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2024-04-21

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精选6篇)

篇1: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

 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2013 年 4 月 10 日下午,全镇的数学老师在小磨滩小学参加了“数学卓越课堂建设” 教研活动,首先由两位老师上课,听完红岩小学徐克勤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体积和体积单位》后有很多感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从理解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点的发展和飞跃,但是如何在上课时很好的给学生建模,一直以来是困惑我的问题。她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整节课,她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上。

通过预习,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中适当调整了教法,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了重难点。课堂上也节约了很多的时间。情景引入、亲切自然:从《乌鸦喝水》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新知的探究、水到渠成: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空间这个词后,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物体要占空间,物体大,所占的空间大,物体小,所占的空间小,验证并且延伸了对空间的初步感知。接着出现实物图,冰箱、电视机和手机。通过判断谁占的空些间大、谁占的空间小,揭示并且规范了体积的概念,一个反问,为什么冰箱的体积大,是因为它所占的空间大,进而把占空间的大小与体积的本质联系起来了,这样学生不但知其不过且还知其所以然。最后出现肉眼不容易比较体积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理解到要描述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须要引入体积单位的必要。这时,老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口袋里面摸出体积是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握一握、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联系生活举例等活动,特别是教学 1 立方米的时候,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在 1 立方米的空间里能够装下几个同学的活动,真正感知了它的大小,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显得很活跃,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理解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因为

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辽宁号”为素材,就很巧妙的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学生不再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也很有兴趣。

练习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

个人建议:课堂上在学生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和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更注意全部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中差生的参与,对他们的注重要多一些,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我感觉效果会更好。教师的提问要在点上,如果能更好的引导,如:在出现三种单位比较前提问时,能够问:如果要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应该用学过的什么单位?比较手掌的大小,要用到学过的什么单位?比较他们所占空间的大小,应该用学过的什么单位?这样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的练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的实行点拨和引导,是、课堂上会更出彩一些。

个人反思: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点,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学具的准备等,只有做好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才能以学生为基础,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活动空间,教师才能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互动,即时对学生实行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才会提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灵活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难点等,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中的主导作用,以“双主共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构建师生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向卓越课堂迈进。

篇2: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浅谈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激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方式即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呢?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

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

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篇3: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内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内容, 是以“自主探索”为核心, 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即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应学的内容。

(一) 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自主地去探索、创新, 通过感知、实践获取知识, 体验成功。

(二)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在课堂上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 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引趣搭桥

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不仅能以旧引新、强化兴趣, 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活跃思维、开拓思路, 使一堂课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拉开帷幕。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开阔思路, 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 师生定标

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有重点地去学习。

(三) 自学探究

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呢?这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重难点来结合班级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可操作性的、直达教学目标的自学提示。这一环节教师要大胆放手,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 学习的结果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

(四)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是让学生把上一环节“自学探究”的收获讲给小组同学听, 把没学懂的内容放在小组中加以解决, 小组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

(五) 师生共议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后, 让每个小集体再在全班这个大集体中交流, 把小组自学提示的收获向全班汇报, 同时也将小组没研究明白的问题让其他小组或老师来帮助解决。老师主导作用也将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 而且老师的点拨应在重点、难点和疑点处。师生共议这一环节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以便他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六) 当堂训练

学生在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中已掌握了当堂课的知识, 通过教师的点拨, 更强化了重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体现了老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原则, 将练习作业当堂完成, 从而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 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尽量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 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 教师要时刻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

让学生自由选择, 以扩展学生自主空间。教师把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去学;课文的段落由学生自由选择去读;众多的问题由学生自由选择去做。让学生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为学生扩大自主的空间, 调适学生的心理自由度, 使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发现。

(三) 建立合作小组, 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分组合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运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在组建合作小组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教师可适当对分好的小组进行调配。分好组后再明确各组成员的职责, 指导组长对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安排、灵活地协调, 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实施的反思

(一) 教师要加强备课, 善于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的。要达到一节课的训练目标, 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提出有讨论价值的思考题,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钻研新教材, 加强备课。

(二)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明确参与小组讨论是自己的责任, 让学生懂得要完成学习任务, 看、听、思、说、做缺一不可。

2. 培养整体互补意识。

让学生懂得在小组内发言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但不是目的, 主要目的是合作学习, 互相促进。

(三)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

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紧扣重点、难点来进行适当点拨, 并做到清晰、简洁。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概括、评价、升华。

五、总结

篇4: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64-01

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呢?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三颗心》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颗心, 再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

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篇5: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圆 的 认 识”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先作一下统计,家里有摩托车的同学请举手,摩托车乘上去舒服吗?你家里的摩托车的轮子仔细观察了吗,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车轮子一定要设计成圆形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纷纷说出自己的各种猜测)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出示课题:圆的认识)

片段二:

1.通过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圆。

(1)引导举例。 (2)多媒体演示。

2.学习用圆规画圆。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学书本P115上的内容,小组交流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能画圆,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步骤怎样,并用这种方法尝试着画一个圆

