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2024-05-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通用14篇)

篇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李克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有助于纵向流动 会上,教育部、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分别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围绕下一阶段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李克强对近年来教育、科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始终把教育和科技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李克强说,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让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掌握知识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社会文明得以延续、道德规范得以遵循。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要缩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要培养更多服务中西部和农村的人才。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要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中西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东部地区要创新理念和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李克强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并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要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围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迸发出来,使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让科技造福人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都要沿着这个方向加大力度。

李克强强调,无论是推进教育公平,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年从恢复高考入手抓教育,就是一项改变千百万人命运、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深化教育和科技领域改革,仍然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推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重要改革举措,务求取得更大成效。李克强最后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用好“人口红利”,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这就必须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两者有机结合,使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得到巨大提升,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他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领域的重大任务,围绕完善投入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等,提出措施、抓好落实,使全社会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篇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习近平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无论走到哪里,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对民族和人民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听来让人倍感亲切、倍感鼓舞,必将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极大热情。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关键要聚焦困难群体,解决他们上学面临的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全程促进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发展。要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督促各地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设计与政策衔接。要解决好残疾人教育问题。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创造条件使残疾学生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鼓励普通高校招收更多残疾学生。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补短板,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补短板”是针对性强、见效比较快的促进教育公平的办法。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关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总体部署,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用3至5年的时间,使这些地区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使学校教室坚固适用,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配齐教学设施,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要;配齐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等基本满足义务教育要求;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上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从学校标准化建设、师资均衡、生源均衡等方面着手,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要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快推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重点抓好大城市的择校问题,破解择校难题。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可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个人梦是构成国家梦和民族梦的基础

我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根本在于我们祖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是一个以公平正义作为重要价值目标追求的国家。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伟大时代。“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变为现实之时。实现这个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内在地提出了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和强调公平正义的要求。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不仅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更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就中国梦的本质内涵而言,它归根到底就是人民梦。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理想,每个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与梦想。中国梦是一个“万花筒”,它由无数个五彩缤纷的个人梦所构成,其中充盈着无数个人的人生特写。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必然是这些个人的人生竞相出彩的过程。没有每个个人的人生出彩,就不会有中国梦的实现。要让每个个人都拥有出彩的人生,就必须使每个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受到尊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人人生出彩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舞台。每个人的人生出彩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出彩。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中国梦的人民性,决定了这一梦想的实现过程,在本质上必然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过程。在当今中国社会,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是紧密相连、根本一致的。个人梦是构成国家梦和民族梦的基础,国家梦和民族梦为个人梦提供梦想成真的舞台。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和目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公平正义为本质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每个个人人生出彩提供了根本前提和保证。

把握机会、务实奋斗,方能抒写“出彩”人生

在当今中国和当今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并不等于人生出彩本身。要使自己的人生真正能够出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必须珍惜祖国和时代提供的宝贵机会,善于把握和利用好这样的难得机会。

有多大机会,便有多大希望。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每一个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的有志者的希冀与期待。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要万分地珍惜它,牢牢地抓住它,充分地用好它。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赤壁》这首诗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诗人在这里感叹说,倘若当年赤壁之战周瑜借不到东风的话,那么胜败双方就可能易位。也就是说,周瑜打败曹操,关键是他抓住了那天刮东风的难得机会,如果没有或者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拥有大乔和小乔两位绝色美女的就不是周瑜,而是曹操了。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人生出彩的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一个人的人生能否出彩,不在于他是什么身份,也不在于他居于何种社会地位,关键在于他是否肯为美好梦想的实现不懈奋斗。日前逝世的江苏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终生都是个农民,但他却以实干托起了华西人的共同富裕梦,成就了自己出彩的人生。2005年,他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吴仁宝的出彩人生启示我们,一个人的出彩人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甩开膀子干出来的。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一切期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有所作为的有志者,都要把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时代潮流中去,同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甩开膀子,务实重干,用奋斗抒写出彩人生的壮丽华章。

努力为每个公民的人生出彩提供保障

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也就是全国人民公平地共同分享这样的机会。如何使全国人民能够共同分享这一机会,就有一个如何保障人们的共同享有权问题。

人生出彩,机会固然重要,个人的努力打拼与奋斗也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人们平等地享有机会、靠努力打拼与奋斗能够梦想成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为人生出彩提供必要保障,使每个人都有条件梦想成真,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社会身份如何,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拥有的财富多寡,只要是合法公民,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是完全平等的。宪法和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而被区别对待。正如李克强同志所说:“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不论是怎样的财富创造者,是国企、民企还是个体经营者,只要靠诚信公平竞争,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

篇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其实, 保证教育公平就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它的政策内涵包括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保证办学条件的公平;落实平等就学制度, 保证学习机会的公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保证教育质量的公平。实践证明,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说前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 那么第三个方面就是教育公平的实际成果。

