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思路

2024-05-12

音乐教学思路(精选十篇)

音乐教学思路 篇1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思路 (I) 》[4]给出的教学思路基础上, 本文给出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克莱姆规则的教学思路。并且应用关系映射反演思想方法简要论述克莱姆规则。教学实验证实, 这一教学思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是适宜的和有效的。更一般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教学实验, 请参看有关文献[1,5]。

定义1给定一个含有n个未知量n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 (1)

它的系数构成一个行列式D

D称为这个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

定理5.5.1 (克莱姆 (Cramer) 规则) :一个含有n个未知量n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 (1)

当它的系数行列式D≠0时, 有且仅有一个解

此处Dj是把系数行列式D的第j列换成方程组的常数列b1, b2, …, bn得到的n阶行列式。

证明令j是整数1, 2, …, n中的任意一个。分别以A1j, A2j, …, Anj乘方程组 (1) 的第一, 第二, …, 第n个方程, 然后相加, 得

由定理3.4.2和定理3.4.3, xj的系数等于D而xi (i≠j) 的系数都是零;因此等式左端等于Dxj, 而等式右端刚好是n阶行列式Dj, 此处Dj是把系数行列式D的第j列换成方程组的常数列b1, b2, …, bn得到的n阶行列式。

这样, 我们得到Dxj=Dj

令j=1, 2, …, n, 我们得到方程组

方程组 (1) 的每一个解都是方程组 (3) 的解.事实上, 设c1, c2, …, cn是方程组 (1) 的一个解.那么在 (1) 中把xi代以ci (i=1, 2, …, n) , 就得到一组等式.对于这一组等式施以由方程组 (1) 到方程组 (3) 的变换, 显然得到下面的一组等式:

这就是说, c1, c2, …, cn也是方程组 (3) 的一个解。

当D≠0时, 方程组 (3) 有唯一解, 就是 (2) , 因此方程组 (1) 也最多有这一个解。

我们证明 (2) 是 (1) 的解.为此, 把 (2) 代入方程组 (1) , 那么 (1) 的第i (i=1, 2, …, n) 个方程的左端变为

计算出来, 我们得到

这里我们应用了定理3.4.2和定理3.4.3.这就是说, (2) 是方程组 (1) 的解。

因此, 当D≠0时, 方程组 (1) 有且仅有一个解, 这个解由公式

(2) 给出。

克莱姆 (Cramer) 规则的RMI方法的框图如图1 (为节省篇幅采用矩阵形式) 。

注:本文是2008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计划项目 (序号0805B-08) 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窦永平.数学教育整体思路导言【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2, (4) :127-128.

【2】平云.高等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探【J】.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3, 增刊 (1) :51-52.

【3】窦永平.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教学思路【J】.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0, (2) :66-70.

【4】窦永平线性代数的教学思路 (I) 【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二) :8-10.

【5】平耘.教学组织论的研究与建立【J】.社科纵横, 1992, (5) :47-49.

【6】张禾瑞.郝新.高等代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7】窦永平.行列式的教学思路【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1) :162.184.

【8】窦永平.行列式展开理论的教学思路【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4) :161.

音乐教学设计思路 篇2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思路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就是我们的主阵地,上好课是我们的天职。新课标思想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课标理念为参考。所以我们音乐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课标理念,要做到烂熟于心,这是上好课的根本。

那么学习了课标以后就能够上好课呢?也未必!那么就要讲究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以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课标理念是意图、目标,教学策略则是直接关系教学全过程与结果的中心环节。研究教学策略离不开对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分析与研究。也就是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点,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所以我们音乐学科课堂教学的教研方向思路应该是课标——学生——策略——过程——结果——评价。我们要建立一套程式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要任务就是要分析、钻研教材,即我们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量身定做。什么样的内容就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必须把课标思想深入人心后才能想得到、做得到。教学设计才能出彩。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总结了一下常用方法,供大家参考,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多感受体验

篇二:浅谈中学音乐唱歌课教学设计思路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中学音乐唱歌课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张塞北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1期

摘 要:中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教学思路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授—练习—创编延伸—小结升华—作业。”看上去和旧的教学模式差不多,但是每一个环节又都涵盖了许多新的因素。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思路;实践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我们要求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自信的表情歌唱。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总结本课内容。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这些传统的模式是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的。今天的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授—练习—创编延伸—小结升华—作业。”看上去和旧的教学过程差不多,但是每一个环节又都涵盖了许多新的因素。

一、导入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如,歌曲导入,比如,在教授一些少数民族歌曲时,可以先用该民族最为流传的歌曲来引入,这样马上就拉近了学生与该民族的距离;有时可用歌曲和它背后的故事来导入,如,教授关于歌唱父母的歌曲时,可以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以及它背后那个真实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思考来导入;还可以用节奏导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强调了节奏练习,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练习的方法有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等,这些方法不是机械地奏乐,而是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新授

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促使他们对新的内容充满期待。新授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听,初步感知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后先让学生听歌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一遍遍地听,问题设计采用由简到难的递进式;也可以在各种节奏的不断变换中一遍遍听,或是在自己不断变换的舞姿中聆听。在充分的感知之后再来学唱歌曲。2.发声练习,为后面的唱做准备 篇三:音乐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 夏日风情

