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

2024-04-19

判定(精选14篇)

篇1:判定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方法及判定标准

一、重大事故隐患可通过直接判定法、综合判定法、专家论证法和专项评估法等进行判定。

二、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直接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1、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的工厂、仓库和车站、码头,未按规定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2、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与住宅、宿舍、人员密集场所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3、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储罐未按规定设置固定灭火、冷却设施;

4、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储罐、容器、管道等泄露;

5、宾馆、饭店、商场、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或虽设置有关系统,但不能正常使用;

6、建筑物的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面积超过规定50%;

7、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楼梯间的设置形式或数量不符合规定;

8、容易引起火灾等重大事故的生产车间、经营场所、仓库与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9、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儿童游乐厅等儿童用房所在楼层位置不符合规定;

10、同一企业有两类以上特种设备、设施未按规定检测、检验,或有两种以上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三、具备下列三种以上情形(含本数),可综合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1、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足或被占用;

2、疏散通道上放置物品,影响人员疏散;

3、禁令、警示标志数量不足或损坏;

4、消防器材数量不足或选型不正确或过期、损坏;

5、特种设备、设施或机械冲压设备未按规定检测、检验;

6、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7、有职业危害防治要求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尘、换气设施、或位按规定配备、穿戴防护用品;

8、在可燃材料或可燃构件上直接敷设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

9、在有防爆要求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相应防爆开关和设备;

10、在有防雷、防静电要求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或未按规定检测、检验;

11、在公共场所,违反规定使用可燃材料装修,或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要求;

12、建筑工地的脚手架,防护栏搭设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各类孔洞、井道口防护措施不严密;

13、高危行业的重点岗位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合格,违规上岗;

14、违规用火用电或现场管理混乱。

篇2:判定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

思想:

(一).课前预习

1、直线与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有几种方法?

3.门扇的两边是平行的,当门扇绕着一边转动时,另一边与门框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课本的对边是平行的,将课本的一边紧贴桌面,沿着这条边转动课本,课本的上边缘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探究a 例1.1:如图.直线a与直线b共面吗?

2.直线a与平面 相交吗?

练习1:判断对错

(1).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

(2).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3).过平面外一点有无数个直线与这条平面平行。

(4)直线a与平面α不平行,即a与平面α相交.

(5)直线a∥b,直线b平面α,则直线a∥平面α.

(6)直线a∥平面α,直线b平面α,则直线a∥b.

2.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a//α,bÌα则a//bB.若a//α,b//α则a//b

C.若a//b,bÌα则a//αD.若a//b,bÌα则a//α或bÌα

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的面中:

(1)与直线AB平行的平面是:(2)与直线A A1平行的平面是:

(3)与直线AD平行的平面是:__________

A

1例2如图, 已知E、F分别是三棱锥A-BCD的侧棱AB、AD中点, 求证: EF//平面BCD.D

A

练习1.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M、N分别是BC和A1B1的中点,求证:MN∥平面

AAC11CN B

1C1

2.已知正方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正方形ABEF所在的平面相交与AB,M、N分别

是AC、BF上的点且AM=FN 求证:MN//平面BCE

F

C D

E

B

3..一个长方体木块如图所示, 要经过平面A1C1内一点P和棱BC将木块锯开, 应怎样画线 ?

1A

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前预习

(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二)新课探究

例1(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练习1.(1).若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分别与平面β平行,则α与β平行;(2)若平面α内的有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则α与β平行;(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过已知平面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5)过已知平面外一条直线,必能作出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

2.直线a∥平面α,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这无数条直线中与直线 a平行的()

(A)至少有一条(B)至多有一条(C)有且只有一条(D)不可能有

3.已知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c中,a,b,c,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4.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求证:平面AB1D1//平面C1BD。

练习1:如图,设E,F,E1,F1分别是长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CD,A1B1,C1D

1的中点,求证:平面ED1//平面BF1

2.如图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2)求SMNG:SADC

D H C

A

A

3.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DD1的中点,判断BD1与平面AEC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篇3:肥胖判定标准综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超重和肥胖界定为异常或过量脂肪积累,并对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肥胖病具体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三酰甘油等)大量堆积,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的病理状态。

