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024-05-04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精选十篇)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篇1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我国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里程碑之作。该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塑造了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资产阶级家庭的具有封建思想的大家长——周朴园,贫苦家庭的劳动妇女——鲁侍萍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本文主要以周萍、蘩漪、周朴园三人为代表,分析《雷雨》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曹禺先生多数的戏剧作品都是在揭露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呐喊和愤怒,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和丑恶。《雷雨》的情节环环紧扣,描绘出的戏剧冲突非常强烈,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

1. 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个母亲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缺乏母爱,而从小长大的周公馆被封建专制的氛围所笼罩,导致周萍渴望母爱,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个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基础。由于缺乏母爱,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严重的情感失落,而导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亲总是向他诉说他的生母是多么贤惠、多么魅力,所以周萍对生母有一种眷恋,非常渴望母亲的爱抚。

当年轻貌美的蘩漪作为周萍的后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萍开始将对母亲的眷恋和渴望转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而蘩漪就是对象,所以周萍不愿意承认或者面对和蘩漪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将对蘩漪的感情称为“糊涂”。事实上,周萍对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觉的开展一段不负责任、冲动的感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四凤,也是因为四凤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气质、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还存在“杀父意识”,他跟蘩漪明确表示过:“恨他”、“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这个人物形象,用于揭示人物灵魂的隐秘、心灵的冲突甚至更深层次的因素。

2. 蘩漪——病态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形象,无论是从文艺社会学角度,还是戏剧美学角度都可以发掘出这个形象蕴含的丰富内涵。蘩漪为何会爱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爱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和性欲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则会导致性欲错乱,只能在不是性对象的人中寻求性欲的满足。一旦受到性压抑,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蘩漪和周朴园在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在性爱上不可能十分和谐,所以蘩漪对周朴园会故意的疏远,而向“不是性对象”的人寻求性欲的释放和满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馆中,蘩漪可以接触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龄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释放性欲最合适的对象。

当蘩漪意识到她和周萍畸形的关系即将被破坏时,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她开始妒忌四凤,想要将四凤赶出周公馆。在周萍和四凤偷偷约会时将窗子锁死。她披头散发,像个幽灵一样在风雨里奔走,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别人的秘密,毫不顾忌爱子周冲的痛苦,在周萍和周冲之间制造敌意。不知是性欲还是爱的失落,让蘩漪疯狂,无视家庭伦理和封建秩序,最终发疯了。蘩漪性格如此复杂不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生长的产物,也是生物自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发展的必然。

3. 周朴园——伪善

周朴园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是带有封建性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一般情况下,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绅士,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开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轻时也有风流成性的品行。为何在婚后会对蘩漪这样年轻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园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周朴园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很难满足蘩漪,最终蘩漪和周萍发生乱伦。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朴园是一个处于精神失恋状态的人,是爱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要求蘩漪顺从自己,也是潜意识的希望弥补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园心理上的变态,而周朴园的专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态。周朴园对蘩漪的不满和爱情的失落让他开始回忆和侍萍当年的情爱,周朴园保留了家中的旧式家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儿子周萍说侍萍是如何贤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朴园又表现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这是因为周朴园有恋旧情节,将对过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忆转移到家具和相片上,但是仅此而已,对侍萍本人并无怀念之意。从本我上看,周朴园是一个变态、扭曲的人,而从超我上看,周朴园在努力扮演一个封建家庭最具威严的家长,为了体面,不能和蘩漪离婚,也不能对蘩漪打骂以泄不满,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药,来让蘩漪顺从自己。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伪善的存在,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使然。

4. 结语

戏剧表演艺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篇2

关键词:表演艺术;角色塑造;体现

艺术是以形象性而形成其张力的,而创造形象的途径多种多样。

表演者在戏曲编排者的指导下,依据剧本内容,可以通过借助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人物的形象。

戏剧以表演者自身作为创作工具,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表演者及创作人物形象,全部统一于表演者自身。

因此,要想把戏剧人物形象演绎的逼真,对演员全方位的舞台技术要求极高。

表演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拥有通过外部形体、声音等进行剧情的诠释的能力,加之对舞台的理解度以及恰当把握表演分寸,才能正确塑造出人物的真实形象,深刻表达饱满的情感,使其充分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从而使得舞台表演效果达到最佳。

