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要创新

2024-05-13

数学课堂教学要创新(精选十篇)

数学课堂教学要创新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创新思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语) 因此, 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启发思维状态, 如在求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 (如图) , 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画有如图的纸。

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 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10×6=30 (平方厘米) 。此时, 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说:“不对”“不能求”;也有点学生赞同说:“对的”“可以求”。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矛盾开始被揭示, 接着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辩。通过争辩, 一致认为此题的解题条件不具备, 不能解。争论刚结束, 我接着又提出以BD为高怎样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问题进一步深入, 学生认为应该求出与BD相垂直的AC的长度, 学生动手量出AC是12厘米并求出面积是36平方厘米。到此我又把问题转向如何运用已知条件BC求面积呢?再次展开讨论, 有的认为“高没有, 怎么求?”我立即抓住这一与众不同的方案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了用三角形的面积×2÷10就能求出BC上的高, 也可以用方程12×6÷2=10x÷2求出高等多种解法。这堂课由于多方设计, 课内进一步引入,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绪中, 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激励求异思维,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 敢于标新立异,

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1. 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不断的创设情境, 借助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以下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 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各抒己见, 阐明解题步骤及算理, 罗列以下几种方法:

(1) (列方程解)

解:设白兔有x只

(2) (分数除法解)

(3) (归一法解)

白兔:18÷ (1+5) ×5

黑兔:18÷ (1+5)

(4) 按比例分配

黑兔:

白兔:

以此, 让学生在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中, 使创新性思维得到发展。

2.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造思维

好奇心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 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题多问就是通过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来培养创造思维。

例如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 用去35, _____________?

题目一出示, 教师提问完成这道题可提出哪些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活跃, 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也纷纷举手发言。

(1) 用去了多少吨?

(2) 剩下几分之几?

(3) 剩下多少吨

(4) 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

(5) 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吨?

……

3. 设计多余条件开放题培养创造思维

多余条件开放题是在一道应用题中, 题目有多余的已知条件, 这种题目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 在审题中摄取必要条件, 创造性地运用有用的信息条件去解决现有的问题。

例如:

(1) 果园里有桃树120棵。苹果树100棵, 是果园果树的五分之二, 果园有果树多少棵?

(2) 某修路队修一条长1000米的公路, 前6天修了五分之二, 剩下的要多少天?

教学中, 这种长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不断获得顿悟, 使学生思维在“发散”———“聚合”多次循环反复螺旋上升过程中, 产生不拘一格的创造性。

三、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正是借助超越时空的想象创造了名扬世界的相对论, 牛顿根据苹果落地大胆想象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 制订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 可以说想象推动了创造, 创造得益于想象。教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各种密切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 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行分析推理,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如下线段图,

问:同学们从线段图中, 你想到了什么?这时, 学生根据线段图中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联想到:

(1) 这项工程是单位“1”的量。

(2) 根据剩下的五分之二, 可知已完成了

(3) 完成的是剩下的

(4) 剩下的是完成的

(5) 已完成的比剩下的多

(6) 剩下的比完成的少

……

如果这项工程给出具体的量就可以求出相应的数量。这种联想不但使学生灵活理解分数的意义, 而且又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某一条件的内涵———不再是一个点, 而是一个系统的“环”, 想象应用在教学中, 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十分广阔、灵活,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融会贯通, 达到了开发学生智力, 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目的。

高东冉作文教学要关注创新 篇2

新密市平陌镇牛岭小学 高东冉

学生的一篇习作,在语言的运用、构段方式、主题思想等基本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还具有新颖独特、有创意、与众不同的特征,这篇习作就很容易得高分,这是语文老师都有的体验。因为作文最忌讳和别人雷同,那样会给老师留下抄袭的印象,结果会吃亏很多。尤其是评奖作文。我经常参加市级的学生作文评奖工作,在这方面的体会很深。所以,我认为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换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今天可能是在进行习作训练,无所谓重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将来是要会面向社会和公众的,那时候,不管是发言稿、经验总结、工作报告、书信来往,甚至是创作等等,都是要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的,那就必须要具有新的视觉,给公众以新的观点,否则,你的讲话没人去听,你的报告没人去看,你的创作没人认可。所以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呢?

