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住院挂床行为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判定住院挂床行为

挂床住院制度

东方公司第二职工医院

挂床住院的认定及控制措施

挂床住院的认定:

根据省市有关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与管理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为挂床住院。

一、在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晚上八点到次日上午八点期间,没有办理请假手续但病人不在医院的(请假条必须由经治医师和科主任签字,并留护士站备查);住院病人需到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的除外,但必须提供外诊相关病历资料并在病程记录上进行记载。

二、住院病人入院24小时内,病历资料缺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录、长期医嘱以及临时医嘱等项目中任意一项的。

三、由门诊部收治并做住院管理的,虽有完整的病历资料,但费用是以门诊缴费方式结算的。

四、参保病人在住院期间无固定床位的,或与主管医生、护士及病人提供的床位号不相符的;

五、参保病人入院后,在24小时内未及时将病人相关信息登记上传至医保数据信息系统的,或虽上传了住院病人信息,但现场核实查无此人的。

六、病人已经出院,但无正当理由未能及时办理出院手续的,或病人已办理出院手续,但在24小时内未上传出院信息数据的。

七、参保病人住院期间在单位上班或回家休养的。

八、住院病人床头柜内无正常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的。

九、病人单次住院期间,总的请假次数超过总住院天数四分之一的,或某一病区内,参保病人请假人数超过该病区住院总人数四分之一的。

十、其他可以认定的挂床行为。 挂床住院控制制度:

一、到医院住院的所有农合病人在第一时间报告县合管中心审核员,便于及时到现场稽查,核对身份。

二、认真核实就诊参合农民身份,加强新农合三个环节登记,落实责任,预防冒名住院事件的发生。

三、对住院病人严格按照住院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严禁把门诊输液治疗转换为住院治疗患者。

四、对于病人及家属因自身原因要求外出或回家的,为防范医疗纠纷,医院方必须要求住院病人外出回家写出请假条,假条必须由经治医师和科主任签字,并留护士站备查。

五、医生要及时书写住院病历,确保病历真实可靠。

六、严格执行“一日清单”政策,给病人发放每日清单,确保费用连续、真实、完整。

七、医院尽可能做到“三个合理”,即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用药、合理收费。

第二篇: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法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依据《环境保护法》和《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56 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系指故意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等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行为。

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数据,系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通过手工或者自动监测方式取得的环境监测原始记录、分析数据、监测报告等信息。

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机构,系指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及承担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验室与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等其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下活动中涉及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一)依法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 (二)监管执法涉及的环境监测; (三)政府购买的环境监测服务或者委托开展的环境监测; (四)企事业单位依法开展或者委托开展的自行监测; (五)依照法律、法规开展的其他环境监测行为。

第四条 篡改监测数据,系指利用某种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故意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一)未经批准部门同意,擅自停运、变更、增减环境监测点位或者故意改变环境监测点位属性的; (二)采取人工遮挡、堵塞和喷淋等方式,干扰采样口或周围局部环境的; (三)人为操纵、干预或者破坏排污单位生产工况、污染源净化设施,使生产或污染状况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稀释排放或者旁路排放,或者将部分或全部污染物不经 规范的排污口排放,逃避自动监控设施监控的; (五)破坏、损毁监测设备站房、通讯线路、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视频设备、电力设备、空调、风机、采样泵、采样管线、监控仪器或仪表以及其他监测监控或辅助设施的; (六)故意更换、隐匿、遗弃监测样品或者通过稀释、吸附、吸收、过滤、改变样品保存条件等方式改变监测样品性质的; (七)故意漏检关键项目或者无正当理由故意改动关键项目的监测方法的; (八)故意改动、干扰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或运行状态或者删除、修改、增加、干扰监测设备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或者人为使用试剂、标样干扰仪器的; (九)未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自动监测设备暗藏可通过特殊代码、组合按键、远程登录、遥控、模拟等方式进入不公开的操作界面对自动监测设备的参数和监测数据进行秘密修改的; (十)故意不真实记录或者选择性记录原始数据的; (十一)篡改、销毁原始记录,或者不按规范传输原始数据的; (十二)对原始数据进行不合理修约、取舍,或者有选择性评价监测数据、出具监测报告或者发布结果,以至评价结论失真的; (十三)擅自修改数据的; (十四)其他涉嫌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形。

