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古代医学,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古代文化对古代医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儒家的思想和医学联系较多。它所推崇的“仁”、“孝”现在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篇:医学文化论文范文

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摘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塑造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医学院校必须准确把脉当前校园文化的现实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准确把脉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现实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校育人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被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校园行为、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种精神、制度、行为、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塑造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医学院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直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先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医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人文活动来丰富医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再次,校园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枯燥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普遍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

(二)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既需要规范化的教育来内化学生的思想,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学校的环境建设之中,使学校校园环境处处体现出强烈的医学文化意味,让人一进到校园里面就感受到强烈的医学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医学文化的感染。

(三)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人文文化氛围。这种人文氛围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

(四)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原本就具有全体校园人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因而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为每一个校园人在评定各自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并用这种内在的尺度规范每一个校园人的言行举止。如医学院校的校训、校风以及各项校规校纪等制度文化和道德文化对全体校园人都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功能,每个校园人都必须遵守,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1]。

二、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医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求校园文化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载体。从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文化价值观、人才培养、教育过程等来看,存着以下问题:

(一) 专业课程至上,人文素质教育弱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医学院校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因此,放松了对人文素质的追求。

(二)技能至上,思想道德素质弱化

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 当今社会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需求日益广泛,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医学生必须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医学,认识医学的本质,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医学服务。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医学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而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三)效益至上,大学精神弱化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简单适应与单维趋从,表现出校园文化责任心及功能的缺失,并且高等医学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适当的夸大,而学术性和精神性受到人们的漠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已经在一定程度向社会文化趋同。由于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缺失,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自我肯定意识的淡薄及自我功能意识的模糊,缺乏对大学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的追求,难于创造出对社会文化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日趋衰弱[2]。

三、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对校报、广播、橱窗、校园网等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师生员工中形成具有强烈凝聚力和明确指导性的舆论环境。要从“育人”的高度进行战略思考,引导医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拼搏创新的精神,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等等,从而培养一批信仰坚定、遵纪守法、勤学苦练、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切实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容校貌等物质文化能够通过感知觉影响个体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行为,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加大对于校容校貌建设的规划和投入,将大学精神、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融汇到绿化、美化以及文化景观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一种“草木无情道有情,山水无声胜有声”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达到怡养性情、陶冶心灵的目的。同时,通过宣传图画、名言警句、楹联诗词、网络文章等多种图文传播渠道,使学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进而在这种感化中形成乐观进取的人文精神和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医学院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建造一批高雅的人文景观,如医学生誓言碑、历代医学家雕塑等,以激发广大师生学习、研究医学的热情。对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如道路、广场、亭台楼阁等进行规划、命名,请名家撰、刻匾额楹联,设立校史展览馆、医学史展览馆、医学标本陈列馆、名医事迹展,增强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

(三)努力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提升精神文化内涵,就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文历史积淀,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例如,我校在长期办校育人的实践中,着力培塑具有我校行业特点、驻地区域特色、富于时代特征的红色军医文化,形成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为精神支柱,以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又红又专军事医学人才为目标,具有鲜明军事医学特色的红色军医文化。红色军医对党忠诚、姓军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使全校师生灵魂受到激励而兴奋,精神受到感化而升华,思想得到解放而活跃,从而产生了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迸发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革命激情。

(四)建立完善文化载体与平台

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需要百花齐放的学术思想和五光十色的文化活动的交相辉映,才能结出精神的硕果。譬如,名家讲学、艺术鉴赏、热点研讨、名著导读、读书分享、文化沙龙、社团交流等众多大学盛行的文化艺术活动,都不失为培养人文素养的良好载体和平台。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和总结,形成相对固定和常态化的机制与平台,更好地发挥其在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升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多年来,我校以人文讲坛、名师讲坛为载体,邀请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以及医学界德艺双馨的老前辈给学生开办精品人文讲座,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生拓展人文知识,开阔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以致用。为此,要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思索与人生价值、意义相关的生命课题,在实践探索中培育人文精神。同时,站在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大学生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展示了校园文化的风采;反过来,大学生在实践中又可将优秀的社会文化带入校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开展以居民小区、社会福利院等为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如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到学校驻地的沙坪坝区社会福利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福利院的老人们进行健康指导和义诊,帮助他们学会预防疾病和健身养生;给老人们拉家常、讲故事、演节目,排解他们心灵的孤单;给老人们梳头发、剪指甲、整理卫生,让他们享受亲人关爱的温暖。我们还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开展创新理论宣传、道德宣传、文艺宣传、普法宣传、环保宣传;利用寒暑假,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校园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体卫,李济民,周晓瑜.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 育关系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8).

