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2024-04-09

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共11篇)

篇1: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上的体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的核心就在于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执法为民。执法为民的法治理念要求检察机关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一、执法为民,是检察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坚持执政为民,落实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原创:http:///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执政与执法是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执政为民,自然地包含了执法为民。党的领导和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通过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社会的民主生活,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得以实现。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执行宪法、法律,其宗旨就是要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执法为民,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化,是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体现。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执法为民,就是公正执法,让手中掌握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执法工作好坏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并以此指导屯贫飨钪捶üぷ鳌?/agt;

二、执法为民,是检察机关具体执法实践的行动指南。要使执法为民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工作中,落实到检察人员的具体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检察机关就必须牢固树立为民执法的执法宗旨。做到:

1、增强服务大局意识。邓小平同志强调:“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处理不当,就会付出代价。”大局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所在,破坏大局就是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大局就能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检察机关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法为民,就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执法观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党全国在新世纪初的中心任务。当前,检察机关要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要把做好本职工作为根本手段,以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努力为推动经济建设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要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大力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

2、增强公平公正意识。“法贵于行,行重于正”。司法的公平公正是法治的永恒主题,是执法活动的灵魂和最高价值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途径和最后屏障。实现司法的公平公正,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无论是打击犯罪,

篇2: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关系的思考2007-02-10 16:47:3

3关于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关系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检

察机关不断的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法律监督的能力,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本文将就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关系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一、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的关系,不断更新执法观念

检察机关要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提高工作能力发挥好职能作用,就要首先认真正确分析群众诉求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的哪个方面,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只有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存在根源,才能对症找到解决处理的办法。当前群众诉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冲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利益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有的是由于政府决策失当造成的;有的是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或者不作为行为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不严肃或错误决定造成的。这其中,也

涉及对检察机关的反映。特别是一些群众的合理诉求,因部分检察院和检察干警的执法观念的偏差而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检察机关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正确执法观,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促进严格执法。要清醒的认识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权力,是检察机关必需履行的职责,不敢于监督就是矢职,甚至是渎职;所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为人民的利益敢于为维护司法公正而依法监督。同时,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办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事后监督与主动监督的关系,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的关系,检察工作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真正理解,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才能提高监督的质量,强化监

督的效果,保证法律监督达到预期目的。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司法效果的关系,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检察机关要减少人民群众诉求数量,减少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就要做到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做好预防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我们检察机关必须认真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检察机关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特别是着重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同时也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问题,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群

众利益无小事”政府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做出的决策、决定,都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检察机关必须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力度,监督工作要到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工作中还要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在政策法规教育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在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中,提高政策法制观念,规范行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只有广大群众掌握和理解了政策,统一了思想认识,发挥好政策法规的作用,解决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要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履行检察职能,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依法打击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廉政建设的能力;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按照高检院“加大工作力

度,提高正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检察工作总体要求,全力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稳定意识,充分发挥批捕起诉和控告申诉职能,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扰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抓好集中处理涉法涉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部署,始终把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法律监督的薄弱环节,全面强化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依法纠正诉讼活动中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突出问题,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三、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司法效率的关系,注重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矛盾

当前人民群众诉求的问题表现形

式十分复杂,尤其是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讲究策略和方法,防止因为处置不当或者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首先,要坚持积极疏导的方针。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加强疏导,就是对于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要主动听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主动解决,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主动办理。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尊重和保护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热情。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以畅通社情民意为主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核心,切实保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依法规范信访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接访、定期接访制度,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做好“三个百分之百”工作。要不断提高

重要信访的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要依法保护人民群众正当的信访权利,对于群众的无序上访,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和劝阻。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调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改进和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群众执行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既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自身利益,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又要引导群众按程序、依据政策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再次,要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

事件。主要是立足于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完善处置预案,并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和问题。

四、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行为与接受监督的关系,用监督力量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

当前,主要是以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为重点,大力推进检察改革,努力实现法律监督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强调,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反映最突出、制约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理,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依法办事。政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必须规范,执法活动必须公开,执法责任必须明确。检察机关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上级指示精神,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要扎实稳妥,慎重有序,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进行,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要主动接受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坚持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依靠党委排除执法活动中的干扰和阻力。二要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决贯彻执行人大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检察工作或有关专项工作,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监督员视察检察院工作。三要继续深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对“三类案件”的有效监督,确保人民监督员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督权。四要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继续推行检务公开,对有影响的涉检信访案件进行公开审查,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规范执法行为。

