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以课本为本

2024-05-06

数学教学要以课本为本(精选五篇)

数学教学要以课本为本 篇1

1) 立足课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如数形结合, 化归的思想方法, 配方法, 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将作为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方法是随着中学教材渐进传播的, 它渗透在各章节知识讲授过程中, 因此数学教学要立足课本, 让学生领悟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

2) 课本是教本, 更是学本。教学不只是通过教使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会学。只有学生会学习, 会思维, 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3) 纵观十余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 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试题, 不难发现其共性:

(1) 以纲为纲, 立足课本。既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又以现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 全面考查学生听学的内容, 从有理数, 实数, 代数式, 二次根式的概念到运算;从方程, 方程组到不等式, 不等组的变形求解;从函数的概念, 图象, 性质到解析式。试题容量大、覆盖面积广, 覆盖了整个初中数学课本的基本知识点, 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 技能和能力。

(2) 保持稳定, 稳中有变。细心对比各省相邻年份的试卷, 发现命题保持平稳。只有平稳, 指导中学数学才有所遵循, 教师才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教学。但每年的试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稳中有变。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学, 有利于教师开动脑筋, 教活学生。

4) 从试题来源上讲, 各省中招试题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

(1) 课本原题。任抽某年某省的一份试卷, 你会发现:试卷中课本的例题, 练习题, 习题中的原题占有一定的份量。以湖南长沙2008中考数学试题为例:湖南长沙2008年中考数学试题共26个题, 其中有12道题是课本中的原题。

(2) 改造题。中招数学试题中有一部分是根据某些成题修改而成的, 而这些原题又多数来源于课本。改造题一般是把原题的意思或叙述方法改变, 有的把原题的条件和结论加以改变, 有的变换字母, 变换数字, 变换图形等。无论如何改变, 这类题目多数在课本上找得到它的原型。

(3) 自编题。中招数学试题有一部分是自编题。自编题仍以课本的题型为基础, 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如山西省2008年中考数学试题第26题要求学生在动态中分析问题, 利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这些试题的内容虽在课本之外, 但其根本却在课本之内, 考生只要认真思考分析, 是不难得出正确解答的。从以上分析的试题来源上看, 数学教学要立足课本。

5) 从历年考试大纲看, 各地中考题由易到难的比例一般为7∶2∶1。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拿下了中档及以下难度的题目, 即便难题不会做, 也能拿到近90%的分数, 得分接近108分 (总分120分) 。

6) 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发展个性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即使从义务教材“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特色讲, 仍要立足课本, 以本为本, 挖掘课本知识,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其各有所获。

立足课本绝不是按教材编排顺序直叙课本内容, 让学生机械记忆定理、法则、公式等。若是照本宣科, 只能导致大多数同学一知半解, 少数学习较好的同学机械模仿, 只具有举一之功, 而无反三之力。

二、教学如何立足课本

首先, 认真学好数学教学大纲,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教师必须加大备课投入, 钻研吃透教材, 理解编者意图, 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侧重课本知识的再挖掘, 注重知识的延伸、迁移, 使学生养成多向思维习惯, 以开拓知识的新领域。

另外, 教学过程设计, 要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在授课中, 教师要讲疑点、难点、模糊点, 讲到点子上, 讲到要害处, 要点燃学生的智慧灯, 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变给学生送真理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再次, 教学要督促学生细细品味课本, 特别是课本中各章节的概念、公式、定理、重点例题、习题, 重视课本中图表的使用。复习时一定不能抛开课本, 尤其是第一轮复习, 要通读一遍课本, 包括所有的边边角角。即使到第三轮冲刺阶段, 仍要回归课本。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以课本为本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体现了双基教学的要求, 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 教师应根据数学课本本身的特点, 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教学以课本为本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体现了双基教学的要求, 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要以学为本论文 篇2

教学的作用,是助学,而不是替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对我们的国家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而教育的目的,绝大部分由教学来实现。但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而不是“非教无以广才”,他老人家分明知道,你教出龙叫唤来,他不听,那也是白费。所以,教学教学,虽然教在头前儿,但学是根本。我们早就听说过,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都是教学要以学为本的意思。

那么教师的助学助的是什么,那就是学习方法,——这个所谓的学习方法,其中很大的组成部分,是调整心态的方法,可以叫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所以有人说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方法,所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认为,然也!