2 肥胖的评定方式和标准

国际上对一个人是否出现肥胖症状通过综合测定标准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及腰臀比(WHR)、体内脂肪含量测定、皮褶厚度等方式进行评定。

2.1 标准体重计算方式和标准

国际上标准体重的常用计算方式有以下两种。

(1)在成年人中测量方式为: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2)分性别进行测试: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2.2 体重指数(BMI)的测量方式和标准

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用他们的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BMI=体重(kg)÷身高(m2)],就能得到一个正确可靠的BMI值。

在国际上规定男性正常体重的BMI标准介于20≤BMI<25之间,女性正常体重的BMI标准介于19≤BMI<24之间,当男性与女性的BMI值分别低于20与19时人的体重面临过轻,BMI值男性在25≤BMI<30,女性在24≤BMI<29时人体的体重正面临过重,如果BMI值男性超过30,女性超过29这些人面临着肥胖的危险(如表1)。

在中国对人体的BMI标准又与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对体重过轻的BIM值界定于18.5以下,此时由于肥胖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比较低,但是其余疾病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健康的人BIM值为18.5≤BMI<24,此时人们身体基本处于健康水平,患各种疾病的患病率比较低。当BMI的值达到24≤BMI<28时,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开始增加,身体也属于超重范畴。当中国人的BMI大于28时,中国人体重正处于肥胖阶段,各种疾病患病率成加速上升。中国把BMI值22定为全民最理想的健康标准。

2.3 腰围(WC)及腰臀比(WHR)的测量方式和标准

WHR是指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臀围反映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情况。腰臀比值越大,腰腹或内脏就有可能堆积更多的脂肪。

在国际上规定正常男性与女性的腰围(WC)值为94与80,而中国则规定正常男性与女性的腰围(WC)值为90与80,国际上要求健康人的腰臀比(WHR)男性应当大于1.00,女性应当大于0.90,中国根据自身情况将男性腰臀比(WHR)大于0.90,女性腰臀比(WHR)大于0.85定为健康人标准值(如表2)。

当人们所对应的WC与WHR的数值大于上述图标中的临界值时,他们的身体正面临着趋于肥胖的阶段,身体所伴随着的疾病的发病率危险也在进一步加大。

2.4 体内脂肪含量测定

体内脂肪测量的方法是利用生物电阻抗方法中,体内脂肪几乎不导电,而肌肉和水分等身体成分则容易出现导电的特征,进行无创测量的方法,用脂肪测量仪来检测人体体脂水平,并对人体肥胖程度进行预估。体内脂肪测量仪测出的值男性超过20%为轻度肥胖,超过25%为中度肥胖,超过30%为重度肥胖;女性超过30%为轻度肥胖,超过35%为中度肥胖,超过40%为重度肥胖。

在正常人与肥胖患者之间,正常人的细胞平均长度为67~98μm,肥胖患者的细胞平均长度为127~134μm,在正常人与肥胖患者细胞含脂量比较中正常人细胞含脂量处于0.6μg左右,肥胖患者的细胞含脂量基本介于0.91~1.36μg,在人体全身脂肪细胞数量中正常人为(26.8±1.8)×109/L肥胖患者的细胞数量为(77.0±13.5)×109/L(如表3)。

3 结语

肥胖是人类身体形态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人们身体健康出现异化,体内各器官出现衰退的重要表现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等,这样有助于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肥胖的自我判定,减少肥胖所带来的危害。

摘要:肥胖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由于肥胖引起的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成倍数增长,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现在肥胖问题成了主流的社会探讨问题,但很多人对肥胖只有些简单认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肥胖,增加他们对肥胖的认识,能根据相关知识进行肥胖的自我鉴定,运用相关肥胖检验标准进行自我肥胖的预防等为更多的人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肥胖,影响,减肥,运动

参考文献

[1]梁成军.减肥方法及其效果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2):91-94.

[2]周跃辉.运动和营养于预在减肥中的研究进展[J].体育研究,2011(13):33.

