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翅膀

2024-05-14

个性翅膀(精选八篇)

个性翅膀 篇1

关键词:创新,作文,语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正是站在这样的出发点上,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一系列繁文缛节的模式,立足培养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提供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展现每个人的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淡笔者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发挥的自由度,在立意上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从作文立意看,趋向于多元性;从作文内容、形式和题型看更趋于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目的是提高学生发挥的自由度,以利于充分展示个性,突出创意。任何题目,都不会仅有一个视角,一条思路。对于思路开阔的作者来说,总是有几种立意,多条思路可供选择。同一题目,展开180度的联想,想前想后,想左想右,新颖的立意就会如紫燕春归,纷至沓来;生动的材料就会向主题的光点集中。倘若思路狭窄,只凭一孔之见,点滴印象,不能展开联想,就会在审题立意这第一关受阻,其失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正确而富有新意的主题是考生应该着力追求的,平时更应在这方面作一些有意识的训练。既可以从立意深度上去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又可以从立意的广度上寻求别人没有注意之处,还可以通过反向思考,创出新意。如对“滥竽充数”故事的分析,从深度看造成滥竽充数现象的根源是齐宣王每次吹奏“必三百人”的形式主义和“合奏”这种大锅饭体制;从广度看既可以批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善于钻营,也可以议论齐宣王只讲形式排场,不注重对人才的考察,还可以触及到机构改革、体制健全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焦点问题。从反向看南郭先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旧体制和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如果齐宣王的考察制度健全,南郭先生就不能蒙混过关,也许他就会认真学习,获得真功夫,或另谋职业,不至于弄得逃之夭夭,贻笑天下。再比如对“水”这种物质,既可以想到它的三种状态,想它的化学成份和物质性质,想它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还可以联系到它给我们的启示,如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乃至于联想到“逝者如斯夫”,领悟时光的宝贵,生发珍惜光阴的感叹……总之,思维的茅塞一旦打开,文思便会势如涌泉,滔滔不绝。作文的空间也会豁然开朗,海阔天空。我们还可以集中对准生活焦点,进行挖掘式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驱进思想的钻头,直到发现实质,从而使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从材料上创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材料是组成一篇作文的重要内容,教师批阅学生的作文往往会感到到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就是同样的材料多人引用,多次引用。写到“逆境成才”非张海迪莫属;论证“坚持不懈”就想到爱迪生;阐述勤于思考不外乎是牛顿;做好人好事大多是捡钱包……这些事例虽然很典型,但人人皆知,有些老套。而真正的创新作文在材料的要求上,首先就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只从故纸堆里找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才能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作文材料并非没有,而是太多了,只要做个有心人,头脑中有创新意识,绝对能找到鲜活、典型、感人的好材料。

三、运用新颖的文体形式 从形式上创新。

“文章最忌百家衣”。如果我们的作文总是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形式来表现大千世界的生活,就难免流于平淡庸俗。事实上,中外文坛上的许多大家也都很注重从形式上创新,使其文章卓尔不群。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以狂人的眼光来表达反封建的主旨。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则是以文摘形式,以竞选者的感受来揭露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些作品都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作文,在确定立意之后,避开常规文体,尝试着运用新颖的文体形式来演绎主旨,往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巧思一:借新闻采访式,演绎话题。如某省中考作文以“自信”为话题,一考生作《采访愚公》一文,以新闻采访的形式来演绎话题。全文由记者采访提问,愚公回答构成,一问一答,层层推进,紧扣话题,最后通过记者采访归来的感想,得出“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自信心”的结论。文章立意、选材虽不算新颖,但以“新闻采访”的形式加以包装,便在众多的文章中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巧思二:借会议记录式,诠释话题。如某省中考作文以“长处”为话题,有位考生拟题《“长处”报告会》,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对“唯长处论”表示否定,文章让世上“最高大”、“最漂亮”、“最聪明”的三位顶级人物出场坦言自己因“长处”而遇到的尴尬和麻烦,并让“主持人”和“观众”作串联和过渡,其间还有“非常沮丧地上台”、“主持人快步上台,捂住了他的嘴”等神态描绘,以增强现场感。“会议记录”原本容易给人枯燥乏味和程式化的感觉,而本文却因形式活泼灵动和幽默风趣而使读者耳目一新。

