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新思路

2024-05-03

体育教学新思路(精选十篇)

体育教学新思路 篇1

一、实现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突破

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 体育学科寻求哪些突破, 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关心的问题。课程目标确立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目标体系, 给体育教师的创造性留有了很大的发挥余地。因此, 学校体育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建设、内容要求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体育教师要将对体育新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2+1项目) 的概念的简单认识, 升华为对体育课程的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理解。学校体育课程应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应用能力, 结合一些社会性、综合性的体育实践活动, 营造一个大体育的学习环境。

在内容要求上, 应该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品位的提高。 新课标不是通过主体教学、快乐教学就能够体现的, 如果一味地以游戏 (有的游戏缺乏体育学科的知识性和体育文化价值) 代替教材, 以学生的兴趣取代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 这是对体育课标理念的误读和曲解。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 其他四个方面的隐性目标都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体育课堂并非专门供学生娱乐的场所, 教师能让学生在主动习得体育知识、学练体育技术、提高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发展身心健康、提高体育品位, 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在教学方法的突破上, 教师是首要因素。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一是要展示新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 二是要用自身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 找到他们的障碍点和“近区”发展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体育课改要求教学方式要从过去的以静态分析为主, 转变到动态的、以学生发展体验为主上来;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分项目标达成, 转变到学生的思维、创新、合作、发展等能力与意识的整合上来。

二、突出思想、人文与应用的特性

体育教师在研读课程目标时, 不应该忽略课标中所隐含的三个关键词:思想、人文与应用。

思想是附着于外物的, 附着于行为的, 体育课改的思想则关乎着课改的价值。如果体育抽去了思想, 就会失去它的生命活力。“健康第一”这句话, 当它蕴涵在一个个具体的日常体育教学行为中时, 它就是教育思想;但是, 当这句话成为一种口号、标签, 随时呼喊, 随处张贴时, 它就不是思想了。教育部杨贵仁司长指出, “在学校体育教改中, 要坚决纠正过分强调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 而忽视培养意志品质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做法”, 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广大的体育教师更应该思考:体育是为谁而存在?体育教改为谁而改?

在体育中如何加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以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方面的深层次的教育, 这是体育课改的一个重点。体育要改变“重体轻育”的状态, 应健身、育人并举。 “育人”是指培养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身、心、群 (合群素质) 全面发展的“人”, 它需要人文。实践证明, 完整的体育是有形的身体锻炼和无形的人格修炼的整合, 即体育与人文的融合。欲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 就应在思想上树立“健身育人”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应用, 应该成为今后学校体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赏析能力, 能够经常积极地参加大众化、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把体育活动作为读书、生活以外的另一基本要素, 实现以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倡导自己积极、愉快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体育的必然归宿。

三、走出教学和测试的误区

杨贵仁司长说,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新标准实行的是目标管理, 即不管学校怎样开展体育运动, 只要达到标准就合格。如, 长跑是提高耐力的有效方法, 但由于它枯燥乏味, 许多人不愿意跑。在这种情况下, 有条件的学校同样可以通过游泳、踢足球等活动来达到提高耐力的目的。对学校而言, 新标准提供了一个评价体系, 至于学校体育课该上什么, 怎么上, 则完全由学校根据本地区气候、场地条件以及学校自身教学特点来自由安排, 便于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教学, 从而真正实现“教测分离”, 避免学校将测试项目作为主要课程来实施。

测试与体育课教学的分离, 一是测试内容与体育课内容分离, 要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是要实现测试时间与教学时间分离, 使体育教师从复杂的组织测试过程中解脱出来, 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实践上。

实施教测分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 有利于目的明确地帮助和督导学生实现体质健康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 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一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有利于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

《电子线路》教学新思路 篇2

全面提高职业中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培养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具有创造性的.电子技术人才,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从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电子线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 者:倪雪梅  作者单位: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电子线路   教学资源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初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新思路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新思路;措施

创新是人们不断丰富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看法和行为的活动过程,创新教育是指那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极为重视的是有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最后学生有没有获得创新的能力,是体现“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教育理念。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离不开创新教育思想。

