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国内外研究进展

2024-05-01

碳关税国内外研究进展(精选8篇)

篇1:碳关税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主要目的分析

一是提高本国竞争力,维护经济霸权,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受此轮金融危机重创,美国政府希望以绿色产业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提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其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是通过征收碳关税,维护其国家经济利益。

征收碳关税可以不仅可以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减少贸易赤字,同时,美国通过对碳排放较高产品征收关税,将使该类产品进口量减少,导致该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降低,美国将能以更低价格进口,获得更大贸易利益。

三是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

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美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转嫁环境污染较高产业应承担的减排成本,同时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减排成本和费用。

二、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有利影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粗放型产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支柱,而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低端产品,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很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型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以此次碳税征收为契机,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

对钢铁、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推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对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淘汰,引进新型环保设备,对生产工艺加快更新,实现最低程度的碳排放。

三、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形象,对中国形成制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针对碳排放征收的关税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如果中国接受此项关税的征收,欧美发达国家会借此机会从中国得到大笔的收入;如果反对征收碳关税,就被其他国家指责只顾国家利益不顾全球环境、不负责任等罪名的指责,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外贸易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四、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调整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主要贸易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还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碳关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从国内和国际层面进行策略调整。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

企业应当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实现升级改造,逐渐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顺应国际趋势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而经济增长应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只有把握住国内需求,才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积极参与碳关税相关的国际条款的讨论

争取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各项国际环境公约或多边协定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坚决反对以保护环境之名,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利用现有的国际协调机制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主动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就碳关税的问题多与国际社会进行了解和沟通,要让国际社会对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有一定的知晓,争取将具体问题也可以成为谈判内容。

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要在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国家能够具有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出口企业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空间。

3.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我国政府对新型能源产业的补贴主要限于太阳能、风电、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价格优惠和研发优惠等。

今后,还应扩大补贴新型能源的领域和推出更系统完善的、不违反《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补贴政策,积极应对诸如美国针对我国新能源补贴政策,争取占据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为我国今后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五、小结

虽然中国在出口规模上跃居全球第一,但是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产品竞争力、自主创新程度等方面来看,中国仍然称不上贸易强国。

因此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贸易发展来看,不仅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我国只有抓住机遇,合理地运用国际经济贸易法则,争取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武华,蒋萍.碳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13).

[2]吴,薄文宾.“碳关税”与中国外贸政策之应对[J].特区经济,2011(06).

[3]吕海霞.碳关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型绿色壁垒[J].中国物价,2009(10).

[4]卢晓晴.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外贸发展[J].中国商贸,2010(14).

篇2:碳关税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碳关税;贸易;经济;环境

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

篇3:浅谈国内外关税理论研究

1.1 国外关税理论定性研究

关税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重要的内容。关税理论的产生与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紧密相关,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重商主义时期, 托马斯孟 (Thomas M.) 和斯塔夫 (W.Stafford) 提出了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理论, 理论主张利用关税保护本国的商品, 防止本国贸易受外国商品的冲击, 同时提出为鼓励本国出口贸易, 应该减免本国出口关税。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中, 关税体现出保护职能。自由贸易理论的最初倡导者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与重商主义相对立观点——自由贸易主义, 他们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自由化, 国家应该降低关税来促进自由贸易, 取消其他贸易限制。在此研究基础上马歇尔 (A.Marshall) 和俄林 (B.Ohlin) 等人提出了相对需求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 有效补充和完善了自由贸易主义理论。美国的汉密尔顿 (A.Hamilton) 和李斯特 (F.List) 是贸易保护理论的倡导者。汉密尔顿主张美国应该利用关税政策保护当时美国幼稚工业的发展以摆脱英国殖民经济统治而发展本国经济。通过对相关产业的保护, 使其具备国际竞争力。经过二十年的保护关税制度, 美国工业的发展具有竞争实力。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主义只有在两个工业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中实行才有利于实现双方互利, 而那些落后的国家必须通过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凯恩斯 (J.Y.Keynes) 在20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超保护主义理论把关税和就业理论联系了起来, 他认为通过关税限制来促进顺差, 进而可以促进国内需求, 刺激就业。20世纪50 年代保罗·普雷斯 (Paul Prebisch) 、辛格 (H.M. Singer)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外围—中心”理论, 他们认为在国际分工中, 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位置, 自由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因而他主张发展中国家使用保护关税政策对其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 主张建立合理的关税保护制度, 既不要过分放开也不要过分封闭, 循序渐进地放开关税, 通过适度的放开来使本国的厂商和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普雷斯的观点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提出来的, 对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2 国外关税理论定量研究

Krol (1996) 、Magee, Terribile and Hornton (2000) 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Krol (1996) 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 检验了日本 (1890—1970) 的内生关税模型。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关税的变化是内生的, 然而关税的设计并非用来促进经济活动, 而是反应于宏观经济的扰动。在有效保护率的研究领域, Barber (1955) 首次运用有效保护率分析了加拿大的关税政策。Corden (1966) 从理论上对有效保护率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将有效保护率定义为对某种产品生产增加值提供的一种保护率, 也就是某一产品相对于自由贸易下单位增加值提高的比率。Leith (1971) 采用CES 生产函数考察了放松要素间替代弹性为零等假设对有效保护率计算的影响。

