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2024-05-13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精选十篇)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1

一、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 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 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 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 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 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 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二、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 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 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1.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 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 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中性行为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 我们应该正确引导, 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有创新的教师, 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 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 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2.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 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 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 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 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 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 中国体育的发展, 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 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 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 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 (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 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 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 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 团结协作的能力, 良好的思想心态, 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4.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 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 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 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 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 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 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 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 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四、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1.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 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 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 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 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 从中获得自我发展。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运动项目, 但前提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自觉锻炼的习惯, 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 运动保健常识的掌握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的应对, 健康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和医学常识的关系。这些新内容都是新体育健康课程必须增加的,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体育健康课后, 都能较好地掌握卫生健康知识和医学常识等。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能够运用心理、医学等多方位的知识结构, 通过讲解、见习、实习等方式, 让学生规范科学地掌握, 具体内容有:运动中常见的不良生理反应及处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区别与联系;对突发事件的应变与处理;基本的医疗常规检查, 常见的急救措施等。

摘要: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应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医学常识的掌握。

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现状研究论文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维普资讯、中国知网收集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1.2.2数理统计法:对一些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课程设置与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数理统计,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等课程的统计。

1.2.3比较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和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构建科学的、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1.1社会体育专业公共课设置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教育部还未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以表1中所显示的教育部规定公共必修课640-800学时,是以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研制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总学时分配为参考(以下均以此为参考)[1]。对比表1中教育部规定学时与贺州学院规定学时,可看出贺州学院公共必修课学时(648)与教育部规定最低学时(640)基本持平,这是贺州学院根据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总目标和普遍要求来开设,体现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普遍性要求,重视了高校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学校的目的是在合理配置公共必修课,保证专门人才得以全面发展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打下宽厚基础的同时,坚持课程整体优化原则,结合社会需求,减少课程内容重复,把更多的学时分配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里,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

2.1.2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数据表明贺州学院专业必修课学时大大超过《规范》的学时,超过部分主要表现在术科课程的设置上,见表3。具体课程涵盖了《规范》中建议的必修课程,如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健康管理、体育心理学、健身体能锻炼方法,而对《规范》里的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课程,贺州学院则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而代之。从形式上判断,丰富了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种类,也可看出这种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

2.1.3社会体育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为贺州学院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在该专业下还未设置具体的专业方向,因此也就不存在《规范》中的专业方向(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及其必修课程的设置。贺州学院在《规范》的指导下,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即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体育产业与营销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总学时为448.具体课程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课程中一些非常实用的课程被忽视,如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赞助、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社团管理、大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而且,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与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的现象,比如养生学与中医保健。有些必开的课程却未见开设,比如运动伤害的急救与防护课程对于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都是非常需要的课程,因为三个方向都涉及运动,既然有运动,就会有伤害,有伤害必须有急救和防护。

2.1.4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拓展课程,课程选择范围较为广泛,《规范》并未做具体规定,仅列出推荐课程供各学校参考,并建议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贺州学院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任意选修课选修学分不低于13.5学分,这与《规范》中的25学分有较大差距。社会体育专业要想适应市场需要,培养目标必须多元化,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机会。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拓宽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地选修不同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鉴如此,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仍有较大的扩容空间。在表5中还可看出一些受限于场地、师资和学生实际的术科课程,如摔跤、保龄球等也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有些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已设置,但在任意选修课中又重复设置,如体育概论和健美运动。这些课程的设置似乎有些随意,而更多贴近老百姓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未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

2.1.5实践课程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由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社会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优化专业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明确方向。专业见习的目的是为专业实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到实习基地或社会体育组织见习,了解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毕业实习是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从以往实践教学来看,已经形成了重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轻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的思维方式。从全国范围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很多未涉及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岗位。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学生为大二和大一学生,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各个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单位的落实将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必修课程比例合理

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以培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总共开设100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33门,选修课程67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1:2,必修课中专业必修课门数占必修课总门数的72.7%,公共必修课占27.3%。基础课尽量突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科交叉和融合度,使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设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拓宽社会体育的知识面,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3]。

3.1.2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

贺州学院新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毫无经验可言,专业发展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参考本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在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专业方向不明显,缺乏专业特色与个性。体育专业的特色是术科,但不是常规的足、蓝、排球等术科,而是全民健身中的热门和时尚项目(术科)。

