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研究

2024-05-14

实务研究(精选十篇)

实务研究 篇1

关键词:审计实务,探究问题,设计

探究性问题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自己或小组的探索、领悟, 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然而,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诸多条件的限制, 目前《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还存在着学生缺乏质疑、解答理念, 教师过于理论化, 专业胜任能力不高等问题。

1《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质疑, 解答的理念

《审计实务》课程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前导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税收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一般在高职大二第四学期开设。这时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能力, 但是很多教师都感觉到:一提问, 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翻教材, 再问一个相关的拓展性问题, 一看教材中没有, 便哑口无语。很明显, 课堂上学生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角色, 知识只停留在纸上文字, 遇见问题自然死板陌生。

1.2 教师过于理论化, 专业胜任能力不高

审计实践性强, 对教师的理论根基和实践经验有很高要求。然而, 许多院校审计课程教师由会计教师来承担, 其缺乏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经验, 在授课时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贯通, 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只能照搬宣科。导致审计课程的一些教师不愿承担, 造成审计实务一难讲, 二难学的局面。

2 对《审计实务》探究性问题的思考

2.1 教师应明确职责教学观

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情感、创新人格及创新技能的培养, 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宗旨转变思想观念, 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一是教师从传统的“教”的角色转移到“学”的角色上来。新形势的发展,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通过参加全国知名职教专家学者讲座, 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参加国家、省内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提升操作技能;到省内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地考察, 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从理念上掌握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方法。在科研中、在教改实践中不断修正、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是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如今的学生自主性大大增强,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 学习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在此情况下, 创新教育的课堂上, 教师好比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在互动中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 发挥各自潜能。

2.2 设计好探究的问题

探究问题的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方法不同。在后者中, 学生只需很少的预习。而在探究问题中以学生发言为主, 教师的职责是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要使学生投入其中, 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究性问题。

2.2.1 问题应有探究性

探究离不开问题, 课堂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 思考、交流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比如涉及存货审计时, 我们可以提出诸如:“审计组为了查证该厂是否人为的调整期末存货应取得的资料有哪些?为了证实该厂寄销在外地装饰用品存货的所有权, 可采用哪些简便有效的方法?教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深度思考问题, 由于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2.2 问题要有针对性

探究性问题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 应围绕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如新学期第一次课《认知审计》设计:华泰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张军、审计助理王建审查宏远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材料采购”明细账时发现甲材料的实际成本构成如下:买价30000元, 运杂费1300元, 途中保险费950元, 材料入库前挑选整理费用300元, 入库后挑选整理费用200元, 该材料负担专设采购机构经费1950元, 共计35300元。通过制造“陷阱”引发争议。教师同时提问:谁来审?审什么?怎么审?问题证据是什么?证据的载体是什么?有无风险等问题, 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核心, 组织思维过程, 形成对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风险及风险应对的认知, 避免空泛议论。

2.2.3 问题设计应有一定梯度

探究问题是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使学生自觉参与讨论学习中来, 在课堂中设计问题应讲究形式、梯度, 设计难易不同程度的问题, 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库存现金审计, 盘点过程中教师设计出如下问题:库存现金盘点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盘点的范围如何?参加盘点人员怎样选取?盘点的时间如何选择?库存现金盘点的方式是什么?监盘库存现金后, 如何填制编制库存现金监盘表?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见解的过程。同时, 教师应及时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评价充分肯定, 在“我能行”的喜悦中, 完成探究性问题的解决。

2.3 还原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问题是还原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办法, 让学生在“趣”中愉悦地消化知识。例:《中国审计报》中有一则湖北省公安县审计局在对看守所财务收支审计中, 从两张同一建材经营部开出的假发票入手查出一起私分案的案例就很好。把它利用到讲授审计方法的课堂中,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去感觉问题、探讨问题。开始学生可能做不好, 甚至做不出来, 但是此时已经过了学生们充分地思考和加工, 经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东西, 打破了原来的平静, 促使其兴奋, 乐此不疲。

第一, 提出存在的问题, 有的说为什么从同一建材部购买商品?有的说价格较贵, 14万余元的大笔开支, 怎么不用银行转账结算, 而用现金呢?有的说一个建材经营部怎么会既卖钢材又卖水泥、石头、河沙、红砖呢?第二, 针对以上的问题采用什么审计方法?有的学生回答审查会计凭证, 是否计算有误;有的说到建材经营部去询问老板, 是否真实发生了业务;有的同意到看守所查看是否能用这么多的材料。

同学们各抒己见, 兴致非常浓厚,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 又明确了审计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会审计技术方法, 又是如何运用的, 比单纯讲授技术方法要生动, 也更容易理解。

2.4 总结归纳, 形成理论体系

探究问题是一种方式、手段, 掌握知识才是最终目的。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分析发现规律, 上升为理论, 然后又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

因此, 学生完成探究性问题后, 首先进行知识点总结, 然后教师再次总评知识点。如上例教师重点解决如何选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采用报送审计的方式时, 就无法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而只能采用审阅法、核对法等;采取就地审计方式时, 就可以灵活选用观察法、盘点法等;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采用函证的方法;收入、费用、成本等账户可以采用分析法等。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识总结—知识再总结, 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结构, 便于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应用。

总之, 探究问题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变以往教师教学难、不愿交的尴尬局面。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 较为顺利地转变难学、不会学、不会用的现象。探究性问题在审计实务教学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黄秀珍.教育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转换[J].现代教育, 2004 (18) .

[2]张志强.创新教育视角下神经人才综合素养养成策略[J].人力资源开发, 2015 (07) .

