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2024-04-19

《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精选13篇)

篇1:《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中《苯的结构与性质》。本次说课包括四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是继烷烃、烯烃、炔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另外芳香族化合物是高考的重点,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学好苯的知识对学习苯的同系物具有指导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由于高一必修中苯的一些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与掌握,比如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基本化学性质等,所以今天再学习起来带有复习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接受性较强,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更近一步的挖深知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内容: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结构,苯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放在了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上,尤其是苯的取代反应所涉及到的溴代和硝化两个实验。由于知识具有复习性,所以在前两个知识点上采用分组讨论,回忆总结,然后以组为代表发言。在性质上则由教师设疑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首先以苯的发现史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主题。然后复习物理性质,在这里强调一下苯的毒性,并简单介绍苯中毒的一些症状和后果,再例举几例近年来社会上一些苯中毒的重大事件,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意识到苯的毒性以及一些不法行为的后果,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继而进入第二个环节,苯的结构。学生已经掌握了苯的分子式、凯库勒式键角以及空间构型,需要详细介绍苯的氢核磁共振谱图,从而去验证苯的结构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相同。进一步强调苯分子中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特殊的化学键后,解释苯分子中大π键的形成。

当学生掌握了苯的特殊结构后,再一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原则,让学生根据苯的特殊结构猜想推测苯的化学性质,既有饱和烃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既取代和加成的反应,而后进行试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是苯和液溴的反应。

在研究苯和液溴的反应时,由于条件所限,我提前在实验室录制好演示实验,课堂上先展示实验装置图以及药品,然后将实验录像播放给学生看,看完录像后让学生回忆实验,并口述出实验步骤。之后提出第一个问题——发生的反应是取代还是加成,如何验证?并给出信息——取代和加成的反应方程式,学生根据两种假设的方程式很快讨论出验证试验。验证实验录像观看完毕后,得出结论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继续设疑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按装置从左向右以及实验先后顺序——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铁屑作用、直形冷凝管的作用、导管末端为何不插入液面以下、实验过程中导管口产生的白雾是什么、锥形瓶以及干燥管的作用。最后向学生介绍一下产物溴苯的一些性质,到此实验结束。

为了让学生对整套装置有更深的了解,继续向学生展示新旧教材两套装置,设疑新版本装置相对于旧版本有何优点?经此过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装置的印象,更加了解装置各部分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再一次抛出问题: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

虽然学生并没有进行实验操作,但经过观看录像并及时描述实验过程,层层提问后,对本实验得到很好的掌握。

苯的硝化反应的学习基本延续了溴代反应的学习方法,先给出装置图,然后看实验视频,视频后让学生描述实验步骤,并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实验注意事项,最后为了更好的理解,向同学们展示了苯的硝化反应历程动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就是【苯的加成】了,由教师给出反应条件,让学生根据分子式以及不饱和度,尝试自己写出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根据反应条件得出比烯烃加成困难的结论。

最后一个性质,在【苯的燃烧】性质中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写出燃烧反应现象和反应方程式。并介绍几起苯燃烧造成的事故。还给出在实验室里扑灭苯着火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至此,苯的化学性质学习完毕,让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各个反应条件,总结出苯的化学性质小结。

性质小结总的来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最后结合本节课内容,给出相应的习题,起到当堂反馈、及时巩固的作用。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有关知识在必修2中有所学习,学生对苯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挖深以及求细,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掌握。

在化学性质上,我认为突出取代反应的两个的实验教学。因为基本性质学生在必修中已掌握,但是这两个实验没有涉及,而且在考题中又是经常遇到。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视频教学,对于教学的有效组织,学生对知识点的逐步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不是现场操作,学生的一些基本实验技能不能得以训练。

本节课在内容上比较全面,教学设计也多样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课容量较大,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还是有疲惫的感觉,师生互动的时间也有所限制。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篇2:《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掌握苯的主要性质,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

2、了解甲苯、二甲苯的某些化学性质。

3、学会从结构角度分析苯、甲烷、甲苯间的性质异同。

4、学会引用已知的知识,推断苯的分子式,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教学重点:苯的同系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甲烷和甲苯结构与甲苯化学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学生练习:

