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2022-04-26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大规模的招生,在高校校园快速扩建的同时,高校的校园环境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给校园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校园环境不仅具备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清新雅致的舒适环境,还应当是合理的规划布局,青葱的绿化建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篇1:

浅谈高校校园的色彩规划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校园建设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然而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质量却存在许多问题。文章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文脉及学科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探讨色彩规划在当前乃至未来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阐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规划

一、概述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园扩建和改建的力度,然而校园环境建设的质量问题也不断涌现,引起各界关注。高校作为知识传承、思想流变及科技蕴生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校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校园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改善和提高校园环境建设质量也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热点问题。在影响高校校园环境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色彩对于视觉感官有着最为直接、显著和深层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能够强化校内不同建筑设施的功能差异,明确校园空间的区分和导向性,从整体上建立和谐统一的校园色彩秩序;同时,适宜的校园色彩环境能够放松人的身心,缓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使大学校园成为健康、效率、优雅、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空间。基于色彩因素在高校建设中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和探讨高校校园的色彩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建设一直以实践为主的摸索状态下进行,对校园建筑风格、结构和格局的重视远甚于校园色彩环境的建设规划,其建设成效良莠不齐。近几年,随着对高校校园色彩系统的专题研究逐步开展,有不少院校建设敢于打破藩篱,勇于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新建的中国美术学院的砖瓦白墙与竹木本色的组合搭配,复旦大学的砖红色墙体以及武汉大学的白墙蓝瓦等等都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比较成功的范例,其个性鲜明的色彩特征已经成为各院校的“色彩名片”,并且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更多的院校面对高校扩招、校园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变革,其校园建设没有根植于自身环境特色和发展需要,因此走进重重误区,暴露出来的校园环境杂、乱、俗等问题日益明显。许多院校往往只关注一时的校园建设需要,忽略了建立科学、细致和长远的校园色彩体系的重要性,造成校园新旧建筑之间的循环重复式割裂,从整体上破坏了校园环境的协调统一,导致校园色彩文化的断层;许多院校的校园建设为了追求“时尚和品味”,一味的机械模仿其他的建设模式,建筑色彩也多是照搬所谓 “经典”的学院灰、典雅灰,盲目生搬硬套使得校园环境毫无自身特色和色彩美感可言;还有一些院校为了追求新意和个性,采用夸张的色彩和新潮的材料及技术搭配,完全忽略了校园环境建设应该结合实际“量体裁衣”,结果只能使校园环境变得杂乱、商业化、缺少人文学术气氛。透过这些高校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现状所折射的,是校园建设缺少自我定位和创新意识的客观现实,也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审美和自身发展的不自信。

三、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原则

高校校园色彩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综合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时代审美等多方面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从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色彩关系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谈道:“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生活之中,人们对事物的美丑印象往往是从整体观感上得来,对一所高校的校园环境质量的评价首先也取决于其整体视觉效果是否协调统一。高校校园的建筑、路面、植被等形态差异较大,运用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因素进行调节能够直接有效的从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校园色彩秩序。在形式美的追求中,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整体会呈现局部各自为政的混乱无序,而只注重整体又容易缺少细节没有视觉亮点。对于高校校园这个多元化的空间,单一的色调远不能满足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的需要,所以通常会根据校园自身的基本情况设计出主要色调、辅色调及点睛的亮色或对比色相互衬托协调的组合式色彩关系。顾名思义,主色调即校园建筑中视觉面积最大的色彩基调,是高校建筑的代表性色彩,一般两三种即可,不宜过多;辅色调面积小于主色调,能协调和搭配主色调,起到衬托和帮助过渡主体色的作用,更能避免主色调重复带来的校园色彩环境单一的情况;点睛色通常是亮色或其周围色彩的对比色,往往能够突出建筑及景观的细节或质感等局部的效果,是校园色彩系统中的亮点,如门窗框、指示牌、雕塑景观等。校园的整体色彩秩序有赖于以上三种色调的协调搭配,至于桥梁、路面、照明、绿化等都应服务于大的色彩体系,使高校校园的色彩环境主次分明,协调统一又不失细节层次变化。

