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0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府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负责知识的传播、创新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培育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厚实的知识基础。高等学校不仅应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营知识、专门技术和增加创业技能,推动劳动力市场创新与就业模式的变革。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当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社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育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与质量标准,为大学生普及与培育步入社会以后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与各方面的素质[1]。坚持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创新创业”作为其核心。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与创业的培养训练基地,以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国必须重点发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2]。从概念上来说,其内容大致上分为以下三方面:(1)建设该模式的目的是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创新与创业的高素质人才。一般来说,我们所谈论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创新和创业并存的大胆构思,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提倡创新创业等;(2)具有创新创业的思考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与求异意识;具有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市场洞察力;(3)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积极寻找并出色地处理信息,善于动手操作,发现灵感并用于创新思维中[3]。(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仅通过一两门课程或活动形成,而应当从理念到组织、从教学主体到客体、从学习氛围到物质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结合而成。(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思想结构、制度机制、物质环境等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解析[4]。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

(一)思想结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结构的定义,指的是高校在其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习氛围、校风精神中具有能激励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思维的理念、能帮助学生培养创新与创业两方面技能的思想,思想结构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精神,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同时,检验一所高校是否具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点就在于其是否能够培养出于创新创业方面相关的基本思想与创新观念[5]。要想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当将创新创业的意识与思想作为校风精神的重心与关键,逐步养成重视创新创业技能培育的科学理念与价值体系,创建鼓励创新与创业的良好氛围。要想建立起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就应当具备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缺一不可。知识作为技能与素养的基础,创新创业知识不仅内容复杂,而且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同时需要教师、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参与,因此,多学科切入、多成员参与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现阶段不少高校疏于重视相关领域的学科基础,这就需要学校认真对待与区分科目类别,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意识。技能是基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与训练培养而成,扎实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强化技能的专业性,而过硬的技能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里的技能指的不仅是吸收知识的技能,还有知识的灵活应用技能、创新思维技能、实地创业技能等。素养是人通过后期的环境影响,在经历学校教育或社会实践后所培养的个人品质与思考习惯,具备高素养有助于发挥知识的力量,将知识与技能进行结合并共同发展。贯彻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同时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社会人才[6]。

(二)制度机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机制主要是在思想理念与客观条件上限制或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开拓,并最终摘下创新创业的胜利果实。制度机制是保障高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坚持建设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加强教育改革,首先要拓展高校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拓展、增加、调整等。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专业拓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制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优化传统的过于注重专业与专业知识而忽视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要针对高校的课程内容与组织架构进行变革与优化。强调各学科的融合模式与相互灵活应用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最后要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倡引导式与探讨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尤其是要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各方面的素质与技能综合看待。

(三)物质环境

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中一部分,物质环境在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为更好地创建其相关的思想结构与制度机制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第一,高校应当为更好地培育专业人才配备相应的实验基础设备,其中泛指学生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验场地、创新创业研究基地和对应的实验设备。另外,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不能仅纸上谈兵式地强调引导学生共赴创新创业,更应当尽可能地从客观上提供物质条件,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针对相关的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经费与物质帮助,以便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第二,高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学术大厅,以供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研究活动时能相互交流,或供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使不同的知识文化与学术的交集能在一定的氛围中得到升华,从而产生更多创新创业的灵感。然而现阶段因某些地区教育资源缺乏,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学术大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第三,高校应当创建一个良好的内外部资源共享环境,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可形成校企结合、专兼职并存、老中青配搭、多学科并举、职称结构合理、通识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结束语

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企业共同努力。总而言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思想结构、制度机制、物质环境三者相互独立,却又缺一不可。只有结合这三要素,才能鼓励全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支持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强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观点,提出几点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并以思想结构、制度机制、物质环境等角度谈论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坚持贯彻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人才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洁,牛淑珍.基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民办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3,(1):6-7.

[2] 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174-175.

[3] 刘益平,刘旭.江苏省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76-80.

[4] 刘志侃,赵峰,张志伟.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6,(1):30.

[5] 黄巍,唐友,佟明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2):92-94.

[6] 孙大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庆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3.(7):231-232.

上一篇:公益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下一篇:二语输入加工原则对外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