(1) 学生汇报交流,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

(2) 教师示范画圆并提示画圆时要注意的问题。

3.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提问:如果要在圆内画出一条线段来表示定长,应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呢?(请学生上黑板指出,教师引导。引出圆心概念)

(2)教师画出一条表示定长的线段后,说:我们给它取个名称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下面请同学翻到第116页自学什么叫半径?并小组交流,通过比一比(比圆上一点,圆内一点和圆外一点。)指一指(指圆上任意一点),再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 汇报交流结果,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

(3)请同学们分别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和1.5厘米的圆,并在每个圆上画几条半径,想一想、比一比: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4)汇报自学交流结果,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

片段三:

拿出老师发的圆,要求先对折几次,描出几条折痕,然后量一量每一条折痕,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生:我发现每条折痕的长度都相等。生:我发现有无数条,画不完。

生:我发现描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

生:我发现一条折痕的长度等于两条半径的长度。

生:我发现一条半径等于半条(二分之一条)直径。

生:我发现对折后两边大小都相等。

生:我发现......

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圆直径的概念。

评析:

1、设计《圆的认识》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动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些片段中,能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创造性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才能学得主动。

教学时不要把教师和学生死死的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该教师选择他们乐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生活实际引入,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在上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提炼出“为什么摩托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这样一个“愤悱”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如,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后来又让学生举例说出几个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

2.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3.创设开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篇6: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教师在自主探究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指导探索研究, 在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学情的了解上, 要快速思考:是否应当介入, 什么时候介入, 下一步教学应该如何调整, 哪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 哪些问题需要讲解等, 教师应始终聚焦于课堂动态生成的三个阶段 (是什么, 什么是, 为什么) ,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情境, 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或信息的关键、核心和重点, 突出重点原理的呈现与探索, 其它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则由学生去探索和获取,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达到以点带面, 以局部带整体的目的, 从面较好地控制探究活动内容。

例如, 笔者数学冀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在处理例题教学时首先出示 (如图) :一艘渔船正以30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追赶鱼群, 在A处看见小岛C在船北偏东60°的方向上, 40min后, 渔船行驶到B处, 此时小岛C在船北偏东30°的方向上, 已知以岛C为中心, 10海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是多暗礁的危险区, 这艘渔船如果继续向东追赶鱼群, 有没有进入危险区的可能?

一起探究:

1.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2.怎样计算小岛C到航线AB的距离?

3.在什么条件下, 渔船才会驶入危险区?

教材上的处理方案是:给出小明、小亮的想法, 让学生顺着他们的想法去解实际问题。

小明的想法:AB=30×2/3=20 (海里) , AB所在直线就是渔船的航线, 过点C作CP⊥AB, 交其延长线于点P (如上图) , CP的长就是小岛C到航线AB的距离, 这个距离如果不大于10海里, 渔船就会进入危险区。坃�HL� (W�

小亮的想法:CP既是Rt△ACP的边, 又是Rt△ACP的边, 但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都是未知量, 由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求得CP。但如果设CP=X, 那么AP、BP都可以用X表示, 利用等量关系AP-BP=AB, 列方程即可求解。

笔者在处理此题时并没有出示两个同学的想法, 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学生们发现根据已知可得AB=BC, 然后在Rt△BCP中去解, 从而很容易得出CP的长, 这比课本上的方法简单多了。

怎样才能引入到课本上的方法呢?笔者把小岛C在船北偏东30°的方向上, 改为小岛C在船北偏东45°的方向上 (如右图) , 顺理成章地回到了课本的方法。然后, 又把45°角改成15°角, (如下图) 求出此时船与小岛C的距离, 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做辅助线的方法, 此题只能从B点作BD⊥AC于D, 而区别于上面的方法。

合作交流是指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契机,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表现方式等, 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 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盼望解决的问题, 而依靠个人又不易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 且有争论的, 四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五是答案不唯一, 且具有开放性。如上题中第三个图的情形, 就需要同学们合作学习, 齐心协力想出作辅助线的方法。教师本身的积极参与, 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和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及时的反馈, 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 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由此可见, 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与最终的结果, 所以在课堂上要善于控制。

其次, 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一要选择好组长;二要搭配好组员, 把学困生分配到组长富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三要明确要求, 在每次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四要总结评价, 一方面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是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评价,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的、个体的和局部的认识作批判性思考, 启发学生进行适度的推理论证和概括提升, 然后由小组内选一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 通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进行相互启发, 产生思维碰撞, 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结论, 从而对新知识获得比较系统的认识和较深层次的理解, 发展理性思维和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最后获得统一的认识,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交流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叙说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 (2) 交流体验和感受; (3) 说出困惑和问题; (4) 公布小组讨论结果; (5) 展示新角度、新方法、新成果等。

上一篇:科头中学美术教室管理制度下一篇:辩论会的流程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