通过教育改变个人生存状态, 这是公众追求的目标;通过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这是国家追求的目标。这两个目标的迫切性和一致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我们要把这两个目标变成现实, 仅仅依靠保证办学条件的公平和学习机会的公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的公平的问题, 便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就学生群体而言, 要保证教育质量的公平, 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也就是说, 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教育服务。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更趋激烈、知识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国际大背景下, 人才的标准已经发了根本变化。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目前, 人人争做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 成才需要基础, 基础来自教育。学校教育肩负着教育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今天的学生, 少则五六年, 多则十几年, 只要他们投入社会, 就应该既是合格公民, 又是各类人才。即使是暂时后进的学生, 包括那些学习基础薄弱或品德行为失范的学生, 社会或早或迟都要接纳他们, 他们或早或迟也要服务社会。学校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先成人再成才, 最终成为人力资源, 决不能因为教育缺失而出现新的人口负担。我们的教育一定要真正成为面向全体、“有教无类”的教育。

就学生个体而言, 要保证教育质量的公平, 应当关注全面发展。也就是说, 学校应该为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服务。这里的“每个方面”既包括共性的目标, 又包括个性的需要。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无论是共性目标, 还是个性需要, 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实现全面发展。只有两者兼顾, 才能使教育质量的公平得到保证。

共性目标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统一要求, 概括起来就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基础品德、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也是公民素质的基础, 对于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意义之大不可估量。值得深入思考的是, 在这些统一要求之中, 有些又很综合, 难以归入哪一方面单独实施。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就必须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获取、全面吸收。

个性需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优势提出的发展要求。这种发展要求往往发端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并且往往还会形成由兴趣升华为志趣, 又由志趣转化为志向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或许会激励事业成功, 或许会提高生活质量, 它对于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意义之大同样不可估量。学校教育应该善于捕捉、保护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倾向, 并积极为每个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这样, 更加广泛的、有效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就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 从而使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

篇4: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一、教育公平的理念源远流长。人们向往幸福就是向往公平的权利,就是向往公平接受教育的和谐生存氛围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其重要。它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1949年后,我国在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大规模扫除文盲,推广“快速识字法”、普及小学教育等,许多过去与教育无缘的成人开始接受教育,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上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同学很多是家徒四壁,但几乎没有因学费退学、休学的。尽管很多都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学费之忧,在学校的帮助下也没有生活之困。因此也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继而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公平的教育模式,带给大家希望,激励大家奋进,成就了一批批出身卑微家道贫寒而又出类拔萃的学子,也成就了今天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前社会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制约着社会的和谐进程

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而教育公平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属“起点的公平、机会的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让今天的乡下娃获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起点和机会。

1、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近年来,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不少家长宁可花重金择校,也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或城市学校。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录取时采用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方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依据优先照顾城市考生利益的原则。因而,各地的录取分数线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农村学生所处的劣势地位很难改变。

2、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譬如重点学校的出现就存在很大的不公平。这是一种为了少数人而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做法,是一种劫贫济富的行为,是一种反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这种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实际上是我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延续,与教育公平是根本对立的。

3、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

三、教育改革目前存在许多弊端,显而易见又触目惊心。直接关联着人权问题,影响巨大波及深远

教育的不公平已拉大了人们间的阶层距离。早在2004年,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离开时,她抛下一句把所有闻者当场噎住的评价:“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无需避讳,时下教育改革仍然有三大败笔。

第一就是大学教育的产业化。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非盈利机构。但在目前的中国,大学则是名副其实的产业,是一部赚钱的机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学向有钱阶层屈服,教授向有钱学生屈服。而在另一边,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子女则缺乏接受大学教育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底层人士来说,受教育机会的被剥夺几乎等于生存机会的被剥夺。

第二大败笔就是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这在前些年最为显见。从师范学校升为学院,从学院升为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不见了,专门性的学院不见了,代之以到处林立的大学。一方面是大学生大量积压,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单位找不到有用的技术技能工人。当然这个问题已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对职业院校、职业高中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

等等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人心的浮躁,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仍然没有赢得广大的人心和人力支持。社会的和谐进程因此而严重受阻,安定团结的局面也曾遭质疑,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因之而受到严重影响。

四、教育应该促进和影响社会公平。只有社会收入和分配的差距拉小了,和谐共处才成为可能,科学发展也才有章可循

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公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1、教育应促进社会公平。

改革没有错,但教育如果不能指向社会公平,倒是扩大社会差距,那就明显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克服由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

2、教育不平等将扩大阶层鸿沟。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务。教育本应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但面对“三大不公”,教育的光芒却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而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的短评,其中说:“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教育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岂不是背离了初衷?”

