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2024-05-06

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共8篇)

篇1: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华亭县检察院徐立科刘丽

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检察机关依法对侦查、审判、执行等各诉讼环节进行法律监督。但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却存在很多值得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优化监督运作方式,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一、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执行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立案监督疲软、监督难以到位。《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和“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的职权,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往往以虚假理由、不充分理由加以唐塞、拖延,或立而不侦、破而不诉。检察机关在法律程序又没有相应的纠正措施,造成监督立案多,进入刑事程序少,使立案监督形同虚设。

(二)监督批捕执行疲软、影响宪法权威。批捕监督是宪法原则。在工作中一是对公安机关随意变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没有监督措施。《刑事诉讼法》第78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对批捕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时,应当通知原批捕的人民检察院。但在实践中,经常发出变更强制措施后向人民检察院送达备案,检察院发现变更措施错误时犯罪嫌疑人已释放。二是对公安机提请批捕时以在逃等理由对某些同案犯不提请批捕,检察机关通过监督批捕,决定逮捕的往往得不到执行。致使监督批捕执行落实不到位。

(三)刑事审判监督弱化、抗诉工作难以收效。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审判活动中违反诉讼程序,有权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并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有提起抗诉的权力。由于刑法分则中规定的量刑幅度过大,侵财犯罪普遍适用罚金刑,附代民事关乎群众利益,法院往往先调赔偿后开庭,先谈罚金再量刑,给群众造成以钱赎罪的误区。刑法条文中3年以上,3年以下规定较多,法定刑3年以上的案件,只要赔偿好,罚金高,就可判3年,3年就可以适用缓刑,罪刑不相适应,但检察机关无法抗诉纠正。

(四)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没有保障,举步维艰。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有权提起抗诉,但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审判监督中应该享有哪些具体权力,依何种程序行使监督权,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在调卷、再审出庭、审理期限、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行监督权取决于法院的认可程度,致使民事检察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开展。

(五)纠正违法缺乏强制力,监督效果不佳。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审判机关相比,既没有实体处分权,也没有纪律处分权,只有提检察建议,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等行使法律监督权,但现有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即没有设监督追究责任的条款,也没有强制保障措施,虽然检察机关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监督活动,但真正监督效果不佳。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一)立法过于原则空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监督范围只限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并限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对于民事审判过程中发生的“暗箱操作”却无法进行监督、制约。监督范围及程序仍有诸多疏漏和缺陷。如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在立案中发生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如果公安机关不予采纳、拒不纠正,检察机关如何处理,法律没有依据;对通知立案而公安机关拒不立案,法律也没有授予检察机关如何解决的措施。

(二)缺乏机制措施。由于未形成完整的法律监督保障措施体系,检察机关提出的《通知立案决定书》、《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等监督建议、不被公安、法院采纳或无故拖延,造成检察机关束手无策,形成了“你发你的建议,我搞我的决定”,有时使检察监督权形

同虚设,严重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权威和实效。

(三)检察理论与政治理论结合研究滞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去年以来,高检、高法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目前的法律监督理论研究多致力于检察实践经验的总结,许多设想和原则流于理想层次,缺乏基本的理论构架和引导,成为注释法律条文和具体实践的工具,还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法律监督理论体系。致使法律监督法理不足,政论馈乏,二者结合研究欠缺。

三、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立法,制定统一、完备的司法解释,为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一是补充完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有关内容及应有的保障性规定。如立案监督,通过增设刑事诉讼法条款和司法解释明确立案监督不仅包括“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还包括不应立案而立案,对公安是否立案、不立案的知情和整个立案活动的全面监督;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决定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纠正违法建议书》的法律效力,同时赋予检察机关对拒不接受监督单位和个人建议处分权。在侦查监督上,要确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知悉权、侦查参与权、建议权、监督处分权和提前介入的法律地位,在审判监督上,通过司法解释赋予规范庭外调查权,建议休庭权;在判决裁定监督上,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案件的审理期限,防止久拖不决;在民事行政监督上,通过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检察院参与诉讼权,明确同级人民检察院有抗诉权等。

二是细化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监督相配套的有关关工作细则。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立案、侦查、审判、判决裁定、执行各诉讼环节的监督细则、规则,提交全国人大审核发布,避免公、检、法三机关各定章程,各行其事,使检察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由全国人大统一司法解释权,通过统一解释,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确保执法统一和正确实施。

(二)构建检察一体化,增强法律监督能力

一是按照中央《意见》改革检察机关的人事体制。在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下,强化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下级检察机关的力度,保证法律监督的独立公正。同时赋予检察机关人事决定权,地方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长应由上一级检察机关检察长提名,同级人大任命;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一般不从地方党政机关调任。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有惩戒处分权和人事调动权。

二是改革检察机关经费保障体制。将地方财政负担各级检察机关经费改为中央政府负担,建立全国检察经费统筹制度,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作出预算,报中央财政核定后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实行计划单列,逐级下拨、分级管理。

三是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工作制度。将上级领导下级工作的体制具体化,明确规定请示、报告制度;指令纠正、备案报批制度和内部检察长负责制,形成下级院对上级院负责,逐步实现上级对下级的绝对领导。

(三)探索“侦检一体化”模式,增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程序的监控力度

一是建立侦、检一体化刑事司法模式,增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侦查机关侦查取证行为的引导、监督权,实行刑事警察与治安警察分离制度,使其直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检察机关要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使监督作用直接化、具体化,确保刑事司法体制持续高效运作。

二是完善各诉讼监督的责任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及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使其更加符合具有检察特色的管理方式,保证各诉讼环节上的监督工作有效开展,防止监督不力、流于形式。

(四)改善用人机制,加强队伍管理、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进人、用人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执行《检察官法》,把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录用到检察机关。

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事,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法律监督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篇2: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检察机关不仅要增强监督意识,还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司法公正,在当前更应重视加强公安立案监督和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把监督与查办司法、执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结合起来,以维护司法制度的公正和权威。

1、防止公安机关插手民事经济纠纷。

公安机关超越权限,以查处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为名,直接插手干预一些合同、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既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还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愤怨对立情绪,有的甚至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既干扰经济纠纷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又侵犯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应拓宽民主渠道,及时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

2、加强对法院执行不力的监督。

执行权有“主动性”和“单向性”等特征,信息不对称,当事人制约不了,所以只能以“权力制权力”。“执行难”固然有难克服的客观因素,但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表现 1

