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淡化运动技术”的研究

2022-09-12

1 动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历史演变

50年代以前, 来自欧、美、日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思想曾为我国学校界所认可。运动技术教学通常被称作传习式体育, 是指十七八世纪现在三百多年来, 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把运动锻炼身体这个实质性问题信托给了自然, 只管运动技术的传习而不管身体健康如何的体育。5 0年代以后, 技术教学或传习式体育几乎从未得以公开弘扬。5 0年代初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随后又颁布了一些有关于改善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 加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 与此同时, 以竞技体育为先导的整个体育系统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巨大发展, 这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尤其在体育课教学中, 是要突出健康教育为主, 还是要体现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 这个矛盾的产生, 一直争论到8 0年代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其中王占春老师和罗映清老师观点较具有代表性。王占春老师将各方见解归纳为三种: (1) 认为体育课应以身体锻炼为主, 体育教学内容宜少宜简, 不赞成用竞技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内容; (2) 认为体育课主要的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 身体自然也就得到锻炼; (3)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教授知识技能,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而罗映清老师也提出较周全的方案, 认为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是体育课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正确的理解是从增强体质出发, 把锻炼身体和掌握知识技能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

9 0年代初, 遍览百家之书, 较为统一认识的是在体育课教学中强调运动技术的传授, 同时也强调这种运动技术必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 体育教学要实, 现多功能、多目标。但随之而产生的问题是——在四十五分钟下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如何实现多功能、多目标的课。总结过去, 体质论与技能技术论一直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争论主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运动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处于什么地位, 它所对应的教学功能、教学目标的作用也模糊不清。新时期体育教学工作大力度的改革推出了体育课程新标准, 提出“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模式, 为体质论与技能技术论之争提供了新的一种基本思想, 为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定位与具体如何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2 现今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中“淡化运动技术”的误解

2.1 体育教师不知如何选择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运动技术作为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全国体育教师应该教学的内容, 因而体育教师知道教什么, 不管规定的内容是否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要按照规定的内容教就行。如果有教师不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 那么这名教师是属于违反教学大纲的行为, 而《课程标准》只设置了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框架, 并没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具体教学内容的权利交给了教师和学生, 因此, 对教师来说, 从以前只注重运动技术技能目标的实现, 到现在要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目标的实现, 是一个艰难的过度。一方面, 现在体育教师还是走传习式老路, 为了运动技术而选择运动技术来教学;另一方面, 现在体育教师只注重《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的目标, 但不能很好地把运动技术的学习、身体的练习和《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的目标融合起来。以上两方面原因使到体育教师不知根据什么选或不知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的目标来选择运动技术的内容。

2.2 运动技术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 教师不知如何实现《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的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程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 采用了三维健康观、体育的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 在确定课程总目标上,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 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有些体育教师问:心理健康的课如何上?社会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这一单一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要求运动技术作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载体, 不仅要实现其原来的教学目标, 也要从运动参与和学生身体健康目标的实现来安排运动技术物教学, 更加难于让教师实际操作的目标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3 上体育课部分体育教师不教运动技术, 害怕又回到了传统的传习模式教学。

部分体育教师认为, 现在强调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淡化竟技运动的教学模式, 那么, 就可以不要教运动技术, 导致在体育教学中不教运动技术。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首先这里要明确两个问题: (1) 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不排斥运动技术的教学。运动技术的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 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际上, 《课程标准》中对质“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 而且《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 (2) 运动技术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手段。《课程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 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 竞赛仍然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是为了竞技, 而是为了有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 体育课利用它们的是形式, 是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而不是竞技运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更快、更高、更强。从健康的目的出发, 我们需要的只是适度的体能和一定的运动技术。因此, 为了实现体育场教学的目的, 我们可以根据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 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 简化其规则, 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传统的体育课程实施的单纯追求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 过分强调运动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成人化;教的许多内容是无用的技术, 而且按照竞技运动的方法去教学生, 不但难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2.4 体育新课程的评价内容多元化复杂性

体育新课程的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使体育老师的工作量大量增加, 复杂程度加大等, 使到体育教师感到学习评价难于实际操作。

传统的体育课考核与评价模式是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为主, 属于终结性评价, 忽略过程的评价, 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 不能为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制约了大多数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新课程提出:“考核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刻苦地锻炼为,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必要的知识、技术与技能, 特别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据此我们以体育新课程的基础常识、身体素质进步情况、运动技能、体育特长、情感表现、合作精神及运动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等方面作为本学科考核内容。从以上对比可看出, 对运动技能的评价不是仅仅局限于对运动成绩的评价, 而扩展为评价的内容多样化, 包含学习态度的评价、个体发展的评价、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也发生变化, 新课程的评价是多源的评价, 包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的结果改变过去强调终结性评价状况,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重视学生个体进步状况。所以新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式、互支性对现在的体育教师是无从适应的, 在理论上也缺乏实际操作的内容支撑。

