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错案的预防、发现、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以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为视角

2023-02-24

近年来媒体频繁曝光的系列冤假错案, 如杜培武故意杀人案、赵作海故意杀人案、于英生杀妻案、张高平叔侄杀人案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压力下, 司法机关调集专案组就舆论错案重新展开调查, 对受冤被告进行司法赔偿, 并对当时的办案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以期挽回司法权威, 重获公众信任。然而, 这种迟到的正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也不能让群众满意, 我们必须从相关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反思, 进一步完善错案的预防、发现、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 才有可能消灭错案或将错案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上述提及的冤假错案或因“亡者复活”, 或因“真凶归来” (1) 颠覆司法审判而引起媒体、社会公众关注, 从而重新走入司法纠错环节, 而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自侦案件, 却因其特殊性即便出现错案也很少会受到如普通刑事案件的关注程度。本文拟以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为视角展开论述。

一、自侦错案鲜受媒体、社会公众关注的原因

检察机关负责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2) , 这些案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 即国家工作人员 (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中的普通自然人, 这就大大缩小了潜在涉案人员的范围。其次, 这些案件侵犯的客体一般不会涉及到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 (除刑讯逼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案件) , 除非贪污贿赂类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或者渎职类犯罪有引起较大社会影响外, 很少会受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第三, 这些案件的犯罪手段越来越趋向于隐蔽性, 且案件在侦查阶段中一般都处于保密状态, 案件情况不易被外界所知, 犯罪结果也不会出现诸如“亡者复活”或“真凶归来”等明显推翻司法判决的情况。

正因为自侦案件出现错误很少能引起媒体、社会公众的关注, 就等于缺少了一条监督渠道, 客观上导致错案出现后不容易被发现进而得到纠正, 任其发展只会造成损害升级、后果恶化;加之自侦案件的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 这些人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由国家专门培养, 出现错案便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又自侦案件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 即原则上由检察机关集侦查权和监督权于一身, 一旦出现错案, 首当其冲会造成检察机关公信力下降, 进而引发公众对整个司法体系和机制的质疑,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强调, 各级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严防冤假错案发生作为检察工作必须坚决守住、不能突破的底线,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起案件。

二、检察机关当前面临的可能引发自侦错案的潜在因素

(一) 立案有数量考核与案件线索少、成案率低的矛盾

近年来, 各级院对检察业务工作的考评基本上以办案数量的多少决定考评的名次, 办案质量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 占分值比例较小 (3) 。这一规定的本意是防止一些地方出现压案不办和不愿办案等问题, 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前职务犯罪查办难的现状:不仅作为案件生命线和原动力的案源匮乏, 导致侦查工作无从开展, 而且犯罪越来越呈现人员高智商、手段高科技、高隐蔽性等特点导致侦查工作成案率低。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急于立案凑数、忽视办案质量, 出现冤假错案。

(二) 受举报人情绪影响或行政机关干预, 力求维稳、防止上访

有些署名举报人因自身利益受到被举报人侵害, “复仇”情绪明显, 又不熟悉检察机关办案的制度、流程, 迫切要求检察机关按举报内容快速并严厉查办被举报人, 结果不合其愿, 便会以办案人员收受贿赂、好处等为由滋事、闹访造成不良影响 (在多人联名举报的案件中更为严重) 。这种情况下办案人员迫于自身处境的考量或受到行政机关干预就容易从维稳、防止上访的角度制造出错案。

(三) 办案人员自身能力欠缺, 办案理念落后, 办案程序违法

一起案件经历初查、立案、侦查环节必然凝聚办案人员不少时间和努力, 因证据不足或犯罪构成要件欠缺而审结, 作不立案或不起诉处理使部分办案人员“心有不甘”;或者部分办案人员对犯罪构成分析不到位, 在认定事实、证据方面出错, 将无罪视为有罪或适用法律错误等。办案过程仍遵循惩治犯罪至上, 办案方式仍以攻下口供为主线, 继而以威胁、利诱、疲劳审讯等违法方式获取口供;忽略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忽略证据的收集, 或者片面收集有罪、罪重证据, 对无罪、罪轻证据视而不见等, 这些行为极易引发冤假错案。