一、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是体现教育理念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包括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的内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和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相关内容。走创新教育之路,中学语文在教学目标上就应该做出调整。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考察学生能力、技巧的掌握程度,忽视学生情感上的诉求。创新教育需要学校在设定教学目标上更倾向于对学生情感上的关注,更多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老师在教初一年级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内容时,不要只是关注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的掌握上,而是转向关注学生在这一课中的感受,类似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一些想法,自己记忆中的百草园及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和作者感受到的有区别吗?等等。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中学语文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的组成成分无疑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了,课本是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到的最平常的教学内容,而且,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也不仅是单一的训练形式,不像小学语文中经常出现的造句的内容,基本都是给定学生一个或两个词仍学生进行扩写。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件,但是,如果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过分局限于当前的课本,训练方式过分拘泥于当前的阅读和写作的练习方式,毫无疑问会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来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对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应该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例如,在初一年级语文学习中,有涉及古诗的学习,如《山行》这首诗,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传统教学中可能更多的是老师先朗读一遍,然后再翻译一遍,再让学生朗读一遍,这个方式很程序化,创新教育下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多的考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诗句中的内容,然后,老师在进行点拨。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教材”时,老师可以就地取材,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元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的示范。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创新的教育方式。单一、古板的“口传”式教学法不仅使教学课堂枯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口传”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角色,他们只需要听老师讲课,然后做好相应的笔记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很少,大部分时候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而思考恰恰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中,必须做到创新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初二年级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关于西部的一个小故事,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去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得出一些体会,创新教育下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在讲授这一课的前两天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之后,利用自己家的电子网络及课外历史地理书籍,进行简单的了解,全面掌握西部人文地理风情。然后,再用一段或一篇较为简短的文字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写下来,在讲授《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这一课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短小的演讲活动,活动内容即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或者是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展开。

四、中学语文教学考评的创新

教学考评是学校教学目标的一个反应,教学考评注重学生技能的考评,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目标设定的也一定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方面的要求。而教学考评的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考评中侧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必定是侧重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所以,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即可,而教学方式运用“口传”式教学也足以应对,这就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就必须从创新教学考评方式开始。

例如,传统的中学语文的教学考评的方式,大多是在期中和期末为学生制定考试计划,以学生试卷的实际得分为主,创新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考评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所以,对于教学评价要从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考察,同时,完善语文教学考评的制度。

五、结语

创新教育理念是符合新时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教育理念,中学语文教学做到创新的最大保障是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从而实现学生与学校、与教育的共同进步。

正自从新一轮语文课改以来,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仁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开讲激趣,引人入胜开讲也叫”课引子”、”导入新课”,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它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教育真正有效、高效进行,为此,我们继续加油!

参考文献:

[1]潘凤鸣、程超、齐建辉、张洪菊.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战线.2010,12(15):121.

[2]王可.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创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2(6):86.

体育教学新思路 篇4

一、当前广大农村体育教学现状

1) 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体育教材中规定的很多内容, 无法在体育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2) 学生对有些体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死搬硬套教材内容是不切合实际的, 也谈不上教育教学效果。

3)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 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体育课。

4) 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普遍较差。使体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难以完成, 学生上课应付, 教师上课苦恼, 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却成了令人生畏的事情。

二、中学体育课的基本任务

1) 体育课以身体锻炼为主, 同时培养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2) 体育课主要的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同时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锻炼身体。

3)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教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4) 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把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好了, 体育教学就成功了。众所周知, 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 而学习能力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一个人在兴趣的驱动下, 就会长期从事某种运动, 而当前的体育课堂由于所学项目过多, 学而不精, 不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况且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有相对的指向性, 即对某一项运动感兴趣, 或者对几项运动感兴趣, 这就和体育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原则要求不相协调。

四、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 我在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兴趣, 体育锻炼积极性高涨, 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体育技能、技巧有了明显改善。