3.1.3选修课门类较少

专业方向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门类与《规范》要求相去甚远,门类较少且零散,前瞻性课程缺乏,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紧迫而又实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受限于没有适合的教师而无法开设。选修课程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挥,选修课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局限性。

3.2建议

(1)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深入调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需求,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按照贺州学院的“立足贺州、服务广西”的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广西各地经济水平,社会体育开展的程度和项目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规范》的指导下,制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坚持课程设置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社会适应性来自于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教训结合”[4],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体验和学习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保障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 课程建设 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一所高校发展的瓶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教改项目,自申报成功以后,按照申报方案,结合现实情况,不断提高认识,理顺思路,满足课程建设需求,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投入保障、加强后期管理与监控,确保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整合课程资源,搭建精品课程公共资源平台,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突出《大学体育》活动性课程的特点,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实现了方案提出的任务和目标。

1 理顺课程建设思路,满足课程建设需求

1.1 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凸显精品课程的“精品价值”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教育。从实质上来讲,它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养成关注健康、自觉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们在创建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过程中,仅仅依靠定性的课堂技能传授或是课程网站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健康体育的观念传播给学生;在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与增强体质外,还应该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在管理上要理顺学生自主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据此构建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新型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从而使健康教育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只有实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我们的大学体育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精品价值”。

1.2 遵循事物变化规律,强调建设科学发展

除了确定“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外,在课程内容的制订上要做到科学性、前沿性,体现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的新发展;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要做到科学多样性,只要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去尝试,这样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注重目的性,不仅有利于促进和激励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对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课程管理上要体现科学有效性,以便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强调课程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以求带动课程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1.3 注重“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兼顾一流的课外实践活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教学管理。但高校的体育教育又有别于其他普通学科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更加突出学生技能与“健康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建设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过程中,除了要贯穿教育部提出的“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还应该要建设一流的课外活动,一流的实践教学设备。解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内涵可以看出,评选精品课是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不单纯是指搞好课堂教学,而是指系统的课程建设,它指的是一种示范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另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制订,还应体现区域文化差异与学生兴趣趋向,在考虑使用传统项目进行教学外,也可同时选用适合本学校特点的特色项目,构筑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

2 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投入保障

2.1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是依靠名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出来的精品,凝聚了名师的智慧、经验和人格魅力。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才能完成教育教学改革赋予的任务。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是课程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和素质好、事业心强、科研水平高的课程负责人。在此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课程教学队伍结构与整体素质建设;三是课程队伍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建设。

2.2 确保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保障,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善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各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基础建设,新建、扩建的体育场馆为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然而,由于高校扩大招生,也出现人均占有的体育资源减少,一些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和缺少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的体育器材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保障精品课程的硬件建设。

3 加强后期管理与监控,确保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要发挥其“精品”作用,一流的教学管理是前提。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首先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建章立制,用制度来规范行为。这些制度涉及教学行政工作管理、教学队伍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学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另外,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标志着教学管理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走向智能化管理,教师、学生、专家通过网上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可以帮助了解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便改进工作,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及同行专家认可的优秀课程,起到引领教学改革的示范性作用。

4 整合课程资源,搭建精品课程公共资源平台

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尤为重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尤其是“手把手的点拨”对学生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充满活力又相互依赖的、不同的自我组织与完善的并具有适应性的体系。体育课后学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 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构建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立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对体育的自主学习、评价。

5 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突出《体育》活动性课程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一直是精品课程要求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数字化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体现教学设计思想、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从宏观上讲, 动态课程资源的呈现起到“导航”作用,即能够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给出正确的引导, 相当于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大多运动技术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受年龄、对要领的个人理解、临场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导致技术动作不能十分精确呈现,学生在观察时的角度和时机也受到不同的影响,对教师动作示范的就很难清楚地进行观察,所以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动态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任务。视频技术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于教学演示,尤其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替代教师完成运动技能的演示,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运动技能的展示最好的形式就是视频呈现,视频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运动技术清楚地、多角度慢速呈现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反复地、有重点地观看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总之,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的工程。发挥学校的体育特色与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使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高校体育课程整体建设和立体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唐金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8):47—49.

[2]刘思聪等.我国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71—74.