巧思三,借辩论实录式,传情达意。如某省一位考生采用辩论实录的形式,也很新颖。文章拟题《上网利弊辩论赛》,设主持人、正方、反方和点评人,正方“新新人类队”的观点是“上网是中学生的基本权利”,反方“望子成龙”队的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就是吸毒”。双方唇枪舌剑,见仁见智,文中又穿插“哄堂大笑”、“做鬼脸”、“挥舞拳头”等描述语,幽默风趣,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这篇文章形式创新的成功,应是作者经常关注或参加辩论赛的结果。

让作文插上个性的翅膀1 篇2

作为大规模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校的教育,要有统一的要求。但过分强调统一要求,往往使得教育变成了在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那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这是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的。所以塑造学生的个性,必须成为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当今作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呢?本文主要论述这些问题。

论文提纲

一.个性化作文

(一)个性与个性化的概念

(二)个性化作文的四个特征

1.自主

2.真实

3.创新

4.健康

二.作文个性化

(一)作文个性化是一种理念

(二)作文个性化是为解决作文教学现状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1.学生作文现状

2.作文教学现状

3.作文个性化怎样解决这些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问题

三.如何让学生作文实现个性化

(一)教师指导个性化

(二)选材立意个性化

(三)积累训练个性化

(四)批改评价个性化

关键词

创新是张扬作文个性的翅膀 篇3

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其一,从立意上创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同学们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就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提出的见解与众不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见了为之一惊(至少“为之一动,引起关注”),那么你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个性。举个例子,2003年高考作文是围绕“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话题来写,有一篇题为《感性·理性·认知》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两段文字:

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

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感情上的疏远,造成了极其肤浅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感情用事。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同为爱好和平的人民,生命的失落应当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惋惜与同情。用理性去冲破感性的牢笼,真正地认知事物,规范自己的心灵。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评为优秀作文,就在于它是以新观点取胜。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国人皆知,再加上驻南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事件,国人大多对美国有一种反感情绪,而本文作者却能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站在反恐的高度,对国人关于“9·11”事件的看法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具有思辩色彩,观点颇有启发意义。正是这种新认识、新观念,才使本文有了回味和深思的空间,才使本文从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其二,从材料上创新。

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是十分成熟,要想提出新观点也并非易事。但可以从材料上创新。从材料上创新的方法较多,但归纳起来分两大类,一是利用社会上最新的最热点的事件,将之纳入作文,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的作文自然会被阅卷老师看好。二是巧妙利用那些陈旧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所谓旧瓶装新酒,重新包装,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下面介绍一些具体作法。

一、热点时事入文来,新米做饭分外香。这种方法就是从报刊和电视新闻中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材料,或从身边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典型的人和事,这样的材料新颖,时效性强,很容易获得高分。例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江苏一考生写的题为《抛妻弃子之谜》一文,将“抗非典”这一重大时事巧妙地融入作文中,深刻地诠释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这样充满时代气息的作文,自然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写这类作文的前提,当然是平时要关注报刊和电视等新闻,比如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大灾难等重大国际新闻事件,还有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等引人注目的国内新闻事件,这些热点时事犹如上市的新米鲜菜,调配得当,烹饪适宜,就成了美味佳肴,不仅社会热点是新米,身边的生活小事也是写出创新作文的新米。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写的《最后的四十五分钟》,就是直接从考场中取材,真实地再现了考生自己面对作文题时的沉稳与灵动,因为材料新而真实,所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让古人新生,为古人翻案。高中生或多或少地阅读过古典名著,作文时,可以借古人的言行来诠释作文话题,以收耳目一新之效。先说让古人新生。此法或再现古人当年的风采,或让古人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达到推陈出新之目的。例如2004年高考海南一考生围绕“‘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写了一篇题为《两把钥匙一扇门》的作文。文中虚构了“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的故事。李白乐观豁达,遇荆棘而不避不畏,勇敢穿越,终于获得成功。阮籍悲观畏难,面对荆棘,“哭天怆地”,呼喊着“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最终难达幸福之门。故事虽然虚构而且简单,但影射主题的意图十分明显,巧妙而深刻地阐释了“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的观点,既切合话题,又发人深省,所以获得满分。2003年河北一考生写的《楚王的忏悔》一文,从楚王的视角演绎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揭示了以个人情感的亲疏好恶来任人为政,必导致忠奸混淆、国破家亡的深刻教训。2002年湖北一考生写的《昭君的选择》一文,艺术地再现了昭君当年作出的心灵选择。这些都是此类作文的优秀代表。

