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2024-05-05

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共8篇)

篇1: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达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创新的目标。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时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第二,将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模拟软件相结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第三,将原来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卷面考试和实训报告为一体,评定比例各占50%的考核方式。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2: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们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大多按照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国际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步骤已经基本程序化,但是专业教师面临的业务瓶颈恰好和学生类似,缺少实际的多元化进出口经验。由于实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在讲授时的经验的不足不容易弥补,这是一个重要但不易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出口流程、产品分类以及专业理解方面入手,提出了在实务教学中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出口模式;时间节点;件数货;重量货

在现阶段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出口企业挑选员工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经验,这对于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瓶颈;同时有的出口企业即使招聘选拔了各方面较为优秀的贸易毕业生,也仍然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就是上课和工作是两回事,进而主观的认为毕业生仍然没有很好的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而对学生来说感到困惑的是成绩优秀,各方面知识掌握的都比较扎实,但为什么还是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基于这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做新的认识和思考。

1出口业务流程中若干环节的新解读

国际贸易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要从事过具体的出口业务,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而众多教师由于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大多缺乏上述的两点,所以在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讲授时就会陷入按章节照本宣科的节奏中。因此除了尽可能实现实际经验的积累之外,在教学思路上也需要有新的突破,而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业务流程复杂于进口,在此以出口为例进行相关的分析阐述:

1.1出口模式的新解读

很多人在理解贸易程序时往往从寻找客户或者操作订单开始到收汇结束,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流程,而一个广义的出口流程则包括了出口准备、出口磋商、出口履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不同的业务步骤组成,是从熟悉环境、产品、货源开始到出口退税完结而结束,根据这三个阶段,出口业务可以分为下面3种模式:

(1)Order订单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出口商一开始就有现成的出口订单,需要完成的就是根据出口履行阶段的步骤一步步将业务完成,因此订单模式中并不需要出口商花精力寻找买家,而是有序的完成履行的步骤,可以说订单模式也就是狭义的出口业务流程,它一般在外资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在企业成立时大多具有生产实体,也就基本完成了出口准备,出口磋商又大多由企业在海外的分支或者之前已有销售渠道完成,而在出口国内需要进行的环节就是完成整个出口订单的操作,所以这种流程完成出口任务的风险最小。

(2)Client客户模式。

这种模式指的是出口商需要一定程度上自己寻找买家,它在大量的民营企业和少部分国有及外资企业中应用。因为民企更多的采用经理负责制,大量的业务谈判由出口负责人甚至企业的高级领导者直接参与,因此除了订单模式,更多的民企在出口业务中更习惯于一开始给出口新人一定的订单,在完成固有订单任务的基础上赋予更高的出口指标,而多出来的出口任务则需要出口商自行寻找新买家或者开发现有客户潜能来完成,所以这种模式的出口风险适中。

(3)Opportunity机会模式。

这种模式更多用于国有出口企业,所谓机会就是寻找买家的机会,国际贸易中寻找买家与内贸不同,它受到地域、文化、时间、供应链、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一般适用的方式主要是交易会和网络,而相比B2B平台,现场的诸多国内国外的交易会是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参加交易会需要高额成本,以广交会为例,一个出口商参展需要支付的摊位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就可能高达上万元。因此国有外贸更有能力也更愿意在出口人员的培养上做更大的先期投入,而对于外销员来说,一旦参与了国内或者国外的交易会而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订单,业务就会出现瓶颈,因此这种模式的风险最大。

不同的业务模式涉及的出口流程不完全相同,订单模式包含在客户模式中,客户模式又包含在机会模式中,流程的繁简程度也是由上至下的,从基本的业务操作、关系维护到业务拓展再到独立开发客户,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对于讲授者来说必须深入掌握不同的业务程序,这样才能贴近不同出口企业的侧重点,做到全面性和针对性。

1.2时间节点的把握

熟练掌握了不同出口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也仅是基本要求,要想尽量联系实际,必须尽可能突出流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节点概念,由于不同商品、不同数量的订单生产周期并不相同,在此以一般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为例,以1月1日为起始说明出口流程中主要阶段的大致时间节点: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笔完整的出口业务从订单模式看需要1-3个月,从客户模式看则需要增加1-2月,从业务模式看时间最长。由于产品、数量、船期、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上表不是出口流程详解,而是时间节点的范围归纳。无论是讲授还是学习,必须尽可能结合具体时间节点,否则流程能记住,但不清楚每个步骤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或者结束,实效性就很弱了。

2件数货和重量货的理解与操作

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分类方法在现有的教学资料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不同的商品在时间、方法、谈判、履约各个方面并不相同,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是问题,因为一入手实际业务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商品,一切以商品为导向。但在理论学习中,缺少现实条件因而很多概念会变得比较抽象。

例如在确认商品质量方面,进出口商可以分实物和说明的方式来确认,但书中举例有限,理解上依旧容易模糊,因为商品的种类实在太多。又比如运输中,班轮运输采用W/M方法计价,也可以按照重量计价,计算方法不同,又容易搞混淆,所以我们可以引入重量货和件数货的概念。