一、习作训练要走向开放的社会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不能只是圈定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也不能只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因此,教师确实需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观工厂,采访人物,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印象,寻找习作的灵感,这样就会“言之有物”,学生有话说,也才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自然学生也会更喜欢作文。比如: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环保,通过习作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呼吁;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丰富的原野气息,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等等题材,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不管怎么说,习作训练只有定位走向开放的社会,那才可能丰富多彩而更具有活力。

二、作文题材要围绕生活的热点进行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作文题材,如记一个熟悉的人,记一次活动或写谁勤奋成才的一类题材普遍不感兴趣,而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近的题材,如班级里的一件趣事、我的成长烦恼、我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社会趣闻、网络流行等,觉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有感需要抒发。同时,学生对一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题材以及科幻题材,如环境保护、热点话题、我的家庭、长大后的我、克隆、网络„„,兴趣都很浓。因此,教师在选择作文题材时,应注意多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热点,让学生习作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成为记录着他们生活印迹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把自己的优秀习作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欣赏交流,使之具有成功感和幸福感。处于幸福之中的人是不会感觉到疲倦的,是激情洋溢的,是会出现灵感的。

三、语文教学围绕习作的好习惯多引导

1、大量进行阅读。通过不断地阅读,进行积累。阅读的过程既是吸纳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发联想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的精神会被引入一个审美的想象空间,他们在品评和欣赏中升华着自己的道德水准,提高着自己的文化功底,同时会更有效地激发着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作文起来也就不会费力费神了。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写作的生活基础。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文章细节会写真写活。所以语文教师平时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老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捕捉习作的素材,并指导学生简单扼要的记录观察所得。最好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易于携带的小观察记录本。随手而记,随心而写,自由自在,不作为必须,只是一个习惯。

3、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做记录不仅可弥补记忆上的欠缺,最主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再说,记录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记录后,要提醒学生经常翻看,经常进行再思考,并把思考的记忆随手写下来,珍藏这些瞬间的灵感。进而为再创作做好铺垫。

4、多练笔这是写作必需的过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谚语,也适用于学生的写作。学习是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不断运用的过程,习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练,反复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正所谓“熟能生巧”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记多写,养成习惯,并要经常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向一些学生报刊杂志投稿,以此检验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继续发展。

四、指导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习作提倡面批面改。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针对优缺点进行详实具体的指导,其效果实不言而喻得。虽然很费功夫和时间,但从长远看是值得的,尤其是对那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

2、指导要“因材施教”,个性指导。无论写得好的学生,还是写作困难的学生,都要让他们在原有程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要让学生能“够一够,摘桃子”,使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这对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非常重要,教师绝不可以忽视。

3、教师在讲评时要关注有创新的习作。逐步把创新意识提到较高的位置,给具有创新思维的作文加高分,充分肯定,并指导学生具体赏析创新之处,这样成了习惯以后,学生作文才不会人云亦云,而会做到追求独到新颖。教师对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习作要认真讲评,耐心辅导,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文章中的“亮点”“新点”。

4、多激励。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参与习作的热情。刚开始一定不要求全责备,哪怕一个题目起得好,一个标点用得漂亮,一句话有文采„„都要及时肯定并表扬鼓励。“一个人只有喜欢,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只有让学生不畏惧作文,并喜欢写,这才有了好的开始。喜欢的结果就是热爱,就是执着,就是一往无前。到那时候,我们就只需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了。

数学课堂教学要创新 篇3

一、营造自主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参与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以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鼓励标新立异,增强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打破常规,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一种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引导主动参与,发展创新思维

