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2022-08-17

第一篇: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要求、具体目标与建设思路

(一)专业建设

建设要求:根据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新上本科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农、工、理、管等学科领域进行专业布点,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关的专业生长点。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管理,整体提高专业水平,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申报、建设、评估与退出机制。

具体目标:每年择优遴选3-5个优秀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从学校特色专业中择优遴选1-2个作为学校品牌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五年内争取有3-5个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成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建设思路:专业建设实行负责人制度,将专业按合格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建设。依照分类指导、强化特色、突出能力的建设原则,从现有专业中,遴选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专业或具有一定办学基础、未来若干年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之在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特色,达到或接近省内先进水平,成为代表学校优势的学科和专业; 每年开展一次本科专业评估,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效果。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带动全校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课程建设

建设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整体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加强优秀教学资源建设,继续完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将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新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引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使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从而推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具体目标:每年遴选20-3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每年遴选8-10门校级精品课程,五年内建设成20-30门省级精品课程,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突破。力争每年出版自编教材8-10部,五年内达到40部以上,其中省级规划教材10部以上。

建设思路: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优先建设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建立校、院两级的课程建设制度,以师资队伍、教材、课件及实验条件建设为主要内容,实现课程建设品牌化、创新教育特色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课程建设按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个层次进行,并通过开展课程评估,遴选一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课程采用立项重点资助、到期验收的形式进行,为建设精品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加强大学英语、计算机和“两课”等重点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继续加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在增加公共选修课程数量的同时,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选课的满意度。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加强教材质量评价,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开展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试点工作。着重抓好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材建设,重点加强我校特色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材编写与修订工作。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1.实践教学建设

建设要求: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切实加强我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习条件;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具体目标:每年重点遴选建设1-2个特色鲜明、开放共享、较为先进的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年内争取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8个,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

建设思路: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突出实验内容和运行机制的创新,80%以上的实验应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计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在实验体系的构建、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实验教学人员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应具有示范性。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为实现“一优三强”(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坚持以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意分层分类施教,强化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实现校企联合,着力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增强长线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具体目标:每个学院至少要建立1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五年内学校将支持100个左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校每年择优建设1-2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五年内建成10个左右的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争取建成2-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零的突破。

建设思路: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邀请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实践训练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各专业教研室要到相关行业调研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需求,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行业领导来校指导,努力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校内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训、文化熏陶的有机结合。

教务处、科研处和学生处等单位,要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设立20个左右的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或创新课题,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积极开展专业技能、计算机技能、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电子设计、创业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兴趣。

(四)高水平教师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要求:以教师的能力建设为主,建设责任心强和敬业精神强的教学团队,既要有德艺双馨的教学名师、各级学科带头人,还要有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在科研与教学上都表现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构建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以专业为单位进一步推进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双语课程,原则上每个专业要开设2-3门双语课程。

具体目标:每年资助20-50名中青年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学校评选3-5名校教学名师和10名左右优秀学术骨干教师,争取五年内遴选校级教学名师15-20名,选拔省级教学名师4-6名。每年择优建设1-2个教学团队,五年建成5-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每个团队至少有2名教师能胜任双语教学;每年择优建设3-5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争取1-2门双语课程入选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建设思路: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好、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为教授和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担任班主任工作等形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继续推进教学名师工程,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的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建立健全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采取双语教学教师优先参加培训、优先参加学术交流、教学工作量1.5倍计算等措施,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外国语学院的教师资源,开发双语课程,通过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培训,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建设要求: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促进各教学单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采集和统计校院两级教学基本数据,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的变化趋势,并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数据予以公布。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建立与完善各项教学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具体目标:形成包括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和反馈调控系统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建设思路:一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教学院(部)教学评估、本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实验室评估等评估指标体系,积极组织各项校内教学评估工作,健全校内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二是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监控方法与机制。制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质量控制环节, 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动态监控。三是坚持已有的教学例会、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信息员、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教学监控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进一步加强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实现全过程的质量调控与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学校成立“安徽科技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全面指导该项工程实施。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教学院(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二)质量工程由学校拔专款进行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三)学校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作为各部门、单位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部门、单位要强化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要根据本部门、单位的实际并结合我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各教学院(部)、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细化实施方案,积极选报项目,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我校质量工程扎实、稳步、高效推进,达到预期目标。

