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

2022-08-02

第一篇: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学会拒绝》之一(2007-12-06 09:05:51)转载标签:我记录我的校园学习公社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学会拒绝》 之一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能够分清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学法用法”部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体系,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学生品德培养教学要寻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互动为纽带的学习方式。把教与学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主动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主动交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一方灌输另一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连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不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也违背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显思想品德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学会拒绝”主要内容分为身边的诱惑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全课以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抵御不良诱惑为主题。教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着种种诱惑,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鼓起勇气和信心,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本案例教学以主动体验──合作学习──课后实践为主线,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价值观。

准备活动

主题:了解诱惑,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动机)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午休时间同学生们闲谈。由日常生活、家庭作业谈到中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许多诱惑。“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这一话题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下子都围拢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发现很少有同学去这样做。于是我就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

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和事情诱惑着自己。想一想,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有哪些抵制诱惑的方法? 在图中写上自己所受到的诱惑,并完成空格。

我最能成功抵制的是( )诱惑,我是这样抵制的:

我觉得较能抵制的是( )诱惑,其抵制方法是:

( )诱惑是我觉得最难抵制的,抵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我最崇拜的人物是:

他是这样抵制诱惑的:

环节点析: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现状,有序可循、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也把新课程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上进行“超前学习”,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滞后性”和反应的“迟缓性”。由于任务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学生能认真去回顾、观察、思考自己,寻找成功人士抵制诱惑的方法,又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求知,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

教学活动

主题:解析诱惑,学会拒绝。(进行探究交流)

第二天,我把同学们交上来的调查表进行了归类。他们面对着的诱惑真是形形色色,我把它们按普遍性的多少进行了分类: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爱吃零食、上课讲话、抄袭作业„„。开始上课后,我把全班学生按照面对的诱惑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还根据每个小组面对诱惑不同的特点,给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景及问题,深入交流讨论,讨论结果大家分享。

如:“上课讲话”这一组设计的情景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甲和乙俩同桌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老师和同学暗示他们,请停止。可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并且说:“我们知道上课讲话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是有意的,可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我们该怎么办?”小组讨论:(1)甲和乙同学为什么管不住自己?(2)怎样才能让他们管得住自己?;“抄袭作业”这一组设计的是,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眼看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人了,他有些着急,同桌的作业本就放在桌子上。如果面对以上诱惑,你会怎么办?你又如何说服对方?“看电视”小组设计的是,晚上有精彩的动画片和球赛直播,播映时间到了但家庭作业还没做完。你是如何选择的?是不是愿意放弃观看球赛?„„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宫文强:我以前最经不起网络游戏的诱惑,经常玩游戏,眼睛也近视了。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才戒掉网瘾,我和爸爸约定只有星期

六、星期天才能上网,而且上网时间限制,时间一到闹铃就响,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李露刚:拒绝不良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同学家庭作业一做完就无所事事,就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等。我每次作业做完后,就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不迷恋上网、看电视。

张晓艳:如果你一坐到书桌前就想吃东西,因而耽误了做功课。你可以试着把零食放到远离书桌的地方,书桌上只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自己就能专心做功课。

王超:假如你练习弹钢琴半小时累了,想玩了,你可以对自己说,再练五分钟怎么样?练了五分钟后,你再对自己讲,再练五分钟怎么样?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激励”,就会使自己坚持的时间延长。

„„

许多同学还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居里夫人的故事等。

接着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央视热播的《中华少年勤学故事》动画片,并设计了问题: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设计案例

【教材简析】

本框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很高,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力求结合各班实际而有所突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易产生孤独、渴望结识新同学并尽快地融入到新的班级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对融入优秀集体的内在需要及学生思维的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通过师生语言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从而产生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共识。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创建班集体,尝试让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并尽可能预知在创建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班集体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与新同学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通过感知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创建班集体及优秀班集体成立的要素。

【教学资源】vcd《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创建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故确定此框为重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歌曲 《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则佛教传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歌曲和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为导课作准备。

2. 归纳学生的发言,引入事例,导入新课。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作如下归纳: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捆成团,歌词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独木桥难行走,众人捧柴火焰高。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只有个人融入集体中,才会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你添一把友谊“柴”,我烧一把关心“火”,集体才会更温暖。

通过教师概括,引出课题:创建新集体 (板书)。

二、活动贯穿,体验感悟

自己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性格。良好的班集体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班集体,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迷人的色彩。 活动一:我心目中的班集体

1. 感同身受,明理知行。

教师先组织学生介绍他们在小学时经历过的或是看到过的优秀班集体,并说出他们期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集体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在组织学生发言后,请学生完成教材第七页的第一个问题,再请同学把填写的内容大声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归纳出优秀集体有何特点。