重量货是以商品重量为计量单位,件数货以数量计量,我们不需要按照商品特性工艺分类;例如在质量方面可以简化为重量货适合通过说明确认品质,件数货可以以实物确认。这样我们只需要明确接触的商品是称重还是数数即可。因为重量货主要是大宗的散装类商品,以样品确认品质不确定因素太大,以不同的说明方法确认则对卖方更为有利。而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则以数量计量,批量成产,可以通过样品确认更为准确。

又例如在计算运费中,班轮运输W/M方法只适用件数货,FCL/LCL都可以,而重量货则适用散货按照称重计算运费。

再者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特点也很鲜明,资源和农副产品类的重量货商品更多集中在北方地区,而以件数货为典型的制造业出口更加集中在江浙闽广等南方地区,当明确了件数货和重量货的概念后,就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商品结构有的放矢,也便于掌握和记忆。

3国际贸易实务中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

在国际贸易学习中,国际贸易原理是贸易专业的理论部分,实务是实践部分。但是从教学角度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众多出口企业的观点集中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即能用,对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来解读。

(1)企业自身的问题。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由于自身情况制约,无法或无意接受专业学生以及教师到一线参与实践实习,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还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企业每年还是在抱怨招不到合格的外销员。这种情况从教学角度来看暂时无法解决,对于企业和学生都无法有更高的要求,只能从专业教师角度出发,提高业务水平。

(2)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除了国际贸易原理与国际贸易实务这层理论与实践的概念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理论就是专业的知识点,实践就是如何从事贸易业务。

例如在出口流程的学习中,第一层是步骤,从出口准备到履行,具体的步骤掌握了就是系统的理论学习,但步骤记住了只是概念的掌握,是不够的。这也是出口企业主要强调的地方。

第二层是时间,在熟记了出口流程详细步骤的基础上加入每个步骤的时间节点,通过咨询、提问、查找资料弄清楚每个步骤、每个阶段的当事人,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样就很大程度上联系了实践部分。

第三层是将实务中的各个理论部分切入到出口流程中,将实务知识点与步骤对应起来,加深理解。

了解了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在理论基础上就能突出实践的内容,以江浙地区服装出口为例:出口准备阶段重点是产品,有关产品的货源、生产周期、服装的面料、辅料、图样、打样、色卡等内容就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出口谈判阶段的重点在于买家,而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等专业的B2B平台对于校园和企业来说都是公开的,如何使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学习谈判技巧就可以作为重点,通过这样的掌握就会使实践性大为增强。

4结论

出口企业相对于成绩而言更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这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是现在竞争加剧,出口环境恶化等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充分了解不同出口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以及每个具体步骤的时间节点,是每个国际贸易活动相关人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专业教师而言,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理论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的真实性,实用性,结合网络平台,贸易论坛等途径不断加以总结,进一步缩小实践经验不足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3: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一、协同创新的提出与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创新能力已然是争夺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而多元化协同竞争也在创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外, 很早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协同创新, 国内学术界对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但是真正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协同创新, 应当是在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协同创新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的关键阐述之后。他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 这一计划对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 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同时也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的内容。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改协同创新的探索及实践

近年来, 各个院校都积极探索, 试图突破壁垒、加强协作,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创新高职教学改革, 笔者将以任教的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进行分析。作为民办院校, 要实现政、校、行、企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于是我们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 从细微处着手, 把教育教学与协同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探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 拓展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路径, 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创新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南, 也是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北区, 与正在建设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毗邻, 良好的地理优势给外贸行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 主动瞄准区域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 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面向外贸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涉外经济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 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具备外贸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创新、实践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协同创新是与时俱进的, 每年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前, 我们都会组织专业教研室教师深入市场调研, 了解市场经济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 确立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 专业与专业间的协同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涉外性很强的专业, 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具备单证处理、报关、投保、商务谈判等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技能, 还应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从各类招聘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 外贸岗位群普遍要求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 尤其是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都是在开设国贸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一门专业英语或公共英语, 学生们英语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 对英语课的重视度不高, 学生毕业后的英语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鉴于这种现状,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放在应用外语系, 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发展。

1. 共同参与, 多方受益

大部分高职院校通常是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放在经管系, 商务英语专业放在外语系, 在没有统一领导的情况下, 两个专业的教师很难协调步伐和拧成一股绳, 许多好点子、好想法难以推行, 创新过程举步维艰。另外,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在对学生经贸知识、外贸技能的培养上具有优势, 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上并不太了解, 因此, 国贸专业教师必须协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共同制定既能培养学生外贸专业技能, 又能提升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协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尝试, 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放在应用外语系, 一方面解决了人员协调的问题, 另一方面, 国贸专业教师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共享教学资源, 形成教学团队, 发挥各自优势, 相互合作, 经过多番探讨, 在原有的重外贸技能、轻语言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了商务英语类课程的比重, 弥补国贸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的劣势。同时, 教师间进行经验交流,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 形成创新合力, 既能使学生直接受益, 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

