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物形象

2024-05-03

塑造人物形象(精选十篇)

塑造人物形象 篇1

所谓“空白”, 是指作品中字面上没有写出的、需要读者想象、联想和体味才能领会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如马致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有时也会在高潮中突然暂时停顿, 从而造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写作如同书画、音乐一样, 并不能用有限的语言把丰富无限的客观对象穷尽, 而必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进一步体味、升华。

一.描摹外貌

鲁迅《祝福》中, 祥林嫂的形象深入人心, 空白艺术应该功不可没。文中以时间为线索, 先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 通过肖像的变化来展现人物命运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时,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第三次,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刻画祥林嫂的肖像时, 没有做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精笔刻画, 仅寥寥数语, 言简意赅, 抓住眼睛的变化, 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一次比一次残酷的迫害、打击、摧残。这种简洁、白描式的刻画,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描写语言

鲁迅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同样善于运用空白艺术。小说《祝福》在写祥林嫂初到鲁镇, 在“四叔”家里帮佣不久, 就被“婆婆”抢了回去之后, 对“四叔”有两次语言描写, 第一次是“‘可恶!然而……。’四叔说。”后来听到卫老婆子的解释、道歉和许诺“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 有了第二次语言描写:“‘然而……。’四叔说。”这里, 四叔两次说到“然而”, 就戛然而止, 后面究竟要说什么呢, 两处“然而”之后的内容相同吗,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 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对四叔这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一定不能繁冗拖沓, 要简洁凝练, 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空间。

三.展示动作

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成功的人物的动作描写具有以一当十, 言简意赅的空白之美。

孙犁的《荷花淀》写到正在编芦苇的水生嫂听到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消息时, 这样写到,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这一动作描写, 非常传神, “震动”不仅写出了苇眉划破手指, 更写出了水生嫂心里的震动, 写出了她没有心理准备, 不忍丈夫离去的细微心态。这里, 如果换用一段直接的心理描写, 就显得太过直白, 读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文章就失去韵味了。同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孔乙已的酒钱是“排”出来的, 阿Q进城回来后酒钱是“扔”出来的, 康大叔把人血馒头“塞”过去, 七斤嫂生气时给七斤端饭是“操”的。这一“排”一“扔”一“塞”一“操”, 可谓精炼之至, 内蕴丰富。

中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 就要择其扼要, 删除余赞、枝节, 留下大量空白, 与言简意赅之中有力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展示空白的艺术魅力。

四.刻画心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写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 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后, 有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五处省略号, 留下五处空白,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理解去填满, 这种写法, 使得“桑娜”这个形象更加真实, 从而也更感人, 起到了“此时无声更有声”的艺术效果。

塑造人物形象作文教案 篇2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月 日 执笔:齐学华 审核:初二语文教师 总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写人的文章如何列提纲。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简单回顾《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的写作手法。

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布置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人,比如老师、同学、长辈、邻里、朋友„„,他们或这样或那样,像藤野先生、胡适的母亲那样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人生的航向。请同学们选取典型事例来展示一下你熟悉的这个人。1.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叙事要详略得当。(3)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突出人物个性特点。(4)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四、写作指导:

(一)初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6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如若超过四五事,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因为写的事情太多,只能匆忙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当然,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新颖、深刻的中心。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写人的记叙文就是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中心思想的。你在写作前就要先给你要写作的人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高瞻远瞩的伟人,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其次要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既摹其“形”又状其“神”。

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抓住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要想逼真的刻划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曾说过:“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去绘形传神,显示其灵魂;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等;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精神世界的精细描摹和刻画;可以采用有多种用途又带动全局的细节来为文章增添光彩,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既“摹形”又“传神”,形神兼备,人物性格尽显字里行间。

再次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塑造典型的人物,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即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对中心思想而言,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就是典型事件。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这种典型事件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正所谓“小中见大”。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

当然,这些事例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较详,再次之较略。要注意的是一般至少有一件事应当详写。

最后在全文大致构思好最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做到 线索分明。初中学生可以先从顺叙练起,注意材料的取舍,防止平铺直叙,让人感到乏味。运用倒叙时要注意把倒叙部分的起讫交代清楚,从倒叙到顺叙要有明确的界限,注意衔接自然。另外,还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是记叙文能否生动的关键。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为主,描写为辅,杂以抒情和议论。记叙和描写能让文章的血肉丰满,抒情和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进行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只要能够把握住以上这些关键步骤,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就完美出炉了。

(二)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2.抓住人物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考虑。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

3.选用典型事例。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4.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五、理清写作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1.想一个你认识的人。有时候你可能会出现几个人,看看谁在你的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最长,画面印象最清晰突出,或者是这个人一 生中某个很特别的时刻。记下这个人的名字,确定这篇文章就去写它。

2. 在草稿纸上写下这个人的十件事。每一件事情只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记载一些简单的事实,比如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等等一些细节。同时注意这些事都是这个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这就是可以作为你写作的提纲,作为你选择的材料。在今后的写作中,你不能遇到写人的文章,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就直接开始一件事的写作,并在写作中经常出现你的行为,你如何如何。这样的写作,最好用第三人称,他怎么样,而不是“有一天,你去干什么,遇见他,他怎么样”这样会避免把自己写进去,而不是围绕他去写。