1、书写苯的结构式(凯库勒式)。

2、提问:苯分子内是否存在碳碳单键或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3、强调:碳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键。

4、书写苯与液溴、苯与浓硝酸、苯与氢气反应的方程式。

5、学生分析上述反应过程中苯分子化学键的变化。

二、认识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

1、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二甲苯、甲烷、苯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得出不同基团相互连接可能导致相互影响,从而改变原有各自所具有某些的性质。

3、指导学生阅读、细读课文P135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感悟苯的同系物与苯性质的相似性(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不同点(分子中被取代的氢原子数目不同,且具有固定的位置)。

三、认识苯的同系物的通式

1、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比较烷烃、烯烃、环烷烃通式的差异。

2、运用上述总结出的变化规律,推测苯的同系物的通式。

四、苯的同系物的书写及命名方法。(从支链的位置、取代基的种数入手。强调从“结构对称”入手,以免重复。)

篇3:《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上午好! (敬礼)

我的说课题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 (例1、例2) 。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 分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的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活动,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大小不变。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猜测和情境引入的方式, 以及用实验、对比归纳的方式教学, 让学生合作交流, 逐步探索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 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见事物的一些本质, 体验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把一个分数化成为指定分母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和一支彩笔。

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 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开课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与新知识的联系, 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妈妈分苹果故事情境引入, 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让学生大胆自然地提出猜想, 并引出课题。 (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感悟理解, 尝试探究

新课标强调,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5页例1的内容 (板书:例1) ,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自己做实验,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议一议”, 然后在实验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这样的学习, 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三、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四、强化应用, 巩固提高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 本环节我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题目解答, 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1. 基础题 (课本练习四:1, 2) :以基础为主, 主要激发中下层学生的兴趣。

2. 联系生活实际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以生活实例为主,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3. 提高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为中上层学生设计, 以达培优效果, 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以上练习我采用的是开放评价, 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 引起共鸣与争论。

五、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 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板书设计上, 我力求简洁、明朗, 突出重点, 抓住特点,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篇4:《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篇5:化学元素苯的说课稿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教材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同时;又为必修5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实质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但是苯的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定为苯分子的结构特征,对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苯的分子组成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3、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阅读书本、搭建分子模型、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学习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观察、归纳、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引领学生对苯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2、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生活中两起有关苯污染的事故的新闻,同时对苯的用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由苯的两面性——用途和毒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待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苯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苯样品以及课本内容,能容易的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二——苯的结构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苯的发现过程的化学史视屏以及学生自己拼出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讲解更加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证明苯分子中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讲的烯烃的性质能想到可向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对其验证,实验现象一出,自然否认了凯库勒式的科学性。苯分子实际结构中的碳碳键有何独特之处呢?学生根据课本图3-11苯分子的模型及我所提供的苯中的碳碳键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的键长关系能得出以下结论:

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C-C与C=C之间的独特的键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三——苯的化学性质

学生通过比较烷烃、烯烃、苯中碳原子之间的成建特点,能够得出苯应具有部分饱和烃和不饱和烃所具有的性质——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然后借助模型及FLASH动画展示

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机理,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苯还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分析得出苯属于烃,则具有烃的一般性质:能燃烧。并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含碳量角度分析苯燃烧产生浓烈的黑烟的原因。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篇6:《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欣赏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与《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二、说教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4)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主动式学习: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四、说教程

1、温故知新

我通过复习y=log2x和y=log0.5x的图像,让学生熟悉两个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这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学生自主的对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该表格一列填有《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下的图像与性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与性质.

在学生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再加以升华,强调“数形结合”记忆其性质,做到“心中有图”.另外,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3和性质4在用多媒体演示时,有意识地用(1)(2)进行分类表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定向性学习和主动合作式学习.