教学设计:本单元以夏日风情为主题,在教学内容中以听听唱唱创创活动为主,在本

单元中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歌唱与欣赏认识6/8的节奏特点,掌握四声部轮唱的风格,学习《剪羊毛》的旋律,并能够用口琴吹奏歌曲。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双音的音响效果。

教学内容:听听:那不勒斯舞曲、意大利随想曲

唱唱:夏天来了---复习6/8拍

剪羊毛

创创: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本课以小号为重点。

2、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教学重点、难点:

1、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

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在乐队全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出现了小号用小快板速度独奏的活泼而轻快的主题,这一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2、复习6/8拍

教学课时:8教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那不勒斯舞》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师: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 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铜管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那不勒斯舞曲》第一、第二和第三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三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3、操作课件,节奏谱变为乐谱,让学生看着曲谱听教师用钢琴弹奏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也可以随琴轻声视唱旋律),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

六、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1、电脑呈现文字,向学生介绍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的作者和乐曲结构、风格等。并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风车建筑小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在第一乐段音乐中可爱的天鹅缓慢地游进画面;第二乐段中出现英俊的王子,并使可爱的天鹅变为美丽的公主;第三乐段中随着快速的音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自下而上地升起。用这些简单的动画,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

(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并根据讨论在课本17页第(4)题中的 1 2 3 选择划“√”。

4、复听: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复听时,在大屏幕上只呈现出一幅水雾朦胧,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城堡郊景画面,并在水雾弥漫的水面上清晰的列出:边听边找出三个段落主题出现的顺序,完成课本 “听听想想” 填写练习的音乐复听要求。让同学们在充分领略音乐魅力,发展想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三个乐段音乐主题的认识。

七、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意大利随想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意大利随想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音练习

听辩下列双音的音响效果,说说那些和谐悦耳?那些不和谐?并用线响应的图示连一连。

1、mi sol2、fal a

3、si do’

4、do do’

5、sol la

三、学习小号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通过网络让学习了解小号、大号、长号、圆号、短号各自有写什么不同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铜管乐器。

三、四、辨别刚才介绍四种乐器的音色

1、分别播放音乐片断,让学生辨别,并指出是哪种乐器。《狼的主题》圆号→《骑兵序曲》小号→长号与大号《变奏十二》。

2、请同学到黑板上用图画分别表示四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3、欣赏选自《天鹅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播放录音,辨别乐曲的音色→小号。

4、自己感受一下,说说音乐在描述什么?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高校音乐教学新思路探究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新思路

高校音乐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初步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随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音乐教育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效果,从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的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课程指导方案

从总体看,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四大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由于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教育部和各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即公共课)都有统一规定,所以,各音乐院(系)主要关注的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大致有如下五个类别: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其结构关系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课程体系。在以上各类课程中,应当分别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直接作用于将来教育教学所必须学习的课程,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本科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培养这四个领域教学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音乐教育课程。选修课是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突出学校特点、地方特色的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应当提倡音乐专业技能的全面性,文化素养、基本知识的广泛性,学术钻研的专门性,并根据各学校的学术实力和教师专长开设学校特色课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特点课程。

二、丰富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合理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选择,这样才会使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其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充分集中起来。高校音乐教学是一项任重而有道远的教学工作,音乐教师在此期间应该对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合理运用有足够的认识。2.教学手段多样化。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年龄阶段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及方法,通过情感的抒发以及其他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提高。3.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实践探索。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善于将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合理的变形,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找出其优势与弊端,这样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使自身的教学法得到充分的补充,使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问题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课下,我们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教学素材,使学生在上课过程当中可以拓展视野,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课堂主体,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所有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以这一点为中心,切实抓好课堂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更新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本专业知识类、理论类、教法类课程教学媒体的核心,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应以文字教材为主,声像教材及其他形式教材为辅。文字教材应当全面提供课程教学与学生自学所需要的各种基本信息,不仅要明确课程的教学要求,系统阐明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要为学生提示学习方法,介绍和提供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

(2)音像教材(含VCD光盘,下同)

音像教材在本专业的赏析类、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中居主要地位,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音像教材,辅以文字教材,以满足特殊实际教学需要。音像教材的内容应与文字教材内容密切关联,但不是文字教材的声像再版。它提供文字教材所不能体现的音响与形象的直观教学资料,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自学时的听音训练、歌唱示范教学、琴技演示教学、音乐赏析的资料呈现等,需要教师加以必要归纳、概括、演示或者讲解。音像教材一般采取重点、难点演示方式或者技能技巧辅导方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音像教材以增加音乐教学讲解示范、赏析指导、技能技巧演示等方面内容为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音像教材编制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予以适当的准确定位。

(3)CAI课件(含网络版CAI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内容应与主教材内容紧密配合,教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分解与细化,为学生提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开展个体化、交互式学习的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练习与检测。CAI课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光盘版(CD-ROM),也可以是网络版课件,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走进了课程。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场革命,一场挑战。“课改”究竟改变了什么,怎么改?这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看到了很多老师在课改后的成绩,但也仍存在许多“穿新鞋,走老路”或“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我想这种现象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创新能力、个人素质及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改革,确立宽层面、低要求、高品位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音乐课的育人功效,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步根海.音乐的力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2.