教师好比园丁,学生好比禾苗,园丁手艺再高,也只是适时地施肥、光照、浇水,只是助一臂之力而已,最后长出的是什么,那是“品种”问题而不是栽培问题。与禾苗有区别的是,人,是智慧动物,所谓“品种”,就是最后能成什么才,后天的努力——他自己的方向性,即追求的目标或理想起很大作用。

就具体的某个教师而言,无论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学生而言,都是某个时期的某一部分知识的来源而已。现在这个社会,完全可以叫信息社会,包括知识在内的信息,如潮涌动,瞬息万变,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这个大潮的潮头兵,一手遮天的机会一刻都没有。同时,我们所教授的这些基础知识,到底对一个人的未来帮助有多大,——我指的是物理,这个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没有答案。我看到,那么多物理知识匮乏的人,工作起来十分优秀,前程一片光明。除了高考,物理知识本身的意义可能真的不大。或者说,学了也忘,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基础知识就是有意义,也是要不断地及时地重学才够用。——总之,知识没有一劳永逸、一步到位。

我的意思是:基础知识本身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意义不是很大。但,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却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的任务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啊,我们的老师的老师早就告诉过我们了。

比如物理中的解题方法:读出条件(其中关键的是过程分析)→找到物理量间的关系即对应规律,也就是公式→列出公式→代入量化条件即所给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求解。读条件的过程,需要语文工夫加思维能力;找公式的过程,是物理功夫;代数求解过程,需要数学功夫。要说,物理老师应该很好当,因为一个物理题的解决,需要物理知识本身的地方占的比重很小。恰恰就是这不能完全“自给”的问题,要了物理科的命:语文没学好,——话里的意思看不出来,话外的意思更无从体会,于是找不到条件。就是会分析过程,也表达不清;好容易找到公式了,代入数值,解又错了,数学不过关!对于有方向的量的运算求解,几何当中的边角关系都找不着,那离物理题不就还有好几里地呢嘛!你说我们教物理的,还得教语文和数学!结果物理老师成了全才了,可学生呢?眼巴巴,木呆呆!一科都费劲,三科一起来,拿了这棒掉那棒儿——熊瞎子劈苞米嘛!

因此,我对学生说:物理不会,不必着急。回去先学语文,再学数学,这两科学好了再来学物理,容易大了。

总之,要学好,钥匙在学生手里。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堂,成绩却是天壤之别,原因不是学生自己的学是什么?学习的关键在学生,这是清楚无疑义的事实,去衡水中学学习、去省实验听课等等,我们都不难看到,说他们的老师水平比我们的老师低不必要,但不比我们高是事实,而效果大相径庭,这还用继续下力气来论述,这是在说明成绩好的关键是学生的学吗?所以那些盲目补课的人,本人和家长都是怎么想的,我真搞不懂。——这是题外话。

因此,要提高成绩,要学好,得在学生——“品种”那个地方下工夫和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的,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使劲儿教给他什么知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几乎没一个笨的,这个,当过老师的人,应该都有体会,特别是那些什么都不会的男生。你看他答题费劲,干点别的,灵通着呢。聪明的脑袋却学不好书本知识,原因只有一个,不学!所以,让他会的办法,不是一个劲儿“尅”老师,你好好教、再好好教、再再好好教,他们那边门都关上了,你这边只顾一个劲儿往里仍,不白仍吗?老师的工作,也好比为学生烹制知识食粮,再好吃的东西,也有人不爱吃,何况,我们的有些书本知识实在是难以下咽啊!所以,得让孩子们决定来吃,——想办法让他们认识到吃的必要,想办法让他们产生饥饿感——想办法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为自己的人生储蓄而不是逃避躲闪,在别的事情上花费时间的人生模式上来。做这个工作,需要学校领导真正敢于承担责任,真正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认识到,这样的工作才是真地为我们的孩子好、为我们的祖国尽忠心,可以说这样的工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作为。

