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情新版

2024-05-01

课堂师生情新版(通用6篇)

篇1:课堂师生情新版

师生情作文800字:浓浓的师生情

岁月悠悠,流年似水,从小到大的事情就像一片片云,各式各样,但过不久就忘却了。可是,那一件令我感动至深的事,仿佛像一颗又甜又硬的糖豆,不被岁月的海浪冲刷掉,每每想起,心中就会涌出一股暖流包围全身,让人感到温暖。

那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是王剑宁老师。王老师脾气很好,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出亲切的光芒,嘴角边常常挂着笑容。

有一天早上,天气冷的异常,好像天公要把所有寒气在那天放射出来。王老师慢慢地走进了教室,不停地咳嗽,往昔里很有神采的大眼睛也没有了光芒,变得黯淡。显然,王老师是患了感冒,但是,她还是用沙哑的嗓子给我们讲课。

刚上到一半课时,我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痛,一瞬间,我顿时感到头重脚轻,身体发软,一下子趴在了课桌上,有气无力。王老师看见我这个样子,连忙走过来,亲切地问我:“昱含,怎么了?”我气若游丝地回答:“我,我的肚、肚子痛。”王老师听了,脸上的笑一下子消失了,她不顾自己身体的疲惫,背起我就往医务室跑。

在去的路上,王老师看我没穿棉袄,就把自己的`呢子大衣给我披上,我看她自己穿的那么单薄,就说:“老师,您也患感冒了,这寒冬腊月的,您不披大衣,能受得了吗?还是您穿上吧,我不冷。”王老师对我一笑,说:“你看,老师头上还冒汗呢,你就自己披上吧!”年幼的我信以为真,就穿上了老师的大衣。其实,那时,老师冻的嘴唇都发紫了。

到了医务室,校医说我没事,只是吃坏了东西,饿一天就好了。王老师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看完病,老师又背我上楼。因为她的力气较小,一年级的我体重也不轻,再加上她又在生病,因此每上一级楼梯都是那么费劲,那么吃力。只听见她每上一级楼梯,都要喘息上好大一会儿,然后才能再往上爬,好不容易爬上一层,王老师已累得气喘吁吁。我看见她这个样子,于心不忍地说:“老师,让我下来自己走吧。”老师听了,勉强笑着对我说:“傻孩子,你病还没好,再着些凉,病会加重的。老师的病已经好了,没有事了,你就让老师把你背上楼吧!”我听了,信以为真,就不再坚持自己上楼,就这样,老师咬着牙,背着我一步一步地挪上了二楼。

刚到二楼,老师就急匆匆地把我送到办公室,给我搬了两把椅子,让我躺下,又给我冲开了一碗糖水,一口又一口地喂我喝,还用手轻轻地揉我的肚子。在她的抚摸下,我觉得好点了,可一坐起来,肚子里就翻江倒海,十分难受。我受不了了,“哇”的一声吐了出来,呕吐物都吐在了老师的大衣上。可王老师一点也不嫌弃我,一边拍我的背,一连安慰我说:“没事儿,没事儿,吐出来就好了。”老师把我安顿好后,才去清理大衣上的呕吐物。弄好后,老师怕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静坐无聊,就和我一起聊天,编故事……就这样,老师在办公室陪了我一个小时,见我好了,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虽然王老师只教了我短短的一年,但是她在我生病时对我慈母般的关爱,那浓浓的化不开的师生情,我永远不会忘怀!

篇2:毛泽东承续三代师生情

伯乐的慧眼与千里马的深情

周震麟是湖南宁乡人。早年入读武昌两湖书院,与黄兴同窗5年,结为好友,也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志同道合,十分友善。1903年11月,周震麟在长沙与黄兴、刘揆一、章士钊等人创立华兴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湖南支部部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讨袁护法等革命运动,是国民党资深元老。