安徽科技学院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日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xxx”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

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xxx”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xxx”末期,全省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xx“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xxx”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5~10个,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二是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到“xxx”末期,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个。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开发与培育。要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开发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到XX年,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力争达到10个。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本系统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向“三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兴农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三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和奖励机制。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构建适应我省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整合卫生资源,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第五,创新保护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寻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过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达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是要切实改变农民工就业环境。要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工资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农业保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分保和再保险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机制,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减免税政策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扶持手段,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

~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始年,也是“xxx”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的新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总的要求是: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新村改造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农业总产值实现11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要具体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十五个方面。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国家这些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同时,我省也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力度。要加强各部门、各方面资金协调和整合力度,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集中投入新农村相关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国外和我国一些省份乡村建设的实践,初步匡算,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资金大约需要200亿元,按15年计算,平均每年需投入13亿多元。实际上,我省目前各方面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总量不是很少,比如: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三下乡”、劳动力培训、农村“六小工程”、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改水改厕、民政慈善、村部建设等等,每年30亿左右。现在这些资金都由各部门分散使用。如果把这些资金进一步整合,集中力量、重点投放,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同时,省里从今年起安排1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启动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多方面投入,尤其是调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发展实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要确保453万公顷以上。其中,玉米面积要达到290万公顷,水稻稳定在67万公顷以上,大豆保持在67万公顷左右。粮食总产量要力争实现26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亿公斤。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今年全省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要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并确保在“五一”之前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力度,去年全国用于产粮大县“三奖一补”资金155亿元,今年又新增30亿元,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这些资金用好、落实好,尤其是要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大力采取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投入等办法,加快对原有项目改造升级,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扶持,使之尽快提高经济效益。今年省里要统筹规划建设2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区,省里新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要重点向集中区摆放,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重点向集中区倾斜。省政府决定安排1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按照省里扶持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资金的50%进行配套,长春市要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通过努力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同时,乡镇企业要积极开展“创业杯”竞赛活动,省里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精品畜牧业。要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切实巩固我省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要加快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步伐,全省牧业小区要达到3500个,其中省级标准化牧业小区要达到15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要达到80%,推进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畜牧业总产值实现480亿元,增长8%。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要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今年省里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个高效园艺特产示范园区和12大类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全省新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要达到450个,监测面积达到187万公顷。

(三)强化支撑保障功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抓好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的同时,今年省里多方筹措水利建设资金5亿元左右,重点推进中部引松、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和四湖沟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启动“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同时,重点加强对松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深入推进东部山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83亿元,改培天然次生林6万公顷;中部粮食主产区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全年完成4.85万公顷;加快西部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要狠抓各项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确保连续2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努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4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5万人。通过努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330万人。要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进一步打响“吉林保安”农民工品牌。为此,在国家加大“阳光工程”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省里将增加配套资金规模。同时,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投入额度。

四是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科技创新重点是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超级稻、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等20项农业实用新技术。为此,省里将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生物防治玉米螟“三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的补贴工作,扩大推广面积,增加补贴规模,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额度。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要在重点规划建设好粮食、果品、蔬菜、长白山特产、道地中药材等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内需。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今年要重点组织办好第六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国内外展洽活动。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等四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依托“金农工程”,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交换服务平台。