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 在一学年甚至三学年中, 要求每位学生只选择学习一项运动项目, 按照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选定小组长, 负责本组的组织和安全工作。体育教师巡回指导。同时, 还从各班挑选出几名同学组成运动队, 加强业余训练, 并积极地在班级、年级中组织比赛, 带动其他同学在业余时间也开始从事这些运动, 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运动氛围。

我认为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段只进行一项运动的学习和训练, 这种组织方式有以下好处:

(一) 可以减少师资方面的局限性

一名体育教师, 虽然经过体育专业培训, 但由于目前运动项目繁多, 技术性极强, 所以不可能成为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另外由于体育教师本人的兴趣和学习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所掌握的运动项目是有限的, 这样, 体育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就无法全部完成。所有示范动作不可能完全标准, 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而体育教师能得心应手作出比较准确示范动作的, 往往也只能是自己感兴趣并且长期坚持运动的项目。如果根据学生、场地的具体情况, 确定一两项运动在学校开展, 即使教师不太精通, 也能在短时间内逐渐熟悉, 这也符合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那些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学校, 可以选一些擅长某项运动的教师来代教, 能改善和弥补体育教师不足的状况。

(二)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场地、器材的局限性

一所学校的运动场地, 是很难改变的, 体育教师也只能根据现有的场地来选择教材内容, 在器材方面, 学校资金普遍不足, 班级的学生数量多, 而器材又很难配齐、配足, 实际的情况是, 学校的体育器材与商店的样品一样, 种类多、数量少, 根本满足不了上课的要求, 有的学校甚至样品都不齐全。如果根据学校的资金状况, 选择一些价钱低又能足量购置的运动器材, 就可以既避免资金不足的问题, 又能满足体育课的要求, 有些简单的器材还可能自制。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为终生坚持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样样都学, 样样都不精通, 就谈不上浓厚的兴趣。兴趣可以促其精学, 而学精又能强化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 即使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他们也会长期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 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并且, 在某一区域开展某项运动, 能很快形成积极从事该项运动的氛围, 如同巴西人喜爱足球, 美国人喜爱篮球一样, 人人喜爱, 人人练, 更能有效地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

(四) 专门从事某项运动也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增强人的体质

由于人体系统的完成性和协调性, 长期从事某项运动也能全面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 锻炼人的心肺功能, 以增强人的体质。在学习该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的同时, 加入一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 同样能达到新课程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五)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锻炼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指导, 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另外, 学生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大多会选择集体性的运动项目, 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掌握的很多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来自于课堂以外, 比如, 学生对自己喜爱的项目, 每年的赛事, 比赛规则的修改, 世界优秀选手、优秀运动队的技术特点, 了如指掌, 甚至比体育教师知道的更多, 更详细。

(六)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 也能为国家培养、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学校里形成某项运动的热潮, 在该运动项目中的优秀人才就能涌现出来, 甚至能发现一些运动天才, 这些人才经过体育教师的精心栽培, 向上一级专业运动队输送, 使我国的各项运动后备有人。从学生生存这一角度考虑, 学生精通某项运动, 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特长, 在将来的择业中, 胜人一筹, 成为终身服务体育事业的人才。

总之, 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有着无限的生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气候中, 多出一些思路, 多想一些方法, 一定能实现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的伟大目标。

摘要: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有着无限的生机。在新课程改革中, 多出一些思路和方法。学生对体育就会产生兴趣, 积极性参加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就会有明显改善。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新思路 篇5

摘 要:小学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学习固然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抓好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在班级工作中注重德育教学,不断在教学中突破德育教学工作新思路,以爱心和耐心来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视作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无私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关键词:德育教学;工作新思路;爱心;耐心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如何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提升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贡献度,是如今德育工作中应该把握的基本点。具体来说,笔者有以下几点新思路和大家分享。

一、德育教育走进生活,深入学生心灵

德育教育与传统教学科目有所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德育知识显得较为生硬,从思想品德或是学生守则、班规中学习德育知识,都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只能凭借书本的文字和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来记忆德育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需求。德育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感悟、多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去教育。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等基本美德,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和贯彻,学生回到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马路上搀扶行走不便的老人,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只有践行这些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小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把这些规则内化为自身的德育修养。德育教育不但是班主任老师自己的任务,更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应对学生德育学习进程及效果进行监督,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进行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让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

