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方位人才

2024-05-13

培养全方位人才(精选五篇)

培养全方位人才 篇1

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吸引和保留尖端技术人才对技术突破、企业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 但是在中国企业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新技术难突破致使个人成就感不强;技术研发类企业起步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未能给优秀员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因此, 作为科技型企业必须转变传统企业的人才管理观念, 改革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 建立以绩效目标为牵引的价值创造和业绩贡献评价体系, 进而建立针对性的价值分配与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通道, 建立能力提升机制;参考学习国际优秀科研企业的管理模式, 引入并内化形成本企业特有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科技企业形象, 以吸引、激发和留住人才。

科技研发类企业的员工效能不能完全发挥和骨干员工流失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黑洞, 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影响员工的士气和企业的生产力, 是科技成果突破的无形杀手。所以要健全人才管理、人才发展、激励与约束的机制, 以促使骨干员工稳定发展、创造价值。

如何激发技术研发骨干员工的工作激情, 不断的创造技术成果, 激励并保留住核心骨干, 值得我们反思、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因素, 笔者从技术人才梯队梳理、绩效管理、职业发展与薪酬激励的角度阐述措施与方法, 以利于未来工作的持续性和优化发展。

一、技术人才梯队梳理

基于组织或技术项目三年的发展目标及主要业务发展方向, 来确定当期的重点目标及重点业务内容, 提出关键成功要素, 并确定支撑关键成功要素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层次结构及人员数量配置。技术人员梳理流程如表1。

1. 技术人才分层分类管理

即基于业务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 做好科技人才的分层分类, 即纵向分为领军、核心、骨干、基层四层人才结构, 横向梳理根据业务类型分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转化与应用。

2. 确定研发项目标准配置模型

按照不同类别的项目, 如:技术研发类项目、产品开发类项目、工程转化类项目, 从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业务发展需要, 梳理关键专业、层次结构、能力结构、数量配置及工时使用量分析, 结合外部行业经验确定每类项目的标准配置模型。

3. 技术人才现状情况梳理

根据确定的标准配置, 梳理现有技术人员情况, 通过每个人的能力与专业的情况分析, 找出项目人员配置的差距, 再通过不断的优化替换, 调整人才结构, 以支撑项目研发需要。

4. 建立技术人才梯队

从首席科学家—资深专家—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的层次结构建立起技术人才梯队, 每层设置上一层后备人选, 使技术人才队伍具备连续性和衔接性, 同时不断激发其上进心与工作激情。

二、以绩效管理牵引价值创造

人才引进是基于业务需求的, 符合战略规划发展方向的, 每位员工在组织当中都应有清晰的职责、明确的目标, 承担具体的责任, 进而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1. 首先对组织目标与年度重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 就骨干以上技术人才确定针对性的绩效目标及重点完成关键任务点, 由上一级指导完成业绩达成分解计划和具体措施。

2. 其次制定详细的绩效管理规则, 编制结构化的考核表, 将必须承担的考核目标与任务在考核表中明确列出, 主要包括组织绩效、项目绩效及个人重点工作 (关键技术突破、技术联盟、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工时利用率、学习与成长) ;定义清晰的绩效考核等级标准, 从职责承担、绩效达成、能力要求三个维度明确各考核等级的具体标准, 在月度考核、里程碑节点考核时有标可依, 较清晰明确的评估员工的绩效达成情况。

3. 赋予技术骨干独立承担明确项目与技术开发的任务, 对自有培养的中间技术力量委以重任、项目锻炼,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开拓工作思路, 锻炼成长技术能力, 用绩效目标的达成来调整薪酬价值标准。

通过绩效展现及价值创造, 树立以绩效目标达成与关键技术突破为业绩评价标准的导向, 剔除理论上能力很强实践上不出成绩的员工, 促进技术人才队伍不断良性循环发展。

三、制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 提供发展空间

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问题一直是困扰研发型企业的一个难题, 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普遍认为技术类员工晋升通道比较少或比较狭窄;二是对于研发人员能力等级标准的设定相对比较复杂。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应该认真思考技术类员工到底该如何发展与晋升, 建立与开发员工任职资格发展通道尤为重要。

1. 通畅的多通路发展通道

(1) 明确本专业领域内纵向通道

根据技术类职位的性质, 根据战略导向和能力迁移的要求将技术类职位划分为研发技术和工程技术两大职类, 然后根据相似相近性和唯一性原则将研发和工程细分为技术研发、研发支持、设备管理等多个职种;下一步将各职种按科学性、代表性和前瞻性等原则换分成明确的标准职位。然后根据职位价值区间和价值贡献程度, 明确各职位纵向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规范各职位跑道长度。