2 国内关税理论研究

2.1 国内关税理论定性研究

在我国, 西周时期就在边境设立关卡, 《周礼·地官》中有了最早的“关市之征”的记载。关税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使用费时代、国内关税时代和国境关税时代。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五十多年间, 关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由内向型保护关税政策到开放型保护关税政策, 再到关税自由化, 正在以坚定的步伐融入到世界潮流。我国已经把对外贸易提高到经济发展的国策位置。在 1979 年以前一段时期内, 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曾一度取消关税的实际征收。改革开放以后, 1980 年 1 月 1 日, 国家恢复关税征收, 并于 1982 年对进口税则的税率作了较大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 1984年修改后的关税政策为: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鼓励出口和扩大必需品进口, 保护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保护国家的关税收入。并依此制定了 1985 年进出口关税条例。1992 年, 我国再次调整关税政策, 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关税调整, 关税政策为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并日益向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靠拢。国内学者对于关税理论的研究主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后开始。金祥荣 (1993) 对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关税壁垒保护运用机制及效应进行分析研究, 比较系统全面总结和阐述了关税的壁垒保护效应。同时探讨了关税在矫正生产偏离中的作用和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关税保护机制及经济效应。杨斌 (1995) 在其专著中归纳评述了我国税收理论与实务, 综合整理论述了我国税收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在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方面, 盛斌 (1996, 2002) 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政策对于我国的支柱产业政策效应。尹音频 (1998) 对跨国商品的分配效应进行了分析, 它表现为税负国内负向转嫁下, 不能改变本国国内收入的总量, 只能改变本国各分配主体的实际收入数量。近年来还有许多学者在贸易政策、关税职能和关税变化趋势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国家发改委的李善同对于转轨经济中的中国关税发展政策做了详细分析论述, 提出了针对转轨经济中关税的改革建议。海关总署的杨圣明 (1999) 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回顾了中国关税职能、税率以及征管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理论。南京大学的任寿根在 2000 年结合 WTO 和当时中国关税的现状, 在基于参考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关税政策的变化趋势。华中理工大学的姜勇认为关税保护应该保护那些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幼稚产业的行业。国内学者对于关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 而且多只停留于定性的理论分析, 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而将二者结合分析, 有利于更加合理准确制定关税政策。

2.2 国内关税理论定量研究

近年来由于计量经学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建模手段的进步和丰富, 不少学者开始应用计量分析手段来分析海关收入数据和进出口贸易分析。在运用关税内生化理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方面, Feenstra (1991) 和盛斌 (2002)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Feenstra (1991) 发展了Grossmanand Helpman (1994, 1996) 的模型, 对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政治过程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以不断增长的贸易和FDI的社会利益为代价, 以弥补由于贸易自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损失, 并平衡两者关系的政治过程。金祥荣 (1999) 对中国历次关税调整及其有效保护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分析了调整效果和给出了各个行业的有效保护结构的指标。王元颖 (2006) 利用中国36 个工业行业九个年度 (1992、1994、1996—2002) 的实际数据, 运用panel 回归的计量方法和Hausman检验的技术, 对修正的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模型进行检验。

3 国内外关税理论研究比较分析

关税具有涉外性, 不仅调节本国经济而且是国际间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比较国内外关税理论, 结合国外关税理论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关税制度。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日趋发展, 我国关税制度要不断完善, 这样才能增进我国利益。

(1) 税率方面。

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政策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关税结构还不够合理, 在关税调整方面有待改进。大幅降低了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进口关税, 并有选择地降低了部分关键零件、部件等中间品以及重要机电设备等制成品的进口关税。

(2) 原产地方面。

各国在制定原产地规则方面仍有很大自主权, 我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原产地原则, 在协调原产地规则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有利于我国的主张。我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对进口货物设有两种税率, 一种是普通税率, 另一种是优惠税率。按照我国《关税条例》的规定, 对原产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订有关税互惠协议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 按照普通税率征税;对原产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订有关税互惠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 按照优惠税率征税。

(3) 税则归类方面。

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做出改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对动物饲料、棉花采摘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鼓励自主创新,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电极浆料、照相手机用闪光灯组件等部分国内产能不足或技术性能指标不能满足需要的电子、化工、信息技术产品原料, 光通信用微光组件、小轿车车身冲压件模具、大马力发动机等有利于新技术引进及推广应用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煤炭、锂辉石矿等能源资源类产品, 植物酸性油等基础性原材料, 槽式太阳能抛物面反射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及零部件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及时反映国内外供需状况和市场价格变化等情况。对磷酸、成品油、邻二氯苯、硝基甲苯、取向性硅电钢宽板、不锈钢制无缝锅炉管、船舶用传动轴、热敏打印头、接触式图像传感器、风力发电设备等产品不再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 恢复最惠国税率。