高校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建或改建,因此校园的色彩环境建设还需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才能符合校园建设的不同需求。

(二)重视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影响

1.地域环境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关系

何镜堂曾说:“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差和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对高校色彩规划有直接的影响。在多山地区,高校建设规划与校园周边的山势走向、山体植被等自然色彩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而在南方平原地区,水系发达,对水体的合理利用能够很好的突出高校校园环境的魅力和地区性特征;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周期长、降雪较多,高校校园建筑的色彩设计不适宜选用白色或高明度的外墙色彩,以避免雪地和建筑的外墙面在太阳光作用下对人的视觉造成强光刺激。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校园建筑设施不适合太深的色彩,以免加剧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不同地区和气候环境,植被特征也有所区别,绿化植被作为环境规划中重要的自然色彩,需要和校园建筑设施相互协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地区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虽然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地域文化传统不再像过去那样鲜明的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依然能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到地域文化的烙印,如西藏、印度等地区受佛教影响在建筑和服饰上钟爱黄色和红色,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居民喜爱白色建筑等等。高校建设要融入周边的环境,必然受地域文化和习俗的作用。

地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设计者的创作增加了难度,但地域特有的审美习惯、文化底蕴同时也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重视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使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也体现了现代高校建设规划“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2.历史文脉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关系

一所校史悠久的高校其校园色彩凝缩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校园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传统用色。如清华大学校园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于1914年主持规划建设的,以原有自然环境、园林为基础,采用桔红色清水砖墙为主体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温暖、亲切、古朴的感觉,在后来一段时期的校园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依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我们所熟知的其他的众多百年高校如剑桥、哈佛、北大、等除了因其学术水平称著于世,同样令人神往的还有这些院校的久远历史及那些历史性建筑的厚重色彩。这样的校园色彩景观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内涵,不仅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来认识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这些都是典型的色彩艺术的暗示,同时也是色彩文化的隐性教育。

(三)色彩与校园建筑功能性分区的有效结合

大学校园内的建筑群落众多,建筑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运用色彩的冷暖、色相和明度差异来规划调节不同功能分区有着切实可行的效果。

1.色彩与心理情感

色彩是最丰富生动的艺术语言。能够传递信息、影响心理、引起不同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联想。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本没有感情,然而当人们看到色彩或有色物体时,颜色的刺激通过视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却形成奇妙的情感体验。同时色彩的情感体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色彩环境、文本背景和个体因素对色彩的解读会存在多样的差异。通过对色彩的搭配设计,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效应。例如鲜艳明亮的暖色系传递华丽、欢快的印象,而色彩属性相近、色彩倾向不强烈、对比层次弱的色彩则给人以低调、朴素的印象。

2.色彩与高校校园功能分区的内在联系

因为色彩的心理情感效应,通过巧妙的设计便能够强化和突出校园的不同区域的功能差异。在进行高校校园色彩整体规划时,如图书馆、科研办公区等要求安静,在遵循校园整体色调的同时,尽量减少跳跃性的、过于吸引人注意力的色彩,可以调节色彩的明度及色相以减少过大面积的强对比,营造一个和谐、安静的、适合专心工作学习的色彩心理环境。而校园体育场馆的色彩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恰恰相反,为了调动人的活力和运动激情,在色彩的搭配应尽量体现活跃、动感的气息。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多以红色塑胶场地和绿色草坪为主要色调,看台往往以红、黄、蓝等高纯度色彩为主,都是对比比较强烈的色彩,能够呈现给人充满活力、欢快的感受。为了调节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节奏变化,避免长时间精神紧绷的状态,高校的宿舍、服务设施建筑(食堂、活动中心)等生活场所适合以明朗、温馨、活泼的中性或暖色基调为主。

就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色彩与被传递的信息在涵义与形式上能够实现完美的契合,鲜明直观、令人印象深刻。色彩分区规划设计使校园整体色彩关系变得更加有序,并从视觉上增强了校园不同功能片区的识别和导向性。