再说为古人翻案,也就是站在话题的角度,合乎情理地为古人鸣冤叫屈。例如2003年高考,湖北一考生写了《宝钗鸣冤》一文,大胆突破《红楼梦》中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式,让宝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世人的“非议”鸣冤叫屈,从而警示人们:不要以感情的亲疏来评价人。无独有偶,2004年高考福建一考生写了《任是“无情”也动人》一文,逆《红楼梦》之意,对宝钗大加赞扬,从外貌才能、行为举止、性格气度、志向命运等多个纬度重新解读宝钗,让一个更具生活魅力的宝钗站在读者面前。这个考生在文中写道:“沉默是一种境界”,“她的‘冷’,造就了她的平和,她的高人一等的安宁”,“她是‘无情’的,因为她有她的执著与坚定。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动人的‘无情’!”这里对宝钗的评价赞誉,不仅符合原著人物的特质,而且有发展,有创新,评为满分作文是当之无愧的。

三、杂取合成学鲁迅,移花接木巧改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鲁迅创作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阿Q这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就是鲁迅合成的。

移花接木,错位改版是影视故事常用的文学手法,例如关公战秦琼、大话西游、戏说乾隆、新梁山伯传奇等等,就是运用这类表现手法,收到了以“新”吸引人的效果。当然,运用此法也不能瞎编乱造,要有生活中的原型作依托。

例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就有三个生活原型:一个是泸县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取之于这个小女孩;一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翠翠的清纯朴实即源于这个乡村女子;一个是作者的师母,从她身上“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如果我们在高考作文中也借鉴这种“杂取移接”之法,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从形式上创新。

考试时,面对作文题,如果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材料,怎么办?不要急,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比如构思新巧,语言优美,同样能让阅卷老师另眼相看。

巧思一,借书信形式,与古人对话。2004年高考,甘肃一考生围绕“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写了一篇题为《致和珅的一封信》的考场作文。文章开头写道:

和先生: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荧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先生当是明理之人,如何却因为那一点银子,便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呢?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却没有忧虑民生疾苦的焦灼?……

本文利用书信的形式与大贪官和珅对话,由此来诠释话题,表现了本文作者构思的机智。

巧思二,借寓言形式传情达意,诠释话题。例如2004年高考,天津一考生,面对“材与非材”话题,写成题为《我是檀香木》的作文,文中以“檀香木”自述的口吻(第一人称),写檀香木的经历和见闻,引起人们对“材与非材”的价值内涵的思考,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张扬个性 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篇4

一、抓住课堂, 巧启发, 使个性展翼

1. 多设计开放问题。

在问题设计上, 应摈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 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现在的教材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设计了一些富有弹性的、没有答案的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 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做出回答。学生的想象力像天上的小鸟, 无拘无束, 学生的回答是很难预料的, 因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 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 茁壮成长。

2. 多强调自读反思。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 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 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改进学习行为。

3. 多进行自主实践。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学生理解了一类题的解答方法和规律后, 教师可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中去, 从而促进所学内容的内化, 使感情得到升华。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 也可以是演、画、唱、跳。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4. 运用各种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张扬他们的个性,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二、课外延伸, 重实践, 使个性腾飞

1. 让研究性学习替代机械性练习。

机械性练习虽可以加强陈述性知识的记忆, 解决知识的贮存问题, 但它容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死的、惰性的知识, 难以灵活运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作业设计, 以课本为中心又不局限于教材, 强调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来取代虚拟情景问题的解决, 可以促使作业功能从识记为主向理解运用发展, 从而使学生掌握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

2. 让寻找信息源活动替代消遣性活动。

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 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数学学习的场所, 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

3. 让多层次性作业替代单一性作业。

古有“因材而施教”一说沿袭至今, 在作业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层次性作业。如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 让学生办一期与时间和数学有关的小报, 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具体地说说自己的办报经验;而基础差的则要求只介绍一个版面。在多层性作业实施的同时, 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 多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在限定的时间内, 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单靠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形势的需要。因此, 大力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外活动所提供的内容, 一般都具有趣味性, 又有思考性, 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寻找规律, 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因为某一位数学家的故事, 一次数学游戏或一道饶有兴趣的数学题, 激起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

三、及时评价, 重鼓励, 使个性张扬

1. 以父母的眼光来欣赏。

在父母的眼里, 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爱的结晶, 都是他们用心血来浇灌的花朵, 他们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 对孩子所犯的错误, 大多数父母都会溶于自己的理解和宽容在循循善诱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师, 应该像父母一样, 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学生, 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 都给以不同的诠释, 尽显学生的个性。