出来的消极现象仍然突出。检察机关应当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定期询访或个案专访的形式,对人民法院执行的情况进行督察,督促执行的及时到位。并及时行使监督意见、暂缓执行建议、检察建议等权力。

二、拓宽预防犯罪的范围。

目前检察机关预防犯罪的范围主要是预防职务犯罪。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物质繁荣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变成了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检察机关能否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主动与中小学校联系,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从而达到保护青少年并减少其犯罪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更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理想信念、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三项教育活动。

加强改进检察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坚持对检察队伍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带头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检察形象。尤其对于出庭检察官应作装出庭,注意文明用语,避免刻薄和高高在上的气势。

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完善和落实自觉接受监督的机制和措施,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真正用来

为人民谋利益。

四、尊重律师办案,加强与律师沟通,充分交换意见,提高案件质量。

从某种角度来说,律师和检察官的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希望案件能得到公正判决。对于持有执业证的律师来访,取消盘问登记,予以开辟绿色通道,与一般的当事人区别对待。

对于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保障律师的会见权,不推诿不拖延不冷漠,更不应设置限制条件。

篇3:完善检察机关执行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执行检察监督

民事执行监督是指“具有监督权的机关认为受其监督的民事执行机关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决定、通知或具体执行行为不当或者存在错误, 影响受监督的民事执行机关予以矫正的法律制度”。执行监督体系主要有人大、党政、检察、舆论及法院内部监督。

一、民事执行监督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不足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检察机关具有执行监督的权力。

(二) 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相关保障措施

由于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具体规定, 有的法院在收到检察机关的监督文书后, 处理方法往往是不予理睬。

(三) 内部对开展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检察机关内部对执行监督的认识不统一, 且监督中又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 导致监督缺乏有效性。

(四) 部分法院不配合甚至阻挠监督

检察机关并不参与执行活动的过程, 对执行的监督基本上都有赖于执行活动中形成的书面材料。而实践中检察机关到法院调阅材料时, 有的法院执行、裁决人员往往以无法律规定为由予以婉言拒绝。

二、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一) 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执行监督权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虽然规定了检察监督原则, 即“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但是“审判活动”从字面上看, 不包括“执行活动”, 为了能在检察机关内部统一思想, 也为了人民法院能够更好地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 有必要在法律上明确检察机关的执行监督权, 让检察机关的监督真正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二) 事后监督为主, 事中监督为辅的原则

由于民事执行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检察机关一般应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执行裁定、行为进行事后监督, 不宜直接介入人民法院的执行过程, 否则会产生干涉人民法院独立性之嫌。但是当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时, 法院应告知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认为需要时可以派员参加, 这可与民事监督部门依职权抗诉、公益诉讼工作的原则保持一致。

(三) 多样化的监督方式

1. 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是目前适用最为广泛、法院认知度较高的一种监督方式, 可以适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纠正一般违法行为, 如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行为实体正确, 但程序类有错误的;二是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实体正确, 但程序有错误的;三是检察机关对生效民事裁判提出抗诉时, 直接发出建议暂缓执行或将执行到位的款项暂时由法院保管, 暂缓划拨申请执行人, 以避免执行回转的情形。

2. 纠正违法通知书。

当人民法院在作出查封、扣押、冻结等执行行为时, 在导致实体错误或可能错误的情况下, 不及时纠正会损害当事人、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时发出纠正意见, 要求人民法院及时纠正错误行为的方式。与检察建议相比, 《纠正违法通知书》更具有实施过程中的纠错作用。

3. 通知执行。

当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而不及时采取执行措施, 且申诉人向检察机关举证, 如不及时执行将导致财产灭失、损毁、转移的, 检察机关可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应书面回复理由, 理由不成立的, 检察机关发出《通知执行书》, 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并将结果回复人民检察院。

4. 对错误裁定提出抗诉。

在民事执行监督中是否适用抗诉一直存在争议, 反对的原因是执行讲求时效性, 抗诉程序较复杂, 故不宜适用抗诉。笔者认为, 实践中对此应区别对待, 如果执行裁定文书本身正确, 执行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受理执行申请、故意拖延和超范围执行等或无执行依据而违法强制执行的, 此时因不存在错误文书, 不宜采取抗诉形式, 可通过向法院发《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监督。而对于侵害当事人和案外人实体权利的违法裁定, 检察机关应当提出抗诉。

5. 对执行人员一般违法行为及涉嫌职务犯罪线索的移送。

经调查, 构成一般违法的, 将有关线索和调查处理情况, 交给纪检或人事部门处理。对于执行、裁决人员徇私枉法, 严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监督部门发现线索后, 可以移交纪检、反贪、反渎部门, 并积极予以配合,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监督优势。

(四) 监督保障措施及规定

1. 调阅执行材料权。

执行案卷中包括整个执行过程的内容, 检察机关只有全面审查, 才能做出如何处理的结论。法院应设立规范执行案件的调阅卷制度, 不得随意限制检察机关借阅案卷、文书等资料, 当然检察人员也应书面说明调卷原因, 不得滥用职权。

2. 建立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协调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对于执行裁定正确、合法的案件, 如被执行人不服的, 也应参照民事抗诉案件的做法, 做好执行息诉工作, 维护司法权威, 与人民法院一起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内部分工配合。使法律监督更加专业化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以实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契机,将法律监督单独抽出,设立诉讼监督局,或者成立诉讼监督组,专门从事刑事、民行诉讼环节的法律监督,变副业为主业,变被动为主动。同时,独立出来的法律监督部门或办案组应与院内其他业务部门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一是与案管部门合作,强化对案件的入口进行有效监督;二是与批捕、起诉等刑检部门合作,刑检部门在审查案件中发现侦查机关存在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和诉讼监督部门或办案组联系,避免监督部门的二次阅卷和重复劳动,既提供了监督案源,又确保了进一步查清案件事实、完善证据链条、促进公正审判,为刑检部门扫清障碍;三是与自侦部门合作,对于在诉讼监督中发现侦查人员或者审判人员有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渎职失职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可以与反贪、反渎部门配合,既强化了法律监督手段,提高了法律监督效果,又为反贪反渎部门提供了案源;四是与监所检察部门合作,强化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和监督,以及对侦查人员是否存在暴力取证等进行监督调查,更好地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使法律监督更加扎实有效