青年时的周震麟,思想进步,不满现实,锐意变革。深得洋务派领袖、湖广总督张之洞赏识。1901年,周震麟同黄兴一道从武昌两湖书院毕业,踌躇满志,逸兴遄飞,准备东渡日本留学或北上京师大学堂任教。正在这时,他接到了来自家乡的信函。原来,新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奉旨在长沙开设湖南高等学堂,正从各处招揽具有新学思想的人到校主事。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系长沙人,思想较为进步。由于俞廉三、张百熙的开明和引领,当时的湖南长沙悄然兴起了新学。家乡的士绅因慕周震麟才华横溢,学名极高,邀约他回湘办学兴教。是北上,还是南返?周震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为此,他与同窗五载的挚友黄兴商谈多次,黄兴认为创办学校“此乃转移湘人顽固脑筋,养成多数革命党员,以为宣传运动革命前驱准备,绝大良机,不可坐失。”听黄兴一席话,周震麟心中深同此感,于是断然打消东渡和北上念头,不顾一切回到长沙。从此,他在湖南兴办新学,开办学堂,开发湖湘风气,培养革命人才,立志教育救国。

这一年,周震麟在长沙望麓园沩宁试馆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后又创办宁乡师范速成学校。在这里,他慧眼识才,破格免试招录了一位乡下年轻人就读。后来,这位“乡下人”从这里走了出去,成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也成了伟人毛泽东的老师和同志。正是周震麟这一个破格举动,成就了一段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成就了湖南教育史上传颂至今的一段佳话。

周震麟破格录取的乡下人名叫徐特立。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徐特立的父兄因愤于没文化常常受欺压,千方百计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家穷无法交学费而辍学在家,只好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一边在家劳动,一边教私塾,一边刻苦自学。徐特立目睹乡下穷苦农民的子弟无钱上学,也没有机会读书,决心兴办平民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上得起学,读得起书。但是,他缺乏创办学校的经验,学制设立,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不知道要从何入手。怎么办呢?“求学贵有师”,徐特立决心找到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好学校、好教师。于是,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来到长沙城里,决心报考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

1905年正月的一个早晨,大雪纷飞,望麓园沩宁试馆寂然无声。年轻的周震麟校长正在庭院散步,忽然有一位风尘仆仆的乡下年轻人求见。此人正是长沙五美乡的私塾先生徐特立,求周校长收录他入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就读。当时师范速成班招生已结束,见来人心意诚恳,周震麟就叫他过两天再来校补考。哪知徐特立直言相告:“如果要通过考试,我是不能考上的。”周震麟甚是诧异,便问他:“既然考不上,你为什么还要到这里来要求上学呢?”徐特立便将自己的身世和志向向周校长作了介绍,并从提篮里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文稿和习字拿出来双手呈给周震麟。品读徐特立的文章,欣赏徐特立的习字,周震麟不由连声叫绝,他握着徐特立的手说:“我看凭你的文章就有资格当上我们学校的教员,又何必再进师范学习呢?”徐特立也丝毫不加掩饰地说:“说实在话,我在乡下教蒙馆也是小有名气的,以此谋生尚可混得下去。可是当今世界潮流日新月异,如果依旧是用古旧的东西教授少年儿童,国家民族的前途岂不困殆?因此我想进入新学堂,学习一些新知识,用新知识教育后一代……”一番交谈,周震麟震惊地发现,这位身材瘦弱、面容憔悴的年轻人,不仅通晓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而且还熟悉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有志青年。徐特立的远大志向,尤其深得周震麟的赞许:“真有志气。我们办这个学校,就是要造就一批有才有志之士,为国家为民族干出一番事业。我决定破格批准你免试入师范速成班学习。”于是,周震麟既不问其求学渊源,也不问其家庭出身,免试录取了徐特立入学。就这样,28岁的徐特立终于跨进了宁乡师范的校门,开始给30岁的周震麟当起了学生。

在周震麟的帮助和影响下,徐特立在师范速成班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和新知识,认识了许多进步人士,逐渐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仰孙文的道路。

徐特立在宁乡速成师范只学习了四个月,但对他人生转折关头的这段学习生活,他却铭记终身。60岁时,他回忆这段学习时深情地说:“28岁进宁乡县速成师范,学过四个月。但这时我的科学己远在教员之上,不过过去所学的都是旧的,在四个月中一切科学知识都有新的发展。”

