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

2024-05-11

人物塑造(精选十篇)

人物塑造 篇1

一、通过人物对话体现人物形象

如在《文公十三年》邾文公与臣子的对话: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茍利矣,迁也,吉莫如之!”

通过邾文公与臣子的对话,邾文公对民的看重,爱怜之情,爱民如子之心悠然凸显。也使一个仁君的形象穿越历史,走了出来。在“利君”还是“利民”上,选择了“利民”;在自己的命短长上,答曰:“命在万民”。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诸侯国之君,能说出这样的话,能这样的重视民,为民福祉。其鲜明的仁君形象可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再比如《成公二年》,齐国派国佐去与晋国谈判,国佐在谈判上与晋的一席话: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侥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将一个不卑不亢,婉转陈辞,而又字挟风雷的外交家国佐的形象通过其一番言辞展现出来。其言辞既不失齐国的颜面,也使晋国折服。同时使一场剑拔弩张的外交谈判趋向了和平。

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行为来刻画人物

如《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后,先轸不满放了秦国的三名将领,写道: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一个“怒”的表情和一个“唾”的动作,活化出了先轸性格直率及盛怒之下不满晋君的失礼状态。

如《襄公十年》载子产闻盗一段:

“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蟜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

通过这一系列行为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年青的子产沉着、老练、稳重、机智的性格特点。还有象《宣公十四年》写楚子:"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三个戏剧性的行为活化出了一个怒火冲天、气的要发疯的君主的形象。

三、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在《左传》中不存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但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讲的“梦是心理现象的第一层”及《左传》作品本身的叙述上看,它还是属于心理层面的。比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大战之前,晋文公的梦:“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这个梦无疑是对文公战前的最好的心理展现:梦与楚君搏,也就象征着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楚君伏其上而临其头,代表着晋侯对这场战争的结果的深深担忧,并对这场战争的艰苦性做了缜密的思考;是以惧,揭示了晋侯外表刚毅果断下,但在巨大的战争面前,濒于崩溃的脆弱的神经线。这样的一个梦,生动地刻画了战争前夜晋侯神情不定的人物形象,也预示着晋候会在这场战争中更加地谨慎,缜密地思索与行动。又《宣公二年》的一段记载: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这样的一段内心独白,无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展现,充分表现了鉏麑在礼法和人性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按礼法,他应毫不犹豫地杀掉赵盾,但赵盾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之中,而最终选择了自杀,既不废忠也不弃信。鉏麑的独白是对时局的深深的无奈,他的行动是对这种无奈的最强烈的抗争,在这种无奈的抗争中,也使他铮铮的人格在悲剧中得到升华。而这种悲剧是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对自己祖国时局动荡而个人又无法改变的悲剧。

四、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表现人物

比如羊斟和狼瞫的对比。羊斟是华元的车御,因为没有分到战前犒劳军士的美食,竟至于怨恨到以全军的失败来泄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气得“君子”大骂他“残民以逞”。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左传》宣公二年)!

而我们看狼瞫,在战前,先轸罢黜狼瞫原本工作职务,这很可能导致军队内的叛乱,影响秦晋战争。然而狼瞫却在战场上用英勇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来体现自己是勇敢的、称职的武士,并且不惜用生命和正直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虽然在这过程中,狼瞫也进行过思想斗争,但最终他的“爱国之心”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遂以為右。箕之役,先軫黜之,而立續簡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瞫曰:“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陳,以其屬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君子謂狼瞫於是乎君子。《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作亂,而以從師,可謂君子矣(《左传》文公二年)。

我们从这一组人物身上能够发现,虽然在战前都受到了一些所谓的“不公平”的待遇,而相对于狼瞫来讲,羊斟的“不公平”的待遇也还是很轻微的,但在战争中两个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把这两个人物所作所为拿出来放在一起,其鲜明的对比及人物的形象不言自明。

《左传》中还有许多表现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他人的评价,议论等。如,在《宣公二年》宋华元在战败后逃归视察工作时,城者对华元的一席话“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将华元在战争中表现不成熟,略显智能不足的形象展示出来。

在《左传》中,人物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左传》对人物深刻的刻画与剖析不仅仅是展现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同时也是将他深厚的历史底蕴、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用个体展示共性那种表现方式全盘的烘托而出,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且还有他背后深切的思想。正如冯李骅所言:“其性情心术,音容笑貌,千载如生。”[2]

参考文献

[1]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9.