一是应完善执法考核机制,促进法律监督。在工作实践中,有时候出现的监督难、难监督现象,与执法考核有关。比如立案监督,在检察机关这边有考核指标,而且上不封顶、多多益善,但在公安那边,受迫于破案率,往往采取不破不立的做法,被立案监督还有扣分项,所以不愿意配合,即使不积极、不主动。有的检察院甚至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与公安沟通协调,做假监督、纸面监督和数字监督,只为应付上级考核。个别基层院甚至出现批捕100件,立案监督80件的造假现象。所以,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理清工作和考核的关系,考核是为了工作,而非工作是为了考核。因此,考核宜粗,抓大放小,尽量不要设指标;监督宜细,要规范明确,尽量具体。

二是应完善公检法配合与制约机制。做好法律监督,需要公检法三家单位的配合协作,减少分歧,特别在统一执法尺度方面。应在立案标准、羁押必要性认识、批捕、起诉标准和法院审理标准上做到相统一、相一致。同时,重点还要相互制约。从实践看,相互配合有利于案件进展,相互制约才有利于公平公正。检察机关更要在案件事实、证据方面严把关、把好关,做到事实证据统一、程序实体兼顾,以法为是、秉公监督。

三是应探索政法机关案件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公开和共享是强化法律监督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就可以从报案、受案开始进行监督,也可以扩展到对治安管理案件的监督,防止刑事案件的“降格处理”,真正做到“源头监督”。同时,信息共享也有利于加强对法院的审判监督。

三、加强自我监督和检务公开。使法律监督更具公信力

法律监督是对整个诉讼程序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对检察机关自侦、捕诉部门的监督。因此,还要将监督触角向内延伸,结合案管部门,对本院受理的批捕、起诉案件的进行程序监督和反馈调查,杜绝错案和执法瑕疵,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公正办理;结合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办案人的监督,杜绝执法过错和违法办案,确保每一名干警都能公正、廉洁执法。在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还应加强检务公开,通过多种方式,搭建阳光检务平台,提升法律监督公信力。通过整合“检察开放日”、举报宣传周、涉农检察宣传、设立乡镇检察室等多种传统的检务公开方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社会公众集中汇报和宣传检察机关履职尽责情况;通过升级检务大厅,设置律师会见、律师阅卷、综合查询、案件受理等功能区,开展法律咨询、案件查询、律师接待和阅卷、行贿档案查询等多项业务,实现“一站式”公开;通过纸质媒体、电视、广告大屏等媒介,定期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办案规程、立案范围、立案标准等内容,定期更新一些检察动态和有较大社会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通过借力微博、微信、网络展馆等新兴媒体和方式,介绍检察职能,公开案件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公信力。

四、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法律监督能力

篇5: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06-27 11:14)

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的不足及其完善

许耀明

(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检察院 湖南长沙 410014)

[摘要]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和人权保障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在评析我国侦查监督机制现状的基础上,论证当前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的不足,并根据我国司法改革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检察机关 侦查监督 机制 完善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和人权保障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侦查监督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颇受人们关注。但是我国目前的侦查监督机制仍很不完善,其实际效果也差强人意。在“人权”入宪、“依法治国”方略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研究如何维护《宪法》的至高权威性、完善侦查监督机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我国侦查监督机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的缺陷,并根据我国司法改革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概况

(一)侦查监督的性质

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侦查监督则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侦查监督就是指检察机关从侦查机关立案到审查起诉的刑事诉讼阶段,依法对侦查机关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是否正确以及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所实施的法律监督。其对象是特定执法机关的侦查活动,在性质上是一种专门性的法律监督,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性,必须依法进行。这种监督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职责。现代法治国家一方面要求侦查机关充分行使侦查权,搜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从而有效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司法程序,凭借法律手段,对侦查权的行使进行监督和制约,以维护受追诉人的基本权益。因此,构建完善的侦查监督机制,成了现代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侦查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实行侦查监督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以下几种:

1、通过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发现侦查活动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是检察机关进行侦查监督的主要途径。《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检察机关通过查阅案卷材料、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等,可以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2、通过派员参加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和其他侦查活动,履行侦查监督职能。《刑

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过程中,如果认为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的侦查活动有违法可能或者公安机关提出要求时,应当派出检察人员参加讨论,以便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检察意见予以纠正。

3、受理诉讼参与人对于侦查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行为所提出的控告和举报,及时进行查处并予以纠正。由于诉讼参与人直接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是否合法有着直接了解。检察机关接受他们的控告和举报,通过调查确认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违法后,应通知侦查机关予以纠正。

4、审查侦查机关执行检察机关决定的情况通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应当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通过审查公安机关关于执行情况的通知,可以准确了解其执行法律的情况.如果发现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决定不执行或者拖延执行等违法情节,或者发现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变更逮捕措施不当的,应当查明原因,立即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如果公安机关不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主动跟踪监督,并予以纠正。

二、当前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的不足

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全程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案件质量,实现诉讼任务。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检察机关的监督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监督,并且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和途径。我国的侦查监督模式是我国刑事诉讼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了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实践表明,这种监督模式对于充分发挥侦查机关的主动性,准确及时地追究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对侦查活动的检查监督尚缺乏不要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一)检警关系不顺,侦查监督不到位

检察机关对于侦查的控制主要涉及检警关系。在我国刑事诉讼架构中,公检法三机关之间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公安与检察是并列的两个机关,是一种平等的制约关系。虽然检察机关具有侦查监督权,但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中拥有“完全的独立性”,侦查活动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实施,检察机关不享有侦查的引导、指挥权。这就决定了检察机关对其侦查活动介入不够,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因此,这种监督只是对结果的静态监督,而不是对过程的动态监督。虽然检察机关有权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有权参加公安机关的复验、复查,但法律对检察机关捕前阶段的监督方式以及作出处理决定后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并未具体规定。即使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也是在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时,而且须是“必要时”才能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但也仅限于“讨论”,无法对侦查活动实行有效的“事中监督”。

(二)对侦查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监督不力

检察机关对侦查监督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是影响侦查监督实际效果的主观原因。按照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体制,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检察机关分别行使侦查、控诉职能,共同承担追溯犯罪的使命。但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往往只注重与公安机关之间的配合,而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监督职能和监督意识,可以说是配合有余、监督不足。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出“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好监督”等倾向,严重阻碍了侦查监督工作的进行,导致侦查监督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三)侦查监督立法不完备,导致监督依据不足