(2) 确定横向发展通道

在规范纵向发展通道的基础上, 明确向技术管理、项目经理等横向发展的路径和要求。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告知每一名员工想要达到自己未来的职位目标, 应该具备何种经历要求。 (见图1)

2. 明确的能力标准

虽然通道设定完成、目标也明确了, 但过于遥远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无处发力的感觉, 因此需要我们在跑道上设定阶段的里程碑——也就是任职资格等级。对于技术类职位, 按照能力要求的不同, 一般划分为三级、二级、一级、高级和资深级五个等级。通过清晰的定义每一层级任职资格的标准和要求, 让每一个员工能够认识到自己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距离下一个阶段还有什么养的差距。目前业界对技术专业能力本身的描述一直缺乏统一的规范, 因此能力标准的设定是员工发展中的难点。为保证能力标准的有效性和驱动效应, 在制定能力标准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研发类职位特点。

(1) 能力标准构成

各等级任职资格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专业能力要求两大类。基本要求主要指达到此等级需要具备基本条件, 包括工作经历要求、绩效要求、证书资质要求、基本学历要求等等, 这些条件为入门条件, 即只有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后才具被评估专业能力的资格。

专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经历, 其中专业知识主要针对各职位 (或职种) 应该具备的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行业动态及发展方向, 同时要涵盖工作中关键、必备知识范围, 此部分由每个专业的专家负责编制、确定;专业能力主要从对过往技术研发工作的描述, 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 关键技术节点的突破, 等维度进行编制、确定;专业经历主要通过主持过的类似的项目进行描述。

专业知识过笔试或其他方式进行测试, 专业能力和专业经历由专家委员进行评审判断。

(2) 实施流程

为保证工作效果, 一般程序为确定总体方案 (包括实施范围和深度) 、专业培训、试点实施、全面推广。另外, 因为此项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工作量繁重, 所以必须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来进行推动。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必须目标一致、配合无间, 才能保证工作有效开展。

3. 清晰的发展规则

通畅的通道和通道的标尺设定完成后, 下一步就是建立明晰的游戏规则, 以便能够让所有员工知道如何跑及跑起来之后可以有什么收获。主要规则包括:任职资格晋升规则、任职资格与薪酬对接的规则、职位聘任与任职资格的规则。

(1) 任职资格晋升规则。主要包括纵向晋升的等级、时间要求;横向发展的等级、时间和专业经历的要求等;

(2) 任职资格与薪酬对接。主要包括任职资格调整后薪酬如何相应调整, 以及配套福利保障政策等。

(3) 职位聘任与任职资格。明确职位晋升或调整对任职资格的要求, 或任职资格变化后是否对职位聘任产生影响。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要素之外, 以能力提升为牵引的员工的培训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完善激励机制, 以合理的价值分配牵引价值创造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企业能否留住员工的一个关键。人才流失的原因大部分在于激励机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根据组织战略和技术规划, 以项目为载体, 建立基于项目业绩导向的短中长期激励体系, 加速研发技术突破和项目成果的交付, 推动业务发展, 总体内容包括:

1. 激励体系

根据激励的周期长短, 可以分为:

(1) 短期激励:以年度激励为周期, 优化薪酬结构, 调整为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月度工资+项目奖励 (专项奖励) , 岗位工资结合外部市场情况进行岗位价值评估, 以在行业上具有竞争力 (不低于市场水平的50%, 接近于75分位) 为基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项目奖励以项目为中心, 以项目阶段性成果为激励依据, 有成果有奖励, 成果越大奖励越大, 加强过程激励。

(2) 中期激励:分享研发成果带来的效益, 让研发人员成为研发成果、产品的主人;也就是当研发成果能够实现销售收入时, 可获得研发效益分享提成, 当销售收入达到千万级规模时可获得拥有企业的机会, 还可凭业绩获得十百人才荣誉与福利;研发成果尚未实现销售收入时, 可获得十百人才荣誉与福利。基础研发团队可获得十百人才荣誉与福利, 并根据其成果被应用的状况来分享成果。总之, 要通过中期激励的牵引加速技术市场化、产业化。

(3) 长期激励:分享企业的效益, 让研发人员成为企业的主人;依据产业化的条件进行股权的分享, 当该技术或产品年度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时, 可以此技术或产品为核心开办公司, 核心技术人员可获得企业的股份;当该技术或产品年度销售规模超过亿元、利润率超过20%时, 可分享股权与期权, 成为企业的拥有者, 并可获得上市的机会。