(四) 侦监科、公诉科的审查意见不独立

自侦案件由于侦、捕、诉集于检察机关一体, 法律规定由检察机关不同部门来行使权力以起到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然而实践中, 一方面, 侦监科、公诉科因面临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多、办案时间紧的压力, 对于来自同一系统的自侦案件往往会在听取自侦部门办案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相应批捕或起诉决定;另一方面, 自侦部门因受侦查期限、办案考核等因素影响, 往往会向侦监科、公诉科表达自己的办案意见并请求被采纳。这种的做法容易使得审查监督环节流于形式, 实际上形成自侦部门“一言堂”的局面, 错案的滋生便有了合适的土壤。

三、解决途径:进一步完善自侦错案的预防、发现、纠正及责任追究机制

(一) 预防环节

一起刑事案件经由侦查机关的立案侦查到检察机关的批捕起诉最后到法院开庭审判, 源头上一旦出错就容易导致后续步步出错, 最终酿成冤假错案。这是因为在我国, 检察机关实际执行的是以“侦查卷为中心的审查起诉”主义, (4) 而审判机关执行的是以口供笔录为核心的“案卷笔录中心”主义。 (5) 以致“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真正决定中国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命运的不是审判, 而是侦查”。 (6) 因此, 做好侦查阶段的错案预防工作是整个工作的关键, 要求自侦部门办案人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行事。

1. 自侦部门

首先, 重人权。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并体现在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程序等具体法条中, 就是要求公检法人员将这一理念贯穿工作始终, 侦查人员要做到:告知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排除非法证据;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采取强制措施后及时通知家属;拘留、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逮捕人送看守所;讯问过程实行同步录音录像等。

其次, 重证据。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 重调查研究, 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 没有其他证据的,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就要求侦查人员改变传统“口供至上”的观念和做法, 转为由证到供, 且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的证据应当确实、充分, 这不仅有利于案件突破, 还能有效防止威胁、利诱、疲劳审讯等非法行为的出现。

第三, 重程序。证据的收集方式要合法, 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对收集的书面证据材料注明出处并由相关人员签名摁指印或由单位加盖公章;询讯问在法律规定的场所进行, 并执行讯问全程录音录像。

第四, 重提高。自觉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熟练并准确掌握每一种类型犯罪的犯罪构成, 明确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善于用一名专业法律人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排除外界舆论导向、举报人情绪或行政权力机关的干预;尊重法律、尊重事实, 不盲目攀比立案数, 不以办案数量多少论英雄。

2. 刑检部门

人民检察院基于履行诉讼监督的职责, 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过程中排除侦查机关违法获取的证据, 能有效地纠正违法侦查行为, 保障侦查活动依法进行, 并维护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7) 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应做到:第一, 认真审查案卷, 形成自己独立的办案意见。自侦部门报送的案卷本身就带着侦查人员的办案意见, 其中呈现的证据材料必然是经过筛选整理形成的, 其中可能存在片面收集有罪、罪重证据材料的情况;另外, 为顺利通过审查, 侦查部门会以案件有深挖价值或者侧重有罪描述的做法对审查人员进行说服, 这就要求审查人员通过审卷排除干扰, 发现疑点。第二, 认真核查证据, 排除非法证据。对证明犯罪事实的关键证据考证凿实, 确保证据的真实性;从询问、讯问笔录中仔细寻找有无诱供、逼供现象存在, 并可通过观看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发现是否存在供述与笔录内容不一致的现象, 确保证据、证词的合法性;证据之间进行对比, 排除互相矛盾或者存疑的证据。第三, 认真讯问, 排除口供、证词干扰。

3. 法院

法院应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 不参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联合办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不能因舆论炒作、当事方上访闹访和地方“维稳”等压力, 作出违反法律的裁判;强化证据审查机制, 案件审理机制, 审核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制约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办案质量。