篇4:遗传图谱判定

一、能判断出遗传病的显隐性

1.若判断出遗传病是隐性,我们就可以排除Y染色体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那么只剩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情况。题干中又没有其他限定条件则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排除不了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排除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法是找遗传图谱中女性患者(需要找所有的女性患者),如果她(上述女性患者的任何一个)的父亲和儿子未全患病则排除X染色体隐性遗传。我们可以断定此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她(上述所有的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全患病,则说明我们没有排除掉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即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有可能。但是如果没有找到女性患者,则说明我们没有方法去排除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有可能。

2.若判断出遗传病是显性,我们就可以排除Y染色体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只剩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两种情况。题干中又没有其他限定条件,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排除不了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排除X染色体显性遗傳,方法是找遗传图谱中男性患者(需要找所有的男性患者),如果他(上述男性患者的任何一个)的母亲和女儿未全患病则排除X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可以断定此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他(上述所有的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全患病,则说明我们没有排除掉X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即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有可能。但是如果没有找到男性患者,则说明我们没有方法去排除X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两种遗传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有可能

二、不能判断出遗传病的显隐性

这种遗传图谱的判定我们就需要从这五种遗传病种逐个排除,一般说来,题目中没有给特定的限定条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排除不了,所以,我们可以先试图排除Y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如果排除一种,那么就剩下四种情况,排除两种就剩下三种情况等,最后确定出遗传病的可能情况。

总之,对于遗传图谱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的就是排除法,然后再结合题目中给定的条件加以判断。

(作者单位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篇5:病句判定并修改

1、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无时无刻都在努力学习。

2、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

3、漫步花丛,我闻到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4、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5、在遇到困难时,他听见了老师柔和的声音和关爱的眼神。

6、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7、秋天的峨眉山是最美好的季节。

8、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不断地继续提高。

9、校门口有一个专卖饮料和汽水的小摊。

10、三门的春天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11、他的家乡是四川峨眉人。

12、张民不仅知道了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13、几个学校的领导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14、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5、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刻苦勤奋。

16、他很早就开始不为打针而哭了,尤其为挨打哭。

17、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氧气。

18、为避免今后不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我们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19、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

20、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21、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2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23、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24、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25、刚发行的《祝福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由少年儿童自己设计的。

26、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篇6:《切线判定》教学反思

《切线的判定》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4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高中学习《切线方程》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切线的判定定理.难点是:圆的切线证明问题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本节课我的教学是按:温故知新——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学以致用——学后反思,5个教学环节展开。

温故知新环节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展开:1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吗?,2回忆每种位置关系的2种判定方法。(①定义法,即交点法。从直观图形中来判断。②数量法即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圆的半径r)3课前检测,从而进一步巩固两种方法的转化运用,为本节课快速探究切线的判定定理以及外端点不明确只能用数量法证明圆的切线做铺垫。

创设情景环节主要通过让学生欣赏2个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外端点”的概念。(①下雨天,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水珠。②在砂轮上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为探究新知概括切线判定埋下伏笔。

探究新知环节主要通过动手“做一做”(画一个⊙O及半径OA,画一条直线ι经过⊙O的半径OA的外端点A,且垂直于这条半径OA.)“想一想”(这条直线与圆有几个交点?L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由此你会画圆的切线吗?)“说一说”(你能用文字语言概述切线的判定定理吗?)来完成。学以致用环节主要通过例题和针对练习展开;学后反思主要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疑问?顺利收尾。本节课教学亮点有以下几点:

1、温故知新环节复习针对性强,为总结切线的3种判定方法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情景创设恰到好处。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外端点”概念,另一方面感受外端点的圆的切线,这为接下来探究“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作了很好的直观感知作用,为顺利探究“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探究新知环节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概括规律的能力。

