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思想品德教学

2024-05-01

作文思想品德教学(精选十篇)

作文思想品德教学 篇1

一、在教学中要积极尝试“情”“景”结合的教学方式

品德课具有开放性,有些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年龄小,距离历史故事遥远,因此教学上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教学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如教学《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预先收集历史图片,查找资料,课上大家互相传阅,讲述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故事。接着教师再辅以课文幻灯片,再现史实,以丰富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努力创设特定情境,再现艰苦、恶劣的环境,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这样学生就如身临其境。他们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使学生深深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从而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要勇于创新,打造开放性的课堂

开放式的课堂,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勇于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上,而是充分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的魅力。

我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当火灾发生时》一课时,他把整个一堂课设计成了一节活动课:这其中包括当火灾发生时有哪些自救的办法、怎样报警这样两个板块。上课时他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学生掌握了基本要领的同时,还进行模拟表演,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设计成这样一节活动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行开放性教学,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三、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品德课教学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应该放手把课文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带着各自的问题学习,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要予以肯定,即使回答有误,也不能求全责备。每个人都会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争论时,学生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道德认识,最后在讨论中来形成集体意见。感悟教材中故事的真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总之,多让学生“活”“动”起来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四、要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走出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专题访问、当小记者等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又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如教学《无情的火灾》一课时,可在上课之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找有关发生火灾的一些录像和数据。他们就会查好多,上课时也会争相报道,这样整个课堂也会“活”了,同时,他们也可能会被搜集到的数字惊呆,这要比干巴巴的讲解更能感染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组织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问题、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有价值的、正确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需要不断拓展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的学习热情,并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要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学中可以从“情”和“景”的整合,创建开放性的课堂,以及创造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条件,拓展思维的空间等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把握住《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拓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思路。

作文思想品德教学 篇2

四坝镇南仓小学赵军基

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品德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的基础。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写作技巧的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上感情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以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都说没丢。怎

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用这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地交给了国家。我在评改时,感到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把问题考虑得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大真实。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学生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曾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了。像这样编造部分情节的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又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题目:《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我学会了做米饭》、《第一次学游泳》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例如,以《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

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3.开展活动,积累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素材,而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班48名学生竟有19名写拾到钱交给教师,16名学生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但就取材范围来看,却窄得令人可怜。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

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1.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如命题为《我的××》,要求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作者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比如命题作文《给爸爸(妈妈)打分》,教师就应提出对学生提出上述要求,引导学生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通过多次反复训练,鼓励学生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上教育了学生。

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小学生定向观察的视角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教师应适当引导高年级学生将视角取向转向社会。社会上各种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政治色彩,如何定性,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将社会“阴暗面”划入学生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在观察分析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创设良好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

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光荣,坏人干坏事不觉得可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哪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德育教育,又丰富了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

作文思想品德教学 篇3

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种创新。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思想品德的灌输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年级 作文教学 思想品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与母语密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得到了更多教育者的重视。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德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融入已经成为学科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在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抒发真性情,落实诚实教育

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写作行为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要在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要求下实施自己的写作行为。无论是写作的文体,还是写作的模式,都会受到限制。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会重视学生写作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的写作学习感受。过多的束缚,让当今小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写作成为一种功利化的学习手段,语言的苍白,有一种弄虚作假之风。这样下去,不仅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部分小学生还会形成满口胡言的坏习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时描述真实事例,抒发真情实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鼓励写作形式创新。写作,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写作去描述他们的个人真实生活。受到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的影响,小学生天真烂漫,极具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小学生从自己的真实生活出发,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在作文中,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写作学习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会让小学生写记叙文,不允许有其它文体。而具有局限性的题目写了又写,使得一些小学生不得不凭空编造一些事情,写作学习也越来越单调。要培养小学生诚实品质,教师要开拓小学生的思维,鼓励小学生自主命题,写可以写的作文,表达真情实感。比如,教师可以提出“我与大自然”这样的主题,让小学生写一写他们与大自然的故事。一些小学生会写“拔草”,一些小学生写“种树”,还有学生会写“春游”,更有学生会写一首描述大自然的诗歌,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写作形式,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小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多观察与感悟自己的生活。在写作中,小学生无从下笔,多半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可写之事,没有可表达之情感。作文内容空泛,情感虚假,是小学生写作的普遍问题。写作是一项接地气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写作者的个人生活。脱离真实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灵气的,要引导小学生用作文去表达真情实感,还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多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尽所能去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活动的意义,体会生活的美。像在写“乐于助人”相关作文前,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我要帮忙”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再提出写作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小学生会意识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并养成细致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之人。