大学体育《足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篇4

足球运动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受众最广, 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 是贯彻“以人为本”、“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教育媒介之一。本课程遵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结合大学体育课 (公共体育课) 教学的实际情况,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全新的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运动的认知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足球的教学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贯彻实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足球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观察、判断、反应等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并具备一定的体育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爱好与特长,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正确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

2 大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大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

2.1 理论教学部分

通过理论部分的学习, 使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足球运动场地、规则、裁判法及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战术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团队集体意识。

2.2 实践教学部分

通过实践部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掌握足球项目基本的技、战术的基本知识, 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意志品质,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了解锻炼身体的正确方法, 不断增强体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与落实, 在课程中通过进行身体综合素质的练习和评定, 使学生通过测试, 更好的了解、完善自身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

3 大学体育《足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3.1 考核内容与标准研究

3.1.1 颠球。

(1) 进行方法:受测人连续三次颠球, 三次颠球数量之和进行达标评定。颠球动作要求以脚被正面为主, 两脚交替进行, 颠球过程中可用身体其他部位进行调整, 每触球一次, 做一次计数。 (2) 评分方法。90分-100分:30至35次。80分-89分:25至30次。70分-79分:20至25次。60分-69分:15至20次。不及格:15次以下。

3.1.2 短距离传接球综合技术评定:

(1) 进行方法:两人同时受测, 相距10至15米, 以合理技术完成传接球, 每人传球15次, 视其完成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和熟练性进行技术评定。 (2) 评分标准:90分-100分:传接球技术动作合理、准确、熟练, 传球时脚法运用规范、自如, 传球线路及落点准确, 动作无明显失误。80分-89分:传接球技术动作合理、准确、熟练, 动作较自如, 传球线路及落点准确, 动作无明显失误。70分-79分:传接球技术动作较合理, 传球线路及落点较准确, 动作有轻微失误。60分-69分:传接球技术动作一般, 动作不甚连贯, 传球线路与落点有一定偏差, 动作有2次以下失误。不及格:传接球技术动作不合理, 动作生硬, 不协调, 传球不准确且有较多失误。

3.1.3 30米中距离传球。

(1) 进行方法:设置一直径5米, 有明显标志的圆形标志物, 受测人于30米外将球传出, 使传击球的第一落点落入该圆圈内, 传球次数为每人6次。 (2) 评分标准:100分:入圈6次。90分:入圈5次。80分:入圈4次。70分:入圈3次。60分:入圈2次。不及格:入圈1次。

3.1.4 定位球射门。

(1) 进行方法:受测人位于正对球门20米处, 将球射入球门且球的第一落点跃过球门线, 射门次数为每人6次。 (2) 评分标准。技术评定:50分:技术动作准确、连贯、协调, 射门时摆腿、发力充分, 球速快, 线路直, 且命中率高于5次 (含5次) 。45分:技术动作准确、连贯、协调, 射门时摆腿、发力充分, 球速快, 线路直, 且命中率一般 (2~4次) 。40分:技术动作准确、连贯, 射门时摆腿、发力较充分, 球速较快。35分:技术动作较正确、连贯, 射门力量一般。30分:技术动作一般、动作不甚连贯, 射门力量一般。不及格:技术动作不正确、动作生硬、不连贯, 球速过慢且命中率低。达标成绩:50分:射中6次。45分:射中5次。40分:射中4次。35分:射中3次。30分:射中2次。不及格:射中次数低于2次。

3.2 大学体育《足球》课成绩综合评定

制定大学体育《足球》课考核成绩结构时, 考虑到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有限, 学生相对较多, 在实施教学时, 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阻止,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组织学生完成好教学工作, 同时, 也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予以主动支持和配合。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 建立互帮互助, 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 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既是对教学的促进, 也是对学生集体观念和品质的培养。因此, 学生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状况和班级作风, 也按10%的比例, 被列入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中。其次, 学生的出勤状况也作为一项评定内容被列入学生的期末成绩。最终, 学生体育课的成绩由学生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教学班集体纪律加分以及学生出勤成绩构成。