(4) 海关估价方面。

海关估价是一国 (或地区) 的海关管理机构出于向进口货物征收关税的目的对进口商品进行估价。实际征收的关税是产品的完税价格与税率相结合的结果。当通过关税减让谈判在降低关税税率方面取得成果后, 却很可能因为海关估价的不合理而削弱甚至抵消关税减让的成果。要制定出有力打击、杜绝价格瞒骗行为的规程。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统一的海关估价制度十分必要, 它是世贸组织协议中关税减让和其他原则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

(5) 我国海关的征管方法和征管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现代化。

目前我国海关的征管方法和征管技术, 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从客观上既制约了口岸的通关速度和进出口贸易效率的提高, 也难以有效打击那些不法经营者偷逃国家关税的行为。应当以上海海关的通关制度改革为契机, 推进我国海关系统的通关制度改革, 加快实现全国海关征管系统的计算机联网。只有早日实现我国海关征管系统的现代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岸的通关速度和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效率问题, 才能真正建立起国家关税收入的有效保障机制。[26]

综上所述, 概括如下:

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视角, 应当制定既能体现国家对某些产业的扶植与保护, 又能使国内企业感到有竞争压力的贸易政策。要依据有关关税税率原则和计算方法, 制定出适当合理的关税税率, 同时要积极展开关税的量化研究, 分析关税税率的变动对产业和进出口商品的波及效应, 以便关税政策能真正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 能够起到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国内外关税理论定性与定量研究现状综述可见, 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关税政策时, 在不同阶段, 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 运用不同的贸易理论。当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时, 一般会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关税能体现出税收职能;相反, 国家经济发展落后, 国际竞争力不强时, 一般会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关税的保护职能居于重要地位。

篇4:碳关税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碳关税;中国经济;合理性;影响;方案

1.什么是碳关税

当前被广泛认可的关于碳关税的观点是它并非关税,实际上是一种边境调节税。然而在碳关税中有和边境调节税相互重合的部分,但是二者相互并不全然相同。所以将碳关税整体归入到边境调节税中显得不是很合适。碳关税实际就是关于碳排放控制的一种边境调解措施,主要的调控方式就是通过法规规定进口商为来自尚未实施碳减排制度的国家的进口产品交纳税务或者在市场上购买温室气体排放份额。所以碳关税并不等同于关税。该措施的最终目的即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尚未实施碳减排举措的国家的进口产品的成本,抑制碳泄漏问题的发生,这样为其国内的同种产品提供竞争上的优势,避免其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①

2.提出问题: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征收碳关税

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各国真的采取了征收碳关税的措施,那么我国损失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金,更是大批的人力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如何应对征收碳关税这项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目前世界上还尚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实例,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竭力兜售碳关税,制造征收碳关税的全球舆论环境,推动碳关税的立法和政策进程②。这样做不仅会使发达国家获得更大的收益,使他们在进出口市场掌握更多的权利,更会使像中国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遭受巨大的压力甚至是沦陷。

我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货物大多为高耗能、高含碳型的货物,这类货物在制造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及能量。因此美国等国家才提出了碳关税这一概念。但是就是由于碳关税的征收,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高额的征收费用着实给了中国当头一棒。因此,如何应对碳关税的征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分析问题: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合理性

3.1碳关税的积极影响

征收碳关税对于中国来说出现了一种倒逼机制,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具体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点:

3.1.1对中国外贸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征收碳关税所造成的巨大压力,逼迫着中国的外贸企业在公司结构上进行调整和转型,这有助于外贸企业在国际上开发新市场。

3.1.2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由于征收碳关税的目的是希望实行低碳化生产,因此碳关税的增收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市场加速实行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并从传统的产业中转型出来,开拓新的市场。

3.2碳关税的消极影响

由于碳关税的提出,导致我国在出口方面将引起巨大的损失,这不光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方面,更是牵连到了相关产业、就业以及国际地位方面。

3.1.1影响出口:由于碳关税提出的目的在于降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必然会引起生产模式的大改革,这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导致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从而导致出口的货物份额下降。有一组数据显示了我国在2009年进出口贸易额:2009年我国对美出口额为2208.2亿美元,对欧盟出口2362.8亿美元,美、欧市场出口额占我国全年总出口额12016.6亿美元的35.4%,可见我国的出口产品对欧美市场的依赖非常严重③。一旦实行了征收碳关税的措施,那么增多的成本数量可想而知。这必然削弱了我国在欧美国家的竞争力,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货物出口。

3.1.2影響就业:由于生产货物的成本提高了,势必导致生产量的减少。这就使得一部分人面临着被下岗的局面,引发社会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国际出口份额的减少,也会导致企业的改革和优化,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有一组数据直观的阐明了碳关税所造成的严重的失业率:按照10美元/吨的标准征收碳关税,征税后国内生产总值短期将下降0.9%。假设资本要素价格不变,就业率将下降0.8%,大约为460万失业工人。如此高的失业率,正是不合理征收碳关税的后果。④

