的投入特性,而招生情况也是每年不同,经常随着生源的增加、实训基地的新建、校园用地的重新规划等情况,面临着校园景观的再造,这就需要设计人员重新对校园景色进行规划,将一些人丁冷清、杂乱无章的校园“死角”转化为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校园景观。

按照刘滨谊教授提出的景观三元论,他认为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三个不同层次的追求: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1】校园景观的再造同样需要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要求。符合视觉景观形象便要求景观的再设计符合审美的需求,营造绿意盎然,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令人赏心悦目。讲究和谐自然,与生态环境浑然合一,注重阳光、土壤、空气、植物的综合性运用,将环境生态与校园景色融合在一起。要以人为本,校园景观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符合大众行为心理便显得至关重要。

校园景观再造是在原设计基础上的改造,不是凭空设计,因此如何处理原设计的遗留物质,并弥补其之前设计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设计者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调研,去芜存菁,站在更高一个层次深思熟虑,充分领会设计意图,设计出高水平的作品。针对以上提出的校园景观的不足,校园景观的再造工程,必须满足四个原则:去芜存菁、彰显精神、和谐生态、功能凸显。

去芜存菁是指在现有景观现状上进行二次改造,考虑经济和景观设计的效益最大化,不是一味地推倒重来,而是有重点地保留、最大程度改造。彰显精神是指在设计中要体现校园的文化、传承历史精神。和谐生态意味着要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空气、土壤、水域、其他生物一并考虑到设计中来。功能凸显将景观再造的受益人还给了使用者本身,从师生实际使用的情况入手,从生活和教学本身进行调查、从使用率和需求等数据中合理分析,和现有景观一起合理规划,提高人性化使用水平。

3、校园景观再造的目的

3.1 突显人文情怀,彰显校园文化

校园景观应该带有独有的特色,要对学校的历史、概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挖掘,可从文化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生对于校园景观产生各种感悟和启发,从而引发思考,在共有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共同的价值观,这都是独特的人文财富。清华、北大选择古典园林遗址作为自己的校园所在,构建了深厚博大的校园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可通过校园景观再造工程,通过建筑、雕塑、主题广场、校园绿化来营造,景观空间规划应该合理,或围合或开放,要因形就势。要注重景观空间对寓意的挖掘,将学校自由、博爱、求知、严谨的学术氛围或者是开放的学术气息融汇其中。

3.2 考虑与专业和行业特色教学相结合,甚至凸显教学用途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和具有特色的专业,在校园景观再造中,就可以将这些特色加以发挥扩大。例如我校有园林专业,其中有一块地以前是森林公园遗留下来,树木茂盛、树种丰富,就根据需要改造成了树木园,可提供园林和景观专业的学生认树识树,渐渐地还有作为实训场地的作用。在实训楼的改造中,有一块地的改造项目甚至就成为了项目式教学的真题,学生自己设计、预算、施工,将一块校园景观的再造做得有声有色。3.3 与其他校园景观的呼应

校园景观再造不是单一的,要极其注重与其他校园景观的呼应。从空间上来说,这块景观究竟是位于教学楼附近,还是生活区域,是在去食堂的路上,还是去图书馆的路上,这些都对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要参考目前校园景观的现有设计,补足一些功能,打造一些亮点。景观设计的要求

3.4 注重场所精神,培养人与场所的互动

场所精神指的是人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景观承载着校园记忆,将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而深远的印象,和谐、宁静、隽永的景观设计能使处在其中的人心神平静、愉悦。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在形成之中,而环境会对一个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景观的再造中,要特别注意场所精神,不能趋同,要有特色又不为过,在植物栽种上注意地域特色的营造,不盲目跟风。校园景观再造的方法 4.1 注重节约型绿地

要使用节约型绿地的建设方法,用最少的材料耗费,选择对周围生态干扰最少的建设模式。校园景观再造本身其实已经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是对之前设计的一种修正,因此这种修正,更应该采用节约型绿地建设的方法,优化、简化、细化、合理化,做到妙手回春,四两拨千斤。