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的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信息来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的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型题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善于向多方向、多角度衍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内在探索,培养创新品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产生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善于在不同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去探索、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7+7+7+6+7+7+7=?”的题目。学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解法,有的用7×6+6,有的用7×7-1,有的想出7×6+6=8×6的方法。第二种解法具有创造性成份,把“6”看作“7-1”。第三种解法把“6”分配到六个“7”中,使之成为六个“8”,更具创造性。由此可见,“多练出技巧,多想出智慧”注重学生的内在探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

五、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有趣规律的迷人魅力,单纯从数学课本中学生是很难领略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话动,拓展书本知识。叶圣陶说得好:“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用摆圆片试验想到只可以锯4块。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评。鼓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就会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 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才不会受制于书面知识的禁锢, 才会主动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才能在其今后的人生中有所成就。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平台,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只要有了创新的欲望, 学生就会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手段和过程比较单调, 对书本知识的讲解也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反复单调地练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都是被动填鸭式的, 这使得学生的大脑成了数学知识的容器, 而不是用来思考问题。这种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们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的速度也更快, 同时也更善于应用这些知识, 在头脑中的记忆也能保持得更长久。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 发现都是一种乐趣。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用“再创造”的方式, 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 做好创新引导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创新。首先, 创设创新情境, 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新发现和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不能不理睬甚至一味抹杀, 否则下次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 有话也不想说。要依据具体情况多鼓励表扬,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励学生探索创新。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自己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适时鼓励指引,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探索创新的快乐。最后, 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从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重视手脑并用, 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往往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成为问题情境, 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 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动手操作活动既能让学生的眼、手、脑、口多种器官协调活动, 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 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试想, 若不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而只是展开想象, 大概很难有所创新。另外, 多种形式的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知识宣传等, 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社会生活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和相互启发, 对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并解决, 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数学思维, 夯实创新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 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是人智力的核心, 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 善于应变, 敢于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意义上, 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如果不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很难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人的感知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 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 更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 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 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 以丰富深化感知, 发散思维。

五、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挖掘一切积极因素, 创建最佳的课堂结构,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跳出以往传统教学的窠臼, 积极创新,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语言 篇5

关键词:文字障碍 运用意识 图形语言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数学语言是传授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的工具。心理学的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实践都已表明,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是初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转变,实现从算术学向代数学、几何学飞跃。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要迈上一个台阶。语言能力的强弱,将影响这一过程的长短。数学是思维严谨的科学,精妙的数学思维包含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之中,很难想象有离开了数学语言而传播数学思想的教育方式。

在初一的开始阶段,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中的数学语言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学习中由此而生成的障碍会接踵而至。例如以下的一些情形。

1.对数学语言中的常用的词汇不明其意,形成文字障碍。如在代数的学习中,学生对“相互依存”、“对应关系”、“一一对应”、“互为”等词汇的意义不理解。当这些词在引出概念的铺垫性陈述过程中出现时,学生因为不能清楚这些词的含义,所以不能清晰的掌握概念的意义。

2.对逻辑关系词不懂其用,形成表达障碍。不熟悉“如果……那么……”、“若……则……”、“因为……所以……”等逻辑格式,不会用它们陈述命题。

3.在教学中接触到新形式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后,不是积极的去用,而是采取回避或排斥的态度。如学生在叙述一些问题时较喜欢选择“a是负数”、“b是非负数”这样的说法,而不用“a<0”、“b≥0”的表达形式。数学教育过程中,语言环节的薄弱,将牵制学生向前发展的进度。

首先,语言会对课堂教学过程设制障碍,学生对某些词汇的意义模糊,对某种表述方式陌生,有时会阻塞教与学信息的通道。例如,教师在讲课中嘴里说着负数,而在黑板写出“a<0”的形式,有的学生觉得莫名其妙;教师讲,“甲、乙二人同向行驶时,……”而学生却无法区分,“同向”和“相向”的关系,那么在这时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还能正常进行吗?