第五条 伪造监测数据,系指没有实施实质性的环境监测活动,凭空编造虚假监测数据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一)纸质原始记录与电子存储记录不一致,或者谱图与分析结果不对应,或者用其他样品的分析结果和图谱替代的; (二)监测报告与原始记录信息不一致,或者没有相应原始数据的; (三)监测报告的副本与正本不一致的; (四)伪造监测时间或者签名的; (五)通过仪器数据模拟功能,或者植入模拟软件,凭空生成监测数据的; (六)未开展采样、分析,直接出具监测数据或者到现场采样、但未开设烟道采样口,出具监测报告的; (七)未按规定对样品留样或保存,导致无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复核的; (八)其他涉嫌伪造监测数据的情形。

第六条 涉嫌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一)强令、授意有关人员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二)将考核达标或者评比排名情况列为下属监测机构、监测人员的工作考核要求,意图干预监测数据的; (三)无正当理由,强制要求监测机构多次监测并从中挑选数据,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签上报监测数据的; (四)委托方人员授意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在未作整改的前提下,进行多家或多次监测委托,挑选其中“合格”监测报告的; (五)其他涉嫌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情形。

第七条 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负责环境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维护的机构及其负责人按照运行维护合同对监测数据承担责任。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调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应当依法查处,并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九条 对干预环境监测活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相关人员应如实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能提供基本事实线索或相关证明材料的举报,应当予以受理。

第十条 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通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及相关责任人,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涉及目标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将考核结果降低等级或者确定为不合格,情节严重的,取消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涉及县域生态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建议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减少或者取消当年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涉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排名的,分别以当日或当月监测数据的历史最高浓度值计算排名。

第十二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该机构和涉及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禁止其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

第十三条 监测仪器设备应当具备防止修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功能,监测仪器设备生产及销售单位配合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部主管部门通报公示生产厂家、销售单位及其产品名录,并上报环境保护部,将涉嫌弄虚作假的单位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禁止其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对安装在企业的设备不予验收、联网。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移送有关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移送有关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据《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 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构成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 年1 月1 日起实施。

第三篇:为进一步规范医保住院病人医疗行为

检查工作汇报

为进一步规范医保住院病人医疗行为,加强住院病人管理,使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合理控制,医保处稽核科人员对城区的几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情况如下:

一、人民医院检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不刷卡住院。按照有关规定,医保病人住院当时必须刷卡,最迟在3日内补刷。但在我们这次的检查中发现,人民医院不能严格执行“刷卡住院”制度,“晚刷卡”现象依然存在,常常有病人办理出院手续时才办理刷卡,这样既逃避了稽核人员的监管,又给患者报销增添了麻烦。

2、是挂床住院、空床住院。医保政策及服务协议都明确强调定点医院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不得将不符合住院条件的病人收入院,不得为医保病人办理挂床住院,但人民医院不能严格执行。

这次检查的过程如下稽核人员于五月十日当天先后两次到县人民医院检查,第一次检查时间是下午3:00发现内科楼三个病区共有10人不在床位其中内一病区挂床住院现象及其严重挂床人数达到7人,这些人多数患有都是一些脑梗塞,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通过走访调查这些挂床住院病人的临床或者临床病人家属都明确表示这些人在治疗期间多次离开医院只是在用药期间才返回医院。另外内科病区的医护人员明知道医院管理制度方面不允许这样做但是确对此现象表示非常无奈,病人本人并没有征求床位医生同意或者向医院出示请假条就擅自离开医院只是到了每天上午用药期间才返回医院进行治疗后离开。稽核人员为了更加肯定这些住院病人是挂床住院于当日晚上9:00又一次来到人民医院对以上人员进行核对是否是挂床住院,经过检查以上9人并不在床位。对外科楼的检查发现3人晚上不在床位,主要是九楼五官科和五楼肿瘤内科,其情况也是平时不在医院住院只是在用药期间才回到医院进行治疗。经当天两次先后检查共查挂床住院病人12人,人员名单详见附表。

二、中医院方面

1、医保信息传递不完整,中医院传递来的刷卡信息没有完整的病种资料、所在病区、床位号。

2、挂床住院方面:稽核人员于5月11日先后两次到中医院稽核,共发现两例挂床住院病人。

三、博爱医院方面

1、住院病历书写不规范,住院病历的护理记录不完整,医保住院病人没有使用医保专用住院通知单。

2、挂床住院现象严重,博爱医院共有5个医保住院病人。通过5月11日晚上两次检查5个住院病人全部不在床位,

一方面查看这五个住院病人的住院病历发现里面的护理记录都是非常不完整,有的仅仅记录了入院当天的护理情况,仅通过此项就可以认定是挂床住院。另一方面这几个住院病人的床位上很整洁,床头柜包括抽屉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根本不像那种有长期住院病人的床位,通过检查完全可以认定为全部是挂床住院。