2. 双语教学, 营造语言环境, 提升英语水平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说, 英语是交流的基础。应用外语系的大环境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沃土, 也让学生对英语技能更为重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突出外语系的特色, 大胆实施双语教学,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都采用双语授课。在双语授课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用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 只有在觉得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情况下才用中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学生需要阅读英文教材和案例, 用英文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 用英文制作PPT和做课堂报告, 用英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甚至考试答题也需要用英文, 这样, 既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的重视度, 也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 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己再看纯英文教科书更容易, 词汇量增多, 阅读速度大大提高了。双语授课模式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巨大帮助, 既具备英语语言能力, 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 课程与课程间的协同创新

1. 做人、做事, 齐头并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 希望学校能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个人修养高尚的学生。针对这些需求,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设了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种类型课程。基本素质课程遵循“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及身心素质, 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职业能力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使其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事”, 二者相辅相成, 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

2. 整合、重组, 满足需求

从历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高职毕业生就职的通常都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外贸岗位, 这样的岗位往往分工并不具体, 对人才的要求是上手要快而且能身兼数职, 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岗位核心能力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 我们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将课程与岗位融合, 经过整合与重组, 把职业能力课程分为三类: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扩展能力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主要是培养外贸职业岗位必须的通用技能, 如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人际交往与组织能力等, 相应地开设了商务英语类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国际商务谈判 (双语) 》、《客户关系管理》等;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围绕国际市场营销、外贸业务、外贸物流等需求量大的外贸岗位群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实务》、《外贸单证实务 (双语) 》、《外贸跟单实务》、《外贸英语函电》、《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等课程, 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扩展能力课程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的模块化课程, 例如《电子商务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 这类课程是职业专门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帮助学生增强职业适应力与迁移力。三类课程相互融通, 互为补充。

(四) 课程与职业资格的协同

外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 但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一些规模较大、制度比较规范的企业通常要求毕业生持有国家通用的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 特别是报关、报检等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从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来看, 持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通常会被优先录用。因此,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对应, 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相互融通, 为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搭建知识平台。例如, 针对需求量较大的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等岗位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 学生完成了课程学习, 就应该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 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未能通过考试就意味着相应的课程不合格。

三、结语

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下, 我们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 但也遇到了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比如校企实质上的深度合作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瓶颈, 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方方面面, 以后需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学校应为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机会和便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2]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5) .

[3]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3) .

篇4:浅谈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14-01

国际贸易实务不但是国际经济同贸易专业的主要课程,而且还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今后从事国际商务方面工作的人来讲,此门课程属于必修课。就此意义上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之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育方向就是培育能够熟练运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了解通用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能够履行涉外经济工作的并且发挥作用得人才。

1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有着较强的实践及应用性。对于高等职业学院来说,需要教师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方面的教学,而且也要突出实际业务技能的培育和训练,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尚存很多问题。[1]

1.1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现今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规划及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形式,只是注重理论教学,尽管大多数只在部分内容方面对普通高校的教学规划及教材内容有所扬弃,偏重于实践性,可体系上依旧是普通高校教学规划与教材内容的翻版,在现实教学中多少都存有部分过分理论化抑或不实用问题。学生缺乏参与进出口事务亲身操作的机会,导致实际操作技能很差,不容易全面系统规范的了解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技能与方法,致使学生几年后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时,会感到当初在教室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操作相脱节。

1.2 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课程因为理论偏多的缘故,教师只照课本灌输知识,学生依赖记笔记,而后利用解题的模式取得学习状况的反馈,借助试卷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亦是高校中的普遍授课模式。若是也依据此法照本宣科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科,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高涨,而且也不会学到真正的实践技能。总体概括来讲,就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

1.3 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不但要熟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最主要的是应当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而当前绝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员均是大学一毕业就步入高职学院当教师,根本不具备外贸实战经验,授起课来便是纸上谈兵,导致教学效果显著下降。

1.4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

所谓职业资格证书是凭借职业资格作为导向的社会检验,不仅是考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衡量广大毕业生是否具备应用型人才类型重要标准。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讲教学同获取考证融合起来。许多学校也未建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的相关体系,致使学生只学到课本知识,同职业技能相脱钩。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科专门探究国际间商品交易具體过程的学科,是一科具备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其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务实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最有权威的专家,并非是搞经济理论分析的理论学者,而是在外贸工作年头较多的业务员工。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外贸业务具体的操作方法,当学生毕业面对国际商务有关职业的面试时,主考人也会问其贸易实务有关实际操作的常识,而非理论方面的内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够为今后投身外贸行业的学生提供完整、务实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手段。

2.2 综合性

国际贸易实务有着战线较长、涉及面较广、过程环节较多、实施难度较大、变化情况发展较快等特点。这便需要高职教师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培育更多优秀的外贸专业应用人才。[2]

3 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建议

依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若要提升学生综合业务操作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如下几点。

3.1 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商务英语口语方面、外贸英语函电方面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均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学生把过去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用到现在的现实业务中去。写函件、订制单据对于外贸员工来讲是一定要必备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促成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便利及高效率,同时也需要今后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2 大量引入案例