[2][清]冯李骅.春秋左绣[M].常州日新书庄,1916年印行本.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九春秋人物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塑造人物的作文 篇2

姐姐身上有股倔强的个性。她考上实验三中后,我们隔得遥远了,只有在寒暑假才能见面。姐姐不在的时候,我们都彼此想着对方。可是在一起的时候总少不了一些“小**”。

记得有一次,我们因一支粉笔就吵得不可开交。爸爸听见了,过来说:“不就一支粉笔吗!让给弟弟算了。”姐姐很生气地说:“不让,不让,就是不让。我宁可不做姐姐,让他做大的好了。”随口不断地叫:“简雨哥,简雨哥。”爸爸捧腹大笑,姐姐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我很得意地笑着答应:“恩,乖。”

姐姐就是倔强,不会罢休,这都是妈妈把她宠坏的。正因为她的倔强,每次吵架都是我举手投降,让着她,所以她很得意。

其实我很喜欢我姐姐,因为她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每次回来总不会忘记给我带礼物,所以我不敢不听她的话。我一直十分怕她。

塑造人物 寻求变化 篇3

尝试挖掘人物的“非常规”之面

除了人物或者事物经常呈现的那一面外,人们总会对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感到好奇。很多摄影大师的作品都是抓住了这一点,让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感觉。多数明星在观众的心目中都有个大致的形象定位,而当某张风格迥异的照片出现在平面媒体封面上时,便会引来围观。这便是人们内心求异求变的心理。摄影创作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心理学原理,进行一些大胆的突破尝试,不论最终效果让观者觉得是新颖独特,还过于标新立异,都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在拍摄方法上进行探索,也是我在工作中最大的乐趣。平时,我会尽可能多关注一些信息——其中多数都是摄影以外的;同时也常常就拍摄进行思考,心里不断琢磨不同的拍摄手法;看到一幅别人拍摄的作品,我就会非常想知道这是如何拍摄的,怎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有时候甚至要马上回到影室亲自摆布一番,实践一下,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日积月累,很多拍摄方法就沉淀在自己的大脑之中了。再面对拍摄对象时,十八般武艺驾轻就熟地用起来,在拍摄中便能找到更多灵感,发挥更多创意。

抓住“大胡子”的飘逸瞬间

拍摄业内同行茹遂初先生的过程就可以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很早就有为茹先生好好塑造一组肖像的愿望,因为他的大胡子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加之茹先生本身在圈子里很知名,让我非常有兴趣对他的形象塑造进行一次挑战。

由于拍摄之前就与茹先生相约,他也是有备而来。我们一开始并不急于拍摄,闲聊间,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来表现拍摄对象。一开始,我采用了顺侧光为主光源,辅以背光,用逆光打明亮了头发和美髯的边缘。期间分别请老先生摆出站姿、坐姿来拍摄。小憩之后变换姿势拍摄侧身和半侧身。茹先生也非常善于表现,时而活泼轻松,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沉思不语。我也抓住机会频频按动快门。由于是数码照片,很快就可以在电脑上看到拍摄效果。休息期间,我翻看刚刚拍出的照片,内心总觉得似乎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瞬间。虽然光线效果看上去挺不错,但缺少一丝动人的神情。

看到茹先生满头的白发,又长又细,与胡子连成一片,我意识到这会是个很出彩的表现点。所以,我改变策略,决定从头发和胡子上做文章。我再次邀茹老来到镜头前。这时,我打破之前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转而要求茹老把头发打乱,并用手来抚顺头发或用手去揉胡子……看着茹老的银发,我索性决定试试用风扇吹动,打造银丝飘逸的感觉。当助手在一旁开动风扇,光线稍做调整之后,拍摄开始了。前吹、后吹、上吹、下吹,茹老的眼睛都快被吹得睁不开了。这期间头发几次飞扬到头顶,又几次遮挡住五官。最终,我捕捉到了几张头发、胡须飘得恰到好处的照片。当看到电脑中的最终效果时,我心里很是满足。在暗调背景中,茹老银丝般的长发飘动着,划过带有文人气质的面颊,处在暗部的双眼与微翘的胡子以及略带微笑的表情让人感到一丝神秘,是乐观、是无奈、还是大风浪过后的一种淡泊……这种感觉正是我想要的。同时,倾斜的头部多少显现出一点顽皮,也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在最终印放出的一米高的照片中,所有毛发都丝丝可见,效果相当不错。

随机应变

在拍摄时,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也是摄影师必须具备的。巧于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能创造出更好的效果。举个以往的拍摄例子,几年前在为一位厦门女企业家拍摄肖像时,拍摄环境很暗,而那位女士身形苗条,侧身斜坐在椅子上对着镜头,这时由于空间较小,放在人物身后的背景灯把背景布照得亮如白昼,同时背景布距离模特也很近,其位置不好调整,一时间大家都没有了办法。