通过这次的检查发现这都是由于医院把关不严造成的,今后我们一方面将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引导宣传同时将加强住院稽核,加强异地就医稽核,另一方面开通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构建医保立体式的稽查网络,有效控制违规住院现象上升的势头。

医保处 稽核科

第四篇:如何判定刊物的正规性[定稿]

刊物的正规与否在评职称过程中很重要,所以在发表论文之前有必要对刊物的正规性进行判别。由于在网上操作,未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如何判断一本刊物的正规性是许多论文发表者头痛的一件事情。本人就将从事编辑工作以来总结的重点表述如下,愿能为大家判断有所帮助:

首先,是判断网上刊物的正规性。一本刊物的正规与否是用语言表述不清楚的,国家新闻总署是唯一的权威网站,也是判断一本刊物正规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国家新闻总署上查询到的刊物才是正规的,其它的例如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知网只可做辅助证明。网址: (也可电话咨询国家新闻总署以确定刊物的正规性北京114)

其次,是判断与你在网上联系的刊物编辑。即便你判断了刊物的正规性,但网络上也存在欺诈行为,所以这一点也显得尤为重要。对刊物编辑的确认可电话咨询刊物总部(正规的刊物都有刊址和电话)来确认你所希望发表的刊物是否存在与你联系的编辑此人。

基本上完成上述两部分的工作后即可对你所发表的刊物的正规与否做出明确的判断。

《 教育教学论坛》王编辑

第五篇:如何判定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犯罪

如果判定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犯罪,这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因为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主体。在这里我想提出观点,对待未成年犯罪问题要实事求是,用法律的手段予以规范,在对待这一方面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对未成年人予以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出法律的威严。这里就如何区分,如何事实求是的问题上我要加以论述。

首先,举出一个案例,某一个十五岁的校外孩子屡次抢劫,第一次的对象是成年人,第二次的对象是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在对待第一个抢劫成年人的问题上认为是构成抢劫罪,在对待抢未成年的问题上就有很大的争议,一方是出于对未成年的保护,认为不构成犯罪,一方是出于对被害人的保护,认为构成犯罪。这里我认为是构成了犯罪。

第一,根据刑法适用中的举轻明重原则,抢成年人已经构成了犯罪,抢未成年人难道不是构成犯罪吗? 第二,根据刑法第236条: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对于抢劫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种手段。正因为如比,本法把抢劫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这一章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取得财物,也不论被抢财物价值的大小。只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当场采取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手段,就构成抢劫罪。“数额特别巨大”只是本罪从重处罚的一个情节。在这里,抢劫在校的未成年学生,不仅是强行将财务据为己有,更是对其人身权利的侵害。

认为这个十五岁校外学生抢劫在校未成年人不构成犯罪的理由是出于对未成年的保护,认为对其的行为主要是采取教育方法,这里我想提出疑问,是否对被害人不用采取未成年保护法?

其次,认为其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理由是根据《最高任命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它未成年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学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节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我对上款法律规定适用有两点质疑:

第一, 这款规定是适用在在校未成年和未成年“雷肥”事件,还是只用所有十四

周岁到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二, 规定中,什么叫做“数量不大”和“轻微”后果?这里是否包含屡次累加?

法律没有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别?

我认为这条规定,只适用在校未成年和未成年,简单说就是普通的“雷肥”事件,数额不大,次数不多。这样就比较合理,如果范围扩大,那样在校未成年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如何得到保证?是否校外的未成年,就可以对在校未成年进行人生和财产侵害,并且还没有法律惩治?

如何“保护”未成年这个群体?法律一定要有严谨的规定,把握好“保护”和“纵容”的尺度。

当然法律毕竟只是文字,不能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清楚的规定到,特别是对于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在这里我就要提出一些刑法适用原则,在这个事件中我觉得应该适用“举轻明重”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的认定法律明文规定的“情节轻重”等问题?很不好把握,如果这这些问题上有争议,并且对于相同性质的问题已经有明确的规定的时候,就要适用这些刑法适用原则了。这样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更有效的发挥了法律的作用。

