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2022-08-15

第一篇: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的思考

一、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的表现立案监督力度不够。一是案源渠道不畅,立案监督线索不多。二是对立案监督案件的事实、证据过严。有的检察机关在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时,以事实、证据是否足以定罪批捕、提起公诉来决定是否对某一个案件实行立案监督。三是有的公安机关态度消极,对通知立案的案件"立而不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被害人与检察机关认识有冲突时,检察机关是立还是不立,无所适从。如果被害人认为某案属于该立不立,而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该案不予立案是正确的,法律没有作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如何处理有一定难度。五是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的案件监督,缺乏依据。侦查监督效果不明显。一是对侦查人员刑讯逼供行为监督困难较大。二是对另案处理案件监督难。另案处理主要有两种情况:在逃和治安处罚。对"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体系还远未形成。目前的法律监督理论研究多致力于检察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就理论而理论,使许多设想和原则流于理想层次,有的则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成为注释法律条文和具体实践的工具。当然,这些探讨和研究,也是我们所必需的,但法律监督作为当今最丰富、最具实践性和研究性的一项课题,由于缺乏基本的理论构架和引导,使其理论研究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当前法律监督理论整体感不强、系统性不够,导致法律监督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立法过于原则、空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范围只限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监督,而且这种监督也只限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一形式。对于民事审判过程中发生的"暗箱操作"却没有手段进监督、制约。再就目前相对完善的刑事诉讼监督来讲,虽然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监督范围及程序仍有诸多疏漏和缺陷。如在立案监督中,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在立案中发生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如果公安机关不予采纳、拒不纠正,检察机关如何处理,法律缺少规定。对通知立案而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情形,法律也没有具体规定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缺乏刚性的保障措施。如检察机关提出的"立案监督"、"案件退查制度"、"不捕、撤诉跟踪"等,对侦查活动和侦查结果的监督措施,受到公安部门的冷遇;审判监督的"跟踪制度"、"备案制度"、"超期羁押人犯的检查制度"等,法院系统不接受。

第二篇:关于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的几点建议

检察院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检察机关不仅要增强监督意识,还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司法公正,在当前更应重视加强公安立案监督和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把监督与查办司法、执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结合起来,以维护司法制度的公正和权威。

1、防止公安机关插手民事经济纠纷。

公安机关超越权限,以查处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为名,直接插手干预一些合同、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既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还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愤怨对立情绪,有的甚至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既干扰经济纠纷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又侵犯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应拓宽民主渠道,及时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

2、加强对法院执行不力的监督。

执行权有“主动性”和“单向性”等特征,信息不对称,当事人制约不了,所以只能以“权力制权力”。“执行难”固然有难克服的客观因素,但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表现 1

出来的消极现象仍然突出。检察机关应当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定期询访或个案专访的形式,对人民法院执行的情况进行督察,督促执行的及时到位。并及时行使监督意见、暂缓执行建议、检察建议等权力。

二、拓宽预防犯罪的范围。

目前检察机关预防犯罪的范围主要是预防职务犯罪。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物质繁荣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变成了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检察机关能否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主动与中小学校联系,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从而达到保护青少年并减少其犯罪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更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理想信念、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三项教育活动。

加强改进检察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坚持对检察队伍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带头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检察形象。尤其对于出庭检察官应作装出庭,注意文明用语,避免刻薄和高高在上的气势。

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完善和落实自觉接受监督的机制和措施,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真正用来

为人民谋利益。

四、尊重律师办案,加强与律师沟通,充分交换意见,提高案件质量。

从某种角度来说,律师和检察官的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希望案件能得到公正判决。对于持有执业证的律师来访,取消盘问登记,予以开辟绿色通道,与一般的当事人区别对待。

对于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保障律师的会见权,不推诿不拖延不冷漠,更不应设置限制条件。

对于公诉案件,保障律师对阅卷及复制相关材料提供必要的方便,充分听取律师对案件的意见。避免在法庭上的无谓争辩,有利构建和谐司法。

第三篇:法院关于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落实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作出了《关于区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情况的审议意见》(仑人办〔2007〕33号文件)。我院按照《审议意见》要求,进一步落实了接受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各项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报那一世小说网 http://告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意识

