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23

摘要:校园景观雕塑是传播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最直观的物质载体,对校园文化的传递与延续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论文 篇1:

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研究

摘要 校园景观与师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了校园的学术氛围与文化传承。在校园景观更新的热潮下,其景观评价模式值得研究。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16项评价指标,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对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园景观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发现,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尺度较大,缺乏地域特色,植物层次性有待加强。通过量化的评价方法,旨在为今后理工大学的校园景观升级提供一些数据和思路,乃至为同类大学的校园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园景观;景观评价;层次分析法;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Key words Campus landscape; Landscape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henggong campus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校园环境是指校区内及周边设施公共环境,直接影响师生的学习氛围、校园发展和教学秩序。校园的公共空间作为校园环境的媒介而具有标志性。一个环境优美且风格奇特的大学校园可以提升大学的竞争力,更是吸引教师任教和学生就学的利器[1-2]。校园景观在校园公共空间的基础上突显高校环境的优劣,在美化校园的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生活、交流及娱乐的场所[3-4]。科学地评价校园景观环境,了解校园景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成为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必要环节,也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节约财力与人力,塑造人本校园。

通过梳理文献得知,校园景观评价的相关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对校园景观环境及其格局进行评价,属于规划者视角评价[5-6];另一类是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校园景观的各个影响因子赋予权重进行分析,是基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共同视角进行的数量化评价[7-8],强调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认知。笔者运用第2种方法,通过使用与设计者的双重视角,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校园景观及其环境进行评价,以期为校园景观及环境更新提供参考意见。

1 评价模型的构建

1.1 研究对象选取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北至三铝公路,南至郎溪街,西至景明南路,东到致远路,临近云南民族大学与云南师范大学,位于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中,主要由怡园、憬园、恬园、恒园等园区组成;在校园设计上,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呈现坐东朝西的景观特点,教学楼分列两侧,呈中轴对称排列,因地制宜,运用坡地消减高差,较好地保护了原有山水地形特点;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突出社区型模式和组团式布局;在人性化交通、 开放式格局等理念指导下,形成了生态化、信息化、人文化的综合型校园景观[9]。

1.2 层次分析法与指标因子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很快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环境等领域[10]。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借鉴昆明理工大学的规划目标确定为生态性和人文性,加入功能性与景观性两个因子,共计4个综合因子作为标准层,分三级对校园环境、建筑观赏性等16个项目进行评价(图1)。

校园景观评价应基于日常使用者需求与认知,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校园的景观环境现状。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景观进行评价,主要步骤为:①研究对象选取;②评价因子选取及按照重要性1~9度标度法(表1),在专家的帮助下,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权重比较;③建立判断矩阵(表2),应用Yaahp软件对各个评价因子权重计算;④一致性验证;⑤具体评价。研究中主要参与评价的人员为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在校师生,含部分后勤工作人员。问卷发放地点为各园区内的不同场地。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对数据进行统计。

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数量登记为1分(差)、2分(较差)、3分(中)、4分(好)、5分(较好),对问卷的打分结果,按照《指标重要度量化标度及其含义》表中的重要度进行计算统计。在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有差别的情况下,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很实用[11]。在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景观评价体系中(表3),B层为评价因素层,共4项,总权重为1,各个因子依权重排序为功能性、景观性、人文性、生态性逐次递减。C层为16个指标组成的指标层,最重要指标为交通流畅性。在昆明理工大学景观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一致性检验均小于0.1,检验通过,结果合理有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功能性评价

在该层次评价下,位居前三的为交通流畅性、空间布局合理、服务设施便利指标。校园的交通线路组织学生与教师的日常生活流线,因此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在功能性考虑上应该注重校园交通的通畅性,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校园的空间布局结构,组织好学习空间、生活空间与游憩空间,合理分布学习、交流、休憩、小型聚会等活动空间。学校相应的服务设施也应该尽可能完善,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及教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需求。同时,部分地域的空间尺度和可达性都不尽合理,教学楼间被中心绿地包围,设计有景观水体、构筑物等,缺乏可达性道路,绿化带倒角为锐角,宽度较窄,没有充分考虑行人同行等需求(图2)。