一、分析剧本和角色

戏剧演员是在剧作家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因此演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文学剧本中所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

演员进行塑造表演的根本依据是剧本及剧本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演员虽然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素材来进行表演,但这种人物塑造只能是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

其次,演员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可能会由于导演与演员的再创造而更加丰富,甚至有所转变,但最终仍然应该与剧本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相符。

演员只有在认真地对剧本与角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剧本的角色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演员在对角色的塑造过程中,分析剧本才是对角色塑造的开始。

二、演员与角色

演员表演的魅力首先来自“对角色的热爱”。

热爱角色并非仅凭个人的好恶,而是从对角色的透彻认识之中产生的艺术创造激情。

演员应尽可能深入理解剧本中所反映的生活,感受剧本所描写的戏剧情境和人物周围的气氛,调动自己全部生活积累,用自己的体会去接近角色心灵,设身处地地想象角色的深层精神生活,捕捉与自己所见所闻所亲历的生活现象吻合的亮点,在自己的心灵中生长出角色的形象萌芽,这是表演创造的起点。

三、角色的分析

角色的分析是角色创造的基础。

演员对于角色的分析从初读剧本时就应该开始了。

初读剧本时,角色的印象对演员往往是最为真切、最为鲜明生动的,同时还会引起演员对生活的许多真切的感受及联想,这些感受及联想会成为演员以后进行人物形象创造时的非常重要的契机和宝贵财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确切地阐述了演员和角色的“初次”见面对演员创作的影响和作用:“演员和角色认识的时刻可以比做未来恋人或夫妻的初次见面。

这样的时刻是难以忘怀的。

我认为最初的印象几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演员要在不断地对剧本进行反反复复地分析和结合自己的体验的基础上,找到并且能够把自己所确定的角色的.最高任务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并且使它深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中去,让它能够激发起自己的创作冲动,时时刻刻向自己指示出角色的内心生活和自己的创作目标。

《雷雨》一剧中,出场的各个人物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

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蘩漪,蘩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四凤与周冲等等。

演员在分析角色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具体,细致。

此外演员还应该展开想象,丰富与发展剧本中所提供的事实,具体地感觉到角色之间的心理态度和发展变化,使角色之间的关系对于演员来说,不仅仅停留在理性的认识上,而且要真正地感觉到。

四、角色的体验与体现

演员在进行角色的创造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先产生角色的人物形象,焦菊隐先生把这种在创造舞台人物形象时首先在心中产生出来的形象称之为“心象”。

所谓“心象”,就是演员在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对生活素材的筛选,通过想象的加工而在心中呈现出来的角色形象的蓝图。

在表演中,“心象”建立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形象构思的过程。

因此,角色构思的主要任务就是演员要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角色的“心象”。

演员在构思时所要建立的角色“心象”,应该是在演员的心里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包括可以感知的角色的心灵和演员的内心视觉与内心知觉可以感知的角色的心灵,演员的内心视觉与内心听觉可以感知的角色的外部特征。

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应该对人物不断地有一个深入的感觉与把握。

在导演的指导下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表演,理清角色的行动线、思想线和情感线,把握住角色的最高任务和贯穿行动,调整每场戏的速度和节奏。

这样,演员就基本上把“心象”转化为“形象”了。

在排演《净化论》这一音乐剧,在最初阶段首先仔细的阅读剧本,并且搜集了关于表演学校的一些新闻和趣事,并去了解那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思想觉悟、生活习惯等等。

因为在角色分析阶段,对于角色的内心生活的理解与探寻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在角色的构思阶段,则不能忽视角色外部的东西。

在对安吉拉(形体课老师)这一角色最初的塑造阶段,除了做到上面谈到的一些案头工作以外,在自己心中也要建立角色的“心象”。

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通过最初阶段对剧本的了解,了解了安吉拉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所以在排练过程中不论在声音、形体、表情、动作的节奏和频率等等都在不断地调整与精心设计,因为,我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发现演员在塑造一个角色时不仅要做到仔细的分析剧本与角色,还应该在体现角色的过程中做到用语言、形体、眼神等等塑造角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塑造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集舞台表演艺术、戏曲艺术、歌舞艺术于一体。

一个好的戏剧演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精深的表演技巧、全方位的舞台修养,才能塑造出真实、形象丰满、具有极高艺术感染力的舞台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瑟瑟.浅议话剧舞台表演中真实感的塑造[J].青春岁月,,(04).