现行法律关于侦查监督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缺乏操作性。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司法解释位阶较低,对侦查机关约束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立法规定不成体系。连同《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在内,关于法律监督和侦查监督的规定只有寥寥数条,而且十分原则。

2、侦查监督范围不明确。尽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或起诉,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但由于对侦查监督的含义界定不明确,因此,单凭这一规定,很难得出侦查监督包含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并作出决定和对侦查活动合法性进行监督的结论。现行法律更多强调了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即侦查监督活动,而未明确将审查适用法律正确与否规定为侦查监督的内容。

3、侦查监督内容的规定不完整、具体。例如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侦查程序是否合法的监督缺乏详细具体的规定,导致实践中公安机关在侦查中的一些违法行为不能通过检察监督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从而不能适应对侦查活动实行全面监督的需要。又如《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权,但对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监督却没有规定。如果公安机关在立案以后用撤销案件的方式规避检察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则无法以对。

4、部分在司法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侦查监督方式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如提请介入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在立法上却并未予以确认,什么样的案件公安机关应通知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怎样介入、提前介入后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职责怎样等都缺乏可操作的规定。实践中检察机关很少主动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公安机关也往往是遇到棘手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时才通知检察机关介入,以至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工作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四)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体制不健全,侦查监督职能不突出

这方面的弊端表现在:

1、检察机关体制错位,侦查监督受到牵制。《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需接受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但由于地方行政长官都兼任党委副书记,常常将归于党委的领导异化为地方行政长官的领导;况且检察机关的人事管理和经费来源都受制于地方政府,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必然弱化。

2、检察机关过多地行使侦查职能,削弱了法律监督职能。我国法律规定,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行使。

3、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监所检察等部门在监督工作中没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影响了检察机关整体监督力量的发挥。

(五)侦查监督的途径单

一、监督手段乏力、效果差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方式主要是书面审查侦查机关的案卷材料,如审查批捕就是由审查批捕部门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提请批捕材料进行监督,实际上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几乎不可能在案卷材料中得到反映,即使犯罪嫌疑人事后向检察机关反映,也大都因时过境迁无法查实而不了了之。审查起诉的监督由于案件已经侦查终结,是一种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被动性,难以有效预防和纠正侦查违法行为。《刑事诉讼法》缺乏对公安机关不执行检察机关监督和审查决定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使侦查监督缺乏强制力、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如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应当检察机关所提纠正意见和执行检察机关决定的情况通知检察机关,而没有规定公安机关拒不纠正的法律后果,也未规定检察机关的后续措施,使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三、完善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机制的设想

(一)以现代诉讼理念构建侦查监督制度

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都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即安全和自由。我国“安全至上”的诉讼观念由来已久,表现在侦查模式上,即采用单轨式模式:侦查活动由代表国家的侦查机关单独进行,仅仅发挥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作用,而不强调犯罪嫌疑人的积极抗争。侦查活动由侦查机关自行实施,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选择“安全至上”的诉讼价值是以牺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的,而“自由至上”的选择的着眼点在于防止国家权力的过分扩张,在侦查监督制度的设计上,就会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出发点。所以,在诉讼价值观念上淡化对安全的追求,提升自由的价值,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侦查监督模式。

(二)明确检察机关在侦查活动中的角色

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侦查权也不例外。对于侦查权,现代法制国家大都通过法院进行控制,因为法院是中立的裁判者。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我国现行以检察机关为主的侦查监督机制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为观念上没有认识到应由客观、中立的机关来控制侦查权,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对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实施缺乏合理的构想,始终将检察机关定位在控诉犯罪的角色上,导致监督职能空洞化,无法以中立、客观的身份来监督侦查。

要落实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力,就必须在观念上把检察机关在侦查程序中的角色定位在客观、中立上。检察官的客观、中立义务是世界各国检察机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检察机关在职能理念上的这种转变,使得其易于摆脱单纯控诉职能所带来的偏颇立场,对侦查的监督也就更令人信服,所以我国有必要进类似的制度设计。其实在侦查阶段,检察机关的控诉职能并未完全形成,其职责不是与侦查机关合作,而是要站在公正的法律立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综上所述,在侦查阶段,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三)完善立法,强化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

1、明确侦查监督的范围

首先,法律应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即对侦查机关勘验、检查、搜查查询、讯问等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其次,法律应规定拘留、搜查、扣押等强制措施由检察机关决定。如前所述,世界多数国家类似措施是由法院决定的,如果我们能从观念上将检察机关定位为客观、中立的话,完全可以由检察机关来行使这些强制措施的处分权。

2、规定侦查监督的法律效果

法律应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于侦查机关的监督处分权,如对于有违法行为的立案人给予警告、追究责任等处理;对故意违反刑事诉讼程序,采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以及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侦查人员,检察机关有权提出批评、更换侦查人员、建议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的权力。这样才能增强检察监督的刚性和权威性。

3、确立检察机关的引导侦查权,建立同步监督机制

确立引导侦查权,让检察机关及早介入侦查活动,有利于检察机关更有效地实施侦查监督。笔者以为,检察机关可以以下列方式引导侦查:(1)参与侦查机关勘验、检查活动,提出具体侦查意见和建议。(2)参与旁听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以及对重要证人的询问。这样可以防止侦查机关刑讯逼供,引导侦查人员紧紧围绕案件事实进行讯问。(3)参与侦查机关的搜查、扣押、查询等侦查活动,监督侦查人员一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侦查活动。(4)参与侦查机关有关重大案件的性质、证据以及其他重大一问的专门讨论,并有权就案件实质问题发表意见。

参考文献:

[1]陈兴良:《从“法官之上的法官”到“法官之前的法官”》,《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2]种松志、朱艳菊:《检察指导侦查的实践与探索》,《检察论从》第5卷,孙谦、张智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24—434页;

[3]周楠生、周作学:《刑事侦查监督问题研究》,《检察研究参考》2004年第7期;