其次,语言的欠缺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有听不懂,说不出,做不出的经历,就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有了,内动力自然就不足了。只有在熟练应用数学语言的前提下,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语言是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是在中学初期实现飞跃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初期阶段有必要加强数学的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运用意识

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注重揭示解题方法和得出结果,同时也要从应用数学语言的角度去找原因。

例:解关于x的方程mx=n.

刚接触方程不久的学生,解字母系数方程是有难度的,从语言应用、转化的角度考虑,可能有的学生找不出谁是方程中的未知数?学生不能理解条件中“关于x的方程”的含义,不能完成从“关于x的方程”到“x就是未知数”的转化。

二、增添课堂语言的趣味性,通俗性

数学语言中的术语,往往是抽象、难懂的,有时候只从数学的.内容中作解释,并不能增加这些术语或概念在学生意识中的清晰度。数学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有密切的联系,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会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数学课上学生的口语能力

数学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说,即口语表达;二是写,即书面表达。一般情况下,书面表达会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得到培养。而口语表达的能力通常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所以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的能力相对较弱。殊不知把一个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的说出来,也是运用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快使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步伐

从最简单的字母表示数开始,从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开始,不断向学生展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具有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做不同语言的互译练习,例如a是负数与a<0,a、b互为相反数与a+b=0之间的互译。

试着用文字语言之外的方法完成解题过程,像负数比较大小的题目,除了可以用法则“绝对值大的负数小,绝对值小的负数大”进行比较,还可以借助于数轴,用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来比较。在教学中不同的语言形式用的多、练的多,学生由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过渡的时间就会缩短。

数学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篇6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变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其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拓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材,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像;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变、勇于创新的气魄,从而引领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数学课堂教学要创新 篇7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缩短心理距离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育理论,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配角, 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听众,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从知识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 融入到学生中间, 同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尊重学生的爱好, 保留学生的空间, 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角色处于随时的动态变化之中,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2. 培养兴趣, 激发灵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思维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适度, 可激发学生认知矛盾, 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提出疑问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妥善处理好学生心中的疑问为突破口, 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 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以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 等等, 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 (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 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 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驱使他们创新, 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 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 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 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 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 既需要智力的参与, 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 如热爱、美感、羡慕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 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3. 抓住关键因素, 营造探求氛围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不断改进教法, 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 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上来.教学实践中要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 重视知识的探讨与交流活动, 重视模糊知识点的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边关系时, 完全是学生独立动手测量、动脑思考, 发现规律, 作出总结的类似这样的活动很多, 只要教师善于利用, 长期坚持, 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 营造环境, 激发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的环境一向被认为是死板的、枯燥的, 学生常常处于单纯的、机械的操作中, 这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极为不利.通过数学教学改革, 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 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归纳的机会,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

例如:把一根直径d=400 mm的圆木加工成矩形截面的柱子, 怎样的锯法可使废弃的木料最少?

思考:要使废弃的木料最少, 就要使柱子的面积最大,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求已知圆的内接矩形面积最大.因为这个问题是发生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事, 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是符合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的, 也是最感兴趣的, 所以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和发展

教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应改变教师只是单一的“裁判员”角色, 而让学生集体讨论, 对问题逐步澄清, 这样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和责任心, 才能发现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5. 采用激励评价, 关注个体发展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根据学生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 利用小组合作, 创设不同的机会,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 让每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时期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多给一点赞扬和鼓励, 使学生看见自己成功的希望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摘要: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 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教师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 营造探究的兴趣、创新的氛围, 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尽力展示出来, 创新的目的就能较好的完成.

