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

2024-05-02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 篇1

关键词:数学,分层次,教学

面对学生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用“一刀切”实施教学,就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一听就懂,没有提高;基础差的学生,被动地接受,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加剧了两极分化.“分层次教学”能弥补“一刀切”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适应学生发展,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学有所获.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划分层次,展开教学,提高效率;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模式,它强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的教学效果.

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次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按学生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分三个层次,A、B、C分别代表高、中、低,这种分类只存在于老师心中,不要向学生宣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分层次又是相对的,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表现不同,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适应能力,层次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使他们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二、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程序

教师要按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次教学.对各层次的学生可从认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应用强度等提出要求.在教案里,从目标、例题、练习等方面设计,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低层次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次学生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次学生要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等综合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三、分层次组织课堂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课堂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的部分.因此在课堂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教学.为鼓励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次的学生回答,简单的给C层次的学生,适中的给B层次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对B、C层次的学生要深入了解,帮助他们解疑,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对A层次的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并归纳出规律与结论,引导学生变式探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四、分层次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对习题做适当调整,使之从质和量两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以下习题:

(一)基本题,是掌握该数学知识的基本要求

1.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2.黑板长4米,宽2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变式训练题,在基础题的前提下稍微拔高一点

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48平方米,宽6米,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2.爸妈新拍了婚纱照,要做一个大相框,长12分米,宽8分米,(1)需要多少木条呢?(2)需要多大的玻璃呢?

(三)深化训练题,较灵活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1.一间长8米,宽4米的房子,用边长2分米地面砖铺,需要这样的地面砖多少块?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米,其面积最大是多少?

(四)发展题、选做题、开放题,难度较大

1.自找实物,测量,设计题目、计算面积.

2.一张长是12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最多可以剪几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

基本练习题和变式训练题全班同学都要完成,C层次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解决的,可以寻求帮助.深化训练题为B层次以上学生练习的内容,鼓励C层次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对于发展题、选做题和开放题,供A层次学生练习,同时鼓励B层次学生去参与练习.要确保全体学生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五、分层次实施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补充不是课堂的延时,也不是变相增加学生负担,而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后进生,除了帮助他们找到困难的症结,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优生和特长生要指导他们掌握知识、应用能力,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六、分层次进行测试

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间万物,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去衡量每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可依据教学目标,把试题分为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试卷基础题占60分,分层题各40分,可完成本层试题也可完成高一层试题,若完成,该部分得分加倍.

七、分层次采取评价

分层次评价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保证.对各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次采用表扬,寻找闪光点,肯定他们的进步,唤起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信心;对B层次的学生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积极向上;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不断超越自己.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 篇2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次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那怎么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下面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层次化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条件。

以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按学生层次分组,确定对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以我现在教学的四(1)班为例,该班44人,按A、B、C以1:2:3的比例分成6个小组,分别为A、B1、B2、C1、C

2、C 3组,每组7到8人。我校要求学生优秀率达到70%,合格率96%以上,为了达到要求,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 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由于小学数学基本分为两大部分:计算和应用题;A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达到计算准确率100%,应用题测试要求能完成40%——50%;C组要求吃透教材,活学活用;B组则要求掌握基础,稳步提高,以接近C组为目标。

二、层次化讨论,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以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做到强化要点、降低起点、放缓坡度,揭示规律,勇攀高峰。

1、通过层次化讨论,突破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按A组、B组、C组的不同层次,确定学生的讨论主题,从而突破重难点。

A组: 该组的讨论主题主要围绕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要降低起点,放缓坡度,循序渐进,由易到较难,再由相对较难到难的,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落差也不宜太大。要保证这部分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B组和C组: 他们的讨论主题是怎样解决问题情景中提出揭示重点的问题,该问题渗透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学习目标,明白主攻方向,着重该部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针对A组学生的底子差,接受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亲自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了解他们的情况并进行小步子小步子的引导。

在汇报过程中,也实行分层次汇报的方法。

优先让A组的同学说出他们的想法,然后让B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再由C组的同学进行总结和概述。