[4]刘中发:《强化侦查监督维护司法公正》,《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

篇6: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内部管理监管队伍保证机制在新形势下,做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卖内管队伍,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才有保证。一是成立机构,充实力量。各级烟草部门都应及时成立了专卖内部管理监督办公室,按照国家局的要求配足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保证专卖内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纵观目前基层县级局专卖内管队伍成分构成,内管人员大都是从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卷烟外打专卖人员中挑选而进的,普遍存在不精通两烟经营业务,不通晓生产经营环节流程现象,不能“知彼知己”,岂能“百战不殆”。要改变目前这一现状,一要提高内管人员工作“入门门槛,及时从行业内部挑选一批,年富力强,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人员充实到内管队伍,提高内管队伍整体素质,二要不断强化对现有内管人员培训力度,通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工作标准,既要增强对内管人员两烟经营业务培训,又要切实增强各级专卖内管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建章立制,明确职责,根据内管工作性质,进一步不断完善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设,建立“职权分明”内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监管的重点环节和监管方法,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内部监管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提升专卖内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监管制度机制姜成康局长曾经指出:规章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确保加强内部监管工作持续开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两年来的内管工作实践表明,原有一些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章制度暴露出的局限性、不科学性,直接影响和制约内管工作,急需逐步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化。因此,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优化内部流程已成为加强内部监管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外讲诚信、依法经营,内讲制度、依法管理”的理念,必须对原有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评价、修订和完善。切实抓住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了内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通过对原有各项制度逐项梳理,进一步摸清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设计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在对有关制度的评价过程中,对现行制度、规定和流程,本着全面、实用、规范、科学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评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制度规定,完善工作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定期检查、定期报告、案件查处、同级监管以及责任考核制度,内部监管定期汇报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案件报告制度、信息交流和通报制度、联合调查和办案制度、内部管理监督定期通报制度、建立举报投诉中心等措施,完善基层单位内部专卖同级监管制度的建设,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要求。同时,始终坚持内部管理工作长期化、制度化理念。内部监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精细工作。工作永不停止,制度建设永无止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设要求,及时制定和实施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强化对两烟经营活动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专卖管理监督。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加大监督力度,细化检查细则,切实落实考核方案,从根本上杜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

三、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内部专卖管理高效运作机制要彻底解决目前内部专卖管理工作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的弊病,真正发挥内部专卖工作职能和作用,必须打破目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工作体制,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家监察局工作体制改革,将内部专卖管理人员从原单位分离,建立至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机构,实行“内管”工作派出机构,下级内部专卖管理工作直接对上级负责,避免内管人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消除许多企业领导的人为干涉,变过去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自查”变成长期的“检查”,内管工作人员放心大胆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再担心“端着单位碗还砸单位锅”,消除各种人为干扰因素,为内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不断提高内管工作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方面我们内管实施的“驻厂特派员”就是成功经验。同时在开展内管工作中,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外部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不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明显减少,逐步形成事事有监管、时时有监管、人人被监管的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内部的自律能力。坚持专卖内部监管与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的有机结合。省、市、县三级局都制定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实行定期进行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档,作为对各级局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督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工作效果。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有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用,整合信息网络,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与业务部门的对接,有效提高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效率。坚持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专项整顿的有机结合。要继续和发挥专项治理整顿作用,实现专项整顿和内部管理的有机结合,巩固内部管理工作成果,不断创新内部专卖管理工作新局面。下一页

四、按照上级内管工作标准,建立“职权分明”的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局国烟人[2007]186号文件要求,内部专卖人员数量不少于专卖人员人数20%,内部专卖机构设立多种专职岗位。而纵观基层内部专卖管理工作,基层内部监管机构虽然成立,但纵观基层内管人员特别是在县级局内管人员数量远远未能达到上级要求,存在着人员不足,职责不明,一人多岗等现象,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各级领导都应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作为重点,处理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与生产经营关系。彻底改变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加强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领导,强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国家局作好内部专卖工作有关文献,按照标准,配齐配足内管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建立职权分明内部专卖人员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建设,确保人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规范内部监管流程,建立高效运作的监管体系建设当前基层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统一管理程序,制度不全,职责定位不明,监管重点不突出,工作无序,与上级要求的内管工作,监管流程化、突出痕迹化、体现精细化、促进规范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监管”的工作要求,必须梳理内部管理程序,明确管理监管重点,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1)明确重点环节监管。通过强力实施“四化”管理(监管流程化、突出痕迹化、体现精细化、促进规范化),紧紧抓住两烟经营“关键环节”(合同签订、合同收购、调拨,烟叶加工,卷烟购进、库存、销售、责任追究)等,筑牢“三道监管防线”(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不断完善监管程序,理顺工作流程;明确监管责任,环环留下痕迹;严格监管标准,事事体现精细;落实监管目标,全面推进规范,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紧密配合、层层落实的专卖内管工作格局。(2)规范内管流程体系建设。一是明确了各级专卖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制定了专卖管理监督全员工作流程,统一制定相应的文书表格。流程规范细化到了专卖管理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规范均绘制了工作流程图,并配以相应的工作流程说明、工作表、工作文书、工作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为行业专卖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建立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载体,以痕迹为依据,以精细为目的,制度为纲,流程为目的内部专卖管理流程体系建设。通过流程的执行,在每个工作环节留下监管的痕迹和记录,促进工作达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3)完善内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一是开发完善软件功能。充分发挥省局级专卖管理模块作用,加快内部监管模块调试运行,将信息化监管手段融入到日常监管的各项工作中,使内部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快捷地运行。二是狠抓网上日常监管。上级内管办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定期抽查各下属单位卷烟营销和烟叶收购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提出质询,下达整改通知,责令责任部门说明情况并限期整改。各基层单位直至基层专卖管理所,都严格按照同级监管和网上实时监管的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开展工作,并填写《网上实时监管情况登记表》,留下工作记录和痕迹,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质询和整改通知,并跟踪监督整改意见的落实。通过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使网上日常监管真正发挥了实时监管、有效管控的作用。三是网上监管和实地核查紧密结合。各级内管部门在日常监督考核中,要经常深入到基层专卖管理所和市场一线,对下属各单位的内管工作进行严格的实地检查考核。(4)建立科学的内管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对规章制度及流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加大监督力度,细化检查细则,切实落实考核方案,尤其对哪些“违者无心”的行为要做到“监督有意”,从根本上杜绝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