篇3: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一、应当树立正确的刑事抗诉理念

总结近几年基层检察机关的刑事检察实践,分析基层审判机关刑事判决、裁定的审查情况,表明以下趋势亟需在刑事审判监督工作予以研究:1.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打击刑事犯罪的轻缓意识有所上升,量刑偏轻案件明显增多,轻刑化趋向明显;2.由于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审判监督力度,审判机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基层审判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采信证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开展量刑、严格执行诉讼程序保障程序公正等工作不断加强,刑事判决、裁定量刑畸轻畸重等明显不当的案件明显减少;3.在刑事案件量刑规范化工作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正确理解并适用量刑规范化相关规定的问题不断产生,刑事判决量刑不当案件明显增多。在这些趋势面前,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宥于固有观念,不能有效应对,有的坚持刑事判决畸轻畸重才开展抗诉,有的对偏轻偏重的刑事判决采取不予抗诉的处理方式,有的对量刑规范化意见所具有的司法解释性质和地位认识不清,故对未适用量刑规范化意见的判决结果莫衷一是,抗还是不抗左右为难。这些情况和问题对基层检察机关刑事抗诉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这些趋势有效开展刑事抗诉工作,需要基层检察机关在树立正确刑事抗诉理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刑事抗诉的方针和原则,标准和范围。

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刑事审判和刑事检察工作现状,在刑事抗诉工作中应坚持树立以下理念:1.坚持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对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导致量刑畸轻畸重的,应当坚决抗诉;2.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量刑偏轻偏重的,一般不宜抗诉。但对于社会反响强烈,社会矛盾未能得到有效化解的突出个案可予以抗诉;3.坚持正确适用量刑规范意见,对违反量刑规范意见的规定导致量刑明显不当的,应当积极抗诉;4.坚持程序公正,对审判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影响公正判决的,应当予以抗诉。

二、应当创新审查判决模式

高检院1999年颁发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收到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书或者裁定书后,应当及时审查,承办人员应当填写刑事判决、裁定审查表,提出处理意见,报审查起诉部门负责审核。对需要提出抗诉的案件,审查起诉部门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案情疑难或者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这一规定随着刑事检察实践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审查现状。一方面,检察抗诉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是两项不同职能,适应“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需要,司法理论界认为,两项职能适当分离更有利于加强审判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检察机关正在探索刑事判决(裁定)的审查新方式。有的基层检察机关在公诉部门内专设诉讼监督小组,或指定专人开展专门的审查工作;有的基层检察机关成立专门的诉讼监督部门开展专门审查工作,改变了以往同一部门同一人员既履行诉讼职责又履行诉讼监督职责的“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笔者认为,为适应诉讼监督理论发展和诉讼监督实践需要,应当创新刑事案件判决(裁定)审查模式,建立起以同步审查为核心的刑事案件判决(裁定)审查机制,以推动基层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工作尤其是抗诉工作的展开。1.建立横向同步审查机制。在未设立专门诉讼监督部门的基层检察机关,应成立审判活动监督小组,在公诉案件承办人员填写刑事判决(裁定)审查表并提出处理意见的同时,审判活动监督小组应指定专人同步审查案件并提出意见,意见一致时,报经分管副检察长决定;意见不一致时,由分管副检察长报检察长决定。在成立专门诉讼监督部门的基层检察机关,在公诉部门审查并提出意见同时,诉讼监督部门也进行同步审查并提出意见,意见一致时,报各部门分管副检察长决定;意见不一致时,由各部门分管副检察长报检察长决定。2.建立纵向同步审查机制。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起上级检察机关同步审查下级审判机关刑事判决(裁定)的制度。考虑到分级负责和突出重点的要求,这种同步审查可考虑选择三类案件,即职务犯罪案件、基层检察机关检委会讨论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社会影响大、当事人对判决结果强烈不服等案件。

三、应当选准抗点

抗点即抗诉理由,选准即确定充分,选准抗点即要求抗诉理由确实充分,这是保证抗诉案件质量的基础。首先,应明确抗点的范围。根据《刑事诉讼法》及高检院2001年2月颁发的《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及201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刑事抗诉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定,抗点的范围主要包括:1.刑事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方面确有错误,导致定性或量刑明显不当的;2.刑事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方面确有错误,导致定性错误或量刑错误的;3.审判机关在审判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影响公正判决或裁定的;4.审判人员在案件过程中,有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等行为,影响公正判决、裁定的。上述四种情况是抗诉案件的传统抗点,应当坚持。