3、课堂研究,巩固应用

例1主要利用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定义域是《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来求解.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在这个例题中,注意第三小题的点拨,选择和中间量0或1比较,第四小题要分底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

例3 解对数不等式,实际是例2的一种逆向运算,已知对数值的大小,比较真数,任然要使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充

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外研究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4、巩固练习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两个练习紧扣本节内容,利用课堂研究中体现的重要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课后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5、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6、作业:p97习题3,4,5

选做题 6题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意义、图像与性质.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a>1与0

二、说教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编排依据

[内容、地位]本节教材内容主要研究: ⑴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⑵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历来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

(4)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01和a1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关键]认识底数a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也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根据作图的常规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2)探究性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三、采用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1通过flash软件直观的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图象,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2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平台。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由2。2。1的例题6(即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引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下表。略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1.对数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试题

2.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说课稿

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优秀说课稿模板

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说课稿范文

6.《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7.对数函数性质测试题

8.《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7:《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例2 利用正切函数图像求满足条件的角的范围.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要学会利用图像来做题,注意区间的开闭问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先总结然后老师补充.

(五)思考问题:

1.正切函数是整个定义域上的增函数吗?为什么?

2.正切函数会不会在某一区间内是减函数?为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说明:侧黑板留给学生展示,前黑板用来展示多媒体.

2.时间分配:(一) 五分钟(二)六分钟1.十分钟2.十二分钟3.五分钟

篇8:《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本文合成了标题化合物,研究了合成的条件和产物良好的荧光性质,发现稀土离子Er3+对PBIB的荧光性质有着良好的修饰和加强作用,这无论从研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寻求新型发光材料,开发和应用这类产品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有:Jobin Yvon Fluorolog-3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Perkin-Elmer 240C元素分析仪,Nicolet 36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Bruker Avance 500 MHz核磁共振谱仪,X-4显微熔点测定仪,DDS-11C数显电导率仪。

所用对苯二甲酸、DMF、无水乙醇、乙醚为分析纯,邻苯二胺、盐酸、多聚磷酸和磷酸等为化学纯,Er2O3的纯度为99.9%。

1.2 PBIB的合成

1.2.1 合成原理

采用混合酸催化的方法[9],通过对苯二甲酸与邻苯二胺的脱水缩合,制备PBIB,反应方程式如下:

1.2.2 合成步骤

在250 mL三颈烧瓶中,加入8.31 g(0.05 mol)对苯二甲酸、11.89 g(0.11 mol)邻苯二胺、10 mL多聚磷酸和40 mL磷酸,在N2的保护下,于200 ℃搅拌反应6 h。反应溶液呈墨绿色。待溶液冷却后,倒进400 mL冷蒸馏水中,滴加15%的NaOH溶液,中和至pH=8,生成大量浅绿色沉淀。溶液放置6 h后,抽滤、水洗、干燥,得浅绿色固体粗产物。将粗产物溶于DMF,进行重结晶,活性炭脱色,得白色固体产物。真空干燥后,产物重13.61 g,收率为87.7%。PBIB产物经熔点测定、元素分析、IR谱和1HNMR谱表征。

1.3 Er(Ⅲ)与PBIB配合物的合成

按文献[10]的方法,将Er2O3溶于HCl,加热除去过量的HCl,制得ErCl3(淡红色固体)。取30.0 mg ErCl3(0.1096 mmol)和102.1 mg PBIB( 0.3290 mmol),分别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和DMF中,将2种溶液混合,调节溶液pH近中性,过滤,将滤液在室温静置30 d,析出晶状固体沉淀。将沉淀过滤,用少量无水乙醇和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淡黄色固体62.3 mg,收率47.2%。Er(Ⅲ)配合物经摩尔电导率、元素分析(C,H,N)和IR谱表征。

2 结果讨论

2.1 PBIB合成条件的优化

2.1.1 物料配比的选择

实验条件如1.2.2所述,对对苯二甲酸与邻苯二胺的摩尔数配比进行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看出,随着邻苯二胺用量的增加,收率逐渐增加,当物料配比为1∶2.2时,收率达87.7%,物料配比大于1∶2.2时,收率有所降低。从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考虑,物料配比以1∶2.2为宜。

2.1.2 催化剂的选择

在闭环缩合制备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常用的无机酸催化剂有盐酸、磷酸和多聚磷酸[11,12,13]。在PBIB的合成过程中,对上述催化剂进行选择试验,结果列于表2。