这时,我观察到发型师为这位女士调整发型时使用的喷雾发胶在背光照射下如烟气缭绕,是将主体人物与背景区分出来的有效色调。于是我请助手将灯光反打到模特身后,再请发型师在模特身后与灯光之间喷射出大量的雾状发胶,营造背景的层次感。经过反复尝试,发现效果好得惊人,之前的难题迎刃而解。虽然现在再看当时拍摄的照片,不免觉得很多方面不够完美,但想到那次的“危机处理”倒是很值得回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同行之间彼此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别人的方法中,我们可以学到具体的技术,也可以学到处理问题的思路。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各类的摄影网站、论坛、贴吧都有各种相关话题供大家讨论,也能看到很多国外同行的作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做研究或实践一下,定会有所收获。变他人的方法为自己所用才是学习之道。所以说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总是会关注一切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看得多了,经验也就随之而来了。

虽然创新可能要承担拍摄失败的风险,但一成不变的拍摄方式肯定会僵化思想,让作品不停地重复过去。所以,求变不仅是要和别人求不同,更要与自己的过去求不同,这样才能不断出新、出彩。无论哪种艺术门类,开宗立派的大家,风格都是不同以往的。虽然不求在影坛独树一帜,但对于自己的影像,确实要追求创新、寻求变化。

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中塑造人物 篇4

人物性格可以在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必然将自己的思想、兴趣、感情等集中在某一点上,以坚定的意志,积极行动,去冲破一切障碍。 这样一来,也就必然产生冲突,必然使人物的性格在对比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仅是一方的性格,另一方的性格也会同样得到充分展示。

苏联影片《夏伯阳》中,夏伯阳和政委的形象,就是通过冲突中的对比来塑造的。随着具体事件的展开, 人物的冲突,主要是性格冲突,也就一一突现出来。先是兽医事件,夏伯阳要枪毙兽医。兽医跑到政委处告状, 夏伯阳就随后追来,一进门就暴怒至极。政委对他轻蔑一笑。夏伯阳两眼充血,青筋暴起,疯狂地冲上前去, 抓起前边的凳子,高高地举着,喊道:“你敢取笑我夏伯阳!?我枪毙你!”可是,当他看到政委那冷静至极、 沉稳无比的逼视正坚定不移地对着他时,他一下子失去了力量,把凳子扔到了地上,然后随手拖过另一条凳子, 坐了下来,像一头被追得筋疲力尽的野兽。当他和政委的目光再次相遇时,他马上扭过头去。这时,政委慢慢地站了起来,虽是一脸庄严,眼里却分明闪着喜悦的光彩。 在这场冲突中,夏伯阳和政委的性格,都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呈现:既展示了夏伯阳小生产者的片面性、游击习气和军阀作风,又展示了他对党最终的信任和折服;也表现了政委的镇定和坚强,又表现他对同事的友爱和看到同事转变的喜悦。接下来是日哈科夫事件。日哈科夫是夏伯阳的部下分队长,他因抢劫群众的东西,被政委关了禁闭,夏伯阳听到消息赶来解救。他认为,这里是他一个人的天下,只有他一个人才能发禁令,政委把他的老部下老战友关起来,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口出狂言, 冲向了禁闭室。这时,站在门岗警卫的是一个矮小的瘦弱的老兵,而禁闭室的门又破烂不堪。然而,一个瘦小的老兵和一扇不堪一击的栅门,却像城堡一样挡住了这位狮子一般凶猛的师长。为什么?他的精神一下子垮下来了。他缓缓地转过身子,猛然间扔掉了军帽、武装带和刀枪。这时,被抢的群众拥进了院子,一致地谴责了抢劫行为。这是政委早就安排下的一个大场面。在事实教育下,夏伯阳醒悟了,他认识到党所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无疑是正确的。于是,他心悦诚服地向群众做了检讨和保证。当他离开的时候,通信员别其卡向他示意政委真不简单,他自豪地说:“既然是给夏伯阳派来的人,那就绝对含糊不了。”性格鲜明,连对别人表示折服都是夏伯阳式的。在这场冲突中,夏伯阳由发火到自制,再到认错,态度的转变非常合情合理,其优点、 缺点、弱点都十分清晰,十分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对比之中,政委的党代表形象也十分令人钦佩和敬仰……

人物性格也可以有相对平静的非冲突状态下得到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对比,有时是在敌对阵营的代表人物之间展开,有时是在同一阵营的不同人物之间展开; 在同一阵营的不同人物之间,有时没有明显的冲突,也就是双方没有相反的意志,但由于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 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做事的方法不同,也能形成鲜明对照,从而使双方的性格显得十分鲜明。

因此,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求。

摘要:在影视作品中,写好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通过性格对比,可以在矛盾冲突的运动中塑造人物,也可以在平面的静态的状况下塑造人物。