2.2 景观性评价

在景观性指标层中,占重要地位的是植物景观、道路景观以及建筑景观。道路能够串联景观,与此同时,植物景观设计对大学校园景观评价的影响较大。道路是校园的脉络和骨架,作为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它引导人们进入并伴随人们了解一个区域,道路景观给人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该区域的印象,是构成校园景观与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校园道路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植物景观设计同时打造,使校园景观更具景观价值,教学楼入口广场利用桂花、梨树等乔木进行列植,较为单一,对户外空间没有进行合理利用,缺乏交流空间与必要停留设施(图3)。

2.3 生态性评价

生态性评价层次中,乡土景观利用、木本植物多样性、绿地覆盖率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值,说明大学校园景观除了应具备优良的观赏景观之外,还需要注重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图书馆作为学校师生日常使用较为频繁的校园场所,其景观植物的配置极其重要,但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区域缺乏植物层次变化,植物群落的生态性与稳定性有待提高,景观设施座椅等设计不足,户外无可用于停留学习交流的场所,造成空间浪费(图4)。乡土植物及景观的应用将使校园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可识别性,配合植物的塑造,将会使得校园景观多变,层次丰富。借鉴其他高校景观配置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融入校区原有植物,能够丰富校园植物配置群落(图5)。

2.4 人文性评价

在人文性指标层中,校园文化氛围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值,因此大学校园景观的塑造与建设应注重校园文化本土精神与地域风貌,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软环境人文景观融入学校景观中。

3 校园景观的改进策略

在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评价的进一步分析中,对权重较低的景观元素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为今后的校园景观优化提供参考。①应加强生态校园的建设,提升植物层次的丰富度,结合水体景观设计参与性、观赏性强的中心景观带,改善水体的硬质驳岸,以生态的缓坡、草坪修复水岸景观构成中心绿化生态区域;②加强人文景观和以人为本的校园景观,打造以不同学院风格为单位的“社区式”校园小景观,打造校园软环境,增加外部活动空间的遮阳避雨设施,增加校园的交流活动空间以及景观小品;③保护原有山地树木,塑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和季相效果,增添景观的可识别性,保护原有山地地貌,塑造溪流景观,合理规划空间。

4 结语

调查结果表明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园景观环境较为一般。在评价与调查中也存在缺陷,参与调查的学生的认知、专业背景,调查地点有所不同,对某些评价指标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次,被调查者的性别及其思维方式也会影响评价结果。该研究仅仅是对评价指标做相应的梳理,评价模型也不尽完善,仅望能够为校园景观评价提供一种思路,也希望为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园景观更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萍,洪伟,吴承祯,等.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数学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评价[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50-656.

[2] 叶敏,秦华,林莹,等.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6):3254-3256,3261.

[3] 李大庆.彰显以人为本理念,创建和谐自然的特色校园环境[J].艺术科技,2014(11):147.

[4] 杨善云.高校校园彩叶植物资源调查[J].北方园艺,2013(4):80-84.

[5] 阮晓峰,胡欢,王祥荣.高校校园绿地景观格局指数评析:以上海3所大学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00-105.

[6] 姚侠妹,偶春,钟超,等.地方院校校园绿地景观格局指数评析: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3-39.

[7] 王瑾,李建永.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111-114.

[8] 孙晓刚,吴丹,郑璐.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典型空间植物景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5):206-209.

[9] 彭德天,毛志睿,王艳.层次分析法在大学校园景观评价中的应用: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为例[J].中国市场,2011(28):38-41.

[10] 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30.

[11] 荩垆.实用模糊数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1-55.

作者:李哲惠 魏雯 黄贞珍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论文 篇2:

叙事学视角下校园景观雕塑的文化创意与表达研究

摘要:校园景观雕塑是传播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最直观的物质载体,对校园文化的传递与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学院原有景观长廊存在的功能单一、观赏性不足、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进行设计改造,重点从主题提炼、文本编排、修辞润色、语境感知四个方面,结合校园环境和文化底蕴展开具体叙事思路,探索文化教育价值与艺术观赏价值兼具的景观雕塑设计路径,促进校园景观雕塑的文化品质提升与主体情感共塑,以期为校园景观雕塑的叙事性表达提供借鉴。