2. 以朋友的角度来交往。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 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一般来说, 朋友之间以信任为主。当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们后, 就能进一步把评价落到实处, 更设身处地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更有个性化的张扬。

3. 让成长记录袋成为主流。

让个性的翅膀翱翔于创作的天空 篇5

一、让个性张扬

作为教师,我们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一群读书的机器。在语文课堂上,让我们多一些和谐平等,少一些师道尊严;课间十分钟,让学生多一些欢笑与吵闹,而不必安静斯文;当秋风吹落第一片树叶,我们不妨鼓励学生骑上单车,走进田野……让我们的学生,从繁复的计算与推理中抬起疲惫的头颅,让他们的眼睛接受阳光的沐浴而神采飞扬,熠熠生辉。让我们的学生能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真实的灵魂,从而感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记录个性的本真

拥有个性的翅膀,最关键的是要搭建一个供学生栖息思想的平台。叶圣陶先生说得很形象:“爱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要还学生以自主选择读写的自由,充分尊重其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意蕴隽永的作文。平时写作练习中,我很少布置诸如此以“宽容”为话题这样的作文训练。我觉得,无论谁,就算我们自己,拿到这样的作文题,也得挖空心思为了作文而作文,你觉不觉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审题、要立意、要选定材料,然后谋篇布局……这哪里是写作?分明是答题!有些学生的作文,或为应试要求的得分点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的思想而编,或为体现某项章法技巧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所好……这样是无法展现学生的本真个性的,所以我更注重学生的随笔。有时,我不规定内容;有时,我会给学生建议要写作的主题,并提出一定的写作要求。而这种建议,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如母亲节到了,我不失时机让他们寻觅母爱的足迹;五一放假三天我会让学生们记下回家的感受;2010年过去了,我就以随笔形式引导学生反思《2010,这一年呵》……就这样,学生在练笔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个性化的写作中积累了材料,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在争鸣中感悟创新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发明和发现存在于:在看到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作文亦是如此,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巧取角度,或发现别人未察觉的、不易察觉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样能写出新意,写出生命个体的独特的感受。所以要多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充分展现个性,有更多的感悟创新,要允许“百家争鸣”,我们不要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在主题方面,我总是鼓励学生有独特的看法和认识,这可是写作中的金子。在他们略显稚气的语言下,跳跃着的是学生灵性的思维。我们要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多做一些求异思维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流畅而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独特而别具匠心。

四、洗尽铅华,以个性化的语言完成个性的写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语),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或应试文的要求为标准,抹杀学生的语言个性,导致学生作文中的语言不是他们心中的语言,言不由衷,揣摩教师意图的现象比比皆是。浮华与矫揉造作掩盖了内容的虚假,在这里,我们的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语言,更丢失了“个性生命”,清灵柔和是个性,大气刚烈是个性,绚丽多彩是个性,深邃睿智是个性,质朴清新是个性,犀利幽默也是个性。有个性的语言无疑都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吧,让他们的写作在“真”的基础上闪耀出智慧之光,在“真”的感受中品味出生活之逻辑,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

五、尊重个性、弘扬个性

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师的“主导”地位直接决定或至少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鲁迅先生曾说,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这是对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所提的要求,特别是发现“另类”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因素在其中,而且应看到,“另类”后面往往隐藏着最鲜活的个性。因此,教师要以开放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高扬民主精神,不用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作文,要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赞美他们的“标新立异”,肯定他们的个性思想,培养他们不畏权威而大胆怀疑的挑战性,实实在在地让他们张扬个性。这样,才能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

个性翅膀 篇6

1.在阅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怎样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可是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改变知识结构, 进而优化阅读现状却被很多老师忽略了。其实, 在阅读中, 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而且要知道这种方法怎么运用, 以及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最好。也就是说, 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本知识, 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步骤, 使得学生即使离开老师, 拿到一本书也知道怎样读。

2.教师更多的是把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当做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 因而比较注重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但是,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的, 充满个性的, 他们在阅读中要学会自我激励,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过程当中。

3.在阅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阅读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进行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 如怎样朗读、如何发现文章的中心, 等等。基于信息加工角度的内隐策略, 教师很少讲给学生听。

每一个小学生都富有灵性, 充满幻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展现个性特点,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 自主发展, 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富有想象力而又充满个性光芒的解读。