二、在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素材,落实明辨是非教育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有学校与家庭这两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碰到真实与虚假之事,会遇到善良与可恶之人,会接触到一切美好与丑陋的事物。在纷繁的社会舞台上,只有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理解其中的原委,小学生才能具有明晰的思维,才能写出发人深省的作文。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落实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区分写作素材,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从而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首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所见之事。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成长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尚不健全,辨别是非的能力自然不足。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水平较高的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从而明确每一样写作素材的应用之处。比如,教师可以就课本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与品质特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与之相关的事件,一起讨论与分析。例如在讲解《蘑菇该奖给谁》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故事进行评价,并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公平之事与不公平之事。在讨论与分析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体现,分析能力得以培养。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件进行评价,并以写作的形式上交评价结果,如此便能够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语文整体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具有多样性,小学生不只可以写具有正能量的作文,也可以批判具有负能量的事件。一直以来,很多教师严禁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对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完善与是非辨别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需要净化心灵,还需要正视社会的现实。教师可以设置“好人与坏人”这样的主题,让小学生自主去收集两方面的写作素材,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练习写作,实现写作与思想品德教育双重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小学生认识到写作学习的目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小学生社会感知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世晖.思想品德课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J】.教育革新,2015(12)

【2】糜艳培.多媒体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5)

作文思想品德教学 篇4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预设目标与“多维并举”的生成目标的和谐统一

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 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本节课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可称之为预期性教学目标。“而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因为生成性目标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来源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 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 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与预期目标相比, 更具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思路可以是:师生互动———产生与预期目标不同的问题———提出新目标———产生新问题———寻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而教师也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获得生命的活力与价值, 获得专业的成长与提高。

二、教材文本的分析与处理———进行结构重组、拓宽教学视野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编的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按课程标准有关规定,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 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 统筹设计教科书结构”。也就是说, 它不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 而是按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为主线, 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内容, 依据其内在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因此, 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 这给教师教学设计留出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 而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重组, 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使教科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在教学实践中, 可采用“调”、“开”、“拓”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 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调”是指“调整”, 即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调整教材内容与顺序, 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开”指开发本土知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 有着丰厚的文化, 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本土知识。而本土知识以其“近、熟、亲”的特点, 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本土知识应被开发出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教学资源。“拓”指拓宽、拓展, 即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值得延伸的信息, 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 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抒发情感, 激发想象, 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教学内容“走进”学生, 让学生“走进”生活。

三、教学方案的形成———设计弹性方案, 拓展生成空间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 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 从学生学习的现状出发, 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 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 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使其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 即教学方案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 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 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 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 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 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因此, 教师课前要根据对学生了解的情况尽量地“预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 如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体验与思考, 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法, 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更有效, 等等, 从而帮助学生生成新问题、新体验。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灵活运用方法, 优化组合课堂教学

新编的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设置了“探究园”、“心灵 (法律、国情) 导航 (读) ”等栏目。“探究园”的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灵 (法律、国情) 导航”栏目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 深入领会、系统把握有关道德、心理、国情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要求每一位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处理好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第一, 从教学内容出发, 优选教学方法。如心理品质和道德教育课, 可选择小品欣赏、表演法和榜样法;法律常识教育课, 可选择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法;我国基本国情教育课, 可选择讲授、自学、图示、比较、社会调查等方法。第二, 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 优选教学方法。针对初一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学习能力, 可多选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漫画教学法、故事法等;对初二的学生可多选择一些加强法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法、活动教学法;初三学生有升学和就业的选择, 则适用讲授法、练习法、调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作文思想品德教学 篇5

教学

[摘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学生 活动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思品活动化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皮亚杰指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更应实施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以各种活动为形式的现代课堂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和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这三方面和谐发展。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思品活动化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要素:

1.依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思品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

2.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相关。在思品教学活动中,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使活动主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从而使活动积极地影响个体的身心。

3.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人对活动的态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依次是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去创设活动,从活动的步骤、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等方面来增强主体的自主程度,使活动主体能处于积极的追求中,提高其对活动的态度水平。

总之,活动主体发展的机制在于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研究思品活动化促进活动主体发展的机制,关键就是要探讨思品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如何作用于学生的活动,以促使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而得到有效地发展。

二、实施思品教学活动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施“思品活动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化目标。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思品教学活动化目标的确定有关。

