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原理》课程标准的制定

2023-01-23

《化工原理》是一门关于化学加工过程的技术基础课, 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都很强, 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化工及相近学科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是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化工原理》以“传动、传热、传质”为基础, 介绍流体输送、传热、蒸馏、吸收、沉降、过滤及干燥等各单元操作的基本过程、计算方法、操作技术。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应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的内容, 强调“做什么, 怎么做”, 在必须、够用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学生的能力体系。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应删除其中过于抽象的理论及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 使学生能清楚地掌握各单元操作的应用技术, 树立工程观念。

1《化工原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习这一课程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课程目标的表述可以有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两个层次, 将最终目标分解为促成目标, 通过达到促成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

1.1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掌握生产过程中常见化工单元操作的过程及相应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具有基本计算能力。树立工程技术观点,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 也为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常规操作工作打好基础。

1.2 本课程的促成目标

能查阅和使用常用的工程计算图表、手册及资料等;理解各单元操作的基本过程, 了解相应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 能挑选合适型号的设备。掌握典型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能对设备的使用进行校核;熟悉各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计算方法, 具有寻求适宜操作条件、探索强化过程的途径和提高设备效能的初步能力;熟悉各单元操作要领和它们的应用, 能运用工程技术观点分析和解决单元操作中一般问题。

2《化工原理》课程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 能进行旨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实施勇于承担责任的行动,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行动导向组织教学。相应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合理地构建教学项目, 使项目真实化、工作过程化。通过教学项目将理论内容和技能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使理论为技能服务, 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以流体输送技术一章为例, 教学内容如表1。

3 实施建议

3.1 教学建议

应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的不同, 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组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 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 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训练中大胆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而不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总结问题。

3.2 教材编写建议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以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为主, 删除原《化工原理》中过于抽象的内容, 同时保证知识的连贯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学内容尽量多结合专业工作。

3.3 教学评价建议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学校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 还可加入企业评价。学校教务督导主要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备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课等常规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反映教学效果;企业评价可反映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3.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企业资源, 例如了解重点车间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控制方法等, 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多观察生产设备, 使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在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交流气氛, 鼓励学生向熟练技术人员学习, 丰富现场工作经验。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论坛, 通过与论坛上有工作经验者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了解工作现场, 甚至参与现实工作任务的讨论, 从侧面丰富学生的专业工作经验, 可帮助学生缩短新参加工作的磨合期。

摘要:《化工原理》是化工、医药、食品、环境、材料等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应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 重新制定其课程标准, 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方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原理,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邱坤荣.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问题[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

[2]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上一篇:剖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