晚年的徐特立还记得速成班毕业典礼的情景和周震麟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振聋发馈的讲话。毕业典礼是在布置简朴的礼堂里举行的,周校长面对近百名即将走向社会的莘莘学子,心情十分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办这个学校,不是只为培养你们当一个好教员,得到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更重要的是希望你们创造事业,创造有利国家民族的事业。”周校长极富鼓动性的讲话,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新中国成立后,这时的徐特立已经是中共元老了,受到党内外人士的崇敬和爱戴。晚年在北京会见周震麟时,还提到这件事,他说:“我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周先生的这几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从此我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仰孙文的道路。”

1960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办在长沙望麓园宁乡试馆狭小院落里的宁乡驻省中学速成师范科,已由长沙迁到宁乡县城。耄耋之年的徐老,仍惦记着这所为他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学校。这年的2月8日,他偕同大革命前夕曾在宁乡师范当过教员、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到宁乡师范视察。两位革命老人十分体察民情,行前叫人通知不要迎进送出。到校后,二老兴致勃勃到处观看,又到学校办公室坐下来,与教职工亲切交谈,了解学校教学情况和师生思想状况,言谈举止中,无不透露出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1964年3月周震麟在北京逝世,已80多岁高龄的徐特立扶病来到灵前与自己的老师告别,再次对周围的人说起了在宁乡速成师范所受到的教益,感谢周震麟校长对他的教育和栽培。

“最敬佩的老师”与“最得意的弟子”

1905年,28岁的徐特立在宁乡师范速成班毕业后,以“兴办平民教育”为主旨,开始了他在家乡的办学生涯。在1905年到1913年的短短8年内,先后创办起梨江高等小学堂,平民夜校,长沙师范学校和私立五美高级小学。为了办学,徐特立带着家人省吃俭用,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寒碜生活。

如果说,1905年徐特立在宁乡师范速成班4个月的学习经历,引领他由推崇康梁君主立宪到信仰孙文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1913年至1919年他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经历,则使他逐步接受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信仰共产主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从这时起,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开始掀开。

1913年至1919年,受孔昭绶校长的邀请,徐特立兼任湖南一师教员,在这里,他结识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后来成为革命同志的毛泽东。由于他人品高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教学精湛,在师生中威望甚高,成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第一师范任教6年,他的品德和学识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大的。

徐特立当选过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当时被称为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但是他生活却极简朴,一年到头,布衣布鞋,被人谑称“徐二叫化”。他把家眷也留在乡下,夫人在家喂猪种菜,维持家庭生活。为了让农民子弟有机会上学,他用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让出自家的房子,在家乡创设了五美高小,而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勤俭的生活。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那时,他每次回家看望家人,40公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将就吃点家炒的薯片等食物,聊作充饥之用。

徐特立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毛泽东影响很深,此后,他一生加以效法,并发扬光大。无论是作为当时湖南一师范的学生,还是作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坚持清廉作风,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给领导干部树立了崇高的榜样。这一点正是广大老百姓一直以来崇敬和怀念毛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徐特立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他曾亲切地告诫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先生的读书经验,也是实践徐先生教学主张最有成效的人。我们从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等典籍就清楚知道青年时期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可以影响一辈子。

最令毛泽东难忘的,是徐特立拔刀断指、誓死反袁的壮举。一天,在长沙修业学校兼课的徐特立,应邀向该校师生作时事报告。会上,他慷慨陈辞,历数袁世凯对外执行屈膝投降政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之机,在湖南枪杀所谓“党案”牵连者数千人,为其复辟帝制清扫道路的滔天罪行……越讲越激昂,越讲越悲愤,声色俱厉,热泪如注。突然,他纵身从讲台上跳下来,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即砍断左手小拇指,以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愤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顿时,血流如注。徐特立即以指蘸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交给即将赴京请愿的湖南立宪派人士罗峙云等人,然后就晕倒了。

徐特立不愧是一位能给学生以良好影响的好老师,他以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并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人民的领袖,与徐特立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应该说,毛泽东对老师徐特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徐特立由最初胸怀教育救国理想到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个伟大的转变,与学生毛泽东的影响也紧密相连。

徐特立的前半辈子始终胸怀教育救国的理想。1919年,年届42岁的徐特立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赴法国留学。在法国的4年时间,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声援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坚决反对迫害进步学生的恶行。之后,借资赴比利时、德国进行教育考察。