案列应当从如下两方面引入:(1)讲解知识点。案例外贸即实际业务本身,高职学生以后从事的行业也无非如此。教材内容里体现的外贸专用术语,譬如FOB、FAQ等等,依据书本方面的说法了解比较抽象,因此,一定要以大量实例说明基本概念,同时,告诉学生在业务中怎样运用此概念。促使理论同实践教学紧密相连;(2)通过案例检验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许多的案例,大多数集中于贸易术语、结算模式以及交易商榷环节,抑或把几个知识点融合起来。[3]

3.3 与学生互动

任何一科课程,都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着关系。特别是此注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履行外贸业务的体验。因此,必须准备许多实际中会遭遇的问题,观察学生怎样灵便处理。而解决模式或许不仅如此,结合不同状况,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模式,最好是将全部可能性的案列都列举一下。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创造了机遇和提出了挑战。近两年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在内容方面创新与精简、案例研究的题量与质量、教学方向更注重实际操作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国际贸易实务是牵涉经济同贸易各门类必修的一项专业基础课,只有熟悉了解国际贸易的实务知识,方能于外贸进出口事务中,正确执行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及经营理念,以保障外贸行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征.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8):48.

[2]唐娟,温晓琼.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J].现代企业教育,2011(20):210-211

篇5: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论文摘要:本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讨论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障碍。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1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培养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中国入世后。随着对外经贸合作的增加,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对外贸行业而言,商务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才上需要的是真正具备相关行业的产品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具有从事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从谈单到贸易成交的过程中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可以为:(1)具有良好职业。对外贸企业而言,一是要求工作人员能保守商业秘密,二是具有企业忠诚度。(2)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主要是指涉外商务的沟通技能。(3)能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操作技能。(4)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水平证书。从重庆市人才网招聘信息来看,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掌握英语,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备受企业青睐。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外。主要接受的是中文语言教学,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知识,但是不具备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语交流能力,与现有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1.2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外性和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诸多外文单据如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都会在该门课程中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审核信用证并能提出修改,要求学生要能制作外贸出口结汇的全套单据。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该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符合课程的特点,也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2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障碍

2.1从学生特点上看,英语基础差是高职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时学生起点不一,差

别较大。这也是我国高职的生源的普遍特点。即学生来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专业素质不同。个别同学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大部分学生只打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个别学生甚至对英语有一种学习抵触情绪。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讲解内容涉及对外贸易业务开展各个环节及操作,内容重要且紧扣外贸实践,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高。但是如果采取双语教学的模式,一旦教学方法不恰当,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2从教师特点上看。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双语专业课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英语阅读水平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好,要求发音准确,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胜任外贸课程的教师普遍是毕业于类专业的硕士及以上。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不够强,课堂用语和讲授用语能力极为有限,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表达困难,难以自主地运用英语语言驾御课堂。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外贸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开展双语教学。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2.3从教材上看,适合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目前在教材市场上寥寥无几。如果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一方面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业务操作差异大,不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学生自学和预习均困难,实用性不强。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但主要适合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讲,笔者认为最好是选择以中文为主,并附有英文专业术语或词汇的和解释,配有一定中英文练习题的教材。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3.1避免对双语教学的错误认识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手段。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学习外语,而是利用外语语言来进行学习。对《国际贸易实务》而言。开设双语教学。其教学目标,最终是使学生对整个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在学好外贸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经贸英语的表达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讲解不能过度强调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是重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技能。同时在不同的章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不同的英语运用能力。比如在国际贸易磋商章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函电磋商

四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英文函电书面磋商能力。在签订前的商务谈判章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在信用证章节,重点让学生掌握信用证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运用英语语言来进行审核和修改信用证的能力。

3.2因材施教,采取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

一是因人而异。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层次差异大的特点,在双语教学初期。以中文为主,少量渗透英文。实际教学中,通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专业词汇进行预习的方式,教师逐渐过渡到中英文两种语言交替使用。在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纯英文授课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掌握,对课程脉络有了总体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纯英文课堂教学。二是因教材内容而异。对教材知识难度比较大的章节,如支付工具、货款支付方式部分,教师则主要以中文教学为主,少量渗透英文。如讲授票据行为时,先用中文讲解主要票据行为以及每一种票据行为的界定和知识要点,然后让学生运用专业词汇对票据行为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一定的表述。对一些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如商品包装、商品数量部分,则主要以英语讲授为主,偶尔使用中文予以补充说明。

3.3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一是突出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形式多样。如对学生制单进行实训,并组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又强化了学生对英文单据的学习能力。又如采取角色扮演法模拟外贸合同签订,学生为了完成一笔出口或进口的合同,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外文合同的书写能力。通过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对英文运用能力提高的需求,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二是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图表、图示的方法,以短小精简的英文注解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4重视学生外语程度,培养学生外语语言习惯和专业英语素养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在学生低年级阶段,除了课堂上学习英语,进行英语运用能力培训外,通过早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二年级后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前,开设《商务英语》、《函电英语》等先行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三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相关才子认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对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的考验。本文仅针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提出一定的探讨,有关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