4 大学体育《足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

(1) 研究考核方法,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对考核方法的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考核,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部分, 考核是对教师和学生教学完成情况的检查, 也是对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综合表现的评定, 考核内容和方式中的不足, 也反映出教学内容和方式中的不足, 因此, 完善考核方式和内容, 最终目的还在于完善教学方式和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学的规范与统一教学考核, 是教学各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方面, 它是教学活动总结和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 它又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改进。考核内容和标准的建立, 是以教学内容为统一前提的, 它必须要求我们统一教学目的, 逐渐规范教学内容, 使教学的各环节相互衔接, 趋于合理。 (3) 便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需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和效果。而统一的考核标准, 是我们提高以上工作的一个主要环节和指标。首先, 在统一标准下的考核, 才能更加统一地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从而得到相关的各项教学数据统计, 总结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不足与薄弱环节, 便于教师横向比较、相互交流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不足与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2002, 8.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2]12号.2002, 7.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5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以《维修电工》(项目教学)为例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某一专业领域中的基本技能,获取上岗能力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但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是笔答试卷、记背应试,只注重结果,对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造成考试与社会需要相脱离、考试与学习相脱节、考试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作 者:居宇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刊 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G71关键词: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体育;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1504

Abstract:Nowadays, the sports cause of China is meeting a new stage, in which both the role that sports play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s social status have qualitatively changed. To accommodate it to the "new normal", we must make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he public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d the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ublic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age,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guiding ideology, the concrete method and way, and the efficiency.

Key words:college PE;system of public PE curriculum;reform practice

1 背景与现状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阶段。一方面,国家继续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政策,不断扩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体育活动规模,并通过宣传与教育让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观;另一方面,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纳入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在上述情况下,体育由原来单一的娱乐手段或健身手段,向集社交、健身、娱乐、文化等多元化手段或概念的方向发展,逐渐转变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新常态”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性以及实用性的社会人才,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要参与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发现体育人才的目的外,还具有培育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适应目前的新常态,存在以下不足,如对基础教学价值认识不足;课程缺乏开放性,课程之间缺少层次性;教学方式与内容比较单一等。因此,现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亟待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改革实践。对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了思考与探索。宋尽贤等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历程,为新时期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4,7,11]。苟定邦、王淑英、刘冰等比较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1,3,5,10],苏雯等思考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6],陈邦军等采用不同视角去探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方法[2,8,9,12]。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面临的新常态,针对一般多科性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2 指导思想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构建之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缺少明确性的指导目标,只是将增强体质、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等内容作为基础。《纲要》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对学生基本状况的分析,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目标的确立,充分彰显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全新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及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科学化的依据。在坚持以《纲要》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做出进一步的强调与调整,主要包括: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重视基础教学。国务院推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制度体系全面突出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个人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层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入手。任何一个体育项目所需的基本素质都是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参与体育的基本前提。所以,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突出基础教学尤为重要。

第二,坚持向教学多元化方向改进。教学多元化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这种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的教学,大幅降低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性,使学生在相邻两次课程期间缺乏实践与巩固。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尝试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正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体育活动等结合起来,让多种形式与内容的体育教学相辅相成,进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让课程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这带来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学生所学习的运动项目不一定适合学生自身,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单一的教学层次可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达到要求,也可能是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给予学生更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特点以及兴趣,选择性地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3 实践方式与方法

3.1 总体设计

在原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改革方案,涵盖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一方面,引入了 “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理念,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并针对体育基础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深度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甚至是参加体育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在重视基础教学、突出“健康第一”宗旨的前提下,笔者引入大量的课后实践活动,并将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活动与必修课相互结合形成一套体系。这项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延续性与学生兴趣的易激发性和持续性,具体的思路与流程如图1所示。

3.2 具体课程体系设置

以成都理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为例(表1),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可以更好地辅助必修课的教学。此外,该课程体系包含的体育项目丰富,给予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根据笔者提出的新课程体系(图1),在坚持教学大纲宗旨的前提下,做出以下调整:

首先,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为基础教学,即基本身体素质教学。理由是,具体的运动项目都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参与的前提与基础。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中存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健美操和武术对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基础,学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特定运动项目中去,甚至还有受伤的危险。因此,基础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正确的、量化的评价。如果学生经过一个学年学习仍不能达到基本标准,那么基本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基本身体素质达到了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第三,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课堂上的常规教学,还应当包括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课外教学实践可以是一般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教师开展的选修课。此外,我们也可以引入学生社团的