六是进一步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今年起,省里将启动实施67万公顷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为此,在中央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省里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购置、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和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七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年进一步扩大“两免一补”扶持范围,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4个县。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二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选择部分乡村进行化解债务试点。四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五是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六是继续探索多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此外,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搞好征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共同责任,必须形成合力,协同动作,齐抓共管。省委、省政府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明确责任,统筹运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具体负责情况综合、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督查指导。各地要参照省里做法,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的组织领导,从今年起,省里将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带县、城帮乡”活动,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同时,省里也决定从~年起连续几年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抽调大批干部,派驻村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的是:宣传政策,落实项目,协调资金,调处矛盾,化解纠纷,锻炼干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六)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重点抓好30个乡镇、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内容包括规划布局、改造内容、建设标准、相关政策、组织领导、实施步骤。总体时间要求是:3月底前,完成方案制定,搞好布局选点,确定建设内容,明确相关政策;4月底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5月底前启动实施试点;10月底基本完成100个村阶段性改造任务,2年内完成30个镇改造计划。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能力。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放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1、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本着全面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要求,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突出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企业文化的灵魂,推进现代经营理念与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的结合,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融合、打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企为目标,以强化企业管理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内容,以形象建设为载体,以文体活动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通过建立创新理念、凝练企业精神、培养好的作风、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学习气氛、建设过硬队伍、树立良好形象,构筑起“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总包公司企业文化,成为打造国家特级施工企业、创建一流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质文化建设(表层文化),包括生产资料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如:品牌、包装、厂容厂貌等。行为文化建设(中层文化),主要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事的各种动的和静的状态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如:行为、公关、服务等。理念文化建设(深层文化),包括变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战略观念,还有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劳动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确定MI(理念识别),包括: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

2、确立VI(视觉识别),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BI(行为识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工作。

5、内外并举,塑造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打造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目标激励,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强化管理,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强化管理要搞好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等的有机结合。还要修订并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7、寓教于文,塑造优美整洁的环境形象,打造行为文化。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因此,要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使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采取强化措施,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并

举,划分区域,责任明确,做到治理整顿并长期保持卫生环境。要开展各种游艺文体活动,做到大型活动制度化,即:体育活动(趣味运动)会、企业文化艺术节等;小型活动经常化,即:利用厂庆、文体活动等形式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赋予各种活动以生命干,强化视觉效应。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观念

1、团队理念

2、团队精神

3、领导理念

4、经营服务理念

5、精细核算理念

6、质量理念

7、文明工地“窗口”理念

8、名人效应理念

9、科技创新理念

10、依法治企理念 以上十个理念其具体内容将层层进行征集、评定、归纳。

第四篇: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政府和本局的要求,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改善市民工作生活环境为重点,以群众拥护满意为标准,以大力开展执法活动的主线,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标本兼治,致力于逐步建立县城规划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以城市品位的提升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黎平。实现上述目标,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狠抓落实,知难而进,乘势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好城管工作,就一定能管理好城市,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加大宣传力度,借舆论造势提高市民的城管意识和文明意识。

下半年要把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进一步抓实抓牢,把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做好城管工作的前提和城市长效管理的出发点,逐步加大宣传力度,广造社会舆论氛围。一是组织队员上街开展城管执法义务宣传咨询活动,向社会各界发放调查问卷、城管职责简介以及《贵州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城管法规摘要,加深群众对城管工作的认 1

识和了解。二是在县城规划区内主要路段悬挂宣传条幅,用车辆巡回宣传,在县电视台播发城管综合整治等方面的新闻报道,有效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在县城全面营造人人关心城市环境,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三是以城区学校为载体,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宣传《卫生管理条例》《交通安全法》,培养学生遵守的自觉性。四是深入各单位、市民门店、家庭征求意见,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及时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从而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二)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队伍组织建设,不断探索新机制

我队要在“一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队伍内部改革,为城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1、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大队要把学习培训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大队每月15日和每月最后一天必须组织队员进行2个学时的学习培训。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贵州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县委、政府和局大队的工作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增强队伍整体素质。

2、改革更新列入推行工作实绩与奖惩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3、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包干责任制。

要对大队的工作任务逐项分解细化,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工作目标。年终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对完不成工作目标,出现过重大失误的,要求局领导对其人员取消或降低福利和奖励。

(三)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从严治队,牢固树立城管队伍的良好形象

良好的队伍形象,是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关键,要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总体功能,在广泛宣传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执法队伍。我们必须在队伍建设、队伍管理方面狠下功夫,从多方面入手,使执法队伍在执法、服务中健康成长,争取达到作风硬、方法活、服务好、效率高四个标准。

(四)把握时机,精心安排,全面出击,积极开展各项执法业务,逐步改变县城面貌

在市容市貌管理方面,严格按照贵州省《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在占道经营和临街建筑物上乱贴、乱画、乱挂妨碍城市容貌,乱堆、乱放、乱泼、乱倒影响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违章行为予以依法查处。其重点要以“严管街”、大市场、大酒店车行、车站门口以点带面全面治理。