怎么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篇5

第一,从小说、电影剧本片断----话剧剧本片断:局部人物的创造

第二,独幕戏:完整人物的创造;

浅析电影《顽主》的人物塑造 篇6

一、《顽主》的电影简介

《顽主》是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米家山导演的一部电影,围绕“三T”公司兴衰的荒诞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及人们的各种心态,包括各种病态人格、行为和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用调侃、玩耍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嘲讽,表达了对旧秩序、旧道德观的反思、批判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影片拍摄于1987年,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环境最宽松时期,影片将荒诞风格与纪实的艺术手法相融合,高度再现了各种生活图景,给人以亲切、朴实、可信之感,同时片中音乐、歌曲的处理与作品的气氛、格调也十分谐调,将当时生活中都市人特别是都市青年人的各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顽主》的创作背景

关于“顽主”——顽主儿是北京地区对聪明仗义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不堕落的一种社会人员的统称。正是这种多面性,使这类人身上有更多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以及特点。而被称为“痞子作家”的王朔似乎对这类人群十分偏爱,比如其作品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永失我爱》中的何雷;《浮出水面》中的石岜;《空中小姐》中的“我”,都是这种平常的甚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不谈理想,想的只是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轻松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生活经历有关。

首先,从时代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以改革开放的积极姿态代替以往的闭关自守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多年的人性复苏,而自由被压制太久,一旦获得被释放的机会,反而以百倍的速度滋长,甚至疯狂扭曲,为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而不择手段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出现。

其次,从作者个人来说,王朔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并且经历了文革的混乱年代,亲眼目睹了首都北京在改革前后的巨大变化。面对变化,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维,面对社会上新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感觉很新鲜也很愿意琢磨,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他的小说中被成功的塑造出来了。

三、《顽主》的主角人物塑造

王朔构建的小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纷至沓来,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或游戏人生,或厌倦世俗,然而,最引人注意,也是王朔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笔下的“顽主”形象了。

这部电影里塑造了以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为主的三个年轻人,他们是世人眼中的“顽主”——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搞了一个不论不类的“三T”公司,整日干着一些“替人排忧,替人解愁,替人受过”的活儿,从替人约会到替人颁奖,从替人挨骂到替人照顾病人,可以说是“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中的空白地带”。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被认为是一帮社会混混,“无可救药”。另外还塑造了作家、售货员、医生、大学教授等一大批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个个性格鲜明,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仿佛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影子。

于观作为“三T”公司的负责人,是整个公司中最稳重的一位,他机智、冷静,每每遇到棘手的问题,都能迅速的做出反应给予化解。例如在替“著名作家”宝康举办的颁奖仪式上,克服了嘉宾作家全部没来、获奖奖杯找不到等一系列困难,终于使颁奖仪式顺利完成。但是作为公司领袖的于观在个人生活中却是极度糟糕,女朋友丁小鲁忍受不了他的不务正业决定和他分手,而父亲也是极度不信任他的工作,认为他是社会混混。于观在这种夹缝中感觉很迷茫,他不知道他能做些什么,只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继续做着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事,仿佛社会抛弃了他们,将他们扔到了角落里,不理不睬。

而杨重的形象则更像是为葛优量身打造,虽然一脸正经,不苟言笑,但是每句话都让人忍俊不禁,葛优的这种表演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代替肛肠科大夫王明水与售货员刘美萍约会的过程中,杨重的独特气质和谈吐吸引了美萍,以至于需要于观和马青来解围。在“侃”的过程中,杨重说出了一些很有哲理的话:“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踢足球。也许啊,这个一大帮人在这里跑来跑去,也许整场都踢不进一个球,但是你还得玩命儿踢。因为,因为观众在玩命儿的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在美萍的眼里,仿佛杨重是无所不知的“大学生”,天南海北地乱侃一气是“顽主”的重要特征之一,不是他们真的很有文化,而是他们的空虚更容易被当时的外来空气所吸引。杨重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大学生,他很清楚,自己就是个“傻波依”。