2. 福利设计

从本质上讲, 福利是一种补充性的报酬, 通常采用延期且非货币形式支付, 其内容包括法定福利和非固定福利。法定福利, 指政府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配套福利。非固定福利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 如交通补助、误餐费、保健活动、旅游、住房福利、带薪病假、带薪事假、丧假、婚假等福利项目, 它是法定福利项目的重要补充。

一般福利结构主要包括, 国家法定的保险福利,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非固定福利, 虽然福利项目很多, 但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比如住房激励只是对研发人员的并设置了严格获取条件, 福利设计给员工的自由度和自主选择性不强。为了加大福利的激励效果, 创新福利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如何使设定的福利项目与福利制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 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所以,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不同层次的员工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方式。针对研发技术人员设置恰当的福利计划, 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可以推行核心加选择型福利, 即“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 核心福利是每个员工都可以享受的基本福利, 不能自由选择;弹性选择福利是技术研发人员在获得的福利限额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喜好选择的福利项目, 每一个福利项目都附有价格。员工所获得的福利限额, 是员工所享有的福利总值减去“核心福利”的价值后的余额, 如果员工所购弹性福利总值低于其所享有的福利限额, 差额可以折发现金;反之, 超出福利限额, 超过部分必须从税前薪酬中扣抵, 通过弹性福利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

弹性福利设置的关键影响因素, 第一, 确定福利限额, 根据员工的资历、价值创造、绩效贡献等维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福利额度标准, 建立员工福利额度账户;第二, 弹性福利计划的设计应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保持匹配, 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 发挥福利对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的杠杆作用, 以吸引和保留为企业带来独特价值的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第三, 弹性福利计划要有充分的激励性, 与员工的能力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联系起来, 让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享有更多的福利, 调动每一位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第四, 弹性福利项目尽量可以用价值标准来衡量, 弹性福利项目并非让员工毫无限制、随心所欲地挑选福利措施, 不能用价值衡量, 只能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应尽量排除在福利项目之外;第五, 弹性福利要易理解可落实, 使每一位享受的员工都能正确理解, 福利项目要切合实际、易于落实。

培养全方位人才 篇2

继“双减”后又迎来了“双增”,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件利好消息。“双减”减的是学生作业负担,“双增”增的是户外锻炼时间。在“双减”和“双增”的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够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最为家长,都有王子成龙,望子成凤的心理,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不仅仅只是学习好就能有很大出息,一个人必须成为全方位发展,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因此,“双增”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

对这一政策,家长众说纷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有的人认为孩子学业已经那么忙了,又哪有时间来学习艺术。更何况,学习艺术需要大额资金来支持。不过,任何政策都会有利弊。也有的家长拍手叫好这项政策,他们觉得这项政策很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毕竟现在死读书并不会有太大的出路,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的。这这样的情况下,对教育进行改革,是教育发展大趋势,势在必行。能让孩子全面、全方位的发展,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发展跨领域学科 培养全方位人才 篇3

关键词:台湾交通大学;跨领域创新;院校治理;人才培养

采访整理:熊建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杂志执行主编(电子邮件:xiongjianhui@moe.edu.cn);郝星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编辑、记者(电子邮件:haoxingpei@moe.edu.cn);罗淑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实习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电子邮件:alva_2011@163.com)

一、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吴校长,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台湾交通大学是台湾一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概况,谈谈学校重点学科及取得的成绩。

吴妍华:台湾交通大学是台湾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是为台湾、甚至是世界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台湾交通大学前身为1896年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为顺应时代的演变,学校陆续开办了有关交通、电机、商船等领域的学科,倡导应用科学学术研究及专业人才培育,是台湾专业教育的先驱。创校以来,学校素以规模宏远、学风淳朴、师资卓越、课程严格著称,因而人才辈出,成为国家工业、交通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后因战争,学校校务被迫中断。1958年,“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在台湾新竹市正式成立,首设电子研究所,培育高级电子科学人才,开发电子科技。随着校务蒸蒸日上,学校于1979年启用光复校区并改制恢复校名为台湾交通大学。

学校现有电机、信息、理学、工学、生物科技、管理、人文社会、客家文化、光电(台南分部)9个学院,18个学系,28个独立研究所,3个学士学位学程,5个硕士学位学程,9个博士学位学程,8个硕士在职专班。在校教师有711人(教授367人、副教授184人),学生约1.5万人。