[2]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 杂志,2008,(4).

[责任编辑:姜欣悦]

作者:汪杰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医学

摘要: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古代医学,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古代文化对古代医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儒家的思想和医学联系较多。它所推崇的“仁”、“孝”现在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化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来影响其他健康状态的,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不仅影响着医学所研究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且直接影高看医学本身的建构。

关键词:古代文化;古代医学;儒教;仁;孝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

一、文化是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来影响其健康状态的

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味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而生活习惯正是文化的内容之一。我们古人也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医学强调“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健康标准:“天人和谐”、“阴阳平衡”、“五行制化”及恒动且衡动。指出:“人与天地共存”(《灵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这些健康标准亦是古代医师的对疾病的诊断标准。

二、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不仅影响着医学所研究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医学本身的建构

中国古代文化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较多的是儒家思想。儒家中将仁孝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并将其推广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医学渐渐被定名为“仁术”了,成为践履儒家仁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一种技艺。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出现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大批儒者演变成医生,悬壶济世;二是作为医生的儒者,强调要用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的行为准则。在各个朝代,儒者转而专攻或兼通医术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基本推动力量就是儒家济世行仁的思想观念。

以儒家仁的道德标准作为医界的行为准则。大量的习医戒要、箴言、规格、医话等等之中,都将仁爱二字当作首要的要求。明代陈实功在《医家十戒五要》中谈到:“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沦之书,须但夕手不释卷,——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明龚信《明医箴》开篇即言:“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其予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说:“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明末人潘楫《医灯续焰·医乃仁术》一文不仅指出医者应该怎样去做,同时也强调了行医时应该禁绝的事。

孝与仁在儒家伦理道德范畴体系中关系十分密切,孔予在《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孝道观对传统医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医孝合一论虽然在北宋以前就已出现,但其并未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但在后来,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儒教把孝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人都不能违反的“天理”,具有无上的权威。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医家无不谈“孝”,甚至以“孝”治医。即认为知医为儒者分内事,而作为孝子亦必须懂医。因父母有病而萌志习医者,大有人在。这种医孝合一论显然包含有古代人道主义的合理因素,是有其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是,这种医孝合一论是以孝为其根本的,而孝在封建社会后期已经被推向极端,认为“孝”的核心,就是子女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绝对服从父母,惟父母意志为瞻,否则就是不孝。“孝”乃“父为子纲”在道德观念上的反映。“忠”、“节”、“信”、“义”都不过是孝这一观念在君臣、夫妇、朋友、主仆关系上的运用和推广。吕祖谦则认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无条件的,说:“孝敬之心无间断,随遇随起。”(注:《东莱文集》卷十六,《礼记说》。)“父母不从吾辣,至怒。怒至于挞之流血,亦起敬起孝”(注:《东莱文集》卷十六,《礼记说》。)。至于为洗刷自己而形成父母之恶的事情,更是不能干的。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口趋巩固,愚孝之风愈煽愈烈,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医儒关系的特殊性,许多怪诞、荒唐、愚昧甚至残忍之事,竟假医学之手而产生。其中最典型的是所谓“割股疗亲”。据宋张呆《医说》卷四从肉治赢疾》称:“(唐)开元间,明州人陈藏器撰《本草拾遗》,云:人肉治赢疾。自此间阎相效割股。”所谓“赢疾”即肺结核一类疾病,过去为不治之症。当孝子们得知人肉可治此绝症,无不互相仿效着从大腿上割肉以疗亲疾。事实证明,这种愚昧、残忍、荒唐的举动非但不能治病救命,而且阻塞了真正认识疾病病因和探寻治疗疾病正确方法的路径,其与科学理性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孝道”对于古代医学发展亦起剑的阻碍作用,还不止以上所论。解剖学为一切医学理论的基础,然而在中国古代,此项研究活动却基本上未能开展起来,这与儒学孝道观的制约有关。《孝经·开宗明义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说。另外,儒家尚有“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礼记·曲礼下》)的说教,结果发展到尝君父之便溺的极端,此与卧冰、割股、凿脑等一样,令今人所不齿。