4.沈波.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杨民刚.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春酒》教学思路 篇4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千百年来, 多少文人墨客被乡愁所紧紧缠绕。琦君作为一名台湾作家, 故土难离而离了又难以再回的愁绪深深困扰着她。这杯荡漾着浓浓家乡味的《春酒》, 是琦君写作的一篇诗化的散文, 本文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 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文章的特色就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 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乡情和风俗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 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 她素淡、宁静, 蕴藉、温润, 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由此确定教学立意: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 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应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教学目标】

1.以家乡味作为导入点,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童趣之美, 亲情之美, 乡情之美, 风俗之美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关注结尾, 感受作者的故乡情结。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 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 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体会琦君散文写人传神, 语言上语语动人、字字珠玑的特点。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 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 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 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 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 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 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 导语:

有人说, 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几年前看过的那个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故事的主角是被称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先生, 他是我们宁波人。据说, 包玉刚先生在晚年时, 他最牵挂, 最思念的东西, 竟然是家乡的臭冬瓜。大家想, 包先生他要的仅仅是臭冬瓜的那股味道吗? (明确:家乡味) 被誉为台湾文坛上一颗闪亮的恒星的女作家琦君, 她也是这样。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 她就会情不止禁的想起家乡的春酒。远在异国他乡, 她也只能是手捧春酒话往事, 遥寄一段思乡情。

2. 作者:

琦君, 原名潘希真, 浙江温州永嘉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 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 此心如无根的浮萍, 没有了着落, 对家乡的苦念, 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 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 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今天, 我们走进琦君的散文, 和她一起来品尝家乡的这杯春酒。

(二) 整体感知

1. 文中哪一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 (略) 。

2. 家乡味是什么味?为什么多年后如法炮制的八宝酒, 却复制不出当年春酒的味道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寻找家乡味。

3当你读完课文后, 寻找出这杯酒里的家乡味了吗?

——要点:童年味, 亲情味, 乡情味, 风俗味

小结:在故乡的这杯八宝酒中, 又加上了童年, 亲情, 乡情, 风俗这四珍, 让它的酒气更绵长, 酒味更幽香。

(三) 重点研读

1. 一品酒中的童年味

请同学们用浏览法从课文中找出富有情趣的童年味。

——回答, 朗读, 品析

(体会琦君文章的风格:语语动人, 字字珠玑)

作者为我们勾画了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活泼, 天真, 可爱

小结:而现在, 少小离家家难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幸福快乐的童年, 只能如春酒中的酒味, 在记忆的长河里散发着缕缕的芬芳。

2. 二品酒中的亲情味

(1) 琦君在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请大家用跳读法, 划出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

(2) 课文哪句话表现了母亲做人的原则?用母亲自己的话来说。

——— (学生读) 注意关键字:分寸

(3) “分寸”这个词在母亲身上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答 (略)

要点:只倒一点点与每人斟一杯八宝酒——关爱与大方

不上会与很乐意借花厅

笑眯眯, 大约摸与仔细, 一样一样

自己很少吃与总是分给大家吃等——克己与客气

理解两个“得意”的意思。 (淳朴的乡村妇女)

理解课文中描写母亲时所用的四个“总是”

(1) 总是:写出母亲的得意的神态, 对自己作品的满意。

(2) 总是:写出了母亲的热情大方。

(3) 总是:写出了母亲的热情大方。

(4) 写出了母亲态度的和蔼可亲, 也写出的母亲的淳朴。

母亲形象概括。 (必要时可穿插母亲的一些故事。

投影中增加琦君对母亲怀念的片段。)

小结:有人这样说过, 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人, 她是一篇文章一个重点, 通过许多篇章, 集中许多重点, 写活一个真人。这种效果, 表现在写母亲时最为成功。这一点在课文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就是这样一位贤惠大度、聪明能干的好母亲, 让琦君少年幸福享不了。

3. 三品乡情风俗味。

亲不亲家乡人, 甜不甜家乡水。淳朴的乡情也是琦君一辈子的牵挂。

“我”忘不了——我读出了——

(教师举例:“我”忘不了:乡下人的口头话, 我请你吃十二碟。我品出了相邻的淳朴热情。) (让学生用填空形式来说)

我们来听一听琦君的心里话: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 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 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 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当然, 风景是家乡的美, 月是故乡明。他乡虽好总添愁。故乡, 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 我们哪一天再尝呢?