(四)以人为本,突出校园的特色

在当下积极倡导创新意识的时代精神要求下,院校明确定位和发掘自身校园色彩特色是目前高校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的一大方向。对于不同学科类型的院校,其校园色彩需要根据其学科特性进行有针对性、人性化的设计。例如理工科院校多以自然科学研究专业为主,日常教学和科研都需要冷静的头脑,因此教学楼、科研实验楼等建筑色彩适宜冷灰色系基调为主,从而在环境上为理工科院校的师生们创造一个冷静、严谨的学习工作环境;而文科类型的院校则适合以温和厚重的暖色系作为校园的主体色,以烘托和强化文科类院校的人文学术气氛。艺术类高校有别于文理科类院校,其学科分类、校园规模相对集中,校园色彩设计更倾向于突出强化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多元化取向的艺术氛围。

不盲目照搬、也不标新立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文脉、学科类型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是实现校园色彩规划人性化和特色化的基本途径。

四、结语

校园环境建设不仅只是给教学和科研提供物质需求保障,它同时也反映这所高校对文化和审美品味的追求。 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走过不少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高校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建筑师、规划师通力合作,共同遵循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深入挖掘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才可能找到适合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哈罗德·林顿,建筑色彩[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贵杰,解旭东,色彩在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结合中的运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7(09)

[4]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杜珺,李鑫,色彩与校园文化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6(06)

[6]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李玲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篇2:

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环境系统分析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大规模的招生,在高校校园快速扩建的同时,高校的校园环境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给校园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校园环境不仅具备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清新雅致的舒适环境,还应当是合理的规划布局,青葱的绿化建设。在新时代,如何适应建筑色彩文化的发展需要,体现出高校教育的内涵意义,创造一个特色化、舒适化的高校校园建筑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建筑色彩;校园环境

合理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安全、方便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的校园环境是功能复杂、设施齐全、学术氛围浓烈的综合性整体,而色彩是建筑环境最为直观的视觉要素之一,对人的视觉感官和情感需求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环境的塑造和氛围的烘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建筑色彩环境的研究意义

良好的校园环境色彩不仅能够为高校的形象熠熠生辉,还能够弘扬高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提高学术质量,创建"个性名片",打造高校品牌力量,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因此,高校校园的建筑色彩环境对于高校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说以工科为主导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型、技术应用型,特点越鲜明,学校的可识别性就越强,高校校园的建筑色彩也是增加学校特色和学校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很多学校的古建筑是该校的重要标志,这些建筑里都蕴含着高校沧桑的历史,见证了历届学者孜孜不倦的求学历程。

在建筑色彩语言表现中,色彩是物体形态的表达工具,建筑色彩和建筑周围的环境一样,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产物,二者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周围环境,建筑色彩就没有依托;如果没有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就没有增饰。所以,研究高校校园的建筑色彩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使建筑色彩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各自发挥其优点,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对于建立一个层次丰富,人文内涵深厚的校园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其它高校校园色彩设计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的特征

(一)地域性

每个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独特色彩风格。但随着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相互交换,接重而来的是各个学校特色的消失,高校的地域性特色模糊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整齐齐的统一新校区。因此,实践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创造个性化、特色化、符合地域性的色彩特征,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进步。

(二)适应性

"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好的"。倘若将校园建造在繁华的闹市区,那校园的静谧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周围的闹市环境就显得格格不入。因此,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环境的适应性不单单是指其在整体布局合理性,还应适应整体校园景观色彩,根据不同环境需求,不同功能场所进行色彩设计,使之色彩搭配合理,彰显整体之美。【1】

(三)文化性

"酒越陈越弥香"。每所高校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变革的洗礼,拥有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校园建筑色彩设计中我们应该把握好历史文化这条主线,使得高校历史文化在建筑色彩的酒香中越酿越陈。【1】作为文化教育场地的高校校园,如何让高校校园环境有机统一,井然有序,凸显整体大气之美,彰显文化底蕴,环境设计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色彩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学校的扩建不应把原有的风格打破,而是要形成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四)独特性