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当。本节课的重点是“切线的判定定理”,而要很好的掌握定理,正确运用定理,首先必须要掌握定理使用的两个条件“经过半径的外端点”及“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只有在外端点明确的情况下,再证该半径与直线垂直。为此我首先强调定理的使用条件再告诉学生,外端点明确的语句常识“①点A在圆上(点A是外端点)②直径AB(点A、点B是外端点)③ ⊙O半径OA,OB等(点A、点B是外端点)④弦AB,CD等(点A、B、C、D是外端点)⑤直线AB交⊙O与点C(点C是外端点)”这样学生在读题的过程就会领会是否能用切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一条直线是否是圆的切线。本节课的难点有两点:①判断一条直线是缘的切线到底是用判定定理证还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来证。②如何作辅助线。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我主要设计了这两种类型的例题及针对练习,让学生在思考动脑证明的过程中感受①外端点明确,连半径,证垂直.②外端点不明确,作垂直,证半径。这样选哪种方法,如何作辅助线,做好辅助线后怎么证,学生就一清二楚了。

5“一题多证”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在让学生一题多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过程中,由于将幻灯片上的图形未画在黑板上,导致学生的证题过程无法与图形相联系,从而不能准确判断学生证题的规范性。

2、受时间影响,拓展提高环节未能得以落实。

3本节课教师讲的时间还嫌多,如果将知识的生成过程也让学生自己去引导、去发现会更好。

篇7:证明矩形判定方法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周长和面积公式:矩形ABCD的周长=2(a+b);

矩形ABCD的面积S=ab。(当a=b时,可以得到正方形的相应公式)

矩形定理1: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定理2: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平行四边形ABCD:AC=BD

2、矩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证明。

证明:∵△ABC中,∠ABC =90°,

∴AC2=a2+b2

∵△DCB中,∠BCD =90,

∴BD2= a2+ b2

∴AC2=BD2

篇8:假命题的判定方法

教科书中矩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与这一定义有关的一个命题“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是否正确?如何判定?现给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

方法1 用定义判定.

同矩形定义知, 矩形是一类特殊 (有一个角是直角) 的平行四边形, 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包含了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和不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即部分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部分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 因此, 不能笼统地说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 故命题“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不正确.

评注 事物具有 (或不具有) 某种性质, 是指属于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 (或不具有) 某种性质.

方法2 用假命题的定义判定.

当命题的条件成立时, 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 像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命题“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中的条件“平行四边形”成立 (即存在) , 因其中有部分是矩形, 不能保证结论“不是矩形”总是正确, 故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方法3 举反例判定.

数学中,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只须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

画出图1, 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但也是矩形, 说明“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是假命题.

评注 判断一个假命题常举一个反例即可.

方法4 用概念间的关系判定.

平行四边形与矩形是两个外延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 种概念 (平行四边形) 外延中的对象, 其中一部分是类概念 (矩形) 外延中的对象, 所以命题“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不正确.

评注 两个概念AB间关系有同一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矛盾关系、对立关系.无论在哪一种关系中, 都不可能出现ABB不是A的情况.

方法5 用集合思想判定.

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这两个集合之间关系可用图2表示.显然, {平行四边形}中的元素部分在{矩形}中, 部分不在{矩形}中, 不能说{平行四边形}中的元素不是{矩形}中的元素, 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不正确.

方法6 用命题的等效原理判定.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命题间的这种关系叫做等效关系或等效原理.

因此, 欲判断“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的真假, 可以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 分析见表1所示.

评注 命题只有真假之分, 没有严密与不严密之别;原命题若A则B的逆否命题是若则.

数学反思

1) 对命题“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误判的主要原因是:①不知道事物具有 (或不具有) 某种属性是该事物外延中的全部对象都具有 (或不具有) 某种属性;②不熟悉判断假命题的方法;③混淆了集合与集合中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④对数学中的概念缺少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⑤对课本中有关描述概念的关键词缺少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命题教学中, 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一个简单命题的真伪, 能够用反例来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第84页) .像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平行四边形不是矩形;有理数是实数、有理数不是实数、实数是有理数、实数不是有理数……这样的简单命题, 存在于教材的大多数章节中.正确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而且是为了训练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大有裨益.