2. 互动交流,合作共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经小组讨论后,选出小组公认的奋斗目标。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说明确定奋斗目标的依据,最后,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确定新集体的奋斗目标。

活动二: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师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身上有何优点,并打算如何为创建班集体做贡 3. 友情互递。

教师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的情境中总结出:集体的成功,确实凝结着许多个人的心血,为了我们心中的班集体,让我们各尽所能,发挥所长。

4. 连接热点,各抒己见。

教师播放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入八强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原因;大屏幕展示出中国老女排的一则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郎平的话对创建班集体有何启示。请学生讲述自己参加团体比赛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材料:一次亚运会上,中国女排的主攻手郎平连连扣球,使对方手忙脚乱,败下阵去。郎平下场后,人们向她竖起大拇指,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取得胜利的不是我,而是全体队员,如果没有全体队员的密切配合,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教师归纳发言,得出创建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团结协助,互助前行。(板书)

三、应用发展,归纳小结 活动三:全班联名绘诗篇 教师将本班名单发给每个学生,请大家将全班同学的姓名的最后一个字联成一首诗。

通过此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为创建班集件创造了人文条件。

最后请同学对今天这节课小结。一方面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总结能力。

本课教学在师生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中结束。

第三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一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

有位医生,素以医术高明享誉医学界。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就是在某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癌症,这对他不啻当头一棒。一度,他曾经情绪低落,但后来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且他的心态为之一变,变得更加宽容、更谦和,更懂得珍惜他所拥有一切。在勤奋工作之余,他从没有放弃与病魔搏斗。就这样,他平安地度过了好几个春秋.到现在,他依然活得很快乐。有人惊讶于他的事迹,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这位医生笑盈盈地回答道:是希望,几乎每天早晨,我都不得给自己一个希望,希望我能多救治一个病人,希望我的笑容能温暖每个人。

评析:这位医生不但医术高明,他做人的境界也很高,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但是,只要我们调整心态,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很小,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去追求去实现它,我们就会收获快乐,使自己的人生不断丰盈。生活就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么,你就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播下你的梦想,无路也有希望。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二

自信

(一)有个小男孩头戴球帽,手拿球棒与棒球,全副武装地走到自家后院,”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打击手。”他自信地说完后,便将球往空中一扔,然后用力挥棒,但却没打中。他毫不气馁,继续将球拾起,又往空中一扔,然后大喊一声:”我是最厉害的打击手。”他再次挥棒,可惜仍落空。他愣了半晌,然后仔仔细细地将球棒和棒球检查了一番。这后他又试了一次,这次仍告诉自己:”我是最杰出的打击手。”然而第三次尝试还是挥棒落空。

“哇”他突然跳了起来,“我真是一流的投手。”

(二)一个小孩聚精会神地在画图,老师问道:“这幅画真有意思,告诉我你画什么?”

“我在画上帝,”

“但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 “等我画完了,他们就知道了。”

评析:材料中的两个小孩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在生活中,坚信自己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这不是狂妄,是自信,因为他的手中有知识,这无穷大的杠杆。巴尔扎克发誓要在文坛上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伟业,凭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表现出的也是自信。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三

致命的垃圾

某住宅楼新搬进一户人家,女主人有个不良习惯,喜欢把垃圾装进一塑料袋,然后随手往窗外的围墙后面一扔,眼不见为净。围墙外是一家外资企业,她就这么扔了两个月。有一天傍晚,她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串钥匙失踪了,屋里都翻遍了,怎么也找不到。丈夫说:“你是不是不注意把它混到垃圾中丢掉了?”女主人仔细一想,恍然大悟,果真是自己不小心把钥匙混进垃圾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丈夫翻越围墙把钥匙找回来。万万没想到,墙外的外资企业在围墙上安装了电网与警告牌,丈夫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点评: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都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作为社会生产第一要素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够影响并不断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因此,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其实保护地球,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然而就这样初级、浅显的道理,却往往需要从生死攸关的考验中获得,但愿材料中的悲剧远离我们!

儿童谜语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某贵族,院中有一池塘,池塘里长着一朵百合花,它按两天两倍的速度生长,如果不受任何限制,这朵百合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并导致池塘中的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只到百合花已经覆盖到半个池塘的时候,贵族方才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问:这时,他还有几天的时间来挽救他的池塘呢?