初三数学复习要注重探究与创新 篇8

一、理解概念, 加强训练

理解概念是解题的基础, 复习时要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概念系统化, 并注意概念在各部分知识中正确运用。中考试题中有许多考查概念的基本运算题, 只要对基本概念理解正确, 应用熟练, 就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例1: (07江西省中考题) 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 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 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

方案1: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2: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3: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 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 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 根据 (1) 中的结果, 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解: (1) 方案1最后得分:

方案2最后得分: (7.0+7.8+3×8+3×8.4) =8;

方案3最后得分:8;

方案4最后得分:8或8.4。

(2) 因为方案1中的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所以方案1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因为方案4中的众数有两个, 众数失去了实际意义, 所以方案4也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

二、紧扣教材, 注重变化

有的学生掌握知识比较死板, 不能灵活应用, 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为了让学生透彻掌握基本概念、定理公式, 提高应用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变式训练。

例2: (06泰州市中考题) 已知:∠MAN=30°, O为边AN上一点, 以O为圆心, 2为半径作⊙O, 交AN于D, E两点, 设AD=x。

(1) 如图 (1) , 当x取何值时, ⊙O与AM相切;

(2) 如图 (2) , 当x为何值时, ⊙O与AM相交于B, C两点, 且∠BOC=90°。

解: (1) 在图 (1) 中, 当⊙O与AM相切时, 设切点为F。

连结OF, 则OF⊥AM。

∵在Rt△AOF中, ∠MAN=30°,

∴当x=2时, ⊙O与AM相切。

(2) 在图 (2) 中, 过点O作OH⊥BC于H。

当∠BOC=90°时, △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Rt△AHO中, ∠A=30°,

∴当时, ⊙O与AM相交于B, C两点, 且∠BOC=90°。

本题在条件与结论问题上, 将结论反过来当条件使用, 利用了圆的切线性质和垂径定理, 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 使问题得以求解。

三、探究创新, 培养能力

数学复习过程中,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抓好双基的同时, 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题型。解数学综合题一般可分为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探求解题思路, 正确解答几个步骤。解数学综合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是解数学综合题的灵魂, 要善于总结解数学综合题中所隐含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 要结合实际问题加以领会与掌握, 这是解综合问题的关键。

例3 (07上海市中考) 如图,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 函数 (x>0, m是常数) 的图象经过A (1, 4) , B (a, b) , 其中a>1。过点A作x轴垂线, 垂足为C, 过点B作y轴垂线, 垂足为D, 连结AD, DC, CB。

(1) 若△ABD的面积为4, 求点B的坐标;

(2) 求证:DC∥AB;

(3) 当AD=BC时, 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

(1) 解:Q函数 (x>0, m是常数) 图象经过A (1, 4) ,

∴m=4。

设BD, AC交于点E, 据题意, 可得B点的坐标为

∵a>1,

得a=3。

∴点B的坐标为

(2) 证明:据题意, 点C的坐标为 (1, 0) , DE=1,

(3) 解:∵DC∥AB

∴当AD=BC时, 有两种情况:

(1) 当AD∥BC时, 四边形ADCB是平行四边形,

∴a-1=1, 得a=2。

点B的坐标是 (2, 2) 。

设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把点A, B的坐标代入,

∴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是y=-2x+6。

(2) 当AD与BC所在直线不平行时, 四边形ADCB是等腰梯形,

则BD=AC

∴a=4

∴点B的坐标是 (4, 1) 。

设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把点A, B的坐标代入,

∴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是y=-x+5。

综上所述, 所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是y=-2x+6或y=-x+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不要” 篇9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时间, 给学生问题, 给学生悬念, 给学生机会, 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三不要”。

一不要讲解得太详细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 但是, 教学效果却又不尽如人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老师如果教学面面俱到, 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用“嘴”在“生吃”知识, 而不是用脑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下去, 学生的心智便会越来越处于疏懒的状态, 养成依赖的心理。如果老师的教造成了学生不想学,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 老师如果在教学时将知识像剥柚子一样, 一层一层地撕开, 喂给学生, 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反, 如果在教学中, 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悬念或有意的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 反而会使学生去多问几个为什么, 激起他们求知欲。

