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吗?

2022-10-31

一、教育何以可为

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应该是互构的。一般来说, 教育对社会变迁有着推动作用, 无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还是阻碍社会使其倒退。如果教育与社会变迁之关系的研究属于一种动态社会学的架构, 那么, 教育与社会分层之关系的研究则属于一种静态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这两对关系的研究同属于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研究领域。教育是否是社会的提升机?很明显, 这里涉及到一个教育的功能问题。教育的功能多种多样, 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多种多样, 教育有着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有着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也有维持、适应和建构的功能。

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吗?显然是教育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有着怎么样的功能建构。同时也隐含着, 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 教育对于改变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地位有何种可能, 教育能否推动社会中大多数的个体去实现地位的向上流动。教育到底能否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即教育对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历程发展是具有正向功能还是反向功能, 放到社会中去, 教育能否推动这个国家普遍的个人实现社会地位的华丽转身。是这个题目的关键所在。而这个题目隶属于教育与社会分层这个教育话题, “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吗”意即教育能否生产和制造出新上层阶级或让原来的下层阶级有所向上的流动。回到现实之中, 不同的生命个体对此问题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会认为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 而有的人则会否认。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 其实并不重要, 因为个体性的回答与解释, 必然受到自身社会化和自身特殊 (与他人不一样) 经历的支配与影响, 即使一个个体去尝试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即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判断去回答这个问题, 也难逃“有限理性”和“个体所知狭隘性”的束缚和捆绑。

二、立场分析

在我个人看来, 教育是否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这是一个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和见解的问题。以韦伯所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 即财富 (经济标准) 、威望 (社会标准) 、权利 (政治标准) 来说。韦伯认为这三条标准是相互联系的, 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而事实拥有高等的教育程度在当下社会完全可能改变个体的社会地位与其他诸如经济、政治、人际交往等情况。与此社会学家柯林斯在《证书社会》中以美国现实为研究资料而言。教育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急剧膨胀并未增加社会流动的机会, 社会中人并没有变得更加机会均等;反而来自不同阶级或种族集群的人们的生存机会与他们的父辈大体相同。也就是说教育在社会地位的流动方面的功能是微弱的。因为对于占世界大多数的人口的普通民众来说, 教育至多不过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和认识了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对于地位的流动, 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还依赖于诸如家庭背景、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社会机会和阶层与文化的屏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我所认为而言, 教育是能够推动社会地位的流动的。如果没有教育, 社会将会是一潭死水, 社会将是静止不动的, 个体与个体之间将会没有多大的差别。教育是社会前进的发动机, 只有教育才可以教化人和改造人, 让个人在社会中实现更多的发展, 以便达到社会地位的提升。虽然教育会制造出社会差别和阶级分化, 但没有分化和差别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因为在没有差别的社会中的个体是不存在个体向上发展和流动的压力和动力因素的。教育可以实现阶层的复制与再生产, 也可以淘汰精英阶层中的腐化和不求上进的部分个体。教育也可以背叛阶级, 逃离“底层”。对于社会普通大众, 只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才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

当然, 除了个人后天的教育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起协作性作用。科尔曼指出, 人一生下来就有三种资本:一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二是由特质性先天条件, 如土地、货币构成的物质资本。三是由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 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但是, 同样这些资本在后天通过努力和经营也是可以扩展的。因而, 我认为教育可以改善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 后天教育的改善也可以改善自己的可行能力, 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的说, “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不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 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这些可行能力的扩展和个人自由的提高也是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的, 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个体成员获得自由的发展和发展的自由, 最终获得社会地位的“华丽转身”, 以此推动社会更加合理地发展。

摘要: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吗?不同的生命个体对此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会认为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 而有的人则会否认。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 其实并不重要, 因为个体性的回答与解释, 必然受到自身社会化和自身特殊 (与他人不一样) 经历的支配与影响, 即使一个个体去尝试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即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判断去回答这个问题, 也难逃“有限理性”和“个体所知狭隘性”的束缚和捆绑。

关键词:教育,社会地位,教育功能,社会分层

参考文献

[1]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3] 玛丽——帕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45——51页

[4] 布迪厄:《组织化的文化偏好》, 转引自 (澳)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210页

[5] 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6]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7年7月第一版

上一篇:分析排水工程安装施工中的几个问题下一篇:浅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