关键词:叙事学;景观雕塑;环境育人;水文化;创意与表达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与主体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是时代所需,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涵养,从而发挥环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其中,校园景观雕塑作为校园景观环境的视觉焦点,在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品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蕴含着无限的潜在教育意义。将叙事元素注入景观赋予其讲故事的能力[1],能够使校园景观同学生的内心活动进行积极且深层次的对话,在叙述与解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

近年来,已有研究关注到校园生态环境[2]、历史文化脉络[3]、主体需求[4-5]等要素对赋予景观雕塑育人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利用院校优势、学科特色[6]、地域特色[7]等设计要素凸显雕塑的风貌与个性已经有了一些探索。随着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校园景观雕塑被赋予多元文化育人意义,但相关设计实践仍亟待加强。基于此,文章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重庆水利学院”)水文化景观长廊设计实践为例,针对场地现实问题,借助叙事学理论,从主题提炼、文本编排、修辞润色、语境感知四个方面探讨校园景观雕塑的叙事方法,旨在营造丰富多元的叙事性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形成良好的校园特色文化优势提供优良范本。

1 案例概况与问题分析

重庆水利学院始建于1964年,历经多次校名更替、并校、搬迁,现坐落于重庆市永川新区,占地面积达936亩。在教育部与建设部的联合批准下,重庆水利学院被确立为“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育工程”实施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8],也是开展水文化教育、弘扬与传播中华水文化的重点院校[9]。自建校以来,重庆水利学院始终遵循“上善若水,学竞江河”的校训,将水文化建设与人才、人格品质培养相結合,具有鲜明的校园水文化特色。但即便如此,实地调研发现,浓厚的水文化主要体现在学科教育、建筑物赋名等方面,其校园景观环境建设却没有充分展现出水利院校的特色,育人效果浮于表面。

原有景观长廊位于校园东大门入口区域,是校园入口主要观赏景观带。该处地势较为平坦,长约为236 m,宽达25 m,基地占地面积约为6 000 ㎡。景观长廊东西方向串联学院东大门与图书馆,也是北面体育场与南面教学楼的过渡区,兼具人流动线与视觉过渡功能(见图1)。由此可见,景观长廊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其校园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展示窗口的独特地位。然而,原有景观长廊无论在观赏性还是在校园文化特色性、识别性上都未能发挥出文化展示窗口和廊道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前期校园景观规划以满足绿化要求为主,景观长廊处虽然不乏开阔的草坪和高大的乔木等自然景观要素,但明显缺乏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景观载体。原有景观长廊实际用于校园文化展示的仅为一排生硬矗立、短时效性的广告宣传牌。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达,还会使校园文化形象展示效果大打折扣,降低师生自主获取文化信息的积极性。从空间构成上看,景观长廊占地面积较大但观赏性弱,作为视线与动线的过渡区,其通达性反而较差,加之主体与景观环境之间缺乏文化共情触点,宽阔的“会客”广场毫无生气。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凸显办学、育人特色,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重庆水利学院计划将原景观长廊改造为“百米水文化长廊”,以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水文化,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2 主题提炼——整合校园与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要素

2.1 文化元素提取

第一,校园水文化元素。校徽是校园文化素养和办学理念的形式表达[10]。重庆水利学院校徽亦承载着浓厚的校园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其形态借三峡大坝洪流的喷薄之势,以凸显水利事业的特征。其形、意皆与古书“水”字融合,体现水的柔韧与灵动,“水”字中笔以橙色出挑,更显水的气魄与活力。校徽标志内涵与《易经》中的乾卦相合,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强化校园文化底蕴的同时表现出了深沉的历史文化意味。

第二,地域水文化元素。“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重庆是以水兴盛的城市,水在重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城市的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从古蜀水利事业到如今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无不叙述着重庆与江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造就的水利精神文明与工程智慧不仅彰显了地域风貌特色,对于水利学科与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里程碑意义,能为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提炼为可视化元素的形式,能够产生直观的文化内涵初解读行为,形成自主构建的文化场域初印象,能够给主体带来启发与联想,形成主体与景观雕塑的空间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可读与再造传播。水利学院以水文化为主题提炼重庆地域特色与学校校训、校徽等特色水文化记忆触点,构建出具有校园与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系。