[2]卢毅.浅析表演教学中的基础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3).

浅析《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3

一、通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通过这几句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年轻的寡妇,生活虽贫困,但身体健康,手脚壮大,有较强的劳动能力,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比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擊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后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

临死之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祥林嫂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经不对人世抱有希望,精神极度的麻木,让她连痛苦都感觉不到,如同行尸走肉般苟活在世上,在人们眼中,她仅仅是个“物”的存在而已。

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了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即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逼卖;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赶出,沦为乞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的遭遇后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生动的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也是印记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二、通过环境描述补充人物思想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比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列进行了很详细的描写,特别是写到书房中那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将一个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称呼,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那时的她是个普通的、质朴的农村妇女,和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当不幸接连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她第二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祥林嫂改嫁贺老六后,鲁镇的人们为什么不肯更改对祥林嫂的称谓,其实是鲁镇人不承认祥林嫂的改嫁,他们无法容忍、无法接受祥林嫂再嫁的罪恶,甚至祥林嫂已经被鲁镇人看成异类,鲁镇人已经挖出了一条鸿沟将祥林嫂拒在外面,她不被这个社会所容,因此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就注定了。鲁迅曾经说过:“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祝福》的悲剧是个社会悲剧。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缺失同情心的鲁镇人,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

三、通过细节刻画揭示人物性格

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通过很多细节的刻画去分析时,比较容易抓住人物形象,将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坚毅的,她也在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在受了那么多的践踏后,她并没有安心地走向死亡,为了争取恢复到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门槛,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冬至祭祀时候,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彻底摧毁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第二天便“直是一个木偶人”了。这一声断喝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在这个小小的细节里,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封建宗法势力吃人的实质,确实是震撼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初中语文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4

在写记叙文时,大多数人惯用工笔描写人物形象,详细描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等,力求人物形象的饱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但是在初中语文中,尤其是鲁迅的作品,更加擅长的人物描写是略写,即白描手法。用三言两语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出来,不加渲染和铺陈,朴实自然却又让人记忆深刻并可细细品味。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这两句话可谓耳熟能详:一句是“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另一句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在第一句中作者仅用四个字“始终微笑”将刘和珍平常的神态塑造了出来,从而让我们明白刘和珍平常是一个和蔼、爱笑、善良的美丽人物。在第二句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抓住了孔乙己不同于常人的行为特征和着装。“站着喝酒”、“穿长衫”,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让我们明了了孔乙己是一个爱慕虚荣、自认清高和高人一等的人。这就是初中语文课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应用。

二、肖像描写在人物形象中的塑造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身材、服饰、外貌、习惯等。肖像描写主要是通过以形传神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 反映出人的阶级地位与经济状况,从而折射出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这样描写道:“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每星期日”、“衣着整齐”几个字便塑造出了菲利普夫妇庸俗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折射出了菲利普夫妇强烈的虚荣心。

三、语言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应用

人物语言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征, 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这样骂范进道:“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 ”而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立即换了副嘴脸, 对范进大加赞美道:“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通过胡屠夫前后语言的变换,塑造出了胡屠夫爱慕虚荣、捧高踩低、嫌贫爱富的人物形象。

三、环境描写在人物形象描写中的作用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人物环境的剖析。人物环境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 其中自然环境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借助外在环境烘托气氛、侧面展现人物的心理现象、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分析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人们所处的阶级环境等方面对人物的形象做更具体的把握, 使人从各个方面对人物形象做系统分析。

(一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物形象描写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文中有两个地方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一是在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行时,文中描写了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第二处是菲利普一家人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2]。这两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文中的景色从俏丽多姿、美轮美奂,为什么变为了之后的沉重低沉,令人感觉沉闷,这又表现了菲利普一家人什么样的形象, 反映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家都很重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作用和人们不同心理状态下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从而折射出人物特点。通过分析环境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对分析人物有重要作用。