3 理解“谈化运动技术”, 合理安排优育课教学, 促进学校体育新课和的飞跃发展

3.1 运动技术是实现体育新课程五个领域目标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

3.1.1 体育新课程五个领域目标明确提出运动技能是目标之一

运动技能是指按一定的运动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 体育教学要完成新课程这一领域目标那么运动技术的教学是必不可缺的;

3.1.2 运动技术的教学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载体, 首先是实现其它教学目标唯一手段, 其次也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 五个方面的学习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每个方面的学习目标都不能脱离其他方面独立实现课程目标。而且各方面的学习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 不能将五个方面隔离开来进行教学, 不能理解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知识教育来实现的, 更不能理解成某种运动手段和方法只能为某一教学目标所需所用, 因为每一种运动手段和方法都有实现多种目标的功能。当然, 有些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可以利用室内课堂教学 (如下雨天等) 来讲授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课本中的有关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运动技术的教学时, 既要考虑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 也要考虑其他几个方面目标的实现。当然, 有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能会侧重于某一或某些方面目标的实现。总之, 通过身体练习活动实现多种目标, 有助于充分体现体育的教育价值各健身充人的功能;

3.1.3 运动技术是终身体育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技术是学生终身的基本保证,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如何在运动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通过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主体积极性, 是主学生在学生时代学有“一技之长”。所以, 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载体, 是潜移默化地, 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2 运动技术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 而是在

于选择什么运动内容进行教学, 教与学的方式怎样转变的问题

以前体育课运动技术教学内容很多是军事体育演变而来的, 学生所处的社会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载体, 首先是实现运动技能目标唯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且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向前发展, 军事体育这些内容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和平的年代, 体育新课程提倡的是抛弃“难、繁、偏、旧”等枯燥的运动技术内容, 加强运动技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联系。新体育课程对运动技能的理解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 强调运动技能不仅包括音质运动的技能, 而且包括非竞技运动的技能, 只要所选的运动技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都可以纳入到课程内容的范围。这一点已被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 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运动技术教学不应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现状, 应在学科内容方面有选择地进行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术技能, 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规范, 并不十分重要 (当然最好使学生多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动作也规范一点) , 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是体育课程中最重要的。因为即使学生学的运动技能再多, 技术再规范, 如果他 (或她) 对运动没有兴趣, 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 那么学了也是白学, 学了也是无用。

传统中老师主要关心的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注的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得如何, 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 学生学得是否愉快, 教师却很少关心。结果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身顺心违”, 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学生被动, 且无愉快体验, 实际上学生也并未掌握好什么运动技能。

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指导作用, 不要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 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全体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 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在体育课中更好地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术, 从而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更好发展。

3.3 运动技术教学的评价应否定以前的运动技术成绩终结性评价, 建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运动技术的评价是本单元或本学期教学评价的重点, 考核内容分为必修和限制性选修范围的内容, 项目设置应给学生留有余地, 目的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具体操作可按体育新课程测验参考量表中的运动技能部分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单元过关重点看学生运动技能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 不把运动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针对目前考试泛滥、只把运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的做法, 新课程要求体育学科重视过程的评价方法, 重视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定性资料的收集, 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 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 关注学生体育学习、身心发展的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将近一年的实践, 各地创造了许多使用“成长记录袋”和“学习档案”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4 结语

体育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积极转变。同时, 这种变化也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难, 这些新问题、新困难的产生都有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不“到位”和观念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运动技术的教学争议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载体, 改变运动技术内容系统性的学科本位现状, 突出学生健康发展,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其次, 促进学生运动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运动技术学习方式。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接受式的运动技术学习方式。最后, 是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实现对运动技术评价主体与内容多元化, 重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评价, 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不够科学的运动技术评价, 发展以学生为本的运动技术评价。

摘要:体育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模式。当今体育教师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解, 文章通过体育新课程的认真解读, 运动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正确理解, 以及对今后运动技术教学的策略理论分析, 有助于我们正确领悟体育新课程精神, 使运动技术的教学得到合理安排,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供这方面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运动技术,终身体育,教学评价,传习式

参考文献

[1] 林笑峰.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C].东北北师大体育文集, 1980, 1.

[2] 王占春.浅谈体育课的三项基本任务[J].学校体育, 1981, 1.

[3] 罗映清, 等.试谈中小学体育充裸的任务中锻炼身体和掌握知识技能技术的关系[J].体育科学, 1981, 22.

[4]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技体育评价[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上一篇:非洲高速公路项目土石方工程月完成工程量计算方法的改进下一篇:江苏苏中地区农民体育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