2.2 文化主题凝练

文化主题作为校园文化内涵、品德精神、道德追求的集中显现,是统筹协调且贯穿整个设计的主旨思想。它蕴藏的文化力量能够将散落的空间整合为极具吸引力的整体,从而激发与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情感认同,产生共鸣。为此,水利学院凝练和明确了水文化景观长廊的水文化主题并切合校园的总体环境。首先,将古代先贤对水文化的赞誉提炼为十条箴言,即水的“十之道”,包括“水之德”与“水之行”两个篇章。其次,每个主题以成语、典故或其他词语为牵引,指引出水的“十之道”,同时辅以相关故事和名言警句,便于理解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展现学校精神文化的生生不息。

“水之德”篇章象征着“为人”之道,寓意做人要像水一样蕴含着高尚品德。该篇章内容包括“水利万物——仁爱奉献之道”“海纳百川——包容豁达之道”“冰清玉洁——纯洁美丽之道”“至量必平——公平公正之道”“积水成渊——厚积薄发之道”。

“水之行”篇章象征着“处事”之道,寓意学子们要像水一样行事,顺势而为,兼济万物众生。该篇章内容包括“饮水思源——感恩之道”“流水不腐——运动超越之道”“弱之胜强——刚柔勇敢之道”“滴水穿石——坚忍执着之道”“盈不求概——分寸尺度之道”。

3 文本编排——重构节奏与主次的景观篇章布局

因自身的自然、生长与社会属性,景观空间是以特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复合空间体。文本是按照一定的语法原则编排起来的组织结构,与景观空间的组构有着契合目的。因此,借用文本编排的逻辑重构景观布局,能够形成具有流动性、节奏性和意义性的校园景观空间,为校园景观雕塑构建出连续且整体的空间环境。

首先,在景观空间布局方面,由东至西分为“水之徳”与“水之行”两个篇章,将水的“十之道”主题逐个排布在廊道上。其次,在景观形态布局方面,借校徽元素中水的灵动与重庆地域元素中水的浩荡汇集成水系带,串联起“十之道”景观节点,利用空间的启承、转折、递进丰富与组织空间,使原本略显单调平实的广场景观变得生动且涵盖丰富的水文化,共同营造文化底蕴与艺术氛围。最后,在交通流线方面,打破先前闭塞的景观空间结构,将长廊区域内道路与广场连通,自然过渡广场与运动场得以形成公共活动交往空间,增强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让空间更加通透疏朗,提高区域的利用效率(见图2)。

4 修辞润色——兼并文化与意蕴的雕塑创意表达

借用文本修辞手法将文化元素艺术性编织融入雕塑中,使雕塑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信息载体,促进师生主动捕获和二次解读校园文化信息,在时间的催化下进一步实现持续性发挥环境濡染作用的目标[11]。

4.1 利用隐喻激活文化碎片

隐喻指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意象喻示另一个概念、意象。对于隐喻手法,有比较、相似、并列、冲突、融合等不同的描述,其包容性和多样性能够让语言、语句获得不同的解读,有利于制造某种神秘感以引发记忆的联想,激发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推动情感共创。

在“水利万物——仁爱奉献之道”主题雕塑小品中,以三峡截流工程的纪念石为主体,辅以“竹笼卵石法”理念改造而成的不锈钢石笼,以古蜀水技术与现代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为精神鼓舞,以实际工程为启发,品味和丰富水文化内涵。纪念石周边用简洁抽象的“鱼”点缀,描绘“鱼翔浅底”的生态意境,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水孕育生命,营造一种生机与活力的环境。将不锈钢材质的截流纪念石与灵动的“鱼群”并置,拉开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景观长廊序幕(见图3)。

“海纳百川”源自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所题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借海纳百川的宽大度量展现包容、浩然之气。该景观雕塑借助地面与景墙共面的创意,形成了表示都江堰、小浪底等重点水利工程位置的地图,并以浮雕的方式重现了水利工程实景,形成了跨时空的重要大事记景“地—墙”,体现了包容豁达、包罗万象的主题。通过不同材质之间的错落拼接,形成丰富的水文化历史与现代技术对话的意味,既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又展示了现代技术的革新(见图3)。