1、在治理平街要分三段治理,一是以综贸市场门口以陈氏卤肉为重点;二是广场周围夜市治理;三是保健站门口到水果市场门口占道经营治理。

2、治理开泰路和大市场周围主次干道占道经营,大市场内治理由政府牵头,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

3、治理车站门口和大酒店一带摩托车行占道经营。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对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非法挖掘、破坏城市道路、妨碍交通秩序等违章违法行为予以查处,确保城市道路畅通。

在户外广告宣传管理方面,依照《户外宣传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一切户外宣传、促销活动需在不妨碍城市容貌和交通秩序的条件下举行,加大户外宣传管理费的征收力度,尽量减少占用城市道路举办活动的各类商业行为。

在集贸市场管理方面,严格依照国务院《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在加强现有的县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综合市场、开泰路、大市场、水果市场、夜市烧烤市场等专业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减少以路为市的占道经营行为,采取规范一批,取缔一批,入店一批等整治措施,严厉打击违反《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占道经营行为,确保城市专业市场和城市道路的高效利用。

总结回顾前段时间的工作是取得一定成绩,但问题存在不少:

一是管理体制依然不顺,存在职能交叉问题、部门协调

困难。

二是领导难以明确,队伍管理乱,导致少数队员存在懒散、软、浮的执法态度。

三是宣传管理不到位,存在顾头不顾尾,街道店面基本不巡查。

四是经费困难,返还不实行,导致“摩的”不管、广告、擦皮鞋等管理费基本不收。

以上这些问题,希望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

2010年11月18日

第五篇:论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模式

预算管理改革目标模式决定着改革进程和成效,关系重大,必须认真研究设计。,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wmxz.cn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时,有三种大的思路可供选择:一是设计理想的目标模式,实施彻底的、全面的改革;二是着重于解决现实问题,修修补补;三是设计过渡模式,总体谋划,分步实施。

第一个思路,脱离国情,过分超前,难以推进。第二个思路,难以构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模式,最终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可行性,应该首选。

同时,构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国情。

考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尽管各国因政治体制不一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各负其责。二是一般都有健全的预算编制专门机构和充实的编制人员。三是一般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财政直接对各个部门。四是预算编制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或更长时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五是预算编制非常细,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六是核定部门预算时考虑部门组织的收入,统筹安排。七是安排部门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不搞基数。八是预算的法制性极强,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有严格的法律要求,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九是都有非常严密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十是财政资金账户管理非常科学规范,一般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效防止了违纪问题的发生。这些都应该在设定我国预算管理改革模式时加以吸收和借鉴。

就当前我国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程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也在进行调整,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增加了对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框架已经明确确立下来。这种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国情,必须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重新界定预算管理职能,规范预算管理运作程序,强化预算监督,真正把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早编细编预算落到实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新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切实增强预算宏观调控能力,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具体讲,改革基本的着眼点在于:第一,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职能。推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按部门编制,由财政编制到部门(一级预算会计单位),落实到项目,增强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预算管理运行机制,调整财政内部机构设置,预算编制、执行适当分离,强化财政监督职能,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监督管理。第三,努力推进理财科学化、民主化。积极研究运用科学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精度和准度;充分考虑和吸收社会有关方面意见,逐步向社会公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和账户管理,确保预算安全稳健运行。第四,加强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依法制定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修订和调整与预算管理有关的政策条文,努力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法律和政策环境;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申请、分配、下达、追加的业务办理程序,实现依法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构建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框架,主要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一)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运行模式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框架内容。建立新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传统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职责界定不清,部门交叉扯皮的做法,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在工作中清楚划分,相互分离。三个环节一脉相承但又彼此间相对独立运作。与此相适应,财政内部原来行使预算管理职能的机构要进行重新调整,划分为编制、执行、监督三个大的部类,各负其责,不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预算编制机构全权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审核、编制、确定财政和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的执行,统一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资金拨付,管理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监督机构负责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预算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

(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也采用了这一组织形式。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部门,以部门为依托,围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开放和宏观的预算管理系统。一是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

上一篇:军训日记及军训总结下一篇:军训后国防教育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