在学生讨论和汇报后,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着,要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要概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通过层次化讨论,实现知识的运用。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按A组、B组、C组的不同层次,分配学生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运用。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熟练运用,教师要分配不同层次的习题。针对A组,有的学生需要教师反复手把手的教,有的学得是懂非懂,需要教师在旁密切指导,这类学生以理解和简单运用的习题为主。在讨论中,以学生质疑为主,同组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在“不懂——质疑——讨论——指导——解决问题”的形式中学习和解决问题。B组学生,以熟练掌握该堂课的知识和方法为主,做强化训练类的习题,略有些简单的综合运用的题型。在强化训练中,相互对照结果,在“不同结果——讨论——总结方法”的形式中学习和强化,有时也让C组的学生当小老师,对B组学生进行检阅和指导。

C组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本堂课知识重难点的突破训练,主要以较复杂综合应用为主,讨论一些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的题型。当遇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经学生讨论和研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层次化作业,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保证和有效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作业是一种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实行作业分层次,可以看到A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什么不足能及时进行留堂补课和指导;B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可以加以怎样的提高;C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并通过解决与拓展题相似的题型来检验课堂讨论的成果。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层次进行分组,能很好的“面向全体,兼顾两头”。比较之前很热闹的比例式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好学生好的更好,而差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好把握;而层次化分组能有效的把两头,既使好的更好,差的也在老师的严格调控下,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使他们学有所得。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探究 篇3

因此,分层次的教学也就有了用武之地,采用分层次的教学可以让后进生有序进步,又可让优等生“有事可做”。笔者就从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细分、调整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然而,我今天要说的教学目标不是统一的,固定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细分、调整,让它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细分调整教学目标要注意两点:首先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效结合,《课标》一开始就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其中“知识技能”是显性的目标,也是最好操作的、最好考核的目标,而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目标,是难于操作和考核的。然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对后进生、优等生的进步、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目标细分、调整时一定注意三维目标的一致性,忽略了隐性目标的细分、调整,势必会对学生完成三维目标造成重大的影响。比如说让后进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让他们找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感受出学数学的趣味性。这个比让他们学一个方程、掌握一道计算有效。其次是学知识与练思维相结合,学知识就是学教材中的知识、技能,这种知识性目标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而练思维就是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思想、思维方式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热爱科学、勤于思考、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与品质。

二、教学内容错位设计

经过发展创新,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致调整为四大方面,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调整突出地显示出数学教学以数学活动为主,强调学生数感的培养,强调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采取合适地教学活动与设计,以体现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教育理念。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水平的层次性,采取“由浅入深、分层渐进”策略:总体教学设计向后进生倾斜,对后进生采取“小步子,慢速度”教学原则 ;对优等生采用“灵活提高”教学策略,让他们都有事可做。

在具体地教学时,可从“提问、练习”等方面入手。首先是差别提问:针对后进生先让他们回答一些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进而再对他们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优等生则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新知,找寻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探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的强烈欲望。其次是错位练习,练习是学习数学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而“错位练习”则是指把统一层次的练习变成多层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这种错位练习的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真正体现了《课标》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三、教学评价分别对待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合理地使用教学评价会使学生得到有序地发展。《课标》也非常强调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当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针对性后进生以表扬为主,要找寻其闪光点,及时给予他们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针对优等生以竞争性评价为主,既要找出他们的不足又要点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四、分层教学注意点

分层教学首先不要产生人格歧视,分层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数学发展,不能人为制造“差距”;其次不能仅以分数作为单一的划分依据,要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参照,要综合地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考虑学生的进步潜力,不能“一层不变”。再次,分层教学时,要严格地制定教学计划,准备好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要顾此失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行。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 篇4

众所周知, 由于学生智力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不同, 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 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 传统的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讲解一样的内容, 布置相同的作业, 执行统一教学进度, 很难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 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二、分层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显然, 传统的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也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次的教学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所谓分层次教学, 就是在班级教学中, 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明显差异, 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 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 分层授课, 分层辅导, 分层评价, 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进行学习, 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三、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次教学实施

1. 学生的分层:学生的分层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给学生分层次:基础好的 (平时考试成绩都在85 分以上) 分为A层;基础一般的 (平时考试在70~85 分之间) 分为B层;剩下的基础较差的为C层. 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2. 教学目标的分层:分清学生的不同层次之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和班中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可能水平, 制定与各个不同层次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 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 并且往高处要求.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 教师对其要求要稍微放低一点, 防止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同时防止学生失去自信心.