从表2可知,由于盐酸易挥发,限制了常压下反应物的回流温度(121 ℃左右),因此,盐酸不适合作这里的催化剂。如果要提高盐酸催化下的反应温度,就必须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力,这样对设备的要求随之提高,操作也比较复杂。

磷酸的催化效果较好,而多聚磷酸的催化效果更好,二者的收率分别为45.2%和86.8%,如果将它们混合作为催化剂,催化效果与多聚磷酸所占的比例有关。当多聚磷酸的体积不少于催化剂总体积的20%时,催化效果与纯多聚磷酸基本相同,PBIB的收率分别为86.8%、87.1%和87.7%。当多聚磷酸的体积少于催化剂总体积的20%时,PBIB的收率则降低。与粘稠的多聚磷酸相比,体积比为1∶4的混合酸粘度较低,操作相对简单和方便,不需要另外加入溶剂,减少了产品提纯的困难,并可降低成本。因此,采用体积比为1∶4的混合酸作催化剂为宜。与多聚磷酸催化下的微波辐射合成(收率77%)[14]相比,本合成的收率提高了10%左右。

2.1.3 反应温度的选择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很显著,相应的关系如表3所示。当反应温度低于130 ℃时,反应溶液的颜色不变,当反应温度达到140 ℃以后,反应溶液开始变成淡绿色,表明反应开始了。从表3可看出,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度逐渐加快,PBIB的收率逐渐增大,当温度达到200 ℃时,收率达到87.7%,反应温度继续升高,PBIB的收率变化不大,因此,反应温度以200 ℃为宜。

2.1.4 反应时间的选择

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所需要的反应时间往往不同。当反应温度如2.1.3确定后,反应时间与相应的收率列于表4。从表4可知,反应时间短,反应不完全,PBIB的收率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PBIB的收率逐渐增加,当反应时间超过6 h以后,收率反而有所降低,因此,反应时间控制在6 h为宜。

2.2 PBIB及其Er(Ⅲ)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PBIB的熔点高于300 ℃。元素分析实测值为(%):C 77.48,H 4.42,N 18.10;理论值(%):C 77.39, H 4.55,N 18.06。IR(KBr,cm-1);3415(νNH);1623,1567();1433();1321,1271();850,744()。1HNMR():13.0774(s,2H,NH),8.3708(s,4H,对-二取代C6H4),7.2469~7.7200(m,8H,苯并咪唑基C6H4)。

Er(Ⅲ)配合物的元素分析实测值(%):C 59.73, H 3.60, N 14.03;理论值(%):C 59.82, H 3.51, N 13.96。IR(KBr,cm-1):3418 (νNH);1621,1569(),1453 ();1319,1278();847,742(δph-H)。以DMF为溶剂,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率Λm为232 S·cm2·mol-1。

根据元素分析数据,可确定Er(Ⅲ)配合物的化学式为ErC60H42N12Cl3,M=1204.71,配合物分子由1个Er3+离子、3个PBIB分子和3个Cl-离子组成,分子式为ErCl3·(PBIB)3。由IR谱数据可知,配合物的为1453 cm-1,明显大于配体PBIB的1433 cm-1,红移了20 cm-1,这表明苯并咪唑基键上的N原子直接与Er(Ⅲ)配位。这种配位使发生变化,但配合物中存在着自由亚氨基NH的伸缩振动模式,νNH为3418 cm-1,这表明NH基中N原子保持与质子键合,而没有与Er(Ⅲ)配位,因此,Er(Ⅲ)的配位数为6,PBIB为2齿配体。再由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率可知,配合物分子中有3个自由的Cl-离子[15],是1∶3型的电解质。因此,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Er(PBIB)3]Cl3。

2.3 固体荧光性质

PBIB固体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激发谱带很宽,谱带最高处位于368 nm,荧光发射峰位于425 nm,发射很强的紫色荧光。荧光发射谱如图1所示,荧光强度为324万,同时测得荧光寿命为0.52 ns。

