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禀赋,为地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摘 要]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建设适合医学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生长发展在学校环境中的,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与课程文化、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相适应的,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亚型文化模式。校园文化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第二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三是制度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后勤保障。

二、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滑坡现象。首先,医学院校作为偏重理科性质的院校,人文气息是比较薄弱的。就笔者所在的桂林医学院而言,大学语文只是一门选修课,而且一般安排在大一或大二。既然是选修课,当然一些学生有不选的自由。而且这选修课还不一定开课,该校规定一般要选课人数超过20人的选修课才给予开课。即使一些学生选了大学语文的这门选修课,也存在不去上课或不专心听课的现象,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程度和多少也是要打折扣的。笔者还曾经在该校医学生中做过一些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他们对文学知识知之甚少。比如在回答“你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吗?”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没读过,或者只听说过,更有甚者还不知道四大古典名著是哪几部。对于当代作家,他们也知之甚少,有些学生连贾平凹都不知道,而且这些学生还有几个是陕西人,可见他们人文知识的匮乏程度。

其次,医学院校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较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如校园里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喷水池、绿地、教室、寝室等本来可以用一些诗文对联,警示小语、励志标语等装饰起来,以营造和谐,健康,友爱,向上的文化气氛,但目前这些设施大部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有许多设施在文化上是一个空白。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少,但大多是医学类的,人文社科类的书比较少,而且部分是盗版书。在图书数据库方面,学校只开通医学类论文及期刊杂志的索引,非医学类的文章根本就看不到,更不用说下载。

第三,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流行观念的影响,本能地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才是最主要的,因而放松了对文化素养的追求。他们认为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把学习利益化,一门心思啃专业课书本,忙着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过级。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拿到的奖状本本和荣誉证书,倒是不少,但很多同学不知道怎样写简历和介绍信,不知道怎样向用人单位推荐和介绍自己,甚至推荐表上的自我评价也是语句不通,错字连篇。

三、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滑坡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全校师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对校内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喷水池、绿地进行命名、以题写诗文对联,撰写故事、镌刻医学生誓言等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参与进来,以活跃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一石一壁会说话,一花一木会言情。教室和宿舍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我们可以选择名人名言、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句、优美诗句和伟人偶像的图片布置教室,营造出积极向上、学风浓郁,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学生宿舍墙壁上也可以悬挂一些字画、励志小语、温馨提示等,以营造和谐、友爱、文明、有个性的宿舍氛围,增强宿舍凝聚力,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打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加油站。

(二)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等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课所选的内容都是名篇佳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晶,是世界优秀文化载体,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同时,大学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大学生语文水平很差,写实验报告甚至请假条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作自我介绍时结结巴巴,言不达意,严重阻碍了个人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不仅起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宏观作用,也起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作用,对帮助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举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各种有才华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心,起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如以学校为单位举办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系庆晚会等;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元旦晚会、诗歌朗诵比赛、剧本表演大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依托,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将有利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如我们可以建立大学生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旅游协会、体育协会、武术协会、文学社、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等社团,每月开展一次或数次活动,这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进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展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成为校园

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扬己之长,将自己课堂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如学临床医学的可以进社区为群众免费体检,学预防医学的可以走进农村做疾病预防的宣传。学医学法律的可以在广场上为市民讲解法律知识,学护理的可以义务为敬老院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等等。通过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使社会对医学院校有更多的了解。

总之,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笔者相信,随着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也将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纪元.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杨笛.浅谈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2011(1).

[作者简介]卢晓霞(1976—),男,湖南汨罗人,桂林医学院临床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卢晓霞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抗疫精神引领地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摘  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禀赋,为地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力。承德医学院校立足“红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传统特色、办学理念相融合,将抗疫精神融入“四贯通、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特点的校园文化品牌,创新“三全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抗疫精神;校园文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承德医学院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本科医学院校,诞生在解放战争中,在辽沈战役中创下了“抢救万名伤员”的赫赫战功。师生在抗美援朝中主动请缨、奔赴前线。转制地方后,在唐山大地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张家口特大爆炸等一次次重大灾情和生死考验面前,均在第一时间留下了承医师生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的身影 [1]。建校76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师生一直秉承“红医精神”代代相传的传统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形成了“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承医精神。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共有120多位校友白衣为甲、慷慨逆行,直属附属医院先后派出三批共9位医护人员驰援武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这些都是红色基因和承医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学校将抗疫精神融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打造“大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营造全员育人新氛围