近年来,我院在诉讼活动和具体案件审理中,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诉讼活动中的某些环节或者个别案件的承办法官,接受监督的意识仍然不强,在去年我院的工作自查和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座谈调研中,也发现了个别干警对接受检察监督工作认识模糊、意识薄弱、工作抵触等问题。为此,根据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进一步增强被监督部门自觉接受检察院法律监督意识”的审议意见要求,我院着重强化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宪法和法律意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一切司法、执法人员都应忠于宪法、服从法律。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履行审判职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主动自觉地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二是强化学习和教育。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议意见后,我院院党组在去年10月上旬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强审判监督的各项工作,并要求分管院长专门召集分管庭室特别是审监庭、刑庭等职能部门全体法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克服思想认识偏差,强化接受监督意识,坚决摈弃错误观念,正确处理好法律监督和审判工作的关系。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开展的法律监督,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而言,既是监督,也是支持,更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的重要保障。也只有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协调,多交换意见,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司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公正地审理好各类案件。

二、坚持司法原则,进一步提升检察院抗诉案件的审判质量

去年审议工作开展以来,我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检察院抗诉案件的审理工作,共受理了检察院抗诉案件7件,其中民事案件6件,刑事案件1件,已办结民事案件4件,2件维持原判,2件依法作了改判,目前该4件案件因一方当事人提出上诉,已进入二审程序,检察院抗诉的1件刑事案件二审也正在审理当中。为确保抗诉案件的审判质量,维护司法权威,我院主要做到:一是坚持有错必纠原则。对于抗诉案件,我院严格把握程序适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关,坚持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该改判的坚决改判,不该改判的依法予以维持。在已办结4件案件中,申诉人周杰与俞祖浩、徐丽平民间借货纠纷案,原审承办人对夫妻存续期间一方所负债务没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属适用法律错误,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我院依法作了改判;申诉人胡孟伟与励开明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我院也部分采纳了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意见,作了部分改判。同时,对于申诉人潘贤夫、唐永兴诉小港街道兴岙村经济合作社给付人口股、农龄股股权纠纷的两件案件,经再审,我院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社“资产量化及分配”过程中形成的社员和合作社之间的纠纷,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不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因此依法维持了原审作出的不予受理的裁定。二是进一步强化审理规范。在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审理中,我院与区检察院在案卷移交、抗诉书送达、开庭前期准备等环节作了具体规范,确保抗诉案件的审理进度,提高办案效率。针对当事人的主要诉讼请求以及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理由,在法院调查与辩论阶段,着重解决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集中力量化解主要矛盾,确保案件质量。庭审中,则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以及庭审的质证、认证,全面审核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充实审判监督力量。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两院”工作的文件精神为契机,去年在区委和区人大的有力支持下,我院解决了审监庭庭长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的问题,同时,优化了人员配备,从去年面向全国法院选调的4名法官中,挑选一名优秀法官从事审判监督工作,增强了审监庭的力量配备。

三、尝试制度创新,积极落实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

落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是我院提出的进一步强化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举措,区人大常委会对此在审议中予以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落实相关工作的明确要求。为此,我院与区检察院积极落实审议意见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暂行规定》,建立了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的机制和制度。这一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必将拓展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好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审判委员会的工作透明度,确保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

人罪 带着军队玩穿越 都市全异能大师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四篇:简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触角在基层社区的延伸

p [论文关键词]法律监督 基层社区 检察职能 和谐社会

检察工作触角的延伸应当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为目的,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度、理解度和参与度为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能反映检察工作特质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检察监督的多种实现形式。

一、提出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在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此后,各行各业积极贯彻中央精神,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搭建本行业的维稳平台。中央政法委适时提出了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据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站在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通过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下沉检力,切实把三项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实到基层。”各级检察机关根据该意见的精神,广泛开展了维稳工作平台的探索工作,普遍的做法是在镇街设立驻街检察室、检察工作联系点等,希冀通过这一维稳平台,下沉检力,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及时受理群众诉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检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民生的工作意图。

二、延伸检察触角的新途径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设立派出检察室,另一种形式是设立检察工作站。这两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设立派出检察室的主要优点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工作平台统一,便于统筹协调开展各项职能工作;与公安、法院以及行政机关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相适应,形成较为稳定的基层权力制约机制。设立派出检察室的主要缺点是设立成本较大,需要规模较大的固定场所和人员配置,受物力、人力资源以及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但是,这个缺点也可以成为压力和动力,推动检察机关不断完善检察室工作,提高检察室工作效能。

