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2-12-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新时期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 做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将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而言,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 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如果离开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高等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承担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 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1 高等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高等教育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与知识的传递、创新、运用相对应的分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和服务三大职能, 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经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心,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1.1 高等教育促进科技的和谐发展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任何科学技术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来组织实施和传授。近年来, 为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 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 多设置与新兴科技发展有关的新专业, 改造或撤消落后过时的旧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 高等院校在保持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扩展以求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相适应;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等院校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为己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时代需要。可以说, 每一次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突破, 每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 都离不开高等院校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大本营。高等院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力量。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 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高等教育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胡锦涛的讲话指明了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先进文化的构建, 而高等教育担负着历史重任, 理应为和谐社会的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因为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可以对文化进行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认为, “对文化的选择, 高等教育比其它教育的作用更为深远, 而对文化的批判与创造, 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文化功能的主要方面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的突出表现。”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与保存使人类优质文化得以继承弘扬;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负面进行反对与拒斥, 以引导社会文化想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对文化的创造使文化不断更新、保持活力, 最终达到文化的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在发挥其文化功能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 无形之中对连接文化和教育的人产生了作用, 促进了人成为“文化人”。人是文化的高级动物, 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所谓文化。人以其存在的方式创造、确证并表征着文化;文化则作为载体体现并肯定着人及其存在方式。高等教育在促进文化本身和谐发展, 以及培养和谐的“文化人”方面,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方面。和谐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人,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 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的。其他功能的实现都要建立在培养人的基础上, 通过培养出来的人才, 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首先,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它通过大学的课堂教学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开设人文讲座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通过营造优良的校风, 开展多种有益身心发展的文娱、体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积极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高等教育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坚持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 强调精神教育的作用, 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由于物质主义泛滥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 以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状态去面向和解决人生存境遇的困惑和窘迫, 将人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 高等院校通过普及心理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 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疾病;通过情感教育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适度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来证明自我, 从而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高等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能用一种广阔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 加深其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高等院校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拉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总之, 高等教育通过文化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各个环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2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等教育

诚然, 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科技、文化和人的和谐发展,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2.1 发展高等教育能够推进政治民主化, 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和各地区协调发展

民主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制度以及法制化的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旨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诉求的权利, 要领则在于使这种旨趣细化为现实的制度化条规, 并给予法律确认。只有发挥民主法制的作用, 才能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与安定有序, 才能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 加上自身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地域和科技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为此, 高等教育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等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和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 启发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 启迪人们的民主观念;利用各民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同时, 各个地区、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子弟汇聚在高等学府, 加强了各阶层和城乡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与融合, 使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发展高等教育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缩小收入差距, 维护社会公平,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会存在差别。我们必须缩小收入差距, 避免两极分化。因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共同富裕, 贫富过于悬殊, 容易激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引起社会不稳定,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障碍。近几年来, 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缩小收入差距, 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缩小贫富差距, 固然要靠发展和改革, 也要靠教育。缩小贫富差距应当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不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这里, 关键是如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其谋取高收入职业的机会也就越多, 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我国低收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学校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他们由于自身素质低下, 不可能从事高收入的职业以获取高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贫富差距的背后是教育的差别。通过提供比较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为人们取得比较平等的收入结果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起点, 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尤为重要。

2.3 发展高等教育, 能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 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如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佑卿所说:“我们国家排在世界第一的是什么?是人口。13亿人口的沉重负担向13亿人力优势转变, 靠教育;13亿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还是靠教育。家庭的致富子女得受教育长本领,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贵任。”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受教育程度和发展程度都呈正相关关系, 教育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且,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 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 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 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 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 2002年更达到14.8%。根据规划, 2010年, 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23%。

最后, 高校的稳定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局部环境。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最基本要求。稳定压倒一切,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没有稳定, 就谈不上改革、发展和提高。没有稳定, 就谈不上校园的和谐。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 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高等教育的载体是高等学校。高校的学生, 他们都是通过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人才, 是同龄青年中智商较高的群体, 或者说, 高校聚集了同龄青年中大多数的优秀分子。高等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现代技术, 他们不仅关心国家大事, 关心国家的前途, 关心社会的发展, 而且富有正义感, 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好打抱不平。但是, 大学生与社会上其他青年一样, 容易冲动, 容易感情用事, 往往会由于一时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纵观我国的近当代史, 从“五四”运动以来, 凡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与变革, 均有高校的参与或与高校密切相关。可以说, 高校的稳定是事关整个社会稳定, 特别是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 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状况, 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 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科技、文化和人的和谐发展,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关键词:高等教育,和谐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李星云.教育经济学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 唐方成.和谐理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4] 郑功成, 等.构建和谐社会[M].人民出版社, 2005.

[5]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人民出版社, 2005.

[6]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李星云.论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J].江苏高教, 2006 (5) .

[8] 张保庆.树立科学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 2003-5-29.

[9] 阂维方, 丁小浩.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3) .

[10] 陈中永, 等.高等教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

[11] 江苏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突破[N].光明日报, 2005-5-18.

[12] 纪大海.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看教育作为[J].教育研究, 2005 (9) :71.

[13] 王俊拴.高校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J].高教探索, 2006 (5) :5.

上一篇:加强试题库建设,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下一篇:生态建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