让我们带着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忧伤, 再次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课堂小结

这杯春酒中的家乡味, 荡漾着童年的甜蜜, 荡漾着母爱的醇香, 荡漾着乡情的淳朴, 荡漾着年俗的热闹。琦君, 就是用春酒这条红线, 串起了这一切。正如她自己所说:像树木花草一样, 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 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同学们, 这杯春酒, 飘溢着的是琦君那浓浓的思乡情。

五.拓展延伸

最后, 让我们带着《春酒》的余香, 把这杯春酒, 用《忆江南》的形式, 浓缩成一首小诗来抚慰琦君那颗思乡的心。

【板书设计】

春酒——思乡情

家乡味:童年亲情乡情风俗

【教后小记】 (1) 在本课教学中, 我在导语部分穿插了包玉刚的故事, 为学生深度阅读埋下伏笔, 介绍琦君的一段资料, 营造起良好的情感氛围。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 课文的内容浅显明白, 但是课文中蕴含的那一种感情是我们学生不能体会到的, 介绍琦君的这一段尤显必要。在引包玉刚先生的故事时, 学生已经理解了家乡味, 所以在设计第一个问题时, 就从最后一段入手, 引出这堂课所要品析的重点——家乡味。然后通过朗读, 让学生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2) 重点研读部分, 我就以“家乡味”为点, 从童年味, 亲情味, 乡情味, 风俗味四方面分点品析。其中又以童年味和亲情味作为重点。这篇文章亮点太多, 怎样在一堂课里浓缩课文的精华, 还要能够学会取舍。我紧扣重点, 进行备课。童年味, 采用浏览法, 词语品析法, 体会童年的童真童趣;亲情味, 采用跳读法, 抓住“分寸”两个字做文章, 串起母亲的所有事。琦君的文章语言特点, 可以用她自己所说的八个字:语语动人, 字字珠玑。品析亲情味时, 还可以抓住两个“得意”与四个“总是”做文章, 进一步清晰母亲的形象特点。由于问题设计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 课堂效果比较好。最后两味可以合并, 用简单的口头表述法, 归纳法串讲这些内容。

(3) 本文的主题, 我定为“思乡情”。我以为这种情感基调对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几种滋味, 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 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 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

(4) 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的设计是用《忆江南》的形式, 把春酒浓缩成一首小诗。这也是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一种理解, 也是让学生把作者的“思乡情结”升华到文化和精神层面。原来设计时, 觉得这是一个难点, 想不到, 竟成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后, 许多学生意犹未尽, 写三段, 写两段的学生大有人在。经过筛选, 也不乏一些精品。但是大多数学生还不能驾驭词的一些写法, 仅从押韵入手, 写得比较幼稚, 但从学生理解课文这个角度, 做得还是比较好的。这件事也给我一个启示, 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篇5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

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但是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秘密在哪?秘密主要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解决学生预习与阅读中的字、词、句方面的障碍

文学这事务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周作人《思想革命》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 所以要理解文本的基础是弄清语言(以上过程约10分钟)

三、具体研读 讨论:刚才我们说道项羽被人追忆的秘密,我们想要弄清其中的秘密,必须首先对项羽这个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学们在该文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项羽?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要理解一个文学形象必须深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唯有深入,才能深切感受。文字不是静默的,她有形有声!

补:红楼梦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到戏文时“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深入之法一:诵读

至于三史诸子百家集,本是做出底文章,若不高声读之,如何能得其推敲激昂之势。清 何绍基 《语汪菊士论诗》

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声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 《说诗晬语》 深入之法二:想象

我国民间戏台上有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戏剧欣赏须想象。

深入之法三:移情

在鉴赏艺术形象时,移情能使鉴赏者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以上引用的内容简单带过,不做过多阐释)引导学生诵读项羽之言,感受项羽之人

(让学生读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文段。这部分活动可不按文章顺序进行。)问题与补充的内容: 垓下之围部分

楚歌:其特点是悲凉。“楚歌悲远客,羌笛怨孤军” 唐 刘长卿

问:项羽在这节中的心情怎样?哪些字能反映?他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悲伤激昂。悲、泣。形象:多情善感。补: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东城快战部分

问:此部分中项羽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勇猛无敌又自傲自尊。

问:这部分中有三“为”,这三“为”体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

明确:项羽不存突围之心,愿打一个痛快之战给追随他的部下。更进一步表现了他重情重义心理。

补:文中一呼一叱的细节充分表现了项羽摄人心魄的声威。乌江自刎部分

问:项羽在这部分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知耻重义、从容悲壮 总结:项羽的形象美在何处?

美在深情、美在重义、美在雄健、美在无惧

问:最后一段的开头还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为什么乌江亭长一心想渡项羽过江,项王却笑着拒绝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学生讨论(关于这一点本人查了很多资料均无解读,甚惑之!)这也是李清照疑惑的问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秘密所在,让人追忆的秘密就是项羽没有渡过乌江。为什么?