篇5:公平是和谐社会重要特征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述要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日前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如何看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指出,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只有正确地理解公平的《

篇6:信息技术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

湖北省安陆市棠棣镇百花初级中学 周朝发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资源的公平配置、合理管理、充分利用以及潜力的深入挖掘,可以使之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将会给教育带来均衡发展、公平合理、勃勃生机的春天。

关键词:信息技术 配置 管理 使用 挖潜 教育公平

今天对于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又定义是: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它用于教育领域则会发挥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的作用。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育模式,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教育在贫富差距、地域差距等方面已经失去公平的现状下,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之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努力扭转教育差距的现状,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资源的公平配置,体现教育公平。信息技术资源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目前都已经是十分丰富了,并且它们已经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体现出非凡的力量。然而,在教育领域它的体现是:有的地方已经网络化,自动化了;有的地方还在纸上谈兵,望梅止渴。可见它在配置上的极不公平。此种情况,也是导致教育失去公平的原因之一。如何让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领域公平配置呢?首先要把本资源定位于国家所有。凡是使用于教育领域的资源都打上国家的标签,再以国家的身份把它们统一标准地配置到每一个具有教育教学资格的单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私自占有。其次要突破贫富差距和地域差距,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偏远地区,在资源配置时都是一视同仁。不因为发达地区抑或交通便利而在资源配置时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是要突破部门干扰和人为阻挠,坚决排除部门利益和权力思想,使“公平配置”真正落到实处。

在资源配置公平的环境下,就是让最富裕最发达地区的孩子到最贫困最偏远地区里去学习,其接受的教育是在同等资源条件里进行的。果真如此的话,就再也不可能出现择校生和培优班,诸多教育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就会得到迎刃而解,为达到体现教育公平的目的走好第一步。

第二个方面,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管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远程教育资源配置在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管理情况如何呢?有资料显示:国家投入了数目可观的财力和物力去装备基础教育单位,然而在中小学撤校并校之风里,有的地方配置的资源要么闲置不用,要么抛弃处理,把当初的投入都当瓦片打了水漂。究其根源是在管理监督上的缺失。

如何让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领域里合理管理呢?最好的办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建立《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资源管理条例》,使之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其作为;再建立一条由上而下的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然后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推动具体实践。在地方上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明确责任,保证其稳定性和延续性,使信息技术资源的申报、配置、管理、使用落实到人。同时在教育教学单位设置专门的资源管理场所,把管理人员和管理场所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为资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使用提供便利。

从制度的建立到人员的定位直至管理场所的设置都用规范的方法来界定,达到凡所教育教学单位,不管是贫富差距还是地域差距,在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上标准一致,以此来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凸显教育公平。信息技术资源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加甄别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再者,就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资源不严格管理和监督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浪费。就目前情况来看,已经有不少的网站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提升民族受教育水平的目的,效应又是怎样的呢?

如何让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领域充分利用呢?首先从整体方面去充分利用。如果在资源配置时采取准入制度,再加上公平配置和严格管理,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想:在全国每一个方位上的教室里,只要你想同步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在显示器上展现出同一个内容来。如此相同,在整体上还应该建立监督机制,督促使用。比如建立一个信息反馈平台,一旦使用率低就会提出警告,以便本资源在整个领域里顺利、健康地运转。其次从个体方面去充分利用。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如果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功能,才能达到其目的。彻底把以往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根粉笔”说到底的独角戏让位于信息技术教学。这一点,其实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观念能否改变是本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关键所在。再次从综合方面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领域利用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交流,获得新的信息,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还可以把本资源的利用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当然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关键在人,在一线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把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与凸显教育公平的关系联系起来,认识到它的深远意义,那么我们就一定会产生:每一个教者在利用资源教学时就跟吃饭和穿衣那样的需要和自然的效应。

第四个方面,信息技术潜力的深入挖掘,提升教育公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信息技术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创新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可知信息技术的潜力无限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上也是前途无量的,它势必会推动教育事业向前迅猛发展,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期待它以不断创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如何挖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潜力呢?我们可以从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上获得启示:在普及和便利、易于接受和启迪智慧方面的创新可能是教育领域潜力挖掘的主攻方向。所谓普及和便利是指在它的硬件设备上着手,二者应该是互为转化、互相促进的。要普及范围广、速度快,则它的各个方面在应用上应该便利轻松,如果应用便利轻松,那么就会加快它的普及速度,使用范围就会广泛起来。有很多人希望它在今后的某个时段里,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时,会出现操作起它的设备来就如人指挥自己身体上的四肢那样便利、轻松和自然的局面。所谓易于接受和启迪智慧是指在它的软件配置上着手。这二者看上去是个悖论,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一般认为易于接受的内容,是比较肤浅的东西,而启迪智慧的东西是比较深奥的内容。如今人们搞各种培训时多会这样去做,也会这样去理解。其实,我们如果越把深奥的内容搞得肤浅一些会越易于理解和接受,越容易打开思想的大门。就如直接把“贸易”说成“做买卖”、把“斡旋”说成“调解”或“劝和”那样;还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等,前者不是很易于理解和接受,后者不更发人深省吗?果如是,那么它提升教育公平的力量将会更大。