笔者认为,随着量刑规范化意见的实施,不能正确适用或错误适用量刑规范化意见的问题不断发生,因此,在上述四类传统抗点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一点:即刑事判决(裁定)在适用量刑规范化意见方面确有错误,导致量刑不当的,应当予以抗诉。主要包括以下情形:1.量刑时遗漏量刑情节导致量刑不当的;2.量刑时增减计算错误导致量刑不当的;3.认定量刑情节错误而适用量刑规范化意见导致量刑不当的;4.量刑时自由裁量量刑情节增减幅度明显偏失导致量刑不当的。为有效监督量刑规范化意见的实施,基层检察机关应要求基层法院在送达刑事案件判决(裁定)时,同时送达量刑适用文书,以便于基层检察机关进行审查。其次,应认真开展抗点审查工作。一方面,要围绕抗点审查选择抗点的法律依据,充分论证选择抗点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情形,相关法律规定是否存在争议,真正做到选择抗点于法有据;另一方面,要围绕抗点审查相关事实和证据,查明选择抗点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认定事实的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是否已经合理排除。同时,要审查庭审程序和审理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法规定,当事人权益是否依法得到保障,是否存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影响公正判决的问题,从程序公正的角度进行认真审查。在此基础上,要围绕抗点审查是否存在不宜抗诉的情形,真正做到既严格执行法律,依法抗诉,又克服就案而抗、孤立办案的片面做法,达到办理抗诉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其三,应根据抗点开展抗前补证工作。对于刑事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应重点收集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相关指导案例、专家学者学理解释等;对于刑事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采信证据方面的错误,应重点开展补充调查工作,围绕抗点收集补强相关证据,进一步排除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矛盾、认定事实与裁判结论之间的矛盾;对于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方面的错误,应重点收集庭审记录、庭外关于审判人员违法违规问题的举报材料和调查材料。只有加强抗前补证工作,才能在是否抗诉问题上做到决策正确,才能使上级机关积极支持抗诉,从而保证抗诉效果。目前,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宥于观念和警力不足的限制,不注重抗前补证工作,就案而抗,导致上级检察机关不支持抗诉或审判机关不采纳抗诉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应当注意避免。

四、应当形成抗诉工作合力

(一)形成内部工作合力,基层检察机关应加强内部配合工作,承担诉讼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的部门和检察官,在履行各自职责过程中,要加强沟通配合,保证信息共享,意见交流畅通;(二)基层检察机关对于拟提出抗诉的案件中,一般应在决定抗诉前听取上级检察机关的意见,积极争取上级检察机关对提出抗诉案件的支持,尤其是对于涉及维稳、涉及受害人强烈要求、涉及本地区执法导向等可抗可不抗的案件,要积极汇报请求支持;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刑事抗诉案件的业务指导,尤其是重大普通刑事案件、职务犯罪案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要提前介入,了解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必要时,上级院可派员列席基层检察机关召开的拟抗诉案件的检察委员会,并帮助基层检察机关开展相关协调工作和排除干扰工作;(三)形成内外工作合力。一是加强与侦查机关(部门)配合,对拟抗诉案件,在决定前可听取侦查机关(部门)意见,对需要开展抗前补证工作的,商请侦查机关(部门)积极支持。二是加强与审判机关的沟通,积极阐明检察机关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的理由和依据,认真落实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加大对刑事抗诉的监督。三是加强重大刑事抗诉案件向党委、人大的报告工作,争取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保证抗诉工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穆红玉.我国刑事抗诉制度若干问题研究[A].检察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篇4: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再审;强制性解释;抗诉

中图分类号:DF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15-01

问题之一:法院能否单方面作出此种强制性解释?

对于上述司法解释,我们尚且不论其解释的内容是否具有合理性,单就法院能否有权单方就诸如此类的问题作出解释而言,就令人不无怀疑。因为检察机关能否就维持原裁判的判决裁定再行抗诉,由哪一级检察机关提出,以及应向哪一级法院提出,这些问题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法院适用法律的问题,而是直接涉及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权以及检察机关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因此,法院对上述问题单独作出司法解释的行为是欠妥的。相反,应由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解释,而当两家存在分歧时,应由立法机关作出立法解释。

问题之二: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上级法院能否将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再审呢?