3. 教学过程设计的分层:教学过程要注意 “合、分”结合.一方面授课时要适当“合”,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统一内容与知识系统在统一时间统一进度向全体同学同步教学, 讲授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要适当“分”, 教师要根据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差异, 采取分层分组. 分层次完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教师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及引发学生思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提问之前,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清楚地认识到哪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 哪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容易. 然后教师需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

4. 课后练习的分层. 课后练习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分层次教学中,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布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 练习题可以分为三类: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要让他们进行综合性练习, 必须让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掌握,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老师就应该让他们进行发展性学习, 这个阶段的作业练习关键是要让学生做到对已学知识的一种掌握能力. 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主要设计一些模仿性习题, 他们通过套用公式来尽快巩固学过的公式.

5. 学生评价的分层. 正确的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评价要讲究方法, 因人而异.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 教师应该以表扬为主, 找寻其闪光点, 及时给予他们肯定, 调动他们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对于那些容易骄傲自满, 学习能力又很强的学生而言, 教师应该以竞争性评价为主, 既要找出他们的不足又要点明他们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这种客观的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均产生心理优势, 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四、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次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 1997年第2期.

[2]杨能生.重视个体发展, 促进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 1998年第3期.

[3]施燕.试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次教学模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33期.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篇5

城关中学

莫晓娥

【案例主题:】 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上课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试评定等环节,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

我在进行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

例题:课本p175——p176证明两个平行线性质的定理后,请同学们给出第三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

【活动过程】:

师:谁能给出证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朱振东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想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定理时用了第一个性质定理,那在证这个性质定理时前两个性质定理就都可以用了。(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能证明吗?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已知求证,不完整的两种证明。

师:刚才朱振东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证明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两种证明方法,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完成第四个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朱振东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证明方法正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 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 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 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质,培养优等生,转化学困生,很好地处理全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探究 篇6

一、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学生分层次档案

1.科学的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经过多种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教学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B层为中等学生、C层为各种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目的是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过程。

2.将学习成绩作为分层次的主要标准,影响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辅助的分层次标准,经过三次的综合测试,评出学生的层次。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分层次

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主要任务,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华东师范版义务教材数学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要体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

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层次。

2.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有成功感,加上教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从中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从而能达到提高全班整体成绩的教学目标。

3.作业练习的分层次

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保证练习题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4.考试、评估的分层次

考试是对教学方面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的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我班考试采用一卷盖三层,严格按ABC提早命题,A组全做、BC组折算后仍为满分、同时改革成绩册。某些C层按传统的评价方式永远是不及格的,采用A、B、C分层试卷后可考到及格以上,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了C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激励B层学生向高一级努力,A层学生采用相互竞争与目标达成与否的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气氛。

5.课后跟踪辅导具体化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次教学的另一个环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

加强C层辅导,加快差转优的速度。在辅导中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及时做好矫正和补救工作来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同时利用小组学习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强化A(B)层次辅导,促优拔尖。对B层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活动,加强变化题指导;对A层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竞赛辅导,发展其个性特长。

二、教学结果与反馈

1.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

分层次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

在集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各环节以照顾到班级中各层面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科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

3.在分层次教学中,学生的层次应该是动态的,要确定相应的升降级制度,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4.分层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师生之间要努力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耐心指导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正面表扬。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探讨 篇7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依据

1.理论依据

(1) 心理学依据:

根据心理学研究原理, 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 而我们的教学活动既是学生在精神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知活动, 必然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把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划分为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 对于不同认知能力的人群设定不同的认知目标, 通过逐步递进, 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相应层次的认知任务.