我们都会相信:信息技术潜力在教育领域的挖掘定会是无止境的,也相信它今后在教育教学的阵地上表现得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相信它在今后的教育领域里,开拓的道路越来越宽,为提升教育公平作出它最大的贡献。

篇7:教育不公平根源在基础教育

人大代表洪可柱日前痛批了以少数名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沉疴泛起,严重地遗失教育公平。“名校掠夺了太多教育资源,这是事实,根源不在学校,而在于教育制度的缺陷。”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四川农大副校长、教授任正隆看来,教育的最大不公不在高等教育,而在基础教育。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城乡差距太大,资源分配太不平等。如读个名校,一年要花一两万,但一个农村学生一年只要一两百元,差别上百倍。”出身农家的任正隆对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感受颇深,他说,由于教育上的不公平,造成一个人起点的不公平,使农民在求学、就业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给我们每一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让公民享受到平等权利,一部分人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资源,如城市人就剥夺了农村人的教育资源,而这个剥夺不是城里人故意要去剥夺的,说到底还是由于制度造成的。”为此,任正隆指出,中国的教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主任刘进同样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名校侵占教育资源,可能有这种现象。但要说教育的最大不公平,应该说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太少。”在刘进看来,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篇8: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一、教育公平的科学内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起点公平。强调入学机会与求学条件均等,不分性别、种族、贫富,所有儿童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过程公平。强调学生在受教育年限、学习类型、课程内容、学校教学条件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同等对待,享受符合其能力发展水平和潜力的教育。三是结果公平。强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在德、知、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构造;过程公平:既指在起点不公的现实中,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也包括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微观层面的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二、教育不公是社会不公的“放大器”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社会不公,教育不公带来的社会影响是长远而深重的。首先,教育不公拉大社会阶层分化,使得弱势群体丧失教育机会,无法真正享受教育资源和行使教育权利,失去改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快速地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其次,教育不公阻碍经济发展。教育不公使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社会购买力降低,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将阻碍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再次,教育不公是和谐社会的极大隐患。由于教育不公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而强化甚至制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危害国家安全。

三、教育公平是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筛选器”

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进步和向上流动的阶梯。现代社会是一个“不再由‘等级’、‘身份’来构成层级森严的停滞社会”,而是由“习惯、习俗和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流动社会。美国学者托马斯.福克斯等人研究发现:“有两种情况看起来最能促进上向流动:先进的工业发展和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而且,“一个青年人的最终地位和工资收益的最明显可见的预兆就是他的受教育年限。”与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相比,社会中下层更易于获得文化技术资源,其手段是享受中高层次的教育。大规模的教育考试不仅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也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在各类型的教育考试中,人才选拔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而对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等不加限制,社会按一定的标准将适合于各种层次的人选拔出来,教育同这种竞争和选择的过程密切联系。因此,学校教育常被称为“筛选装置”或“社会选拔和分配机构”。这就客观上给那些弱势阶层成员一个公平流动的机会。农民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水平的低下以及各种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限制了他们进入社会主流。但同时,每年又有大量的农村青少年通过参加中考、高考等教育制度获得上升流动的机会。凭借这一途径实现向上流动的人数越多,机会越多,就越会刺激社会弱势阶层的成员接受教育参与到公平的社会竞争中去。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社会的合理流动,会给社会带来生机活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局面,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正是由于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的强大的中介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下层完成了向上流动的过程,进而将他们的知识赋予更高的级别和更高的价值,并加以合法化的群体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这种高价值通过正规教育机构的建立而得到制度化,并且由这样的教育机构将它“传递”给社会中经过特别选择的人。[4]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规的教育制度,正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流动资源。在我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越来越多地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虽然较高的教育水平不一定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是只有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平,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才有可能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在社会分层中具有“筛选器”的作用,它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

教育公平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且还具有促进社会正常流动的社会功能。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的职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的职能;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的功能;同时,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它给所有人以向上的希冀。这即是教育的“平等化”职能。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众多学者指出,一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公民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而一个社会教育程度的下降则会加剧公民之间收入的不平等,即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进而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显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作为公共性的教育资源,如何校准公平的刻度,取决于“砝码”在什么位置上的移动,或者说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如果教育公平的“砝码”移动的位置出现较大的偏差,那么社会性的因素便会极大的稀释、干扰教育公平的原则。比如,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据业内人士统计,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低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担心目前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政策,正在形成一种凝固和扩大阶层差距的教育机制。