3)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可以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不同方法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但对我们教师而言, 应该多掌握几种方法.只有增强研究意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

篇9:“四步”判定轮机故障

故障判断,一般包括故障发现、故障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故障发现

从故障判断过程来看,及时发现故障是故障判断的开端,只有及时发现故障,及时处理故障,这样消除故障比较容易,造成损失较小。

发现故障,指发现故障现象。主要手段,通常是对比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后的设备运转状况,包括功能、各种仪表的参数、摸摸设备表面的温度是否正常、听听设备运转的声音是否正常、闻闻设备的气味是否正常、查查设备运转过程中是否有异常振动等等。

发现故障后,头脑中将形成的有关故障的初步印象。在头脑中对照所面临的故障现象的表现及以往记载、过去发生故障时的解决办法以及所学知识,作出对故障现象正确判断。

2、故障分析

要想透彻的分析故障,取决于能否全面系统的掌握故障所表现出的现象。

轮机设备各系统、各机构、各部件之间是密切关联的,一个系统或一个机构或一个部件故障,可能涉及其它系统、机构、部件。所以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故障现象,要从整体上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

分析故障,就是从故障表现出现状出发,把握故障的性质,关注故障前的维护保养及相关记录,结合自身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以及其他人提供的情况,综合分析、比较,去伪存真,真正理清楚故障的关键所在,充分暴露出故障的主要因素。

只有认清楚故障的深层特征,才会有明确故障的目标所在,才会有条不紊的围绕故障的核心展开。

分析故障时,既要全面、准确,又要有所侧重,不仅要注意某一现象与其它故障现象相同点,更要注意每个故障的差异点,这样才能准确的分析。防止把故障分析引向死胡同,思维要有发散性。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分析故障的基础,根据故障的性质、故障判断的一般规律、所学有关知识、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等,进行推测,尽可能多的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假设,然后再反复推敲,有选择的提出解决故障的最佳方案和途径,选择恰当的解决故障的办法和操作步骤。

4、验证假设

验证假设,即通过某种方法判定假设是否正确。

通过故障判断的结果来验证,这是验证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例如,通过试探性的调整或拆卸,检查分析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从而找出故障关键之所在;局部改变有关参数指标,观察设备性能是否变化和改善等。

间接验证,即通过推理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正确的假设。验证其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通过直接验证来证明。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判断复杂故障的过程往往要这四个过程的N次循环。

提高轮机设备故障判断能力的措施

1、准确依据故障表征

尽可能将隐形“故障症状”转化为显性,例如关键部位压力、温度、测量仪表、监控参数的变化。

要用怀疑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异常的参数,并思考其逻辑关系,一旦发现有悖于常理,可用替换法、隔离法等方法来剥离其“伪装”。这样才能准确判断故障,少走弯路,提高故障判断的效率。

2、增加专业知识储备

自觉的深入研读轮机设备说明书和相关资料,不断的通过自学、参加各类培训、通过网络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轮机故障判断的常用方法与策略;重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加强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故障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书本上罗列的众多疑难故障的解决方法,为我们解除故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是只靠书本上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实践中多摸索积累,有意识的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轮机知识应用灵活性。

篇10:《切线的判定》教案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如图1,投影显示)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证明:略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直线l为⊙O的切线。是非题:(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三、例题讲解例

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证明:连结OC.∵OA=OB,CA=CB,ABOC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直线AB是⊙O的切线。练习

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练习

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求证:CD是⊙O的切线。例

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求证:DE是⊙O的切线。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1.切线的判定定理。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①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②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③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成功之处:

一、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不足之处:

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

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

篇11: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性质:①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注意: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②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4、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矩形。

篇12:矩形的判定(教学案)

◆课时类型:新知探究课

◆学习目标:①理解矩形的三种判定(含定义)方法;②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证明和计算;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学习重点:矩形的定义、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一、学习准备

1、矩形定义: 是矩形。几何语言:

2、矩形的性质:①对称性质:既是 对称图形,又是 对称图形。

②边的性质: ; ③角的性质:四个内角都是 ;

④对角线的性质:。

3、说一说这两个命题的逆命题:①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②矩形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

二、尝试练习(先练,再阅读教材P107-109)

4、作图并说一说(作在右边):

先作一个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尺规作图),再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矩形,为什么。由此可以得到判定矩形的一种方法(说明木工师傅检验矩形的方法)

5、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请结合右图说明。由此可以得到判定矩形的又一种方法。(4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吗?)