活动。多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

堂上的教学效果得以延续。

第四,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如果教师统一采用较高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或达到教学要求,学习兴趣与效果会大幅降低。如果教师统一采用较低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效果同样会降低。过去,我们曾倾向于采用较低的标准或适中的标准要求学生,但相比之下,显然根据学生基础不同进行分班教学效果更好,而这也有利于贯彻“深度教学”的理念。一些身体素质突出的普通大学生,具备参加高水平学生体育竞赛的潜力,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无法发挥出全部能力。而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生,并引导他们进入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专项学习。

4 实践效果反馈与评价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突出基础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状况与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引入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学生的课余生活得以丰富,对体育的认识、了解与兴趣逐渐加强。最后,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不仅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显著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中,“深度教学”理念的应用为具有良好天赋与身体素质的普通大学生拥有更多参与竞赛的机会,享受更好的体育资源,为体育资源的平衡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实践方面,笔者选取了《田径》与《攀岩》两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并将上述改革与实践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这两门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比于改进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并普遍有更优秀的表现。其中,“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理念的实践尤为成功。笔者及所在的教研团队通过分层教学发现了好苗子,再进行逐步筛选,最后通过深度教学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度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所在教研团队进一步重视基础,并强调了教学或训练的专业性。近两年,通过落实“分层教学”结合“深度教学”的新理念,笔者及所在教研团队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田径方面,指导的学生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男子1 500米、5 000米、10 000米和3 000米障碍冠军(普通大学生组别),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男子800米、1 500米和5 000米冠军(普通大学生组别),其中4项均超四川省大学生田径纪录。攀岩方面,指导的学生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取得了高校乙A女子组速度赛冠军。事实证明,笔者给出的改革实践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是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新常态的良好改革措施。

5 小结

本研究就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的背景与现状、指导思想、方式与方法、效果反馈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情况下,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必须坚持以《纲要》为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重视基础教学;坚持向教学多元化方向改进;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让课程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在改革的实践方面,笔者提出:

1)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为基础教学,即基本身体素质教学;

2)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正确的、量化的评价;

3)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课堂上的常规教学,还应当包括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

4)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

其中,“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两个新理念已经得到应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评价与课外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工作。

总的来说,实践证明笔者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建议是科学的,但改革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如何进一步优化改革的方法与方式的同时提升其普适性,是笔者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邦军,郑立红.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4):105108.

[2]刘忆湘,张先义.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7140.

[3]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尹小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刘兵.“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苏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3(5):197.

[7]宋尽贤,廖文科,主编.中国学校体育 30 年(1979—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李杰,何仲恺.北京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3):272273.

[9]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3):273276.

[10]苟定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1921.

[11]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17.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7

一、体育教育评价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创新素质为手段,以开发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新型教育。也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为提高全体国民对知识经济的适应性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介于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独立的创新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终身体育学习者,体育创新教育评价必然要与各种相关的教学要素相适应,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注重体育综合能力

评价将包括健身、健关、运动参与、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味着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良好的素质一经形成,就会进入不断建构的轨道,并且会推动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二) 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自我评价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培养这种技能本身就是体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评价工作的任务之一。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很难有时间、空间进行自我评价,只有通过教师的评价被定级或分类,并从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这种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在评价体系中尤为重要,应该建立有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制定的体育创新性教学的评价标准。体育创新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学生在如何学、学什么等方面有一定的控制权,教师则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传统的体育课程一直是实行“规定一执行”式的制准,体育教学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课程编制者等的意图制定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固定和统一的。

(四)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以学生为本,评价目标包括自我评价技术和能力的培养,评价具有指导学生学习方向、激励教学的用,正是有了评价的参与,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而体育创新教育的评价则是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的、自然出现的与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体育教育评价的创新策略

(一) 明确认识

体育创新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切身的学习任务,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制权。体育教学活动性、开放性以及群体特征使学生有可能迷失学习方向。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途,在教学进行前,预先通过提供范例、制定标准、签订契约等方式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是非常有效的,这样学生就会主动使自己的工作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

(二) 评价基于表现

教学组织者尽可能地从“真实世界中选择挑战和问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提问能力、寻找答案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评价的重点是为学生的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提供帮助,而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能力如何。