教育不但承担着社会“平衡器”的力量,也是完善人、提升人的最有效路径。教育作为常见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之一,它和职业、收入、权力有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在现代社会,教育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职业、收入、权力,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社会地位,即教育会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全面的、持续的影响。

教育的公平与否影响一个社会的稳定。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倾向于弹性结构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机会平等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成为了资本,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资本,凭着这个资本,才可以在以自获性为主的社会向上流动,因此教育成为了影响个人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不平等,则社会流动的机会不平等,容易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深化各个社会分层的差距,使社会结构趋向刚性,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性,降低社会的整合度。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教育公平是消除社会排斥机制的最有效手段,教育公平对于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作为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为公民提供了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能力,帮助处于不公平境地的弱势群体和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劣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摆脱原有的社会不公平的负重,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公平使得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处于不公平、不平等境地的公民都尽可能在教育中得到补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维护了社会的平等、稳定与和谐。教育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维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第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以领导和管理社会各个部门和领域。第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的广大社会公民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篇9: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温度计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为此,建议“农村教师的待遇高于城市教师20%至30%”。据说这一建议得到了教育界人士支持,有点超乎笔者想象。

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教育公平都是保留话题,热度不减,争议不断。今年既有提议基础教育资金往农村倾斜,也有提议削减大城市过高的大学招生名额,转给人口大省,如此等等。官员和专家都在呼吁教育公平,却很少反思为什么要教育公平,是否因为公平是“好东西”,所以,教育公平也就“不要白不要”了?

在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从来只是社会公平的温度计,社会公平的欠缺程度越大,教育公平的呼声就越高。回到问题本身,当下农村教师待遇低,确实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但这只是现象,如果不存在严重的地区间差异,不存在同一地区的城乡差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怎么会如此紧缺?不是经费紧缺,农村教师怎么会待遇低下?即便地方少盖办公楼,多建校舍,确实有利于改善农村教育,但单纯依靠省下的这点钱,足以维持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吗?就是财政不吃紧的地方,也未见得年年都能得到经费或允许借贷盖楼,真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上级下拨经费,否则杯水车薪,资金很快枯竭。

谁都知道,落实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公平。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社会公平来解决,当农村建设得像城市那么好,还拥有城市没有的蓝天、青山和绿水时,农村孩子有没有机会考上大学,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议论。另一方面,任凭社会公平缺失,只管盯着教育本身,纵然改变不了农村整体面目,且经费捉襟见肘,也得让国家和各级政府向农村教育倾斜。两种方案,到底哪个更好?

中国是一个大国,巨大的地区差异堪称国家心头之患,不尽量缩短地区间差异,政府就没有尽到统筹的责任,但这么一个大国,各地区要齐步走、一同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问大学教师,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生源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效率和培养成本是否有所不同?不顾优质教育资源总体紧缺现状,力图实现不分原有基础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表现为人才培养、学术成就和国家科技实力的教育成果,是否能得到同样提升?当然,这里不是对不同地区生源中每一个人作对比,更不是说发达地区学生每个人都比欠发达地区学生优秀,而是强调宏观问题的解决之道同微观层面的解决之术不能直接混同,更不能简单替代。

在国家不能不宏观着眼的情况下,官员和专家们能否从微观着手,充分利用市场、公益等机制,群策群力,破解农村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问题?前几年公益人士发起“免费午餐”活动,后来得到政府响应,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多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少一些简单化的批评,中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推进,一定会更快见到实效。

篇10:学前教育公平理论基础探讨论文

2.2关爱弱势群体:人作为个体有个体差异性,教育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弱势群体,如智力发育不良、先天性疾病、其他缺陷等群体,作为人都应该享有人权平等,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中,对于弱势群体,教育应该多于关注与关爱,尊重其人格、受教育的权利。对于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幼儿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人格的歧视,实现伦理上的公平。如有些孩子天生智力低下,语言迟钝,教师应该多于关心和引导。

3学前教育公平的经济学基础

3.1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公平:经济公平即是要保障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交换,受教育者应该实现“起跑线”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公平,使用公共资源的机会公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贫富差距悬殊,教育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政府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尽量减小这种差异性。学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享用等。由于学校地域的限制、学校分布、地区贫富差距等使得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公平、平等享有。如学生在参与一些竞赛的时候,每个孩子应该有“均等”的机会,同时对于学校教育资源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教师不应该剥夺每个孩子参与的权利与机会。

