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刍议

2022-12-0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也相应地由学业问题转变为就业问题。找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严峻形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一新的就业方式,其中很多人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也带动了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如何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新趋势,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成功创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创业教育的意义

1.1 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学习到如何自主创业,更能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动手能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曾提出过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可以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届毕业生所学难以致用、动手能力差无疑是重要方面之一。因此,高校应该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创业教育,能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更能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同时,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沟通谈判能力、市场运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业行为还会带动学生专业创新素质的提高,可以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这对改善学风建设必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创业教育有利于推进就业教育模式改革

传统的计划经济形成了大学单一的“就业教育”模式,学生大学毕业只知道去“求”职、“找”工作,但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去创造就业的机会,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创业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就业观,也必将变“就业”教育为“就业+创业”教育,在给学生更多的教育服务和学习选择的同时,激发大学生“学专业,想创业”的热情。大学生逐渐产生了为拥有自己的企业而学习的动机,出现了新的学习需求。另外,“专业型创业”的定位也淡化了专业的冷与热,甚至淡化了大学的重点与非重点,这无疑有利于我国稀缺的大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1.3 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当地政府都会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初期创业帮助、技术研发等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同时能在中小企业创业阶段,为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发展条件,进行指导性管理,使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创业期。而当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必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普遍的创业教育,对具有创业倾向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学生给予创业精英培训,使他们成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用大学的力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业者,可以大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对当地经济结构的改善做出贡献。

2 创业教育的内容

2.1 创业意识教育

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密不可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在人格特征上有较明显的依附性,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不强,即使有创业愿望却缺乏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思想,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夯实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掌握自主创业的能力。相关调查表明,尽管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意识、自身条件等原因,大学生创业仍然是大家当前就业中较“冷”的选择,大学生们并没有迸发出预期的创业热情。因此,必须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让毕业生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创业是个充满了机会、充满了挑战的选择。

2.2 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意识既要外化为创业能力,又要以创业能力为后盾。没有创业能力做后盾,创业意识必将被创业艰难所磨蚀。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培育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创业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在创业活动中,综合协调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社交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2.3 创业知识教育

大学生要具备创业能力,就需要有坚实的知识作基础。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创业发展方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企业的设立及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知识、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政策、工商、税收、保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其它知识。

2.4 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中可能会遭遇种种难题和障碍,只要有一个难题没解决,一个障碍迈不过去,就有可能一蹶不振。因此,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使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事业追求的决心和信心,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勇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品性和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情感。

3 创业教育的途径

3.1 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

课程设置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企业家成功的经验等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因此,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能力。

3.2 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晚,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任,缺少培训,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然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因此,一是要加强专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二要从校外多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校做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会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3.3 大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硅谷创业文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在创业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但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文化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所蕴涵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高校同样需要这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3.4 推进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需要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电脑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赛事,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特别要组织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这项活动在1998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目前已在全国大部分高校风靡开来。这种创业计划大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它借用了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的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商业计划,同时创造条件吸引投资,推动商业计划走向市场。抓好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文,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步骤:

1引导学生“想”

语文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摸象的盲人,只能记住一些知识的零碎片段,却欣赏不到文学殿堂里的异彩华章。语文科原本是一个多维的立体世界,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也许只是这空间中的一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限的内容。“点”只是学生领略这个空间的一座桥梁,而空间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和寻求的内容。也有一些学生产生疑惑,他们认为自己每一堂课都在用脑思考,都在认认真真地“想”,怎么能说没用到发散思维呢。然而,这里所说的“想”并非指学生针对课本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点理解,而是指从原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一旦将多种“想”法融入到语文科的学习当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问题弄懂。

2鼓励学生“问”

在初步运用了多种“想”法之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纵深发展。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书本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不只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这个作家的风格;做完了一道题,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于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一般来说,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爱问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心中没问题,相反,由于所学科目日渐增多以及内容的逐渐加深,他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当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将之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

3启发学生“答”

在课上,老师必然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另外学生通过上述“问”的过程,还会再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学生和老师来解答。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解答一部分,剩余的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在日积月累中,学生慢慢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进一步运用发散思维。

这里需要指出,语文科与其它学科的区别还在于有很多语文题的答案是不统一的,甚至有一部分题要靠学生自己想答案。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新旧教材的差异、时代的发展,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王春英

(石马学校沧州留古寺062453)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一是引导学生“想”,二是鼓励学生“问”,三是启发学生“答”。关键词:语文教学发散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02(b)-0121-01

3.5 避免几种误区

一是求大误区。许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者想法和计划总是很“伟大”,似乎可以做任何事情。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公司的能力也很有限,触角伸得越多,力量便分散得越开,最后反而使自己失去深度开发的机会和能力。

二是趋利误区。赢利是创业生存的基础,但是不能为了赢利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而不是“撞大运”似的,为了赢利而放弃自己坚持的目标和核心业务。

三是地域误区。提及创业,很多大学生就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等联系起来,和开办企业,自己当老板联系起来。其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也是创业;到艰苦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是创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发展的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更是为有志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和良好的机遇,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到西部求职,到农村创业,更有可能干出一番成就。

及对一些旧问题的新观点造成的,它给学生做题增添了难度。它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综合分析问题,还要理性而全面地理解问题,最终寻找到答案。因此在这个答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再一次运用发散思维。同时在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因此便形成了“想——问——答”的循环过程。在每一次循环中,学生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一方面巩固了书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所扩充。

在上述的三步骤中,发散思维得到了最充分的应用。除了在做题方面,发散思维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即使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讲,发散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那些离他们生活年代久远或者是外国的一些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课文,学生一时难以弄懂它的深刻含义,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发散性思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遇到上述情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作家的趣闻轶事,或者再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生动独特的作品,从而引发学生联想,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处在这个信息社会,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小可,在课堂上引出他们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或者是网站内容,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他们一定会有亲切感,学习起来也更有积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利途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发散思维并不是指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幻想和瞎想,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想。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将思路拓得太宽,想的内容也过杂,这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总的来说,发散思维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摘要:在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难的情况下,应在大学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教育模式改革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上一篇:对电力通信ADSS光缆分析下一篇:汽油中非常规添加剂及元素对油品质量和车辆使用性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