不起诉问题实务研究 篇2

一、不起诉案件的性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其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以及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送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一)不起诉的法律性质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作出的具有终结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的结论。

1、不起诉表明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即表明不将案件移送法院审判,刑事诉讼在起诉环节终止,犯罪嫌疑人不再处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状态。如果在押,应立即释放;财产被扣押、冻结的,应予以解除;需由行政机关处理的,应移送行政机关。尽管被害人、被不起诉人有权提出申诉,公安机关有权申请复议、复核,但在变更不起诉决定前,刑事诉讼仍处于终止的状态。

2、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在程序上的处理。刑诉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表明人民法院具有专属定罪权。免予起诉取消后,人民检察院不再具有实际上的定罪权,不起诉本质上是人民检察院放弃诉权而非进行实体处理。尽管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事实及其性质作了认定,但这种认定不具有终局性,故只具有程序价值。另一方面,不起诉决定作出后,被害人有权提起自诉,也表明案件的.实体性问题并未因不起诉而得到解决。如果不起诉具有定罪效力,人民法院对被害人的自诉进行审判,就违背了针对同一事实对被告人不得进行两次定罪的原则,这也反证了不起诉并不具有实体处分的效力。

3、不起诉终止诉讼的效力是相对的。不起诉决定作出后,并不表明被不起诉人将不会因同一事实再受刑事追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人民检察院仍可以提起公诉,使刑事诉讼得以继续。在这点上,不起诉与刑事判决的效力不同:人民法院的判决一经确定,即产生实体上的效力,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不得对该案再行起诉;而不起诉因其尚未解决案件实体问题,如果又发现符合起诉条件,可以再行起诉。

4、不起诉是因放弃诉权而作出的无罪认定。不管是法定不诉、酌定不诉还是存疑起诉,其法律后果都是不确认有罪。基于无罪推定原则,被不起诉人属无罪。对于酌定不诉,因其适用条件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容易使人理解为对被不起诉人作了有罪认定。但“犯罪情节轻微”只是指控机关的认定意见,不具有定罪效力,因此,酌定不诉与其他两种不诉一样,都是在作无罪认定的同时终止诉讼。不起诉的无罪认定与人民法院所作的无罪判决性质上也不同:后者是对被告人作出无罪的实体确认后终结诉讼,前者则是在没有进入实体确认的审判阶段就终止诉讼,是因程序上公诉机关放弃诉权而形成的无罪,两者终止诉讼的原因不同。

(二)不起诉在法理上的相关研究

各国检察机关遵循的起诉原则分为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起诉法定主义指犯罪嫌疑人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必须起诉。起诉便宜主义指犯罪嫌疑人依法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有权裁量决定是否起诉。

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在19世纪前均采取起诉法定主义,后来改为采取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英美法系的国家则一贯采取起诉便宜主义。我国采取的是起诉法定主义为主、起诉便宜主义为辅的做法,凡是构成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上应提起公诉,只有在法律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的少数案件范围内,人民检察院才拥有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起诉。不起诉是起诉便宜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法理基础主要有:

1、刑罚轻刑化的刑事政策。20世纪对犯罪的政策潮流从报应论转向预防论,刑罚与此相适应亦采取轻刑化的刑事政策。我国法学教授陈兴良亦提出“刑法谦抑性”的理论,认

浙江“智慧高速”建设实务研究 篇3

车里程已达3500公里,形成了“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的四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日均车流量达到84万车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高速公路协同管理问题和智慧服务问题也逐渐显现,道路交通不堪重负、交通事故多发、遇到重特大交通事故时缺少省级统一指挥平台、恶劣天气下通行安全保障缺少科学预测和决策支持、危化品运输管控难、ETC没有形成规模、全省高速公路服务电话号码不统一、信息不共享等问题突出,建设“智慧高速”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高速”是我省今年启动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首批13个项目之一。目前,省政府与国家相关部委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3+X的指导推进模式,通信网络、监控设施、信息技术等均有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为我省提供了借鉴。“智慧高速”将遵循顶层设计、分步实施,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标准、业务协同,需求导向、注重实效四项基本原则,按照“8141”总体思路,建设成为现代交通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应用示范工程,以应用促发展、促创新,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8141”总体思路

“8”指的是:一套信息采集系统、一套网络传输系统、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一个运行服务体系平台、一张协同服务网络、一套技术与业务标准体系、一套责任追溯查证体系、一个公司运行维护。

“1”指的是:形成省高速公路运行服务指挥中心,实现高速公路各相关单位联合办公、协同管理、资源共享和“一个口子对外”的管理服务模式。

“4”指的是:“一令通”、“一号通”、“一卡通”、“一键通”。

“1”指的是:力求“一揽子”解决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问题。

通过3-5年的努力,将“智慧高速”试点项目打造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的示范工程,在全国打响浙江“智慧高速”运行管理、出行服务的品牌,形成一整套“智慧高速”标准体系,推动“智慧高速”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智慧高速”总体架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关联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和运行服务体系平台、协同管理、智慧服务、网络传输、责任追溯查证、技术与业务标准、开放共享等九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主要指从高速公路智能终端设施或系统直接采集的与“智慧高速”直接相关的图像、交通流、交通环境、交通事件、交通运行管控和车辆收费六类动态数据。

关联信息主要指高速公路业主拥有的高速公路现状信息和从其它部门信息系统接入与“智慧高速”间接相关数据信息,由拥有单位开放数据公共接口、实时共享相关数据和图像,主要包括:高速公路业主的现有道路设施、安全设施、机电设施、报警设施、清障设施信息等;公安部门的驾驶人及车辆信息、车辆违规信息、人口基础数据等信息;交通部门的路政及养护信息、货运物流的相关信息、客运联网相关信息、周边道路交通信息;其它危化品运输车辆、医疗机构、车联网、应急救援装备及人员等信息。

数据处理中心和运行服务体系平台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统一的高速公路数据智慧化处理和服务平台,是将高速公路智能终端直接采集的实时数据和关联信息进行汇聚、处理和交互的平台,为高速交警部门、公路管理部门、高速公路业主、其他有关单位、司乘人员、增值服务商等用户提供协同管理和智慧服务。

协同管理是指高速交警部门、公路管理部门、高速公路业主及相关单位依托运行服务体系平台,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信息、资源、业务和管理决策的协同,提高管理效能,包括运行监控指挥系统、运输安全监管系统、联网收费管理系统、ETC运行管理系统。

智慧服务主要是指依托高速公路运行服务体系平台面向各方提供出行服务、增值服务、辅助决策分析和基础信息管理等智慧服务。可根据需要新增开发新的应用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

网络传输主要通过有线网与无线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线网是“智慧高速”运行的基本通讯保障网,包括高速公路骨干通信专网、政府部门的专网、租用网络传输商的专线、网络传输商的有线公众网。无线网主要是指3G和4G手机通信网、WLAN、无线集群通信专网、无线传感网、GPS和北斗卫星、广播电台。