在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上级法院几乎一律以裁定或函转方式将案件交给做出被抗诉裁判的下级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法在第184条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也就是说,民事案件业经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再审,为了便利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审判,原则上应由原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而上级法院提审只是一种例外。检察机关则认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抗诉权而引起的再审,应有别于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法院系统内部监督引起的再审,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无权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民事案件。而且司法实践中,接受抗诉的法院大多指令下级法院再审,将检察机关置于一般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这也无疑影响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不符合法律规定。我认为,检察机关的意见是可取的,而法院的作法则明显存在不妥。首先,法院的做法不符合民事诉讼立法的精神,我国民诉法之所以没有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抗诉权,其立法意图固然一方面是为了对抗诉的条件把握得更加准确,使抗诉的提出更为慎重,但另一方面,显然也包含了在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情况下,应由其上级法院予以再审的意思。其次,法院的做法既不利于对错误裁判的纠正,也不利于发挥上级法院的审判监督职能。事实上,由原审法院纠正自己的错误显然要比由上级法院来纠正困难得多,尽管在再审案件中需另行组成合议庭,但必竟这种纠错是在同一单位乃至同一庭室的同事之间进行,更何况有些原审裁判本身就是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或经法院院长同意决定才做出的呢?面对如此情形,即使再审合议庭成员是公正无私的,但其所承受的压力和面对的阻力却是可想而知的。相反,由上级法院再审,一方面既减少了因自己纠正自己错误所带来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又为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工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上级法院通过对抗诉案件的审理,及时发现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再次,检察机关的职能和地位,决定了上级法院不宜将案件交由做出被抗诉裁判的下级法院审理。因此,从维护检察监督权威出发,我们认为既然上级检察机关已就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向上级法院提出了抗诉,上级法院就应当再审,而不能以裁定或函转的方式将案件再交由做出被抗诉裁判的下级法院审理。

问题之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原抗诉机关再次提出的抗诉是否有依据?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认为,凡作出维持原裁判的判决裁定后,原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再次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我认为这一解释没有法律依据;我国法院赋予了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利,却没有在法律条文中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次数加以限制,而原抗诉机关对原审法院再审后维持原判决的案件再次抗诉,仍属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符合法律规定,法院没有理由不予受理。按最高院批复中的解释,再次抗诉须由原抗诉机关的上一级检察机关提出法院才受理,这实际是把提起抗诉的检察机关限定在省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这显然有悖于抗诉中的对等原则,导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级别上的严重失衡,即由最高检察院对中级人民法院的再审裁判抗诉,省级检察院对基层人民法院的再审裁判抗诉。另外,由原抗诉机关的上级检察机关进行抗诉,也存在着工作上的难度,因为抗诉机关的级别越高,离案件发生地、诉讼参与人所在地、离原审法院就越远,那么抗诉机关调阅案卷材料,调查核实证据也越发困难;而且,此规定不仅给抗诉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会加大省级检察院及最高检察院的工作负担,有失检察机关内部分工的均衡。

问题之四:如果最高人民法院驳回最高检察院的意见时,能否将此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呢?

对此问题有人持肯定态度,其理由是:㈠依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检察院、法院均由人大产生,其工作均应向人大负责,所以全国人大是唯一有资格,也是唯一有权威依法裁决检察院、法院两家争议事项的机关;㈡既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当然也应有权撤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判决和抗诉;㈢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司法解释工作的决议》第2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如果有原则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既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裁决两家的司法解释分歧,同样也应有权裁决两家办案工作上的分歧。

篇5:检察机关如何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1、立足本职贴近群众。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把公正司法、执法为民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一是注重发挥控申举报“窗口”作用,坚持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适时调处简单纠纷,增加检察院的亲和力。二是在案件办理中注重发挥“调节器”的作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轻微刑事案件不起诉听证会、“五种人”监外执行检察等群众欢迎的执法方法,增加检察院的公信力。三是开展检察延伸服务,做好案后回访工作,尽力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增加检察院的感召力。

2、关注民生关爱群众。坚持“关注民生,富民惠民”,努力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圆满解决新农村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涉农领域各类案件,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法律和党的政策的温暖,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坚持开展诸如“双百双千”、检察官“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服务”等活动,组织干警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农户,宣传法律法规,倾听群众的意见,协调产业开发,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帮助案件当事群众协调解决诸如生活贫困、就业、看病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扶贫济困”、“义务献血”、“检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拉近检察院与群众的感情距离。