那么聪明的学生们关上自己智慧的大门的原因是什么呢?上面说的孩子,基本上是没养成学习习惯的,从小就放任的,一看就能看出聪明伶俐的;还有一些孩子,初中以前成绩不错,到高中,一下子掉下来了,这部分孩子看上去多半闷闷的,很听话,有人因此以为他们不聪明,其实不是。这部分孩子,多半属于一开始没适应高中学习模式,——高中的知识密度要高出初中以前很多,他一开始没调整过来,又由于这样那样的现实事体,而不是得到及时的辅助和扶助,渐渐的跟不上,慢慢地就认同了,放弃了。那些高考成绩突出的孩子,说到自己学习经验的时候,常常会说到进入高中,甚至在初中的某个时期或某科曾经得到过及时的帮助,克服困难期,才进入顺畅学习状态的。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原因不会就这两样,有的,是长期就这么不如意的学习状态,所谓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的,是突发的,比如遇到了什么意外事件……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管成绩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每个孩子,都愿意都喜欢把自己的成绩搞好——好的还要更好。这一点,正是我们教学双方的基点。从这一点出发,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我们的学校,一定能找到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我们教育的具体部门即学校,应该相当于一个有较高境界的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高人,应该起码清楚诗的功夫在诗外的简单道理,并有底气、有魄力、有自信,沉住气,下功夫,做真工作,而不是像个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小市民,比别人好一点就心理平衡甚至趾高气昂,以为天下老子第一了而沾沾自喜,比不上别人就灰心丧气……全不去想我们一年又一年,到底为这个国家、为我们的孩子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能学校来做,凭老师个人,势单力微,基本无效。而且大环境拘拘于教而不是学,只有单个老师下力气解决那些千头万绪的心理问题,显然是螳臂当车啊,只有自己被碾压进而粉身碎骨的份儿!

如果帮助学生把心理调整到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在必学的决心和内心平和协调的状态,那有什么难题解不了——解不了这科还解不了那科?有什么高峰攀不上——蹬不上这座山不还有那座山吗?总有胜任而又喜欢的风景!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篇3

一、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的原因

1.由语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实践就是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这就是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好诠释。实践证明:长期训练阅读,就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任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的

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3.由语文的功能决定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给教师的建议》)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以读为本

1.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0万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广泛阅读。我认为,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程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放到课内来落实: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在课堂内落实好新教材中设置的“名著阅读”,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其中,阅读兴趣和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成自然。另外,贵在坚持,如果每天坚持读20分钟,就可读8000字。当然不能毫无目的的读,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读。要读有所获,读有所知,读出意义,读出情感,读到感悟。同时在刚开始培养广泛阅读习惯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下水阅读。所策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可操作性,都能落实到位。

2.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朗读、背诵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首先,要重视朗读。“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大声读,不能用默读代替朗读。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跃。同时大声朗读可以强迫学生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构思。这同样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要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尽量要求在课内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言短文要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初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坚持每天课前3分钟的朗读或背诵。教师要做到及时的检查和督促,是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的关键。

3.体验阅读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悲喜,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钱理群语)体验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快乐。

要落实“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叶圣陶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篇4

一、“多读”有助于小学生识字

许多语文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 有时是流于形式的读, 随便让学生默读、小组读、齐读等。这样学生的读书就会粗枝大叶, 不求甚解。结果, 对于那些生字或者看似认识实际又不认识的字, 学生不会去认真对待, 多数的学生会依着生字的偏旁硬读。鉴于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 我采用学生都来参与读文本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让他们一人一段, 甚至一人几句话来读, 并且要求他们读时不能添字、去字。孩子们一个个不甘落后, 生怕自己读得不够好, 用手指着字唯恐读错一处。这样, 那些生字就会被一一剔了出来, 然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找读音。因为有了自己的参与, 所以字的读音就牢牢记在心里, 这比起老师给他们说出读音的效果好多了。

二、“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文本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接受文本里的信息的过程, 而是积极、主动地从文本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 会接触到大量的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字句段篇。而这些都是静态的文字, 只有多读才能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鲜明的画面。

三、“多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所说的理解有两条:一是听老师讲解而“听懂”;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而“读懂”。众所周知, 在读懂的过程中, 既要动眼, 又要动耳, 还要动口, 信息进入大脑的渠道明显要比听懂所需的渠道多得多。因此, 无论是对加强记忆还是理解, “读懂”都会比“听懂”来得牢靠和深刻些。

四、“多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要通过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利用文本中的好“例子”, 授课时, 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句子、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尤其是通过反复朗读, 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生动地描绘场景, 从中领悟写法, 为以后的习作作铺垫。