相比较杨重和于观,马青则草根得多。每每干着最辛苦、最不讨好的活儿,羡慕杨重经常能去替人约会,他却只能去替人挨骂。在雨中,骑着三轮运泡菜坛子的时候并不像一个无所事事的“顽主”,其实他们也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是他们不愿意再向父辈那样,蹬一辈子三轮车。在帮助杨重解围的时候,面对美萍,马青表现出了一个年轻人的狂热,拼命的想和美萍套近乎,可是美萍并不搭理他。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可是“顽主”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他们被妖魔化为流氓、痞子、无赖,没有前途、没有未来。在迷茫中,他们失去了方向,只能去向往国外人的生活——“不要结婚,就可以住在一起。”马青身上的冲动则是他们这些年轻人的另一个特点,在经历了诸多不顺的事情之后,他们无处发泄,于是冲到大街上想要找人打架,马青兴冲冲对行人挥舞拳头地叫嚷:“谁他妈敢惹我?”一个五大三粗穿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低声说:“我敢惹你”,他一愣,然后得意洋洋地四顾大叫:“谁他妈敢惹咱俩?”冲动又胆小,无处发泄却又自我嘲讽。“顽主”们看起来游戏人生,潇洒快意,实际上内心大多数充满焦灼、苦闷、空虚,甚至悲哀。他们嘲弄一切、颠覆一切,为人顽出了一个无价值的世界,但价值虚无的焦虑又反过来困扰着他们使他们越顽越迷茫,越迷茫越顽。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种“多余人”。

四、《顽主》形形色色的配角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都变了,本来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在顽主们的眼里仿佛都变了,变得势利、虚荣、狡诈、疯癫。电影《顽主》中来到“三T”公司的形形色色的顾客在杨重、于观和马青的眼里,仿佛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们来来往往,却又匆匆离开,交给“三T”公司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任务。

“作家”宝康怀揣着一个文学梦,一心想要得到一个文学奖,可是当他掏出自己的作品——《我想说,我不能说,可还是要说》时,于观“简直都无心干别的了”。这些刊登在杂牌杂志上的所谓作品,也可以为宝康冠上一个作家的名头,让于观得以近距离的和作家见面。宝康为了成为“著名作家”,不惜自掏腰包办一个发奖大会,哪怕得一个“三T奖”。这不能不说是对当时“作家热”的一种嘲讽。对文学的热爱变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大批粗制滥造的书籍涌入人们视野,成就了一大批所谓的“作家”。宝康心满意足的拿了“三T奖”,并以教人写作为名勾引女青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很多所谓的“作家”其实更肮脏,他们披着文学的外衣,却虚伪透顶,干着“顽主”的勾当。而相比之下,被社会所不齿的顽主们,却显得善良、单纯了。

电影《顽主》剧照

德育教授赵尧舜是以正面人物面貌而粉墨登场的,初次相识,他就对创办“三T”公司的几个年轻人的心态、苦闷、彷徨十分同情和理解,俨然是青年人的知音和指路人。但转过来,却在某大学“五讲四美演讲会”上,将这几个年轻人视为“失足青年”,在他们身上添油加醋地大做文章,指责他们是思想堕落。在演讲中,赵尧舜假借“失足青年”的话说:“朋友无非两种,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实质上,这正流露出他潜意识里隐藏的极度扭曲的变态心理。在赵尧舜身上,由于要迎合社会规范,以确保和取得自身的荣誉、地位,戴在脸上的“人格面具”就成了一幅沉重的枷锁。影片中塑造的赵尧舜,正是一个言行高尚而心理卑劣的结合体,表现出一种存在着尖锐对立的双重人格特征。

“3T文学奖”大会时候的那段改编,那场时装秀无疑是本片中最具有表现性的段落,伴随着一段霹雳舞的劲爆音乐,戏剧演员、时装模特加上话剧演员(从五四青年、民国大总统、革命农民、小红卫兵),再包括新时代的健美女郎、时尚小青年……鱼龙混杂,甚嚣尘上。将这种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拼接在一起的手段实在有点反主流、反传统的特征,以致有点“后现代”了。导演的野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那场时装秀是一场对20世纪80年代文化最直观却又最含蓄的表达,身穿戏曲、文革、港台等各式各样服装的人物轮番走秀,生动地彰显了那个时期一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的迷失,而这些服装代表的符号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几种社会思潮的外化。每个模特都因为服装的不同而被赋予了新的身份,一个个符号化的人物立体而又直观。

结语

论戏曲人物塑造方法 篇7

关键词:戏曲演员,表演

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戏曲演员从练基本功之际就学就了一折或一种类型的戏, 也具有一定高度, 但换成演别的角色或别的类型的戏就傻眼了。一生只演一折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演这个戏不知怎么就成了, 但演那个戏不知怎么又砸了?同样一折戏今天演来顺手, 明天演来又觉别扭。问题在哪里?我觉得可能就在于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表演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也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和学会“怎样演戏”。我想针对这种现象结合自己的导、表演经验, 试着以一部剧目排练流程为依托", 总结几点操作性较强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初读剧本, 走进剧情, 领会作者意图