(2) 教育学依据:

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而且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智力水平和发展潜力都存在差异,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必须以实际为基础, 因材施教, 遵循教学规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 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2.实践依据

目前, 高中数学中的教学现状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 高中教材理论性很强, 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很高, 习题量比较大,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现状, 教育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第二, 按照普通高中目前的课时安排, 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高中的会考, 利用节假日加课与补课, 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不仅因为学习压力大会让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毫无益处;第三, 目前社会和家长对于升学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甚至把它作为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教师把教学的目光集中于那些“尖子生”身上, 这种现状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的教学现状, 本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原则,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 切实深入地探究“分层次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前提

教师能够正视学生之间在不同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前提.学生之间, 不仅有知识基础上的差异,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方面也有着能力上的差异.另外, 学生在思维方式、个人兴趣和个性品质方面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都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障碍;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针对不同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会使每名学生都会有所进步, 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自己的认知能力相匹配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提高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能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建立起“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体现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理念, 尽力去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环境.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相应地、有针对性地分层,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调整教学资源和方法,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分层次教学只是学生成绩差异的分层, 不能在分层上给学生造成任何的心理压力, 在分层前一定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讲清成绩的不同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不是教师的主观看法, 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是针对学生不同的成绩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以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达到班级的整体发展, 要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 予以积极地配合, 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 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1.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以班级教学为主, 以层次教学为辅, 坚持尊重学生、动态分层的原则,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低到高将学生分为A, B, C三个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教学目标层次化.以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依据, 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数学思想作为总体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应用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A层:能自觉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 独立钻研与彼此切磋各个知识点, 化解学习中的部分疑点、难点.在学习之余, 能辅导B, C层同学, 强化自身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B层:能慢慢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 提出预习后的疑点、难点, 课前解答课后练习, 能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 书写讲求格式, 不懂就问.C层:通过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要求学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 每天能完成相应的预习, 上课保持正确的坐姿, 遵章守纪, 专心听讲, 授完课后能解答例题、课后练习, 完成基础作业题.对于教学目标, 针对C层学生, 要求其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识记、领会和简单应用的目标;对于B层学生, 要在达到C层的目标之上学会简单的综合应用;对于A层的要求, 是在B层的基础之上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能够做到复杂的综合应用.举个具体例子, 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 应要求C层学生牢记公式, 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要求B层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 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 要求A层学生会推导公式, 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既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又要尽力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更高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的统一教学目标为基础性目标, 制定不封顶的弹性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分层

(1) 课堂提问分层.对于基础性的问题和一些简单的问题, 先让B, C两层的学生回答, 对于那些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则让A层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课堂的提问具有普遍性, 实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 让B, C层的学生有成功的快感, 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也锻炼了A层学生的数学思维, 能够有效完成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时间尽可能多地放在B, C两层学生中.A, B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教师一讲他就懂, 一看例题他就会, 自己一做题就错 (或做不起) .这正好说明他们只达到了一知半解.这时, 要求学生多看例题, 多做练习, 关键处、疑难处, 教师再讲一遍, 学生重做一遍, 让他们真正弄懂, 确保他们对当天知识全懂全会.这样, 才算解决好教材中的“怎么样”.对A层次学生的要求不只是清楚当天教材中的“怎么样”, 还应解决好当天教材中的“为什么”的问题.

(2)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分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好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针对C层学生, 教师要多设置一些基础性习题, 并尽量给予他们上黑板演练的机会, 对于他们的成绩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对于A层学生, 教师要对他们说清具体的学习任务, 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教师加以适当地启发即可.课后作业起着巩固和提高当堂所学知识的作用, 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式的作业, 对于基本型习题, 要求全体学生都做;对于A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计一些综合性强、锻炼学生数学思想的灵活性习题;要求B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的全部习题.A层课后作业:基础题加上提高题, 教师当天只批改1~2本, 其余学生自己核对、订正, 学习委员检查, 教师抽查, 引导鼓励他们练习时采用变式处理, 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B层课后作业:基础题, 数量稍大一点, 教师当天全批全改, 学生当天订正, 课后要求完成当天课内演练题, 一个也不能少, 鼓励多做.C层课后作业:基础题加上补缺补差题, 教师当天当面批改, 学生及时订正, 课后完成当堂课的课后练习.

