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停留在课堂上说教,不如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提高。

第一篇:社会教学论文范文

基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改革社会医学教学框架与内容初探

摘 要:社会医学是帮助学生建立大健康概念实现公共政策与健康融合的重要课程,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凸显其重要的教学意义。而社会医学课程讲授框架和教学内容滞后于其学科发展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通过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进展和逻辑对我国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医学;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教学

社會医学是我国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支撑课程,其授课对象范围广泛,涵盖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到公共事业管理等多个专业的本科生。从课程设计来看,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看待、分析和研究医学、卫生和健康问题,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反映了健康领域中社会因素与个体、群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通过社会医学的教学,不同的本科受众能够得到不同但却一样重要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帮助医疗和卫生专业的本科生初步建立起整体健康和大卫生的观念,并旨在通过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其未来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医学的教学也使学生了解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广义上的公共政策和干预策略能够对国民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带来的关键作用,这对于拓宽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事业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逐步在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得到讲授和推广,同时随着健康问题受到公共政策领域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公共管理学科也开始引入社会医学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以求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当前社会医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教学框架和内容在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教学实践均逐步显现出一些弊端,限制了这门课程教学成果的体现。

一、社会医学教学内容框架回顾

目前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框架和内容最早成型于医学院校对临床、预防和护理等专业人员的教学,后来逐步应用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从梁浩材老师1981年编著的《社会医学概论》至今已经积累了近40年的经验[1],并且社会医学相关的本科教材也多达20多种,最新版的《社会医学》的已经推出到第五版。但从社会医学教材出现开始,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框架和内容体系架构至今未有过实质性的改版和升级。

从教学的框架来看,目前社会医学的教学框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各种教材有细微差异),第一部分介绍社会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绪论、医学模式、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和国际卫生保健;第二部分介绍社会、生物、心理因素与健康,有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社会经济与健康、社会文化与健康、社会心理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第三部分介绍社会卫生状况,有社会卫生状况、生命质量评价、生殖健康和弱势人群健康状况;第四部分介绍改善社会卫生的策略与措施,有社会卫生策略、卫生服务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促进以及社会病防治[2]。

社会医学课程设计的本身,表现了社会医学本身的学科定位,希望“整合”健康研究(health research)和卫生(或健康)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 research)[3],这就是的在社会医学这门课程的讲授中,可能会力求兼顾到医学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在教学框架中能够看到的除了对社会因素的介绍以外,还系统的介绍了医学模式、讲授了生命质量评价,更涉及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相关内容。这也为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埋下隐患。

二、社会医学课程教学问题

在近年来的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同的学习受众,社会医学的教学体系集中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在医学受众和以公共事业管理为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受众中表现明显。

第一,在医学领域的教学实践中,社会医学这门课程定位较为模糊,使得教学内容过于“繁琐”。

在整个社会医学的教学体系中没有自始至终贯穿课程的一条主线,这就导致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布局方面缺乏明显的逻辑,更多的则是将有关医学和社会因素的内容进行“杂烩”。从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到社会因素的讲授、再到健康评价和医疗服务的教学,核心内容跨度较大,焦点不够集中。虽然这样有助于教学受众建立关于社会因素影响医学和健康的宏观架构,但由于涉及讲授的内容众多就难以避免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产生重叠,比如在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就与卫生经济学出现重叠[4];而对保障制度的介绍则与医疗保险课程产生重叠;医疗服务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则是卫生事业管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社会医学在教学中给予了足够的内容广度,但却显得深度不足,特别是与其他课程交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稀释了能够在社会因素影响医学和健康方面投入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精力。对于核心内容讲授深度的不足,局限了社会医学在医学领域教学效果的展现。

第二,在非医学的公共管理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受众在接受教学内容方面则显得颇为吃力。

由于缺少必要的医学基础,社会医学中所涉及的广泛的医学相关内容,看起来应该能够帮助非医学领域的教学受众拓宽视野。但在现实当中,由于医学相关内容占比较多,公共管理背景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需要学习这些内容,同时医学内容对他们也产生较高的理解门槛。而相对于社会因素、政策与健康的联系,既有的教学体系缺少足够的教学内容予以支撑,进而显得说理因素较多,缺少足够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学案例。因此学生在接受社会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面临医学内容听不懂、社会内容很枯燥的双重问题。

作为从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并在公共管理领域执业的卫生和政策管理教学科研人员,笔者深刻的认识到社会医学课程存在巨大的潜在教学意义,也切身的感受到目前社会医学教学框架和内容所带来的教学实践问题,因此在一线教学实物中如何适当的对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予以改革,在避免上述的教学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从课程讲授中受益成为一个迫切的教学实践问题。