3.2“权力”与“金钱”为标准的差异: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学前教育中出现以“权力”、“金钱”为标准的教育规则,如部分地区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家长的“社会权利”、“金钱财富”、“社会地位”等为标准来选择接受教育的学生,幼儿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这种“权力”与“金钱”为准则的教育浪潮冲击下,使得幼儿从小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幼儿的心中潜伏着“不公平”现象,使得其身心发展“扭曲”。教育公平是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会有社会公平的存在,教育应该实现地域地区、城乡间利益公平。因此学前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权平等、经济公平的基础之上。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的论述,来说明学前教育的法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基础的实质,阐述了学前教育中受教育公平的权利、竞赛、机会平等权利、有限教育资源的共享权利等,通过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和现象进行了论述。学前教育应当最大化的实现人权平等、人格独立等,有限教育资源应该实现共享,教育应当最大化的消除一切不平等,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

参考文献:

[1]姚伟,邢春娥.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2]周燕,余文蕙.学前教育公平理论探析[J].探索研究,2008(9).

篇1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待。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包括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等内容。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广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执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贯彻这一重要原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一要严把证据关。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在办理刑事案件中,要坚持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特别是在审判环节上,既不能搞有罪推定,也不能简单搬用“疑罪从无”,要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上下功夫,在努力提高办案质量上下功夫。二要严把法律关。努力提高法律水平,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实现公平和正义。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广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执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目前,在一些政法干警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只重视案件的处理结果,却忽视了案件的处理程序,违法调查、违法取证;有的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行事,将法定程序放在一边;有的只在口头上重视程序,在实践中却把程序当作可有可无,甚至把程序当作累赘和羁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实现不了实体公正,而且还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损害了政法机关的形象,甚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公正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法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重要条件,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应当是公正与效率的均衡。政法机关在执法中应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而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执法公正为借口,任意延长办案时限,甚至久拖不决,最终损害的是公正本身;以提高办案效率为借口,刑讯逼供,违法取证,任意损害当事人应有的权利,更不可能实现公正。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增强工作透明度,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执法公开,是防止执法腐败、促进执法公正的一剂良药。实行执法公开,使执法过程和环节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执法中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执法不公的疑虑,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同时,执法公开也是保障公民对政法工作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措施。

篇12: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

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要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作 者:赵慧歆 ZHAO Hui-xin  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131 刊 名: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年,卷(期): 9(6) 分类号:B82-05 关键词: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教育资源   和谐教育  

篇13:论“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社会公平,执政能力,小康社会,市场经济,精神文明,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提升。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和本质要求, 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Socialis”, 意即“社会的”、“共同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针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而提出的, 与以往任何社会相比, “社会主义”更强调“社会性”和“整体性”,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着眼于全局和整体, 而不是局部和部分, 必须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 照顾到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地区。所以, “社会主义”一词的本质含义就在于“为了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而不是为了某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言而喻, 要确保“社会主义”的实现, 离不开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原则---社会公平, 所以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精髓。

从社会主义社会产生而言,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意味着对以往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的否定和反抗。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 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所以,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离开社会公平的原则, 只能是少数人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 那么社会主义便失去了最为基本的意义, 这样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指出的那样, 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共同富裕。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在阶级社会,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 共同富裕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但是, 如果离开了社会公平, 就会分配不公、利益不均、两极分化, 从而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社会公平的富裕, 就没有共同富裕, 没有共同富裕, 就没有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3]由此可见,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社会公平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和关键。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最重要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党必须关注公平, 关注民生、亲近民生,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公平的原则, 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只注重经济增长, 忽视社会公平, 很可能会出现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如印度人民党执政8年来, GDP年均增长达6%, 领导经济的业绩是很不错的。然而,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80%的广大民众并未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3.5亿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结果使人民党政府丧失人心, 在2004年的大选中遭到失败。印度人民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公平, 是执政党制定政策的灵魂, 每一项政策的制定, 每一个改革措施的出台, 首先要本着公平的原则, 考虑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让绝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 这样才能得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巩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基础, 社会公平实现得越充分, 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越巩固, 全社会也就越稳定。

三、社会公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发展, 是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而不是以一部分人为本位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所以,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公平的原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 而应当是必须加以强调和保障的东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但是, 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关系, 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可见,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 人的和谐的本质是人的利益关系的和谐, 社会能不能和谐稳定, 与社会劳动成果的分配直接相关, 分配不公, 必然影响和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百姓气不顺、心不平, 怎么会有社会中各阶层、各地区人们的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 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 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 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和谐社会才能建成。

四、社会公平,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克服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 提高了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 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提高,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市场经济是一种优胜劣汰、残酷无情的经济, 是效率的经济, 强者的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依照效率的原则, 分配的天平自然向优者、胜者、强者倾斜, 所以, 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社会分配的公平问题而形成社会贫富差距, 社会多数成员的收入水平无法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 甚至可能下降, 而导致社会的总体消费能力不足, 社会产品积压, 劳动者失业, 很容易诱发经济危机。为弥补市场经济这一缺陷, 政府必须按照社会公平的原则, 站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立场进行宏观调控, 提高全体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扩大国内需求,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市场经济是效率的经济, 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只有当人们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社会公平时, 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劳动, 才能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提升社会的整合与合作程度, 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