1924年徐特立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回国后,他的教育救国的梦想依然实现不了,令他陡升郁闷之情。而他的学生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已然成熟。通过对中、西方政治和社会的研究与认识,徐特立深感毛泽东走的是一条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道路。家乡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也深深地触动了徐特立。他更感到共产党人的社会作用,也体察到学生毛泽东潜心从事农民运动的远见卓识。于是,他参加了湖南省农民协会,并担任教育科长,兼任湖南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50岁,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7岁,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

1937年初徐老60大寿,毛泽东顾不上前晚一个通宵没合眼,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饱含情谊的长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写完信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不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六十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堂,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项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70岁,胡宗南的部队正在向延安步步紧逼。尽管战事紧张,但党中央毛主席仍然决定在撤离延安之前为徐老祝寿,并公开发表为徐特立祝贺70大寿的贺信。毛泽东用祝寿这种方式既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同时,又用徐老坚定的革命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夺取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徐老已年过古稀。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继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名誉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贵为党和国家的最高统帅,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可是仍不忘与徐老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邀请徐老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门配备了几样家乡风味———一碗湘笋,一盘青椒,来招待尊敬的老师。入席时,毛泽东十分歉疚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哟。”徐老呵呵一笑,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坚持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谦让着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亲自扶徐老坐了上席。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毛泽东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

“老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

辛亥革命之后,谭延闿督湘,湖南组织学生军,请来当时在湖南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周震麟先生演讲,周先生在台上慷概激昂,深入阐述了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革命思想。其演讲内容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当时台下的听众中,有一个来自湘潭的年轻人,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对周震麟这次演讲印象十分深刻。后来又通过徐特立、周世钊的介绍,对周震麟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周震麟早年在湖南办学,开发湘省风气,培养革命人才,功绩卓著;他又是华兴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同盟会最早的会员,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从那时起,毛泽东对周震麟先生敬仰有加。

1949年,周震麟先生与程潜等人发起湖南和平自救运动,湖南得以和平解放。湖南和平解放后,周震麟先生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震麟已74岁高龄,程潜将他安置在长沙下麻园岭住下,并命长沙军管会每月送给500斤大米,作为他和家人的开支。远在中南海的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仍不时惦记这位为湖南教育和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老人。1951年8月底,他嘱咐周震麟的族侄、他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学友周世钊写一份报告,然后由自己批示,请湖南省政府的同志,在国庆节前护送周震麟到北京。并且决定,在周震麟来京参加观礼后,就在北京定居,可安排在文史研究馆工作。9月,毛泽东亲自致电周震麟,邀请他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这一年的国庆前夕,周震麟从长沙到北京。翌日,毛泽东就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周震麟,还约来了刘少奇、李济深、邵力子、章世钊、王季范、徐特立、周世钊等周震麟先生的故交旧友作陪。见到这么多的老朋友,周震麟先生兴奋不已,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毛泽东风趣地说:“您老人家真健旺,有蛮大的劲哟! ”接着,指着周震麟和徐特立两位老人对大家说:“徐老是我的老师,道老(周震麟字道腴)又是徐老的老师,这么一来,道老可算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了。”说得席间众人哈哈大笑。这年国庆节,周震麟先生作为毛泽东亲自邀请的客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握手的人很多,但毛泽东没有忘记他的“老师的老师”,他健步走到周震麟先生身边,再一次紧紧握住老人家的手。

有一次,毛泽东去北京饭店看望周震麟先生,恰逢毛泽东的表兄、著名教育家王季范也在。毛泽东深情地对两位老人说:“你们两位都是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啊! ”并再一次向周震麟先生说:“徐老是我的老师,您又是我老师的老师。”毛泽东按照他对老师关照的惯例,让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人员,给周震麟先生送去皮箱、棉衣裤、皮大衣,逢年过节还送去现金。

周震麟先生在北京定居后,全家住着一个宽大的四合院,政府每月发给他优厚的生活费用。毛泽东还经常派人把国际友人、兄弟民族送给他的礼品,分送给周震麟先生。周震麟先生生病时,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周震麟在耄耋之年,还常常被邀参加一些国事活动,每年“五一”“十一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观赏焰火。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各种会议时,毛泽东总要走到周震麟跟前,与他握手交谈。