不少基层戏曲演员都有接到新剧本先不怎么看整体剧情、人物关系等, 而是先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用笔画出来。甚至有的不太重要的角色自己的台词都背下来了, 但还不了解剧情是什么, 更谈不上了解剧情的重点在哪里, 应该思考些什么。我认为该问题的出现皆与读剧本的方法不当有关, 而相对有效可行的读剧本方法可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 只当读者。

第二步, 用戏剧眼光读。

第三步, 用角色眼光读。

第四步, 应放在导演阐述之后完成。

二、领会导演意图, 统一演剧思想

通常在排练之前演员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是我该怎样演这个人物, 很少也无暇从宏观角

度思考未来整个演剧的总体形式、风格甚至演剧重点。戏剧演出是综合艺术, 音、美、灯、服、道、效、化等各部门协同合作, 其总体设计者和联络人就是导演。那么演员在了解剧作家思想和剧情的前提下, 就要在导演对未来演剧的整体设计的构思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去思考怎么样塑造角色, 以免十八娃乱当家, 出瞎力走弯路。

三、复读剧本, 理性认识角色

这也是读剧本的第四步。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对作者、导演思想的领会, 就要重读剧本, 理性分析和认识角色。其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解读和设计角色的前史及剧情内外的社会背景, 写角色自传。这一环节很多戏曲演员不以为然, 认为没有必要, 恰恰是最大的误区, 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戏曲演员塑造角色的屏障。就如同交朋友一样, 你对这个人的身世、来历、社会关系、历史背景甚至个性、爱好、特长、优缺点等皆无了解, 这个朋友敢交吗?运用到塑造角色中, 交舞台上、剧情中的“朋友”道理亦是如此。

四、学唱

怎样学?我认为学唱也应纠正一拿到曲谱就学的方法, 更要纠正像读剧本只看自己台词一样, 只顾学自己的唱腔, 而全然不顾对整体音乐语言、气氛的把握。同时最好是放在导演阐述之后学, 尽量少走弯路, 有针对性地学唱。

怎样唱?有的演员嗓音条件很好, 音色很美但唱出的戏却不怎么好听, 而有的人嗓音条件并不理想, 但唱腔却非常有味道、受听。道理很简单:戏是唱感情的, 是用“心”唱的。有了好嗓子, 会用嗓子仅仅是基础, 是技术层面的。继而还要从人物出发, 从规定情境出发, 进一步升华为咏叹人物的心声, 升华为“唱的艺术”才行。

五、坐排

坐排, 顾名思义就是不带肢体语言的坐下来的排练。这种排练方法在有的戏曲团体也叫“对剧本”。但事实上坐排的内容和将要完成的排练任务大大超过了“对”剧本的范围, 也就是在进场排练前从语言和心理以及形象思维上更加贴近角色, 从对人物语言、语气、语调及语境的把握等方面找出舞台行动的动机来。如果坐排扫清了进场前的文本与语言障碍, 打好了进场排练基础, 那么进排练场后给人物 (演员) 安上两条腿, 他就可以自由行走了。

六、恰到好处和再提高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恰到好处、过犹不及的问题, 戏剧表演尤其如此。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戏流了。“流”, 其实就是指偏离了人物或导演初始设计的演剧框架, 更多地向演员的自身习惯靠拢了。而有的戏曲演员身上的程式功底非常好, 每当舞台上用到了技巧展示的时候, 又会抛开人物在舞台上“耍得很开心”, 又有点“过火”了, 正是没有把握好“过犹不及”这一点。当然, 艺术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准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但至少有个“法”, 有个“度”。其实这个“度”就是表演艺术的“分寸感”, 是恰到好处的“自由”境界。

人物的特性塑造体会 篇8

湖南花鼓戏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轻松明快的风格特征和对人物形象精准的刻画而出名。传统剧目《小姑贤》中的“姚五娘”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 她既是封建传统观念的忠实维护者, 又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她前半辈子被折磨, 后半辈子折磨人, 前半辈子的悲惨命运扭曲了她, 使她成为一个尖酸刻薄、横蛮无理的丑恶婆婆。对于我这个青年演员来说, 塑造这样一个极具特性的人物的确存在较大的难度, 为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塑造人物的步骤。

一、在剧本中找人物, 找特性, 发现人物的艺术魅力

我首先找准了这个戏的时代背景:此剧是封建家庭道德伦理剧, “姚五娘”具有其社会属性, 她满脑子“男尊女卑”思想, 认为婆婆折磨儿媳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所以媳妇成了她变本加厉泄愤的工具。“老娘前三十年在咯里跪得有, 你后三十年要跟老娘填起咯杂眼。”这就是她的逻辑。找准了这个人物的行为依据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我仔细分析每一句台词, 剖析这个人物对不同对象的心理状态:冬云儿是家中唯一的男丁, 为了使儿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共同对付媳妇, 她釆取的手段是连哄带骗;媳妇是她的下酒菜, 高兴不高兴都要拎出来折磨一下;桂妹子是她的心肝宝贝, 她对桂妹子有求必应, 这个恶婆婆最担心的是桂妹子嫁入婆家后碰到自己这样的恶婆婆, 多么令人啼笑皆非!清楚了这一点, 姚五娘的特性中又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剧本是一剧之本, 只有真正读懂了剧本, 理清了人物关系, 才能建立起创造的基石。