一、通过自由批注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独立思考的, 他们更多的时候喜欢看别人怎么说, 怎么做, 然后依瓢画葫芦, 这样显然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好处。批注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品位和感悟, 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优美语言、修辞手法、描写特点、段落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凭借自己的深思熟虑, 在书本或是课本上用符号、线条或者简练的语言进行标注。这样, 学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天马行空, 不拘一格,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怎么划就怎么划, 阅读的自主权得以充分体现。这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自行筛选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贪多求全, 恨不得把文章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给学生听, 可是学生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看似什么都讲到了, 其实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或是每一个方面都是学得一知半解。这样的阅读教学, 学生是被动的, 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上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如果什么都要学, 那么学生穷其一生又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同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没有必要对文章的每一个方面都予以关注和学习, 都要精读、熟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 让学生选择认为重要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词句品读、体味, 相信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基于自己理解的体验和思考。

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问题, 不能图省事, 提一些只有唯一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而要多设计一些具有放射性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自主思考, 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放飞个性、激扬文字的舞台。如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一文时,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基本内容之后, 进一步提出:“刘老师放上天空的仅仅是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吗?”这个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也是一个具有开发思维、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从不同方面做出回答。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远大的人生理想;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对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直面挫折, 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认为, 刘老师放上天空的是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里, 学生的发言之所以没有像以前一样千篇一律, 完全是因为我设置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充分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光芒。

三、通过批判质疑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是不受限制的, 也是充满个性化的, 他们既可以对课文产生共鸣, 又可以对课文进行质疑、批判。在阅读中学生通过批判质疑策略可以极大推进自主阅读。

西方学者专家认为在创新精神的诸多元素当中, 批判思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一个人拥有了批判思维, 就等于拥有了创新思维。那么,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批判、质疑呢?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以充分激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都会自发调动原有的知识结构,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接受、消化和理解文章的信息。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程度的高低。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被激活, 那么对于文章的信息学生就无法判断好坏和对错, 唯有被动接受。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学生的原有知识被激活, 但是和文章中的信息、内容发生矛盾时, 要么文章中的信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学生自愿修改头脑中的旧有的知识结构, 要么就是学生根据旧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对文章内容提出批判质疑。

其次,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由、平等、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能让学生敢想、敢说,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甚至是一些看似荒诞的、不合情理的、天马行空般的看法。当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当思维火花璀璨夺目的时候, 他们就不会再唯书是从, 他们就会对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提出批判和质疑, 就会成为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小哲学家、小批判家。如果教师一味霸占课堂话语权, 片面强调师道尊严, 不允许学生发表“异端邪说”, 一旦学生的发言稍稍偏离轨道, 则立即予以大声呵斥, 长此以往, 就没有学生敢在老师面前提出批判和质疑。

那么, 怎样通过批判质疑推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时, 要学会独立思考: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不是有道理?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 还有没有更好的看法?等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化。二是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当中, 适时予以调控和指点。如我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深入思考:为什么说刘老师所放的风筝是理想的风筝?读完全文后, 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之前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这样,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批判质疑的基础之上, 又进一步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批判质疑和反思, 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只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运用适合的阅读方法, 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天空中轻舞飞扬。

摘要:阅读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的行为, 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开放的、不拘一格的。文章认为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主动实践,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充分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 提倡学生使用符合自身实际的阅读手段。这样, 他们才会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并抒发独到的体验和见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个性化阅读的学理依据和教学形态[J].小学语文教学, 2005, 9 (12) :31-34.

个性翅膀 篇7

打开一本语文书,犹如打开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散文、童话、寓言……鲜艳美丽的插图,面对这样的一本语文书,许多学生却说没有兴趣学。原因何在? 是他们对阅读天生没有兴趣? 错! 实际上,如果你走进阅览室,观察在那里的学生,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已全身心地沉浸于“悦读”之中,他们读到高兴处,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读到愤怒处则神情严峻或小拳紧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是喜欢阅读的。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做到个性化阅读呢?

高万祥先生说:“更好的语文教学就是简单,再简单。”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新花样。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阅读、去体悟,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 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因此,让学生做到个性化阅读, 就要变琐碎分析为熟读精思,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读书情境,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这些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笔者在执教《荷叶圆圆》中,引导学生朗读小雨儿、小水珠、小青蛙的语气时,学生反响强烈,表情丰富生动、独特而有创意。

师: 请大家把自己做的大荷叶拿出来戴在头上! (学生纷纷拿出荷叶戴在头上)

师:哇,小朋友们都像小鱼儿一样, 把荷叶当成自己的凉伞了! 老师也有凉伞呢,你们看! (展示大荷叶,先戴头上, 然后铺在地上)

生:哇!