责任追溯查证主要通过制度和技术两个手段来保障数据运行的安全可靠,明确各业务流程的安全责任,确保指令传达通畅、反应快捷、数据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可控、责任可追溯查证,进而构建起智慧高速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数据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技术与业务标准是由技术与业务高度融合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组成的标准体系,包括智慧高速基础标准、智慧高速定义标准、其他相关标准、数据采集标准、关联信息标准、数据处理标准、协同管理标准、智慧服务标准、网络传输标准和责任追溯查证标准等。

开放共享指“智慧高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智慧浙江”运行服务平台、长三角区域合作信息平台、省级相关部门业务平台、地市级相关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并可通过省级相关部门业务平台与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平台实现连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

建设内容

我省“智慧高速”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大部分:

组建浙江智慧高速服务公司。由省交通集团控股、各高速公路业主参股,并吸收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设备制造商等企业加入,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组建股份制的浙江智慧高速服务公司,承担开发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完善提升一体化职能,提供专业化网络服务和内容服务。

建设浙江高速公路运行服务指挥中心。基于运行服务平台,由公路管理、高速交警、高速公路业主组成省高速公路运行服务指挥中心(可虚拟化运作),实行“一路三方”联合办公、协同管理、资源共享、统一服务指挥,实现“一令通”。

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合理规划建设“智慧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在现有高速公路摄像机、车检器等监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智慧高速”建设的相关标准,对数据采集设施系统进行改造提升。

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和运行服务体系平台。由浙江智慧高速服务公司建设数据处理中心和运行服务体系平台(联合办公大楼),按照云计算模式,建设数据处理中心机房,布设后台系统硬件设备、安全保障设施,开发相关应用软件系统,如智慧高速运行监控指挥系统、辅助决策分析系统、运输安全监管系统、联网收费管理系统、ETC运行管理系统、增值服务管理系统、出行服务系统和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等,形成运行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传输体系。坚持有线网与无线网、专网与公众网相结合,依托现有全省高速公路通信骨干光纤网络和其他通信资源,建设高速公路骨干通信专网、无线宽带网和无线集群通信专网。骨干通信专网按照“大容量、高速率”目标要求进行升级改造;无线宽带网主要是租用通信网络服务商的宽带和3G、4 G网络资源,通过移动通信基站来实现;无线集群通信专网主要是通过整合各方既有资源,建设高速公路无线集群通信呼叫系统,实现“一路三方”统一通信。

建立呼叫服务体系。借鉴网络传输商呼叫中心建设的经验,整合现有的呼叫号码资源,统一高速公路客服号码,承担受理咨询、投诉、求助、报警等功能,承担高速交警、公路管理等部门的电话接听事务和出行人员咨询事务。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出行网站、手机终端、LED情报板、服务区触摸屏、一键通车载终端等设施,提供全方位的出行服务。

发行并推广应用“浙通卡”。在推广应用ETC的基础上,整合目前的高速公路通行卡,发行并推广应用“浙通卡”,逐步实现高速公路通行、卫星定位、消费、缴费等多重功能。制定扶持政策,与银行等相关机构合作,利用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浙通卡”用户。

建立技术与业务标准体系。对高速公路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综合梳理,在信息化主管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结合试点,超前设计,边实践探索、边总结完善,形成技术、业务流程高度融合的商务模式创新的标准,并争取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浙江智慧高速服务公司由国资控股,将安全技术、安全设备融入到“智慧高速”软硬件开发建设之中。在硬件方面,主要实施设置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系统异地容灾备份设施、布设系统安全自动巡检和报警系统等安全策略;在安全制度方面,主要采取集中式权限管理,建立全程的责任追溯查证系统,实行违信违规违法的追究制度,加大安全检测、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电子认证等工作力度,及时发现和修补安全漏洞。

体制机制

“智慧高速”的体制机制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统筹,体制机制的动力与市场主体的活力相结合,推动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快节奏的服务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机制。

公司化运作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就是要把专业化的内容服务做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规模化效益;建立自我激励约束机制,动态优化提升服务模式。浙江智慧高速服务公司是一家带有公益性的公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为政府及部门服务,收取服务外包费用;为高速公路业主服务,从高速公路新增收益中得到回报;为第三方出行服务商等服务,有偿提供数据内容。

业务协同机制。高速交警、公路管理、高速公路业主及相关单位依托运行服务平台,形成浙江高速公路运行服务指挥中心,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标准统一、服务一体化,按各自职能开展协调指挥、管理服务。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时,政府及公安、交通运输、业主等单位在运行服务平台上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快速处置。同时,科学合理地建立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服务和应急处置的分级响应机制,实行高速公路运行服务(终端)前端与后台一体化建设机制,提升业务协同服务能力。

服务外包机制。政府部门要坚持市场能办的事交由市场去办、政府花钱买服务的理念,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重点管决策、管规划和方案(标准)的审定、管标准建设、管管理制度建设、管上下左右关系的协调、管运行安全保障,把数据处理、系统开发、运行维护、日常咨询事务受理处理等一般技术类事务类业务服务外包给浙江智慧高速服务公司。公路管理、高速交警部门信息化管理职能逐步从信息系统开发、维护逐步转向对网络服务外包业务的评价、考核和监管上来,加强对外包服务质量、绩效、安全性的评价考核。

“凶宅”的法律与实务研究 篇4

一、凶宅的定义

什么是凶宅,我国法律没有对之做出规定,理论和实践中对凶宅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台湾内政部所公布的不动产委托销售契约书范本中对于凶宅的描述为“本建筑物(专有部分)于卖方产权持有期间是否曾发生凶杀或自杀致死之情事”。①这一观点被台湾诸多学者所援用。

本文认为凶宅的定义应该包含以下方面:1.仅包括人为致死情形,如发生过凶杀或者自杀致死等情形,诸如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等意外致死情形不应纳入凶宅范围之内;2.凶杀或者自杀致死情形是发生在专有部分之内的;3.凶杀或者自杀致死情形不以在出卖人产权持有期间为限。