个性化特征是近几年来大多数青年人的追求,高校是年轻人的聚居群体,应该体现出学术精神和时尚特色,显示校园的青春与活力,更好的发挥独特的创造性以形成个性化的一面。【1】高校校园建筑色彩的个性化体现主要是指内容、形式、色彩上给人深刻的印象及美好的感受。在原来整体的协调统一上加入时尚潮流元素,引起视觉感官的新鲜度和校园建筑色彩环境的个性化。

三、校园建筑色彩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色彩与环境景观不相协调

当高校毗邻山林或是位于三脚下时,建筑外观色彩应当与山的景致色彩相搭配;若是位于江河旁或是临湖泊,更是要与江河水景相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自然环境景观。如果高校的选址是在城市郊区或者市中心,应尽量避免因建筑色彩与环境景观的不相协调带来的突兀感,影响城市整体美观,建筑色彩应满足城市绿化和环境景观的需求。

(二)建筑色彩搭配混乱

色彩与色彩之间具有微妙的联系。颜色搭配合理的建筑色彩不但整体美观洁净,而且易予人舒适轻松之感。如果高校建筑色彩分区不明显,分区之间缺乏有机组织,则会破坏高校整体景观的统一感和连续感。例如,有些建筑色彩外观过于鲜艳,搭配混乱,对于视觉的冲击很大,易使眼球产生不舒适感。长久下去,对于人群的视觉伤害非常不利,应当绝对避免此类色彩搭配。

(三)建筑色彩基调过于普通,无具特色

高校特色的宣扬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色彩来体现的,独具特色的建筑色彩是高校魅力文化的传承。有些高校的建筑色彩虽然整体美观,但建筑色彩基调过于普通,无法体现特色,一览整整齐齐的排排建筑,丝毫分不清各个建筑物的具体功能设施,影响区分建筑功能的有效性。

四、高校校园环境及建筑色彩的调整攻略

(一)高校校园整体环境色彩设计

建筑色彩的选择应当是简约舒适、明亮大方,校园环境更是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舒适宜人为佳。在设计中,首先应当根据高校的文化精髓和历史积淀进行适当地选择搭配,在保证协调统一的校园建筑色彩基调上,结合校园环境中的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选择三到四种点缀色进行点缀,从不同的角度把握校园环境色彩的整体设计。【2】

校园建筑色彩设计从形式上来说,应当体现简朴大方,庄重得体,符合大众审美情趣观。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让人在繁重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疲惫身心得到休养,营造人性化的空间,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突显时代风格。【3】

(二)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应抓住校园的主色调,然后运用搭配的辅助色。不同的功能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色彩是区分建筑功能的方法之一。各个功能区的特点与建筑色彩相结合不仅令人一目了然,更能体现非凡的建筑特色。例如,教学区与办公区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活跃的场所,在对此区域进行配色时,应使用安逸、祥和的色彩,尽量避免跳跃性色彩带来的疲惫感和眩晕,营造安静、平和的学习办公氛围。再比如,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居住建筑色彩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因为这样的颜色会给人带来舒适、明朗、安全、愉悦、轻松、温馨的感觉,符合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要求。学生宿舍应具备与住宅相似的功能。大多数学生喜欢宿舍楼色调整洁、淡雅、柔和、明快,极其少数学生喜欢沉闷的颜色。【1】因此,宿舍区可以用校园的辅助色与整个校园取得协调,使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家一般的和谐环境。

(三)建筑色彩与环境绿化相結合

高校校园环境配置中应该考虑其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各种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植物色彩的配种中首先确定主色,在此基础上使用辅助色进行点缀。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青翠、鲜花盛开的宜人的景观。【3】因为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特征,既能缓解压力,又能使学生提高对树种的认识及保护意识。【1】众所周知,植物大多数为绿色,校园休闲绿地的选择宜在一年四季长青树木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季节性的绿化,一年又一年的循环变化为校园环境增添了不少生机活力。

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高校校园的色彩力求与整体环境的规划取得协调,延续高校地域性特色,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整合校园建筑色彩环境是当下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话题,对于建筑色彩的发展史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金歌.高等学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设计探析.2012.6.10

[2]郝 永 刚.纪 江 海.贾 安 强.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探讨.2007.10