3.在十件事圈画出三件事,写出具体细节,比如,你要具体写出某件事发生的地点,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能够在你的文章中制造出视觉图像的、描写性的细节。用20分钟用第三人称快速写出这三件事。不要考虑开头与结尾,直接写这三件事。

4. 进行修改练习。仔细读一读你写的三件事,看一看每件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想一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吸引你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有可能这些原因也同样吸引你的读者。

5.再想一想这三件事应该把那一件事放在第一部分,哪一件是放在第二部分,为什么?之后调整一下顺序。

6.再具体把开头的这件事情认真地读一遍,就像考虑三件事的顺序一样,考虑你这一重点部分,哪些是首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那几句话先说,那几句话后说,还有没有漏掉的信息或想说的话,再补充进去。

第2课时

浅析《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3

一、通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通过这几句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年轻的寡妇,生活虽贫困,但身体健康,手脚壮大,有较强的劳动能力,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比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擊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后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

临死之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祥林嫂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经不对人世抱有希望,精神极度的麻木,让她连痛苦都感觉不到,如同行尸走肉般苟活在世上,在人们眼中,她仅仅是个“物”的存在而已。

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了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即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逼卖;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赶出,沦为乞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的遭遇后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生动的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也是印记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二、通过环境描述补充人物思想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比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列进行了很详细的描写,特别是写到书房中那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将一个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称呼,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那时的她是个普通的、质朴的农村妇女,和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当不幸接连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她第二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祥林嫂改嫁贺老六后,鲁镇的人们为什么不肯更改对祥林嫂的称谓,其实是鲁镇人不承认祥林嫂的改嫁,他们无法容忍、无法接受祥林嫂再嫁的罪恶,甚至祥林嫂已经被鲁镇人看成异类,鲁镇人已经挖出了一条鸿沟将祥林嫂拒在外面,她不被这个社会所容,因此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就注定了。鲁迅曾经说过:“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祝福》的悲剧是个社会悲剧。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缺失同情心的鲁镇人,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

三、通过细节刻画揭示人物性格

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通过很多细节的刻画去分析时,比较容易抓住人物形象,将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坚毅的,她也在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在受了那么多的践踏后,她并没有安心地走向死亡,为了争取恢复到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门槛,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冬至祭祀时候,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彻底摧毁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第二天便“直是一个木偶人”了。这一声断喝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在这个小小的细节里,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封建宗法势力吃人的实质,确实是震撼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浅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4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我国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里程碑之作。该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塑造了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资产阶级家庭的具有封建思想的大家长——周朴园,贫苦家庭的劳动妇女——鲁侍萍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本文主要以周萍、蘩漪、周朴园三人为代表,分析《雷雨》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曹禺先生多数的戏剧作品都是在揭露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呐喊和愤怒,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和丑恶。《雷雨》的情节环环紧扣,描绘出的戏剧冲突非常强烈,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

1. 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个母亲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缺乏母爱,而从小长大的周公馆被封建专制的氛围所笼罩,导致周萍渴望母爱,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个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基础。由于缺乏母爱,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严重的情感失落,而导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亲总是向他诉说他的生母是多么贤惠、多么魅力,所以周萍对生母有一种眷恋,非常渴望母亲的爱抚。

当年轻貌美的蘩漪作为周萍的后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萍开始将对母亲的眷恋和渴望转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而蘩漪就是对象,所以周萍不愿意承认或者面对和蘩漪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将对蘩漪的感情称为“糊涂”。事实上,周萍对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觉的开展一段不负责任、冲动的感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四凤,也是因为四凤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气质、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还存在“杀父意识”,他跟蘩漪明确表示过:“恨他”、“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这个人物形象,用于揭示人物灵魂的隐秘、心灵的冲突甚至更深层次的因素。

2. 蘩漪——病态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形象,无论是从文艺社会学角度,还是戏剧美学角度都可以发掘出这个形象蕴含的丰富内涵。蘩漪为何会爱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爱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和性欲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则会导致性欲错乱,只能在不是性对象的人中寻求性欲的满足。一旦受到性压抑,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蘩漪和周朴园在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在性爱上不可能十分和谐,所以蘩漪对周朴园会故意的疏远,而向“不是性对象”的人寻求性欲的释放和满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馆中,蘩漪可以接触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龄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释放性欲最合适的对象。

当蘩漪意识到她和周萍畸形的关系即将被破坏时,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她开始妒忌四凤,想要将四凤赶出周公馆。在周萍和四凤偷偷约会时将窗子锁死。她披头散发,像个幽灵一样在风雨里奔走,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别人的秘密,毫不顾忌爱子周冲的痛苦,在周萍和周冲之间制造敌意。不知是性欲还是爱的失落,让蘩漪疯狂,无视家庭伦理和封建秩序,最终发疯了。蘩漪性格如此复杂不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生长的产物,也是生物自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发展的必然。