4.2 景观生态环境和谐

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健康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校园景观的设计好与坏,落在一个“应用”上,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注重景观要素多样性,合理地利用道路和水系,对坡地走向和地面高度差要有充分的考量,既不要放任不理也不要干脆忽视,顺应而为才能制造惊喜。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生态与环境,同时要将师生的日常活动时间考虑进去。例如中午是学生出行比较密集的时段,在午后阳光充足的地方设置长椅和小道,供人小坐和散步。在校园中设置一些可避雨甚至赏雨的连廊,在下雨的时候不至于无处可藏。4.3 重视有历史和高树龄的树木的保护工作

景观再造,意味着要对之前的景观进行清理和修改,其他的设施可以拆掉重建,但有些具有历史价值和高树龄的树木在移植过程中却有可能死亡,这要求设计者能站在传承历史、缔造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些树木进行保护,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将这点考虑进去,可围绕古树做一个景观,充分享受树冠带来的树荫,放置长椅,或建为标志景观等,设计完成后勿忘树立标牌,标明树种和历史,来增加师生的植物常识和校园历史知识,从而增加自豪感。

5、景观再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注重防灾避难

在校园景观再造的同时,不能遗忘对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研究和重视,要将防治地震、火灾等因素也考虑到设计中去,在地震多发地带,应该多设置避难广场,并严格限制雕塑和建筑物的高度,在景观设置中要增设避难设置,对校园的疏散路线和救援场所进行规划,同时加强对防灾避难的基本理念的灌输和教育。5.2 注重园林养护

再好的建设也需要维护,好的养护对校园景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前,不如精心对这个以后的养护水平进行一个预判,如果是养护水平低的校园,就应该设计一些好养护、景色变动不大的植物,好种植生命力强的植物,如果有着很高的养护规格和水准,就能将司机的景色变化体现其中。

参考文献

篇6:校园景观的互动性

摘 要:通过对哈格里夫斯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对现有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明确的思路和定位,以期对今后的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有所启示,有助于优秀校园景观的形成。关键词:景观,校园规划,校园文化,环境

哈格里夫斯1977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MLA),197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风景园林硕士学位MLAO。毕业后他在美国著名的SWA设计集团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两年后即被委以主要设计师的重任。1983年哈格里夫斯创立了自己的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开始了风景园林艺术实践的新尝试,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从事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1996年起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和以皮特·路易斯·哈伯克(Peter Louis Hombeck)命名的教授职务。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将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哈格里夫斯在设计中结合了许多生态原则,同时考虑了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形式。他的设计渗透着对基址和城市的历史与环境的多重隐喻,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使之具有地域性和归属性。他常常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而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他设计的辛辛那提大学包括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辛辛那提大学西格玛剧场、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广场、辛辛那提大学公共食堂环境、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的环境设计等,都体现这一设计原则。1 辛辛那提大学校园规划的具体体现 1.1 总平面布局

平面总体走势使用了原生态十分有力度的丘陵状地形,形成纵横交错、起伏变化、神秘而奇异的效果。

1.2 注重各种尺度围合空间的形成

在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Aronoff Center for Design and Art)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空间变化带给人精神层面的感受。一系列蜿蜒流动的草地土丘好像是从建筑师艾森曼(Peter Eienman)设计的扭曲的解构主义建筑中爬出来的一样,创造出神秘的形状和变幻的影子。这个设计并不是创造一个景观来迎合这个后现代代表人物的建筑,而是站在景观创作应有的角度来创造一个“玄秘而又奇异”的场所,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好评。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的环境设计见图1。

1.3 因地制宜、构思巧妙

在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广场的设计中,哈格里夫斯创作了一个螺形平面形状的广场,铺装的纹理表现出生命体的特征和独特的韵律,见图2。