(3) 考核和辅导分层.在同一份试卷中分别拟定不同层次的测试题, 让三个层次的学生按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考核目标, 只要比上一次的测试成绩有所提高, 就算完成学习目标, 应给予鼓励, 对于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要作相应的层次调整.同时, 针对在考核与测试中发现的问题,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 给没有过关的C层学生补课,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给A层学生进行竞赛知识辅导, 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形成自由竞争的学习氛围.

通过以上的分层教学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实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总体目标的同时, 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优化了课堂结构, 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分层次教学还有一些环节有待改善, 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有所改进.

摘要:大多数高中学生不仅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差异, 而且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 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以往教学中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方法一致、作业和评价标准都相同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更能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 从“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依据、前提和实施方式等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法的概况.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依据,实施前提,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毛大会.实施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2]刘照辉.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5) .

[3]周永善.高中数学课堂班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2) .

[4]马海南.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9) .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初探 篇8

一、学生分层

我校在经过初一一学年的教与学的基础上, 我们对学生的整体情况、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都有较深的了解。此时,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最为恰当的。依据学生的成绩、认知能力、心理素质、学习习惯方法等把学生大体分为A、B两层。A层的基础相对比较扎实, 学习成绩优良。B层的基础相对落后。在分层后, 我们建立了相应的鼓励和竞争机制, 并根据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特别鼓励B层的同学向A层跃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A层的学生感到前有高手, 后有追兵, 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保持不败的地位。同时在学生分层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以爱动其心, 爱护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B层的学生。教师只有对每一位学生抱以诚挚的爱心, 平等的尊重,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针对A、B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与学的目标, 使学生明确目标, 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建立有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目标, 结合教材的弹性要求使之上不封顶, 下不保底。这样可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成功的喜悦。

三、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对分层的学生多给予指导, 以扶为主, 设计的问题尽量简单一些, 坡度缓一点, 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对于A层的学生, 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地使用基本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就使在分层教学中的目标更加的明确, 做到有的放矢, 达到扩大优生面, 减少差生。

四、分层授课

在已经分出的A层B层两个班级中, 分层教学是实现分层次教学最终的最难的部分, 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对于B层的应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恢复学习信心,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 使他们抛弃胆怯和怕错的心理,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自信心。教学中主要以扶为主。让他们在课堂上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功, 感受到通过自己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的喜悦。A层的教学主要突出教师的导向作用, 贵在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 进而向创新精神发展,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高、更强的要求。

五、分类指导

以数学、英语水平为参考的分层次教学, 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有的学生数学很好, 但是英语很差, 被分到了B层, 有的学生因为英语比较好分到A层, 两个层次的学生中存在部分的个体差异。课后的分类指导是解决矛盾, 保护此类学生使其不至于蜕变的重要手段。对于A层中较差的学生, 应加强课后的跟踪辅导, 使其尽快跟上, 不断地鞭策自己。同时建立帮扶学习小组, 加强合作学习以面带点。对于B层的学生中数学较好的学生, 则以对A层学生的要求同样对待, 不使其放松, 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以点带面, 达到整体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后做好跟踪指导工作, 切实落实到人头。

六、分层教学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首先, 分层次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更大的施展的平台, 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有效地降低差生的厌学情绪,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生 (我校初三巩固率在同类校中最高达到98%) 。其次, 分层次教学使课堂教学面向更大部分的学生, 有效地利用了课堂45分钟, 使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转变了差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面貌, 唤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优生既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又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 使他们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 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攀登高峰。而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 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也使他们逐步学会学习, 提高了学习能力。使优生在原来的25%左右提高到35%, 差生由原来的35%下降到25%。在几次期中、期末检测中, 我所教年级的数学成绩均居本片同类校前列, 初二学年成绩位于同类校第一、第三。通过分层次教学, 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鞭策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

试谈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篇9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

因此,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 这样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规律, 才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人人有收获, 个个有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加强理论学习, 科学分层