(二) 发现及纠正环节

从理论上讲, 杜绝冤家错案发生几乎是不现实的, 完善预防机制虽有助于减少错案发生, 但不能从根源上杜绝。错案一旦发生, 成为既定事实, 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机制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以确保将错案对当事人以及司法公信力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首先, 从各级检察机关自身角度而言, 应安排办案人员定期对所经办案件进行自我排查, 一旦发现错案, 及时报告领导并进行纠正;充分发挥各院案件管理部门的作用, 对业务部门案件的进展情况及案件处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发现程序上的违法违规现象并督促改正;重视并强化控申部门的作用, 增加控申部门专业化人员的配备, 进一步健全刑事申诉案件的接收、受理、办理、移送、答复及跟踪监督制度, (8) 对于却有冤情可能的错案要及时移交业务部门进行复查, 并将复查结果通知申诉人。除了各职能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外, 各级检察机关还要经常组织全院检察干警尤其是青年检察干警参加学习、培训。既要提高干警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确保办案质量, 又要培养干警的政治修养和价值理念, 增强干警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

其次, 加强上级院对下级的检查、指导。上级检察机关不定期组织专门人员对下级检察机关所办案件进行有规模的案件质量检查, 深入发现办案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上级院的指导、检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对执法办案环节进行规范, 有助于下级院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并在造成不良后果之前进行纠正。近年来, 中央巡视组深入各地方进行视察、调研就发现并查处了一大批违法犯罪活动, 为整个党政机关, 尤其是司法系统肃正了风气。

第三, 广开渠道, 接受网络、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 2010年-2014年间, 公开曝光的100名公检法司落马干部中, 至少有40人是因群众举报落马, 因此, 百姓监督举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鼓励百姓参与揭发、检举违法违规办案情况就需要畅通揭发、检举的渠道, 除了传统的设立举报信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外, 更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沟通渠道—网络。各级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网络建设, 构建网络举报信箱、网络咨询答疑专块以及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 方便老百姓通过网络直接地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并通过官网及时面向公众公布案件处理情况和相关法律文书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三) 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机制是把“双刃剑”, 中政委《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正确发挥错案责任追究机制的作用, 一方面要对造成错案的责任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提高办案人员的责任心, 另一方面, 也要防止办案人员因为怕承担责任而放弃履行职责或者影响冤案的纠正, 准确界定错案责任追究的范围就显得十分重要。《人民检察院错案追究条例 (试行) 》第二条的规定:错案是指检察官在行使职权, 办理案件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案件, 或者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因违反法定诉讼程序而造成处理错误的案件。从该规定可以看出, 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是前提条件, 而责任追究机制也应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

因为行受贿等故意违法或者严重不负责任导致的错案应严惩, 对办案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纪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而因为办案人员技术层面的水平问题, 就应该适度追责, 不能“一竿子”到底, 严格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 甚至将错案和全法院考评挂钩, 这样反而可能导致司法人员有错不究、有错难究或有错不敢究。

摘要:自侦案件因犯罪主体特殊、犯罪手段隐蔽、侦查过程保密等原因, 出现错案后较普通刑事案件不易受到媒体、公众关注;又自侦案件由检察机关集侦、捕、诉一体, 出现错案对司法公信力损害更为严重, 应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以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为视角, 从当前自侦案件出现错案不易受到关注的原因着手, 继而分析当前易引发错案的潜在因素, 说明需要进一步完善错案预防、发现、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

关键词:错案,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预防,纠正

注释

11 王松苗.打造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链[Z].2013-11-26.

22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 2010.

33 冯显清.对检察环节错案的反思[J].法学研究, 2010.

44 胡志凤.刑事错案的侦查程序分析与控制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

55 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 2006 (4) :63-79.

66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77 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J].中国法学, 2010 (6) :5.

88 陈国庆, 李昊昕.健全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机制[N].检察日报, 2013-9-16.

上一篇:西门子PLC在空压机控制上的应用下一篇:海26块综合治理开发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