五、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平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果社会公平的原则在全社会得到有力的贯彻, 就可以促使社会主体采取正当的行为从事活动, 国家机关秉公执政、秉公执法, 不搞钱权交易、不以权谋私, 经济主体公平交易、公平竞争, 守合同、讲信用, 不欺诈、不造假, 其他职业的工作人员办事公道, 诚实守信, 那么就可以使正气得到弘扬, 正义得到伸张, 邪恶得到遏制, 歪风得到刹止, 真善美受到褒奖, 假恶丑受到谴责, 有助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 消除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等不良社会现象, 培育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社会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祖国统一的需要

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做保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 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目前的最为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社会财富不断向少数人和阶层集中, 收入差距拉大, 贫富悬殊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 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 并且还处在继续上升阶段, 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巨大隐患, 如果再不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 必然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疆地区, 多年来, 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在这些地区搞渗透和分裂活动, 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巩固, 在这种情况下, 更加要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 只有缩小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做好民族、宗教和边防工作,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的大好局面,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可见维护社会公平,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综上所述, 社会公平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3页。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

[3]、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3、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篇14:“守贞是为了社会公平”

涂世友本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自由撰稿人,让她成名的,是近日的一系列出位举动。首先,她给自己起了一个抓人眼球的网名——“贞操女神”,让闻者惊愕!继而,她又创办了“雅品贞操网”,并号称这是目前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宣传贞操的网站,主要致力于倡导青少年婚前守贞。网站最上方还标示着托尔斯泰的名言:“性的张揚与放纵是可以亡国的。”由于访问量巨大,网站服务器不堪重负,从2月11日起,该网站无法正常访问。最后,她的“亮剑精神”晃到了所有人的眼睛——把自己的处女鉴定书晒在了微博上,以己为表率,而此时她已经38岁了。

三招过后,她的言行受到网民的质疑和攻击,很多人指责她这是在炒作。婚前性行为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甚至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涂世友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她又触动了现代人的哪根神经?

“守贞像永远闪着光泽的旗袍”

环球人物杂志:你如何理解“贞操”这个概念?

涂世友:现在社会的贞操观与古代相比有新的含义。古代社会的贞操观主要是男方要求女方保守贞操。我认为,现代社会的贞操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男女双方都要坚持婚前守贞。我的网站上,还是关于女性的内容居多,教导她们婚前怎样排解寂寞,怎样提高修养。如果女方不想有婚前性行为,男方的要求会受到限制。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现代社会的贞操观有问题吗?为什么建网站高调提倡婚前守贞?

涂世友:按理说,占据主流的应该是守贞,但现在社会上却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以不守贞为荣,守贞的人反而受到攻击。其实,不守贞带来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很多青少年轻率体验婚前性行为,每年寒暑假医院里做人流的年轻面孔都很多,而且越来越多。婚前性行为还带来了一些道德沦丧事件。

我把这个网站做起来以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还有贞操这回事存在,所以激起一些反响。我觉得守贞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就像每天走路、睡觉这样自然,所以不是我高调。守贞这个看起来古老的价值观永远都不应该过时,就像旗袍那样永远闪烁时代的光泽。

环球人物杂志:你谈过恋爱吗?

涂世友:没有谈过完整的恋爱。完整意义上的谈恋爱应该是两个人都有好感以后,最起码要在一起约会、相处,但我那几段感情经历都没有上升到这个层次,都是机缘不巧合。1999年我在武汉大学当插班生时,有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恋爱。当时,有个男研究生经常和我出现在同一个自习室,经常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的滔滔不绝让我折服。我常给他打电话,把他请到宿舍里聊天。他毕业后去了南方一家企业工作,那时他觉得不甘心——堂堂名校研究生,被安排到车间一线体验生活,情绪比较低落。再加上两个人相隔很远,通讯不方便,我们最终失去了联系。

环球人物杂志:你已经38岁了,没有结婚,甚至没谈过完整的恋爱,你觉得这是一种失败吗?

涂世友:铁凝50岁才结婚,难道人家很失败吗?这要看每个人对幸福怎么理解。对于我来讲,过好每一天,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尽量努力就行,至于有什么样的结果,我就不管了。我觉得我还算幸福。

环球人物杂志:你的理想伴侣是什么样的?有和你同样贞操观?如果那个人没有守贞,你会妥协吗?