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讨。

参考文献:

篇6: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王红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应用行动导向的核心教学理念,探讨了“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评价方式,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适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关键词:模拟公司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Simulation compani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Chen Yu(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Combin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research the teaching process, content, evaluation methods of “Simulation companies” on course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which application of a core concepts of action-oriented.Think it will help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study interest, cultivating their creative ability and society abilit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This is real an effective mod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 simulation companie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actical teaching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不断探索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正在许多国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有力推崇。“商务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经管类专业实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虚拟公司,这种虚拟公司是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与其它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除了货物和货币外,可以包含所有真实公司的所有商务活动,学生可在模拟公司的不同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经历公司全部运营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模拟公司教学法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模式,采用“先实践再理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岗位所需的知识、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了解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模拟公司”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突破了传统的纯讲授法模式,开展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能通过身如其境的商务情景进行训练,掌握实际职业能力,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能立即融入到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笔者通过在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是适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模式。2.2基于行动导向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其教学理念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涉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岗位要求,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工作内容进行整合,不只局限于学生熟悉的外贸流程,而是扩展到企业的创立、经营策划与业务运作等过程,具体可分为模拟公司筹建、外贸商务模拟和外贸流程模拟三个部分:

2.2.1外贸模拟公司的筹建

教师在实施模拟公司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内容,将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若干模拟外贸公司,公司设立业务部、采购部、财务部、物流部等组织机构,公司成员由学生担任的总经理和各业务部门人员组成,公司内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模拟公司成立后,确定公司经营产品或服务范围,根据模拟公司的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以组(公司)为单位开展外贸业务活动。教师要求各模拟小组撰写模拟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拟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图,建立岗位责任制。2.2.2外贸商务模拟

(1)模拟外贸公司交易前准备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搜索国际市场上与“模拟公司”所经营的商品相关的购销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和思考。根据“模拟公司”的工作任务,撰写《外销商品调研报告》,完成《外贸业务经营方案》;在“模拟公司”教学中可以申请了一个公共的电子邮箱或建立商业网站,以便于各模拟公司之间在网上发布商品信息,寻找贸易伙伴。

(2)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与报价核算

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email的方式进行“模拟公司”间的交易磋商;组成模拟商业谈判阵容、划分谈判角色,按照一定的基本程序进行商务谈判;要求学生根据“模拟公司”经营的产品的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价格术语,计算采购成本、出口退税收入、国内费用、运输保险费用和银行费用,确定外销商品的最终成本、费用和利润,制作《出口商品报价核算表》。

(3)模拟合同的签订

根据“模拟公司”商定的有关商品信息及运输保险、支付条件等内容,草拟合同文本。买卖双方就草拟的合同中条款进行洽谈、修改,直至双方达成一致,形成最终的购(销)合同文本(中英文各一式两份),双方代表签字并交换合同文本。

2.2.3外贸流程模拟

根据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模拟公司”签订的合同为基础,按外贸作业流程进行仿真练习,内容包括的信用证的催证、审证和改证、外销商品的生产跟单、托运(货代)业务、投保业务、报检报关业务、收汇核销等等。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和信用证的要求,制作外贸业务所需的各种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质量证书、汇票、托运单、海运提单、装船通知书、报检单、报关单等。在流程模拟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小组扮演买方、卖方、银行、商检部门、船方、工厂等角色。通过外贸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体验外贸业务工作所需要的具体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外贸专业技能。2.3“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评价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在“模拟公司”的创业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应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还应该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在本课程教学实践将过程性考核分为集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2.3.1集体成绩

集体成绩由“模拟公司”的书面成绩和课堂陈述组成。书面成绩是“模拟公司”总经理上交的“模拟公司工作总结”和该公司人员所完成的业务工作总结、各种业务报表和单证;课程陈述是每一个阶段学习完成后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和反馈,由各“模拟公司”推选出的学生代表向由教师、专家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考核评议组进行课堂陈述,介绍在“模拟公司”的业务经营过程、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对集体书面成绩和课程陈述的评价都设有一个评分标准。2.3.2 个人成绩

个人成绩部分实行二级打分。“模拟公司”总经理根据其成员的工作岗位的系数以及其在集体中的工作表现(包括学生平时的考勤、所承担的岗位单证业务考核、基本素质考核)进行打分;教师根据“模拟公司”总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总经理的岗位系数进行打分。2.4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实施的效果

2.4.1有效的提高学生未来从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达到了高职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目的

经过对三届学生的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实践,整合和利用了学院专业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实训平台成为集教学、实训和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从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构架、分析经营环境到完成外贸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实际业务,体验到了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通过不断地改正错误,降低了未来创业的风险,有效地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即:

(1)执业能力:熟悉市场环境、学习商业规则、训练职业技能、积累从业经验;(2)社会能力:运用网络技术拓宽学习空间,在虚拟的人际社会中从事模拟经营;(3)管理能力:汲取职业人士的经验和通用知识是,有针对性地提高经营管理能力;(4)风险意识:在“错误”中学习“正确”,以“数字货币”体会商业风险;(5)市场意识:在接受“订单”时提纯“服务”,在进行“交易”时体会“商机”;