(三) 评价的动态进行

通过及时动态的评价,衡量学生的表现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促进教学策略的及时改变,或者要求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策略及努力方向。事实上,评价是促进整个学习发展的主要工具。

(四) 学生负责制

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需要有机会制定和使用评价的标准,使他们在思考和反思中发展自身的技能。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回答和解决诸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取得了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提高?”“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优秀?”之类的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并使他们对评价的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

三、关于创新评价方法的设想

(一) 学生自我发展报告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依据,为了客观合理的评价,学生自我发展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参与项目的热情;二、项目完成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三、最终成果的满意程度:四老师和同学在那些方面给自己提供了帮助,这种评价方式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

(二) 范例展示

在体育教学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手段就是范例展示:包括技术、战术以及其他学习成果范例。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欠缺对范例展示的综合运用,应该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体育创新性教学所提供的范例一方面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技术和主题上对学生的工作起到引导作用,避免兀长的示范和模糊的解释,为学生提供必要时候能够参考的范例来规范自己的努力力向。

(三) 综合评定材料

运用综合评定材料按一定目的搜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进程以及最终成果的一整套材料。这种评价在客观上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而学生也能在自我评价中变得积极起来。评定综合材料可包含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凭借这些资料,教师能辅导和支持学习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 基于图表进行评价

利用图表可以指示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在识别与某一课题有关的概念后,学生可以通过沿着空间等级层次或时间先后顺序的维度,创建心理模式。以此识别和标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绘图将概念联系起来,以表征这些概念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由于概念图表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丰富知识的了解能力和概念的区分能力,因此,也提供了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成长水平的有用途径。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组织一个概念图表。这种显示主题和有关子主题的网络性图示对于学习活动的进行和评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以具体和有意义的方式表征概念。

(五) 绩效评估

教师让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以成果 (电子作品、解决方案、研究报告等) 方式来提交作业。评定包括学生的创造成果或完成所要求的既定任务的过程,并有一整套的辅助工作,如:学生作业的观察、展现、陈述、访问、学生生成的计划、模仿以及角色游戏等。学生应与真实世界 (或某些方面) 保持联系,应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回忆。好的作业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同时对许多方面进行测量,在作业评定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广泛的才能,体验成功。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可能扮演类似真实世界情境中所期望的角色。通过作业评定,学生可以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练习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既有具体训练深度,又能适应所学领域的复杂性的感悟。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54-55.

[2]刘忠等.市场经济与体一育[M].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 2000.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 篇8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如今, 由于社会风气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导致许多学校的招聘工作都不到位, 导致有许多资历以及能力不够的老师都进入中学浑水摸鱼, 这些老师的加入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质量。其次, 由于进入学校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老师基本没有压力, 所以, 民族传统体育老师不会持续专心去研究体育的教学方法, 去研究激发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的创新方法, 导致民族传统体育老师的专业水平能力一直都处于一个瓶颈, 无法提升。而且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老师大多是通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教育思想非常传统, 而且严重受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知识形象, 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老师对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少, 他们的体育教学理念与该校的体育课程教育体系大相径庭,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该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1.2 理论教学的缺乏

如今, 许多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更多的是广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狭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强调的仅仅是学生体能的练习, 而广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更多的强调对学生机体保护的理论教育。但是, 现在很多学校仅仅强调学生体能练习而更多忽略了学生对自己机体保护的教育, 忽略了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教学, 最多也就是发一本关于自身机体保护的理论教材, 但是这本书平时上课不讲, 考试也不考, 当然, 学生也不会太重视这本书的教材内容。如果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中对自己的机体没有保护意识, 那么他们不懂得如何更好保护自己, 也不懂得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教育是体育锻炼最好的向导, 缺乏体育理论的教育, 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受到伤害, 他们自己也无从下手, 保护自己。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2.1 积极地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进行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开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水平, 各个学校必须要尽可能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上主体的这一重要问题,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实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另外,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利用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与武术运动概述有关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尽可能穿插一些典故。如:太极拳的产生过程以及兴起过程、李连杰与他的武术等, 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同时, 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以及理解。另外, 在进行初级长拳教学的时候, 教师不能一味进行集体练习, 而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相对心的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该定期举办一些比赛或者进行游戏, 让学生在比赛或者游戏过程中更好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且改正这些不足之处。