4.2 “借代”传递多元内涵

“借代”是指利用内涵与意义的相似性,借事物的属性传递所要表达的属性及意义,具有很强的抽象表达特征,能将朦胧的意象与文化映射于载体之上,以小见大,与客体共同构造与解读精神意蕴。借修辞手法,将美好寓意的事物与校园文化特色糅合,以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其获得不同视角的感悟。

“冰清玉洁”出自汉代司马迁的《与挚伯陵书》,“以善厥身,冰清玉洁”。水清澈透亮,有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一般的高风亮节,故将莲作为设计母题,以含苞待放的形态寓意学子璀璨的未来,借白莲的美好气节帮助学生树立高尚品德。雕塑周边铺装和植被以圈层形态相互交错,如同泛起的涟漪,颇具水形态的趣味性与特色(见图4)。

在景观“盈不求概”中,以月亮的盈缺代指水的满盈,空缺的圆环表达出盈而不满的概念,以启发学生遇满则止,不贪多(见图4)。仓央嘉措在《问佛》中写到,“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无论是月有盈缺还是潮有涨落,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高低起伏需要保持平常心态对待,宠辱不惊方可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

5 語境感知——营造主体与景观雕塑的互动场域

卡罗琳·弗朗西斯认为,发生在校园户外随意性的交流行为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只有校园环境能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时,它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教育内涵[12]。也就是说,只有景观环境具备适宜停留、驻足、欣赏与交流的前提条件,主体才能自然产生随意性社会行为,进而产生空间上的感知、情感交流以及其他社会化行为。

重庆水利学院在景观长廊的设计中,首先,营造以雕塑为锚点的文化场域,即利用雕塑造型的视觉张力吸引主体驻足、停留、观赏等,在渲染景观雕塑空间的艺术审美氛围的同时获取直观的校园文化感知。周边辅以景观座椅设施,提供小坐、倾听、交谈等空间流连条件,创造聚集活力与人文艺术氛围的文化场域。

其次,预置主体与景观雕塑之间的互动机制。在行为层面,利用尺度适宜、互动有趣的景观雕塑,增强主体与雕塑间的交互,以加深情感记忆点。同时,辅以可供手机扫码播放的语音导览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文化感知路径。在精神层面,以抽象语言表达雕塑的文化内涵,为主体汲取文化留白,促进主体进行能动性的文化解读与再塑造,形成自我感知下的校园文化内涵雕塑。在多元化主体层面,通过交流、理解与阐释形成社交场域空间,满足学生交往、活动的需求,提高场所的可利用率,形成“环境—行为”的良性互动,形成以人为载体的“口口相传”的校园特色文化。

6 结语

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校园文化环境朝着更为开放、多元的方向转型,育人过程也从课堂蔓延至整个校园。景观雕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既要注重与校园文化的连接,还要体现地域特色与艺术创意。通过叙事方法的引介激活人的文化感知,促进校园文化的延续与传播,从而更好地营造属于校园的、师生的文化景观雕塑。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名片,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文化景观雕塑能够持续性地带给学子们隐性记忆触点、深远的影响与长久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美]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涉及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

[2] 贺禧.生态视角下校园绿色景观规划探讨:评《绿色校园规划设计》[J].环境工程,2021,39(5):247.

[3] 罗海鸥.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育人理路:以岭南师范学院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7):41-43.

[4] 左冕.基于主体行为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装饰,2019(2):126-127.

[5] 熊和平,段俊吉.校园雕塑的未来主义及教育学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5):65-74.

[6] 李姝,朱灿,张贵超.基于用户感知的工科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21,42(8):347-351.

[7] 校园文化润无声 育人工程展实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校园文化育人工程[J].思想教育研究,2019(5):145.

[8]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

[9] 王晶,陈文斌.水利院校特色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评《中华水文化通论》[J].灌溉排水学报,2020,39(12):156.

[10] 万长林,王忠.大学校徽图式的意象观照[J].藝术评论,2012(6):97-100.

[11] 尚慧芳.非言语信息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作用研究[J].装饰,2013(9):96-98.