篇7: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基层机关,特别是基层行政机关,既是党领导下的政府机关,必须也应该接受党的领导;又是政府的行政机构,直接行使公共管理、社会服务、行政执法等权力,承担着大量具体的行政事务,其事务性、专业性不言而喻。从历史角度来看,过去,我国基层行政机关,一直实行党政一体化的领导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把手”党政一肩挑,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政“一肩挑”式的领导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基层行政机关工作的开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目前,基层行政机关领导机制逐渐由“一肩挑”式为主演变成“双轨”制为主,即机关行政一把手抓全面工作,负总责,机关党委(支部)书记抓党建的领导模式。从实践来看,这种“双轨”制领导模式与“一肩挑”式的领导模式有其优越之处。首先,这种模式减轻了“一肩挑”模式下,单位负责人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全面工作和行政性、事务性、专业性的工作。其次,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相关法律关于机关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规定,可以使机关部门行政职能履行的领导责任更加集中。第三,专人负责党建工作的模式使机关部门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更加集中,便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创新式地开展党建工作。第四,这种模式可以形成有效 的权力制衡,在保证行政首长在充分独立行使行政职能的同时,加强了党组织对其权力行使和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的确“双轨制”领导机制的形成,既有利于机关部门更好地履行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职能,又有利于机关部门党建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双轨制”的实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在党政协调方面,出现了将相不和,行政党建两张皮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从现实来看,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以个方面:

一是执行标准的缺乏导致人员配备的疑忌。一个机关部门,党的机关部门除外,究竟是实行“一肩挑”还是“双轨制”并没有相应的执行标准,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究竟哪些机关部门需要另配党组织的负责人,哪些机关部门不需要另配党组织负责人,如何配备等等随意性较大。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为了平衡人事调配,为了职数而配备的现象,因此,如果当事人思想境界再不高,那么,另配党组织负责人往往被曲解为权力分化,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党组织负责人而言,则产生赋闲心理,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二是双轨并行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力度。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双轨制”下,基层机关部门党组织负责人按照领导序列来说,是通俗意义上的“二把手”,实际是党建分管负责人,因此在推进党建工作中,与“一肩挑” 模式下相比,力度有所削弱。同时,按照行政机关的组织关系来说,各科室、各下属部门以业务工作为中心,在业务上只对行政首长负责,无形中也削弱了党组织负责人的领导力。

三是工作创新不足导致行政与党建工作的脱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双轨制”的实行,许多基层机关部门实际上是行政工作一条线,党建工作一条线,人为地割裂了行政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联系,加上部分机关部门党建工作创新不够,工作开展因循守旧,没有能够很好地将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融合,在客观上形成行政工作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四是沟通不善造成领导力量和精力的分散。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机关部门的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沟通不善,协调不力,思想上不统一,工作上不配合,行动上有偏差,造成了各敲各的锣的现象,甚至将精力消耗在权力的争斗上,不利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情况,要解决好基层行政机关党政协调机制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的执行标准。根据基层行政机关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设定明确的标准。依据规模大小来划分设定,在编在岗人数众多的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人数偏少的实行传统 的“一肩挑”领导机制;从工作性质划分设定,在工作职能复杂、工作任务繁重的机关部门中实行“双轨制”;从组织结构划分设定,组织结构单一简单的实行“一肩挑”领导机制,组织结构层次复杂,下属单位众多的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通过合理科学的划分,因情依势,充分发挥“一肩挑”精简统一和“双轨制”分职专政的不同优势,减少在确定实行何种机制上的盲目性。在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的机关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上,组织部门应严格把关,充分考察,审慎定夺,既要考虑到人事调配、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到单位情况以及单位行政“一把手”与拟确定人选的匹配性。

二是加强“双轨制”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对于基层机关部门而言,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团体和一个严密的党组织结构不仅有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加有利于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完善基层机关党政协调机制必须要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首先应重点加强党内民主机制建设,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知情权;搭建参与载体,提高党员参与权;拓宽党员监督途径,保障党员监督权等为重点,增强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开展工作,保证党组织自身的高效运转。其次要发挥科室、下属单位的节点作用,在党员发展上,重点对业务骨干、技术尖兵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的,及时吸纳进党组织,同 时,注意在他们中培养党组织的干部,在具体行政工作推进中,彰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组织建设上,特别是对层次关系复杂、下属单位众多的机关部门,在下属单位中不宜再采取“双轨制”领导机制,而应采取“一肩挑”的领导机制模式,保证党建工作的有力推进。

三是形成行政与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首先要加强“双轨制”下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作为基层机关部门的行政首长掌握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物质、人员、工作开展、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关注与支持。在责任落实上加大力度,应将党建工作列入对行政机关首长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对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具体考核和对行政首长进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捆绑式”考核方法,并明确考核的标准和奖惩措施,强化行政首长在党建工作方面的责任。在工作分工上更加明确,党组织负责人要对纪、组、宣、团、工、青、妇统揽负责,增强党建工作的协同性,同时,在机制上,要将政务民主公开与党务民主公开相结合,建立相关的制度,实现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分工明确,良性互动。在工作开展上围绕中心,要围绕机关行政职能的履行,找准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将党建工作的务虚性转化为对实际工作的推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党建工作的载体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与机关部门的职 能履行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动员、宣传鼓劲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以职能履行带动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保证职能履行,达到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努力防止和克服“两张皮”现象。

四是强化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的沟通协调。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关系,党组织负责人要摆正位臵,针对本单位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认清哪些是属于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哪些是属于行政首长职责范围的,防止用行政会代替党委会,或以党委会代替行政会,而形成人为的相互干扰。二要加强事前沟通,特别是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行政首长不能认为行政首长负责制等于行政负责人可以说了算,要通过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进行民主讨论和决策,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应对会议内容进行事先沟通,对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初步统一意见,避免会上有较大的意见分歧。三要加强过程沟通。党组织负责人要及时将党建工作的计划、动态及时向行政首长通报,同时,行政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既要大胆工作,敢于负责,不能遇事推诿,事无巨细都提到党委会上讨论,也要充分尊重党组织负责人,经常沟通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可采取单独交换,也可也在党政联席会上由行政各分管领导向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四要加强总结沟通,应建立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阶段性总结通报沟通制度,对机关部门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或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应定期提交党 政联席会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统一思想,做出决策。

篇8:对检察机关检察委员会的几点思考

一、检察委员会运行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制度建设滞后, 工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 根据高检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案标准》 (试行) , 一些检察机关参照高检院文件, 均制定了当地适用的《议事规则》和相关文件, 并能根据上级院对《议事规则》、《议案标准》的修订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使本院检委会议案的提起、汇报、审议、表决、执行、反馈、督办等在形式和程序上初步实现了规范化。但是, 各院制定的所谓《议事规则》、《议案标准》, 从上到下, 普遍上都是上级院《议事规则》、《议案标准》的简单复制或移植, 不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 检委会工作机制不健全, 并长期在同一水平运转, 影响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

