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05-24

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用14篇)

篇1: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篇2: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3: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 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 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 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 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思维越活越好, 思路越宽越好, 质疑越多越好, 方法越奇越好, 速度越快越好, 争论得越激烈越好, 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 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 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 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 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 积累知识,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 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 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 “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 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 学生的“会学”是升华, 是创新,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1) 引要奇异,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 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2) 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 容易受到启发, 创设学生勤于动脑, 富于想象的氛围; (4) 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 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 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1) 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 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 即求“会”,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2) 带着“为什么”去自学,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 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 即求同”,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 (3) 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 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 即求“新”, 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在教学练习中, 使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 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 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我的做法是: (1) 层次分明, 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 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 (2) 形式要新颖有趣, 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乐学善思; (3) 条件要发散多变, 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 需要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4) 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篇4: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顺利实现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在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中来。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精神的取得,通过说教、灌输待途径是绝不行的,而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

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造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②。新课程理念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③。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一练多用,培养学生思动结合地学

创造性的思维还体现在善于标新立异的构思和独树一帜的方法。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着眼点应放在引导探索各种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时段,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前提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探索出新的数学问题。四、强调应用,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5: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辨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编《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13× 11=、14 × 11=、15 × 11=、16× 11=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 6×2=12, 7×1=7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它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第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6: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担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捷。现在,我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如下: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优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角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引导过程中创造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一堂课中,老师请学生任意举一个数,老师能快速判断它能否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老师依然十分快速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的兴趣被高度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再往下进行的共同探究活动,就更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了。二,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怎样发生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了圆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促进他们去做一些稍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思维形式反常性,思维过程综合性,思维框架的开放性,思维成果有独创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评价性思维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如:高年级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2、2÷4、3÷6,提出这三个算式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十分容易得出结论,在讲述理由时教师主要让学生联想商不变的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以铺垫,教师又提出“三个算式”可以改写成什么形式?它们不相等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学生直观地看到三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因为除式相等,简单推理出三个分数相同,这种相等是不是真的成立呢?在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实物拼分,计算结果等方法验证了三个分数相等,这中间是否有类似于商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会在商不变的铺垫下得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规律是否应用于分数,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猜想的规律逐一验证。最后证明猜想正确。正式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在学生头脑中再清晰两个问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都有这样的规律?二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与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有没有区别?这样在浓缩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既让学生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又在不断的辨析中学到了知识,并使原有的知识体系得以发展。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类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物创造力。总之,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教师绝不暗示或替代;凡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只需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阳店镇中心小学杨赞鹏

篇7: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背景]:课改理念指出: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主动和能动作用,最终学会学习。研究内容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为目的,设计指导学生体验发现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化与拓展。研究意义是意在以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最终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景描述]:

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1)在⊙O上,任取三个点A、B、C,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O有什么关系?

(2)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二、概念学习与探究

1、概念学习

(1)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2)如图1,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2、探究

(1)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2)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3)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4)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5)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

(6)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口答)

 结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7)证明猜想

 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内接于⊙O.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ECD=∠A。

三、知识运用

1、尝试解疑

问题1:已知:如图3,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

求证:DB=DC。

问题2:如图4,⊙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O1交于点C, 与⊙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和⊙O1交于点E, 与⊙O2交于点F。

证明:CE∥DF

图4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CE∥DF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

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AB)

2、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已知∠A=50°,∠D-∠B=40°,求∠B、∠C、∠D的度数。

②如图5,AD是△ABC外角∠EAC的平分线,AD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交于点D,AC、BD相交于点P,问:你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

这一教学案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真实地反映了一堂数学课教学的一些情况。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2),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篇8: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结合教材内容, 创设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基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疑惑、解决疑难。让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大胆设想, 从而提高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 有意识地做一些新问题的情境创设, 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把他们带入问题的情境当中, 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 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大家能说出一位数, 老师就能说出它可被哪个数整除。”大家出于好奇心, 纷纷抢着说出自己的数字, 想以此与老师“对抗”, 当老师准确迅速地做出判断之后, 他们的好奇心瞬间就转化成了求知欲, 纷纷提问老师:“老师, 为什么您能说得又准又快呢?”大家都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 从而主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口算问题,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萌发。

二、引导学生运用转换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 认为解答某一类问题就一定要用某一种方法, 但是有时候, 如果我们用原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反而是比较麻烦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转换的方法, 换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可能会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例如, 某水果店原有桃子若干千克, 后来又运来一批桃子, 运来的桃子正好是原有桃子的一半, 第一天卖出了运来桃子的一半, 这时剩下的桃子比水果店原有的桃子多250千克, 问水果店原有桃子多少千克?