另外,道家的思想同样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占人从“天人合一”的视角出发,认为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基础物质—气;与天地共守基本规律—道;人的形态与功能都与天地相对应;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置身于天地之中,顺应天地之道。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气”的生化运动,而不是形。气的生化运动只能在机体存活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因此,我国古代医学不重视对死人的解剖观察法,而采用对活体的功能观察法。藏腑和气机虽隐而不现,但“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藏腑的气象性用必显于外,故医师可以司外而揣内。

三、文字和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医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汉字是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这使古代医学易于继承和统一,是其理论稳定性强的影响因素之一。汉字集装信息,言简意赅,是音形义的集约,是具象、想象和抽象的集约,从而使医学理论的语言表述具有文学特色和模糊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和艺术特征。还有语言亦有重要作用,语言的合理运用有益于病人的康复。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也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远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十分讯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医学中亦闪耀出诱人的光芒。

责任编辑 刘 皓

作者:郑 佳 柳 娟

第三篇: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医学生成长成才。本文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剖析了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途径。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医学生 医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识丰富、医风严谨的医学人才,实现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慎独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方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的诚信守信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在医学教育中应大力传承弘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移,而耻智之不博”,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反者道之动”,阐明了万物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的是反对盲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精神。李时珍本着强烈的实证精神,认真研读文献,实地调查研究,亲自采集、品尝草药以判断药性药效,历经数十载,编著《本草纲目》。清代的闻若豫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找到了古文《尚书》中每一句话的来源,举了100多条证据,证明古文《尚书》是后人伪造的。对古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墨家学派,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

尊重人、关爱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怀。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陈竺院士曾说:“医学工作者从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离开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纲,医学科学精神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归宿和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等各家学派互相渗透的基本文化格局,蕴含了以人为中心、追求和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先义后利、群体利益至上等丰富的人文精神。“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阶级和时空局限的生命力和价值。

(四)有利于中国特色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和在数十万首古代方剂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治病经验、用药规律和原创知识,蕴含着巨大宝藏,需要进一步发掘,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的启发下,提出了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从传统中药青蒿,创新研发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对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医药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的研究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扇窗户也是对中医中药内涵的再发掘。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二、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充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落后,备受西方国家的压迫。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图存图强的紧迫感,使得传统文化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而受到矫枉过正的全面、激烈的否定和批判,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背景,使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这种否定和批判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保持优势,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产生负面影响,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思想上比较偏重专业学科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把专业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孔子说“君子不器”,而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像一种工具,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青年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企业”或者“工厂”,学生忙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忙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目的、视野和任务都从内转到了外,从人转到了物,从德性转到知识,从行为转到技能。”医学教育实践中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三)教师队伍素质的制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指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传道”之“道”是为人之道,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既教书又育人。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文理分科、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隔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也是欠缺的。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功底薄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薄,重视科研轻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对传统文化及人文学科心存轻视,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增强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同科学精神绝不是相对立的关系,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归结为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没有揭示出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而数学和可控制实验是科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改革开放、鼓励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制约近代中国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因素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特色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因此,搞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加强激励引导,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和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在各类医学专业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培训、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非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对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哲学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医学专业素养。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医学教师,讲授人文课程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建设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人文素质较高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三)规范课程设置,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更多采取参与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专题教育和专题研讨,增强针对性。举行传统文化节,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设学校网站传统文化专栏。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琅,桂菩.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10.

[2]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第二版.

[3]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2).

[4]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10,第23卷(5).

[5]汪云龙,王飞,刘仲祥,王玉柱.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9,36卷(9A).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

[7]刘庆龙,田绪永,丁玉刚.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J].青年研究,2001(12).

[8]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2).

[9]曹威.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5(14).

[10]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辽宁大学,2010.

[11]林榕.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D].福建:福州大学,2005.

作者:李敏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压力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