2.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和好书交朋友》这一课,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和好书交朋友会长知识、有助于学习这些道理。但是,如何选择好书?怎样科学读书?这些问题还应指导。我在网络教室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交流读书体会,比一比读好书与读不良书籍的不同后果;学生推荐好书,说说理由;制作读书卡片等,知道读书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上网阅读,学会进入“儿童书库”,怎样挑选合适的书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拓宽了学生选择好书的途径,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3.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

4.形成新颖的思品活动化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思品活动化学习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在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在行为能力评价上,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活动化的思品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活动化思品教学形成之后,需要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活动化的思品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活动化思想品德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结论型向问题型转向,从静态向“活动”转化,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26-01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引导当代中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的教育体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带来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加上许多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沿袭这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这也很难调动起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单纯地讲解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品行的规范。比如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传统的文化的利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合理设置,给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关注,加强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针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及时地预防和解决,建立思想品德学知识和辅导网站,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想品德教育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其内容显得更为单调一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学、烦躁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能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时,教师应该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内容,然后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加强各种知识的预习,同时可以加强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各种基础状态,设计的问题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理论度,使得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

三、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资料,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完善,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文化相关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比如针对当前有的学生存在的一些诚信危机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诚信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同时,为了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比如定期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利用社会平台以及社会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对网络的利用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网络上可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知识的结合,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在浏览网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文明上网、不使用粗暴、淫秽等语言进行网络攻击等,也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取得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理论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力度,合理安排思想品德课程的时间,使得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和课堂教学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组织学生充当文明大使,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解决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品行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品行。

参考文献:

[1] 顾润生.主题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渠道[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

[2] 石雄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14(14)

[3] 朱荣.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3(18)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感 篇7

我尝试的办法是:准备一个本子, 统一叫《我的思想品德知行记录册》,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取名字激励自己, 在扉页上写上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和本学期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以及家长寄语。每过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记录最近考试成绩和表现两方面, 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及任课老师共同完成, 还可让其他同学互写。此举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让理性的思辨绽放魅力, 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课堂的特征之一。如我在上课和学生谈人生的真谛。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思考这样的问题过于深奥, 且他们受世俗的影响, 有着种种多元化的人生设计。在世界飞快发展的潮流下, 我们不能完全反对学生的这些新思考, 而因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上, 我问学生:“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人生在于享受!”我先是一愣, 答案出乎预料, 但多年的课堂经验告诉我, 课堂要出彩在于抓住这样的意外“生成”, 德育的效果也在于教师能否智慧地处理好这样的问题。于是, 我追问道:“老师想知道, 你所说的享受, 是哪方面?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学生说:“主要是物质层面。”我继续追问:“物质层面的享受的前提是有个富爸爸坐享其成?”学生说:“当然不是, 应该靠自己的奋斗。”我继续问:“那你觉得是奋斗在前, 还是享受在前?”学生说:“奋斗。”我仍然不放松, 继续追问:“奋斗什么?”课堂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一样, 学生纷纷发言:“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从现在做起, 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 锻炼自己”。最后, 我让学生归纳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学生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生的真谛就是为他人、社会和国家贡献才智, 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初中德育的课堂上需要这样智慧的追问, 不留痕迹。

2008年某市中考思想品德一条考题引出了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正确认识。

【真题再现】2008某市中考题思想品德学科第8题:

小强一家年收入情况统计表 (2007年)

下列对小强一家收入来源性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爷爷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B.爸爸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C.妈妈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D.他们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案】C。

我的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两个分配原则,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相应的分配制度, 有一定难度。爷爷承包责任田应该为集体经济, 为按劳分配, 所以A项中认为爷爷的收入是生产要素分配是错误的;爸爸在外资企业工作, 分配原则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B项中混淆了“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概念, 所以也是错误的;D项很显然是错误的。如此运用排除法应该选择C。

细细思考, 似乎本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妈妈的年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吗?我认为, 不能把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分配方式等同于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确实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消费品主要分配方式。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仅此一种, 还有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收入等, 就不能列入按劳分配。同时, 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也必将多样化, 如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所有制技术要素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肯定会出现在公有制经济中。如当今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就有按股分红的收入。如此说来, 本题中, 妈妈的收入不能简单的定位为按劳分配。我以为, 题目中若明示“某国有企业上班所获工资、奖金和津贴”可能更为准确。

通过这样的分析, 我告诉学生一定要多动脑筋, 不要一味地迷某些参考资料的答案, 只要自己分析的有理有据, 就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形之中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有感于“思想品德教学” 篇8

一、吃透教材

也许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很多同行都要笑我, 这谁不知道啊?是的我们都知道要吃透教材, 但我们又有几个教师能够真正地吃透教材呢?我觉得教材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而不同程度的研究, 教学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例如为上好《学会合理消费》这节课我读了三遍教材, 两遍教参, 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阅读, 再思考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能力进行研究, 最后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怎样来吃透教材呢?