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下,学校党委多次研讨,总结凝练多年办学育人的光荣历史和特色经验,提出了“四贯通、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即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社会实践”的贯通融合渠道,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的合力作用,以“红医精神”为统领,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和德育品质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载体,也是大思政育人体系形成的沃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学校党委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规划、统筹推动,把“抗疫”作为推进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将疫情防控的生动事例转化为鲜活的文化课堂,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融入“承医”故事,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将“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和“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推向深入,将思政内容融入所有师生的血脉。

二、抓住第一课堂主渠道,培育思政教育课程新文化

在医学生思政课中,学校党委领导为广大师生进行主题讲座和党课示范,引导师生在疫情中思考和分析,体会红色基因的宝贵价值,强化师生的时代责任担当。学校召开“大思政”育人工作部署会暨思政教育大讲堂第一讲,优秀校友刘兰祥教授“让‘承医’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演讲结合其自身的成长体会和抗疫实践工作,就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发扬“承医”精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思政课教师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思政课程如何有效地将抗疫内容和教材内容融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利用疫情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逆行者”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通过“逆行者,为了谁”“什么样的人生最值得”等讨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课程思政坚持“因课施教”,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校开展教学思政元素案例库征集与评选工作,征集案例416条进行评选,并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大赛中设立“课程思政”单项奖,对49名教师进行表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些活动中抗疫主题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占一半以上。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内组织6场“课程思政”巡讲活动,通过专家示范挖掘战“疫”故事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各教学院系450余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参加了学习。解剖学课程中,通过火神山医院 28 位“大体教师”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深化医学生生命至上的意识;中医课程中,解析中医药治疗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效果,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担当。

三、组织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激扬抗疫青春正能量

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疫主题活动,让师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刻感悟和践行抗疫精神。科技处开展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科普作品竞赛活动;校工会举办“聚战疫力量,颂‘承医’精神”教职工诵读比赛;武装部组织雨中军训,发扬抗疫精神,锤炼学生品格;基础医学部开展“抗疫青年说——我心中最感人的抗疫故事”网络演讲活动;护理系举办“描绘时代英雄”手抄报大赛、开展 “迎接曙光,热爱生活”记录成长活动、“咏唱经典,歌颂平凡”歌唱比赛等活动;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生通过创作漫画和剪纸作品表达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和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敬意;心理学系编制了《疫情防控期的心理防护手册》,开通了疫情防控网络心理支持服务平台,12名教师支援市政府12345心理咨询热线、市教育系统疫情心理咨询热线,为师生及地方百姓提供心理支持与疏导。

四、践行志愿服务,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新高地

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是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渠道 [2]。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学生志愿者与城乡社区工作人员并肩协同,努力做好登记排查、走访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公共区域消毒等志愿服务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承医力量。截至2020年7月,学校返乡学生志愿者700余名;录制防疫视频、音频500余个;制作书法、绘画、朗诵等作品900余个;防疫知识线上宣讲400余次;开展“停课不停学——帮扶中小学生学习”活动300余次;助力复工复产志愿活动近80次;自发捐款90000余元。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进行延伸,加强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增强思政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五、利用网络新媒体,展现承医精神文化新高度

网络是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 [3],学校深入挖掘网络平台育人功能,讲好“承医”抗疫故事、传递抗疫正能量。官方网站首页设立“学校要闻”专栏,开办“承德医学院”“承医附院微讯通”“‘承医’太阳花思政网”“基础医学院医路同行”等微信公众号、“承德医学院社联君” 抖音号、“大思政育人工作微信群”等手机端新媒体平台,展示绘画、海报、朗诵、歌曲、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抗疫文化成果作品350余件,发布原创推文《践行红医精神,致敬-奔赴武汉的“承医”校友》和《凝青春力量,筑防疫围墙》等助力疫情防控推送文章70余篇。2020年春季开学线上第一课《携手共进 相约云端——承德医学院师生同上“开学第一课”》宣传片在学校新闻网主页推送,党委书记和校长以“红色沃土育良才,“承医”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宣讲,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被多家社会新媒体平台转载报道。2020年5月中旬,4集系列视频片《传承红医精神,讲述抗疫故事——承德医学院抗疫英雄系列思政课》每日一期在学校多个新媒体渠道同步发布,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4名曾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讲述了他们在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大學中南医院、雷神山医院、江岸方舱医院等地救治患者的亲身经历,“承医”师生纷纷在朋友圈等平台进行转发并参与热议。

六、结语

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也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4]。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教书育人和维系健康的双重使命 [5],校园文化熏陶是为医疗队伍提供价值灵魂的重要基础。承德医学院校立足“红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传统特色、办学理念相融合,铸就新时代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特点的校园文化品牌,对于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玉红,周文娟,杜少杰,王瑞婷. 传承红医精神,打造“大思政”育人体系——承德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扎实开展[J]. 法制博览,2020(18):69-70.