没有渡乌江,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补:伟大的孤独者的最后决定是选择死。亚里斯多德:悲剧的功用可以净化心灵。

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需求答案。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其实,君主与英雄 ——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多少年来,垓下之战被人们一次次描绘,一次次感叹。垓下之战快成为纯美的文学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女子(何况还是美人)。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换种思路来教学 篇6

关键词:算理;推导;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98-01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内容,学生列出

2÷、 ÷ 的算式、探究其算理时,采用了学生自学、组内、全班质疑释疑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质疑时,提出了“2÷ 为什么会等于2×”的问题,书上的思路虽然很清楚,但学生看不懂。在强调“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同为教学目标”的今天,我在思考,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生易理解的方法,我首先想到的是从其他教材中寻求答案,我翻阅了北师大、苏教版、西师大等版本的教材,虽然例题不同,但推导过程如出一辙。难道,除了教材中的这种推导过程,就没有其他的推导方法了吗?我苦苦地思索着……

说来也巧,一位朋友的孩子问我“6.8÷0.25”的简算方法,观察着这道题的简算过程,我似有所悟,眼前一亮,惊喜万分。

6.8÷0.25=(6.8×4)÷(0.25×4)=6.8×4÷1=6.8×4=27.2

去掉阴影部分不看,6.8÷0.25=6.8×4,4是0.25的倒数,这不正好符合 “甲数除以乙数(≠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这一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只在一念间呀!

有了这样的发现,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新的设计与教学。

一、复习铺垫,唤醒旧知

简算并说说简算的依据

3.7÷2.5

学生简算时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3.7÷2.5=(3.7×4)÷(2.5×4)=3.7×4÷10=1.48

(2)3.7÷2.5=(3.7×0.4)÷(2.5×0.4)=3.7×0.4÷1=3.7×0.4=1.48

集体点评2种做法后,引领学生得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10、100……这样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旧知迁移,初步感知

出示上述教材例题,列出2÷、÷的算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2÷的计算方法,受前边复习知识的影响,有学生就想到把除数转化成1、10、100……这样的数来计算。出现了以下计算方法:

2、观察比较 寻求简捷方法

师:比较上述四种算法,哪种算法更简捷?为什么?

生:第一种把除数变成1来计算更简捷,因为把除数变成1,只要被除数、除数同时乘除数的倒数就行了;另外三种方法把除数变成10、100、1000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的这个数不太好想。

其余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3、综合对比,总结提升

(1)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种方法简捷,就请大家试着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

(2)师:观察的计算方法(去掉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出“甲数除以乙数(≠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法则已水到渠成。

理清政治教学思路, 突破教学困境 篇7

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政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遇见以下几种教学困境。 (1) 说不清, 道不明。面对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时, 这类知识往往有着综合性强、概括程度高等特点, 学生基于现有知识内容很难理解和运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在表达经验不够的情况下, 往往是“揣着明白说糊涂”, 让学生越听越感到吃力。学生学习理解不了, 对教师就有看法, 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自己也身陷失落、沮丧的情绪中, 对教学信心不足。 (2) 说得出, 理解不了。有些时候, 教师在课堂中激情万丈地为学生解释、举例分析, 学生以沉默的方式应答。请学生解答相应的问题时, 学生不知可否地说出答案。答对了问题, 可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 学生又摸着脑袋, 羞怯地表达“猜的”“蒙的”“感觉”。这时, 教师再重复一遍之后, 自我感觉应该说得很明朗了, 可是学生还是以懵懂的眼神回敬。 (3) 理解了, 运用不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难点, 学生则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不断理清思路, 理解课本知识的含义, 回答课堂中的问题也很准确。教师教得流畅, 学生答得顺畅, 课堂氛围积极, 教师和学生互动良好, 效果本应该不错, 但到真正做题却总易出错。让学生讲解一下所学内容, 所述内容完全是教师教授的思路和话语, 或是书本的知识, 难用事例举一反三, 知识体会不足, 知识运用不灵活。

政治教学有三个教学目标, 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能力的提升, 积极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要达到教学目标, 政治教师要实现从说得出、讲得明到学生听得懂、用得好的课堂转变。政治教师对于政治教学要下力气, 投时间, 理清政治教学思路,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学习, 既学到知识, 又能及时运用知识理解和处理社会现象。对此, 教师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一、起点在课本, 落脚点在学生

政治教学中以课本为前提, 所教内容要围绕课本, 课本知识有自身逻辑结构, 每课内容有着前后关联和主次。教师对于内容要习惯理清内容的中心点, 知识框架的内在逻辑, 并在讲解中以一定的顺序进行讲解, 便于学生理解。有些与中心点关系密切, 教师可以同步实现上下贯通, 一气呵成;有些与中心点关系不密切, 讲解中会妨碍教学过程, 打断教学连贯的, 可以另作分支的;有些与中心点关系密切, 但由于时空限制或学生认知水平限制, 要理解缺乏条件的。教师要学会辨清内容、简化内容、梳理内容主次先后等举动的目的都落在学生身上, 就能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方。所以, 内容处理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学情和相应的特殊状况, 学生整体的学习接受程度如何, 学生对于政治内容的兴趣如何, 本班学生是否有特殊情况。对于本班学生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学生接受为落脚点。