设立检察工作站的主要优点在于设立成本相对较小,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业务职能,设立相应的工作站,能够做到“小而专”、“小而实”。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设立派出检察室应该是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先试点再推开的方式稳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和盲目推进;必须结合较长期的实践经验对其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倾听和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看其是否真正有利于更为充分的制约基层权力、保障基层群众权益。其次,必须明确派出检察室职能定位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设。从职能定位来说,目前,实践探索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专门型,即检察室承担职务犯罪侦查职能,有权独立侦查;另一种是辅助型,即检察室协助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行使职能,没有独立办案职权。笔者认为,检察室应采取“辅助型”模式,因为它符合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服务民生”和“权利保障”导向。

通过工作机制的向前向后延伸,突破“就案办案”,实现“案结事了”,使办案过程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矛盾化解的过程。主要有下访巡访、案件回访、检察建议等几种主要形式,增强检察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方便群众向检察机关反映问题,使检察机关更早、更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听取案件当事人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提升办案社会效果。同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建言献策作用,扩大个案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源头上减少、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的机制病因。无论是设立派出检察室还是设立检察工作站(点),延伸检察工作触角,不是扩张检察权力,而是要是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以权利保障为导向,以控制基层权力滥用为导向。

三、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的意义

(一)延伸了检察触角,搭建了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维稳平台

检察机关在开展驻点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金融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严肃查办各类职务犯罪,强化诉讼监督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同时也非常注意延伸检察触角,依托检察职能化解社会矛盾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如罗湖区检察院将在全区十个街道办设立“三合一”的联络点模式,即综治信访维稳联络点、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点、“检调”对接工作点三合一,到基层开展阳光检务,接受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推行了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社区矫正活动,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的宣教活动,以及犯罪预防、刑事被害人救助、刑事和解、监外执行跟踪监督,开展了案件回访考察机制,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民事行政检察和解工作机制等。检察机关延伸自身职能,本着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按照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探索出的这些维稳促和谐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维护了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化解了可能产生社会矛盾的因素,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搭建了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综治窗口

检察联络点作为倾听群众和基层意见、了解群众和基层诉求、联系群众和基层的综治窗口,在维稳预警前哨、法治宣传、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利用检察联络点职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矛盾

利用检察联络点“信息触角”的职能,准确把握和依法处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

各类诉求矛盾,及时掌握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把容易诱发上访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2.充分发挥检察联络点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检察联络点根植基层,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围的突发和重要信访事件,检察联络点能及时向基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并协助调处,为基层分忧。检察联络点依托检察职能,利用犯罪预防部门所具有的防社会矛盾于未然,关口前移的职能特点,积极参与街道、社区职务犯罪多发环节和岗位的专项调查和预防等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基层司法、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廉洁从政,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3.积极参与综合治理,依托检察联络点进行法制宣传

联络点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侧重点不同的整顿、规范和法制宣传活动,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罗湖区人民检察院结合群众关心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珠宝行业犯罪问题等展开了方式灵活、形式新颖的法制宣传。还针对“三打两建”工作深入基层结合检察职能开展专项活动。检察机关紧贴社会实际参与的上述活动,扩大了检察机关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增进了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树立了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也使很多地方检察联络点的工作纳入了基层工作格局当中,成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综治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搭建了“前移窗口下沉检力”的检察工作平台

作为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式,联络点的工作得到了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得到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的地方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检察联络点升级为具有独立编制的派出检察室,如海南市检察工作室、江门市驻街检察室的建设。检察联络点的设立,在搭建维稳平台的同时,填补了检察机关在镇街检察权方面缺位的空白,强化了检察机关的对外监督,使检察机关能及时受理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拓宽了对内监督渠道,提升了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政法机关中法院和公安以及司法部门在乡镇均有自己的派出机构,即俗称的“两所一庭”,只有检察机关没有乡镇派出机构。这一状况导致广大的基层群众对检察权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建立检察联络点,将检察职能延伸到了广大社区和乡村,拉近了检察机关和普通民众的距离,为检察机关依托检察职能开展维稳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四、目前的做法存在的问题

检察联络点发展过程中,在取得各种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工作定位不清,发展方向不明,人员编制与工作现状不相适应等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工作点工作的发展。

(一)工作点工作不具检察特色

从目前工作点的现状看,检察机关依托自身职能开展的维稳促和谐工作不多。以罗湖区检察院为例,目前工作点90%以上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因经济利益而引发的邻里纠纷、征地补偿、农民工讨薪维权、追索劳动报酬、赡养纠纷、医患纠纷等民事纠纷。这些维稳工作与“大调解”办公室主导下的调解工作基本一致,与人民法院、公安局、司法所开展的维稳工作也基本雷同,这与各个单位积