(二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人物形象

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部分是由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塑造的。因此环境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有重要影响,是我们阅读和精准把握人物形象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人物形象前我们应当首先对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进行剖析,以便分析人物的行为特征是否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关,从而对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把握。学习《最后一刻》,这篇文章塑造了韩耳麦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形象。若是在文章之初不分析环境特点而仅仅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学生便有可能陷入思维误区或是对人物形象不知所云。前文背景介绍必不可少。文章是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地区沦陷,人们在上最后一堂课时的情景,因此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沉重悲伤的,有着浓郁的爱国氛围,只有明确文章的写作背景,人们才能对文章的人物情感做出准确把握。

四、结语

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打下了坚实基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本文只对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描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需要人们的长期积累和实际运用。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读会”文章,更要求学生“会读”文章,即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意境、欣赏作品的语言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意图和作品内涵,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见解。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课文描写的重点,明白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对文章人物进行分析。本文对初中语文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以求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提高作文水平。

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 篇5

明确了小说文体是独立文体,那么它必然也有特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要求。从最通常的意义说,小说文体的基本审美特征表现在:它是虚构的,有很强的故事性,需要精彩的场面渲染和细节描写,要有出色的人物刻画或典型形象的塑造,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应有独特的语言,等等。但小说审美特征也是变化多端的。比如叙事手法的不断创新就带来了小说审美形态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如有的小说讲究情节精致,有的则是“散文化”;有的小说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有的则并不看重这点。这说明,理解小说审美特征不能一成不变。但总的来看,小说还是存在一些基本和稳定的审美特征。

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一篇(部)小说的成功与否,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一个首要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的评价尺度。这方面,世界小说史上早有众多作品可以证明。尤其是那些世界小说经典,像《巨人传》、《堂吉诃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静静的顿河》等长篇巨著,且慢说倾注了大量笔墨的作品中的那些主要人物已经成为不朽艺术形象,即使是其他次要人物的刻画也多见精彩。而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同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不少已成为小说艺术世界中的不朽艺术形象。从小说创作必须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的这种意义上说,世界经典小说的艺术世界,几乎就可以说是众多不朽人物形象所组成的长长的人物画廊。

在中短篇小说中,人物刻画毫无疑问同样非常重要。由于篇幅有限,笔墨无法铺陈挥洒,中短篇小说的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就需要“小中见大”,人物形象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往往显得更为重要。这方面同样有很多成功范例。如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哈代、契诃夫、梅里美和欧·亨利的众多短篇,就都有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人物刻画。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写了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茫茫大海中孤独捕鱼并和一条大鱼进行惊心动魄的较量过程,可这位老渔夫所显示的“硬汉”形象,却成为一种顽强拼搏的坚毅性格的代表,最终成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又如《羊脂球》中的羊脂球,《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阿Q正传》中的阿Q,这类人物形象也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意义,几乎都成为某种时代精神的写照或某种社会情形的标志。小说的人物塑造,按通常说法主要是人物性格塑造,也就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来。正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人物刻画时曾说过的:“《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又说“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这种人物塑造,就是出色刻画出了不同人物形象的独特又鲜明的性格。但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问题曾出现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演变,其审美观念的变化就体现在对两种不同人物类型的认识上: 1.“扁平人物”

所谓“扁平人物”也称“类型人物”,主要意思就是指性格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在早期和传统的小说中,类型化人物塑造比较流行。即使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这种“类型人物”的审美观也比较流行。比如别林斯基和高尔基就曾表示过对刻画类型人物的欣赏。所谓“从一个挑水夫能看出所有挑水夫的特征”,所谓“写一个看门人”应该能显示出“所有看门人的特征”,就是这种观点的形象解释。这种人物形象当然也有美学价值,它们显示的是一种特殊的“单一美”。但显而易见的是,类型人物特别是过于类型化的人物,很容易导致概念化痕迹甚至于脸谱化。比如鲁迅先生在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时,就曾批评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人物脸谱化问题。事实上,像曹操的“奸”、关羽的“忠”,都具有这种概念化痕迹。这类不是大奸大恶就是大忠大善的