总之, “多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手段, 教师要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读书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求自得,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这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摘要: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就说明书就是要读, 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 这样, 不理解的内容、意思自然就会明白。

教师评价要以教师为本 篇5

一、管理、技术、利益的僭越,导致教师评价出现诸多问题

从案例陈述的事实来看,在育红小学教师评价中,重视的是外在评价,通过外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外在评价的实施是通过借用管理、技术、利益等外部力量来推动,具体地说,就是用管理的统一性提高教师评价的有效性,用技术的精确性提高教师评价的准确性,用利益的敏感性增强教师评价的实施强度。

不可否认,管理者对评价的重视,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评价的高度关注,技术的准确性和利益的敏感性也会促进人们调整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管理、技术、利益的支持,学校教师评价就难以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问题是当我们过分依赖管理、技术、利益的力量时,就会造成管理、技术、利益的僭越,导致教师评价中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学校教师评价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教师评价目的的实现。

第一,学校管理者主导的教师评价,导致教师的被动和服从。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评价方案是学校管理者制定的,方案的改动也是校长提出的。教师无权参与评价方案的制定,教师是被评者,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管理者总是通过权力和提供资助控制着评价,决定着评价的范围和任务,决定着评价的报告对象”(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第二,量化评价成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数字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教师能不能获得优秀,关键是经过评定后得出的分数。数字具有“现实的”、“确定的”、“精确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评价提高信度,但同时也容易导致把复杂的教师评价简单化,造成教师评价效度降低。“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对教育而言,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会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第三,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奖惩,来扩大教师评价对教师的影响。评价对利益因素的重视,虽然增加了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关注,但也加大了教师评价的风险和敏感,容易导致利益至上,容易导致出现准评价和伪评价现象。“教育评价一旦功利化,教育评价的工具价值就会超越内在价值,促进入发展的价值追求就容易被忽视。人由此成为了计算和追逐欲望的工具,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品行,丧失了人的尊严。”

二、教师评价改革呼唤以教师为本

面对教师评价中所出现的问题,多数学校和校长只能是无奈和顺从,确实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不在学校,而是因为利益、技术、权力充斥社会生活,影响学校教育生活,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浸染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第一,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利益原则必然影响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在这些原则的影响下,人们想方设法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功利主义倾向容易滋生。第二,现代社会经历着从农业、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推动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享受的同时。也使人类对其产生崇拜,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相信借助科技的进步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相信人类在自然科学中找到的方法是人类获得真理的普遍方法,相信这种方法对学校教育评价的普适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数字變得越来越重要。第三,科层制管理是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科层制管理以权力为基础,具有严密、精确、专业化、权责分明等特点,科层制的出现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机构提供了有效和合乎经济运行的运行模式,体现了工具理性的本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政府施政理念,也逐渐成为社会主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主导理念的确立,必然对人们的价值判断产生根本影响,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也开始呼唤以人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起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出发,我们认为教师评价改革呼唤以教师为本。

三、教师评价实现以教师为本的建议

第一,让教师在自我评价中发展自己。首先,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与当前关于反思教师专业化的教育思潮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教师的自我评价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其次,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也符合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的工作性质基本上是独立工作,又是具有艺术性、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找准自身的问题,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教师走向成熟。第三,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生命维系和创生,教师的生命成长过程是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升华的过程。当然,由于教师自我评价是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很多人认为难以信赖其评价结果。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教师自我评价的实施,才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他们为教师自我评价提供信息,为教师自我评价提供纠正和合法性证明。

第二,倡导共同参与,重视共同建构。学校教师评价要走出由少数专家和管理者主导的局面,走向大家参与、共同建构的态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构,每一个独特的建构,都是共同建构的基础,没有每一个人的建构做探讨的基础,也就无所谓达成共同建构。共同建构正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意见表达,以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意见表达为基础,才容易成为大家的共识,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在共同建构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和个体的主动精神,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同时,个体间的平等协商、对话,各方参与者通过协商构筑起的更为精致、合理的新观念、新建构,能够有效地促进主体间共同进步。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评价实施过程中,不是不需要管理者和专家,而是更需要专家和管理者的智慧支持,但专家和管理者也只是教师评价中的一员。

上一篇:光波导技术下一篇:文化形态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