不能只凭借模糊的法律定义,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好如何司法的尺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越来越早熟,年龄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的的准则已经失去了其一定了合理性,应当加以考虑许多其他客观和主观的方面,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一定要结合多方面因素,酌情考虑。酌定情节,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立法精神和审判实践,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定罪量刑时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少年犯罪的动机、手段、犯罪时的环境条件、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少年的一贯表现、犯罪后态度、人身危险性、少年犯罪的起因,促成少年犯罪的多种客观因素等均属于酌定情节范畴。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加以惩治,才不会有失公平和公正。对待未成年也应当如此。犯罪必然要承受一定的法律后果,刑罚就是其最主要、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它是国家创制的,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剥夺,并且表现出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行为的否定评价。少年犯罪同成年人犯罪一样,刑罚是其主要的惩罚措施。但由于少年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少年刑罚适用同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刑罚适用的目的、刑罚适用上的原则、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等各个方面。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思想可塑性大,既有容易接受教育改造、悔过自新的一面,也有容易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犯罪具有反复性、倾向于再犯的一面。

我并不否认对未成年人犯罪,其处罚力度要轻于对成年人的处罚力度,这里我主要是要强调,“构成”与“不构成”的问题,不错,未成年由于其心智和年龄的特殊性,我们要加以保护,但这并不能成为其犯罪或者不犯罪的根据,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年龄等其他原因来动摇法律的可行性,在对待特殊群体上可以用以特殊的政策,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一定要严肃的对待,不能因为其是未成年人就不受法律的约束,触犯的刑法,构成了犯罪,一定要予以惩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不将关怀和保护未成年人作为国家政策的重点,希望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全的未成年人,使之成为明日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然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化,使得如何进行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问题变得十分迫切,尤其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如何体现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理方式应该如何调整作出检视,以求探索出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刑罚执行制度。

在这里我想引用别国的法律

在前联邦德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监禁措施有:让犯罪人到社区服务、安排训练项目、

损害赔偿,向慈善机构支付罚金;可以拘留2天至4个月。意大利则采取了“半自由式”的刑罚方法,包括“家庭禁闭”,即把未成年人犯罪人的处理变成为一种社会服务行为,法官有权以非刑罚措施代替刑罚。在日本,未成年人只有犯特别严重的罪行时才会被采取惩罚性措施,剥夺自由被认为是最后的手段。家庭裁判所通常考虑采取口头警告或保护措施或训练学校等措施释放犯罪的未成年人。

教育未成年人一定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的,构成了犯罪一定要处于处罚,怎样处罚,那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要把问题明确。是否抢成年人构成了犯罪,抢未成年人就要出于对未成年的保护就认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了呢?是否他下次再抢未成年人同样的无罪呢?标准是什么?所以我认为,不管是以何种方式,一定要让未成年人心里清楚,其不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其次对于其不法行为的惩治,要以教育为主,这里我不再说明该如何教育,我只想想说明“构成”与“不构成”的问题。

在我国,对待如何判定未成年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在落实、保障未成年犯罪人的各项权利的措施上,我国与其它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经颁布多年,但这两部姊妹法律缺乏具体操作性,存在执行主体不清、责任主体不明、没有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等明显缺陷。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规定缺乏系统化,分散在《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以及我国参加的一些国际公约和条约之中,内容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完整、独立的法律体系。在适用上往往成人化,对未成年人的定罪处罚与成年人共同适用《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或过于概念化,以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掌握;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颁布了一些司法解释对此进行弥补,但仍不能满足目前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实际需要。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少年法庭存在着机构和人员不稳定的问题,有的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名不副实。除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外,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多数难以落实。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具体执行未成年人刑罚时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较复杂的。这也是造成许多未成年案件上有争议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法律应该也随之有所变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的对于未成年这些特殊的群体,其判定是否构成犯罪一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这里我就我提出的抢成年人和抢未成年人的案例再提出另一个类似的质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构成里面的主观方面这里有没有考虑?是否故意?什么叫“偶与”什么又叫“幼女”“情节微亲”?在刑法上,与未满十四周岁的少女发生性关系,不管其自愿或是胁迫,除确实不知道其十四周岁以下的都以强奸罪处罚,刑法是充分保护了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根据第六条规定,是否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强迫一个五岁的幼女与其发生性关系也不构成犯罪?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说明,法律有很多地方是不能表达得尽善尽美的,是容易引起很多争论的,在司法实践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的认定,公正的处决。体现出法律的威严。 对待未成年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给犯罪的未成年合理适当

的处罚,维护被害人的利益。

上一篇:如何面对招聘难的问题下一篇:如何能够挽回女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