二、围绕内容, 理清教学方式

内容教学中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提升。不同的内容有它相应的教学方式。方式得当, 学生能了解生活和政治内容的关系, 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 增添政治课的活力和生机。教师在理清课本内容的逻辑结构, 抓住中心点延伸课堂内容时, 也要对相应主次内容的教学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内容便于理解的, 通过课本材料内容就能很好说明;有些内容存在理解上的误区, 情景演绎之后的问题设置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才能辨别误区;有些内容理解困难, 属于理解难点, 通过生活故事、文学典故、时政事例等可以实现浅显化;有些内容存在前后内容的相似点, 要通过图片、表格、口诀等进行总括。教师要达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提升, 可以多关注生活及时政信息, 多跟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沟通、学习借鉴, 注重学习相关科目的教学报刊和书籍。

三、注重运用, 提升能力空间

创新教学思路例谈 篇8

一、识字教学新思路

创新思路之一:“试一试”自主识字

学生不一定是白纸, 课文提供的生字不一定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字。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识字教学,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工具, 自学生字。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会读字音, 为了教学的进度, 用教师的代读来代替学生自己认读拼音、识读生字的过程, 学生就不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 必然导致自学生字能力的低下。 (2) 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认识的字来自学生字。以旧带新, 比较对照, 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结构, 减少学习负担。新旧字之间有联系, 对识记字形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新旧字之间也容易发生字义的混淆, 所以要帮助学生辨析。 (3) 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自学生字。课文中提供的生字不一定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字, 他们也许通过家长、伙伴、书籍、媒体、生活等途径早已接触到这些汉字。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让他们当当小老师:“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组个词”、“我会说句话”、“我能记住它”。让他们在教会同伴的同时, 进一步熟悉这些汉字。

创新思路之二:“想一想”巧妙识字

人生上百年, 在学校只有短短的十几年, 然后就要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因此, 认识几个字并不是识字教学的终极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汉字规律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标指向。在字形的识记方面,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 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操练中不断熟化。在字义的识记方面, 借助插图, 明白字理, 注重符号与图象的整合;借助偏旁, 意会字义, 注重比较与辨析;借助韵文, 结合意境, 注重念诵与记忆的沟通。这些方法都能为提高识字的自动化水平服务。

创新思路之三:“玩一玩”快乐识字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 对事物有新奇感, 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易持久。因此活动化的识字教学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猜字谜”“摆字卡”等带有游戏色彩的自主识字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提高识字的效率。在自由自觉的游戏活动中, 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亲手操作, 以及合作交流, 全身心地卷入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识字活动, 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生成、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多元智能和全面人格。他们必将赢得生命的尊严, 展现生命的潜能, 促进生命力量的壮大, 获取生命体验的欢愉。

创新思路之四:“找一找”生活识字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 舒适、开放的生活环境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商场、影院、广场等,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 不管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间, 都能接触到众多的文字, 这就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走一走, 玩一玩, 看一看, 听一听, 问一问, 读一读, 学生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认识了许多的汉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通过“找一找”的方式, 拓宽识字的渠道, 增强识字的意识。

二、阅读教学新思路

创新思路之一:解构文本, 二度开发

对于文本, 在尊重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 教师融入自己的智慧, 解读文本, 重新结构, 使之更适合学生的阅读, 也是创新之举。这样的二度开发,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已屡见不鲜, 有的是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 有的是对全文的复原, 有的是对相关文本的开发, 有的是对生活现实的链接……

案例:教学《莫高窟》一文中“壁画上的飞天”相关语段。因为这一部分结构相似, 且描述时均为四字短语, 读起来琅琅上口, 节奏特别明快。针对这样的语言特点, 教师首先大胆地进行了句式结构上的重组, 让它变成了一首小诗, 更利于学生在朗读的同时, 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感悟内在的韵味。然后观察插图, 模仿描述, 逐一介绍, 让人感觉到飞天千姿百态, 而学生的发言余音袅袅, 令人回味, 正是印证了余秋雨先生“我们就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的境界。

必须强调的是, 解构文本的前提是对作者和原文的尊重和理解, 我们不能任意地把原文进行支解、嫁接, 使它面目全非。否则, 文本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开发也变得毫无意义。

创新思路之二:启发讨论, 碰撞思维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耐心等待, 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村居》教学回顾。诗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春烟”是理解的难点。学生提问后教师没有立即解答, 而是让学生再读诗句, 结合插图, 联系生活想一想。然后教师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不用醉春色或是醉春光, 而用醉春烟呢?”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了诗句之后, 尝试解答。“春天天气渐暖, 冰雪消融, 雨水充足, 空气中有饱和的水气, 所以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烟雾之中。”“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中的‘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我想, 这里的春烟也指春天艳丽的景物。”“烟、雾、云、气给人一种轻盈飘逸、富有变化的灵动美, 所以春烟更有诗意。”“你们看, 窗外的濠河岸边有一排垂柳, 刚刚长出鹅黄色的细叶, 微风一吹, 轻柔的柳枝随风飘舞, 远远望去, 细叶枝条不太分明, 只觉得眼前有一团团鹅黄色的轻烟。”……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 如诗如画的春烟已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交融在一起, 挥之不去了。