涂世友:我会选择学历达到硕士以上,年龄相当、外表端正、身体健康,身高1米72以上的。在金钱方面没有什么要求,但必须真心相爱。不要求对方同样婚前守贞,因为这样的人基本找不到了。

“穷人只能娶富人的第N手女人”

环球人物杂志:你的网站名气不小,收入怎么样?还做撰稿人吗?

涂世友:网站去年年底就开始上线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通过网站拿到半分钱。支持者注册为拥趸(音同“盹”),需要交10元,这是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家可能还怀着质疑的态度,目前只有20多个人注册。之所以要收费,首先我要还清前期的技术支持费用,大约是1000元。网站的技术支持是杭州一位朋友提供的,这200多元都到了他的账上。

这一阵子,由于办网站,就没有什么精力撰稿了。现在网站上的文章,有的是我写的,有的是从别的媒体上节选的,但我也做了修改,里面渗透了我的价值观。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把你跟“凤姐”比,她晒“才”,你晒“贞操”。

涂世友:她20岁出头就通过卖丑、搞怪等一些离奇的语言和举止来博取大家的关注,比如自称智商“前300年和后300年无人能及”,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狂躁病在背后推动着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跟她不一样,我是在踏踏实实、勤勤勉勉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像所有的草根一样,我已经这样平凡充实地走了近40年,用半辈子的忠诚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现在厚积薄发,被大家关注,我在背后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另外,我倡导的婚前守贞带给社会的是正面影响,而她不仅不推动社会进步,还给社会带来污染,鼓励青少年不务正业。

环球人物杂志:你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处女鉴定书后,有没有遇到过骚扰?

涂世友:没有受到过电话、短信等形式的直接骚扰,都是网络上的人身攻击,说我虚伪。我的一位朋友还建议我换个环境生活,但我还没有搬走的打算。

环球人物杂志:那你怎么看待别人对你的评价?

涂世友:网上一些负面的言论给了我很沉重的精神压力,那些辱骂和人身攻击是我从来都没见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心理上的阴影,现在才能够精神比较正常地接受你的采访。但我会坚持下去。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人做这个事,我想把它认真地做下去。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网站会办好的。但以我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媒体关注这个事情时,我会尽力配合。关注的人多了以后,政府有关部门也会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你写过:“很多富人占有了大部分的贞操资源,穷人都只能娶富人的第N手女人了。”你批评的已不仅仅是两性问题了。

涂世友:贞操资源是有限的,权贵阶层往往能首先掌握这些资源。我们看到,当查处某位官员时,往往能牵出很多事,比如第三者。这是社会不公平的一种体现。我倡导守贞也是在为中下层人士服务。我也希望每个人,尤其是权贵阶层都能尊重对方的贞操观。

她的做法“没有意义”

1973年,涂世友出生于湖北鄂州的农村,“父母都是普通人”。初中毕业后,她考取了中等师范学校,但当老师并不是涂世友的理想。1999年,她考上了武汉大学新闻系插班生,读了两年,又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涂世友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写一些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文章”。

对于她现在所做的这份“事业”,新浪网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1%的人表示支持,认为有必要婚前守贞。湖北黄石中心医院的一位妇科医生表示,从生理学角度讲,婚前守贞是合理的。媒体评论员李铁认为,这位“贞操女神”“不傻不天真”。他说,在美国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各种推行守贞教育的活动相当活跃,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民间组织推行的贞洁教育还是得到广泛认可,公众及相关组织都承认其对道德的规范意义。

性学家李银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则认为,涂世友的这种做法“没有意义”,“婚前性行为是一种趋势”。“前几年还在实行强制婚前检查时,国家计生委的调查显示,已经有六七成的新娘不是处女。过去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婚前守贞的习俗,一是婚龄比较小,十五六岁,有现实的可能性。二是盛行家本位文化,女人要遵守三从四德。现在,一方面,法定婚龄达到20、22岁,婚前性行为比率提高很正常;另一方面,社会从家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一个人活在世上以个人的快乐为中心。西方国家最开始也注意婚前守贞,但实际上,在人们的近20条择偶标准中,对于是否是处女的要求排在几乎最后的位置。”李银河认为,国外的守贞教育几乎没有效果。

媒体评论员梁宏达则认为,每个人如果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只要他的信念对社会是无害的,都值得尊敬。涂世友的提倡起码对社会是无害的,不应该给予太多负面评价。“她的做法体现了现代道德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而旁观者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这本身也是多元化的另一层含义。”

编辑:李雪美编:黄浩编审:张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相关文章:

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09-11

教育公平05-29

教育公平05-16

公平的教育05-20

教育小公平05-11

教育公平标准05-11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05-29

教育扶贫与教育公平05-14

教育公平现状调查05-25

教育公平分析论文04-16

上一篇:面点厨师岗位职责下一篇:秋天的小区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