二、及时更新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念

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个性特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的德育教学理念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首先要做到开放式德育教学。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教师和家长关系密切,各方应该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将学生德育教学看作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其次是高质量的德育教学。换言之,就是要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由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看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动态地衡量学生在德育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做到知识与能力两手抓。最后是要增强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辩证法,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德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主导教师教学的方针,好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使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德育观

长时间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学生在学习中所收获的知识也就会逐渐变少,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效果,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因为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对于教师提出的新方法、新思路也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更加丰富的德育知识,从小事做起。通过德育知识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树立积极正确的德育观,做一名高素质的学生。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贡献在于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能使学生向优秀的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学习他们令人感动的精神和信念,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树立楷模,并以他们为目标和动力,去完善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用良好的品德及思想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四、加强教师的德育教学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德育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专业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其次,作为一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有必要根据教学环境的改变及时作出调整。教师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播者,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良好状态,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不断丰富自己,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目标和更充足的学习动力。

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升华与提升,还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服务的。在德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能够保证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与教师一起努力,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思路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说经历了一场革命,它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注重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尊重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焕发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活力,创新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不同于初中和小学语文注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强调通过语文学习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单单在于课堂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洗礼,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升华的。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思辨能力都源于生活的深刻感悟。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并不是坐在校园内空想,也不是进行漫无边际的学术研究,而应当是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感悟,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中的美,是需要创造的,是摆脱各种习题的淹没,用想象的思维去创造;是解开各种束缚的枷锁,用个性的潜能去创造。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文学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对于生活的深刻总结和升华。因此,要想使高中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来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通过美的感悟来升华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学习的路也就多长,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总结,高中语文教学才能有所收获。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几年时间,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语文课堂大多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不能有效整合,过分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不能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效联系,无法体现语文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再就是在高考模式依然延续的情况下,学校还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而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漠不关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首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教学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语文教师要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一切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把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评判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师生关系营造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通过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真正主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强调人的能力不是靠“听”来获得的,而是靠“做”来实现的,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因此,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必须让学生做课堂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活动中口、脑、手全部动起来,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来提高学习的效果,这其中包括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等。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分关注语文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改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意识,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树立发散性思维的目标,再明确思维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这也是辩证思想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得到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学获得更多地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备课,只有备课越充分,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越精彩,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是关键,只有良好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良好的语文课件可以有效整合电、光、声等各种效果,引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更容易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分数为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来展开的,致使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产生了抵触的心里,缺乏基本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长期性,在教学中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信,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的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此,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可以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给予学生各种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即使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发现他们身上所表现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树立信心和勇气,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秦新宽.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软件:教学,2013,(8):30.

[2]张树义.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5):75-76.

[3]秦红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11,(8):110-111.

[4]孙俊逸.初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0):158.

[5]王利涛.初中语文课改的误区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4):3.

车工实习教学新思路 篇7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有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才能把学校办好。车工专业教学、实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仅仅要加强理论修养, 而且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到企业工厂锻炼实习,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真正能做到下工厂就是师傅的标准的“双师型”教师。

二、车工专业教学新思路

1. 专业课教学

车工是一个相对来说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所以, 车工专业的专业课我们绝大部分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方法来学习。如车工使用的车刀角度比较复杂抽象, 学习刃磨之前非要学生说清楚所有刀具的各种平面、角度关系和度数往往可能事倍功半, 不如先教授学生掌握磨刀技巧, 看见车刀是如何切削工作的, 再给学生教授刀具知识, 这对刀具的使用技能更有利。

2. 实习课教学

(1) 保证足够的硬件设施和实训时间。技能的学习没有捷径, 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学习,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技能。所以要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车工人才, 一定要配有相应的实习设备 (车床) 以及要有充足的实训时间。