点评:

很显然,这则谜语的答案是贵族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他的池塘。谜语也在警示人们: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没有任何限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自己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的胸怀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似乎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车轮向前推进,人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付出的急剧增长,她变得不再那么慷慨了„„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并被人类提了出来,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驴子得救了

有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一日不小心掉进庭院中的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救驴子出来,但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未能如愿以偿。这位农夫想到驴子年纪已大,不值得大费周折把它救出来,并决定放弃。不过这口枯井还是要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铁铲,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里,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境遇时,刚开始还烦躁不安、痛苦地哀嚎着,一会儿这头驴就安静了下来,人们原以为井中的驴子已被泥土覆盖而死去,于是农夫便探头朝井下望去,出现在眼前的现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到驴子身上时,它就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在泥土上面„„这样,很快这头驴子便上升到井口,枯井填了,驴子也随之得救了!

评析: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生活中不总是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风雨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但那往往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如同材料中驴子的情况一样,在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时而也会陷入枯井,被各种各样的“泥土”倾倒在身上,面对这种境遇,不同的人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急躁、烦闷、不安、怨天尤人,其结果只能是被落下的“泥土”所覆盖,成为挫折的俘虏;另一种人,则是挫而不折,乐观向上,轻轻地掸去落在身上的“泥土”,开拓进取,并从中炼就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盲人提灯笼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是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吗?”

评析:

“予人方便,自己也方便。”盲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其实奉献爱心,去爱每一个人,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事。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束花都可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同时也美丽了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我们心里要时刻装着别人。只有我们慷慨地付出,才会有惊喜的收获。有时,成功就是我们不经意间付出的回报。

第四篇: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一则材料的运用

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国的国情”——我国发展不平衡时,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原打算按照教材的陈述“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较发达,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偶尔在杂志上读到《外国人眼里的“三个中国”》一篇短文,我就巧妙引用它来说明这种状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个:外国人初次来中国,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他们看到的是: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

第二个:外国人到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第三个:外国人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过生活,对农村有较深认识。他们看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读完短文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

学生答: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

我又设问:从这则短文中你感悟到什么?

学生答:中国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考: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学生说是历史的原因,有的说是地理位置的原因,有的说是交通的问题„„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加以肯定。

【教学反思】“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学习,多积累,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第五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胡颖

法律常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中考内容的一部分,它有有趣的一面也有枯燥难懂的一面,特别是各种权利的区分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权利面前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我在“生命和健康的权利”一课的教学程序上做了精心的安排。

首先人身权利作为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又包含很多权利,内容繁多又复杂,而且有很多权利要在后几课才讲到,单凭老师讲解恐怕学生会一头雾水,于是,我让学生自己仔细阅读第25页相关链接内容,琢磨着自己画出一份知识构建图,然后自己讲解。这下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有的画的是方框图,有的是圆形图等等,学生们边做着边研究着,有的还向我请教着,我也积极指导,对于画得好的、对的,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讲解,同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热情很高,讲解不对的我及时予以纠正,结合知识构建图,学生对人格权、身份权包括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及时提问,解决不懂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一些侵权行为,学生很感兴趣,总是问这问那,“老师,搜身是侵犯隐私权吗?”“老师,我妈妈看我日记侵权吗?”“老师,两个人起同一个名字是侵犯姓名权吗?”“老师,他打我脸是侵犯肖像权吗?……”许多问题让你忍俊不禁,判断的大多数又都存在各项权利混淆现象,我也不失时机的略作解释,同时渗透一些下一课时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属于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但并不讲透,留下悬念,让学生有探索更多法律知识的渴望,同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接着,教材安排先讲人身自由权后讲生命健康权,而我做了调整,先给学生讲解了作为人身权的首要权利的生命健康权,以加深学生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及其首要地位的认识,然后才讲解作为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先决条件的人身自由权,同时让学生自己结合书中案例及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侵犯人身自由权的三种侵权行为: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的表现,并进一步探讨了被侵权后该如何维权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争着讲发生在社会上的一些实例,我也适时点拨,及时总结。在讲的过程中“搜身是否是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还没有讲到隐私权,我又对隐私权略作了一下解释,并提示学生后几课会讲到,回家可以先预习一下,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而且又激发了一下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收效很好,看,还没下课就有几个学生急着翻看下几页教材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完成的也不错,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生命健康权是人身权的首要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各种权利的基础,而人身自由权则是享有其他各种权利的先决条件,并能将这两种权利的侵权行为准确的对号入座。看来,精心的备课换来的不只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学生学习的热情,师生的身心愉悦,课堂的轻松融洽,最主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扎实掌握。课堂教学的适当调整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经常注意到这一点。

上一篇: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下一篇:安全部安全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