首先, 要认真阅读教参和教材, 把握哪些是重点和难点。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很多有艺术性的资料。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等等。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应在教学中多做创新, 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情感, 发展学生的个性, 才能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其次, 研究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我们和学生因为出生年代的不同, 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就有许多的不同, 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知道, 有的却根本不了解, 甚至有些东西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所以我们只有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

最后, 研究教学方法, 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确定重点和难点并要找到恰当的方法来突破。哪些情况讨论, 哪些情况思考, 哪些情况老师给予铺垫, 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 周密布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明答题方法, 寻找最新的时事材料进行分析, 结合当年的中考形势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做到真正的有所收获, 不会白白地听一节课。

二、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条件

判断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成功, 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堂气氛是弥漫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不同的心态将影响课堂的氛围。你充满自信, 轻松地走进课堂, 学生也会进入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如果你紧张担心地走进课堂, 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给予太多地关注, 那你的紧张也一定会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课很多的时候都是在讲一些大道理, 课堂会出现气氛沉闷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我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一下, 如果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即使他讲得再好也没有学生插嘴的份儿, 那么这堂课还是失败的。何以见得呢?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则需要师生的互动。同时要真正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如果学生遇到难懂的理论, 我就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果某个学生回答问题突然卡壳时, 我提议让同学帮忙援助一下, 如果下午的课学生昏昏欲睡, 我就用幽默的语言让同学精神振奋。这些办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也会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智慧和才华, 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选取了一些实际事例来进行教学。而这些事例一方面可以自己收集一些, 更多的是从学生中搜集。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 还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思想品德课堂是生活的课堂, 它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进行, 最终为了指导学生生活, 所以接下来我会与时俱进, 在创新教学的基础上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知识、道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我将一如既往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做一个负责任的思想品德教师。

摘要: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 不断创新, 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篇9

一、用“活”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安排的内容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选材方面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实例典型。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挖掘、整理、归纳。通过实践的过程,也是对“知”的理解,“行”的开始,再进行分析集体认同,从而在学生中达成共识,贯彻到行动之中,久而久之则成行为习惯。在讲授“我是家庭一员”、“为家庭和睦尽力”等课时,我就先让学生同自己父母、长辈交谈了解,家庭成员都有什么责任?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人?然后再询问其他人的父母长辈,问一问他们子女在作为“家庭一员”和“为家庭和睦”方面做了些什么?记录下来对照教材内容学习。这样通过课堂学和现实实例对比,加深学生对“知”的领会,对“行”的实践。

二、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三、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只需认真钻研教材内容,仔细分析本课教学目的,精心安排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实例总结做法,落实于行动之中,不需要一次性的了解,让学生无法适从。如低年级讲授“爱祖国”时,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庆节,国旗代表国家,升国旗的场合,以及开国领袖、爱国小英雄,等等。行动要求学生在学校升国旗,唱国歌时立正、敬礼。到了高年级再了解祖国河山、文化、物产、历史、科技等,再提出较高标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机械的背诵,知和行的脱节和背离。

四、教学方法的思考。

1. 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最终的教学目的,舍本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2. 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占描述等不同类型的情景。创设的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了。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炼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就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机会。

3. 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行动,引导学生的行动。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

4. 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教学六策略 篇10

一、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优势, 激发课堂活力和情感动力

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教学放在首位,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具体典型的案例、通俗易懂的故事, 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育人于无形。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 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学生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因此, 在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 而应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开拓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三、精心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探究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知识, 去观察, 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而且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应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 让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质疑,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当然,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 及时鼓励, 及时引导。

四、鼓励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 从而导致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阻碍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 教师应努力改变这种方式,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运用学习主体参与式教学, 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主体参与式教学, 是应改革和消除传统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的弊端需要提出来的。这种施教法的目的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能力, 独立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协作与竞争能力, 自主独立地思考、判断、辨别与决择的能力, 自觉践行能力, 等等。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六、坚持开放与活动式的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上一篇:民营企业的发展下一篇: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