(6)团队意识:在提交模拟公司工作总结报告和模拟公司宣讲时表现才华,在实践中体现团队协作; 模拟公司使学生尽快的适应了企业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实现在工作岗位上的“零适应期”,达到了高职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目的。

2.4.2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身入其境,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而是积极主动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参与模拟公司所需的信息资源的搜索、营销方案的策划,进行外贸业务的操作实践,以用促学,从做中学,边用边学,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高。

2.4.3系统整合了本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

“模拟公司”强化了学生对商务公司全方位的认识,对本课程的外延知识如外贸函电、网站建设与推广、电子商务基础与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创业指导等课程有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的思考 “模拟公司”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即通过参与模拟的商贸业务实践而获得相应理论知识,掌握具体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几下几点:

3.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仿真的模拟公司商务环境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经营活动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而教师则充当指导者或咨询顾问的作用,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在“模拟公司”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其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海关人员对模拟报关人员提供的报关单据进行审核,使学生除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的同时,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和任务,从而充分展现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3由于学习过程已成为一个包括教师在内的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注重的不应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货真价实”的锻炼。“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商务模拟公司的概念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许多偏差;模拟公司的规范还太小,只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缺少必要的对外联络,且运作不够规范,无法保持常年化、持续化经营等等,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和改善。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积极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特别是“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应用实践,必将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富有特色,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和应用“模拟公司”教学法,必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崔红珊.“模拟公司”与导向教学法[EB/OL].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9.16 [2]魏安莉.网上模拟公司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篇7: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28-04 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是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迫切要求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任职资格、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通常企业在招聘时不仅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还需要具备很多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然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都是从小到大围着分数转,从而欠缺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只具有本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工具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工作问题和工作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并且具备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积极学习的能力,这才是职业能力的全部内涵。因此,如果说专业能力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及在该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创新则是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是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力量,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很有必要,校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协同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那么,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活动对创新精神有孵化作用吗?校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哪些具体做法?对于上述问题,校企合作必须以超前理念、开放视野、全局观念、创新思维加以审视,要站在职教创新体系的高度上认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地方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人才,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理论和应用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到相关单位就业,就具备了一专多能的能力,上岗就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具备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得到企业的喜爱,就业形势较为乐观。因此,高校与企业开展相应的协同创新合作教学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中,抓好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现状

当前,随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广东东莞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产生了强烈渴求,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本区域内高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办学水平的现实动力。因此,高校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成为地方高校发展新的时代主题。

近年来,东莞本地高校相继在企业共建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10年1月,我院计算机工程系与东莞铭丰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铭丰集团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4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并投入价值25万元的配套设施,我院投入价值30万元的设备,用于教学、培训、实践活动的开展。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误区及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认识层面上,经常会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高校普遍把校企合作认为是为学生找一个实习场所,企业则把高校作为人力资源输出机构,通常是安排一个具体的工作给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和完成,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沟通与交流不多,双方并没有搭建起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平台。在组织层面上,部分高校与企业未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或部分企业与高校只有合作的文件或实施计划,但实际可操作性尚处于设计状态,存在临时合作的现象。因此,企业无法全面参与到实践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也无法达到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制度层面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多是自发行为,没有直接参与的内动力,政府、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制度尚未建立并良性运行,学生的实践教育得不到制度保障。

基于对前期校企合作存在误区的认识,笔者意识到,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能够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2012年11月8日,为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我院计算机工程系与东莞铭丰集团成立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013年3月,我院计算机工程系与铭丰集团共同申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共同成立了基地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铭丰集团的专家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建设、培训考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双方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并提出了网络培训方案。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践基地及实践教育教学委员会的建设,使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新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呢?如何使校企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校企双方需要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教学法研究,必须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建设的核心概念 在笔者的研究中,“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更新知识的环境。据了解,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局限在上网、看视频、看小说、打游戏、聊天等方面,这些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兴趣爱好,学生只是高科技的使用者,而非驾驭者。因此,通过网络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很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进行合作探索,使高校与企业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将课堂搬到实训车间,结合网络进行培训,使知识应用更直接,学生的收获更大。通过企业实习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基础学习到实践操作再到创新开拓,实现三级飞跃。

平台建设的决策理念 如何结合网络培训平台指导学生在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网络培训活动对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何有孵化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培训活动对促进创新精神培养有哪些具体做法?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树立平台建设的决策理念,对网络教学平台从动态、多元、融合、持续、共赢五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

1.动态。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关键是要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引领机制,实现校企产、学、研、用的真正对接。网络培训平台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牵引的教学模式,培训的内容将会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后,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再寻找并形成新的需求,培训内容根据需求随时更新。这不但有利于探索建立实践课程设置管理的宏观统筹机制,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层次和类型结构,还可保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的质量。