二、学习前辈, 求教老师

摇旦“姚五娘”是多位前辈和老师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完善、打磨, 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我们青年演员必须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去发扬和创新。在初步了解人物后, 我观看了前辈们留下的一些有限资料, 并求教于国家一级演员田既安老师。我用心学习, 借鉴前辈们的一些特殊步伐和身段, 先把整剧的人物构架立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 由于姚五娘的扮演者大多是男性演员, 因此他们的动作幅度都非常大而夸张, 而我是女性, 女性的身体线条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加细腻, 更加丰富。因此, 在前辈的基础上, 我根据自身条件, 结合现代的肢体语汇对人物形象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 使得该剧有了一些创新。

三、设计造型, 规范动作, 完善表演

有了基本构架后, 随之而来的便是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尽可能多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她在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熊佛西先生在《佛西论剧》中指出:戏剧整个的精神都归到动作。二种动作, 一种是外形的, 一种是内心的。内心动作:艺术的;外形动作:技术的。所以, 一个绝妙的戏剧应该内外动作并重。

依据大师的理论, 我先对“姚五娘”的外形进行设计, 特别突出了对嘴的造型和运用, 化装成一个尖尖嘴的形象, 整天除了吃就是无缘无故地骂人, 滔滔不绝地诅咒媳妇。同时还设计了对着观众尖翘着嘴的动作。在无台词时快节奏地运用这个嘴部动作, 配合臀部上翘, 再加上眼睛的斜视, 对这个人物的刻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剧场演出效果良好。另外在形体表演上, 笔者既保留了戏曲中摇旦的表演程式, 又大胆设计了一些夸张但不失细腻的形体动作。我把“姚五娘”的台步设计成一个“三寸金莲”的小脚婆, 本来只能慢步行进, 反过来却安排她小跑步去追打媳妇, 最后连自己都站不稳, 险些跌落尘埃, 这一狼狈丑态也博得观众阵阵笑声。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台词的把控, 根据情绪的需要在音调、节奏、情绪上进行夸张的处理。人物的性格是多层次的, 这样一个恶婆婆对自己的女儿却是甜言蜜语, 但只要提到媳妇马上就风云突变, 凶神恶煞。我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明一暗、一阴一阳的衬托, 较好地突出了这个人物的特性, 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社会中那种变态畸形的婆媳关系。

通过这些步骤, 我慢慢靠近人物, 触摸到姚五娘的内心, 终于, 一个可恨、可气、可叹、可笑、立体、丰满的姚五娘出现了。总之, 当一个演员在对角色进行创造时, 一定要做到“通戏情, 明戏理”, 有的放矢, 也只有遵循这个艺术规律才能品尝到塑造人物的快乐, 满足观众的需要。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花鼓戏传统剧目《小姑贤》中姚五娘这个人物的塑造体会, 总结戏曲人物塑造的步骤和方法。

运用空白艺术塑造人物形象 篇9

所谓“空白”, 是指作品中字面上没有写出的、需要读者想象、联想和体味才能领会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如马致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有时也会在高潮中突然暂时停顿, 从而造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写作如同书画、音乐一样, 并不能用有限的语言把丰富无限的客观对象穷尽, 而必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进一步体味、升华。

一.描摹外貌

鲁迅《祝福》中, 祥林嫂的形象深入人心, 空白艺术应该功不可没。文中以时间为线索, 先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 通过肖像的变化来展现人物命运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时,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第三次,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刻画祥林嫂的肖像时, 没有做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精笔刻画, 仅寥寥数语, 言简意赅, 抓住眼睛的变化, 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一次比一次残酷的迫害、打击、摧残。这种简洁、白描式的刻画,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描写语言

鲁迅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同样善于运用空白艺术。小说《祝福》在写祥林嫂初到鲁镇, 在“四叔”家里帮佣不久, 就被“婆婆”抢了回去之后, 对“四叔”有两次语言描写, 第一次是“‘可恶!然而……。’四叔说。”后来听到卫老婆子的解释、道歉和许诺“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 有了第二次语言描写:“‘然而……。’四叔说。”这里, 四叔两次说到“然而”, 就戛然而止, 后面究竟要说什么呢, 两处“然而”之后的内容相同吗,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 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对四叔这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 一定不能繁冗拖沓, 要简洁凝练, 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空间。