有人这样概括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是寻求一个或几个好的讨论话题, 好的话题要有包容性、深刻性、发展性。”的确, 话题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创新。因此, 敦师要精心设计话题, 让学生在探讨性地谈话中, 不仅学会用轮流的方式交换各自的看法, 而且生成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灵感, 使学习更加深入而有意义。

创新思路之三:活动体验, 丰富感受

自主活动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中介和途径。在活动中, 学生是组织者, 探究者, 他们主动参与, 亲手操作, 亲身体验, 以及合作交流, 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而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穿梭各活动组之间, 参与活动, 适时指导。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有效地发挥每个人的生命活力, 激发每个人的生命灵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 起初我们定位于文化语文的课堂, 将教学组合成三大版块:一、赏读春景, 内化语言;二、披文入情, 朗读感悟;三、走近孔子, 了解孔子。教学努力体现如下三大特点:l.遵循语言特点, 读出音韵之美。2.反复诵读重点段落, 体会内涵之美。3.初步认识孔子, 品味思想之美。然而, 由于时空的距离感, 学生学得被动沉闷, 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 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定位于活动化语文的课堂, 大胆地让学生分组活动。在“读、议、评、演”四种基本学习方法中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 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他们自主研读文本, 感悟文字;自主展开讨论, 认识文中人物;自主创编剧本, 合作表演。教师穿梭各组之间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充分地自主学习后进行比赛式的汇报交流, 他们情绪高昂, 体验丰富, 朗读也更加动情, 创造性的语言不断生成。

虽然课堂上少了点众人诵经的“文化味儿”, 但是其乐融融的课堂与两千多年前泗水河畔的大自然课堂遥相呼应, 开放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生命如果不是活动, 那又是什么呢?” (马克思) 活动是儿童的天赋, 儿童伸展其生命灵性的根基。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学习者,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潜能的生命体, 尊重、关怀他们, 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创新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充分释放, 让课堂真正流动着活力。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过程中,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活动的主人, 不仅只是在文化知识层面, 而且是在思想感情、意志品质、审美观念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不仅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而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强调对社会的观察与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它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更是生命发展的过程。

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常常苦于无法制作精美的课件, 不能生动、形象的创设情境、再现画面。其实, 网络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它完全可以便捷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许多图文资料。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 为学生打开另一扇学习之门。

案例:《雾凇》教学设计。l.网上浏览, 引入情境。全体学生登陆网上高速公路, 点击:ht t p://www.j lbxxw.com海中摄影图片。2.交流感受:如果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此刻心中的感受, 你最想用什么标点符号呢?3.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通过画图或列表, 来反映雾凇形成的过程。4.广播教学,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 说清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5.赏析、朗读句子。6.想象画面, 练习说话。7.学生上网, 点击:www.baoci98.net/wusong/雾凇, 进行网络学习。8.布置作业:以“雾凇”为关键词搜索, 继续网络学习, 完成研究性学习表。

网络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目前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课题, 这与实际的需求已经形成了矛盾, 比如上网的技能培训, 信息的处理和加工, 网络文明、网络真诚的教育等, 都应该是亟待进行的内容。

物理教学新思路 篇9

一、增强学习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物理的活动对他们来说便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愉快的体验, 学生才会想学、敢学、爱学、善学、乐学, 才能使物理学习事半功倍, 才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才能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冲动。为此教师要运用丰富多采的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 利用精彩实验, 以奇激趣。

课堂内外精心设计一些实验, 师生共同参与, 让学生观察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 或得出难以置信的结论, 这些新信息的刺激会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增强。如学习汽化吸热时, 用一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 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手帕舒展开, 用镊子夹住两角, 用火点燃, 待火灭后, 手帕完好无损, 对这一现象学生很有兴致去探究原因。此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实验, 比如设计“低压沸腾”、“纸盒烧水”、“瓶吃鸡蛋”、“摩擦起电”、“水果电池”、“人体带电”、“大试管吞小试管”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2. 活用多媒体, 以美激趣。

现代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这也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多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并在教学中进行充分运用。将物理知识的引入、讲授、学习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变化呈现给学生, 使之生动有趣、形象。如在学习《浮力》时, 先用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在大海中航行、撞击冰山、下沉的精彩画面, 同时播放其主题歌曲, 让学生沉浸其中时, 再讨论这艘豪华巨轮为何能在海水中航行, 当它与冰山相撞时为何又沉入大海, 酿成人间的巨大悲剧。从而自然而又抒情地引入课题。进行新课时, 把小球在液体中漂浮、下沉、悬浮、上浮的情景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其不断生成新的兴趣, 不断迸发创造性的火花。

二、变讲为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活动中体验、感悟

新课标明确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知识实践性很强, 涉及的实验可以设计成探究型的内容很多, 比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感知、分析、解决问题, 也不能代替学生理解任何一个概念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 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自己掌握概念和规律, 这样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具有独立行为的完整的生命个体。

三、师生互问, 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

1.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探索创造性求解的动力。

2. 鼓励质疑设问。

这是自主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独立处理情境提供的信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 要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 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增强参与的勇气。

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精神;欧姆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 到现代两弹一星和神舟号成功收回, 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 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五、大力发扬学习的开放性