2.多元。有别于现有的高校或企业在基地的单一的组织管理方式,校企“协同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聚集起来,形成一支稳定的、长期的教学团队。基地教学团队的成员来源于高校、企业或行业协会,人员流动不调动,无论是本单位人员还是其他单位人员,所有人员均采用聘任制。因此,适量引进多元类型的教师,必定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市场动向、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开展以职业能力及创新为导向的教学。

3.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资源聚集作用,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双方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例如,在校企共同合作的产学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中,使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层次和水平,这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科研成果的效益。

4.持续。建立高校、行业、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拓展行业指导深度,可以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网络培训活动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平台上,形成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人才需求的环境氛围,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5.共赢。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实现的路径是协同创新,互相利用自身的长处实现合作成果的最大化。高校通过协同教学创新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创造了效益;企业则更多的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自己获得经济收益,最终是双方都实现自身需要的共赢目标。平台的建设规划 网络培训平台是联结企业与学校的纽带,也是双方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建设需要良好的多功能创新环境。因此,校企双方应着力从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平台建设规划。平台建设规划是动态扩展的,将与更多创新主体、资源结合,其网络使用功能也将进一步丰富。经过综合考虑,平台最终选择了Moodle软件进行构建,Moodle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引领式教学平台使用的是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理念,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适合用于完全的在线学习。无疑,这种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网络培训平台建设正是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发展的重大创新驱动。网络培训平台建设规划如图1所示。网络培训平台搭建好以后,在平台运行方面,双方应本着合作的意愿与原则,在组织、人员、资金投入、教师聘用、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充分协商,形成共识,保证平台的正常教学活动开展。在机制方面,校企双方要把合作目标制定清晰,明确合作内容,严格规定双方责权。

校企协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我们将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改造传统教学,从而构建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将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引导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通过项目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引领”核心概念界定 在笔者的研究中,“引领”的涵义是:利用异步讨论区交流工具,由网络辅导教师采用鼓励、追问、打断等交流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

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 本模式教学活动策略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是引领教学的重点。这种网上异步教学的开展充分地融合了企业文化与职业能力类型,不断地以企业的业务趋势和技术发展方向为指引,使实训课程内涵充实。同时发挥网络课程的平台和技术优势,构建一个校企协同创新的知识交流的平台、知识处理与共建的平台。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引领式网络教学特征 引领式网络教学依靠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力量,在实践教育教学中突破“千人一面”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重基础、强能力、多互动、共提升”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校企通过产学研多层对接,使平台成为“大课堂”。引领式网络教学的特征如表1所示。小结

篇8: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 ”计划的提出,特别是中国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以及金砖五国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合作交流,中国对外贸易窗口进一步打开,对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应加强国际贸易相关人才的培养,强化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培养一批适应投资、贸易、金融、外资、旅游、服务等多岗位宽领域的外贸实务型技能人才。目前,中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给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无法学以致用。要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革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方法,创建国际贸易实训室,引进仿真的外贸实务软件,提升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水平。市场上关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软件分类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合作开发的“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厦门亿学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亿学“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中心平台”,北京南北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南北外贸教学软件”( 包括出口实训系统、进口实训系统、报关实训系统和商检实训系统) ,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等等。纵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及国际商务职业技能比赛,笔者认为选用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比较适合中职类国贸专业学生使用。一方面该平台能基本涵盖整个国际贸易流程的仿真模拟实训,是一个开发较为完善和科学的系统; 另一方面,全国职业院校的外贸技能竞赛是以该平台为基础的,参加国际贸易专业比赛的内容就是基于SIMTRADE平台下考核POCIB项目的实际水平。

二、POCIB的优势

( 一) POCIB简介

POCIB( 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 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继外销员考试、跟单员考试等考试项目之后,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世格软件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该课程重点针对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国际贸易行业新进人员,以提高学习者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为目标,以仿真的在线国际贸易游戏为核心方式,为我国外经贸人才培养引入了创新、高效、务实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手段,旨在提升外贸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课程。课程着重培养和反映学员的跟单能力、业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好地适应外贸企业中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助理、业务员等相关岗位的技能和知识需求。

( 二) POCIB的优势

1. POCIB项目真实体现现有国际贸易实务框架,可以根据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快速调整和应用,更加贴近现实,符合国家经济贸易形势的发展节奏以及企业迫切的人才需求。

2. POCIB通过体验式学习的科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短期内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获得对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系统性认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对中职学校来说,能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熟悉和了解就业环境,做好前置的技能准备; 对企业来说,既统一了培训标准和评价方法,全面提高新员工业务能力,大大缩短了新员工的培训周期,同时也减少了业务风险。

3. POCIB覆盖整个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过程,区别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加细致和客观。量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从国际贸易业务的各个技能点出发,对学习者的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价,避免了传统授课和培训过程中因为授课环境和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培训效果的差异。