3、接受监督取信于群众。要通过聘请人民监督员、检察联络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和公开听证等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开放型检察院建设,拓宽接受群众监督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问卷走访征求意见等机会,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地消化吸收和改进,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新时期检察工作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一些想法

1、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理念。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要将群众工作纳入检察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持之以恒,作为“人民满意工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特色。要立足检察院工作实际,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检察院工作的基本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事做事的出发点,以赤子之心、公仆之责、孺子牛的精神,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急群众所急,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护民之策,广开富民之路,强力构建民生司法,用实际行动为群众造福。

2、立足长远,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检察院群众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围绕绩效评价,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一是要建立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建立由党组统一领导、党组成员协调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二是要形成基层组织的社会活动机制。要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建设开放型检察院的要,以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强化群众工作职能,从而提高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公信力。三是要形成检察院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将群众工作的绩效纳入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制内容和业绩考评内容。四是要形成群众工作的全员参与机制。通过建立检察官责任岗。开展检察官与群众结对子等活动,落实检察院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一位党员都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要广泛宣传党内互助、群众志愿、组织共建、帮扶救助等项活动,凸显服务群众的良好效果。

3、科学总结,创新执法为民的方式方法。要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寻找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工作。一是“职能服务式”。组织干警在履行监督职能中广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活动,尽可能的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群众感情上的认同和支持。二是“宣传教育式”,利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公布案例、旁听案件审理等形式,加大对检察院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三是“平等说理式”。通过开展巡回法制宣传、街头法律咨询、召开座谈会、走访交谈、当事人现身说法等活动,让群众逐步深入了解法律、了解检察院、了解检察官,增加心灵上的沟通。四是“实惠影响式”。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围绕党政工作大局,调节各种社会关系,集合各种生产要素,尽力多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让人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信服检察院、信服检察官。五是“虚心求教式”。增强监督意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人民监督员”,召开案件听证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群众代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消化、吸收,切实改进工作,提高司法服务水平,不断树立司法新形象。

篇6:加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那么,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党建工作呢?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的党建工作,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本院、本局科室的工作实际,找准结合点。

一要在完成业务工作任务上找准结合点。检察机关的业务工作是按照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权和检察职能,增强监督力度,多办案、办好案。机关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业务工作,把业务工作重点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把业务工作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配合院领导和局科室负责同志,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积极投身于履行检察职能的主战场。要把检察业务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内容,教育党员干警正确理解和处理坚持党委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办案和“争创”活动的关系,办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的关系,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为了社会稳定,为了经济发展,为了惩治腐败,为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狠抓办案,把法律监督和各项检察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要在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上找准结合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检察机关党组织要切实抓好干警理论学习,坚持和强化党总支和支部成员抓学习制度,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把理论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宽理论学习的渠道,提高学习效果;还要认真做好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员干部理直气壮讲正气,旗帜鲜明扶正气,以身作则树正气,端正执法思想,讲思想统一,讲同心协力,讲爱岗敬业,讲遵纪守法,讲无私奉献,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三要在履行监督职责中找准结合点。反腐败斗争不仅关系全党工作大局,而且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检察机关是反腐败斗争的前沿阵地,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遏制腐败现象。党组织必须认真行使监督职能,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防微杜渐,在政治上做个坚定的人,经济上做个清白的人,作风上做个正派的人,用自己的榜样作用、人格力量去带动和影响他人。

四要在组织建设上找准结合点。加强党建基础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把党总支和各支部班子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坚强,业务上过硬,思想上求真,作风上务实,政治敏锐性强的集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要培养和壮大非党积极分子队伍,按照新时期“十六字”方针积极发展新党员,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那些政治上进步,思想素质好,业务上是骨干,纪律上严要求的积极分子身上。

篇7: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政工科整改措施

根据“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从2011年3月起,我院深入开展此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政工科干警认真组织全体干警进行学习,组织全体干警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建党伟业》等,激发干警发扬优秀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执法为民。根据活动要求,政工科干警认真进行了自查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在对照检查的同时,发现我科室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是否牢固立方面

政工科作为检察院综合部门,要求干警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强烈,在政治理论学习上要积极主动,我科室干警虽然能保质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但缺乏创新精神,领导怎么安排怎么做,还没用形成自己的办事方式。个别时候大局意识不够强,满足于办好本科室的工作,和其他业务科室交流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调动干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干警认真开展自学,增强理论素养。多读书,勤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加强沟通和联系,积极配合其他业务科室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是否存在偏差方面