像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运用一般的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就显得比较麻烦, 而通过分析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份数”来解答。用“份数”方法解答此问题, 就很好避免了学生深陷难以理解的分数算式中, 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 又为学生开辟了解决问题的另一通道。像这样运用转换的方法, 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理的课堂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之一

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 而创新意识的加强与提高, 则是在课堂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在设计练习题时:一是通盘考虑, 全面照顾。既要设计出一些基础知识的巩固题, 还得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延伸题。二是形式多样, 丰富有趣。练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使他们乐于学习。三是练习题的条件要多设障碍和迂回, 使学生必须在经过一番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后才能够得到正确答案,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四是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篇9: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创设情境;质疑;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必经之路,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为小学生尽量多创设一些有效的情境。给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质疑,让学生们能够大胆地进行提问。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解疑。让小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为小学生讲解教学“应用题”时,需要为小学生建立一个宽松的教学情境,例如,“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学生们说喜欢,随后又说道:教室里面没有,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看到,老师便可把握时间说:我可以把它画给大家看,学生即刻有了兴趣,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棵大树,紧接着在树上画上了3只小鸟,又画了飞来了5只小鸟的图片,让学生们在兴趣浓厚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样既愉悦了课堂氛围,也能让学生们积极地发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以主题性教学为主,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

创新的前提需要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夠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就不需要加以阻挠,多鼓励学生能够有主见自我独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自我表现,增强自身的信心。让学生们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实现自身的标新立异,让学生成为课堂自主探讨、自主创新及发展的主人。

例如,在讲到“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了在一个长8米、宽6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2米宽的、3米宽的、6米宽的,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生各抒己见,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还可以展开自身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十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疑惑,便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良好开端。如何进行解疑是创新的一个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多鼓励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大胆质疑,多提出问题“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多提出一些创新型问题,让大家和教师一起探讨。并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给大家更多提问的机会,彻底改变以往提问权只在教师手里的现象,让学生们从教师手里得到更多的提问权利。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质疑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辩问题”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疑”对于培养创新意识有很强的必要性。再者,教师要对质疑的方式加以掌握分析,让学生们具备自己释疑的能力,要善于将问题抛给学生,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当今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需要在小学生阶段开始培养。学校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基地,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责。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小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领域中大胆地探索、敢于创新、力争做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黄满清.在学科学引导与参与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上饶日报,2009.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二小学)

篇10: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篇11: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问卷旨在了解你的一些基本学习情况,以便于我们在究之后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改进学习。所有的题目仅作为我们研究使用,不会和你们在校的学习成绩有任何联系。因此,请不要担心填写问卷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而且我们会对结果保密。请仔细阅读每个题目,然后如实地按照你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你认为在做“解决问题”时提出数学问题()A很难B 比较难C 比较容易D很容易

2你在数学课堂中经常提问吗?()

A经常

B偶尔

C不提

3你的问题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吗?()

A得到认同

B深入理解

C被忽略

4遇到不懂的,你敢于提问吗?()

A敢

B不敢

C放在课后

5针对给条件让自己提问题的应用题你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C一般

6你是否能积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

A能

B不能

C偶尔

7老师给你机会提问时,你怎样提问?()

A不加思考

B思考后提出

C听其他同学说

8你是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还是喜欢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解决?(A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

B喜欢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解决

C无所谓

9在课堂上,遇到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你会怎样?(A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B课后与老师私下交流解决

篇12: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对此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划、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创设新奇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有多重”时,我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我先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称体重)师: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们进行问题的交流。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盘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等。最后,我介绍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师: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进一步解释: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质量。)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我通过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创设情景,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探索。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应用题:“某厂6月份计划生产3930台机器,实际生产了4800台,平均每天多生产了多少台?”同学们的列式是4800÷30-3930÷30。我在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同,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互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答出了另一种解法:可以先求6月份实际生产的机器比计划生产多多少台,然后再平均到6月份的30天中,列式

是:(4800-3930)÷30。太好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呀!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高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三、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人人准备好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就追问:“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一对一对的数共6个面。在学生认识了相对面,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干脆剪下相对的面比一比等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利用可拆卸的教具进行验证,相对两个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想象。