2.2 教师应该提高对于以领为主的直观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 以领为主的直观教学方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且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大家知道, 与普通的体育教学相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着一定难度。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动作数量比较繁多复杂、各个动作的方向路线变化比较复杂以及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影响比较多, 这些因素给许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扰。因此,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 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应该尽快采用以领为主的直观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拳术或者舞龙运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各个动作的演示,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进行练习, 紧接着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对这些动作进行反复演示, 直到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动作为止。

2.3 提高对于理论和实践的重视程度

与普通的体育教学相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求体育教师进行不断演示和练习, 直到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所有的动作为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许多体育教师已经完全忽略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因此, 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素养, 各个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积极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或者视频, 然后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 利用这些课件让学生更好理解并且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然后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好进行实践练习。或者,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然后要求各个小组分别对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备课和讲解, 这样可以更好加深他们对于这些理论的认识程度。

3 结语

总而言之, 为了更好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水平,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各个学校要不断提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及时发现自身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尽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另外, 教师还应该尽可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断改革并且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教育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地位, 因此近几年来, 许多国家不断的加大了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尤其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精力。随着人们对于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加深, 许多人们已经准确了解并且认识到了体育专业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养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 我国许多学校已经将体育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而对于我国许多民族学校而言, 他们目前所使用的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进而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学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文就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良柱.通识教育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华武术 (研究) , 2013 (6) :85-90.

[2]姜明, 王美娟, 张疆之, 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养生与保健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5) :77-81.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9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集体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8名体育教育学专家(副高以上职称)、5名省市级名师以及40名小学基层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所收集的访谈资料确立本研究的初选指标集。专家访谈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访谈的主要内容是请专家将评价一节小学体育课的主要指标进行阐述,确立本研究的的预选指标集。第二轮专家访谈主要是请专家根据自身的课程评价经验对本研究确立的预选指标集进行修正和补充。在两轮专家访谈后初步确立,本研究的指标集。研究运用SPSS21.0版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了修正。

课题组根据两轮专家访谈所收集的资料,编制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所有专家访谈后所确定的一级到三级指标,采用里克特7点问卷评分法对问卷的指标进行赋分,问卷中指标的分值“7、6、5、4、3、2、1”分别代表“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研究对120名小学体育教师发放该研究问卷。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3%。在问卷施测的三周后,课题组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随机抽取25%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第二次问卷调查的数据与第一次测量的数据相关系数R值为0.857属高度相关,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指标体系指标的初步选取

本研究对参与本研究专家访谈的专家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后,将几位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并根据相关文献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初步确立了本研究的预选指标集,详见表1:

由表1可知,根据访谈专家以及教师的意见,小学体育课的主要评价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组织设计、教师教学表现、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四个方面。这四个一级指标中教学组织设计包含了8个二级指标、教师教学表现包含了10个二级指标、学生课堂表现包含了7个二级指标、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包含了4个二级指标。在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初步确立了预选指标集后,课题组进行了第二轮专家访谈,本论文访谈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同类拆分异类合并的原则将第一轮专家访谈所确立的指标进行合并拆分,以避免出现指标高度同质化现象和指标的涵盖范围过小的情况出现。第二轮专家访谈的结果表明,专家根据同类拆分异类合并的原则将原有的4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了合并和重新划分,A组教学组织设计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8个二级指标合并为5个二级指标,B组教师教学表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10个并为6个,C组学生课题表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7个合并成6个,D组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有原来的4个二级指标合并为3个。同时专家建议为了保证测量指标的全面性,每个二级指标下应建立2个三级指标以保证测量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在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建立完成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集初步确立完成。

2 . 2 评价指标集的修正

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意见集中度和意见协调度两个指标对本研究的指标集进行了修正。其中问卷调查对象的意见集中度用问卷调查结果算术平均数(M)表示。M值越接近于7说明被调查对象越同意该指标的重要性,M值越接近于1说明被调查对象越不同意该指标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了考量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是否统一,研究用变异系数(CV)来表示所收集数据的离散程度。CV值越趋近于0说明该指标的调查对象意见越集中,所收集的数据可信度越高。本研究课题组将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算数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对研究对象的对指标集三个级别的指标的认同度进行了描述。指标集的4个一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值均大于6.5,意见协调度CV均在0.1上下波动,说明了指标集的一级指标能够准确地测量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几方面因素,且被调查者的意见协调度较高说明了被调查者对4个因素的观点较为一致。因此,本研究的4个一级指标应予以保留。