3. 周朴园——伪善

周朴园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是带有封建性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一般情况下,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绅士,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开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轻时也有风流成性的品行。为何在婚后会对蘩漪这样年轻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园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周朴园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很难满足蘩漪,最终蘩漪和周萍发生乱伦。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朴园是一个处于精神失恋状态的人,是爱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要求蘩漪顺从自己,也是潜意识的希望弥补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园心理上的变态,而周朴园的专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态。周朴园对蘩漪的不满和爱情的失落让他开始回忆和侍萍当年的情爱,周朴园保留了家中的旧式家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儿子周萍说侍萍是如何贤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朴园又表现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这是因为周朴园有恋旧情节,将对过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忆转移到家具和相片上,但是仅此而已,对侍萍本人并无怀念之意。从本我上看,周朴园是一个变态、扭曲的人,而从超我上看,周朴园在努力扮演一个封建家庭最具威严的家长,为了体面,不能和蘩漪离婚,也不能对蘩漪打骂以泄不满,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药,来让蘩漪顺从自己。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伪善的存在,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使然。

4. 结语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篇5

第一,从了解、熟悉小说故事情节人手。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中心思想的。例如契可夫的《变色龙》是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五次变化的情节来展示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进而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沙皇走狗和变色龙形象的。周立坡的《分马》就是通过分马、换马这两个故事情节来塑造以郭全海为代表的善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和老孙头那种既拥护土改又不愿牺牲个人利益的、需要进一步团结教育的广大农民形象的。由此看来,我们只有先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熟悉情节,要理清小说层次结 构,了解作品的中心事件、主要矛盾,以及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全过程。例如,在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了解“拳打”这一情节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作者是以时间为 序展开情节的:鲁达在酒楼听金氏父女血泪控诉是“拳打”的原因,也是故事的开端;救助金氏父女逃出 虎口是故事的发展,也是“拳打”的 准备;打死镇关西伸张正义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拳打”的中心情节;镇关西毙命、鲁达巧妙脱身这是故事结局,也是“拳打”的结果。

层次结构理清了,内容熟悉了,就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第二,把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

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老杨同志》通过老杨同志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刻画了一个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政治眼光敏锐、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优秀农村干部形象,说明只有在老杨这样的共产党的好干部带领下,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才能顺利开展,农民才能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才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反映社会生活,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抓住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进行认真剖析。例如阅读《孔乙己》,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孔乙己前后不同的外貌、神态,抓住“窃书不为偷”等满口之乎者也的语言,抓住“排”、“摸”、“罩”等传神的动作„„认真剖析,就可以知道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原本善良,是一个“品行却比别人都好”的下层知识分子。在封建文化熏陶下,他热衷功名,养成了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轻视劳动的坏毛病。因为不会营生,又不能进学,不得不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腿,直至麻木死去,成为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作者通过这些典型的刻画,既无情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第三,借助环境来体味。

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阅读小说也应该借助环境来品味小说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意图。《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渲染了烈日的酷热和暴雨的凶猛。用自然环境衬托了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对“护官符”的介绍,是属于社会环境的描写。“护官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巨大财富和权势,点明了四家连络有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这张“符”是封建制度的缩影,是贾雨村徇情枉法的背景。了解这一社会背景对我们理解小说反映的封建社会官官相护共同鱼肉百姓这一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比较也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阅读小说,我们可以把相近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单项比较,例如《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都有描写“摸”钱的动作,孔乙己“摸”出四文钱说明他穷困潦倒、频临绝境,鲁达“摸”出五文大钱说明他倾其所有、豪爽侠义,而李忠“摸”出二文钱说明他吝啬小气。也可以综合比较,例如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从人物性格、形象特征、表现手法、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小说的意境。

总之,欣赏小说,熟悉情节是基础,剖析人物形象是重点,体味小说环境是帮手。同时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认真剖析,反复品味,再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就会把握小说的真谛,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生活、获得艺术享受的目的。

二00五年五月十三日

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 ①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2 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六方面进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2.暗示社会环境;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4.营造气氛,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6.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7.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四、挖掘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塑造复杂的、多侧面的人物形象 篇6

一、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

读第一遍剧本时,刘建元感觉剧本把乐八爷写得非常可爱。环环相扣的情节中,乐八爷这个人物时隐时现,脑海里乐八爷的形象是,手提鸟笼子,逍遥自在,四处云游,喜好养宠物的闲云野鹤之士。在琢磨剧本时,刘建元忽然想起金少山先生饲养宠物的趣事儿来——

听前辈们讲,解放前金先生饲养百灵鸟,有一天演出《锁五龙》,金先生将心爱的百灵鸟笼子挂在化妆台前,边勾脸化妆,边听着百灵的叫声,百灵鸣声嘹亮,到后来竟翻着高音鸣叫,高耸入云,金先生听得惊呆了,马上联想到《锁五龙》的唱腔,于是立刻请来琴师研究,将最后一段翻高八度,“见罗成把某牙咬坏,大骂无耻小奴才……”这段由百灵鸟鸣声悟出的唱腔一直流传至今。

想到这儿,刘建元立刻起身,直奔官园鸟市而去。仔细观察鸟市上人来人往拎着鸟笼子的过客们,时不时地拎拎鸟商们的鸟笼子,找找感觉。这宠物天地虽处在川流不息的闹市一角,可逛上几遭,倒让他头脑清静许多。就这样,一连几周,刘建元每个周末都去鸟市溜达溜达,去寻求和捕捉老北京旧时的影子,与鸟儿们相处而获得的快乐,让他对乐八爷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乐八爷那种不问世事、恬淡、悠闲自在的感觉有了!