由于广场下面为停车场,所以不能种植大乔木。为了弥补竖向的不足,哈格里夫斯在“螺嘴”的方格位置布置了一组细长的锥体氖光灯,方格与螺形的有机体形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之字形的残疾人坡道使广场与校园其他部分有趣地连接起来。设计所表现出的“幽默”使广场受到人们的喜爱,见图3。1.4 建筑形式的多样

建筑材料的本地特色与建筑细部的设计运用,体现设计与环境、当地人文特色的融合,由艾森曼(Peter Eienman)设计的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大楼(Stanley J·Aronoff),有着粗糙的外墙,歪歪扭扭的窗户,这个解构主义的建筑将粉红、蓝色和绿色的方盒子混杂在一起,“像个扭动的怪兽”(引自哈格里夫斯事务所设计文稿)爬在山坡上。哈格里夫斯的这个园林景观对这个复杂的建筑的回应就是:设计了一系列似乎是从建筑中爬出来的草丘在地面上涌现着,创造出神秘的形状和变化的影子。场地的独特波动形式为学习艺术的学生们布置他们的临时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与建筑风格很好的呼应,从而为学生创造出宜人的学习、交流空间。校园文化与景观相融合 2.1 总平面布局

应用现代的庭院空间概念,因势利导。从环境与景观规划出发,将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具有整体性、丰富性和穿透性。景观和绿地组织:环心为特征,形成公寓围合空间、综合楼内外教工公寓内庭院;绿地系统为:绿地率高、连续性强即空间景观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通透的,使得视觉更具层次感。2.2 坚持景观生态优先

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应坚持景观生态优先,兼顾大学校园发展和满足师生基本教学生活需要的原则。从选址、总体布局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考虑,景观安全格局是在难以满足景观最优格局的情况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达到的某一相对理想状态。在进行校园绿地系统、交通系统规划的时候应注意校园绿地的相对面积、景观连接度及其对校园景观变化的控制作用,争取让绿地系统成为大学校园的基质。校园道路应当通而不畅,例如辛辛那提大学校园的麻花辫道路,以减少机动交通和人的行为对景观连接度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维护景观基本稳定和谐。

2.3 人与自然的统一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把观赏性作为校园环境的首要目标,喷泉、大而空的广场占据了大量的校园空间。而校园可供师生的交往空间很少,是视觉上的美学景观而非以人为本的使用性景观。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的统一,即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4 自然景观的利用

自然景观的利用要考虑场地原有自然景观的特征。认真分析场地景观元素的特征,我们应该保护和加强内在的景观质量,剔除不应该保留的要素。而事实上,一种更好的方法是依自然而建筑,尊重自然形成的山体、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它可以提供古老文化中的尺度和魅力,它的物质和空间经济学法则使建筑和景观紧密相连。例如,在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中哈格里夫斯按照校园的地形原貌设计其道路,利用有利的原生态地形进行规划设计使其成为特色,见图4。

2.5 融合设计原则

兼顾功能和景观的需要,将人文内涵,建筑和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大学文化特色,展示大专院校的形象。

在功能上,应注重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强调学习、交流的舒适度,合理利用校园的室外环境,为人提供可供学习、交流的景观空间,与教学等相关活动的范围从室内延展到室外,通过这样来营造校园内浓郁的学习氛围。

在景观上,应注重高等学府的外形象的诠释,让校园环境在高教园区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并紧密结合本校的内部学科设置,通过环境景观向外界展示其特有的学院风格及学术特性。

2.6 保留与创新

新校园规划要在校园历史空间的保留和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对校园景观空间主要构成要素提炼、选择。新老校园拥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新的教育理念和规划要求造成了与老校园拥有不同的校园形态,在新校园景观设计中展示校园历史和文脉的延续的可能是教学楼旁选用相同的树木,例如辛辛那提大学校园与老校区道路相呼应及绿化风格的呼应使其成为特色。新老校区环境的整体意向得到传承。3 结语

上一篇:我爱北京小学生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菜园子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