4. POCIB通过互联网提供课程服务,不受时间、地理位置、天气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和实施职校的实践教学和企业的新员工培训。

三、POCIB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目前,POCIB已用于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领域。2015 年7 月,第8 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在福州举行,福建经贸学校派出三名代表( 国际贸易专业2名,商务英语专业1 名) 参加了中职组的外贸技能比赛,比赛成绩欠佳一方面体现了学生专业技能的不足,另一方面明显警示该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POCIB是个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业务系统,将这套系统引进到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教学,首先得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将POCIB与单证实务和租船订舱等实务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从全角度进行整个交易流程的训练,也可以对制单结汇、安排货物运输等交易环节进行更为细致的强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设计上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加以引导: 一是以赛促教。通过教学先导,过程激励和赛后评价“三步式”的教学方式推动POCIB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学为竞赛打基础,竞赛反过来又促进教学进程; 二是以赛促学。学生通过产品信息发布、企业黄页等方式寻找贸易伙伴,并互为交易对手,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处理能力培养来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人生观。其次是要优化教学课程安排,以“课—赛—证—岗”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课”指课程,它是教学的核心,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来完成;“赛”即竞赛,它是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证”即证书,它是行业准入的门槛,包括了学历证、从业资格证、职业技术资格证及各种技能等级证等,基本体现了持证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水平; “岗”即岗位,它是工作的落脚点,体现了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以POCIB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中,“课—赛—证—岗”的教学设计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教学为重点,强调过程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为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的有效对接奠定基础。

四、POCIB为导向的教学条件

( 一) 建设实训室是前提

实训室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硬件设施,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水平的基础,对学生参加POCIB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加POCIB的效率和积极性。当前,校内仿真模拟实践教学需要强化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外贸实习平台的软件建设和国贸实务实训室的硬件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不只是放几台电脑那么简单,在实训室管理、硬件摆放、软件维护、桌椅和环境的舒适程度、空气流通、网络速度、墙壁颜色及开放时间等都要有科学系统的考究。通过实训室的建设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实务课的学习兴趣和比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 二) 培养“双师型”师资是关键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是实现POCIB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关键环节。POCIB是以国际贸易流程作为模拟基础的项目系统,整个项目包括寻找客户、发布广告、函电往来、填制单据、报关、报检、价格核算、运输、保险、结算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都必须由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亲历。当学生初次接触而无法实现POCIB的各环节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完全把握贸易各个流程,熟知每个单据的填写,对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运用驾轻就熟、了如指掌,才能胜任学生POCIB为导向的指导工作。所以,POCIB比赛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考验,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 三)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途径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效结合,通过加强校企间的产教合作,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还是POCIB实训项目都是在模拟环境中完成外贸业务,虽然能够使学生把贸易理论知识具象化,但是这种模拟环境与真实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业务人员指导学生参与实际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操作,磨练学生对外贸突发事件的应对技巧与处理方法,提高学生对外贸进出口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及业务素质,更好地实现中职外贸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的外贸人才需求。

( 四) 优化课程体系是动力

优化课程体系是以POCIB为导向教学的动力。POCIB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和修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POCIB对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和国际结算等实务类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总结,对该类课程进一步完成课程体系、上机模拟、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都会产生影响,并可以根据POCIB组织师资培训,申报教研课题,提升师资水平; 二是根据POCIB的反馈,调整培养方案,合理安排专业特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等授课学期和先后顺序,理顺从理论到实践的脉络。

( 五) 改变教学方法是根本

在通常的课程讲解中,教师按照教材体系,通过理论分析,案例举例来讲解贸易实务的知识。这种讲解容易将贸易的整个流程分割,学生对贸易的具体环节有很强的理论能力,但是动手能力和对整个贸易流程的把握会有所欠缺。在授课中,可以将POCIB的各贸易术语和各结算方式理论讲解完成后,通过一个具体的贸易流程将这些知识囊括进来,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实践能力也会加强。综合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用案例来证明理论,应改用案例来讲解理论,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忽视理论的传授,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 六) 教学评价是重要保证

为使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质量严格考核,做出客观的评价。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的,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因此改革评价模式就是构建与POCIB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考核的重点不再是评价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 二是由学生本人、小组和教师构成多元的评价主体; 三是采用面谈、观测和现场操作等综合手段,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和作品评价等表现性强的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是考核内容不仅涵盖外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包括对学习、工作的技巧性、策略性等方法能力,以及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与环境和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

五、结语

以POCIB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构建的是探究式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通过SIMTRADE实训平台和POCIB项目实训可以使学生逐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模拟实践中,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先驱黎孝先先生称赞POCIB项目为“利用现代科技推进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是走校企结合道路,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必然选择。”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加入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队伍,关于POCIB软件平台的教学交流也日益增多。从外贸技能竞赛的模拟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经验,探究以POCIB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及建设实训室、培养“双师型”师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评价等改革条件。

关键词:中职学校,POCIB,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静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高职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探究——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大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204-205.

[2]沈萍.由POCIB大赛引发的高职学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9):210-211.

[3]张立巍.POCIB比赛对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2):23-26.

[4]演莉.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Simtrade+POCIB平台融合模式[J].柳州师专学报,2012,27(5):100-102.

上一篇:作风整顿建设活动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对爱情失望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