乐八爷是个具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既有豪爽、率直、重义气的一面,也有大大咧咧、整日吃喝玩乐的一面;既重情谊,爱国,可是又不问家事,不擅打理乐家店铺的事情。他有老北京纨绔子弟的特点,吃喝玩乐,都与北京文化有关。

二、在创作中体验快乐

体验生活回来,刘建元再次仔细捧读剧本,编剧笔下乐八爷虽是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但他对八国联军咬牙切齿之恨,对同仁堂老店名誉之珍重,渗透在剧本很多细节中。他觉得在这出新编近代京剧中,乐八爷这个人物很难运用一种程式来刻画。

那么,如何运用戏曲手法把乐八爷鲜活地表现出来?如何深层次地挖掘人物的内心?如何把技艺性恰当地运用到乐八爷的塑造上呢?

导演不断要求刘建元运用综合的表演手法去创造角色,也就是在京剧中大胆地融入话剧及其他姐妹艺术的创作手法,但同时又要保证这个戏的京剧本体特征。刘建元也渴望从京剧唱腔、念白、身段来展示“这个人物”的特征,把八爷演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念白来讲,导演要求念京白,力求贴近京味气息浓厚的近代生活,台词上诙谐幽默;从乐八爷的身份上来说,他是富家子弟,豪爽、重义气,因而,他的身段动作力求从架子花脸的功架上展示他粗豪爽直的人物个性特征。由此刘建元认为,在舞台上需要运用大花脸和小花脸糅合的表演程式来塑造人物。心里找准了乐八爷的基本定位后,刘建元便着手从细腻之处挖掘乐八爷的人物形象。

首先,刻画人物要细腻、新颖、独特。比如,在第一场戏里,刘建元先从乐八爷上场的脚步来设计。乐八爷身着孝服上场,单凭几句念白,不足以表现他悲痛的心情,劉建元就设计乐八爷上场时,脚步要沉、要缓,头略低垂,目光呆视,虽然就这么几个动作,细微的表情配和着念白,就把乐八爷内心的悲伤之情恰当地表达出来。同时,从身份上来看,刘建元运用架子花脸的台步配合身段,从出场走台步的力度,到身段在舞台上的展示,力求通过这些细腻的表演,来塑造乐八爷这个人物;而在第二场戏中,乐八爷上场,找大奶奶乐徐氏索要买蓝靛颏的银子,刘建元设计乐八爷上场时大摇大摆,身段动作依然运用架子花脸的程式,但目光喜视,表情傲慢,跟自家人要银子买鸟,理所应当,没有商量的余地,因而俨然一副公子哥的模样。不同的情节,步履的变化,眼神的变化,都旨在从细微之处刻画人物的性格。

其次,刘建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第三场戏“斗太监”,是展示乐八爷人物性格的重头戏,这一场戏里,既要把乐八爷对京戏的喜爱表现出来,又要体现出乐八爷如何与郑太监斗智斗勇。为此刘建元在读剧本时,特意查了一些有关同仁堂的资料,乐八爷确有其人,他虽喜爱吃喝玩乐,是个票友,但他有爱国心有正义感,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正面人物,虽不擅打理乐家店内业务,但大事面前不糊涂。在这场戏里,体现得尤为突出。为此,刘建元有意识地去看人艺的话剧,从人物的台词、形象、表情、动作等等,各个方面去寻找京剧和话剧的契合点,同时又有意识地寻找老北京旧时的影子,渐渐地尘嚣远去,杂念皆无,忘却了他自己,也获得了一个新的自己。一百多场的演出,让很多戏迷见了刘建元不叫他的名字,直喊他“八爷”。这些略显夸张的赞许,让他内心感动,因为一个有爱国情、有正义感,但也有缺点的人物在舞台上立住了。

再有,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为新创演的人物服务。比如,整出戏里,在念白上,刘建元不用韵白,而是北京地方语言,而在唱腔上,依然是原汁原味的京剧特色。如第八场戏“蓝靛颏好宝贝你也通人性”这段唱,在排戏初期并不唱二黄汉调,排练中,陆松龄先生认为刘建元嗓音宽亮,特意根据他的嗓音特点,设计成汉调。这段唱腔在唱词的衬托下,显得既俏皮又生动,戏迷们觉得韵味儿足,很过瘾,百余场的演出,每唱到这里时,台下观众席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刘建元很欣慰地看到,这场戏从念白、表演到演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他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三、在探索中演绎人物

排《风雨同仁堂》这出戏,是在90年代初期,而那时的刘建元,正处在恢复传统戏之后的亢奋状态,总觉得,终于可以把戏校时学的东西重拣回来了。可对于《风雨同仁堂》这样的新编近代京剧,他一时间还有点儿找不着北的感觉。既不能按样板戏去演,又不是传统戏,对当时剧组的每一个演员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短暂的创作过程中,刘建元尽可能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完美统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要在生活的体验中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刘建元很幸运,在排练这出戏中,导演不断地用自己的感受和构思来启发他,因而使他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性地演绎剧中的人物。如果说导演的启发,给刘建元指明了塑造人物的道路的话,那么体验生活则是刘建元通向目的地的基石。去官园市场观赏鸟时,只是苦于不知如何塑造乐八爷这个人物,使其个性更加鲜明,才会去逛逛,听听鸟鸣,谈不上真正激发出多少灵感来,只觉得逛来逛去,提笼架鸟的那范儿有了!探索乐八爷内心世界的进程中,刘建元在京剧人物画廊中,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物形象。也因此,在后来八集电视连续剧《风雨同仁堂》中,他再次受邀,饰演乐八爷这一人物。