六、归纳总结

6、补充完整并结合图形翻译成几何语言。矩形的判别方法:

①定义: 是矩形。几何语言:

②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③有三个角是 的四边形是矩形。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

④对角线互相 且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几何语言:

三、基础过关。

7、判断。

①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②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③两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④只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⑤4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如图,AB、CD是⊙O的两条直径,四边形ACBD是矩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同一个圆的直径是相等的)

(第8题)

9、如图,ABCD中,AB=6, BC=8, AC=10.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提示:先用勾股定理证明∠B=90°,再用矩形定义得证。)

(第9题)

10、已知四边形ABCD中,∠B=∠D=90°,AB=CD.求证: 四边形ABCD是矩形。(提示:连结AC,证ABCCDA,再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篇13:树同构的判定方法

关键词:树,同构,邻接矩阵,轨道,度数列

1 基本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文中所需的基本概念,主要来自于文献[1,2,3]。

设图G=(V,E)是nε边的连通图,其顶点集为V={v1,v2,…,vn},边集为E={e1,e2,…,eε}。与同一条边关联的两个端点称为邻接的。图G的邻接矩阵记为A=(aij)n×n,其中若vivj邻接时aij=1;若vivj不邻接或i=j时,aij=0。

vV(G),G中与顶点v关联的边的数目称为v(在G中)的度,记作d(v)。如果V(G)={v1,v2,…,vp},称非负整数序列(d(v1),d(v2),…,d(vp))为图G的度数列。

在顶边交错链W=v0e1v1e2…ekvk中,eiE(G),(i=1,2,…,k),vjV(G),(j=0,1,…,k),且ei=vi-1vi,则称W是图G的一条道路,其中允许vi=vjei=ej,(ij),称v0是W的起点,vkW的终点,k为路长,vi(1≤ik-1)称为W的内点。各顶相异的道路称为轨道,记成P(v0,vk)。起点与终点重合的轨道叫作圈,长为k的圈称为k阶圈。无圈连通图称为树。

设有两个图G1=(V1,E1)和G2=(V2,E2),它们的顶点集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便得边之间有如下的关系:设u1↔u2,v1↔v2(u1,v1∈V1,u2,v2∈V2)。如果(u1,v1)∈E1,那么(u2,v2)∈E2,而且(u1,v1)的重数与(u2,v2)的重数相同,这种对应叫作同构,记作G1≅G2。

两图同构的必要条件是:(i)两图顶点数相同;(ii)边数相同;(iii)度数相同的顶点个数相同。但这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对于两个同构的图,易见它们有相同的结构,差异只是顶点和边的名称不同,或两个图的形状不同。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图的结构的性质,所以判定看起来形状不同的两个图的同构有很重要的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图的同构问题属于NP-完全问题。树是图论中最简单的图,也是图的骨架。树这一数学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图论中,如果对一个一般的图的猜想不知是否成立,往往用树来验证它。下节给出树同构的判定方法。

顶点或边用字母标定的图,称为标定图。

注:在简单图中,因为轨P1=v1v2…vl与轨P2=vlv2v1是同一条轨,记P2 = P1 - 1。所以P1的度数列α1=(d(v1),d(v2),…,d(vl))与P2的度数列α2=(d(vl),…,d(v2),d(v1))间的关系记为α2=α1-1

2 树同构的判定方法

文献[4]中最主要的结论即下面的引理。

引理 如果图G1与图G2是同构的,当且仅当按适当的顺序对其顶点标号后,它们的邻接矩阵是相等的。

该引理虽然是判定两图同构的充要条件,但是也仅指出在理论上存在适当的顶点标号顺序,能使同构的两图有相同的邻接矩阵。即便如此,此方法在其它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所以,可以说是用矩阵判定图同构的一个创新。然而由于它存在上面的缺点,使得它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以构造的方式具体地给出一个标号方法,用于判定两棵树的同构。由于本文的方法具体、易操作,所以实际运用于判定两棵树的同构更为适宜,并为实现计算机化打下基础。

第1节给出的两图同构的三个必要条件(i)-(iii)中,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则两图必不同构。所以以下讨论满足条件(i)-(iii)的两棵树是否同构。下面给出两棵树的标号方法,根据上面的引理,这种标号方法就是两棵树同构的判定方法。