2. 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多有“走过场”。

如按《议事规则》、《议案标准》, 凡提请检委会讨论的重大事项, 包括检察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 检察工作经验总结, 对检察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有关检察工作的条例、规定、规则、办法, 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 检察工作报告等, 必须有文件草案及起草情况报告。但各院普遍不能做到这一点。以提请检委会讨论检察工作报告为例, 一些基层院对不按规定提交院检察委员会讨论的做法习以为常, 造成检察委员会工作制度形同虚设。而多年来, 即使一些院提请检委会讨论检察工作报告的, 有关部门提交讨论时, 也只是递交了工作报告的文件草案, 而起草情况报告就没有按规定递交。

(二) 检委会职能被弱化较为严重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的检察委员会, 是检察机关的决策机构。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在检察长的主持下, 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按规定, 检委会一般要定期召开, 或者根据需要临时召开, 以研究决定一系列重要议题。但有个别院连续半年多也没有开过一次检委会会议, 这很难说得上是正常。此外, 一些本应由检委会研究和决定的重要议题, 包括检察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 检察工作经验总结, 对检察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有关检察工作的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的制定, 向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报告等, 往往被院党组会、检察长办公会议或其他会议所取代, 并作出具体决定和正式执行。如某市上下两级检察机关8个单位某一年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除案件之外的重大事项只有3件。很明显, 检察机关每年向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有一半以上的院没有严格按规定提交院检察委员会讨论, 就直接定稿了。

(三) 工作不规范, 机构不健全, 办事效率、质量不高

1. 会上程序不够规范。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单位提请检委会讨论事项和确定会议召开的随意性较大, 多由检察长直接决定开会, 临时发出通知, 委员在会上才知道议程, 看到材料, 对所要讨论的问题缺乏时间准备、心理准备和充分思考, 造成议案议事质量不高。有的检委会内容安排过多, 根本无法认真讨论, 如有的检委会曾在一天之内讨论多个案件, 其中有些案件本来无需上会讨论, 而有些需要认真研究的案件却没有时间充分展开讨论。

2. 会前审查不够规范。

检委会会前审查制度尚未普遍落实, 只有极少规定, 未经专职检委或检委办预先审查并提出意见的案件或事项不得上会。对于没有专职检委和检委会办事机构的, 会前审查只是一句空话;而在已设有专职检委和办事机构的单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也仅限于一般的程序性审查, 未能充分发挥“程序过滤, 实体把关”的作用。

3. 检委会办事机构不全, 人员严重不足。

高检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要求, 地 (市) 级以上检察院可在研究室设立检委会办事机构或专设机构, 县、区院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检委会日常工作。但是多数检察院还没有落实此项要求, 有一些基层院检委办兼职人员, 是在办公室或调研室兼职。由于没有专设机构或专职人员, 或者已有人员但数量严重不足、变动频繁, 使这些地方检委办的职能作用无从谈起, 检委会工作也往往处于无序状态。

4. 检委会秘书处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已经设立检委秘书处的部分单位, 由于力量配置薄弱, 人员素质不高, 工作职责交叉, 难以承担检委会办事机构的所有职能。表现在:“过滤”职责流于形式。什么议案上会、什么时间上会, 完全由领导决定, 是否属于检委会议案范围、是否符合提请程序、议案材料是否齐备等程序过滤应当把握的问题没有把握, “把关”职责很难履行。实体审查机制尚未建立, 一些检委秘书处工作人员只能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 实体审查工作或偶尔为之, 或完全没有开展。专职委员会前审查不充分。参谋职责履行不够。检委秘书处会前对有关问题, 从法律政策理论、检察业务实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并提出初步意见的不多。会务职责存有瑕疵。有的会前准备不充分, 会议通知不及时;有的会中记录不规范, 对委员发言记录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反映讨论全过程;有的会后资料不齐全, 提请检委会讨论报告缺失, 资料归档工作不及时、不规范。督办职责不够落实。对检委会决定、决议督办不多、不及时, 向检察长或检委会报告督办情况做的不够。跟踪督办不够规范。一些检察院由于缺少会后督办检查、跟踪反馈和执行责任等制度, 检委会开完之后不去及时督办, 或者根本无人督办, 对于检委会作出的决定、决议是否落实, 落实的程度如何, 检委会成员及其办事机构往往心中无数, 不知下文, 使得检委会决定、决议的执行刚性大打折扣。

二、深化改革, 健全完善检察委员会的设想

(一) 加强调查研究, 注重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检委会工作

目前, 一些地方检察委员会的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健全、检委会职能被弱化较为严重、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人员兼职过多、职能作用发挥不理想, 以至检察委员会的决定不能及时贯彻执行, 影响了检察委员会作用的发挥。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根据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 重点规范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及其他重大问题的范围及程序。检察委员会要定期召开, 加强对检察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方面的重大事项的讨论, 注意总结检察工作经验, 及时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防止检察委员会设置和履行职能流于形式。对提交议案的时间要作出明确规定, 确保检委委员有足够的时间审查议案材料, 详细了解案情和有关情况, 充分发表意见。进一步提高检委会议事的规范性, 抓住实施“科技强检”的有利时机, 将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录音录像技术应用于展示案情, 让检察委员详细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 提高议事效率和议事质量。把好提交议案关, 坚持一次议一案。如果确实需要在一次检委会讨论多件案的, 要在讨论的时间是给予足够的安排, 不能因时间紧迫影响案件质量。此外, 为避免委员发表意见过于简单的情况发生, 保证案件质量, 可以要求检委委员在会后递交准备发言提纲或书面材料。

(二) 明确职责, 完善办事机构设置

1. 进一步明确检委会办事机构的设置。

检委会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检委会办事机构的设立与正常运行有直接关系。要更加重视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建设。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 完善其内部机构设置。一是设立日常工作办事机构。法律赋予检察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有赖于自身办事机构的完善, 精干的专职机构是检察委员会强有力的助手, 应设立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负责办事机构日常工作, 直接对检察委员会负责。不专门设检委办事机构的, 一定要有专职人员。检委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好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协调能力、较实的工作作风。同时, 要为检委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学习、交流、培训机会, 帮助其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二是规范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工作制度。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工作职责有:负责事务性工作, 如传达开会通知、整理和分发会议所需材料、记录会议情况、整理会议决定;开展调查研究, 收集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承担表决案件评查工作, 总结检察工作经验;监督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执行情况。