记得《风雨同仁堂》这出戏是在经过40多天的排练后,立在舞台上的,当时的刘建元却悲喜交加。喜的是,这出戏收获颇丰,中国京剧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悉收囊中;悲的是,在排练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刘建元的母亲病危至病逝,他未能在她身边尽孝,令他愧疚、遗憾。但他相信,母亲若看到自己又塑造出新的人物形象,一定会在天堂里微笑。

音乐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7

1、人物形象在音乐舞剧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舞剧在舞台的多种形式表演, 最终目的是完美的诠释出音乐舞剧的内涵和主题, 而舞剧演员作为音乐舞剧表演的核心, 各种动作和唱调都是与最终表达效果相关的[1]。从舞剧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可以看出, 它的塑造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反映出的, 因此, 对于代表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完美, 就是衡量舞剧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可以说它是音乐舞剧作品艺术成就、社会作用、审美价值以及艺术生命力等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从这方面来讲, 对于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至关重要。

2、如何塑造音乐舞剧中的人物形象

2.1构建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

音乐舞剧的舞台表演和其他戏剧表演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对于每一个新的角色和剧本, 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和对剧本的深入了解, 对舞剧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关系、内心活动以及最后的结局等进行掌握, 音乐演员在了解剧本的基础上, 从演员的角度来分析, 对角色担任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形成角色进行思考, 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印象。音乐舞剧很多都是基于某个音乐作品进行改编的, 对于演员来说, 它是舞台真实的创造者, 要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尽可能的排出外界因素的影响, 争取一次性的完成人物的基本形象塑造, 进而在舞台表演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2 主动接近人物形象

音乐舞剧表演中, 演员对故事中“人物”产生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印象可以为演员所创造的“人物”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反过来说, 第一印象是较为笼统的, 还不是很具体和精确, 但是作用却十分明显, 那么经过演员后期多次的排练就会不断地被调整, 不断的修正完善, 最终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2]。

音乐舞剧《丝路花雨》是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性音乐舞剧, 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它以和平和友谊为表达主题, 演绎出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动人故事, 艺术风格别具一格, 在舞台表演中对英娘形象的塑造就需要演员用心揣摩, 对她在整个舞剧中的作用以及和其他角色的互动关系有合理把握, 把初读剧本时英娘在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创作中积累的印象碎片、情感碎片进行融合, 从而塑造出前后连贯、首尾呼应的人物形象, 例如英娘的悲伤、坚强性格表达, 在人物上场时就会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情感掺入的氛围, 渲染出人物的后续身世的变化, 在多次的排练中演员逐渐深刻体会到英娘的内心情感变化, 全身心的投入舞台表达中, 从而塑造出了最打动人心的英娘形象, 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2.3 人物形象基调的创作

演员在排练过程中, 要从“自我”出发、从“人物”出发、从“具体”出发, 塑造出最真实的舞台形象。首先, “自我”出发, 演员要对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有全面认知, 从自身的体验入手, 保留一颗纯净的内心, 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 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丰富自身的艺术人生, 这对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重要的[3];其次, “人物”出发, 演员要把自己看作剧中的“人物”存在, 切身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对自身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有清晰把握, 按照“人物”的特点调整自身的表演动作、语言表达等;第三, “具体”出发, 就是具体到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以及每一个心理活动, 把握细节, 英娘在经历多次磨难之后所表现出的性格和态度, 以及面对鞭打时的表情都要深刻体会和把握, 在台下的排练中要对动作要领进行反复揣摩, 保持动作和“人物”内心情感体现是相一致的, 反之, 如果不按照从“具体”出发和“人物”出发来表演的话, 就不可能形象表达出英娘的舞台形象, 因此, 这三点对于音乐舞剧演员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十分关键的。

3、总结

音乐舞剧作为现代舞台表演中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舞台表演效果的重要保障, 演员作为舞剧表演的中心, 它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 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 演员要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 对人物形象有深刻把握, 了解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变化, 从而还原出最真实最形象的剧中人物形象, 提高观赏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睿.试论舞剧《红梅赞》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1, (12) :103-103.

[2]张姝.论舞剧人物形象的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 (3) :81-83.

舞蹈表演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篇8

一、舞蹈演员要不断加强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1. 生活的积累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舞蹈演员生活根底薄与厚, 透过他的作品, 就会一清二楚。作为一名舞蹈演员, 要想使自己塑造的舞蹈形象具有审美品位就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舞蹈演员的生活积累越多根底就越厚, 他也就越能从丰富的艺术矿藏中开掘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材料, 才有可能提炼成艺术的珍品。

2. 心理准备

当一名舞蹈演员不容易。要甘于清贫, 要甘于寂寞。在经济大潮的冲击, 人生观, 价值观都有了不同的改变。但是作为舞蹈演员要有一个敢为舞蹈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舞蹈事业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每谈起当今景况, 都充满激情、使命感。我确信全国有这么多以舞蹈事业为己任的舞蹈工作者, 舞蹈艺术的精品会层出不穷。