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干警是法律监督执行者,作为政工科干警,虽不直接办理案件,却肩负着教育本院干警牢固树立“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针对以上问题,要充分利用本院一、三、五晨会学习,抓紧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教育。并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将学习内容上传至内网,开辟学习交流平台。

三、执法能力、执法作风是否得到新提高方面

社会发展也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名检察干警,要不断提升执法能力,严格执法作风。要牢固树立文明执法理念,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杜绝暴力执法,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

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新提升方面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深化反恐严打斗争、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四项重点中国为着力点,为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精神面貌、纪律作风方面是否得到新转变方面

篇8: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一、致力于执法理念的铸造, 着力强化和谐执法意识

(一) 树立和谐执法理念

和谐执法是一种方法要求, 也是一种境界的体现, 它折射出执法的水平、能力, 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因而, 检察机关在依法打击犯罪活动、调解矛盾冲突等工作中, 要更加注重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的更高要求, 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还要从内涵和外延上善于把各种对抗性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每个检察官在执法办案中牢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总目标, 时常从服务大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自觉把自身所从事的检察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认识, 去定位, 去把握, 去检验。

(二) 端正和谐执法态度

坚持把是否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检察工作的重要标准, 使整个检察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大局。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明确刑罚手段处理案件的范围, 凡是属于民事、行政手段调整的事项不得随意使用刑事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刑事司法手段, 增加和谐因素, 化解不和谐因素, 从源头上消减刑事发案的各种隐患, 以维护稳定, 促进和谐。

(三) 倡导和谐执法理念

对非对抗性的犯罪, 在依法惩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矛盾的化解。这就要求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 把执法办案与解决矛盾纠纷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忠诚、理性、平稳地履行职责, 客观、周全、审慎、平和地执法办案, 坚持以诚待人、以善处事、以理服人, 注重强化公平公正意识、文明尊权意识、平等保护意识、司法诚信意识, 真正做到理性执法, 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

二、致力于执法过程的规范, 认真落实和谐执法措施

(一) 在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注重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规范自身执法行为, 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 使检察机关的每一项执法办案活动都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要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细化办案流程, 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和谐执法。在内部监督制约方面, 要建立案件首办责任制和分管领导负责制, 严格落实错案追究制, 认真执行赃款赃物管理规定, 确保办案的公平公正。在外部监督制约方面, 要深化和加强人民监督员工作, 认真实施“一案三卡”, 确保监督到位。

(二) 在文明执法上下功夫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 慎用强制措施, 强化为民思想, 尊权及平和执法理念。在初查时, 要注意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 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在讯问时, 要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 不使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侮辱人格。在搜查时, 要注意回避老人和未成年人, 做到行为文明, 举止得体。坚持把文明取证与保障办案质量相结合, 强化文明意识, 规范文明用语, 确保办案安全。

(三) 在落实宽严相济上下功夫

依法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就是要切实做到该严必严, 当宽则宽, 宽严适度。要注意以和缓、和解的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慎刑、轻刑、少刑, 惩罚、教育、矫正并重, 化消极为积极, 化冲突为和谐, 解矛盾于初发。要依法实行重罪严惩、轻罪宽治, 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惩处, 对于轻微犯罪或者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 以及具有教育挽救可能的犯罪人, 尽量采取非刑罚化的方法和手段。在审查逮捕和提起公诉环节上, 要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和过失犯, 慎重逮捕和起诉, 可捕可不捕的不捕, 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尽量不捕不诉。对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 要认真落实帮教措施, 促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改邪归正。同时, 要积极推行刑事和解制度, 力求把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降到最低点, 有效地融解和减少社会中的对抗性矛盾。

三、致力于执法目标的实现, 注重体现和谐执法效果

(一) 通过提高质量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要正确处理办案力度与办案质量的关系,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依据法律规定定性定案。对案件质量要实行经办人、部门领导、分管领导三级监控体系。通过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职务犯罪大案要案, 营造廉洁勤政的政务环境;通过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二) 通过强化服务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做到既严格执行法律, 依法办理案件, 又防止孤立办案、就案办案, 把执行法律和执行政策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 严格区分民事经济纠纷、一般违法行为、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和执行政策中的偏差等与犯罪的界限, 支持改革者, 保护创业者, 惩治犯罪者。