G1,G2是满足条件(i)-(iii)的n阶树。由[3,P.28]树的等价命题B知树中任二顶间恰有一条轨,所以树G1,G2中必有一条或几条最长轨。判定过程分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步骤1 若树G1与树G2中最长轨的条数或长度不相等,则树G1与树G2必不同构。若树G1与树G2中最长轨的条数和长度都分别相等。先把G1中的任一条最长轨(设长度为l)按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把各顶点依次标记为v1,v2,…,vl+1,并写出这条轨的度数列α=(d(v1),d(v2),…,d(vl+1))。

步骤2 然后把G2中的每条最长轨(设有m条)都按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分别写出各顶点的度数列β1,β2,…,βm。若βiαβi-1α,(1≤im),则树G1与树G2不同构。若存在i∈{1,2,…,m},有β1=αβi-1=α,则把度数列βi对应的轨道的顶点按顺序或逆序标记为u1,u2,…,ul+1。注意标记后必须满足(d(u1),d(u2),…,d(ul+1))=α

步骤3 分别在G1与G2中找出还未被标记的以v2与u2为起点的所有轨。若它们的条数和长度分别相等,并且相应的轨的度数列或其逆也相等,则对树G1与树G2中对应的顶点分别标记相同的序号。若其中之一不相等,则树G1与树G2不同构。

步骤4 在顶点v3与u3,v4与u4,… ,vlul处的操作同步骤3。只有当以各对对应顶点为起点的所有轨的条数、长度分别相等,并且相应的轨的度数列也相等,或经过变换之后相等时,树G1的顶点标号才能从v1一直标记到vn,树G2的顶点标号才能从u1一直标记到un,即树G1与树G2完全标定。否则,树G1与树G2不同构。

由于按上述方法完全标定的树G1与树G2,各顶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完全相同,所以它们的邻接矩阵相等,由引理知G1与G2同构。

例1说明如何利用给定的标号方法来判定满足条件(i)-(iii)的两棵树是否同构。

例1 用给定的方法判定如图1与图2所示的树G1与树G2是否同构。

G1与G2满足:① 顶点数都为11;② 边数都为9;③ 都有6个1度顶点,2个2度顶点,2个3度顶点和1个4度顶点。即G1与G2满足两图同构的必要条件(i)-(iii)。

下面用给定的方法来判定树G1与树G2是否同构,分下面几步完成。

Step1G1中有三条长度为5的最长轨。任取一条标记为v1v2v3v4v5v6,如图3所示,其度数列为α=(1,2,4,3,3,1)。

Step2G2中也有三条长度为5的最长轨。分别为P1=r1r3r4r7r8r9,P2=r2r3r4r7r8r9, P3=r6r5r4r7r8r9,如图4 所示。其度数列分别为β1=(1,3,3,4,2,1),β2=(1,3,3,4,2,1),β3=(1,2,3,4,2,1),其中β1和β2满足β1-1=αβ2-1=α。任取其一,不妨取β1,将轨β1所对应的顶点逆序标记为u1u2u3u4u5u6,如图5所示。其度数列(d(u1),d(u2),…,d(u6))=α

Step3 在G1中未被标记的顶点中,与v3相邻的有2个1度顶点,G2中未被标记的顶点中,与u3相邻的恰有2个1度顶点,则分别对应标记为v7,v8和u7,u8。在G1中未被标记的顶点中,有一条以v4为起点的长度为2的轨,G2中未被标记的顶点中,也恰有一条以v4为起点的长度为2的轨,且它们的度数列都为(3,2,1),故除起点外其它两个顶点分别标记为v9,v10和u9,u10。同理与v5相邻的未被标记的1度顶点记为v11,与u5相邻的未被标记的1度顶点记为u11,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

Step4 完全标定后,树G1的邻接矩阵为A1,树G2的邻接矩阵为A2。

v1v2v3v4v5v6v7v8v9v10v11A1=v1v2v3v4v5v6v7v8v9v10v11(0100000000010100000000010100110000010100010000010100001000010000000010000000000100000000000100000100000000010000001000000)u1u2u3u4u5u6u7u8u9u10u11A2=u1u2u3u4u5u6u7u8u9u10u11(0100000000010100000000010100110000010100010000010100001000010000000010000000000100000000000100000100000000010000001000000)