1961年春节,毛泽东派人给周家打电话,说他想见周震麟先生,并特别关照:“老人家能来的么?不要特别换衣服,莫着凉……”周震麟先生十分高兴,身着便衣,戴着毛巾,前去见毛泽东。见面时,毛泽东热情地握着周震麟先生的双手,十分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当时摄影师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令周家几代人为之激动的珍贵照片。

周震麟先生后来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届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委员。尽管年事已高,须发全白,听力下降,但由于毛泽东的关怀、鼓励,老先生怀着对新中国的一腔热情,积极参政议政。对教育、科技、体育和统战工作,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1964年3月28日周震麟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毛泽东送了花圈,对这位教育耆宿,他的“老师的老师”,老同盟会员和民主革命先驱,表示了最诚挚的敬意和深切怀念。

篇3:语文课堂师生共情策略探究

一、信任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除家长之外接触最多的人,与之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师生在相互依存,相互理解中打开合作的大门。师生课堂信任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不确定事件时预期对方会对自己作出合作行为的期待。师生信任有利于师生共情的和谐发展,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教育气氛,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公正的课堂管理氛围和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地给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能让教师成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钱梦龙先生在讲授《故乡》一课时,学生突然发问:“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钱先生不慌不忙,顺着学生的思维说:“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接着把问题甩给课堂中其他学生,师生共同讨论文本,最后师生得出结论: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闰土见多识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矣。”钱梦龙先生在此节课中巧妙运用共情鼓励学生有好奇心,加上老师的帮助和信任,课堂生成效果比较好。

二、互动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互动是和谐师生共情的本质所在。对课堂而言,师生互动是一种师与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对师生施加影响,分享师生共情的过程。同时,师生互动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教育中来,给师生发展的空间,达到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融合,最终实现师生教育达标,促进教学效果的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单纯用受教育者这个名词来描述学生,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对学生内涵的阐释。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心智发展,这是教育人性化的选择趋向。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当下需要,从而与学生进行共情交流,这既是一个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间的共情活动,形成师生互动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能够进行信息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的双向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结合体。

李镇西先生执教《荷塘月色》时,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我却认为,原来的教材删得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意李老师观点的学生与反对的学生展开了热烈地辩论,大家辩论时共同分析了文章第一句,最后达成认识,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一种惆怅的心情。描写采莲场面能够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不能删去。这一节课堂讨论说明:不在于教师给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情对话”对课文“悟”了多少。课堂中,李镇西先生善于用关键性提问作为突破口,创设共情的情境,引导学生深究。同时,从这个片段中也能看出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共情关系。

三、发展的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全面提升应该包括学生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利用自身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具体情境中重新建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程。教师要与学生共情,就要不断深化对学生的认识,在对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也在实现着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正是这种交互式共情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实现各自的价值,获得共同发展,这就是共情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帮助学生,提供前进的指导方向,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揭示人间至孝之情的《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呈给晋武帝的奏章。李密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开始,委婉叙述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除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外又倾诉自己不能命从的苦衷,言辞恳切,真情流露,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故而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种共情合作活动:

背景:李密正在金銮殿面圣。

人物:李密和晋武帝,其他角色可灵活增添。

表演内容:请用现代白话文将李密“辞不复命”的缘由以及祖孙深情讲述给晋武帝,要求情真意切,力求打动晋武帝恩准李密回乡奉老。

要求:两人或者多人一组剧情演绎,一人饰演李密,教师饰演晋武帝,其他角色可灵活增添,自主设计对话和台词,尽量做到真情动人。

时间限制:十分钟思考、设计、练习,十分钟课堂展示。

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将文本的语言表达得生活化、立体化、形象化,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从师生共情上达到共鸣和颤动。通过尝试,笔者发现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又提升学生对此段文字的鉴赏力,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到了作者的本质情感,师生生发了相同的情感体验。《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于师生共同创造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须从生命的层次切入,用动态达成的观念,构建共情课堂,让课堂涌动生命。生命,因师生共情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宏武.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章敏.创新教育——情境教学十二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6.