本校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占地8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公尺(约4.7万平方米),校区紧临新竹科学园区。园区中遍布著名厂商,如宏碁、华硕、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电)、台湾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发科技)等,其负责人或高阶主管多为台湾交通大学校友。台湾纳米组件实验室、芯片系统设计中心坐落于我校校园,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台湾太空计画室和高速计算机中心等实验室也都紧临我校,并和我校建立了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关系。根据2012年基本科学指针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术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的专业排名,本校计算机科学专业为台湾第一。根据2012年“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的专业排名,本校与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和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IT)相较,电机学(第29名)超越CMU(第45名)及TIT(第96名),信息学(第43名)领先TIT(第156名),材料科学(第73名)超越CMU(第107名)。

台湾交通大学于2007年加入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为台湾首例。本校于2012年击败全球各大专校院,并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授予的标竿网站奖( Landmark Site Award)。2013年,本校开放教育推动中心白启光主任荣获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个人贡献奖(Leadership Awards for Open Course Ware Excellence),本校推动的开放式课程已获得全球认可。从2013年起,本校除持续推动开放式课程及开放教育资源外,亦建置多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大量公开免费在线教学课程,启动“高中生科普开放式课程计划”,展现本校各院系特色与发展,以及在当代科技研究中的重要性,让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能更紧密衔接,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就读本校。

此外,瑞典查尔默科技大学与本校于2002年6月缔结为姐妹校,并在浩然图书馆成立台湾办公室(Chalmers International Taiwan Office,CITO)。

二、未来致力于跨领域的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交通大学在英国大学排名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3年公布的排名中获得了较大的提升。请您介绍一下贵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方法及创新之处。

吴妍华: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注重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

第一,创新人才的培育。台湾交通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设有基金会,充分运用由校友组成的智库,成立育成中心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实施创业启蒙计划(Venture Initiation Program,VIP)。因为台湾交通大学是一所顶尖的大学,培育出了许多成功人士,如施振荣①,胡定华②等,其中也不乏在大陆创业的企业家。我校充分利用此类资源,开设领袖人才培育讲座,以成功人士的真实经验培育创新型人才。

第二,研发精英的培养。我校的产业与研究博士班,不只是在做论文。我校主要通过与台积电等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培养研发精英。因为企业界对涉及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向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企业与学校协同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寻求适应发展的研发途径,另一方面让学校的博士班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设计相应的发展计划,培育结束后直接被企业界聘用,达到企业界与学校的双赢。

第三,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我校有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院系,如半导体学院、科技法律学院等,但同时我们也有很多跨领域学位学程,我们鼓励跨领域的学习,注重培养跨领域的人才。我校有许多重点学科,均实现了跨领域教育,跨领域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一,我校的半导体产业学院与台积电共同合作,做到产业与学业相结合,学业引领产业,产业支持学业,将学校的专业提升到了国际领先地位;其二,我校的科技法律学院是台湾首个科技法律所,现在,该学院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教授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职业技巧的训练,将不同的科技类别与相应领域的法律进行整合,做到实务教学。为培养跨领域人才,该学院注重学生事务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齐头并进。例如,学院首创学生前往法院实习举措,让学生有具体的实务锻炼以及诉状撰写练习的机会,甚至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简称生医工程)是台湾的一项重点学科,也是我校目前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我校筹集了较多的款项来发展这一工程。我之前有介绍,我们的创新点是将生医工程与半导体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相结合,运用电子通讯与产业的基础来推动医疗的跨领域教学研究。这种研究有广阔的运用空间,如生医信息可以用来研究医学影像、收集药物,此外,生医材料又可以用来进行生医感测、生医光电、电子组件、生医材料、药物开发等。生医工程方面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博士学位的跨领域人才,我校有5个学院来支持此项工程。此外,我校还欢迎医生就读医药学士(Medical Bachelor,MB)。这些人才通过我校的教育和培育后,可以到科学院为医疗事业与人类健康作贡献。

此外,我校还注重课程的分流,并配合台湾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承办中学。我校跨领域的学生很多,每个院系开设不同的课程,推动课程结构学程化。例如,我们有纳米分子科学,有半导体ICT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生医工程,创办了产业与研究相结合的产学博士班与电器信息学生班,甚至将工学跟声乐结合在一起。在各个院系的课程体系中,诸如此类的课程多种多样。