三、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目标与发展

社会医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密切联系。从社会因素被意识到可能对人的疾病、医疗和健康产生影响以后,虽然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和健康中的角色地位一直没有被明确。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其章程也只是提及社会因素的作用,后续的发展导向还是集中于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疾病专业化的提升。直至进入21世纪,WHO成立“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委员会”(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CSDH),社会因素对医学,特别是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才得到正视。影响疾病、医学和健康的社会因素,被系统的成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其被认为是决定疾病和健康的根本性原因,包括了人们从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到衰老整个过程中所面对的全部社会经济和环境特征,比如教育、收入、食品和饮水、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社会支持和凝聚力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生活工作的环境所决定,并对人的健康产生极具重要的影响。2008年WHO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委员会在经过3年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发布了《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的主题报告,提出社会因素的差异是健康不公平现状的根本原因,动员从广泛的社会因素入手弥合巨大的人群健康差异,并确立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的概念框架和行动领域。

在随后的10年中,随着SDH理念的广泛传播和逐步深入,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也从迷茫中,逐步寻求到一条贯穿科学研究的核心路径,并从根本上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这就是对影响健康、产生健康不公平的社会因素,及其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开展研究。但可惜的是,在社会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既往的教学框架和内容,这就使得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脱节,并未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因此有必要按照目前以健康决定因素逻辑主线为指导的社会医学研究来改革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整体架构并更新教学内容。

四、健康决定因素的讲授逻辑

健康决定因素的内容存在两类讲授逻辑可以补充,但整体来看焦点集中在社会因素对健康、疾病和医学的影响。

第一种逻辑是按照个体-社群-社会的顺序[5],对核心影响健康的核心社会因素进行列举,并分别阐述其以影响的表现形式、人口间的差异以及基于实证研究讨论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从结构来看,讲授实践一般会从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开始切入,包括性别、种族等个体上的差异和影响,然后扩展到人的社群特征,指与个体紧密联系的核心小社会群落的特征,包括教育、工作、家庭以及所在社区的群体与关系因素;紧接着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和结构因素,具体包括了从基础的语言、文化、经济、社会结构、政治乃至全球的影响等等。

第一种逻辑的优势在于,对于社会因素的讲授较为系统和全面,且由于是单个因素进行介绍,对于具体社会因素的影响机制也可以基于比较丰富的研究实践结论和进展作较为深入的阐述,加深受众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深度;而这种逻辑的劣势在于讲授过程中较难使得学生形成一种全局的概念。作为一门交叉和前沿学科,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教学视角就是其对疾病和健康的全局性和积累性的影响,而这一点对实现社会医学教学目的中的大卫生/健康观和整体健康观念的普及至关重要,因此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更多采用第二种逻辑开展讲授。

第二种逻辑是按照人的生命历程对健康的社會决定因素与疾病、医学和健康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进行阐述[6]。首先对社会因素与其他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关系和异同开展分析,进而结合医学模式的变化论述社会因素的根本性作用,并引出健康不平等的核心观察标的和讨论议题。然后从人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讨论在各个生命历程中与健康紧密关联的社会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从这一视角,我们将人的生命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生命的早期,从育龄妇女直至人的学龄阶段,阐述在生命早期的家庭环境、经历和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成年健康的相关性;

二是生命的中期,从时间段来看,这一阶段可以理解为人群处于劳动力的时间范围(即从踏入职业生涯到退休),首先人在这一阶段步入成年,社会接触范围也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更广阔的工作领域,因此工作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包括工作的状况、环境、关系等都开始对人的疾病和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人的社会关系也从家庭中开始独立出来,因此社会支持和凝聚力也会展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进而进一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再次,健康的不公平在这一阶段也呈现巨大的差异,而社会经济状况和少数群体所涉及的贫困、歧视和隔离等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生命的晚期,即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原来在生命早期不太关键的一些社会因素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所居住的家庭环境(包括是否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过优化),又比如所居住社区的邻里关系(涉及关键健康时刻所能够得到的邻里帮助和支持)等。

除了从生命的三个阶段来讲授社会因素的作用,其他一些因素也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包括食物和交通,也会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最后社会因素会综合的反应在人的特定健康相关行为方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包括,吸烟和饮酒行为、性行为以及暴力行为(对自身的和他人的暴力行为)。

五、对社会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和行动框架提出后的十年里,医学和公共政策领域越来越发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加强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比如在澳大利亚的健康相关学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是与生物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并列的四大支撑课程之一,并在本科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进行讲授。而反观我国,虽然社会医学教学开展的历史已经长达近40年,但教学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和修订,使得当前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