二、实践中对凶宅纠纷的处理

(一)凶宅纠纷的类型

根据实践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凶宅纠纷的类型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凶宅买卖中的纠纷②,即买卖曾发生凶杀或自杀致死的房屋而引发退房、降价纠纷;二是因他人原因致使自己房屋成为凶宅要求赔偿的纠纷。③前者如上吊、他杀等,后者如跳楼、承租人自杀等。

(二)台湾对两种纠纷类型的处理

1. 对类型一的处理

在台湾,对凶宅买卖纠纷的处理是通过物之瑕疵来实现的。如若一房屋曾有非自然身故之事件发生,是否该屋即有民法典第三五四条之物之瑕疵,而买受人得依物之瑕疵担保之规定请求救济,实务和学说上都有争论,主要有否定说和肯定说。其中肯定说占主流地位,处理方式为:先依该凶宅的客观情况认定物有瑕疵,再根据瑕疵程度分别适用应减少价金或解除契约之法律效果。

2. 对类型二的处理

自杀使他人房屋成为凶宅的纠纷要如何处理,台湾高等法院实践中一般认为自杀行为侵害房屋所有人之所有权,其继承人负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责任。④

(二)大陆对两种纠纷类型的处理

1. 对类型一的处理

我国大陆对类型一的凶宅买卖纠纷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1)认为构成物的瑕疵

如叶锋法官认为虽然《合同法》第153条规定我国物之瑕疵范围仅限于物的质量问题,但物的交换价值亦影响物的整体性能,在法律评价要点上应属一致的,因此对交易价值之瑕疵的救济应与质量之瑕疵作同一处理,可类推适用质量之瑕疵的规定。买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解除合同或要求减少价款等。⑤

(2)认为构成欺诈

如2008年金牛法院审理的凶宅买卖纠纷案中认为:销售房屋期间未告知房屋曾发生凶杀案构成欺诈,判决撤销原告李某与被告刘某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李某将房屋退还给刘某某,刘某某与田某某退还购房款。①

(3)认为构成侵权

如黑龙江大庆凶宅买卖纠纷案中,让胡路区法院认为:高重在售房过程中故意隐瞒了房屋内曾发生过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依据价值规律,该房屋虽然在实物形态上没有受损,但依据人们的现实观念,房屋会因购买者讳避而贬值,因此,高重主观有过错构成侵权。②

(4)认为构成违约

“凶宅”可认定为房屋的品质瑕疵,出卖人交付有瑕疵的标的物,即构成违约。如果双方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了违约金,买房人可以请求出卖人支付约定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弥补损失的,可以继续要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双方未约定违约金,应根据违约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方式。③

2. 对类型二的处理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陈明法官认为:“凶宅”主人受有财产和精神损害,房屋的承租人、管理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凶宅”租、售困难和贬值正是市场价值规律在消费文化、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上的反映和体现,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趋吉避凶”作为社会群众由来已久的善良无害习俗,理应得到法律的尊重,如将其视为封建迷信思想使然,从法律上予以排斥,有违情、理、法的统一。④

四、凶宅纠纷处理方式之再探讨

鉴于两岸理论和实践上对于凶宅纠纷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大陆地区应该如何统一适用法律,达到同案同判的效果呢?笔者将通过对现存的处理方式一一作出评价,得出本文的观点。

(一)类型一

1. 是否成立物之瑕疵

我国《合同法》第148条、第150条、第153条规定了买卖合同标的物的瑕疵担保及责任,条文的阐述均为“不符合质量要求”,这一规定甚至可以称之为关于“物的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而如此诠释物的瑕疵这一概念,过于狭隘。⑤而台湾民法典第354条为物的瑕疵确立了三种类型:价值瑕疵、效用瑕疵、品质瑕疵。因此,在台湾此种凶宅纠纷可以适用此条法律来达到保护买受人的目的,而大陆法律无明文规定,适用存在法律难题。

2. 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欺诈

我国《合同法》中将欺诈分为两种,即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前者为无效行为,后者为可撤销行为。金牛区法院以欺诈为由判决撤销买卖合同这一判决在某些情形下可以解决问题,但细思则存在一些无法触及的方面:

首先,出卖人有无义务告知买受人标的物为凶宅,如果没有此义务,即使出卖人故意隐瞒,也不能归责于他。

其次,由于欺诈要求出卖人的故意,在出卖人有义务披露房屋信息的情况下,买受人还需要举证证明出卖人是故意隐瞒标的物为凶宅的事实,而人的主观意识是很难证明的,有可能使之诉讼目的不能达成。

最后,欺诈要使买受人发生错误认识,如果买受人并没有受到错误指引要如何处理呢?本文认为即使出卖人没有告知其房屋为凶宅,但是从其价格可以反映出房屋存在某些问题,而买受人在明知的情况下依然购买,则是默认了瑕疵的存在,因此不能以此为由撤销合同。

3. 是否构成侵权

侵权可以分为多种,房屋为凶宅,虽致房屋的交易价值下降,但并未侵害房屋所有权本身,其导致的财产损失为纯粹经济上损失。《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权法的保护客体为“民事权益”,似乎并不排除纯粹经济上的损失,但学说和司法实务对纯粹经济上损失的保护趋向于采严格标准,仅在行为人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式加以侵害才承担侵权责任。⑥而在一般凶宅买卖纠纷中,出卖人仅隐瞒了房屋为凶宅的事实,并未以悖于善良风俗实施侵害行为,因此对于买受人以侵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法院本不应支持的,但大庆法院却认为构成侵权,显然是不恰当的。

4. 是否构成违约

笔者认为,对凶宅买卖纠纷可以用违约责任来救济。根据《合同法》第107条和第60条的规定来看,出卖人应该将房屋为凶宅的信息告知买受人,这相当于是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附随义务,而违反附随义务也是违反合同,同样构成违约。

同时,通过违约方式来解决纠纷存在以下优势:(1)违约责任形式解决交易纠纷更利于保护当事人意思自治和交易自由。(2)方便买受人进行诉讼。在凶宅买卖交易中,房屋买卖合同本身就可以作为提起诉讼的依据,而且卖方在合同纠纷中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诉讼难度降低。