3.1.3相关产业将受到严重打击:由于一个产业的改革不只与本产业有关,还牵连着无数多个公司的产业。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进行大规模技术改进,就势必导致相关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整改。这其中所造成的打击和损失都是无法估量的。

3.1.4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由于中国出口的货物大多为高能耗、高含碳的货物,这就产生了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制衡,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减少,国际地位有所降低。

3.3碳关税的合理性

根据以上进行的碳关税的利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征收碳关税的弊大于利。这不光因为弊端列举的项目多,更是由于其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任由美国等国征收碳关税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合理的。

在网上我也查阅到有关的模型建立来讨论碳关税的合理性,由于公式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在此不做过多陈述。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碳关税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到其他的方法去实现提出碳关税的目的,即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抑制碳泄漏问题的发生。

4.解决问题:关于征收碳关税提出一些意见

根据以上分析的有关碳关税的弊端,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4.1主动争取参与到碳关税的法律制度中:由于现在碳关税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很多法律没有制定完善。因此,中国可以趁现在积极的加入到法律的制定当中。这样不但可以为本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同时,在国际上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巩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2继续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赖度,特别是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依赖度⑤:中国之所以会受到碳关税如此大的影响,就是由于中国对于出口的依赖度过高。要想从根本上减少碳关税的影响,就要降低这种依赖,增加国内有效需求,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

4.3加快出口产业的结构转型和优化:通过快速的转型和优化企业,达到低含碳、低耗能的产业结构,从而抵制住碳关税的征收,将损失降低。

4.4从企业到个人,自身加强节能减排的意识:碳关税的提出目的就是降低耗能,降低碳排放。这说明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因此才会建设出强制性的法律来控制各个高耗能国家的碳排放量。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去养成节能减排的这个意识。让我们的饮食更加绿色、出行更加绿色、生活更加绿色。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注解:

① 李杰.2012.国际贸易中关于碳关税的研究报告[J]

② 俞海山.2013.碳关税_研究综述与展望[J]

③ 殷贵林.2012.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文献综述[J]

④ 殷贵林.2012.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文献综述[J]

⑤ 俞海山.2013.碳关税_研究综述与展望[J]

参考文献:

[1] 李杰.2012.国际贸易中关于碳关税的研究报告[J]

[2] 俞海山.2013.碳关税_研究综述与展望[J]

篇5: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1)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铝, 钢铁, 水泥, 玻璃制品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征收。碳关税是在世界经济面临全球气候变暖压力的背景下产生的。

2007年12月, 美国通过了《气候安全法案》, 该法案主要针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产品, 提出了边界碳调整的补偿贸易保护措施。2009年6月,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规定美国将从2020年开始对不接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 即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国家实施惩罚性关税。碳关税的说法由此而来。

(2) 碳关税的实质。征收碳关税的实质是“以环境保护为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

根据WTO基本原则, 美国等国家如若征收碳关税, 必然涉及碳排放问题, 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环保措施各不相同, 这样征收额度的不同就会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

其次,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无视《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上的“有区别”原则, 碳关税的征收必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导致贸易纠纷, 此时提出碳关税是不合时宜的。

2 碳关税的合法性辨析

2.1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分析

《京都议定书》第十条明确规定了“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责任方面有共同的责任, 但各国承担的责任却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方面是“奢侈性排放”, 而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方面确是“生存性排放”, 发达国家历史上已经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 是在环境已经恶化的基础上起步的, 而且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在减排方面的技术也打不到国际标准, 因此发展中国家理应承担较少的责任。

2.2 WTO基本规则下的分析

(1) 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要求对“相同产品”同等待遇, 根据WTO现行规则, “以不同生产或加工工艺制造的产品只要其最终用途或产品的物理特性相同就是相同产品, 而不以其他生产过程中的标准作为区分相同产品的依据”。

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多少来区别对待进口产品, 进而对高碳排放量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是违背国民待遇的。

(2) 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要求“一方缔约国对来自或运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所给予的利益, 优待, 或特权, 应当立即无条件给予来自或运往损友其他缔约国的相同产品”。

然而, 发达国家多生产工艺发达, 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 其产品基本都能满足低碳排放量的环境标准, 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则由于技术落后, 生产的同类产品多为高耗能的, 往往被欧美发达国家以此为由征收碳关税。这明显违背了最惠国待遇, 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3 征收碳关税的目的及其影响

3.1 征收碳关税的目的

(1) 制衡发展中国家。

美国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目的是为了制衡发展中国家。实际上, 发达国家历史上已经经过了高碳产业的发展, 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吸收的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的高污染, 高排放, 高能耗的低端产业。而由此带来的虽然有本国经济的飞跃发展, 更多的还有经济发展背后的重度污染。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 限制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同时抢占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的市场, 遏制了新兴国家的崛起。