(2) 狠抓基本功, 确保车工实习质量。我们的车工实习是把基本功放在首位, 不讲究车工的实习速度, 但一定要把实习的内容学精;我们要求的实习成绩也不是60分主义, 而是要把每一个工件当做一个产品来做。比如我们一开始学习刃磨车刀的时候, 一定要求学生一个一个过关, 只要达不到要求就继续这方面的练习, 绝不往后学其他内容, 其他内容我们要求也一样。经过这样的基本功练习, 使学生有了很扎实的车工基本功底, 学习其他新的内容就很容易上手, 完全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3) 车工实习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作为车工, 车床是基础,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让学生把车床彻底弄懂, 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所以, 我们在车工实习的过程中, 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车工专业的学生, 在学校实习工厂实习时间接近一年, 在这期间, 车床不出现问题是基本不可能的,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机修师傅, 但主要任务不是让他来搞维修, 而是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维修。万事开头难, 一开始, 只要车床出了点什么问题, 学生总是搞得满头大汗不敢告诉老师, 总觉得车床是很贵重的设备, 要有很高的维修费用, 怕承担什么责任。由于我们采用定点实习的方式, 也就是每两人负责一台车床, 当学生车床出现问题时, 我们采用不修好不实习的方式强迫学生去学习维修, 通过找车床比较和老师的指导去修理车床。这样一来, 学生就被迫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 慢慢地, 学生认同了这种维修方式, 从被迫到主动, 到后来全班参与, 现在的学生车床只要一出现问题大家都来讨论学习, 行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 我们又特意空出一台车床来让学生学习研究。通过这种教学, 学生对车床原理、车床电器、车床维修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少, 两三个学生就可以基本解决车床的相关问题。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能让学生真正去了解车床, 了解其中的结构方式, 使他们真正成为既能做又能修的标准的车工人才。

(4) 在车工实习过程中学会对其他相关实习设备的使用。作为以后服务于社会的机械加工人才, 只掌握车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铣床、刨床、磨床、数控车床的实习, 以“不要求精, 但求学会”为宗旨, 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认识、学会其他机械加工设备。同时, 还安排学生到工厂企业去学习、参观, 让学生开扩视野,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三、谋求与企业合作, 把实习工厂变成生产车间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 如果脱离了实际, 就没有了意义。车工专业有着与企业相同的设备, 完全能为生产服务, 所以, 我们联系企业进行机械产品的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讲座, 针对企业零件进行针对性的工艺分析, 让他们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加工的实际方法, 慢慢从学生向工人过渡。

参考文献

[1]田洪江.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7) .

[2]王茂元.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新思路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体结合,基本方法

人类需要健康, 健康需要体育和医学。体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在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医学, 从古至今都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很多体育活动是以医学为其理论基础, 而医学中又处处贯穿着体育, 尤其是在疾病的预防方面,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亚健康状态”, 医学与体育更是紧密相连。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对培养以医学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医学院校, 应适应现代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新需求, 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对体育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坚持走“医体”相结合的体育教学道路已成为医学院校改革的必经之路。

本文在实践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的改革方法及产生的成绩, 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方法, 旨在为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国内医学院校体育改革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有3种:即大体体育教学、专项体育教学、医疗保健体育教学。直到今天体育教学已从单纯的传授体育技能到“医体”结合的素质教育, 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根据笔者对省内外4所医学院校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贵州医学院) 的调查, 在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 几乎都是传统的授课专业技能教学模式, 这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 (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繁重) , 不仅达不到体育教育资源优势, 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学生的负担。

2 我院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法

2.1 课程及课时数的合理安排

合理的安排课程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可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医学时更有体会体育学的内涵, 也更能理解医体本是一家。我院对于解剖与体育课的安排进行改革, 首先开解剖学运动系统, 一个月后开始开体育的日常教学。以武术中的太极拳为例, 有一定的运动解剖学基础, 学起来很轻松, 比如说太极拳中的屈腕伸腕、足尖足底、踝关节的跖屈背屈等等。其二,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医学基本知识。