(二)类型二

台湾和大陆实务都认为在类型二的凶宅纠纷中,房屋的所有权人应该获得损害赔偿,但是这是侵权损害赔偿还是违约损害赔偿不能统一。首先,吴从周先生认为所有人不得请求继承人赔偿纯粹经济上损失。⑦其次,房屋所有权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如果房屋所有权人因居住在此凶宅内精神遭受到了严重损害,则可以依此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再者,因出租房屋引发的凶宅纠纷还可以通过违约的方式予以解决。《合同法》第222条、第265条分别规定了承租人、承揽人应妥善保管租赁物和加工材料的义务。由于违约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或者说严格责任,就凶宅损害赔偿而言,发生房屋损害的事实,该管理人即存在违约行为,除非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大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价值瑕疵,所以使用物之瑕疵担保责任来解决纠纷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对于凶宅纠纷应作如下处理:

(一)对于类型一的凶宅纠纷,买受人可以选择使用以下两种救济方式:一是可以以欺诈为由请求法院变更或撤销买卖合同。二是买受人可以以违约为由请求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由于违约是承担无过错责任,买受人只需证明房屋为凶宅的事实即可。

(二)对于类型二的凶宅纠纷,房屋所有权人可以选择使用以下两种救济方式:1.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房屋所有权人要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则还需证明健康权受到损害并达到严重的程度。2.以承租人、承揽人违反合同义务为由请求损害赔偿、解除合同等。

注释

1許政賢:《凶宅、物质瑕疵與法律適用》,载《法学教室》,2014年4月。

2张德金贾杰:《政府法制·半月刊》2005.7(下)。

3陈明:《苏甲、苏乙与徐x福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载怀效锋、吴志攀:《高级法官案例讲坛》(民商法卷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l版,265-271。

4吴从周,《凶宅、物之瑕疵与侵权行为——以两种法院判决案型之探讨为中心》,载《双评释义》,第112页。

5叶锋:《凶宅、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和侵权责任》,载《中国房地产》,2014年第15期。

6(1)陆倩、杨阳:《金牛法院审结备受社会关注的“凶宅”买卖纠纷案》,http://cd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6/id/561913.shtml 2016.2.29 17:15访问。

7(2)张德金、贾杰:《政府法制·半月刊》2005.7(下)。

8(3)参见陈耀东、张瑾:《“凶宅”的法律限定及其交易纠纷的法律适用》,载《河北法学》,2007年10月

9(4)陈明,《苏甲、苏乙与徐x福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载怀效锋、吴志攀:《高级法官案例讲坛》(民商法卷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l版,第267-268页。

10(5)李超:《“凶宅”买卖中的瑕疵担保责任与缔约责任》,载《人民法院报?法官说法》,2013年1月24日第007版。

11(6)叶锋,《凶宅、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和侵权责任》,载《中国房地产》,2014年第15期。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理论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因此,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业哪些活动属于战略管理会计范畴,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均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故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界限和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规律,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该词的首创者是Simmonds.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区别。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有两种观点主要来源于Porter的竞争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观点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对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和现金流量的评估,并将这一信息还原为价格――成本――产量指标。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寿命周期。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将上列战略性主题置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的主要领域这一背景之下时,这个结论更是显而易见。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

以研究推动债券市场投资实务 篇6

银河证券债券投资部执行总经理 郭济敏

影响债券市场走势最核心的因素是宏观经济走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上:经济增长和物价。在这里我想分享有关宏观经济研究的两点心得:一是多做实地调研;另一个是要加强量化研究。

这里举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测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点。由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汇丰PMI、官方PMI,尤其是前者,表现不错,因此在数据发布后很多市场机构上调GDP同比增速的预测值,从此前的8%上调至8.3%,甚至8.5%。但是,我们自今年1月份开始陆续到广东、江浙、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了当地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总的结果并不乐观,与之前在办公室里看报告时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另外,我们在去年年底构建了一个GDP与工业增加值之间关系的模型。根据该模型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如果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要超过去年四季度,那么去年四季度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要较上一季度增长2%以上;二是只有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平均同比增速达到11%左右,GDP增速才有可能达到8%。实际上,去年四季度乃至今年1、2月份的工业生产实际运行情况都没有达到上述条件。因此,综合实地调研结果和量化模型的结论,我们坚持去年四季度所作的预测,即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不超过7.9%,没有进行上调修正,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判断。

债券研究员的三个身份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债券研究总监 屈庆

我认为研究有几个功能,一是发现价值,一是规避风险。我们不能一味去看多,我相信不管市场向哪个方向运行,正确的研判最终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对债券研究员可能存在三重假设:其一,他是宏观分析师;其二,他是行业分析师;其三,他也是金融风险分析师。从宏观来说,我只提一点,研究中大家有一个惯性思维,即试图将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但一旦宏观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时,比较的基础会发生变化,这个是阶段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关注的问题。

在研究中,我认为第一要关注海外市场,脱离海外市场去看很多问题已经不太现实。比如下半年美联储若再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我相信中国金融市场包括全球都面临很大的压力。第二要关注微观,未来债券研究的重心在于信用债。第三,做到精确化的分析。过去我们看的是趋势性和市场波动性,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精确化的分析。未来国债期货推出后,市场将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情形:即使没有趋势,通过套利也能赚取大量收益。对此,股指期货推出之际已经带给市场很多想象空间。第四,金融产品创新很重要。一是产品的创新,比如近年来出现的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到底风险多大、收益如何,都需要去评估。二是投资模式创新,如有的券商资管产品使用了9﹕1的杠杆,甚至3层分级,这种产品创新带来了投资模式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关注投资群体的创新。

研究风格方面,首先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趋势赚大钱,波动赚小钱,金融工程能够创造超额收益。其次,作为研究来说,有时候我们试图抓住一个事情的真相,事情的真相决定着债券市场的长期趋势,但是事情的真相和短时期的走势并不完全匹配。我们觉得市场的情绪决定短期的波动。对于客户来说,选择赚长线的钱还是博取短期市场的波动很关键。最后,安全边界之外的钱不要赚。

如何看待投资和研究的关系?研究只是为投资提供一些研究分析,更多的可能需要投资经理根据自己的仓位、风险等因素作出决策。我们希望帮助投资经理研究得更清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逻辑和方法。