(三) 通过注重细节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细节决定质量。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行使检察权中无小事。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 必须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在接访、搜查、讯问、调查等环节, 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在接待来访中要做到热情服务, 找准问题, 既帮助释疑解惑, 又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着力做好群众工作, 减少对立情绪, 定纷止争, 真正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 实现息诉罢访, 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四) 通过关注民生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要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坚持以民为本, 关注民生, 做到执法为民, 公正为民, 清正为民。要稳步推进被害人帮助制, 从“法律帮助”、“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心理帮助”四个方面, 着力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维权护法, 从而在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检察功能最大化。

篇9: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从我省乃至于全国的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对于行政检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缺乏体系化的制度建构。现有的制度体系已经为行政检察工作的拓展提供了制度性的资源,但是还缺乏精细化和体系化。与抗诉相比,抗诉工作作为民行处的工作重点,已经多年,不但形成了体系化的办案规则,而且,也形成了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而行政检察工作在制度上恰恰缺少这一块,既缺少办案规则也缺少工作衔接机制。这也是导致行政检察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从工作机制上来说,已有的行政检察工作呈分散化的样态。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行政检察工作,有多个部门有所涉及,民行处当仁不让属于行政检察的主要工作部门;反渎部门管理着一块,他们主要是针对在渎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之下,或者针对被监督部门存在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提出检察建议进行整改。反渎部门的行政检察工作主要是一种事后监督,有特定对象的监督。侦监部门也管理着一块。多头管理的不足在于,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足,最终导致监督缺乏体系性、连续性和重点性。

第四,行政检察工作部门组织程度不足。目前对于行政检察工作的是一种民行合一、以民为主的工作机制:行政检察工作和民事检察工作合署办公,紧紧围绕民事抗诉开展工作,行政检察工作既无分管业务领导、也无专职的办案人员。从民行处人员的配备来看,山西省行政检察部门民行处力量有所不足,只有10多个人,其中包括离岗和接近退休人员,所学专业基本上是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没有学习研究行政法专业的人员。在这样的组织和人员配备的情况下,民行处人员基本上忙于日常工作和抗诉工作,至于行政检察工作,实在缺乏力量开展。

二、立足实际,积极拓展行政检察工作

今后,为了促进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应该本着“依法探索,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依法探索指的是,要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开展行政检察工作;积极试点指的是,由于行政检察工作属于新型的工作领域,为了总结经验,有序进行,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稳步推进指的是,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规范制度,积极推广。

目前的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行政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行政检察工作当中今后院里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今后几年,院里应当积极开展对于行政检察工作研究和探索工作。首先,院党组要在思想上把行政检察工作重视起来,以带动行政检察工作的进行,要把行政检察工作放到与自侦、公诉部门同等的位置来看待。其次,今后在每年的工作部署中,都要把行政检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第三,要组织全院的干警进行有关行政检察工作的学习,在全院干警之中,提高对于行政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要成立一个开展行政检察的临时性的内部协调机构,负责关于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行政检察工作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工作领域,在目前的组织机构的配备上,尚缺乏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因此,需要在院里成立一个由院领导负责,由民行处负责行政检察工作的处领导参加的内部协调机构来协调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

第三,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行政检察工作的是一项新型的工作领域,这个“新”字,决定了行政检察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就全方位地在全省范围内拓展开来。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行政检察工作应该选择试点单位进行试点,继而总结经验,最后再行在全省范围之内进行推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选择两个情况有所差异的地市,每个地市再选择两个县区开展行政检察的试点工作,其他有条件的市可以跟进。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形成比较对照,便于经验的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研究以及调研工作。由法律政策研究室牽头,开展有关于行政检察工作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确定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省内外进行招标,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检察系统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以期对行政检察工作在理论上进行探索,为行政检察工作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以政研室牵头,在省内外积极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选择山东、湖北等已经开展行政检察工作的省份进行调研。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对方经验,以期对我行政检察的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指导。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召开关于行政检察工作的理论研讨会,对行政检察工作做全面性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的总结。

第五,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所涉及行政检察的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将其归到民行处统一进行管理。我们知道现存的行政检察工作还处在“分而散”的战国时代,彼此不相统帅,各自为战。这样的状态和机制,非常不利于行政检察工作的的开展,使得行政检察工作既无明确的工作重点与目标,也无法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的行政检察工作,以期职权统一。在目前的工作职能框架下,将行政检察工作归口到民行处统一安排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办法。这样做既与民行处的职能相契合,又便于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工作。