(2) 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一方面, 征收碳关税可以使发达国家获得额外的财政收入, 弥补财政赤字。另一方面, 由于较高的碳关税, 国际市场对该类产品的进口量就会减少, 该类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就会降低, 这样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这类产品, 赢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3) 转嫁环境治理的责任和成本。

美国历史上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 进而一方面转移高污染产业, 另一方面则降低自身减排责任。同时美国又提出碳关税, 要求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减排技术, 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本。

(4) 争取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有利地位。

围绕目前全球减排目标和减排机制的谈判, 美国提出“碳关税”的做法可以一改其以往在减排方面的消极形象, 增加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筹码, 制衡发展中国家。

3.2 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 我国的出口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欧美市场一直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 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很大一部分都由这一市场带来, 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出口企业都是高污染, 高能耗, 高排放的高碳企业, 一旦开征“碳关税”势必会给我国的出口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来自世界银行的报道, 碳关税一旦全面实施,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26%的关税, 出口量将因此下滑21%。

(2) 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绿色壁垒。

碳关税是美国提出的, 也是根据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技术优势来制定的, 它没有考虑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高碳排放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规则的服从者只能按照国际标准来约束自身行为。

碳关税是一种新的绿色壁垒, 而且又是发达国家制定的, 因此一旦开征碳关税, 我国作为高碳排放的国家势必会遭受巨大的冲击。

(3) 我国要为引进国外碳减排技术和设备付出高额的成本。

我国出口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在欧美市场,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如今提出碳关税这一新的国际规则, 我国为了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必须大量引进由发达国家控制的碳减排技术和设备, 因此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4) 我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产业结构转变的新形势。

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的扩张, 我国传统高碳产业将越来越没有站脚的台阶。可以说以低污染, 低排放, 低能耗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将会成为国际大势, 我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更新换代, 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新机遇。

4 碳关税的应对措施

4.1 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要做到对外贸易的持久发展, 就必须调整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出口产业技术含量低, 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 我国要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保持对外出口贸易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坚持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发展第三产业。

4.2 制定完善碳减排国家战略

一方面, 随着东亚, 东南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我国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市场的优势在逐渐的降低, 因此要大力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碳减排工作, 维持我国传统优势。另一方面, 要加快钢铁, 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绿色化升级, 努力向低碳方向发展, 避免稍有起色的产业重新回流到发达国家。

4.3 开拓新能源市场与技术创新

一直以来, 我国都是煤炭大国, 不仅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的使用量更是世界前列。然而, 煤炭的使用带来的是高污染, 高能耗的环境代价。我国历来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低碳经济兴起的当口上, 我国应当积极开拓新能源市场。

4.4 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考标准

美国等发达国家借“碳关税”之名来行贸易保护之实,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应积极利用WTO基本规则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有关规定来维护自身利益。其中, WTO基本规则有规定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 《京都议定书》有规定“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发展低碳经济, 保护环境, 但实际上是为了进行贸易保护, 保护其国内市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本身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 更应该利用国际规则来保护自己, 争取自身合法利益。

4.5 倡导环保产业和低碳文化

为实现“绿色市场”的建立,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绿色产品管理体系标准, 规范绿色企业的产品从供应链到产品设计, 到产品制造和最终检验的系统化管理工作,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丁玉梅.浅议碳关税[J].市场论坛, 2010, (4) .

[2]夏璐.国际法框架下“碳关税”合法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3) (上) .

篇6:“碳关税”惹争议

什么是“碳关税”

简单地说,“碳关税”是指对高能耗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由于生产高耗能产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一般产品更多,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不利于生态平衡。国际社会曾经通过缔结《京都议定书》的方式,规定各国尤其是能耗巨大的发达国家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对发展中国家除个别国家之外,并没有具体的指标。

7月3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谈话中指出,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YWTO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这表明了中国对待“碳关税”的态度。

麦肯锡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碳强度分别为21.5和15.9,中国和印度相应为5.7和1.9,而世界可持续碳强度平均约为2.2。显然,发达国家若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必定要投入大量的整改成本。相应地,发达国家的制成品价格将会上涨。因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很早就提出,希望欧盟国家对不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以商品进口税。否则,欧盟本地产的商品,特别是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将遭受不公平竞争。

随着金融危机来袭,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维护本国的产业环境,各种政策性和技术性的贸易壁垒纷纷出台,碳排放标准被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视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新“武器”。

一项旨在促进环境保护的标准,为何成为有争议性的国际贸易争端话题?