因为A1=A2,所以G1≅G2。

3 结 论

关于图的同构,虽然有一个Ulam猜想[3],但至今尚未解决。目前有些人提出了用度序列法判定图的同构[5],但算法的复杂性为O(2n)。而本文给出的用适当标号的方法来判定两棵树的同构,算法的复杂性为O(n3)。实例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朝瑞.图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殷剑宏,吴开亚.图论及其算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树禾.图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陈晓红,王敏丽.关于图的同构判定方法的探讨[J].大学数学,2006,22(2):75-78.

篇14:如何判定奶牛的年龄

1. 奶牛牙齿的生长规律

根据牙齿生长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乳齿与永久齿(恒齿)。最先长出的乳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永久齿代替。初生犊牛有乳齿1~2对,一般3周龄时乳齿全部长出共20枚。奶牛永久齿共有32枚,其中门牙4对共8枚,第一对为门齿,第二对为内中间齿,第三对为外中间齿,第四对为隅齿;臼齿12对共24枚,分前臼齿和后臼齿。乳齿与永久齿的区别:乳牙小而洁白、齿间有孔隙,表面光滑,齿薄而细致,有明显的齿颈;永久齿大而厚,棕黄而粗糙。

2. 奶牛开口方法

一般把奶牛赶入保定栏(六柱栏、四柱栏)内,把奶牛保定好,人员站在牛的左前侧,左手托住牛的下颌,右手迅速捏住牛鼻中膈最薄处,并顺势抬起牛头,使其呈水平状态,随后迅速把左手4指并拢插入牛的右侧口角,通过无齿区,将牛舌抓住,顺手一扭,用拇指尖顶住牛的上腭,其余4指握住牛舌,并轻轻将牛舌拉向右口角外边,然后观察牛门齿更换、磨损、动摇与否等情况。

3. 鉴定奶牛年龄的依据和方法

根据牙齿鉴定牛的年龄,通常是以牙齿在发生更换和磨损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据,这些变化首先从钳齿开始,逐渐向两侧发展,最后到隅齿,前臼齿虽也有更换,但由于观察臼齿比较困难,故判断牛年龄时,一般不参考臼齿的变化。

5岁以前,根据下门齿的乳齿被永久齿更换的对数判断,更换的对数加1,即为牛的年龄,下门齿全部更换完毕时称为“齐口”;5岁以后,要根据永久齿的齿线和齿星等来鉴别牛的年龄,由于齿线和齿星是由磨损引起的,很多因素会阻碍或加剧磨损,因而会影响年龄鉴别准确性。牛年龄鉴别方法可概括为:“2、3、4、5看牙换,6、7、8、9看磨面,10、11、12、13看珠点。”

①育成牛的鉴定。从国外购牛一般选择13个月龄左右的育成牛,因为通过国外、国内的隔离检疫以及长途运输,运到场时年龄大约是18个月龄,正好达到适配月龄。选牛时掰开牛嘴只要发现乳齿开始退换,就说明其年龄已达到16个月龄以上,不能购买。

②5岁以内成年母牛的鉴定。1.5~2岁,换第一对门齿;2.5~3岁,换第二对门齿;3~3.5岁,换第三对门齿;4~4.5岁,换第四对门齿。

③5岁以后成年母牛的鉴定。5岁以后成年母牛的年龄鉴定,可根据奶牛门齿磨损情况进行。5岁时第一对门齿磨损,6岁时第二对门齿磨损,7岁时第三对门齿磨损,8岁时第四对门齿磨损。门齿磨损面最初为长方形或横椭圆形,以后逐渐变宽,而后近于椭圆形,最后有圆形齿星出现。9岁时第一对门齿凹陷,10岁时第二对门齿凹陷,11岁时第三对门齿凹陷,12岁时第四对门齿凹陷,齿星均为近圆形;13~14岁时门齿变短,磨损面变大,齿间隙变宽,有的已脱落。

上一篇:《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下一篇:活动总结报告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