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发展状况, 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 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 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 弄清了重点, 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 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这种探究学习具有集体、合作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任务, 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神秘感,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搭建学生相互帮助、自主学习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勇于探索实践, 并在实践中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品尝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 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 使课堂成为老师的“满堂灌”。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最佳思维状态约为15分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时间后, 有意识的停顿, 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 这样把握时间, 课堂气氛活跃, 效率高。

另外, 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就必须更多地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勤于思考。老师要善于经常性, 又能恰到好处地置疑设问。通过设疑引趣, 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提问, 不断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 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 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不要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代替板书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内就加以解决。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等特点。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将内容出现在大屏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但是, 现代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教师利用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 学生眼睛盯着屏幕, 嘴里忙着应答, 表面看到课堂气氛紧张热烈, 而实际忽略了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 也同样起不到教育效果,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 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更具有优势, 但是黑板在教师的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其实, 富有艺术的板书, 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 是教学内容的“屏幕”, 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 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 力求以最少量的字或符号反映出最深刻的内容, 起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作用, 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发新的问题和疑惑的效果, 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的联想和思索。

英语会话教学要创新 篇10

一、建立会话表演小组,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将全班按四至五人分成若干个会话表演小组,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老师讲解会话表演中的规则和要求。

每节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需要安排2~3个小组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会话表演活动。每小组表演后, 带领全班学生给予掌声鼓励。教师公正地评判出每小组的得分情况。当全班小组表演完以后, 依照每小组的得分情况选出前三名。此活动具有竞争性。前两年我带一个初一起始班,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本上的范文学好、学透, 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进行会话表演。刚开始, 胆怯的学生不敢开口, 而表现欲极强、富有竞争意识的学生却跃跃欲试。我对这些学生采取的态度是少挑毛病多指导, 对于不敢开口的学生, 耐心开导, 多鼓励, 多做示范。在课堂上,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慎重处理, 在交际中不要过于纠缠一些细小的语法错误, 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多赞扬学生取得的进步,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兴趣, 激起求知欲

要想做好一件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感染学生,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老师的信任, 真正做到“信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落实到实处还要靠大量的口语活动, 在此老师要像导演一样为学生创设大量的口语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合作, 锻炼听说交际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说话, 也喜欢玩耍, 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本能愿望, 老师应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话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注重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英语教师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多说多练的英语习惯, 使其会话能力随之提高。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想象的情景中, 并主动参与到课文内容中来, 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激发其创造欲望, 形成创新意识。

四、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对话内容由浅入深, 学生的对话能力有了提高。这时, 我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对话。因为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基础, 所以, 做起来很容易。例如, 教新教材第一册第34课时, 学生学习句型“This is Lucy and t hi s i s Li ly.”他们便编出这样一段对话:

A:Hello!Li ng Li ng.

B:Hello!Mei Mei.How ar e you?

A:I'm f i ne.Thank you.And you?

B:I'm OK.Who's she?

A:Oh, I'm sor r y.Thi s i s my good f r i end Ji a Ji a.Ji a Ji a, t hi s i s my f r i end Li ng Li ng.

C:How do you do?Li ng Li ng.Ni ce t o meet you!

B:How do you do?Jia Jia.Nice to meet you, too!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他们动手制作教具, 绘制挂图。在教Two Farms一课时, 学生绘制了两幅描述Chinese Farm和两幅描述Amer i can Far m的挂图, 在图中, 他们大胆地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学生根据图Ret ell Two Farms, 使我们的英语课上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五、综合训练,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在训练学生会话时, 不可忽视学生的听力训练, 因为听说不分家。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课堂上要多放录音, 让他们依靠听力掌握新的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说及会话, 能从上下文中理解, 以汲取一些新的语言材料。

教师在课堂内还要经常给学生做示范朗读, 帮助学生较快地熟记所学内容。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听要静心, 记要用心, 模仿要专心。并且还要求学生做到:轻声跟读, 大声朗读, 背诵复述, 会话表演。另外, 开展课外对话活动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上一篇:软件接口技术下一篇:英语专业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