在数字学习方面,我校已经累积开放了164门开放式课程,这些课程全程语音,在这个领域是台湾各大学中的带领者。我们的开放式课程网站是国际开放式的,开放的课程种类繁多,类型不一,访问量可观,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机会。

三、建立协同创新站,

运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高的价值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交通大学与大陆的许多大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您对两岸的大学合作以及高等教育间的进一步交流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吴妍华:我觉得应该加强两岸的交流,人才的培养可以带动海峡两岸教育的共同发展。当前,台湾的很多企业已经扩展到大陆,我们也会鼓励学生毕业后去大陆的企业就业,同样,大陆的学生也可以到台湾来工作。在教育方面,台湾需要加强合作以及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我认为两岸的合作是必要且不可少的,也希望合作的内容以及方式能够再开放一些。

我们学校很多校友开办的企业就在大陆,这些企业为赴台就学的大陆生提供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两岸的相互交流,企业也更倾向于聘用这样的毕业生。这体现了两岸之间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不管对于学科发展还是开放式的学习,都是强劲竞争力的展现。同时,协同创新的内容包括优质课程领域与产业界的合作,以及在学科上面的跨领域人才培养等。总之,我认为两岸的交流合作就如同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站”,其中重要的就是制度理念、法则法规的统一。以医药政策为例,如果两岸学历互相认证以及相关规定做到充分的互相了解,就可以缩短医药的检定时间,互信互惠,加快两岸的合作交流。所以,两岸互相了解,互相帮忙,就更能够运用更少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公正与保密是大学校长遴选的基本保证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的大学校长选取采取遴选制度,请您结合台湾交通大学的校长遴选制,谈谈台湾的大学校长产生机制。

吴妍华:以前,台湾大学校长的选举办法是学校选出2~3位候选人,提交教育部门,教育部门组织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挑选。现在,台湾的大学校长选举更加尊重学校意见。首先,学校会成立一个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代表由公正人士、校内成员、校友代表以及教育部门委员组成。这个遴选委员会里面的校内成员需具备一定资质,并经过内部筛选,再经校务会议投票进行最终决定。在遴选委员会人员确定下来之后,委员会召开会议并制定校长遴选的办法,向外征求符合要求的2~3位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大多数学校的教师认为校长候选人要具备一定资质,如需获得教授职称,其次需得到学校教师的认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全校性的投票,达到一定比例才可以成为校长候选人。

总体而言,台湾大学校长的遴选关键在学校的内部。目前,台湾只有阳明大学的遴选委员会是不受学校内部教师影响的真正的遴选委员会,这个是在我以前在阳明大学的时候建立的制度。但同时引发了一些问题,如在校教师会因不熟悉校长而易对其产生质疑。此外,对候选人员的保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高度的保密才能保护候选人的隐私,提高选举的公平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士参加校长遴选,引领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施振荣,男,194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县,1971年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宏碁集团创始人,挑战世界的华人企业家,现任亚洲管理学院董事、台湾企业经理协进会常务理事、台湾管理科学学会监事、台湾自创品牌协会理事长。1995年,获《世界经理人文摘》全球15位最创时势的企业家称号。1996年,被《商业周刊》选为全球25位最佳企业总裁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绿色台商。

②胡定华,男,1967年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现任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2001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科技产业100大企业”之一。

培养全方位人才 篇4

关键词 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 高职学院 党建工作 创新

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立足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切实贯穿到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实现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向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全方位开放。在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和改革学生党建工作,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是高职院校履行自身使命的必然选择

2012年6月14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可见,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再调整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比不同的表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在岗位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以培养“岗位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要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全方位开放人才过程,即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向企业、行业和社会高度开放,构建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只有职业教育才是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近几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二、高职院校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变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全方位开放,“主要包含了体系开放、机制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开放:二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机制的开放;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育模式的开放。”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近年来主动进行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一)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

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社会化是必由之路,因此教师队伍结构也必须多样化、社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

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逐渐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高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

在人才培养不断开放条件下,高职院校变稳定的学科课程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开始得到推广。

(四)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

高职院校努力突破单一的学校资源依赖,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合作资源,使办学模式趋于开放式、多元化,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了资源保障。

(五)单纯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方面,即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中,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制度、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与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不相适应,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素质的培养、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基于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迫在眉睫。

(一)树立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理念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培养人才以技术技能型为主,这就导致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重实用、轻思想,重技术、轻党建”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高职院校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履行自身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就必须将学生党建工作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将学生党建工作全面深度融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德育工作、学生管理等各环节当中,使企业“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与学生党建工作全程互融。