作为教师, 必须放下架子, 主动走进学生,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特点, 甚至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 越深入, 才能使分层越科学, 越合理, 操作起来才更有效。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力争成为分层教学领域的研究者、领头人, 甚至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有细致合理的计划, 有勇于开拓和大胆实践的精神, 有扎实和持之以恒的工作, 分层教学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2. 深入研究教材, 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 要实现自然分层,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 清楚所讲内容在章节甚至是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另外,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基础, 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则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情况下, 应划分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在教学时, 我们不能整齐划一, 一味强求同一标准。分层教学的应用, 可以加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能力, 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日有所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个个有所收获, 人人有进步。

3.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分层次, 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 良好的课堂是教学的保证。因此,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分层次是对学生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首先, 课前预习。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 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 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 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 提高预习效果, 使课前预习各尽所能, 量力而行。

其次,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的问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 有具体的针对性, 使每一类学生都有完成问题的机会, 不能只偏向一部分学生,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解决一些问题, 都有一点收获, 都获得一点点的进步, 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在一节课内毫无所获, 使学生在完成问题时都能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三, 课堂练习, 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精选内容, 设置分层练习题, 考虑分层指导时间。课堂练习也是数学课所必要的, 它是对学生在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的一种评价和检测。一方面教师在练习中可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加熟练程度。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他们获得收获知识, 解决问题的快乐。

第四, 学生评价。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状况, 及时、准确地鼓励、表扬或提醒,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优等生, 教师要作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要出色地完成才能予以表扬, 让他们感受到表扬的价值,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指出他们学习上的不足, 以免滋长, 自满情绪;对学困生教师要敏锐捕捉他们细微的进步, 及时表扬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4. 布置课后作业, 做好分层辅导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 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 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 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 选作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此外,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仅靠课堂“分层次教学”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

试谈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必要性,方法与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要求高中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 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从大的方面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层走班, 一种是分层不走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分层不走班, 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年级中分出若干个“优班” (或称尖子班、实验班等) , 其余的称之为普通班 (或平行班) ;另一种就是根据同一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差异的实际, 将同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 采用分层要求、分类推进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一下对开展分层教学的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 这样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规律, 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人人有收获, 个个有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加强理论学习, 科学分层

作为教师, 必须放下架子, 主动走进学生, 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特点, 甚至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 才能使分层越科学、越合理, 操作起来才更有效。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力争成为分层教学领域的研究者、领头人, 甚至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有细致合理的计划, 有勇于开拓和大胆实践的精神, 有扎实和持之以恒的工作, 分层教学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2. 深入研究教材, 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 要实现自然分层,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 清楚所讲内容在章节甚至是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另外,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基础, 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则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情况下, 教师应划分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在教学时, 我们不能整齐划一, 一味强求同一标准。分层教学的应用, 可以加强学生信心, 提高学生能力, 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日有所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个个有所收获, 人人有进步。

3.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分层次, 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 良好的课堂是教学的保证。因此,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分层次是对学生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首先, 课前预习。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 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 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 提高预习效果, 使课前预习各尽所能, 量力而行。

其次,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 有具体的针对性, 使每一类学生都有完成问题的机会, 不能只偏向一部分学生,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解决一些问题, 都有一点收获, 都获得一点点的进步, 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在一节课内毫无所获, 使学生在完成问题时都能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三, 课堂练习, 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精选内容, 设置分层练习题, 考虑分层指导时间。课堂练习也是数学课所必要的, 它是对学生在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的一种评价和检测。一方面教师在练习中可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加熟练程度。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他们获得收获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第四, 学生评价。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状况, 及时、准确地鼓励、表扬或提醒,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优等生, 教师要有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要出色地完成才能予以表扬, 让他们感受到表扬的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上的不足, 以免他们滋长自满情绪;对学困生教师要敏锐捕捉他们细微的进步, 及时表扬, 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4. 布置课后作业, 做好分层辅导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 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 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 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 选作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此外,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仅靠课堂“分层次教学”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

上一篇:后滚翻教学下一篇:重度直肠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