我校近两年体育教学总课时数的变化 (见表1所示) , 就5年制本科临床班为例, 加大体育课时数, 调节所占学业课时数的百分比。除此外在2006级以后的学生加设每周4学时课外体育教学时间。

学制周时数总周数总学时占学业总学时百分比

2006级以前5年416642.5%

2006级-2008级5年6181084.2%

2.2 开展体育与医学的讲座

大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能力强, 不喜欢泛泛讲解。一般的课堂讲解有时难以满足他们对体育知识, 尤其是对体育与医学的联系, 应该根据他们入学的时间和医学知识的多少, 开展以“医体”结合的知识讲座, 还可以同时发布一些体育医学的新信息。通过这种方式, 既提高了授课的档次, 又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 同时也推动了体育工作的开展。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医学时大多数以记忆为主, 养成学生大多数好静不好动的性格。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练习左手操、趣味活动比赛 (双人三足、三人四足、10人跳绳等) , 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培养他们热爱集体, 奋发向上, 勇猛顽强, 坚持到底的意志。同时可以借助课外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可以缓解他们在医学中沉闷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思维更敏捷。

2.4 师资建设

在医学院校中, 体育工作者的选择更要注重医学知识丰富型, 最好选择双师型。这样可以让他们将体育与医学紧密联系, 又可让他们学习体育知识时不但知其然, 还又知其所以然。在体育中了解人体的奥妙, 在医学中更可以轻松面对并能熟练掌握各项技能。

3 我院体育教育改革的成绩

结合我院体育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学, 从2006年到2008年仅两年的时间, 早上晨起锻炼的人数由原来的600人上升到现在的3600人, 由原来近50%同学考试不及格到现在5%的不及格率, 由原来沉闷的医学教学到现在学生主动求学, 由原来医学及格率50%上升到现在的90%, 由原来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到现在的课内外相结合模式由原来参与课外趣闻体育的1000人上升到现在的6000人的全院互动模式, 就连将近200位老师也加入各项体育活动。全院呼吁人人爱体育, 人人爱运动的“长医”。

4 结语

医学院校的“医体”结合的体育教改模式, 可以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健康的身体还可以为医务工作者在治疗“亚健康”人群时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同时促进体育与医学事业的共同发展, 使体育与医学的结合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周红律.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的沿革及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9~80.

[2]柏树令.系统解剖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

[3]杜世全.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 2008, 2 (6) :70~75.

[4]袁庆诚.体育运动与解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8.

[5]王志华.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5 (11) :5~6.

[6]李晓静.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思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5 (11) :5~6.

病理学教学新思路 篇9

1. 高起点、高水平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讲解病毒性肝炎时, 采用不断添加科研进展内容, 一方面拓宽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乙肝病毒感染者中, 教材上仅写了机体的反应 (尤其是细胞免疫) 的强弱与病变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 免疫强度正常者, 多为普通型肝炎;免疫反应超强者, 常引起重型肝炎;免疫反应缺乏或低下者, 往往携带病毒而不发病。现在认为乙肝病变的轻重还与感染的乙肝病毒亚型有关, 乙肝病毒分为从A→H8个亚型, 其中C型最重, 而B型较轻。再有免疫反应缺乏或低下者处于免疫耐受阶段, 携带病毒不发病, 但肝细胞的损伤是持续的, 肝纤维化也在进行着, 此种类型称为亚临床肝炎, 并介绍乙肝诊断的金标准是肝活组织穿刺检查。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联系时, 弥漫性肝细胞肿大, 使肝脏体积变大, 包膜紧张, 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变质性改变, 造成肝细胞内酶释放入血, 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同时还可引起多种肝功能异常, 病变严重者出现黄疸等。强调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在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乙肝病毒在进出肝细胞时损伤肝细胞, 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 胞质内的谷丙转氨酶等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另一种是药物治疗以后引起转氨酶升高, 此种升高是打破免疫耐受进入免疫清除的标志。免疫清除是个双刃剑, 转氨酶升高是药物击中靶细胞, 此种升高如达到正常值上限2~5倍, 不用降酶药, 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上升达正常值上限5~20倍可酌情使用降酶药, 继续抗病毒治疗有可能一次性大阴转, 此种转氨酶升高与乙肝病毒损伤肝细胞所致的转氨酶升高是迥然不同的。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动态观察、全面考虑问题、应用发散思维, 既完成了教学内容, 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会主动的思考问题, 使思维活跃不僵化。