3. 基本功、技巧的磨练

作为一个舞蹈演员, 要想塑造生动的舞蹈形象, 基本功、技巧的磨练是必需的。要想创造出好的舞蹈形象, 必要的技术准备是不可缺少的。

二、舞蹈演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

舞蹈演员在舞蹈艺术的实践和空间中, 以自身的不断流动的人体作姿态和表情, 按照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和具体编排进行二度创造, 塑造艺术形象, 完成舞蹈创作的全过程。舞蹈表演的物质材料是演员的身体, 基本手段是由舞蹈动作组成的舞蹈语言。任务是通过舞蹈语言、综合音乐、舞台美术等手段, 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 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 描绘人物的性格, 塑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的基础是舞蹈演员对舞蹈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对作品中人物外部动作与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首先, 舞蹈演员要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能够达到自由灵活运动和控制身体的能力以及掌握具有高度表现能力的复杂多变的舞蹈技巧;其次, 舞蹈演员还必须加强对社会生活历史、现状的了解和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的观察、理解和体验, 从而为塑造各种性格、多样情感的人物形象打下基础。这样才能根据编导的要求, 在舞台上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经过二度再创造, 完成舞蹈形象的塑造。此外, 舞蹈演员还应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历史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艺术修养, 以增强其对舞蹈 (舞剧)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其中, 特别是必须具有较深的对音乐分析、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以使舞蹈作品中的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化为舞蹈语言的内心一句和丰富的内涵;另外,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对其艺术表现手段的了解, 这不仅可以加强对于舞蹈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的把握, 同时对于更好的加强舞蹈自身的造型性和形式美都有很大的帮助。舞蹈演员是舞蹈作品的体现者和最后完成者, 舞蹈编导的创作设想、艺术构思, 只有通过舞蹈演员的形体表现和艺术再创造, 才能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 舞蹈演员的表演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舞蹈二度创造的艺术实践过程。

三、舞蹈演员必须掌握和运用塑造生动的舞蹈形象的表现手段

在舞蹈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 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中, 舞蹈这门独特的艺术, 更加绚丽多彩。那么要想塑造生动的舞蹈形象, 掌握和运用舞蹈表现手段塑造舞蹈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独特艺术, 运用经过艺术加工的动作来塑造舞蹈形象, 表达内心感情, 从而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界, 变化万千的人生宇宙, 给舞蹈这门独特的艺术注入了无穷的美感, 舞蹈是动律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结晶。用舞蹈表现大千世界, 表现多彩的人生, 是时代赋予舞蹈的神圣使命。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 必须掌握和运用塑造舞蹈形象的多种表现手段

1. 要善于运用舞蹈的动态性的动作和技巧

舞蹈主要靠人体的躯干, 四肢等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姿态来表现作品的表现的内容及任务的“喜”“怒”“哀”“乐”“悲”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如《孔雀舞》。演员是用肢体, 身躯, 手, 眼去把一个活生生的孔雀展示给人们。孔雀的动态, 运用手指“弹”“掐”“扣”等兰花指, 体现出孔雀“头”“颈”“嘴”的动态。演员通过淋漓尽致的表演再现一个活生生的孔雀。演员用双臂的柔韧性, 把孔雀开屏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用点地转的姿势, 又把孔雀开屏后的喜悦鲜明呈现出来。艺术效果达到了高潮。给人以更美的感受, 令人回味无穷。

2. 运用舞蹈的节奏来塑造舞蹈形象

节奏是动的规律, 节奏也是组织形式。那么动作的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律的表现, 即是节奏。人体动作上的形式他对动态都有指示性。那么节奏队动作造型来说是一种表现手段, 又是互相依赖的。

3. 善于运用虚拟性动作和技巧, 来塑造舞蹈形象

虚拟性是“借位”的抽象表现方法, 用极大的夸张手法或浓缩来改变人体的自然动作和大自然中的自然形态, 让人又一种若即若离的形象。使其达到假亦真,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舞蹈艺术进一步升华。

4. 善于运用抒情性的舞蹈表现手段来塑造舞蹈形象

舞蹈的抒情是通过人体外在的动态来偷袭人的精神世界, 情感的瞬间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集中强烈地抒发内心感情, 使其做到情与理的交融, 更富于感染力, 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抒情性的表现形式很多, 总的说, 有两种类型: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直接方式, 就是直抒胸臆, 以塑造人物形象或群像为主角。直接抒发感情, 通过动态表达喜怒哀乐。间接方式, 是寄情于物来表达美感和精神世界。

5. 意境, 是艺术创造的产物

意境在美学领域里, 不管有多少这样或那样的解释, 但有一点是共识的, 那就是已经属于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舞蹈作品中, 意境的创造来源于舞蹈家的审美的感受和体验。是舞蹈家将自己高度凝炼的审美体验融进生动的形象和深远意蕴的结果。意境是艺术创造的宠儿。它有助于刻画人物, 特别是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它那潜在的某种象征意义以及那令人神往的意蕴, 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要善于在创造的意境中塑造舞蹈形象。

舞蹈演员如何塑造生动的舞蹈形象, 这是摆在每个舞蹈演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舞蹈表演要求以简代繁, 以少总多, 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 抒发主题的胸臆情怀, 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 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塑造好舞蹈形象, 它需要舞蹈演员具备一定的素质, 塑造好舞蹈形象还要懂得方法。塑造舞蹈形象时, 需要深层次思考, 这不仅是艺术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 是让舞蹈形象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