极响应号召一拥而上参与维稳工作的大环境有关系。但各个部门不管自身职能如何,均在争做大调解办和司法所所做的民事调解工作,导致检察联络点的工作既缺乏亮色,又不具有检察特色。且即便上述民事维稳工作,由于协同参与维稳工作的单位众多,也处于尚需驻点干警主动挖掘才能发现的状态。在检察机关自身担负着繁重的法律监督职能的情况下,将精力放在挖掘本可移交“大调解”办公室处理又参与单位众多的工作上,不应是检察联络点开展工作的长久之计。且将大量精力放在上述不具有检察特色的维稳工作上,还面临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法律虽然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诉讼均应行使监督权,但在机构设置上,95%以上的部门均是为针对刑事诉讼活动而设,与民事纠纷有关联的部门仅为民事行政检察和控告申诉部门。要想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检察联络点90%以上的工作都需要仅占基层检察院人员编制5%的干警去完成,这必然涉及到一个人员和工作量的调配问题。

第二,从目前工作点的实际情况看,在党委主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调解机制中,并没有明确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三大调解中的司法调解也仅指人民法院主导下的调解,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的干警即便参与这些民事纠纷的化解,也仅能以和解的方式进行。而目前法律对和解的方式、和解的效力、和解协议的执行等并无明文规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参与和解,本身也还存在诸多争议,这些障碍使目前检察联络点开展的维稳工作存在先天障碍。

(二)编制缺少,人手奇缺

检察联络点的工作是一个基层检察院全院的工作。但目前各基层检察院的编制和人员普遍很紧缺,工作点一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和人员。普遍做法是将工作点工作作为控申部门的一项业务纳入控申的工作进行考核,驻点工作人员则基本靠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兼职。

由于工作点的工作并不是各个业务部门必备的考核项目,因此各个业务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增设工作点后新增的日常工作会积压在控告申诉部门,使控申部门在增加大量事务性工作。二是处于一线工作的控申部门没有精力来整理工作点经验和研究检察联络点的发展方向。其他部门的同志虽然相对控申部门的同志更有余力来进行工作点工作的总结和研究,但因缺乏对工作点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和深入了解,也无法对工作点的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整理和工作开展方向上的研究。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检察联络点工作的发展。

(三)检察职能宣传不到位

工作点前期开展的工作中,做的最多的是宣传工作。从目前检察联络点开展的法制宣传看,基本上都是结合社会的热点进行法制宣传,或者更进一步,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这些宣传客观上拉近了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检察机关亲民爱民的形象。但是,由于这些宣传中对检察职能涉及不多,基层群众并没有因此就全面了解和知晓了检察机关的职能。仍有群众不了解,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有群众到公安经侦部门去举报应归检察机关管辖的贪污受贿行为的状况。这充分证明检察机关依托工作点进行的法制宣传存在着对自身职能宣传不够的问题。

普通民众对检察职能的不了解,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检察机关在工作点的宣传越大,就有越多的非涉检信访涌入检察机关,大量的非涉检信访涌入检察机

关,使人手奇缺的控申部门疲于奔命。控申部门无精力和时间对工作点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也没有人员来制定具有检察特色的宣传方案,这反过来又会导致非涉检信访的增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维稳信访工作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渐增多,短期内又无法解决控申部门编制和人员稀少问题的情况下,探索科学的工作机制来解决工作点工作后继乏力和检察特色问题,成为当前之首选。

第五篇: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是唯一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而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在检察机关的职责中占有很重要的的地位。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工作开展的是否顺利,影响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任务的完成。因而,完善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水平是一项相当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就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内容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依照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主要是通过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的方式。其次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进行法律监督。它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刑事诉讼法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第二是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其方式是提起抗诉。再次,是对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具体表现为对交付执行、收押、监管、释放、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等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二、现阶段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检察机关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追究

犯罪上,而忽视了对其他机关的监督,使相当部分的内容流于形式。因为怕影响与其他机关的关系,而在相互妥协中追求某种平衡。

(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的监督,首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不能主动监督。对于公安机关该立而没立的案件,一般而言,是通过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提出,再由检察机关作出决定。从这一点上说,如果公安人员徇私舞弊与犯罪嫌疑人一起打击报复被害人,或在利益的驱使下,被害人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对此种情况,检察机关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其次,对不应立案而立案的行为没有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行为进行监督,但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行为也有大量违法现象存在,其危害性同样不能忽视,如这种违法行为得不到纠正,立案的合法性就失去了不保障。(1)再次,对立案监督缺乏强制措施的保障,刑事诉讼法87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众所周知,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条件、模式,后果,而从这一条法规中,看不出法律后果是什么。在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法律条文缺乏制裁措施,往往公安机关未必把检察机关的通知认真得执行下去。