塑造,当然容易导致脸谱化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中其实也多见不鲜。2.“圆型人物”

试论《史记》人物形象塑造 篇6

【关键词】《史记》人物形象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映衬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等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它们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负和性格发展的趋向,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政治问题,在其中寄寓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物的褒贬。高尔基说“创造——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史记》的人物传记,正是这样的创造。《史记》中的细节描写,都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所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郡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读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在《李将军列传》中,为什么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原来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用人物间的相互对比和映衬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的不同面貌。借助于这一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所写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在巨鹿之战中用诸侯军的“从壁上观”、“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来表现诸侯军的怯懦和项羽的英勇。垓下之围中用赤泉侯杨喜见项后“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来衬托项羽的勇武。而在鸿门宴中用刘邦的工于心计、范增的老谋深算来淋漓尽致显示项羽的志得意满、少谋寡断、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运用空白艺术塑造人物形象 篇7

所谓“空白”, 是指作品中字面上没有写出的、需要读者想象、联想和体味才能领会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如马致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有时也会在高潮中突然暂时停顿, 从而造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写作如同书画、音乐一样, 并不能用有限的语言把丰富无限的客观对象穷尽, 而必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进一步体味、升华。

一.描摹外貌

鲁迅《祝福》中, 祥林嫂的形象深入人心, 空白艺术应该功不可没。文中以时间为线索, 先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 通过肖像的变化来展现人物命运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时,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第三次,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刻画祥林嫂的肖像时, 没有做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精笔刻画, 仅寥寥数语, 言简意赅, 抓住眼睛的变化, 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一次比一次残酷的迫害、打击、摧残。这种简洁、白描式的刻画,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描写语言

鲁迅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同样善于运用空白艺术。小说《祝福》在写祥林嫂初到鲁镇, 在“四叔”家里帮佣不久, 就被“婆婆”抢了回去之后, 对“四叔”有两次语言描写, 第一次是“‘可恶!然而……。’四叔说。”后来听到卫老婆子的解释、道歉和许诺“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 有了第二次语言描写:“‘然而……。’四叔说。”这里, 四叔两次说到“然而”, 就戛然而止, 后面究竟要说什么呢, 两处“然而”之后的内容相同吗,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 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对四叔这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一定不能繁冗拖沓, 要简洁凝练, 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空间。

三.展示动作

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成功的人物的动作描写具有以一当十, 言简意赅的空白之美。

孙犁的《荷花淀》写到正在编芦苇的水生嫂听到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消息时, 这样写到,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这一动作描写, 非常传神, “震动”不仅写出了苇眉划破手指, 更写出了水生嫂心里的震动, 写出了她没有心理准备, 不忍丈夫离去的细微心态。这里, 如果换用一段直接的心理描写, 就显得太过直白, 读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文章就失去韵味了。同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孔乙已的酒钱是“排”出来的, 阿Q进城回来后酒钱是“扔”出来的, 康大叔把人血馒头“塞”过去, 七斤嫂生气时给七斤端饭是“操”的。这一“排”一“扔”一“塞”一“操”, 可谓精炼之至, 内蕴丰富。

中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 就要择其扼要, 删除余赞、枝节, 留下大量空白, 与言简意赅之中有力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展示空白的艺术魅力。

四.刻画心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写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 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后, 有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五处省略号, 留下五处空白,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理解去填满, 这种写法, 使得“桑娜”这个形象更加真实, 从而也更感人, 起到了“此时无声更有声”的艺术效果。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篇8

关键词:金·凯瑞,《楚门的世界》,人物形象

有人常说有金·凯瑞在的地方, 必然有喜剧存在。作为一个喜剧演员, 金·凯瑞在影视作品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作为“欧美喜剧之王”的他, 却一直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在看《楚门的世界》之前, 笔者也曾一度被金的搞怪风格所禁锢, 以为这又是一部如同《变相怪杰》一般的“无厘头”巨作。然而在观看影片之后, 笔者才发现这是一部极具内涵的、对人生以及人生意义探寻的巨作。