(二)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放人才过程模式下学生党建工作制度

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领导都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好《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研究全方位开放人才过程中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党建工作各方面,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德育教育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人才培养等环节,明确工作目标、内容、要求、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和科学的考核评估办法,确保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三)建立企业全方位参与的学生党建工作组织体系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建构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小组的基层组织结构模式时,要从人才培养的特性出发,灵活有效地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党建工作组织体系。

1.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德育导师

通过企业专家为学生做讲座等交流活动,进一步明确企业、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吸收兼职教师进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了兼职教师教师库资源的建设,兼职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吸收兼职教师进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全方位参与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将企业文化、企业技术技能要求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当中。

3.学生实习其间的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创新

建立实习党小组。一个实习单位学生党员达到3人及以上的可建立实习党小组;在实习单位不具备建立实习党小组条件的,可建立“网络党小组”,在学生党支部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建立学生党建工作企业工作队伍。安排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与选配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联系起来,企业党员教师担任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履行学生党员教育、选拔、培训、发展、管理、考评职能,做好实习期间的学生党建工作。

转移临时组织关系。实习单位有健全党组织机构,可将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该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条件不够,学生党员组织关系则转移到实习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党组织,使学生党员提前参加企业、社会的党组织活动。学生返校后,组织关系再转移到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

(四)创新工作机制

在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形势与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健全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723/t20120723_813704.shtml

[2]郭扬.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株洲市社科联课题《基于全方位开放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职学院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sk1223。

作者简介:

陈光臻:男,37岁,讲师,汉族,硕士研究生。

智慧妈妈杨澜:全方位培养孩子 篇5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小事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一个六斤多重的小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五天。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后来,她下定决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

对于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杨澜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调和。女儿吃奶才三个月时,刚好遇上申奥,杨澜必须得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跑,怎么办?心中有百般不愿,也曾想方设法努力挣扎,可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前给女儿断了奶。说起这件事,杨澜依然一脸无奈。幸亏如今已上小学的女儿能体谅理解,还会开玩笑地说:“我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哦!”

妈妈确实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这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杨澜给自己定的规矩。现在她每次出差,一定都会在出发前极其详细地告知两个孩子:会去多久,什么时间回家,上午还是下午,吃过晚饭还是深夜……

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如今的杨澜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飞来飞去,但为了多一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次出差,她都会安排儿子到机场接送。回到家中,杨澜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专心致志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孩子们都很聪明,知道妈妈辛苦,是挤出时间来陪他们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在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次,杨澜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杨澜和先生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们。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杨澜回忆说,当时孩子接受了他俩的道歉。杨澜也由此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焦虑的妈妈,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杨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杨澜说,这样的母亲让自己非常负面的东西完全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杨澜特别强调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母亲通常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她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在孩子身边甚至体内!她的紧张、焦虑、暴躁,都最先伤到孩子。“要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亲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选择相信孩子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化的一代,电视和网络对于他们犹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与此同时,电子化也造成了诸如网瘾少年等问题,作为家长,如何把控孩子在电视和网络方面的使用?

在杨澜家,这个问题是分两步解决的。

杨澜很鼓励孩子读书、旅行,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都喜欢看“喜羊羊”,杨澜知道拦着孩子们不是办法,于是她就坐在旁边陪着孩子们看。有一天,孩子说:“妈妈,你实在太幼稚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再陪你看这个了。”“孩子们在电视中找不到太多适合自己看的节目,不再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了。”杨澜说。

但是面对网络没有那么简单了。

杨澜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班里的社交。”杨澜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一个卡通片和一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只能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一些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面,杨澜也开始慌张,但她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后,杨澜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交易”: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成长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个小时。孩子們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杨澜就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孩子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杨澜就跟自己说:“不要问他,他一定在做作业。”

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是去锻炼。

“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真的在发育吗?”杨澜担任政协委员的时候,曾和几个委员一起提交过一个关于提高民族体质的提案,她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非常让人担忧,无论是爆发力、耐力还是力量,都全面低于日本。而一个人的体魄跟其精神力、意志力、活跃程度以及创造力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的背景下,在奥数和运动之间,杨澜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选择了运动。一到周末,杨澜就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出汗、去锻炼,并且亲自陪着。而杨澜发现,这还让她有个意外的收获:跟孩子建立起了哥们儿般的友谊,大大促进了亲子关系。

杨澜的女儿却喜欢弹钢琴。杨澜由此感叹,哪怕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责编/梅子

上一篇: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下一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