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的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对立案监督一样,对侦查活动的监督缺少权威性的强制措施,监督活动往往走样。《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3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应当根据公安机关的回复,监督落实情况,没有回复的,应当督促公安机关回复。”而实践情况往往是,既然公安机关不愿回复,你“督促”又有何用,这种不具权威性和操作性的规定在实践中自然得不到贯彻。(2)据有关媒体报道,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甚至当着检察人员的面将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撕得粉碎。另一方面,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相当有限,相应的保障机制更加缺乏,以至于监督效能较低,并常流于形式。

(二)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依照六部委《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4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厅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这样,审判监督成了事后监督,书面监督,从而使庭审活动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监督,审判人员滥用审判权侵犯当事人合法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有限,除了提起抗诉这有效手段外,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又是那么苍白无力,监督缺乏有效保证,对于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没有具体规定。

(三)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作为看守所是一个临时的羁押场所,法律上规定只关押未决犯,但现实中,对于一年以下的已决犯大都关押在看守所,这一点已违反了法律的规定。现在,这种行为存在合理与合法的矛盾,一方面,法律不允许这样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关押场所严重不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是否对这种行为作出否定的决定。第二:对于执行机关申请减刑、假释的行为。现阶段,对于这种行为,是依靠审判监督的程序进行的,这样,单凭一分法院的裁定书,检察机关在审查时很难得出减刑或假释是否合法,是否正确的结论。如果执行机关在提起减刑或假释的活动中有违法行为,用这种方式是难以发现的,更难以纠正。(3)

三、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完善方法

对于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和侦查活动,从长期的目标而言,应当确立侦检一体化,使检察官在侦查阶段占核心地位,增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程序的监控力度,使侦查机关的所有诉讼行为,特别是调查取证行为,必须服从检察机关的领导、指挥和监督。围绕侦检一体化进行的司法改革包括:

1、区分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将公安机关的刑事司法警察在业务上归检察机关节制。

2、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侦查指挥权,以便于其对刑事侦查的引导、监督和对犯罪行为审查、控诉。

3、侦查机关不能再独立享有立案、撤案的重大的诉讼权力,只有检察机关才享有最终的审查决定权。(4)从近期目标而言,一是在法律上明确强制性惩罚措施的规定,在法律应规定对严重刑事案件,经检察院监督以后仍不立案,或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或在侦查活动中违法但拒不改正的,应当以渎职罪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二是完善立案监督制度,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都享有一定范围的刑事立案权,应把它们也纳于立案监督对象。同时也把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行为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这样刑事立案监督才更全面、科学和完整。三是扩大侦查监督的手段,将那些直接限制或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其他权利的重大的强制侦查措施,如搜查、扣押等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和控制范围,原则上规定侦查机关只有经检察机关批准后方可使用,而

不能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5)

对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的及时性和权威性,对法院的违反程序的行为要当庭指出,如法院拒不接受建议,检察官可以主动退庭,要求延期审理向本院的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汇报,寻求解决途径,而不能任由违法的诉讼活动继续进行。如还不能解决问题,建议渎职侦查部门对其以枉法裁判罪进行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将自诉案件和书面审理案件纳入审判监督的范围,检察机关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这类案件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避免造成监督空白。(6)再次,可以在法律上规定检察机关拥有向人大提起弹核权,如审判人员拒绝纠正违法行为,检察机关有权向人大提起弹核,建议撤消其审判员资格。

对于执行机关的监督,一方面,要在法律上给看守所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应当准许其关押短期的已决犯,对其权限作新的定义,同时,对驻监所检察室的人员进行优化配备,适应新的形势。另一方面,对执行机关提起的减刑、假释的申请,要规定先由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提交材料,由检察机关审查以后,再向法院提交申请。如不符合条件的,可以作出检察意见,把材料退回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

(1)杜昌发、邝红魁《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思考》《检察实践》2000/

3(2)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赫海斌、刘晗《检察机关应加强对申请减刑、假释的法律监督》《检察实践》2000/4

(4)刘树选、王雄飞《略论我国的检察监督权》《中国检察论坛》2000/

2(5)左为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版

(6)吴永刚、陈宏《对审判监督的再认识》《检察实践

上一篇:家长会主持人开场白下一篇:家长会开场白及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