浅谈投资与研究的关系

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 许辉

我主要的工作经历是从事交易和投资工作,所以我想从投研的关系来谈谈研究方面的体会。

从宏观研究来看,目前的研究更多地从资产端着手,而忽略对负债端的分析。对于配置型的投资机构而言,最大的风险并不是市值暂时的波动,而是长期的成本和收益倒挂。相较长期的负债成本研判而言,市场短期涨跌的重要性较低。最理想的管理目标是:确保长期资产收益覆盖成本,并留足足够的安全边际,做到即使对市场的判断有所偏差,投资组合损失也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从具体的投资策略研究来看,在实际中,基金经理有时候非常认同策略报告,但受制于仓位限制和流动性等情况,却无法采用合适的交易策略。此外,做配置和做交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作为投资人员,希望看到策略建议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多地从不同类型投资组合的实际情况出发。

三个维度分析城投债

民生加银基金投资经理 张旭

我想分享对城投债信用分析的一点看法。

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是决定城投债券信用资质的最主要因素,它可以解释约40%的信用资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其综合财力状况,而不是其行政级别。因此在分析时应重点考察GDP、财政收入等综合财力指标。

城投债的第一还款来源为平台公司,因此债券信用资质的差异有约20%来自于平台公司本身。经过数量分析,我们发现资产结构指标最为关键,此外依次为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指标。除上述指标外,我们还关注银行对发行人的授信情况。授信较多,说明银行对于其看法更为正面。由于贷款行对于当地平台公司的了解程度通常高于债券投资者,因此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信用增进措施为城投债的还款提供了附加的保障。在当前平台债券涉及的多种增信方式中,我们更偏好第三方担保的方式。与抵、质押担保相比,第三方担保不涉及抵、质押品处置的问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化解风险,其引起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例如,10中关村债在发行人面临偿债压力时,第三方担保人及时履行了相关责任,并未显著影响到该债的市场价格。

责任编辑:廖雯雯 刘颖

《旅行社实务》课程改革研究 篇7

《旅行社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旅行社也是将来学生要去工作的主要企业之一, 所以, 学好这门课, 掌握旅行社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技能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旅行社实务》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脱节。以往大多学校将《旅行社实务》课程定位为理论课,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教授旅行社工作中涉及到的企业管理知识, 而且由于很多老师也缺乏在旅行社实践的经历, 对旅行社的业务并不熟悉。二是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能力本位的需要。目前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 没有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直接造成了学生觉得上课过程枯燥, 工作后又觉得无所适从。所以, 《旅行社实务》课程如何适应旅游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如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成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根据在旅行社的挂职锻炼经历, 认为《旅行社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企业岗位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旅行社的业务部门岗位主要有外联、计调、接待、门市、市场策划等, 职能部门岗位主要是财务、人力资源等。外联部主要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 计调部主要从事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中各要素的采购, 接待部主要承担导游的管理和业务安排, 门市部主要从事散客的接待以及合同的签订, 市场策划部主要从事产品的促销以及开发工作。目前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旅行社主要从事业务部门的工作, 职能部门的工作往往还需要其他专业的专门学习。所以, 《旅行社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旅行社的业务部门工作为主, 一些管理工作可以穿插其中, 把重点放在外联、计调、接待、门市和市场策划等岗位上 (导游工作有《导游业务》课程专门学习) 。

二、参照企业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结构顺序

传统的教材将旅行社业务和管理的内容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章节, 缺乏连贯性, 而近几年的新教材虽然突出旅行社的业务, 但也往往前后颠倒, 顺序混乱。笔者认为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结构顺序较为合理, 这样既符合旅行社的工作流程, 又有助于学生对旅游产品操作过程的理解。《旅行社实务》课程可以以一家旅行社对某一个旅游产品的一整套操作为主线, 把旅行社各部门的工作贯穿其中, 让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全部学习。课程学时建议54学时, 教学顺序大致如下:设立旅行社→门市接待→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产品促销→产品销售→接发团业务→服务质量管理→财务结算→旅行社发展规划 (如下图所示) 。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偏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 往往机械地恪守大纲, 忠于教材, 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 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所以, 如今的高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企业工作过程为核心,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是“浸入式”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或仿真工作环境中, 按照旅行社各部门岗位具体业务流程和真实工作过程, 以从业者的身份完成工作任务, 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二是项目化教学。首先将教材知识与旅行社业务流程相结合进行重新编排整合, 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提炼出来, 将工作内容、过程与知识整合打包, 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实训项目, 对学生进行训练,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职业化教学。在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中引入职业标准, 并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标准进行解析与重构, 使学生职业行为更加规范, 操作更加有序, 也使考核评价更加具体到位, 从而使学生更加职业。

四是企业业务同步教学法。把校外实训基地旅行社正在进行的业务同时“复制”给在基地或课堂的学生, 让学生同步模拟操作, 通过结果对比, 让学生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积累经验, 同时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也可以服务企业。

五是以“途径为导向”的启发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法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去寻找得到某个结果的途径, 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拓展力。

六是教、学、做、评同步实训教学。传统的教学是在课程完成后再对学生进行考评。而在同步式教学中, 教师按工作流程进行示范, 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中学习、演练, 并当场进行测评, 从而使教、学、做、评同步。

此外,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

四、设计课程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而要系统的训练学生的旅行社业务操作能力, 就要增加实践课时, 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比较合适, 确立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 而且还要有重点性的设计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有些项目可以以小组 (4-5人) 为单位完成, 有些项目可以要求学生个人单独完成, 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又给了能力强的同学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旅行社实务》课程的实训项目设计应主要围绕计调、市场策划、外联和产品运营管理等主要工作展开, 如:旅行社的设立、市场需求调查、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定价、旅游产品促销与销售、接发团业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结账工作等。

实训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是和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分不开的。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 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现在高校大都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只有教师自己深入到旅行社, 才能熟悉旅行社业务的实际操作, 才能了解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才能有的放矢, 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实训项目。