碳关税的实质

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课题《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的一组数据,或许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目前,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征收碳税。现行征收碳税国家的计税标准通常在每吨碳10~70美元之间,若取中间值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两个等级的碳关税税率,前者将导致我国进出口总额下降0.517%、而实施后者我国进出口总额将下降0.869%。若以目前我国与美国的贸易额计算,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会使得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下降近1.7%,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

从行业上来说,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l%。美国开征“碳关税”后,相关行业的中国企业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而“碳关税”一旦在部分国家得到确立,其作法将会传导到其他国家。就在《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在美国众议院刚刚通过之后,法国和加拿大的媒体就相继报道,当地政府也正在酝酿相应的政策。

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现在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国家。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在过去20年中承接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因此,当前我国碳排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发达国家生产最终用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却为此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显然是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更有欧盟、美国在2009年初曾经向WTO提出申述,指出中国限制黄磷、焦炭、镁盐等20种资源型产品出口,使他们走出金融危机更加困难,而这些产品则正是属于高碳排放的产品。

从这些事实基本能够看出,碳排放标准背后其实是国际贸易中国家角力的一种延续。

外贸企业如何应对“碳关税”

寻求产业外包机会《京都议定书》目前仍然是主要国家承担碳排放任务的主要依据。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减排义务较少,国内企业可考虑将水泥、化纤、塑料、油漆等高能耗的制造业项目部分外包。

抓紧研发和应用节能技术以汽车为例,汽车尾气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物,使这个行业一直在研究利用环保技术来降低排放量。如今,新能源汽车在以锂电池为动力之外,又有了新的选择。北京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电力驱动客车,不使用锂电池,而是普通的铅酸动力电池。先用外部充电,在车上搭载一台小排量发动机,当电池电量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发动机自动启动,电池在放电中充电,这种“双充式”电动车的电池散热、使用寿命可达5年,规避单放电引发的发热、使用寿命短,能有效减少尾气排放量。而装了64块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连同超级电容器成本在内只有15万元,在事先一次充足电的情况下,能支持汽车从北京行驶到1100多公里外的扬州。目前的纯电动公交车装配的锂电池后,成本大约在60万一80万元。这类产品有可能受到注重节能减排的国家青睐。

投资布局考虑节能性当前,中国企业进行跨国收购、投资的意愿较大。大型企业的资本运作主要集中在原料型、资源型产品领域,中小型企业应该更多考虑通过当前成本较低的优势,主动与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供商合作,这类技术通常试验期较长,在国外除了个别集团之外,很多行业性的技术研发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很需要资金以及市场。

提高对于农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重视程度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类产品所占份额大致为2/3,这类产品将是“碳关税”征收的重点行业。而中国出口的轻工产品主要仍以廉价的中低档为主,如何挖掘这个利薄行业的创利潜力?以纺织行业为例,一些咨询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来化纤类制成品在发达国家将逐步淘汰50%以上的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也会淘汰20%的市场。这意味着对于传统棉质丝质材质的产品需求会上升,而丝、棉等原材料的生产在我国属于传统行业,不少企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保有既有的原料供应渠道,更应当适当拓展产品的种类和适应的行业。在传统的服装、鞋帽等行业之外,考虑拓展汽车装饰业、家具装饰业等相关行业。

从低碳生活中寻找商机金融危机之后,在国外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消费者回家做饭的人多了,去餐馆的人少了。与之对应的是,2009年上半年,我国厨具、洁具的出口量在一片外需颓势中保持了稳定。这说明除了各种资源性、技术性的因素之外,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研究达到“软性”服务低能耗消费的产品。例如,有机食品因为无添加的特性在各国被视为一种低碳生活的代表。相比一般的食物生产,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运输都有些特定的要求,出口时对于冷链物流和仓储要求高,国内已经有企业开始研发相应的设备。针对低碳性消费设计产品可能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效果,但从长远看,却是出口型企业必须面对的转型。

篇7:碳关税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碳关税,出口,高碳产业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消耗,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 全球气候日益变暖, 这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气候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然而, 危机后的欧美发达国家却以环境保护为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 提出要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

一、碳关税的含义

碳关税, 指一国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 一般认为碳关税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于2007年1月提出, 呼吁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 以避免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竞争, 矛头直指美国。此后继任总统萨科齐多次重申碳关税的提议。紧随着法国人的脚步, 2009年6月26日, 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规定从2020年起开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碳关税。

表面上看碳关税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维护全球气候安全,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实质上是欧美发达国家借发展低碳经济争取世界经济话语权制衡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一种贸易壁垒。尽管目前发达国家“碳关税”仍然正处于策划或制定阶段,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碳关税”逼近带来的巨大威胁。

二、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一) 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依靠高投入、粗放式、消耗大量资源所带动。2007年,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010年, 中国的排放量为90亿吨, 美国为52亿吨。虽然就人均排放量来说中国的6.8吨, 比美国的16.9吨少很多, 但已超过世界平均值。中国目前出口的产品一半以上属于高碳产业, 如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 一旦开征“碳关税”, 短期来看严重影响企业成本、利润以及出口。

按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 (45美元/吨CO2) , 中国企业每年将增加约550亿美元额外负担, 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关税将从目前3%~4%的水平上提高约14个百分点, 出口成本大大增加, 提高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一些利润率较低的行业, 如服装、机电行业将无法承受。以美国来说, 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 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 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 下降幅度增加为2.6%。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 一旦全球实行碳关税, 中国制造业出口量将削减1/5, 而大陆的纺织品将是重灾区。

与此同时碳关税还间接带来了国内就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 欧美国家的碳关税的征收将引起更多国家的效仿, 发展中国家的报复性反击, 这进一步恶化了出口环境, 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