2. 密切结合临床, 充分发挥桥梁学科的作用

在详细讲解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联系时, 除介绍肝大、肝区痛、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严重者可有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肝功能衰竭, 对各种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肝性脑病。此外,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及血循环障碍等还可诱发肾功能衰竭称肝肾综合症外, 还补充介绍病毒性肝炎出现皮疹、黑斑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慢性HBV抗原持续存在, 机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 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不断形成, 沉积于器官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 激活补体和趋化炎症细胞趋化引起的, 以提醒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时对疾病能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有的患者就是脸上长皮疹或黑斑, 经皮肤科治疗始终无效, 各种祛斑产品都用过, 二十余年不见效, 偶然机会查乙肝两对半是乙肝小三阳, 按乙肝治疗两个月皮疹及黑斑消失。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降低误诊率, 使专业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 紧跟科学发展, 介绍边缘学科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在介绍病毒性肝炎的结局时, 许多HBV和HCV患者由慢性肝炎演变为肝硬化及肝癌的百分率很高, 而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演变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 由于其在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同时造成功能性肝细胞的相对减少, 故设法补充丢失的肝细胞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肝移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无功能肝细胞的临床治疗方法, 但因供体缺乏, 手术损伤, 排斥反应及价格昂贵等缺点而使应用受限。细胞移植则具有来源广泛、创伤性小及可重复进行等优点, 其中骨髓干细胞被认为是最具治疗潜力的供体细胞, 但是最适用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能是那些以肝实质细胞缺陷为主, 肝脏纤维支架较完整的类型, 如急性肝衰竭、遗传代谢性肝病等, 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需满足以下三个方面: (1) 细胞数量储备充足; (2) 细胞移植状况满意; (3) 细胞移植后增殖顺利。迄今已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治疗或处于研究阶段的移植细胞包括成熟肝细胞、肝内干细胞 (如卵圆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胎肝细胞及脐血细胞等, 但有些作为供体细胞并不完全可行, 如成熟肝细胞很难完整获取且体外寿命短, 易迅速丧失功能, 大于肝窦状隙直径而不易进入靶区, 不能大量扩增和储备以满足即刻之需;肝内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不易获取且数量很低;胚胎干细胞、胎肝细胞和脐血细胞来源于流产或怀孕的胚胎, 因涉及伦理道德而不可常规应用, 且易继发免疫排斥、畸胎瘤等;骨髓干细胞的移植优势为易采集且能体外大量扩增, 可自我更新并向多种细胞类型分化, 体积较小利于进入肝实质区, 自体移植而无免疫排斥。

还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肝细胞, 也为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骨髓细胞能够转化为肝细胞最早是在体内细胞移植实验中发现的。当初多数研究认为只有具有造血干细胞特征的细胞才能转化为肝细胞。骨髓细胞成份复杂, 何种细胞更适合用于肝细胞再生尚不清楚,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它解决了肝细胞移植治疗, 肝组织工程以及生物人工肝等新技术应用时遇到的一个共同的瓶颈——细胞来源不足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且取材容易、安全性高, 便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调控, 已成为研究热点。

干细胞移植不仅对肝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对糖尿病患者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激活胰岛B-细胞, 使糖尿病治愈成为可能, 而且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损伤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防止致残, 应用前景良好。

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篇10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课程内容的设置, 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归纳段意、层意, 提炼观点等。对思路的理解:如文章的写作结构、记叙的顺序、写作特点、感情线索等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结构分析上, 主要是上下文的呼应、过渡等方面的综合领会。