摘要: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手段。作为舞蹈演员, 要以艺术表演为己任, 通过个人的艺术表演, 使观众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中, 获得美的享受。

多元文化身份与人物形象塑造 篇9

关键词:胡塞尼,谭恩美,阿富汗,华裔后代,多元文化身份,人物形象

一、前言

卡勒德·胡赛尼于1965年出生在喀布尔, 是一位阿富汗裔作家。当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就与父亲逃亡到法国, 后又移居美国, 曾就读加州大学医学系, 毕业后在加州当一名牙科医生。他的第一部小说于2005年问世, 当时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 报刊、杂志纷纷对其发表做出评论:作品感人至深的情节和人物刻画的入微打动了很多读者, 连续131周位居亚马逊排行榜之首, 创下出版奇迹。因小说的影响力, 于2006年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与此同时, 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出版, 出版之前获得极大关注, 再次的好评使他由新人一跃成为了成熟作家, 俨然成为了美国近年文坛炙手可热的人物。

20世纪, 中国作为大陆开放门户, 移民在中国已是常见现象, 国外优厚的福利条件和良好的教育体系吸引着一大批青年的出国梦。谭恩美生于1952年美国加州奥克兰, 是第一代移民的后裔, 母亲在1949年离开上海, 远离故土来到美国。谭美恩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 (TheJoy LuckClub) 于1989年出版, 当年她三十三岁, 曾获得过“全美图书评论奖”, 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二、胡赛尼和谭恩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细读两位作家的作品之后, 你会发现自己身处两个世界。作品《追风筝的人》中所描述的阿富汗移民阿米尔, 对身在美国却不能融入其中, 心在阿富汗, 却与阿富汗远隔千里;胡塞尼以一个阿富汗人的身份来讲诉祖国对他的恩典以及对他的救赎。对于美国本土生活的人来说, 他们都是局外人, 阿富汗漂泊的移民便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无家可归。作为读者, 你永远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阿富汗人, 一个东方人, 生活在阿富汗的土地上。而在谭美恩的作品《喜福会》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讲述中国母亲移民美国的故事, 你会觉得你既不是东方人, 也不是西方人, 或者说你既是东方人, 也是西方人。胡塞尼不同于谭恩美, 他笔下的人物多为土生土长的阿富汗的人, 故事大部分发生在阿富汗。作品《灿烂千阳》中, 故事中人物全部选择集中在阿富汗本土, 无论是主人公莱拉与玛丽亚姆, 或是逃到巴基斯坦的塔里木, 他们始终挚爱这片土地, 坚持生活在这里。

谭恩美的作品当中, 创作对象多为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移民, 更有余力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她敏锐的感受到华人对东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复杂情绪和感情, 他们自身无法彻底融入其中任何一方, 而且任何一方也都不把他们认同为自己人, 更要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无论走到哪里, 内心的冲突都无法避免, 从而成为两种文化的他者与边缘人。《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而在胡塞尼的《灿烂千阳》中, 作者对于极端宗教主义统治下的莱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 对阿富汗女性坚强勇敢的生命力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喜福会》中的人物所折射出的是对中国人的歧视及对美国人的赞美和崇拜。在接受了西方社会观念后, 作者用观察、想象中国的角度和方式, 以及力求融人甚至取悦美国主流文化的心态, 对中国事物和传统文化不断翻译、解构和重建, 导致中国文化被曲解甚至出现异态和变形。

三.胡塞尼和谭恩美的多元文化身份

胡塞尼和谭恩美他们都站在东西方文化边缘的交叉地带, 都是享誉世界的畅销小说作家, 他们的作品也同样被搬到了荧屏, 并大获好评。以双重的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 也同样有着以多元的文化身份重新审视故土的本土写作, 我们可以从两位作家身上看到他们对于自己祖国复杂的矛盾的感情, 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故国文化血脉相承, 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他们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某些不尽人意的关注, 希望在异国找到希望、找到方向;对自己的边缘双重文化身份和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新的认知, 他们成了联系东西方的一条纽带。因此, 我们不难看到, 两位作家都深深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 但又有着对于本土生活现象的独立视角。两位作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谭恩美是华裔, 而胡塞尼来自阿富汗, 这样的不同却对两位作家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阿富汗还处于贫困战乱的境地, 人民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对于阿富汗的现状, 作者也不自觉的肩负着向世界诉说阿富汗的处境, 希望更多的人们重新了解阿富汗, 并借自己的创作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去帮助阿富汗, 帮助阿富汗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此, 作为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 胡塞尼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征。而对于中国来讲,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民主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就, 作为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后裔, 相对在美国所取得的较多的尊重与民族自豪感, 谭恩美以母亲的移民身份以及震撼心灵的故国故事来创作, 在她的创作中, 书写得最多的是海外的移民, 并且有意识的描绘了东西方文化从相互否定、质疑到逐渐理解和认同的。

胡塞尼与谭恩美在创作人物形象方面的不同归其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首先, 考虑到胡塞尼特殊的多元文化身份, 有必要结合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对于阿富汗难民, 且不谈其政治的民主程度, 美国仅其和平安逸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是天堂。胡塞尼以政治避难的身份来到美国与谭恩美华裔后代的身份是大为不同的。