(二) 积极影响

从长远来看, 其实对中国收碳关税的征收不一定都是坏事。碳关税的征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碳行业的生产及出口, 寻找更多的清洁能源;全力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一)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中国“十二五”规划, 明确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把新能源、高科技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中国传统的很多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短期内要赶上困难很大, 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说意味的是机遇。据《斯特恩报告》预测, 到2050年, 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可达5 000亿美元, 从普通的LED灯泡, 到清洁能源, 低碳产品市场都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成为新一轮产业 (下转78页) (上接21页) 发展的重点。

(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

《京都议定书》实行的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就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或限排义务, 但这不代表我们能置身事外。后京都时代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到国际碳问题的探讨中, 参加国际性的协商与谈判, 成为国际规则的参加者和制定者, 争取对中国有利的发展机会。

(三) 利用WTO机制保护

碳关税违背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要求任一缔约国的政府措施, 应对来自其他缔约国的输入货品给予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待遇。而碳关税则是采取关税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 与自由贸易原则相对立。最惠国待遇要求一缔约国对来自或运往其他国家的产品所给予的利益、优待、特权或豁免, 应当立即无条件地给予来自或运往所有其他缔约国的相同产品, 不能以生产过程的不同而认为是“不相同”的产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征收不同的碳关税, 也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一旦真正遭遇碳关税, 可将违反WTO协定的碳关税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通过争端解决程序, 重建公平的贸易环境。

(四) 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中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这决定了他们是贸易壁垒的主要发起国。我们在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 应注意调整中国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 扩大向新兴市场的出口, 以分散风险。

(五) 提供政策扶持、提高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是WTO明确赋予成员及其企业的权利, 是不违反WTO协定的合法措施。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始于1985年,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运用的范围比较窄、没有实现真正的“零税率”, 对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并不公平。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要继续保持外贸的稳定持续增长, 需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帮助企业消除“碳关税”影响。

(六)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掌握低碳技术

自加入WTO以来, 中国企业遭遇了各式各样的非关税壁垒, 碳关税也只是一种新的表现方式。突破这些壁垒最根本要苦练内功, 从企业自身做起。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 积极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努力研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 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一旦能走在低碳技术创新前列, 碳税或许蕴藏着新的商机。

参考文献

[1]夏先良.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J].国际贸易, 2009, (11) .

[2]谢来辉.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新的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2) :65-71.

[3]马岚.撕掉“碳关税”外衣[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60) :18.

[4]张向晨.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J].WTO经济导刊, 2009, (12) :87-88.

篇8:碳关税:以“气候变化”之名

刺痛世界神经的“碳关税”

2012年伊始,在寒冷、干燥的空气里,充斥着中国和欧盟在气候谈判桌上的“火药味儿”。

矛盾的引子源于欧盟决定于2012年开征航空碳排放费。2011年12月,欧洲法院驳回美国空运业四方提出的诉讼,最终裁定即将实施的欧盟征收航空碳排放费(即所谓航空“碳关税”)政策并未违反相关国际法。欧盟委员会旋即宣布,将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

这项旨在对所有抵达或离开欧盟成员国机场的国际航班征收碳关税的立法,刺痛着很多非欧盟国家的神经,中国也不例外。2012年2月6日,中国民航局宣布,主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国际民航组织等多边框架下通过充分协商解决国际航空排放问题,禁止未经政府部门批准的中国航空企业参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接着,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提出“三不政策”,即呼吁所属航空企业不参加欧盟碳排放市场交易,不向欧盟管理成员国提交监测数据,不与欧盟谈判交易优惠条件。毫无疑问,航空碳关税,将中欧在气候谈判问题上的矛盾公开化、具象化了。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部分。该体系设立于2005年,本来只是用于欧盟成员国内部,是通过在相关领域实施碳交易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一个“国内”机制。但自2008年通过立法将国际航空领域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后,欧盟的“国内”立法立即在国际航空业引起了巨大波澜。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估算,自2012年起,欧盟将通过其碳排放交易体系将额外征收35亿欧元的航空碳排放费。如果以欧盟2011年5月发布的征收碳排放费每吨15欧元为标准,进入名单的33家中国航空企业将从2012年起向欧盟缴纳8500万欧元碳排放费,并逐年递增至2020年的3亿欧元。根据欧盟的估算,由于航空碳关税的征收,每个航班机票平均将上涨2至14欧元。

背后的政治较量

欧盟以“气候变化”之名,征收航空碳关税,为自己引来了官司缠身和“骂声一片”。实际上,在经济利益纷争的背后是各国围绕气候谈判而展开的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 2009年,美国三家航空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起诉欧盟,认为其征收航空碳关税具有歧视性,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多项条款。2011年年底诉讼被欧洲法院驳回后,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律草案,禁止美国航空运输企业向欧盟缴纳“绿色买路钱”。