第六,在现有的制度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积极展开监督工作,要形成既有现实成效又有制度支撑的长效工作机制。总所周知,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在行政机关执法行为中,其地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也是非常关注,因此,对于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既有必要性也是非常重要;正如上文所述,在现有制度框架之内,《人民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其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进行了特别的授权,因此,因此,无论是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上,都应该对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开展行政检察监督。具体的来说,应该由民行工作部门,制定对于人民警察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的工作规则,然后会知公安部门,形成彼此配合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于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的行政检察工作。

第七,要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开展行政检察工作。行政执法领域非常宽广,而行政检察工作则是刚刚开展,其制度、工作机制、人员配备、经验等等,都非常的不足,因此,要全面展开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检察工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工作。因此,要有目标性的选择一些重点行业的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工作。就目前来看,可以选择一些惠民工程和重点涉民领域进行行政检察,这些工程和领域关系民众疾苦和重要利益,应该对其开展行政检察工作,比如这些领域包括城中村改造、土地出让、食品安全、行政综合执法等等,尤其是要针对城中村改造,应当派驻检察室。另外,要对一些关涉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进行行政检察监督,比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

第八,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之上,要形成对于行政检察工作整套内部工作制度。现有的行政检察内部工作制度非常不健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对行政检察内部工作制度进行研究和制定,以期为行政检察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第九,在积累一些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要与人大法制部门进行对接,力图人大通过在省内进行行政检察的法规制度。从外省的经验来看,山东、福建、北京等地已经通过地方权力机关为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撑,因此,我们也应该积极与人大展开联系,以期通过相应的工作机制,乃至于出台相应的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为我省的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篇10: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检察机关不仅要增强监督意识,还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司法公正,在当前更应重视加强公安立案监督和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把监督与查办司法、执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结合起来,以维护司法制度的公正和权威。

1、防止公安机关插手民事经济纠纷。

公安机关超越权限,以查处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为名,直接插手干预一些合同、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既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还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愤怨对立情绪,有的甚至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既干扰经济纠纷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又侵犯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应拓宽民主渠道,及时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

2、加强对法院执行不力的监督。

执行权有“主动性”和“单向性”等特征,信息不对称,当事人制约不了,所以只能以“权力制权力”。“执行难”固然有难克服的客观因素,但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表现 1

出来的消极现象仍然突出。检察机关应当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定期询访或个案专访的形式,对人民法院执行的情况进行督察,督促执行的及时到位。并及时行使监督意见、暂缓执行建议、检察建议等权力。

二、拓宽预防犯罪的范围。

目前检察机关预防犯罪的范围主要是预防职务犯罪。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物质繁荣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变成了一大突出的社会问题。检察机关能否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主动与中小学校联系,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从而达到保护青少年并减少其犯罪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更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理想信念、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三项教育活动。

加强改进检察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坚持对检察队伍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带头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检察形象。尤其对于出庭检察官应作装出庭,注意文明用语,避免刻薄和高高在上的气势。

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完善和落实自觉接受监督的机制和措施,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真正用来

为人民谋利益。

四、尊重律师办案,加强与律师沟通,充分交换意见,提高案件质量。

从某种角度来说,律师和检察官的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希望案件能得到公正判决。对于持有执业证的律师来访,取消盘问登记,予以开辟绿色通道,与一般的当事人区别对待。

对于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保障律师的会见权,不推诿不拖延不冷漠,更不应设置限制条件。

篇11:关于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必须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检察机关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为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关注民生保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监督、教育、预防和保护的职能作用,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严厉打击犯罪,特别是少数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要有效落实刑罚,对犯罪分子不能一棍子打倒,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坚持以改造为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腐败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腐败案件能否彻底查既影响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一定要顺应群众的呼声,坚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特别是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职务犯罪行为、严重危害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行为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问题,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让群众感觉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二、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管理手段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我们要在认真总结、学习社会管理创新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深入分析我们遇到的问题,找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要以便民、利民为主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 1

事。进一步创新检察机关服务社区的机制,拓宽便民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以检察院联络员等形式,为社区群众提供贴心式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巩固、完善与社区矫正工作、被害人关爱工作的联系,提升检察工作质效。

三、要紧紧围绕转变作风,乐于、善于做好群众工作

上一篇:珞珈宣言-让党旗更鲜艳5则范文下一篇:花都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