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师生诗意的栖居

2022-12-05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在语文课堂这个平台上, 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 尽情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课堂是他们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活动是他生命历程的重要一段。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 更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长的过程, 还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和享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理应充满智慧, 理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

一、语文课堂是生成精彩的课堂

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创造火花不断进发, 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 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在阅读童话《七颗钻石》后, 同学们都感受了水罐的神奇, 领悟了爱心的伟大。就在这时, 一位女生站了起来:老师, 小姑娘很有爱心———爱母亲、爱小狗、爱路人, 但到底是哪一个最要呢?我沉思片刻, 觉得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就把问题“反弹”给了学生。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其他同学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爱母亲最重要。母亲病了, 小姑娘才出去找水;要是母亲没病, 故事就不会发生。

生2:我也这样认为, 爱母亲是小姑娘充满爱心的基础。如果不爱母亲, 也就不会爱小狗和路人。

生3:我认为爱路人最能体现小姑娘的爱心。一个对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充满爱心的人, 是一定会爱母亲的, 爱路人更能说明小姑娘的仁慈心肠。

生4:对, 孟子说过:“爱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足以说明爱路人已经包括了爱母亲。

生5:我认为爱小狗最重要。因为当时非常缺水, 母亲没有水喝就要死亡, 而小姑娘还能给小狗水喝, 这样善良的人, 自然会爱母亲和路人的。

生6:爱母亲、爱小狗、爱路人同样重要。我有两条理由来加以证明:第一, 文章是从三个不同方面来表现小姑娘的爱心;第二, 从结尾看, 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也就是说, 希望人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拥有一颗关爱他人之心。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 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 重视“节外生枝”, 珍视“灵光一闪”, “生成”激活课堂, 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二、语文课堂是彰显人文的课堂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 都是活生生的人, 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 他们的交流、对话以及相视、相携的都不乏“情感”的流露。新教材作为课堂活动的凭借物, 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 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 我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题, 是要家长完成的。题目设计如下:尊敬的家长:您好!《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寄意深远的散文。为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在饭后品茶的时候读读这篇课文, 并写下您个人独到的见解。1、您认为本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2、您有类似感人的经历吗?有则请举一例。教师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理由有两点:这篇文章更适合中年人阅读, 读这篇文章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通过家长的参与, 拓宽合作学习的领域, 并期望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事实证明, 这个环节非常成功, 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并掀起了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个高潮, 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与品味中产生了思想的飞跃, 得到了精神和道德的洗礼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为。又如, 我在执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 为了让学生领略此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沈德潜语) 的艺术魅力, 借鉴他人的经验, 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

透过全诗,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透过全诗, 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透过全诗, 同学们闻到了什么?

透过全诗, 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透过全诗, 同学们推测孟浩然是什么样的人?

正是在这样极具生活情趣的训练当中, 学生的心智得到历练, 想象得以飞扬, 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和奖掖。

三、语文课堂是鼓励创新的课堂

课程改革的春风带走了过去按部就班式的教学, 很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自主意识的萌生与发展。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和提升, 需要教师学会立体地处理教学内容, 善于把学生思维的亮点灵活地引入预设的目标、过程。

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教学完毕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一改往常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们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师:同学们, 你们想给自己设计一个什么作业?

生:我想画一幅描绘春天的画

生:我想编一段表现春天的舞蹈

生:我想搜集其他作家关于春的文章

生:我想设计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网页

师:同学们设计的作业丰富多彩, 形式多变, 在欣赏同学们独具一格的作业设计同时我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在《纸船》一课的教学中, 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中“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 “爱”和“悲哀”两个词不太含蓄, 我建议冰心奶奶换成形象的词语。

师:好啊, 来, 大家帮帮冰心奶奶, “求它载着她的”归去呢?

生:载着她的一腔愁绪归去。

生:载着无数个思念的梦归去。

生:载着一船泪水归去。

生:载着一颗温柔的心归去。

生:载着一船等待和祝愿归去。

生:载着这首流泪的诗归去。

他在教学后记中写到:孩子们胆子可真大!给他们一缕阳光, 他们真就灿烂起来了, 居然对冰心奶奶的诗也毫不留情。“挑战名家”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了思维交锋的美妙。

创新性的课堂必须充分尊重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通过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 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以及教师对多种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来推动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思维飞扬, 真情奔涌, 展开心灵之间的对话。

四、语文课堂是诗意盎然的课堂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 则更是一首灵动的诗!纯真无邪的脸庞, 灵气闪烁的眼睛, 侧耳凝神的表情, 神奇绚丽的思想……即构成了那一首首或隽永、或诙谐、或深刻、或幼稚、或含蓄的诗。这样的学生, 这样的语文, 构成的课堂自然应该是诗意盎然的。

营造诗意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是个有情人。他视学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视文学栩栩如生、情真意切, 文学是人的文学, 记载着人的的喜怒哀乐, 同样是鲜活的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动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 学生不是待装的瓶, 而是待燃的火。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是一个对艺术敏感的人, 又是一个对人生极其关注的人。

其次, 要注意连结情感线。教学信息流向不应是单线型的师与生, 而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网状型的传导, 碰撞激疑的反馈。因此, 教师要由衷地尊重学生, 吃透教材, 去连结课堂多姿多彩的感情线。

再次, 要选好动情之处。感人心者莫乎情, 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也是从教材中来, 诗意的课堂是美的天地, 是情感的火山。离开了教材, 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因此, 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 从而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情, 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重要场所, 也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 洋溢着诗的浪漫, 勃发着诗的激情, 演绎着诗的精彩。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人文诗意, 就没有召唤和启示, 就没有美感, 也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

语文课堂是师生的诗意栖居, 教学相长在这里被赋予新的内涵:不仅指师生由于互动的学习活动彼此在认知上得到共同的发展, 即获得了更多、更精深的知识, 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还意味着所获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和提升, 转知为智, 化识成慧。

知识的充实、智慧的生长、情感的愉悦、道德境界的提升, 多种需要的满足造就了师生幸福的课堂生活, 让师生进入了美妙的境界!

上一篇:博物馆智能人性化建设的必要性——以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例下一篇:浅析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