[3]中国高校校园建筑规划.建筑师考试网.2011.6.15

作者:邹朝霞 刘琦娟 林南京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篇3:

美院美园

摘 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科教兴国战略得以落实,为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提供了巨大机遇,由此也推进了大学校园的扩建,在已建成的大学校园中,既有宝贵的成功经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园景观为例,对新建的大尺度校园景观,分析现有优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探讨学习型、交流型、人文型、生态型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模块化绿地

一、项目概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学院东邻104国道,南接大学路,北依北大山,占地9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在校师生1万余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设计类的大学,从规划设计到建成使用历时5年,校园规划设计理念是校园的颜色和周围自然环境的色彩有机和谐的统一,依山就势,整体设计新颖不浮夸 [1]。

有关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见解和反思近些年越来越多,工艺美院在景观设计方面虽然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设计,景观的功能还未得以充分发挥,配套设施可进一步完善。从建成使用至今,校园景观长时间以来没有足够吸引师生的兴趣,造成了不少景观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基于此,本文对学校综合楼前的核心景观区域做了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

二、综合楼前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景观设计与建设模式样态单一,铺装和植物分布不均

综合楼前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衔接校园主入口,面积约1.4万平方米,景观类型为建筑前景观,是校园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一定标志意义的景观。由于该区域中的景观以草坪和松散种植的乔木灌木组成,植物搭配无序,整体景观区域要素变化不大,而且没有利用好原始地形高差变化,似乎是为了景观而绿化,趣味性不强,利用率不高,使得景观空空荡荡,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二)景观和周围建筑空间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协调

对于一个大体量建筑前的大尺度景观,能够与周围的空间环境有机结合是该景观设计的重点,从该区域平面图分析来看,该景观是路网间的一块空地绿化后的结果。虽是一块绿地,整片区域却缺乏生命力。

(三)景观和广场使用率低,缺乏吸引力

经过建成后近几年的使用,该区域的使用率较低,只是在每年的节假日或是校园大型活动上使用,一年大约使用不过两三次而已。由于该景观区域在综合楼主建筑前,在多次实地调查后发现,人们只是匆匆路过该景观区域,并没有慢行或驻足观景,从心里感受景观的存在。从现实情况上说,它虽然是个景观区域,但是没有足够的发挥景观区域的功能,从而导致大片空地闲置无人问津。

(四)景观的尺度有待进一步推敲

从校园主入口望向景观区域,感到的是偌大的草坪,在综合楼向下看景观时,感到的是空旷,如同一个大补丁贴在地面上。在形式层面上,与其周围有节奏、有层次、疏密得当的弧形综合楼显得格格不入[2]。

三、设计的主要目的

(一)从功能层面上

为师生提供安静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提供多样化群体活动的机会,扩大交往空间,形成一个舒服的室外环境,创造有用的景观空间。提高现有景观的利用率,保护现存树木,尽可能地扩大可使用的景观空间。为南侧弧形广场和东侧狭长水景广场提供一个绿色过渡景观区域,利用校园内常见的自然材料,适当加工后运用在设计中,以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从形式层面上

为综合楼的阳台和窗户提供一个有趣的鸟瞰景观,营造与建筑物相匹配、融合的景观,使新设计景观产生出原有建筑延伸的感觉,充分利用校园入口到综合楼主建筑之间的地面高差(约2米)开发设计有趣的竖向感受的可能性,但不会破坏从校园主入口观看综合楼和山景的效果。

(三)从心里层面上

创建平和、宁静的氛围,但不死板沉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偶然性,激发人们的好奇感和趣味性。用大面积的缓坡草坪绿地代表青春永驻、朝气蓬勃。体现学校是设计类大学的特点,新颖且不浮夸。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是为人服务的设计,为校园生活而设计,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四、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

从学校正门进入校园,对于首次来访者,远景上吸引他们的是远处综合楼主建筑,近景上首先是层叠起伏的景观,它给人形成舒缓的上升感,一直延续到主建筑。行走在景观中,五个单元的绿地模块高度逐步升高后戛然而止,而后出现的是灰色的阶梯教室和红棕色的综合楼主建筑。五个单元模块的高度从0.4米的草坪、0.8米的绿篱到1.2米、1.5米和2米的缓坡草坪逐渐升高,而有的单元模块变成静水面,减缓了单元模块间的围合感和封闭感。植物种类、形式和质感的组合变化,季节更替以及春秋色彩构成了一段段的小插曲[3]。