就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框架和内容改革,我们可以参照国际上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发展方向,初步将讲授的核心定位在社会因素方面,按照第二种逻辑开展讲授,并辅以推荐上述第一种逻辑的教材作为课外阅读或案例深度讨论,这样的改革可以使得社会医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凝练,同时讲授深度相应得到保证和丰富。对医学生受众来说,删除与其他医学和卫生相关专业课程交叉重叠的部分,不仅节省了课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得这门课的特点和重点更加清晰;对公共管理的学生来说,从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和健康不平等的角度来讲授,将社会医学的内容真正与受众所关心的公共管理和政策相联系,从而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可接受度,避免医学内容的冗杂干扰。

目前武汉大学已经在新的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教学大纲中对社会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框架进行了上述的修改,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将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梁浩才.社会医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卢祖洵.社会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11):102-103.

[4]龔幼龙.我国社会医学学科建设的成就和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3):1-3.

[5]R Fanany,D Fanany. Health as a Social Experience[M].Palgrave Macmillan,2012.

[6]M Marmot, R Wilkins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作者:孙杨

第二篇:探讨《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停留在课堂上说教,不如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提高。

教学社会实践结合一、走进鄂温克,感受家乡新变化实践、体验之旅

1.矿山探究

走进现代化的立井雁南煤矿同学们异常的激动,他们还是第一次和身着作业服一线的矿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看着他们乌黑的面庞黝黑的双手,孩子们惊呆了!就是他们这些最可爱的人,创造了今天大雁煤炭事业的辉煌。

2.科海遨游,感受家乡新变化

“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同学们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马铃薯淀粉生产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了解到了太多的科学知识!也被这里优良的企业文化深深吸引!他们惊讶地赞叹“科技的力量真强大啊”!

3.走入巴彦嵯岗,追溯文化之源

伴着鸟语花香,渐入草原。巴彦嵯岗苏木博物馆就掩映在这翠绿之中!这座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巴彦嵯岗悠久的历史,以及生长在这里的历代民族英雄!同学们在这里流连、驻足、留影久久不肯离开!草原的孩子多么崇拜我们草原的英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一定会留下他们的辉煌记录!

4.五泉山之旅

山清水美的五泉山,是大雁镇的一处游览圣地。也是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必到之处!去五口泉眼旁品尝清冽的泉水,感受民族古老的传说,同学们激动极了,尝尝智慧之泉,再品品圣泉的水,寓意不同,味道好像真的不同呐!同学们不禁赞叹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快看上面有元气洞!好凉呀!这树上为什么系着红丝带呀?同学们好奇极了!你说说我说说,知识带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登山火炬接力赛、沙滩拔河比赛在碧绿的草地上了开始。此时,在他们的心中有的是团结协作的默契,是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他们知道,今天他们一起竞技,明天他们要一起携手建设美丽的家乡。

二、两校学生手牵手,民族团结心连心,让民族团结教育绽放异彩

1.作为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联谊学校,2009年六一节我校师生代表应邀进京参加56个民族小朋友“欢聚北京、祝福祖国”六一庆祝活动。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温总理嘱咐56个民族的小朋友要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

铭记温总理深切的嘱托,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我们策划开展了“牵手辉苏木鄂温克小伙伴,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活动。真诚邀请辉苏木中心校鄂温克小伙伴们走出草地,来到矿区与我校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同庆党的生日。

为了给南辉的小伙伴走出草原,筹集路费,号召各中队开展:回收废品积攒路费;师生旧图书、文具、玩具义卖活动筹集爱心基金的活动!

在大家的精心准备下,6月30日,辉苏牧中心校的师生走入我校,开始了2天的欢庆、体验活动。鄂温克小朋友身穿民族服装,走进班级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联欢,晚上住进汉族小朋友的家中,受到矿区孩子及家长的热情款待。

2010年6月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应辉苏木中心校的邀请,我校师生代表满怀激情与憧憬踏入草原,走进我们向往已久的辉河!师生们第一次走进鄂温克的发源地,感受大草原的壮阔,感受辉苏木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住进蒙古包品尝手把肉……民族团结手牵手;两校联谊心连心!民族情谊像辉河的水一样,清澈甘甜、源远流长!

实践过程是辛苦的,但孩子们的心底留下的是永远抹不去的民族伙伴手牵手的温暖、心贴心的幸福!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牵挂!