[12]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

作者简介:贺达(199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杨玲(1970—),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贺达 杨玲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论文 篇3: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与地域文化融合性摭论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内涵及设计要素分析,讨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以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校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的缺失问题,提出了从地域性、生态性和具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材料选用上体现景观环境与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合,为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 校园景观 景观设计 融合性

引言

大学校园的景观环境能直观地反映出校园的精神面貌,校园的文化即是景观环境的精神基础。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吸纳精髓,凝练、升华,形成、发展。地域文化对提升校园文化的价值、丰富校园景观环境的审美功能,赋予大学校园景观的时代美、人性美和生态美,使校园景观彰显地域特色。

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学校园景观,能展现出大学独特的形象魅力,甚至能带动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武汉大学的樱花、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以及以校名命名的道路“清华路”,均是体现地域文化的典范。地域文化景观是了解和解读地方性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地方性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校园人文空间的基石,因此在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合理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能传承地域文化精神、发挥“环境育人”和“寓教于生活”的功效。

一、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内涵及设计要素

大学校园景观与园林景观、城市景观等有本质的区别,校园景观不仅是美化环境,更重要的体现在育人功能上,这种育人功能可分为显l生和隐性,凝聚着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内涵

大学校园景观在物质景观的基础上,隐性地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这种隐l生独特的魅力便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地域性,地域性可以说是景观环境的基础属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如地貌、气候、水文、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等均呈现不同的景观特色;其次是功能性,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承载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休闲和娱乐,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的渗透,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是文脉性,校园是文化和知识的集散地和发源地,是具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质的地域文脉,文脉让我们能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文化的亮点,反映出学校的历史文化,展现地域风貌,提升校园景观环境魅力。

(二)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要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认为,“校园环境的地域性特征应强调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特色鲜明的空间与文化”。所以挖掘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是首要任务,同时还要了解当地地域的自然环境,分析校园所处城市的历史背景,把代表地域特征的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创新,应用到校园景观中。

大学校园環境的设计要素主要由自然要素、历史文化、空间规划、硬质环境、置景绿地等组成,同时要重点融入地域文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全方位考虑学校的办学理念、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将这些要素巧妙地融入校园景观环境中,形成独特浓郁的场所氛围。

二、太原工业学院景观环境中地域文化的缺位

太原工业学院是—所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1954年建校至今,经过11次的改革、合并、更名和转型,与2007年正式更名为“太原工业学院”,学院有着深厚的“机械工业”和“兵器工业”文化背景,60多年来一直传承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兵工精神,践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校训,具有独特的、深远的地域文化特质。2009年至今,在学院快节奏发展的步伐下,经过多次改革、扩建,虽焕发新貌,但细斟酌和品位,整体的景观环境规划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校园景观的重复性、规划脱离教育功能的本质,乃至形成“干校一面”的现象,形成此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学院整体规划中地域文化的严重缺位。

(一)地域历史文化展现不足

太原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悬釜而饮”、“孤城自守”般的人文精神,留有丰富的遗存古迹,出现了诸多名人名章,具有独特淳朴的民风民俗;太原工业学院也具有深厚的“机械工业”和“兵器工业”的历史背景,是学院的精神内涵所在,是其他大学无以比拟和参照的。但目前的校园环境还缺乏能体现历史背景的设计元素,如:校园的主入口大门形象、入口大型景观石,没有形成独特性也缺乏辨识度;图书馆西侧小广场的长廊、人物形象雕塑也不具有典型,且与学院的历史背景无任何关联;校园中缺乏文化宣传的景观节点,没有实现景观的教育功能效应。作为设计师,在校园景观设计上不应只注重表面的视觉效果,应该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设计元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环境,使校园主体更好地体验和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唤起人们的自豪感,展现学院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节点缺乏“地域性”和“生态性”

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景观近几年经历了4~5次的改造和扩建。2009年对校园西区“文馨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2011年对校园东区“书香苑广场”进行了改建;2012~2015年对校园东区的绿化、道路、体育场以及小型广场等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和建设,达到了“环境新”、“道路多”、“绿化广”的效果,但整体规划依然处于“圈地运动”的状态,缺乏功能区相互之间的联系,大面积的空白草坪缺乏师生的参与性和亲缘性,体现地域性特征的本土植物树木不突出,主要的景观节点营造与普通高校无本质区别,学生可参与的室外学习环境、社交场所、休闲娱乐场所依然严重缺乏,没有形成“生态性”的校园景观环境。