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看懂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意义, 甚至以为这是部和《穆赫兰道》一样的梦境悬疑剧。在对细节的反复观摩中, 笔者认识到楚门生活的大环境其实就是一个超大摄影棚, 这是一个被称为“桃源”的理想中的“城市”, 但是这个城市原本就是虚假的, 它并不是与现实一样的城市, 它只是这部“真人秀”的拍摄地点而已。而围绕在楚门身边的人, 不管是他的同事, 邻居, 还是朋友, 甚至连自己的爱人和父母都是演员, 他们只是围绕着楚门身边在演戏的人。观众在看后中不免对楚门的成功出逃感到欣慰, 也会被影片中一些滑稽的镜头所感染而哄然大笑, 然而在笑声的背后又会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我们所在生活环境中会不会有楚门那样的人存在呢?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没有, 首先不会有人去进行如此大的投资, 也不会有这样一群“无聊”的全球观众, 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关注一个人的生活中细节长达30年之久, 何况还是如此普通的人。然而这一切却在楚门的世界中实现了, 他被称为“楚门”, 是“truman”, 在他的世界中只有他是真正在生活的人, 而在他的世界中, 他的生活又是被安排着的, 他的行进方向被控制着, 导演不会让他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笔者试图从片子中找到这样一组矛盾所在, 楚门是真正生活的人, 但是却不能按照自己的真正意愿去生活。

到底楚门这个人所传达给我们的是真实还是虚假的呢?这也许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楚门虽然是一个真实的人, 但是不得不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接受所谓的“真实生活”。我们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一个媒体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病态的趋势的社会, 人的隐私似乎不再被人所尊重。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被显示的一览无余, 对于他人的秘密的窥探似乎渐渐成为人生活中的乐趣。而导演则是将这种现象在影片中扩大来展示给生活中的我们来看, 似乎我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不少他人或是自己的影子。不管是真实生活的楚门, 还是在演戏的其他人, 他们都是可以我们生活环境中找到具体的原型的。

而在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客观性的“假”的所在, 具体来说像是楚门在驾驶船只努力逃离“桃源”时候, 由片场人员制造出来的“风暴”, 以及楚门到达“城市”的尽头发现“碧海蓝天”也是画出来。在楚门在面对这些虚假的时候, 并没有感到恐惧, 相反, 他却在积极应对这一切。在面对“风暴”的阻扰时, 即使知道自己也许会死, 楚门还是不顾一切的要出去寻找。而在面对亲人还有朋友, 加之身边人为种种欺骗时, 楚门才表现出真正的怀疑, 真正的恐惧恰恰是因为身边人们主观性的欺骗。真正让楚门感受开始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的人就是那个对自己动了真感情的“演员”——施维亚。她本来也是和其他人一样的, 也是在楚门身边“演戏”的一个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她, 在面对自己情感的驱使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将真相告诉他。在这里施维亚成为楚门要追寻的人, 她应该是在理想化一种生活环境中生活的人, 她是人类原本的状态。

影片中展现了大量楚门的生活细节, 当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而且都是在描述楚门成年时候的生活时才出现重复。生活中大量的一致, 会让人渐渐麻木, 而过度的一致又在一定程度会让产生逆反的状态。而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 楚门对生活的反映是超乎一般人的反映, 过度的一致直至楚门已经过世的“父亲”出现时让楚门开始真正的爆发。他慢慢搜集到他在被秘密窥视的证据, 对身边的人开始具有攻击性, 不再信任身边的人。这时的楚门完全陷入了一种近乎于绝望的状态。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人物形象塑造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影视作品,服饰,化妆

影视作品通过人物形象来演绎故事情节, 以故事来诠释影视作品主题。这就需要影视中的人物形象符合影视内容, 通过剧情、舞美、和个人形象设计来完成拍摄任务。在影视作品中, 人物形象塑造对剧情的演绎十分重要, 剧中人物造型的成功, 不但可使演员形象更贴近剧情, 激发演员的表演欲望, 很快的进入角色中。同事通过演员的演绎, 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影视中的人物形象, 都是由化妆师根据剧情结构进行外部设计包装, 这不但需要艺术形象设计师, 根据脚本将演员外表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的形象元素, 同事也需要演绎者本人能够体会角色特点, 由内而外的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这种结合十分重要和关键, 设计师要分析演绎者体型、肤色、服装等设计成分, 同时要结合现代设计, 这样才能塑造出既能体现剧情, 又具有时代设计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大众能理解接受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塑造在影视中的意义