三.展示动作

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成功的人物的动作描写具有以一当十, 言简意赅的空白之美。

孙犁的《荷花淀》写到正在编芦苇的水生嫂听到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消息时, 这样写到,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这一动作描写, 非常传神, “震动”不仅写出了苇眉划破手指, 更写出了水生嫂心里的震动, 写出了她没有心理准备, 不忍丈夫离去的细微心态。这里, 如果换用一段直接的心理描写, 就显得太过直白, 读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文章就失去韵味了。同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孔乙已的酒钱是“排”出来的, 阿Q进城回来后酒钱是“扔”出来的, 康大叔把人血馒头“塞”过去, 七斤嫂生气时给七斤端饭是“操”的。这一“排”一“扔”一“塞”一“操”, 可谓精炼之至, 内蕴丰富。

中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 就要择其扼要, 删除余赞、枝节, 留下大量空白, 与言简意赅之中有力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展示空白的艺术魅力。

四.刻画心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写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 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后, 有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五处省略号, 留下五处空白,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理解去填满, 这种写法, 使得“桑娜”这个形象更加真实, 从而也更感人, 起到了“此时无声更有声”的艺术效果。

环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篇10

一.交代人物身份, 提供人物活动的空间。《孔乙己》中的一段社会环境描写最为典型:“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是和别处不同的, 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菜, 慢慢地坐喝。”一张曲尺形的大柜台, 将“短”与“长”、“里”与“外”、“站”与“坐”、“穷”与“富”, 分成了两个阶层, 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而孔乙己是这环境中的特殊人物———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形象特征就非常鲜明。

二.烘托人物心情, 突显人物情感。《药》中写华老栓摸索着爬起来, 去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时的环境:“秋天的后半夜, 月亮上来了, 太阳还没有去,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在这样一个秋夜, 屋里又是“遍身油腻的灯盏”“弥满了青白的光”。从这些描写中, 人们可以想象华老栓买药之前的沉重心情, 以及笼罩的沉闷气氛。等到人血馒头—买到手, 华老栓充满了幸福感时, 作者又这样描写环境:“太阳出来了, 在他们前面, 显出一条大道, 直到他家中。”这时, 华老栓阴沉的心情豁然开朗, 仿佛希望就在眼前———儿子小栓得救了, 太阳的光芒似乎照亮了他一家的前程, 也照亮了街头破匾上“暗淡的金字”。可是人血馒头并没有救了华小栓, 华小栓终于病死了, 当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时, 小说中描写的环境便是满目凄凉了, 周围是“死一般静”, 只有枯草的细颤和乌鸦的长鸣。这些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特定人物的心情, 达到增强读者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效果。

三.刻画人物性格, 丰富人物形象。《祝福》中那段对鲁四老爷书房的环境描写, 让我们仿佛看见鲁四老爷的背影。谁都知道陈抟老祖是五代讲理学的, 那幅联上的话是讲理学的人作为修身的格言, 一部《近思录注》则是学理学的入门书, 《四书衬》是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 这统统都是被理学家称道的所谓的经典。这些都表明这个书房是讲理学者的, 与鲁四老爷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很相称。那么, 中国古代理学家很多, 而鲁四老爷却单单赏识陈抟老祖, 书房里偏要挂他的“寿”,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陈抟老祖是五代的一个修道不成, 顽固守旧的讲理学的“半瓶醋”, 就守旧顽固这一点, 鲁四老爷与他是相通的。同时表明:鲁四老爷的讲理学, 不过装门面而已, 其实和他的祖师一样, 并不通理学。再从书房环境来看, 那么破烂、杂乱, 显出其陈腐不堪, 不像一个潜心研究理学的人的房间。联想到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的大发雷霆的情景, “心气”一点也不“和平”的丑态。这书房自然衬托出鲁四老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丑, 装腔作势的伪君子。鲁迅把握住书房里的“字”“联”“书”这三件有代表性的物件加以描绘, 成功地刻画了鲁四老爷的人物性格。

四.推进人物行动发展。大家熟悉的《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就是林冲行动发展的关键。因为“风大雪疾”, 林冲才会沽酒御寒, 才会在途中见到山神庙.又是因为“风大雪疾”, 草厅才会被摇撼、倒掉, 所以林冲才会到山神庙暂避风雪, 才会用巨石顶住门, 也才会偷听到陆虞侯和拨差的谈话, 也才会有林冲的彻底醒悟。可见, 环境影响着人物一步又一步的行动。

上一篇:价值增加下一篇:感悟康定斯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