(二)统一与和谐

建筑物的直线和斜线渗入到景观结构之中,整个景观设计统一在一种形式向另外一种形式的和谐过度,建筑物的材料和色彩在景观结构上的重复使用及组合有了统一性。

(三)规模

每个单元模块绿地承载人数为20-30人,实行模块化设计。

五、设计方法及主题

在设计理念基础上,提炼原有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运用线面结合、形式演变的方法完成设计目的。

梯形和四棱台形是基本主题。每个梯形形状的模块化绿地暗示平和与平等,借以形成融洽和谐的非正式环境得以思想交流。弧线和直线是次主题。同心圆弧形状的道路与建筑形体相得益彰,没有打破原有校园规划设计的大格局,放射状道路则象征着活力四射,校园景观设计同建筑设计和校园整体规划和谐共存。

五、空间特点

(一)利用垂直面高差的方式控制视线

充分利用从学校正门到综合楼建筑物间2米的高差,提高了土地和植物的利用率,减少了挖方填方等施工环节的工程量[3]。梯形缓坡状的景观立面,使空间的围合感时而开放时而闭合,从0.4米高的视线完全开放的草坪,到1.2米高的视线半开放的缓坡草坪,最终到2米高的缓坡草坪达到视线封闭的最佳效果。通过景观高度的变化将视线导向主建筑,形成连续性观赏和景观层次序列。

(二)模块化绿地设计

四棱台形隆起的草坪模块,在有限的平面上增加了绿地的使用面积,缓坡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效果,如果绿地模块体量过大,给人一种压抑和封闭感,如果体量过小则像似墓冢,带给人们心理恐惧感。

(三)景观中路网设计

在直线的路线上看四棱台状的绿地模块是直线型空间[4],这样空间一般比较笔直,在端点处无弯曲,人们站在该景观空间中,毫不费力地看到空间的终点,即综合楼。当站在空间中时,人们的注意力被“挟持”和“引导”在景观的线与面之间。

从圆弧形的路线上看四棱台状绿地模块构成一种连续的带状组合型空间[5]。走过一个绿地模块后,行人一般会注意到被引向他所站立的次空间终点,但当他继续向前行进并到达这一终点时,另一个未曾看见的空间模块便映入眼帘,注意力又被引向新的终端。在探索的过程中,行人得到变化多端的视野,领略到意外出现的空间景物之乐趣。

直线型空间与带状组合空间共存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景观空间序列。该空间序列符合校园的整体规划,没有喧宾夺主,使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四)植物加强了景观中的空间感

乔木种植在每个单元模块靠近综合楼的一端,利用乔木在垂直面上的高大优势,进一步增加了由模块化的绿地单元和路网形成的空间序列,植物就像一扇扇门,一堵堵墙,引导人们穿梭在一个个单元空间。高大乔木可以有效地“缩小”和“扩大”空间,形成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利用植物来调节每个绿地模块空间范围,从而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在高校校园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中景观设计部分的优劣会影响校园整体的得失。新建的大尺度校园景观,要在功能、形式和心理上寻找好平衡点,突出高校人文特色。总体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园景观优化设计,在使用功能、景观空间组织、融入人文生态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提升,朴质自然、简约大方且赋予变化,趣味而不浮夸,这丰富了校园景观空间,提高了景观使用率,良好的将形式功能与人文生态融合在一起,使得景观设计为整体校园规划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谭文娟.人文背景和色彩设计在建筑规划中的成功运用——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整体规划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2010,(02).

[2]高冀生.中国高等学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 J] .世界建筑, 2004, (09):74 -79.

[3]尼古拉斯·T·丹尼斯,凯尔·D·布朗.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格兰特·W·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傅广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作者:傅广仁

上一篇:工程规划小型农田水利论文下一篇:山区斜坡勘察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