中国的反应来得缓慢但“猛烈”。虽然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航协)2007年9月曾致函欧盟委员会表示,对其拟定中的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法案表示“严重关注”,但遗憾的是,即使2008年该法案在欧盟通过后,中方行业协会和航空企业的反对声依旧“微乎其微”。直至2011年3月,中航协才发表声明表示,“欧盟采取单边立法严重违背了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或普遍的共同担忧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规定,还在全球航空节能减排行动中增加了导致全球碳排放交易对抗性的因素。”随后,中国连同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6国共同签署有关反对碳排放交易计划的联合宣言,并正式向国际民航组织提出抗议。同年9月,中国民航局和俄罗斯联邦运输部共同发表声明,反对就航空排放采取“任何单边、强制性、未经双方同意的做法”,认为欧盟征收航空碳关税的行为“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也将损害正在蓬勃开展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反对声也来自于国际组织。2011年11月,在审议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理事国提交的《将国际民用航空纳入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及其影响》的工作文件后,国际民航组织认为欧盟的这一做法不仅违反了《芝加哥公约》第一条“各缔约国承认每个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余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的国家主权原则,同时也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国际民航组织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与国际社会合作处理航空排放问题。

“基础四国”在2012年2月14日举行的第十次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反对欧盟征收航空碳关税。中国气候问题谈判代表解振华希望欧盟尽快终止或取消航空碳排放费征收,并表示“基础四国”将联合所有反对欧盟单边措施的国家,共同采取行动,维护国际民航组织的基本原则和非欧盟国家的利益。印度环境部长批评欧盟此举是“以气候变化为名推行变相的单边贸易措施”。巴西评论称,欧盟带有歧视性的做法违背了处理气候问题应遵循的“公平”原则。

欧盟依然我行我素

实际上,在矛盾公开、尖锐化之前,中国曾通过成员国政府或企业向欧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中国对欧盟征收航空碳关税的反对。2011年5月,德国交通部长致函欧盟委员会交通司表示“只有在欧洲航空公司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可将外国航空公司纳入到欧盟碳排放系统。”同年6月,法国空中客车公司致函欧盟委员会气候司表示,“(欧盟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体系的)疯狂举动将招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贸易报复。”

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欧盟机构态度坚决,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欧盟委员会表示,“如果成员国和地区不能维护欧盟制定的法律,将对全球气候(谈判),乃至对欧洲公司和商业产生诸多问题。”欧洲法院2011年底对美国空运四方诉讼裁定,认为“欧盟将航空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没有违反相关国际原则,有权在国际民航组织框架之外采取行动”。此举更为欧盟征收航空碳关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更有甚者,欧盟立法机构,如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有将更多领域纳入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想法。2011年6月,理事会修改法令,将重型货车的公路费征收纳入到其排放交易体系中。也许,欧盟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国际海运业。

气候谈判变数增加

欧盟征收航空碳关税的做法为本来已举步维艰的国际气候谈判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欧盟的单边行动带来的成本增加,对危机中的全球经济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回顾事件发展,由于欧盟态度强硬,中方对其立法程序的不甚了解,导致后者反应过慢,应对措施乏力,沟通渠道不畅,以至于“口水战”升级,并可能进一步引发中欧贸易战。其二,削弱了中欧间政治互信度,拉大了双方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不利于维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下的全球节能减排合作。

中国认为,欧盟单边立法征收航空碳排放费的行动是“放弃《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行为。面对欧盟的强征,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出的禁止令不过是其“维护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国际航空市场发展权益”的措施。 但是,如果认为欧盟就此“屈服”于外部压力、取消碳关税的想法显然也是一厢情愿。虽然欧盟委员会运输委员西姆·卡拉斯日前表示,“愿意在现有的框架内进行谈判”,但欧盟尚未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修改计划的打算。毕竟,欧盟复杂的立法程序和多层的治理结构,“不可逆向”的法令执行在欧盟内部已形成惯例。此外,欧盟机构有热衷于“气候立法”的传统和通过“气候”获得国际话语权(领导者)的意愿。支持在欧盟内立法实施“低碳绿色”的成员国在理事会中占大多数。作为联合立法者,欧洲议会在气候变化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传统的“绿色阵地”,绿党党团、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对施行碳限排、减排等问题上向议员施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试想,在获得广泛支持的情况下,处于危机中的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和欧盟机构怎会对现行排放交易体系做出让步?

在变化莫测的国际气候变换谈判桌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也在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中国,从原来国际谈判中的“韬光养晦”到迫不得已的“搭台唱戏”;从没有责任承担义务减排到承诺单位GDP减排,并将气候变化内容(含碳交易项目)列入“十二五”计划中的一部分。欧盟,从90年代初的“市场化排放交易体系”的反对者,到如今的倡导者和先行军;从《京都议定书》中承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到“一刀切”地征收航空碳关税,要求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减排行动纳入国际协议,实施透明化的市场交易工具。美国,政府和国会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展开着各种国内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利用国际规则和超然的话语权影响着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的气候谈判。

上一篇:校园网络监控系统方案下一篇:矿井安全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