2. 进一步规范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工作。

检委办要规范服务工作,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既定程序和要求, 为检委会工作和检委会委员服务。一是规范会务工作, 重点做好议程报告、会议通知、材料传送、会议记录、意见审签、整理纪要、草拟决定、资料归档等工作。要规范督办工作, 做好检委会决定、决议执行的检查和落实工作, 定期向检察长和检委会报告执行情况。要规范指导工作, 上级检察委员会定期对下级院检委会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开展调查研究, 总结推广经验, 指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补充与议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专家意见等材料, 供检察委员会参考。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在审查议案过程中, 针对议案争论的焦点、存在的问题, 补充相关的法律、法规、专家意见等资料, 可使检委会委员们对所议之事有更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科学决策。作好该项工作, 要求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的案件审查人员, 必须掌握科学的研究手段, 遇到问题知道找哪些资料, 从哪里找到相关资料, 向谁请教, 请教些什么问题, 要听懂专家的意见, 还要求议案审查人员有知识面广及学习新知识能力强的优点。但同时要求被研究案件的承办部门要及时将要研究案件的综合情况, 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侦查部门 (审查部门) 认定的事实、处理意见以及适用法律条款等。

(三) 明确进入检委会会议案标准

规范对讨论案件研究材料提交制度, 找出议案的争议焦点。检委会研究的案子都是疑难、复杂案件, 所以欲提交检委会研究案件的业务部门要及早将案件的相关材料报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 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要做到“提前介入”, 除认真审阅业务部门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外, 还要到经办部门了解情况, 注意倾听承办案件人员的意见, 以赢得时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 议案审查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被承办部门的意见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 但检委会办事机构承办议案审理人员在审查议案时, 要认真审阅相关业务部门提出的议案综合情况报告, 要尊重业务部门的劳动。业务部门提出的案件定性及处理意见, 是经案件承办人的仔细阅卷、补充取证、经办部门集体讨论、分管检察长审批的结果, 都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合理的内核。检委会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 应仔细分析, 汲取其合理的内核, 找出议案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弄清争议的焦点所在。要做到这点, 平时要注意做好积累工作。议案审查的承办人平时对法律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理论的难点, 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研究。这就要求议案审查人员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使命感。没有这个基础, 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疑难问题拿出高质量的审查意见的。同时, 要明确界定审委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必须科学而明确地界定“重大、疑难”案件的范围, 逐步减少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的数量, 从而逐步消除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对审判委员会的依赖心理, 增强其严肃执法的责任感, 减少审判委员会不必要的工作量, 使审判委员会委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上法庭审判第一线, 亲自主审案件或担任合议庭的审判长, 进而消除审判委员会讨论个案制度中存在的“审”和“判”分离的缺陷。

(四) 加强检委委员队伍的建设

1. 废除检委委员任职终身制, 实行能上能下的任期制, 保持检委会的生机与活力。

引入竞争机制, 其前提是废除检委委员的任职终身制, 否则检委委员只任命而不被免职, 竞争上岗之说就无从谈起。由于检委会直接向检察长负责, 因此我们认为, 检委委员也应实行任期制, 其任期与检察长任期相同, 五年一届, 其任期由本届检察长任职后成立检委会开始至下一届检察长任命后成立新一届检委会之时止。这样, 既能使检委委员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一展才华, 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切实提高检委会议事质量和决策水平, 又能够使检委会成员经常得到调整和补充, 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 通过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和任期制, 不断地调整检委会成员结构, 革除弊端, 实现优化组合, 保持检委会的生机与活力, 为检察机关持续发展储备充足的后劲。

2. 实行非院领导检委委员竞争上岗制度, 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检委会。

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先进价值理念和管理方法, 是检察机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有效途径, 在用人制度的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 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而且通过竞争, 更有利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使真正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检委会作为检察机关最权威的业务议事、决策机构, 其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形象, 因此, 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打破“官本位”的陈腐观念, 把检委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建设来抓, 而不应把检委会委员视作给予行政领导的一项政治待遇。要引入竞争机制, 除院领导外的其他委员均实行竞争上岗, 并结合考核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议事决策能力强、学历素养高、理论功底深的优秀或资深检察官充实到检委会中, 改变以往检委会仅由院领导、中层干部两个层次组成的结构, 转变为院领导、中层干部、一般检察干警 (专职检委委员) 三个层次的组成结构。

3. 建立检委委员任内考核制度, 增强委员的竞争意识、决策意识和纪律性。

检委委员议事水平高不高, 业务能力强不强, 当然不能由自己说了算, 这就需要有一个考核依据, 建立起考核制度。考核的依据主要是检委会会议记录材料及检委会决议执行后反馈形成的材料。由检察长会同政工、纪检监察、检委会办事机构等部门组成考核小组, 采取自行述职、群众评议、考核小组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形成压力, 促使委员努力学习, 钻研理论知识, 增强业务能力, 确保检委会委员竞争上岗之后不致于安于现状, 放松要求混日子, 或在检委会上人云亦云的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出现, 而致有损检委会改革工作的成效。

摘要:检察委员会是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 在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的讨论重大案件和其它重大问题的决策机构。在实践中, 检察委员会在保证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准确执行宪法和法律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当前检察委员会的许多方面还不尽人意,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研究检察委员会的改革措施, 使检委会在处理检察工作中发挥最大的决策作用去展开研究。

关键词:检察机关,检委会,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新环, 王黎.刍议检委会会前实体审查的必要性.人民检察, 2004 (, 2) .

[2]张金泉, 张临生, 李力.准确定位高效运作.人民检察, 2002 (, 4) .

[3]孙克非.从组织与程序上规范检委会工作.检察日报, 2008-8-10.

[4]郝建军, 张仁秀登.从四方面加强检委会工作.检察日报, 2008-8-10.

[5]邓炳辉, 聂云.检察委员会改革若干问题思考.南国检察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3.440.

[6]关于近年来安徽省检察机关检察委员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暑期师德培训学习心得下一篇:课题研究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