篇13: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太强, 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 只有数学教师认真分析新教材的内容,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才能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下面我就此简要地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理论联系生活, 让学生们在现实世界里感受数学, 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

数学知识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一些数理现象和活动进行的总结, 它是来源于生活的。人们传播和学习它的目的也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将数学中的一些数字现象和几何图形与社会现实进行很好的联系, 让学生们知道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以及广阔的使用空间。

在数学初级计算的教学中, 老师完全可以举一些简单的实例, 比如说:“小明家有三口人, 每天要食用三斤大米, 一袋大米有五十斤重。请问小明家买一袋大米最多能食用多少天?”这样学生们就会想起自己家一天要食用多少大米, 一袋大米在自己家可以食用几天等延伸性的问题, 并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 从而拓展学生们纵向思维或者是横向思维能力。这对于以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进行自发的延伸探索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这也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

二、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创设情境教学。比如说, 在进行元、角、分计算的过程中, 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到商店去买东西的虚拟场景, 并对商店里一些文具进行简单的标价, 如铅笔一角五分、橡皮一角、铅笔刀三角、钢笔一元五角、圆珠笔五角、作业本两角五分、文具盒两元, 等等, 然后向学生们提问“三元钱可以买到多少文具用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并且会发现不同的算法, 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对数学展开探索, 并在探索中因为新的发现和得到新的结果而高兴, 从而培养他们不断进行创新的习惯和意识。

这种教学的理论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本能,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 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要比成年人高得多。在这种情形下, 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促发以及引领的作用, 那么学生们创新的意识很快就能培养成。具体的做法主要是, 无论学生们探索的结果对与错或者创新的结果好坏, 教师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给他们一个快乐创新的环境, 才是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引领他们自主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 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并且一步一步地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最终带领他们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以圆、角、分计算中所举的例子为例, 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告诉学生们:“无论你们给我多少钱, 我都能给你们买来相等的文具”。学生们基于要难住老师的心理, 往往将自己所知道的最大数报出来, 老师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随手拈来, 并快速地作出回答。学生们在最后难不住老师的情况下, 就会对老师能如此快速地计算产生好奇。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解数字中整除和被整除的关系以及运算原理, 并让学生们据此展开相互的问答式讨论。学生们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 并自发地去进行学习和探索, 慢慢地在学习中就会养成好奇、探索的学习模式, 为以后进行创新打下很好的思想基础。

四、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和应用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新教材越来越注重开放式的问题以及应用性的问题。所谓的开放式问题, 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 或者是计算的路线比较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发散学生们的思维, 让学生们从多重角度去分析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也意味着这种问题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比较高的效用的。比如, 在一个铺满了方形地板砖和有着等距离柱子的长廊里, 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长廊的长度?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 让学生们展开探讨和思考, 学生们往往会回答用脚步量或者是数柱子、数地板等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如经常性进行类似问题的作答, 将会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很强的加强性作用。

总结: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文简要的作以上几点论述。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来制订。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与教育界的同仁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从业人员加入到这个话题的探讨中来, 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大众.2008 (08) .

[2]李爱社.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 (42) .

篇14: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和谐;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2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基础

1、关爱每一个学生,发现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和生理、心理因素的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理学研究证实: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想象活跃,思维敏捷,可以增强创新敏感性;积极的激情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意识和敏感性。兴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组织智力因素,同时也能有效激发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是指挥者、传递者、看护者,学生是接受者、服从者的关系,彻底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师生平等的心态实施教学,关爱每一个学生,提问、板演、发表看法、提供建议、个别辅导等都要一视同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像太阳一样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这样,他们就会“爱屋及乌”,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尽管有些发现对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创新,一次激励。

2、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

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有其独特的敏感性。为此,教师应一改“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教学语言应是教师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亲切的语言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当教师以渊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话语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得到的将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其创新思维

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鼓励,提倡引导。给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保护、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涌现,并获得有效发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手势、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让学生真正地敢说、敢想、敢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可善意地一笑,轻声地告诉他:“你再想想”,而后稍加点拨启迪,或者请大家讨论该问题,帮助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真棒”“你的表现真好”“你的回答真精彩”等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保证,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并使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即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能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

三、优化练习设计,设置思维障碍

上一篇:实验小学庆六一安全预案下一篇:初中班级管理班规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