由表3可知,指标集的二级因素中共有5个二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5(重要),5个指标的编号分别为B4、B6、C5、C6、D3。在五个意见集中度较低的二级指标中B4、C5、C6、D3四项的意见协调度CV值均大于0.2,变异系数较大,说明问卷调查对象对这几项指标的意见不够统一,应予以保留。在意见集中度较低的二级指标中B6的变异系数CV值为0.0911,说明该指标的数据离散程度较低,被访者的意见较为集中,应予以删除。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教育学以及《体育课程教学标准》,从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该指标评价体系在研究方向、结构布局和研究内容上负荷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的实际需要,能够为今后小学体育课程的定量与定性评价提供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理论指导。本课题组研制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辽宁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当中结合数学评价模型可以在今后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作为一项准确实用的教学评价工作。

摘要:育课程评价是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既重视过程,又突出结果,因此,如何能够将主观定性评价转化为客观的定量评价对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音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因素进行了分析汇总,并通过统计分析最终确立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的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监测指标,为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篇10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教, 它有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要将办学融入社会、融入经济、融入市场, 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在最新的企业用工调查中显示, 72.7%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不够, 普遍认为:学生基础应用能力差, 动手实践能力差和创新意识薄弱。并且认为有必要在职教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企业实际调整学校课程设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和未来职场需求的产生了严重的供求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立足于职教课程的现状, 着眼于世界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的强调指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推进课程改革”“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温家宝总理也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中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学科的设置, 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 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 对中职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提出开展中职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推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推进中职学校教材创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研究目标

1、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 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2、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加强专业建设, 规范专业设置管理, 探索课程改革, 创新教材建设, 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 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3、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 探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关系, 促使各职业学校关注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而改善教学现状, 促进教学活动内容质量的提高, 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希望研究结果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中推广应用。

三、研究内容

构建特色有效、实用的中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 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 建立跨越“学科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课程计划方案中体现专业定向结构, 积极贯彻“素质为本、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 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体系。

(二)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建立与企业密切合作的现代化实训基地。

建设与中职创新课程体系相匹配, 便于理论应用、案例演练和生产线模拟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走产学一体的道路。

(三) 实现构建课程体系的“五化”框架。

1、课程结构模块化

着眼于培养“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模块+订单模块+实践模块”等四大模块。

2、课程建设合作化。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进行合作, 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研发和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 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的对接。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程教学项目化

专业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把项目任务带进课堂, 这种“任务”强调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教师通过做过的项目案例来来剖析, 讲授知识点;或者把企业工作项目直接带到课堂, 引领学生共同完成,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此外, 我们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真实的项目任务, 生产商品, 达到“产学一体”。

4、课程模式仿真化

在实训教学中采用“仿真模拟”课堂教学模式, 在一定情景模拟下, 用真实的业务岗位职责以及岗位之间的业务流程来完成教育教学。教学手段改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 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 向多功能一体化时‘仿真’职场, 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 也有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

5、课程评价多元化

扩大课程评价的对象, 它既包括课程计划本身, 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 还有合作企业。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 分为师生我评价和外来评价 (包括用人企业) 。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 分为量性评价 (以考试和考核成绩为标准) 和质性评价 (以德育和职业素质为标准) 。

(四) 建立培养就业指导下的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对于中职院校,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四、创新之处

(一) 突破了原有的着重学科建设, 强调理论体系的“学科

本位”观念, 也避免了职业教育片面针对职业技术、单纯强调能力培养的“能力本位”思想, 在课程计划方案中体现专业定向结构, 积极贯彻“素质为本、能力为主、需要为准”的原则, 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体系, 提出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模块+订单模块+实践模块”四大课程模块, 以构建技能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二) 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根据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我们主张在行业企业的指导帮助下, 建设与中职创新课程体系相匹配, 便于理论应用、案例演练和生产线模拟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并且在课题研究中提出: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研发, 并提出“双元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 以此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走好“产学一体”的道路。

(三) 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技能为目标, 结合各专业

上一篇:建筑设计与自然风下一篇:培养全方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