其次,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 在美国的华人移民远远多于在美的阿富汗人, 所以谭恩美的创作素材更为丰富多样。

再次, 中国和阿富汗的现实状况也大为不同, 阿富汗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尖锐、突出。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 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被华裔后代排斥是作家创作的主要视角。

同样, 胡塞尼与谭恩美所处的族群情况不同。华裔在美国有着相对多的数量,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亚社会, 为谭恩美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而胡塞尼的情况则不同, 从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人并不多, 可描写的人与事少之又少, 因此可以看出他对文学创作的渴望。

最后, 中国与阿富汗所面临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差别。在阿富汗, 宗教势力与恐怖势力的强大, 成为阿富汗发展和变革的主要障碍, 所以在某种程度, 胡塞尼在反恐等问题上与美国主流话语是一致的, 所以胡塞尼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地强调不同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这些都是与华裔作家所不同的。

四.结论:多元文化存在的价值

胡塞尼作为一名阿富汗作家移民到美国, 以双重的文化视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客观真实的阿富汗, 向世人揭开了阿富汗鲜为人知的一面, 还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顽强挣扎的动人灵魂。胡塞尼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用自己的笔杆向世人昭示着阿富汗的存在与重要。他会为阿富汗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为全世界的难民而奔走。而谭恩美华裔后代在构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上不是简单地去认同美国文化, 而是深思自己是如何游离于这两者之间以及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文化的容纳和认可。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迷茫在东西文化中的边缘人如何慢慢接受自己的双重身份在两种文化间取长补短, 达到和谐。

他们都在不同层面给我们展示出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作家, 对东方会有着不同感受和感情, 让读者从更多层面了解东方, 我们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丰富, 会塑造出越来越多的东西方边缘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M]李继宏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 .[美]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 [M]李继宏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 .[美]谭恩美:《喜福会》[M], 陈乃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黄梅戏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篇10

《天仙配》原来的剧情是因为董永的孝顺感动了天帝,天帝念其赤诚忠厚便将七仙女许配给了他这个凡人, 但是改动后的黄梅戏剧本,则变成了七仙女因为贪恋人间的情爱而私自下凡结连理,将七仙女的角色由天帝施恩的工具变成了追求幸福爱情的勇敢女子,符合新时代人们的爱情观念与生活实际,也因而让观众喜闻乐道。

只是完全根据剧本的描写来表演,不是演员对人物形象的舞台塑造。在剧本与合格的舞台形象之间是表演者的创作与发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饰演七仙女的时候会倍感压力的原因,因为严凤英老师几乎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我一面对其成就高山仰止,一面思考着自己该如何对人物进行塑造。比如在董永询问仙女家住何处, 将去向哪里之后,七仙女的答话为“我本住在蓬莱村”, 严凤英老师认为这句答话的过程中七仙女的心理活动先是因撒谎而惊慌,接着便因为自己的成功圆谎而自得, 产生了自我欣赏的快乐,依据人物的这种心理。

而我在演到这一段的时候认为七仙女为了爱情犯了天下之大不韪,她的心理肯定希望董永是一个值得她犯险牺牲的人,所以她在此时更多的应是对董永性格人品的考验与试谈。

角色的塑造归根到底是人物性格的再现,要让观众在自己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演员口气、动作以及细微的眼神变化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活动,是演员生活积淀的反映,更是演员对人物理解程度的体现,只有将自己的经验结合人物的立场以及处境才能做到情随戏动,将角色塑造得真正的形神兼备,真正的将人物活化、 贴近观众的情感,获得认可与好评。

而为了生动的塑造与变现人物,就需要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度研究与揣摩,探寻人物当时的情感以及立场动机,抓住人物内心的真实、性格的底色,才能塑造出情感丰富饱满、形象生动真实的舞台形象。

严凤英老师在塑造七仙女的过程中就对人物角色进行了充分的揣摩与研究,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研究,老师在谈到对人物的理解时说道:七仙女是个我们谁都没见过的仙女,这便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参照, 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思想活动来着手,敢于违反天规, 下凡结缘的仙女首先便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加上在凡间对恶势力的周旋与智斗,表现出了她性格中聪明能干的一面,这就为我的表演提供了依据,确定了大致的方向。

我在表演之前也对七仙女的角色进行了揣摩,除却前人的经验成果,我认为更应该加入时代的气息,现代社会的女子已经有了自我独立的能力与实力,所以普遍看来在爱情婚姻方面也变得比以前主动有见解,所以七仙女的形象要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着重展现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勇敢以及为了守护爱情敢于付出的精神。

艺术品是创造者的心血结晶,凝结了创造者的智慧与思想,也反映了创造者的审美以及价值观念。

在七仙女与董永分别的那一段戏,严凤英老师注重表现的是仙女内心的悲痛与伤情,所以当时的哭戏演的十分到位,感人至深,让观众对角色的伤悲感同身受; 而我在表演到这一段的时候认为,从现代女性坚毅独立的性格特点来看,除却切肤的伤悲之外,还应该表现出仙女对董永的鼓励以及努力让二人见面的期盼,所以悲伤是有,但是不是情感的主体,所以这一段的哭戏便没有严老师表演时的那种莫大的委屈与伤心。

上一篇:投入产出效率下一篇:桌面型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