当然, 最好的实训方式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到旅行社去亲身体验各部门的工作, 但这比较难实现。首先, 在规模方面, 旅行社不像景区、饭店可以容纳很多学生去实习, 一般规模的旅行社只能容纳几个学生而已;其次, 工作内容方面, 景区、饭店的工作很容易上手, 且不需要前后的连贯, 这批实习生走了换下一批马上就能接上, 而旅行社的计调等工作需要对工作有一定时间的熟悉过程, 而且有很强的连贯性, 并不适合学生的短期实习, 所以, 没有哪个老板会愿意接受学生到旅行社实习, 当然导游除外。假如学校能拥有自己的旅行社, 则会便于学生的实习。

五、转变评价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评价的设计, 要改革传统考核模式, 在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上都要有所变化, 创建一套科学、准确、客观反映学生能力形成和知识运用的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课程总评, 项目评价就是在学生完成每一个实训项目后进行的单独评价;课程总评则是考核学生在整门课程学习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项目评价, 在各组的项目完成后安排课时进行。首先, 让学生展示、讲解个人或小组的作品和成果,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开放思维;然后, 让其他同学找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 对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 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方面有欠缺, 如何改进。学生每一个项目的成绩都会计入期末的课程总评。

课程总评, 在期末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 是否迟到、旷课、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及回答质量等, 该项占20%;项目训练成绩, 每一个实训项目的成绩及与同学的协作表现, 该项占50%;知识掌握情况, 平时的书面作业、小测验、期末笔试等, 该项占30%。

摘要:当前, 企业需要的是到了公司就能马上胜任工作的毕业生, 而高校也致力于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训练、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实务》课程改革。

关键词:工作过程,旅行社业务与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月华《.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

[2]曹华盛“.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

[3]郭伟锋, 郭进辉《.旅行社管理》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7) .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实务研究 篇8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利益主体

一、财务管理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 以母子公司为主体, 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 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一般意义上的集团公司, 是指拥有众多生产、经营机构的大型公司。它一般都经营着规模庞大的资产, 管辖着众多的生产经营单位, 并且在许多其他企业中拥有自己的权益。

财务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在整个公司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全局的、不是局部性的。它包容很广泛, 是延伸到各个业务领域的, 而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实际上财务管理是整个公司管理系统的涵盖。

(一) 财务管理战略是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通过制定并实施公司财务战略来确定公司整体发展目标。总部需要站在更为宏观更为深远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和财务协同。有效的资源整合有赖于正确的战略制定。

(二) 通过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 可以来检验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策略的实践情况, 并不断予以修正

通过财务目标确定企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就是股东回报, 而不是产能规模。目标执行得如何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体现和检验。

(三) 财务管理是其他业务管理的纽带

集团公司的管理主要包括投资与规划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其他管理都需要通过财务管理财实现, 而且其他管理的好坏也最终要通过财务管理来体现。

(四) 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作用

企业集团往往面临着比单一企业更多、更多样的风险, 这既包括内部经营风险, 也包括外部环境风险。由于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和联系纽带的复杂性, 集团公司面临着更大的控制风险和资金风险, 这些经营风险需要有效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抵抗能力。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具体实务操作建议

基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除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共性模式, 集团财务管理的内容还有所拓展, 并贯穿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的整个循环中。结合具体实务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 建立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以集团公司财务部为中心的、自上而下、垂直统一、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这是财务管理顺畅运行的保障, 可以通过财务人员在分子公司公司之间以及与总部之间的任职交流, 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任务以及运行机制得以延伸, 也可使得财务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二) 以现金流管理为控制点

通过投融资管理、建立并完善公司价值管理体系。体现公司价值的是持续的、稳定的现金流, 所以, 现金流管理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要管理好集团型企业的现金流, 管理者必须做到:集中统一管理和调度全公司的现金、统一筹融资, 通过现金流预算和收支信息报告来监控公司现金流, 将现金流的管理贯穿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三)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作为公司战略的实施者, 财务管理部门要将公司发展战略转化为预算方案, 并分解至各经营单位, 通过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跟踪, 查找各种影响因素, 分析原因, 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 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此外, 将预算执行结果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全面充分调动各层次管理者的积极性, 更是财务管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贡献。

(四) 建立并完善内控体系、防范内控风险

作为公司生产经营各项信息的收集及反馈者, 财务系统肩负着内部风险控制的责任,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并监督其有效运行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 项目投资独立运行

集团公司需要制订体系化的资本性支出管理制度, 建立基建项目投资管理平台, 从项目立项、审批环节开始参与投资管理过程, 按照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预算审核、资金申请及拨付等环节控制投资项目概算, 并利用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的过程审计, 为基建项目投资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

希望通过上述实务建议, 可以帮助集团公司形成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 以风险控制为前提, 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手段,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以投资财务管理为重点, 以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保障, 以分、子公司财务管理为依托, 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平台的财务管理方式, 为实现集团公司价值最大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雄胜, 陈丽花.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筱萍, 薛耀文等.高级财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高职“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岗位实践,教学方法,职业素养,出纳实务

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出纳实务”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财会人才, 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适应出纳人员的岗位工作。经济的不断发展, 使出纳工作越来越重要, 因此, “出纳实务”的教学就需要针对实际岗位工作对出纳人才的需求, 培养符合出纳岗位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

一、结合理念, 制订计划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 学校在学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实习的最后一个学期, 开设“出纳实务”课程, 目的在于让学生出校门就能上岗, 并且能有效地完成工作。兼顾“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提出了出纳实务的教学计划。本学期“出纳实务”课程总课时为60 学时, 理论课和实训课各占总课时的50%。在“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中选用典型的业务为载体, 模拟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学生对于涉及专业术语方面的内容, 比如有关会计结算业务的专属名词:“托收承付”“汇兑”等, 教师如果仅通过文字说明而不借助其他教学方法,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 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甚至对学习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教学计划的制订, 应认真理解教材, 研究学生状况, 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使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更为合理, 促进学生成才。

二、营造情景, 渗透知识

(1) 创设设疑式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 只有“设疑”, 学生才能产生“疑问”, 有了疑问, 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以疑激情, 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的状态下。创设设疑式情境, 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 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 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能提高能力。例如, 笔者在支票的授课过程中, 要求学生掌握支票最基本的三个常用名词。设疑:什么是“空白支票、空头支票、远期支票”并说明三种支票的区别。