随着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进步与发展, 其影响力逐渐在世界扩大, 受到关注度也在提升。这一方面是中国国力影响, 同时也是影视作品对演员和剧本严格要求所致。 这也促进中国的影视作品不再一味注重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设定和视觉效果表现上都得到重视。中国影视作品中, 中国民生民俗的融入, 为影视作品增添了中国风。 比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中国旗袍服装造型成为整部电影的亮点, 在一套套民族风情浓郁的旗袍衬托下, 女主角雍容华贵、典雅标志的形象, 为这部电影营造出上海独有的社会艺术风情。这正是人物形象塑造所体现的艺术效果, 在影视形象设计中, 主要是体现剧中人物形象符合影视作品中的时代氛围。

二、影视造型中形象设计的目的

现在的影视作品种类繁多, 各自都有鲜明的主题和人物设定。这些不同的内容表现特征, 决定了不同角色定位。形象设计师就要根据电影主题, 将演员从外在进行角色设计, 达到剧本所要求的形式特征。剧中人物的着装要符合其身份和言谈举止, 同时要根据剧本要求, 对服饰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加工。使服装与表演环境更加贴合, 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在吴宇森的电影《剑雨》 中, 导演和服装设计师为男女主角设计的服装, 完全摒弃了一些武侠电影中的英雄特色, 而是返璞归真更加贴近生活和历史。在服饰造型上, 杨紫琼饰演的女剑客曾静在做杀手之时, 他的服饰透着干练和光泽, 在每次任务执行中, 麻木的脸色加之冷酷的眼神, 以及剑剑夺命的狠辣, 塑造的相当到位。在曾静彻底顿悟, 决心脱离杀手行列, 做一名平凡之人, 他的服饰妆容都与普通人一样, 不再舞刀弄枪, 从她发型和衣着都体现出淡出尘世纷争的思想在平凡中体验着自由和快乐。躲避江湖落空后, 在与江阿生恩仇并举之时, 电影的哀愁之意在环境与音乐衬托下让人侧目。在两人冰释前嫌, 面对新生活之时, 这种意境的烘托, 将感情世界得到升华。

三、化妆设计对人物在影视作品中的影响

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其他多门艺术的一种新的艺术产物, 影视演员的化妆造型是剧中出彩的重要因素之一, 剧中人物形象特征, 很大程度上需要化妆师的努力达成。 要使演员对剧中人物外形保持一致, 在化妆上不能出现任何化妆痕迹的出现。经过化妆技术处理, 演员的气质形象更加符合剧中角色特点, 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化妆, 可以改变演员演出形象, 更好的渲染剧情。影视化妆与日常生活化妆造型有很大区别, 前者是根据剧情安排, 以剧中人物特点进行化妆, 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时而丑陋, 时而漂亮。而且因剧情发展需要, 经常出现角色外貌发生很大变化情况。化妆师为了符合剧情标准会对演员外貌进行一定的休整, 以传达出剧中人物如受伤、疾病、衰老等外貌形象, 对剧情有更加真实的解读。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 由于化妆师对作品理解偏离, 以至于对剧中人物化妆时采取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处理。在以往影视作品中, 好人坏人能一眼分清。这种化妆很明显有舞台化妆表演痕迹。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进步, 化妆技艺也随着现代意识不断更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被化妆造型设计后, 更加贴近生活原型, 更加逼真, 对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与观众产生情理上的共鸣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语

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影视作品爆炸性发展, 也使观众的审美更加挑剔。这也促进影视工作人员在对作品人物形象设计上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形象造型师除了技术过硬之外, 人文修养也要自我提升,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在影视作品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才能为观众留下深刻影响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黄海娟.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J].大众文艺理论, 2008 (06) .

[2]吴帆.形象色彩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机械故障下一篇:光谱地质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