[4]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篇4:三代师生 三代情

王育璜老师对我一生影响最大。记得我上小学时,他教数学,他总是把繁琐的算术讲得非常精彩。有一次语文老师病了,由王育璜代课,结果更受学生们欢迎。

1939年的春天,家乡遭遇日寇侵占,我上的小学停办,王老师转到芜湖附近的一所学校工作,同时介绍了我和其他两个学生前去就读。新学校收费较高,我家一时筹集不上住宿费用,父亲无奈之下决定让我暂时辍学。王老师怕我就此失学,代我向他的同事、校领导恳求,在教9币宿舍里为我支了一张床,使我避免了无处住宿的窘境。转学以后,我的成绩没有以前理想,王老师担心我们因为环境和成绩的落差而丧失自信,就利用假期给我们补课,他知道我家境贫寒,尽量不收费用。

他还特地给我讲了自己的求学故事。原来老师家中累代为师,曾祖王梓敬是清末权臣李鸿章的老师,祖父与李鸿章是师兄弟,关系很亲密。李鸿章在南京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曾将其祖父请去,意欲赠金许官为谢。没想到两者都被谢绝,唯说:“王家祖训是:不做官,不收馈赠,只是你的老师、我的父亲在北京去世,棺木无力运回祖籍安葬,这件事情你看著办吧。”李鸿章当即承诺,不久就将其曾祖的遗骨重仪相送,厚礼安葬。

王育璜老师从1934年到1937年就读于现代著名教育家邓季宣执掌的安徽省“省立四师”。邓季宣出身名门,上溯7代都是从事艺术与教育工作,他的先祖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维新派,其父邓绳侯是清代维新派成员之一,著名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他的亲侄和得意门生。王育璜年轻时候体质很差,经常生病,邓公知道后亲自介绍他去医院请名医诊断。当王育璜毕业的时候,邓公体察他经济困难,比一般毕业生多发了他20块现洋。后来王育璜才知道邓绳侯和其祖父多有交往,因为王育璜和邓公的师生关系,两家又恢复了交往。王育璜老师说,邓公还曾亲勉励他献身教育事业,并亲自题词:“一切操之在我,尽可能化阻力为助力,以‘廉’、‘正’、‘勤’三字为座右铭。”邓公的教导,他终生遵循。

少年的我躺在教工宿舍里,听着老师的故事,看着窗外的月光,暗暗下定决心,今生一定不会辜负老师这份如父如兄的情谊。

篇5:悠悠师生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这学期即将走向终结,与上一届毕业的同学分离也将近一学期了。看着陆陆续续从大学回来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不禁使我又想起我班上熊氏两兄弟。

还记得那是2008年9月的一天,王兴中校长特招熊氏两个残疾孩子于我校就读。高一上学期时,哥哥熊仕华在我班上,弟弟熊仕渊在17班。由于兄弟俩的腿脚都不便,为了方便兄弟俩上学,我特向学校申请了一间在我们教室旁边的空教室,以供他们住宿。一开始,这个“家”显得格外寒碜:一间空屋子,横着两张木床和一张旧茶几。看着这样的场景,我尽我的所能,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我发动班上的孩子们为他们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孩子们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有的甚至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是买来大包好吃的和兄弟俩一起分享。同时,我还向好心人求助,向社会呼吁,希望大家都来帮助这可怜的兄弟俩。很快人们就捐来了家用品,有沙发、茶几,甚至还有电视机和冰箱,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家建立起来了。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以及兄弟俩流着泪水的笑着,我为兄弟俩高兴,更为有着这样一个集体而欣慰。

半学期很快过去了,我们进行文理分科,兄弟俩都选择了文科,我将他们俩都分在了我班上。一来,方便父母接送;二来,我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关心。在14班这个集体里,看到的不是同学之间冷若冰霜的坐视不理,而是到处洋溢着温情:每天下课、放学,同学们都争着抢着将轮椅上的兄弟俩带出去,或是在阳台上晒晒太阳,或是大家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休息的时候同学们或是跟他俩下下象棋,或是讨论讨论习题,总是这么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着。