当引进稀土金属离子Er3+,生成配合物[Er(PBIB)3]Cl3,荧光激发谱带的最高处红移至376 nm,荧光发射峰也红移了24 nm,移至449 nm,发射蓝色荧光。如图2所示,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为1034万,是PBIB的3.2倍,同时荧光寿命也增大至0.99 ns,是PBIB的1.9倍。这样,通过Er3+离子对PBIB分子的修饰和增强作用,大大改进了PBIB原有的荧光性质。

3 结论

采用多聚磷酸与磷酸的混合酸作催化剂,由对苯二甲酸和邻苯二胺制备1,4-双(2-苯并咪唑基)苯,最优化的反应条件是:对苯二甲酸与邻苯二胺的物料配比为1∶2.2;在混合酸催化剂中,多聚磷酸与磷酸的体积比为1∶4;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6 h。该合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方便,收率高等优点。

篇9:“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说课稿

【关键词】说课 蛋白质 理化性质

1 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与作用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生物化学(陈明雄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蛋白质的组成、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对蛋白质理化性质的研究,为今后学习酶、蛋白质的代谢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生活、临床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属于理解应用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我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通过某社区医院“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病例,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再来讲解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和蛋白质的其他性质。

1.2 教学目标

根据大专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课程设计方法当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

掌握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意义,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及胶体性质,理解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

1.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训练独立学习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通过导入临床病例,结合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趣及使命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发现生化之美。

1.24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测验和课后习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当场吸收度。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临床医疗班《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及本次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31 教学重点

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1.32 教学难点

蛋白质在不同溶液中带电状态的判定。

2 说学情

大专医疗班的学生,经历三年的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但由于文科生多,化学底子薄弱,分析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差。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动性差。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将以病例视频—问题情境式的方法导入正课,辅以具体的生活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拗口、抽象的生化名词。并且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精神。

3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大专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模式仍是束缚性的高中学习模式,为此,我将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目标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本次课的教学。

4 说学法

在学法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表达。“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采用了预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思考法和合作交流法。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5 说教学手段

我们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另外,借用了视频和学生熟悉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6 说教学过程

6.1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发放问卷。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解决问卷上相应的问题。(每组集中解决一组问题。)

问题为:

第一组:蛋白质变性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化?理化性质有何改变?

为什么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眼睛损伤?

你在生活和临床实践中,见过哪些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第二组:为什么可用大量鸡蛋清或纯牛奶解救重金属中毒的病人?

一岁以内的小儿在测量体温的时候,为什么不测量口腔温度?

第三组:人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正常体液环境中将带什么电荷?

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组:胶体性质有哪些?

人体内有半透膜吗?

6.2 复习提问,唤醒记忆

复习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本次课中蛋白质的变性及两性电离性质的学习埋下伏笔。

6.3 导入新课

通过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视频,设计“为什么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眼睛”的问题情景,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通过此视频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4 问题式教学法

首先解释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它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对于其中的要点,如“理化因素”,给予图片展示。接着,结合前面复习过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让学生讨论蛋白质变性的特征以及蛋白质变性的临床意义,让第一组的学生回答第一组问题,并适时给予讲解。

由生活中常见的可溶于水的鸡蛋清,煮熟之后,会发生凝固,引出 “蛋白质沉淀”的学习。

解释蛋白质沉淀的定义,配以图片,以及加入硫酸铜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产生沉淀的实验演示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归纳出蛋白质变性不一定产生沉淀,蛋白质沉淀不一定都是变性产生。得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的结论。让第二组的学生回答第二组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沉淀还可以由等电点状态下的蛋白质产生。由此进入下一个内容——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

回顾前面复习的氨基酸的结构式,强调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说明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引申到蛋白质中的酸性和碱性的基团,接着给予自制动画,形象说明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得出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以及不同溶液中蛋白质带电状态的判定。为了巩固学生理解,给予及时的课堂测验,了解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度。带电的蛋白质可用电泳的方法可以分离,引用动画解释电泳的现象,并给出上届学生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的真实结果,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蛋白质会表现为不同的速度,为实验中讲解电泳的影响因素埋下伏笔。接着由第三组的学生代表回答第三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物质,符合胶体的范围,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我们采用画图的方式,画出蛋白质分子外的水化膜和同种电荷,方便学生理解。并引申出提纯蛋白质的一种方法——“透析”,与临床常见的血透相联系。待学生讨论后,组织第四组的学生回答第四组问题,并给予点评。