师:(在学生惊叹的时候, 老师走上荷叶,联系课文内容边演边讲)“我是一颗小水珠,荷叶是我的大摇篮,我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

师:大家说,好玩吗?

生:好玩!

师: 谁想和老师一样到大荷叶上来表演呀?

师:要想表演好,就要把课文读好, 最好能够记住课文中的句子,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嗯,真是好孩子! 老师要仔细看你们的表情,听你们的声音,哪些小朋友表情好、读得又好,老师请他到台上来表演。好了,开始练习朗读吧! (学生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着课文,不时还配以肢体动作)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小伙伴, 就读哪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文,谁来介绍你喜欢的小伙伴?

生: 我喜欢小水珠,“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眨巴了几下眼睛)

师:正确、流利,还配有眨眼睛的动作,真是棒极了!

师: 下面谁再来介绍你喜欢的小伙伴?

生:我喜欢小青蛙。“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青蛙说:‘荷叶是我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 呱呱地放声歌唱。呱,呱,呱! ”(笑声、掌声)

师:哇,创造性地朗读! 他读得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 他这里读得好:“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呱,呱,呱! ”(笑声)他把小青蛙的声音说出来了。

生:他的声音很粗,“呱,呱,呱! ”真像一只大青蛙。

生:他的表情好,显得很神气,呱呱, 就像一个大歌星。

师: 那大家都像他这样当一次大歌星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课文,不时发出笑声)

师:还有你喜欢的小伙伴吗?

生:(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 我喜欢小鱼儿,“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

课堂上学生快乐的笑声、热情的掌声无不显示着: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 (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神(神韵)。整堂课中, 我们看到了焕发活力的生命, 学生知识的丰实, 阅读个性的张扬,语文这一读本也变为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一剂药引。

让作文语言插上个性化的翅膀 篇8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真挚朴实的人和淳朴且有特色的语言,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如,《社戏》中的语言:“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说。阿发说:“且慢,让我来看看吧。……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通过语言描写,淳朴善良的阿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凸显了小伙伴们为人仗义的美好品德,让读者感受到“平桥村确实是我的乐土”。

鲁迅先生说:“有成就的作家,他写人物,几乎无须写外貌,只要用语言、声音,就不难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出来了……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那么,语言描写有哪些方法呢?

一、语言描写的第一把钥匙:身份年龄练习法

语言能表现一个人的心声,恰当的语言描写能给学生的作文增色很多,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当然,不恰当的话就会适得其反,闹出许多笑话。请看下面两句话:①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②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放得太多了。”大家看完后肯定哈哈大笑,因为这两句话没有合理运用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等,只有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的语言描写,才能凸显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才能使读者闻其言而知其人。

二、语言描写的第二把钥匙:根据场合情境描写法

有人说过:“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等,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的说话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在进行片段口头作文训练时,曾以“小明的语文课本不见了”为例进行口头作文,不同的情境学生回答不同:

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呢,在哪呢?”——课堂上不见课本。

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下课时不见课本。

“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飞了!快,帮我找找! ”——在家里不见课本。

可以发现,每个学生都像一片绿叶一样闪耀着不同的绿色。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会使他们的个性化语言强烈地释放出来。

三、语言描写的第三把钥匙: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法

下面是围绕“教室的玻璃窗被砸坏了”这一话题,进行的片段描写:

生1: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丁金铭说:“没看见。” 李涵说:“是丁金铭踢的。”丁金铭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苗志豪说:“没看见。”

生2: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丁金铭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韩国琪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开了口,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李涵,她大声说道:“是丁金铭,他和韩国琪在玩,拿扫把大闹天宫,韩国琪推了丁金铭一把,丁金铭一火,抡起扫把朝他使劲地打去,结果韩国琪一躲闪,丁金铭就打到了玻璃,碎了。”丁金铭一跺脚:“不要诬陷好人!”李涵理直气壮:“大家都看见的,还嘴硬。”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张龙龙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

很明显第二段文字比第一段文字更形象,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因为小作者进行描写时,加上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四、语言描写的第四把钥匙:标点符号增色法

有些时候人物的话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恰当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运用标点符号的片段描写:

说话吞吞吐吐、 结结巴巴时——“我……我……没拿。”小林涨红着脸说。

以上的语言片段描写,很好地运用了标点符号,烘托出了人物在吞吞吐吐时的语言特点。在进行对话描写时,有时候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就可以借助标点符号,使说的话符合当时的情境,独具人物的个性。

上一篇:客户端系统下一篇: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