熊家虽然一贫如洗,债台高筑,但兄弟俩自尊心很强,他们不愿接受他人施舍。所以,大家总是变着方儿的帮助他们。在得知他们全家仅靠爷爷和妈妈捡废品换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着生计后,班上的孩子们就把他们的饮料瓶、废纸、废书聚集在一起,让兄弟俩保管。其实,我知道孩子们不仅将自己的饮料瓶收集起来,有的还从外面捡来“送给”他们。不但如此,还有好多同学从家里带来吃的用的,早早来到学校,说是要和他们分享才觉得有味儿。同学们总是找各种理由为兄弟俩买早餐,早早地从学校外面带进来,送到兄弟俩手里还是热乎乎的。逢年过节,许多家长给自己孩子压岁钱的同时也忘不了给他们也捎来一份,祝他们节日快乐。看着兄弟俩在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快乐的成长,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工作之余我喜欢去他们“家”坐坐,陪两个孩子谈谈心、下下棋。看着两个孩子坐在轮椅上,开心地吃着我为他们买的好吃的;用颤抖的双手,捧着我为他们买的资料书,满足地微笑着,我既欣慰又难过。老天为何如此不公,两个可爱懂事的孩子学习这么努力,却没一个健康的身体?每次和朋友吃饭,我都要给他们讲熊仕华兄弟的故事,我希望他们能给兄弟俩献爱心,给兄弟俩一丝温暖。每逢节假日,我都会抽空去看看他们节日过得怎样,给他们带点零花钱,送去节日的祝福!

经过漫长的冬天,春天终于来了。在一声声蝉鸣中紧张而又激烈的高三生活很快走向尽头,看着两兄弟在进考场时胸有成竹的样子,我就知道,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只等考场上一展风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两兄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大学。这一刻,我满足地笑了。孩子,在大学一定要继续努力,以你们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精神奋斗。我相信,在大学这片广袤的天地里,你们一定会像矫健的雄鹰一样搏击长空,翱翔苍穹;你们一定会像扬帆的航船一样乘风破浪,畅游大海。

篇6:难忘师生不了情

初秋狹路相逢

柔和的秋日早晨,细碎的温暖阳光落满整个校园,微风拂过耳畔,带来喃喃细语。你利落的短发,干练的穿着,一双微瞇的眼睛,目光扫过我们,让我们这等‘顽固分子’心惊胆战。你握着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我们转着黑笔坐在下面懒散勾画。你仿佛有心灵感应一般回头一瞥,眯起眼睛扫视着我们,脸上的表情慢慢严肃。我们想壮起胆子与你对视,却因为那严厉目光而怯怯低头。我第一次觉得,原来会有这样一个人,不需要太久的相处,就会让你有些惧她。

暖春指尖流年

带着甜甜的味道的阳光洒满校园,落在刚生出来的碧绿的嫩芽上,显得耀眼。你握着笔,坐在办公室里,一点一点告诉我们解题的思路。过了一个学期的我们,已不再有以前的叛逆,而你,虽然严厉,却不知怎的和班里的学生相处融洽到让人嫉妒。每每到了下课的时候,你的办公桌旁总会围绕着一堆学生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而你,总是会笑着将眼睛眯成一弯月牙,耐心地执笔为他们解说。暖暖的阳光落在你白皙修长的手指上,淡淡的阴影像烙印一般留在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里。

盛夏强笑别离

盛夏的阳光刺眼,我们在青春的赛场上肆意地挥洒汗水绽放笑容,却未曾想过,我们会在这个最放肆的时光里毫无征兆地静下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如何去预料一个人什么时候走进自己记忆最鲜明的时光,又什么时候离去。最后的一堂数学课,我们每个人都很沉默,以至于你放下了书本,告诉我们:“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清楚地记得我来学校的第一天,你们每个人脸上灿烂的笑容,即使要走,我也很高兴,我们有最美好的回忆,老师走了,你们每个人都要笑着送我,一定要。”班上每个人都给了她一个最灿烂的笑容,眼眶里,却湿润一片。

那段五彩斑斓的记忆里,飘零了谁的忧伤,又落下谁的泪水,我已经不大记得了,但老师您和我们永远的师生情却是烙在我记忆深处。难忘师生的不了情!

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典雅,情韵流动。小标题拟写得富有文艺气息,文章结构清晰,写了与老师从相识到熟悉到最后离别的过程。通过深情的描写,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暗含了惋惜在其中。

【指导并置评:王纪金】

上一篇:师范毕业生中教育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水电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