(三)校园内体现地域特征的地方材料使用较少

因地质、气候等因素,各地域均有其特有的地方材料。地方材料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等不可替代的优势,人本身对所长期生活的环境、质地、色彩具有深厚的感情和记忆,如能合理的因地取材、依特色取材,将地方材料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应用到校园景观环境中,可间接形成独特的地域特征。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景观建设在材料的选用上,能突出地域特征的地方材料使用较少。

三、地域文化元素在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合性体现

融合的设计理念,是将各类设计要素引入校园的建设中,丰富审美客体的作用,同时融合也起到了一种传承和再现的作用,典型地域文化特征与校园景观环境的融合会逐渐产生出高品质与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一)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再现

太原工业学院在校园景观环境的建构中,应加强学院办学历史的环境景观视觉追溯,把学院在重要时期发生的重要事迹以及结合太原独有的历史文化进行保留、重组、再塑,通过视觉景观的手段表达出来。比如:山西特有的晋商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太原古城的遗存古迹、名人名章风采;学院深厚的机械工业、兵器工业背景,通过分析其内涵,提取其设计元素,应用到现代校园景观的文化墙、雕塑、陈设品、装饰纹样上,使师生能真切感受,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功能。

在太原工业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案例中,重点在景观节点部分融入了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如图1),采用具有机械工业特征的齿轮经过排列、重组,依据立体构成的设计手法和形式美的原则,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雕塑景观,中心的主体大齿轮体现了学院以机械工业为背景的历史文化,周边的小齿轮分别与大齿轮相连,并攀岩向上,意指学院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办学理念,以及自强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除主题雕塑外,在景观墙的设计中也融入了学院的历史文化,通过提取工业器械设计元素,利用点、线、面的手法,创造了一幅浮雕景观墙,和平鸽的点缀使整幅浮雕焕发生机(如图2)。

(二)“地域性”和“生态性”的强化与建构

太原工业学院在未来的建设和规划中,应重视以地域文化为主线的人文景观,并结合生态化的景观场所建构,区域规划和道路系统应紧密结合校园各分区的功能特性,构建学生可参与互动的室外学习环境、社交场所、多功能休闲娱乐场所,实现独立空間、开放空间、共享空间的多功能互转,强化地域性和生态性。设计案例中,结合建筑所承载的使用功能,对相互之间的区域进行了功能性的改造,分别规划了中心喷泉广场、休闲走廊、景观桥、户外休闲茶座,在不影响主要交通流线的前提下,也为学生业余学习交流创造了丰富的空间,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软化了空间环境,营造出太原工业学院独特的景观风貌。

为了丰富校园的植物景观环境,努力达到“一年有绿色、四季有花开”的景象,在设计案例中对绿化区域的植物树木进行了重新定位,从不同树木的形态、色彩、大小、花期等几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在主干道两侧规划了观赏性较强的银杏树作为行道树;选取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香花槐和国槐作为点缀;主干道东西两侧分别设计两珠樱花树,为空间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整体绿化中融入了云杉、白皮松等常绿植物,突出“地域性”和“生态性”(如图3、4、5)。

(三)地方材料的运用与创新

太原工业学院地处山西省会城市,毗邻太原不锈钢大型企业,在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选材上因就地取材,依特色取材。

1.校园内大量的景观设施、陈设品、工艺品均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利用新技术来实现地方材料的运用和创新,突出现代材料的传统表达(如图6)。

2.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旧设备、旧零配件进行处理,设计为景观小品,既具有生态性和趣味性,同时还突出了“机械工业”的地域特征(如图7)。

3.选取具有晋商典型特色的灰砖灰瓦,进行校园景观道路的美化,花池、景墙的塑造等,将传统材料进行现代演绎(如图7)。

结语

从设计学角度看,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是将设计元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进行挖掘、创造、升华的过程。太原工业学院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从办学规模层面还属于新建本科院校之列,校址地处市区北外环,在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能深层次地体现地域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地域文化符号,才能建构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景观空间环境,实现文化与环境共融,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作者:王文亮

上一篇:生态视角开展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保险资金投资意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