(2) 创设工作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工作中, 通过模拟工作氛围, 虚拟角色的设定, 使学生在“上学如上班, 上课如上岗”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不同业务的处理, 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的结算业务, 以及现金、票据、有价证券的保管, 合理安排、调度资金等方面都得到较深刻的认识。笔者以签发转账支票为例来创设企业经济业务情境:立丰有限公司出纳人员李芳于2012 年5 月9 日开具50000 元转账支票一张给长江机械公司。公司开户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张家港支行, 账号为32202826011012。

(3)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 自主探究。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 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在操作中尝试, 在讨论中释疑。在工作情景下, 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设置任务:如何在支票上加盖印鉴章。通过这一问题,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下, 利用自己的实操与小组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这一任务。

三、丰富内涵, 提升素养

曾经有人说过:“很多人资历和才智原本差别不大, 但在处理问题或在实际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上差别却很大, 就能决定他们最终成功与否。”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问题, 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自己泰然自若, 镇定自如, 在工作中能轻松避免各种干扰, 始终把握住事情的核心和根源, 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在出纳实务的授课过程中, 应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一些小细节提醒学生做到“手勤、嘴勤、腿勤”。例如, 每节课开始, 都要求学生以一名出纳人员的身份做好课前整理, 检查现金、票据以及印章等是否齐全, 整理好自己的办公桌。在重复的活动中, 学生明白了出纳工作每日的日程。上班第一时间, 检查现金、有价证券及其他贵重物品。可见, 通过重复的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岗位的认识, 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总之, 良好的职业素养并非天生具有, 而是不断积累而成, 通过不断学习, 才能始终保持前进的趋势。合理运用课堂上的一些小细节, 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较为有效的途径。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 出纳工作越来越为重要。“出纳实务”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在培养财会专业人才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学生就可以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并感受成长和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出纳岗位工作的认识,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2]吴茜.基于情境模拟教学的“出纳实务”项目课程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08) .

基于会计实务教学的思考研究 篇10

青年就业是全世界都应重视的问题。为了有效促进青年就业,年轻学生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以及团队合作技能,并能完全胜任“知识、技术型社会”的工作要求。国家应审视、重新思考并重新导向它们的教育、职业培训与劳动市场政策,使学校教育与职场工作能顺利接轨。会计属于动态性社会科学,其课程内涵当然也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修订,学生所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应用于社会实践。近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林立,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因此,未来企业会计人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由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十分火爆,因而会计系课程规划调整刻不容缓。若中职院校提供的课程符合企业界需求,则企业雇用新进人员时所花费的培训成本便可降低,雇主自然较愿意聘雇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对学生而言,若学生所学符合实务需求,则毕业后就可以快速进入状态并建立信心,在不断良性循环下,中职院校会计相关学习价值自然提升。

二、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的需求

一方面,新进会计人员应具备全方位能力,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而且信息科技时代下会计专业需与信息应用结合。根据关于企业会计人员应备专业能力等级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以下论点:(1)整体而言,现职会计人员认为新进会计人员需要的能力是“全方位”的;(2)会计人员工作性质特殊,其编制的财务报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内部或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作决策,进而影响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因而会计人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特别强调财务报表质量,所以说,会计人员的“人格特质”显得格外重要;(3)现职会计人员高度肯定具备“会计专业”素养的重要性,而且取得高度共识;(4)身处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办公室高度自动化,会计人员具备“信息应用”的能力越来越重要;(5)商业及管理知识,对于会计工作虽然不是太重要,但具备基础的商业与经济概念仍有其必要性。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度高于大企业,商业及服务业对财务会计的需求度高于制造业,会计工作经验丰富者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度整体高于经验较少者。就不同企业规模而言,新进会计人员整体的专业能力以及会计法令及规章、财务会计、稽核及审计、税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类别的专业能力,均会因规模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且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度高于大型企业。

三、会计实务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会计必修专业课程应配合企业需求专业能力规划

要培养出在企业界具有竞争力的储备会计人才,必须全方位思考。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能分配到的学分数有限,所规划的必修课程应该有效对应企业最需要的能力。应根据企业会计人员应备专业能力需求等级的调查结果,筛选出“显著高等重要”等级的项目及其所属类别、层面内涵,建立企业会计人员应备专业能力架构,并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对应的必修专业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职场,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职前培训成本,扭转大型公司不愿聘雇应届毕业生的刻板印象。

(二)会计系专业课程可参考IPA二维矩阵图修订

在适当时机检讨原有课程规划有其必要性。中职院校会计系应该适时依据企业会计人员应备专业能力的需求属性变化,对应修订相关课程领域、学科与教学单元内涵,以符合技职教育的特色精神。中职院校应依据调查的各类别与项目专业能力内涵,应用绩效分析IPA法,绘制出各项专业能力应备程度与新进会计人员已备程度二维矩阵图。该方法将所有因素分为四个象限,将象限Ⅰ作为继续维持区的课程规划,象限Ⅱ作为过度努力区的课程规划,象限Ⅲ作为低顺位区的课程规划,象限Ⅳ作为优先改善区的课程规划,在开展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规划课程时可参考这种做法。

(三)会计本位课程可参考学生就业取向规划

在开展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规划课程时,可以依据系科本位课程规划精神,考虑学生就业取向规划课程。例如,分析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类别或不同区域特殊的专业能力需求,根据其差异规划特色课程。当前,中职院校会计系学生的就业取向、规模通常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则以商业或服务业为主,中职院校会计系可以配合学生主要的就业取向,规划不同的模块课程或特色课程。

(四)教师对学生要求应严谨,理论与实务教学应平衡

学校纵然有规划出相当学分的专业课程,但教师教学常常会受到许多因素干扰,教学目标往往无法落实,理论建构不够扎实,观念厘清也不足,以致学生就业后的专业表现常令企业界失望。建议学校应鼓励教师,衡量授课时数以及企业界需求能力的重要程度制定教学目标,用心设计教材及教学活动,并做适当的补救教学,使学生的理论扎实、观念清楚,严格地为教学质量把关。

参考文献

[1]赵丹.浅析高职院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6).

上一篇:个性翅膀下一篇:小学生的语文听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