今天的物理学习观, 已经不再是只重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发展的狭隘的学习观, 而是注重全体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学习观。它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广泛的开放性。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而是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 指导学生学会参观、调查、访问、实验、自主、合作、网络学习等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总之, 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核心地位, 才能在重视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 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 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 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而且要从主观熟悉上找根源, 树立“问题意识”, 积极实践, 找差距, 找问题,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 真正走进新课程, 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理想而努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我们的教育观念也逐步发生着转变。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努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激发学生的创新爱好与创新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增强学习趣味性;二、变讲为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活动中体验、感悟;三、师生互问, 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五、大力发扬学习的开放性。

浅析语文阅读思路教学 篇10

一、抓基础, 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 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依然是多读、多看、多积累, 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 认识的字也没有那么多, 语感也不是那么好, 通过进行多遍的阅读, 记住了其中的字词, 培养出了语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把握了, 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同时, 在进行基础阅读的时候, 教师也要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生能够有提高的过程。随着阅读的增加,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随着提高, 因此教师适当地根据学生的能力提高阅读强度,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很有用。

二、抓预习, 引导学生探思路

预习, 是从开发智力入手, 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是整体感知阶段, 也是对课文理解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大体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预习时,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字、词、句,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思路, 对一部分课文, 我事先精心地设计好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

如, 教《挑山工》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什么是挑山工?登泰山时, 挑山工挑着担子是如何登上山的?挑山工走的路远比游人多一倍, 为什么往往还能先登上山顶?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课文是分哪几层意思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教《草原》时, 我事先提出了这样的几个思考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草原的主人是如何欢迎、接待客人的?本文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经过长时间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预习, 使学生渐渐地明白:学习一篇文章, 首先要弄懂“为什么写”“写什么”, 然后还得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 探索文章的思路。

三、抓析题, 引导学生找思路

析题, 是深刻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也是培养学生智能 (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 的重要手段, 因为课题是文章的题眼, 有些课文抓住课题进行剖析, 常常能收到纲举目张, 势如破竹的效果。

在教《鸟的天堂》时, 我便紧紧地抓住什么是“天堂”?什么是“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理解, 学生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课文有了比较明晰的总体印象。

教《草船借箭》时, 我抓住课题提出: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以此来导出课文的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析题训练后, 现在, 学生一般看了课题后就能根据题眼从“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这几个方面去揭示文章的思路。

四、抓结构, 引导学生理思路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式。阅读教学中抓住层次结构进入了部分理解阶段, 这是课题的深化阶段。主要让学生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是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的重要步骤。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我便扣住“引上狼牙山——引上绝路——引向峰顶——跳下深谷”这些按空间顺序表明文章结构层次的关键词语, 表明五壮士立场坚定、机智勇敢、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向学生展现一条主要情节发展的线索。

又如, 教《一夜的工作》, 课文写的是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 亲眼见到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况, 表明了总理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在教这篇课文时, 我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写总理的一夜工作的, 学生很快便找出是二——六自然段, 那么开头、结尾几个自然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生再读课文后便能说出开头是交待事情发生的原因, 结尾两自然段是作者看了总理一夜工作后的感想。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了, 文脉也就显示出来了, 再要学生紧扣主题, 找出作者选用那些细节描写来表现周总理工作的辛苦、生活的简朴就不再是难事了。

五、抓中心, 引导学生明思路

作者写一篇文章, 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写作目的去选择组织材料, 我们学一篇文章, 就是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组织结构入手去揣摩、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已经在课文中明确地写出来了, 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抓住文中的中心句, 因势利导, 教学时就能做到“红线串珍珠” ——思路明确, 层层相扣。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 开头就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便是文章的总起句, 抓住这句话去探索为什么桂林的山水能甲天下呢?学生便能以此得出本文。这一条思路能体会出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爱恋之情。

《养花》是一篇思想性、哲理性较强的文章, 学生不容易理解, 但是作者在文末却明确地点明了“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一中心,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呢?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尾的中心句反馈, 明确文章的思路是:爱养花——爱养好种易活的花——天天照管——有益身心——分享快乐——最后总结出“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一中心。

这种方法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经过几次训练后他们就能举一反三, 学习运用, 并很快发现点明中心的句子大多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抓住中心句, 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能探究出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自己也就能较快地读懂一篇文章了。

由此可见, 在阅读课中狠抓思路教学, 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得到较为普遍的提高。现在, 每当我上完一篇课文, 学生基本能够流利地讲述这篇课文写什么, 为什么写以及怎么样写, 这样, 一篇篇课文犹如一幅幅蓝图铭刻在学生心中, 自己作文时就不再感到思路枯塞了, 而能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展开联想, 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成绩, 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因此,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但是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而是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 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也很重要, 在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方面,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要加强学生阅读基础的培训, 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多听取学生对阅读的意见, 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必须抓住阅读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从抓基础, 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抓预习, 引导学生探思路;抓析题, 引导学生找思路;抓结构, 引导学生理思路;抓中心, 引导学生明思路等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上一篇:乐山农村居民消费下一篇: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