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的研究

2022-09-12

一、高校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一) 社会对高校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势头迅猛,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2],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政府也在大力倡导与支持。

但很多公民对大学生志愿者抱以不信任的态度, 多数志愿者的工作只是浅表性, 分派的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 高校对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志愿者组织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对自我价值的提升, 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是高校连接社会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让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从显性教育走向隐性教育。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工作多由学生自己负责, 但学生自身管理知识不足, 所以在管理问题上经常出现混乱。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 做志愿者不仅仅是奉献自己, 同时也是充实自己和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是需要持久性的, 但多数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服务只有三分钟热情, 这也是志愿服务不能高效的原因之一。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状况的关系

(一) 家庭及学校教育分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状况的关系

儿时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启蒙作用, 乃至决定了今后的性情, 这对志愿者服务的状态有着很大的关联, 也间接地影响了志愿者为什么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志愿者的动因以及如何去实现志愿服务的目标。学校教育是一个人除了家庭教育接触到第二个重要的教育地方, 入学后我们将在学校度过非常多的时间, 陪伴我们更多的是老师、同学、朋友、知识, 是确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 甚至决定了以后的命运。学校灌输的知识和引导的方向, 甚至学生身边榜样以及环境的影响, 也对学生今后的行为准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 国家态度分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状况的关系

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墨家“兼爱”“非攻”、儒家“仁者爱人”的政论, 人民有互帮互助、友善爱人的优秀传统美德, 近来, 更是设定了“雷锋日”、“学雷锋”的各种活动诠释了全民对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到目前为止, 国家方面在多种场合已经多次重复志愿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 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 奉献爱心, 锻炼自己, 提高修养, 丰富经历, 完善自身价值。而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这些年来, 不仅政策上明文支持志愿活动的开展, 国家领导人也从各个方面表明自己对志愿者的厚望, 甚至亲身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中, 给广大志愿者做出榜样。

三、调查数据总结与分析

在受调查人员中, 91%的人注册过海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 同时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占总数的94.9%, 高出注册人数。这说明海口市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高涨, 体现了当代海口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也反映了海口市和各高校对志愿者服务的重视。大部分同学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是单纯积极的。但是有1/3的同学参加志愿者服务是奔着学分、证书和奖励而去, 觉得好玩甚至为了以后找工作有利。23%的学生对志愿服务持冷漠和厌倦的态度。这反映出部分同学对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 功利心太重, 没有领悟到志愿者服务精神的真正涵义。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者意识的培养不够到位, 而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遭遇挫折时, 97.6%的同学态度是积极的, 他们选择吸取教训继续工作, 而不是退缩, 体现出海口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67.7%的同学一学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次数只有1至3次, 而每学期参加6次以上的仅仅10.1%。这反映出海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短期性, 虽然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庞大, 但是真正服务的人却不多。

四、海南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众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度不够

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发展仅仅20多年的时间[3], 公众对于志愿者的认知不够, 我国的志愿服务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方发达国家, 志愿服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和政府都大力支持志愿服务, 大众也广泛认可。相反,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雷锋精神”、“雷锋同志学习”上宣传, 对志愿服务的意义、精神、内涵缺乏宣传, 人们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偏见。

(二) 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及制度建设有所欠缺

(1) 管理制度欠缺。高校志愿者队伍庞大, 其团队通常挂于校团委[4], 但学校始终起到的是引导与媒介的作用, 缺乏对志愿者精神的宣传教育, 也缺乏对志愿者的认知度。 (2) 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志愿者发展时间较短, 整个志愿者系统尚不成熟。法律界定不明确, 志愿者合法权益难以保障[5]。另外完善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持久运行的保障, 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来说, 也并未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3) 活动服务偏于形式化。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的缺乏和学生组织的局限, 志愿者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小规模项目, 而且经常会出现重复性志愿服务项目。这使得一些项目偏于形式, 为活动而活动, 缺乏实际效果, 意义不大[6]。 (4) 志愿者流失率高, 服务持久性不足。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高、服务持续性不足。在招募报名阶段有较高的热情和激情, 随着志愿活动的开展, 中途退出的志愿者比比皆是;伴随年级的升高, 流失率也在升高[7]。究其原因, 一是大学生们对于志愿服务是三分钟热情, 时间久了就丧失了兴趣;二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存在问题。而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持久性上是严重不足的, 多数海口大学生志愿者难以长期坚持志愿服务。

五、建立高校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对策

(一) 培育志愿者精神

正确的志愿者服务精神是做好志愿者服务活动, 提高大学生服务精神境界的前提[8]。高校应加强志愿精神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通过说教的方式, 过度的宣传不仅不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排斥感。高校可组织志愿组织之间的优秀志愿者的定期交流, 交流经验与心得, 从多方面加强志愿者精神的培育。

(二) 志愿者培训

高校对于志愿者应该有一个长期、专业、系统的培训。学校可以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为那些真正对志愿者服务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培训, 从而组建一支相对专业的队伍。

针对不同的志愿者活动, 也可以选择性派遣不同志愿者队伍。

但是这绝对不等同于对于其他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忽视, 学校应在志愿者队伍中普及基础培训, 从而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升服务质量。

(三) 完善激励体制

志愿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献身于志愿事业的同时, 外部的强化机制也应予以相应的支持。志愿者服务本身是一种无偿行为, 所以奖励也应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另一方面, 激励应该包含着对先进的赞扬以及对消极者的鞭策。

只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9], 才能充分调动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使大学生志愿团队更长久、更高质量的发展下去。

六、结语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是有意义而且有希望的群体, 是新时代素质文明建设的一支活力军, 举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 既是大学生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学成才的一条途径, 对国家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长远的推动作用[10]。综上, 通过对目前海口市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朝气蓬勃, 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亟待解决。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志愿者服务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便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 参与志愿工作在奉献社会的同时, 也能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1]。但就目前看, 随着规模的扩大, 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很多高校以及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功能, 并未注意到逐渐突显出来的问题。为了大学生志愿团队更好的发展, 服务社会, 让志愿者们的付出取得最大成效,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认识、态度及行为情况来分析海口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希望能找出阻碍海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原由, 并探索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高校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口市,高校志愿者活动,服务现状,长效机制,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宏, 李晓军, 王津.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3, (04) :61-61

[2] 孙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学会, 2010, (02) :22-22.

[3] 梅霞.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问题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上一篇: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下一篇: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