第二, 细节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词、句、修辞的分析、理解, 深入挖掘其运用的技巧, 做到知识点的具体化。在教材中善于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关键句子:如点明主旨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的内容及作用, 以及句中修辞、标点、病句病因的分析等类型的问题, 便是对细节分析能力的训练。

第三, 重点感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原文谈体会, 阐述文章的观点及分析, 联系实际, 展开想象, 补写有关内容等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有所感悟, 引发共鸣, 变知识为能力。

为达到以上要求,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 更新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思路是关键。

众所周知, 文章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也是语文教学的指向和归宿。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从例文出发, 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点。

一、关于新课的导入

这虽然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但也是往往被忽略或不去认真研究的地带。可是, 好的开头, 便是成功的一半。不言而喻, 在此作必要的研究, 实为必需。

课堂的导入应该是极具个性和极富创意的, 因为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的理解和剖析, 以及教师组织教学的独特艺术, 是教师个性的张扬。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导入就是主观的、个性的和灵活有创意的, 只有这样, 才能导出境界,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 可用抓文眼“女儿绿”来导入, 使学生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而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 若撇开固有的模式, 从“孔乙己姓什么”来导入, 就更能激发学生在全面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收效更好。再如, 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 若借助图片, 对美进行阐述, 使学生沉浸在联翩的浮想之中, 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二、教学思路中要有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 对文章语言、知识、思维、章法的分析是必然的, 这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这方面的研究, 可谓硕果累累, 但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呢?

一是由质疑起步, 鼓励学生质疑, 教会学生质疑思路。在这一点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充分预习文章, 由学生的质疑开始, 再在教师的指导下, 不断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然后讨论问题, 寻求答案, 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 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并且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是把体验作为训练重点。习惯上, 教师在讲解文章时, 总是将句段进行肢解分析。可是, 这样做, 学生完全没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篇美文佳作, 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整体, 与其让老师给解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倒不如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去体验。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况且学生的感悟因人而异, 若强求一致, 势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教师和学生应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味, 去探求作品的美。况且“文学是人学”, 好的文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富含丰厚的人文底蕴。阅读教学应切实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以“人学”的整体视角去观照教材, 发掘教材, 领悟其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优秀的人物、深刻的道理, 并从中得到启迪, 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是致力于实践。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自读和运用、学会迁移和概括、学会理解和表达等, 这是素质教育视野下能力本位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将知识加以提炼、整合, 使之系统化, 提取其本质特点, 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如讲解比喻这种修辞格就要从零句分析扩展到篇章中的运用, 由“人生如梦”到《逍遥游》, 学生如果能循例推求, 就可以明白比喻在文学中是如何普遍使用的, 自己也便学会使用了。

三、从整体入手,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为指导, 以培养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为目标, 进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所以, 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 通过学生的全文朗读, 了解全文大意;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理解课文, 不仅要知道每部分具体讲什么、各个部分间的关系, 还要懂得每部分和课文间的关系;检查学习生字词;分段、归纳段意;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后问题, 并质疑释疑;最后引导学生总结, 弄清课文叙述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中心, 怎样表达的。其中, 第二个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 而是思维过程中认识的升华, 因此,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教学程序,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符合小学生感知、思维的发展特点,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方法, 不仅适合学习一篇课文, 也适合一段话、一道题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也就掌握了主动性, 更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以写为本”, 阅读教学的归宿

从现代教育史来看, 胡适先生在上世纪便提出了“以写为本”的教育观念;跨入新世纪, 许多学者又以“以写为本, 以素质求发展”的教育理念, 呼唤着阅读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因此, 我们不能就阅读而阅读, 应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 以加深理解与体验为重点, 以促进写作为目的进行教学与指导。在这一点上, 逐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在高考阅读题中就增添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内容, 这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也是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检验, 这无疑明确了“以写为本”的宗旨。

再者,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 以写为本的阅读,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用目的激励动机, 用动机引发兴趣。比如以论文、读书报告的形式开展研究性阅读, 使学生目标明确, 兴趣集中, 既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上一篇:火灾防范措施下一篇:形体在表演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