[2] 郝学武. 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81-82+96.

[3] 徐发生,谭宗梅,张勇华. 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 加强医学生党建工作[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12):1288-1291.

[4] 肖珍,李青嵩. 论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蕴[J]. 晋中学院学报,2021,38(01):20-25.

[5] 徐桂华,王明强,狄留庆,陈明,祖强. 抗疫齐动员 育人不断线——构建“三全育人”线上教育教学新模式[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1):1- 4.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张泓波 李玉红 王海民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型媒体的大量涌现,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传播内容、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文即对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做出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视野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關键词:新媒体 医学院校 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对高校自身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可以说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最为直观的体现,是高校用于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能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医学是一项能够促进人类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大量培养及输送优秀医学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型媒体的大量涌现,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医学院校如何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新的高度,成为了医学院校必须加以正视的问题。

1 新媒体及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1 新媒体的内涵

目前有关新媒体的概念并未得到统一的界定,“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一般所指的新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已产生的新型媒体,具体包括了互联网、手机、电子报刊、数字电视等,并且不断地有新的形式涌现。

1.2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与传授知识为重要目标的一种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围,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用于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软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2.1 提高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0.3%,网民数量约6.88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约6.2亿,占网民总比例的90.11%。①高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手机等新型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高效便捷等优势,已然取代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地位,成为了影响高校学生思想、引导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以往医学院校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主要依靠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校报等传统媒体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等。以校报为例,传统的校报是纸质版本的,在同学之间的流传范围及流传速度均极其有限,而新媒体的出现,高校通过创办手机报,即可让学生只要在有网络覆盖的地区,就能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校最新的动态消息。足以看出新媒体对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扩大校园文化在医学院校学子中的影响力。

2.2 丰富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创建的形式

新媒体具有极为多样的传播形式,其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让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传播形式趋于多样化。医学院校中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互联网与手机媒体,学校师生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QQ等新兴交流工具,全方位、多渠道地感受到校园文化,同时还能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对校园热点话题展开及时讨论,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2.3 强化了医学院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

新媒体具有极强的双向互动的特性,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自由,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布者及受众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改变了原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单纯地由校方参与,学生被动接受的局势。借助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医学院校师生均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加强了医学院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自主性。

3 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3.1 加强对医学院校园网站的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在新媒体的作用及影响之下,对医学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做到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而校园网站不失为一项不错的选择。医学院校通过建设具有医学特色的主题网站,在网站上开辟诸如医学快讯、校园生活、医德论坛等专栏,并不断地完善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以此来增加校园网站的用户粘性,让医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学校网站,从而提高校园网站的影响力与舆论导向作用。医学院校可在学校网站上及时发布与学校及医学相关的各类信息,加强对医学生医药文化、医德文化等的传播与教育,切实打造具有浓厚医德医风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就一些医学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在校园网站内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进一步拓宽医学生的文化视野,使校园网站成为医学院校打造健康、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新阵地。

3.2 利用多种新媒体工具,实现与医学生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新媒体工具的多样性与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利用微博、微信、QQ等即时工具在虚拟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医学院校也必须意识到这一现象,并牢牢地把握好这一新鲜动态,通过开通校园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QQ交流群等形式,以及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BBS论坛,来向医学生推送学校的最新动态与相关的医学知识等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认真听取学生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建议,使广大医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通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QQ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为医学生提供思想上答疑解惑的平台,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

3.3 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尽管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得已彰显,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在建设校园文化与弘扬主旋律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且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与较强的公信力。此外,手机报、电子阅览室等众多新媒体形式也是由传统媒体演变而来。因此医学院校在利用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结合以传统媒体的力量,充分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形成二者之间的合力,推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4 结论

新媒体对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必须认真审视这一问题,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其善加利用,把握新媒体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变革机遇,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建设和打造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6.

[2] 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传媒观察,2012(9):120.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R].2015.

作者:戴丽莉 刘萍 张睿

上一篇:媒介文化理论批评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生活意识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