最后提出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这也是蛋白质定量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6.5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回到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四个概念,对应各要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首尾呼应。

6.6 巩固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根据本次课的内容,为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我们提出三个练习题:要求学生举手抢答,并给予鼓掌和加油声,鼓励学生

6.7 拓展阅读

根据大专生的自学能力,给予相关书籍和网站,指引学有能力的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前沿的生化知识。

6.8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了三个部分,中间正上方是本次课程内容的名称,右侧列出了本次课程内容的纲目,方便学生了解,学了什么,还需要学什么。中间部分列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左侧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进行解答。

6.9 教学反思

问题式教学法基于PBL教学法改良而来。它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法,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消耗时间长,学生花费的精力多,不适应于整门课程的讲授。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不断拓展教学知识水平。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生化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虽然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并不丰富,但是为了能过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对于本节课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接下来我就从几方面简单的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我认为要真正的教好一节课,首先就是要对教材熟悉,那么我就先来说一说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第四小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推导和应用。到本小节,学生已经学了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定理之间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之后解决空间几何位置关系问题的必要基础。

二、说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及课标要求,我指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会根据面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在探索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空间观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并且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而本节课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那么就要求学生不光掌握面面垂直,还要能够理解与之前知识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会根据面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

五、说教法和学法

那么想要很好的呈现以上的想法,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认为应该选择讲授法,练习法,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而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试图通过我的教学过程,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一)新课导入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新课导入环节,那么我先抛出提出问题: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这样的问题首先回归了课本,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形能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且由旧知开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就刚才导入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在相邻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中,有哪些特殊的直线、平面的关系。这样铺垫好学生思维之后我设置让学生自主探索,抽取出问题模型,并尝试自主验证。

我在巡视后总结学生证明并板书:

一般地,我们得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page] 这个过程采用的思路仍然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这是符合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培养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规律。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课堂练习

当然光得出结论还是不够的,作为一节数学课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应用,我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例1:把黑板看成一个平面,它和地面所在的平面是垂直的。那么能不能在黑板上画一条和地面垂直的直线?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问题能够兼顾到本节课的所有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相互性,而且问题的两个平面并不是实际相交的,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将教室转化为一个长方体,用今天课上的知识证明一组线面垂直。这样的作业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篇11:《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中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由生活中的“酸雨”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学习,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在目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整体性及突出重点目标。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所以,在未上课之前,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思想并用辨证的眼光看待SO2。

2、教学方法的反思。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3、引言的反思。新课的引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这几分钟或几句话起到的作用却很大。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的,将新课的导入设计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以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引入,触目惊心的酸雨污染情况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激发学生对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

4、教学内容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割据,鼓励各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首先,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单是讲解高一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其漂白性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情况,而且有机地将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为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漂白性等几个方面作系统的归纳讲解。对于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及其通性→还原性→漂白性,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在于对整节课的设计是先由酸雨的罪魁祸首引出二氧化硫,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先讲还原性,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回应酸雨的相关问题,课堂设计显得连贯,前后呼应。但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只强调SO2的污染而忽视了它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如作漂白剂、防腐剂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强调:化学是一把双刃剑,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细节上的处理,比如,运用对比教学法,将SO2和CO2性质的异同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对比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事物,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5、与学生互动的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在本节课中,如果能将更多的讨论、思考与学生思维互动,效果会更好。

篇12:《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思路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课是在同学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的授课内容。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理论支撑,它为下节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因此本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 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四、优缺点: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生成规律,通过直观引导学生发现抽象的规律。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的渗透,本节课运用到的数学方法有:从特殊到一般、类比、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缺点:青少年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用适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今后我需要在课堂用语上多下一些功夫。

五、课堂重建

篇1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上一篇:法律法规知识大全下一篇: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