三、用科技承载希望,让智慧放飞梦想

在科技教育工作中,班级科技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种植和养殖活动,认识和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学生在种植和养殖活动中也提升了思想道德认识,自觉的养成科学生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我们陆续开设了“科技三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幻想绘画”“节能环保设计”“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方案”等方面的辅导活动,师生一起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共同开创了我校科技教育繁荣的新局面。

几年来,我们先后参与鄂温克旗第一至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学校模型展示二等奖、优秀组织奖;有6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分获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两位教师的科技教育方案荣获自治区第二十五届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而且其中一位教师荣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竞赛项目全国二等奖……

我们还成功地组织了“感受美丽的家乡”科技夏令营;“哈尔滨科技之旅”“大连科技之旅”“北京科技之旅”。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已经是我校学生寒暑假科技教育的一项有益补充。

四、开展“百棵大树进校园”活动

1.今年,师生自己动手共植树,丁香、佛头花、榆叶梅、云杉、黄槐、银叶杨等100多株,榆树墙70米。分期投入绿化资金2万余元,使我校绿化面积达到4971平方米。

2.开展了“我与树木共成长、百棵大树进校园”招标认领活动

学校通过竞标班级演讲的形式,结合班级对养护树木所做准备的条件、制定的措施确定竞标成功班级。

竞标成功后,学生为自己认领的树木挂上了爱心卡服务。此项活动,将学校的绿化、美化活动与班级学生自觉爱树、护树行为结合起来,既加强了树木养护的力度,提高成活率,又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绿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感恩教育开始

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渐增多,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一个个成为家长的小皇帝,缺乏责任感。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选择了走入高龄贫困老人家庭,关爱老人,学会感恩、传承爱心教育活动。田广仁、赵云富、吕华是大雁永安社区的三位孤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又没有子女,都是依靠低保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慰问。

通过把实践体验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相结合,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体验中融化,在感悟中提高,我的学生们增加了阅历,提高了品德修养,走出了一条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感悟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艳玲.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刘颖

第三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

摘 要: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品德与社会(生活)》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社会公德教育更应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社会公德教育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40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以社会生活为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是其核心教学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品德,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农村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较为特殊,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是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教师需要谨慎对待,运用有效的对策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一、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

首先,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中,不仅部分教师对社会公德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对这一学科的教学也不予重视,导致这门课程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较低。特别是临近考试,品德与社会上课时间甚至需要分给语文、数学等重点课程。有的农村小学则没有专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其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实践性不足。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尤其是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教师应注重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教学空间需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课堂发展到家庭和社会。而且,课程设计也应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再次,教学观念落后。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师生互动、一起发展的过程。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不高,导致教师成为社会公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主宰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而小学生始终在被动环境下接受社会公德教育。

二、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都需要一起遵守的道德准则。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相互交往中,使用诚挚的态度、亲切的称呼与温和的语气,同学之间应相互尊重、友好共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当发现学生出现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应要求小学生不讲脏话,不互相争抢等,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养成一个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家里来了客》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模仿家里来客人的真实情境,让小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家长等,然后进行实践训练,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应亲切招呼、热情对待,为客人准备茶水,不能态度冷漠,以此帮助小学生树立文明礼貌的意识。

(二)进行助人为乐教育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如果大家乐于施以援手,将别人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这就是所谓的助人为乐。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问题和矛盾,需要别人的爱护和关心,更需要帮助和支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时,应有意识地进行助人为乐教育,让小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并积极付诸到具体行动中。而且,在农村地区助人为乐教育有良好的开展基础。例如,在进行《生活因爱更美丽》教学时,教师应让小学生知道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残障等弱势群体,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并了解捐赠、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知道社会福利设施与机构,体会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就能对小学生的情感产生一定的熏陶,学会如何帮助别人,从而能使社会公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爱护公物教育

在小学社会公德教育活动中,爱护公共财物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公物主要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当然也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像教室内的课桌、课椅、风扇、灯泡,以及校园内的花坛、操场上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活动时,应进行爱护公物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心,爱护公共财物,不损坏课桌椅,不在墙壁上乱画,保护体育设施等,并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讨论:学校的公共设施有哪些作用?如果损坏的话会有什么危害?当你损坏教室的公物时,会给同学带来哪些麻烦?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认识到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热爱学校,尽量多为学校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四)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在国内十分严峻,而且在国际社会中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遵守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一个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选取有不少与家乡、环境和大自然相关的内容,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在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时,进行保护环境教育,让小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例如,在进行《大自然的诉说》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人类破坏环境所引发的后果,如雾霾、酸雨、水土流失、海平面上升等现象,让小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恶化的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三、结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不仅是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帮助广大农村小学生具有一颗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作者:张宗华

上一篇:网络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包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