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4-12

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7篇)

篇1: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士官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其且普遍较差的特点,提出了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并就教学实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士官 高等数学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O13-4

由于士官学员在进入院校前所在地域、学情差异较大,导致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使学习高等数学课存在相当困难,一方面数学基础好的“吃不饱”,数学基础差的跟不上教学进度,因此考虑根据其原有基础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基本思考如下。

一、教学准备

(一)摸底考核,合理分层

新生入学后,首先进行摸底考核和问卷调查,按大类专业(采用相同的高等数学课程标准)将学员分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A层基本上都对数学感兴趣,基础较好,并有较好的数学学习方法;B班中等,C班最差。然后一个专业的高等数学课同一时间排课,学员打乱队别,自行到各自层次的教学班上课。

(二)修订课程标准

采取分层次教学,需要根据实施方案,对“课程标准”中“

五、实施建议”进行修订,对其中的“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法”按分层次教学的要求进行修改。同时最好对“教学进度”按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安排。其中,A层可以稍快,C层刚开始可以稍慢。

(三)按层次做好教学准备

教员在备课中,根据所教授层次进行教学准备,例题、习题、课堂提问、作业等难度的选取要根据所教层次进行合理设置。教学方法和每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要根据层次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C班数学基础最差,要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梯度分割,形成不同梯度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然后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重复教学、调整、强化和个别辅导等措施,经一步或几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实施分层次教学时,需注意的是要熟悉和掌握教学总体目标,他是合理分层的依据;全面了解学员,这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合理地划分教学层次,体现出灵活性、连续性和机动性,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根本。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内容

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班,采用不同难度的例题、习题、课堂问题、作业,A层最难,C层最简单。

对A层,在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数学软件”、“数学建模”等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达到培养拔尖学员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对C层,可利用自习时间补充一些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对A层,教员可适当少讲一些,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方法,多让学员进行思考和讨论。对C层,多采用讲授式方法,应讲解细致,首先让学员听明白,同时要多启发,让学员多动脑思考。对各个层次,都要充分利用自习时间进行辅导答疑,对A层主要是补充其他的数学知识,并指导完成探究作业,对C层主要是补充初等数学的知识并指导完成课后作业,同时进行个别辅导。

(三)实施进层与退层

最初的分层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评定标准,如果进步很快,可以由C层升到B层,或由B层升到A层,如果学习不积极,则退到下一层。这可以对学员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三、课程考核

期末测试按三个不同层次采用不同难度的习题分开进行,A层难度最大,C曾难度最低,但要注意,分层次教学中课程标准仍然是实施教学的根本依据,实施分层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全体学员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并使基础好的学员有更大收获,因此,不能因为C班基础差就人为地降低标准要求。

为了激发学习热情,防止出现基础较好的学员故意留在C层想取得较高分数的情况,同时为了体现不同层次之间对比的公平性。规定B层考核最高分为90分,C层最高分为80分。

四、几点说明

分层教学的优势在于:第一,体现了因材施教。士官学员数学基础具有明显差异,如果按照传统“大锅饭”模式实施教学,数学基础好的“吃不饱”,数学基础差的跟不上教学进度,因而教学效果和所有学员的学习效果都明显打了折扣。实施分层教学后,学员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第二,提升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进步很快,可以由C层升到B层,或由B层升到A层,对学员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第三,促进了“尖子生”的培养。通过分层教学,一些数学基础扎实的学员,能够学习更多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更强的数学观念,增强创新能力,为他们岗位任职与职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但分层教学要打乱队别编制授课,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同一层次同一时间上课,也会给课程排课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就是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2014年,我院在士官“电类高等数学”课中尝试实施了分层次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建华,谈高职数学教学法的改进,辽宁高职学报,2011.5

【2】 解玖霞,高职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教育与探索,2007.12

篇2: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方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下, 要求数学的教学应当面对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所获,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数学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随着教学的不断实施, 我们会发现学校经常会弄出一批“实验班”的学生, 所谓“实验班”也就是将好学生放在一起, 在这种班级层次划分的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信息的接受方面也就会大有不同。长期下来, 学生之间就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优生渐渐地就会失去动力, 潜在的能力得到不更好地激发, 后进生也会逐渐的失去学习兴趣, 使得数学学习出现严重的困难。

另一方面, 面对现如今的普通高中教学, 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起来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困难。高中数学的学习理论性较强, 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 课后习题和课下习题量较大, 然而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却普遍偏差,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已经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这就导致教学陷入困境。

鉴于上述原因, 为让高中学生能够全面的提升自己, 进一步巩固普高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技能,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据此, 提出了下列应对措施。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要实现层次化教学, 首先就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在分清楚学生的层次之后, 教师就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秉着“兼顾两头”的原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融合在一起, 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并将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识记;领会;简单应用;较复杂应用;复杂应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它们所要达到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比如, 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时候, 对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就会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优秀生而言, 它们在掌握最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也能够学会推导公式, 并能够灵活运用复杂的三角函数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中等生来讲, 同样也是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去解决较为复杂的三角函数实际问题;然而对于后进生来讲, 由于本身的数学基础较差, 所以在要求上不必太苛刻, 能够牢记公式,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即可。

(二) 课前预习的层次化

在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 为让学生提高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课前预习方面也要考虑到层次化。明确每一层次的学生在预习时应当掌握怎样的知识。

比如, 优秀生在预习的时候掌握相对更多一些, 他们必须在浏览内容的基础上, 能够深刻理解和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能自觉地对出现的公式和定理加以推到, 对于一些例题也应当提前完成, 并能够在解决完自己的问题之后帮助其他的同学;中等生在预习的时候需要初步掌握课本的教学内容, 能够参照相关定理和公式自主完成相对简单的练习题,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询问解开问题死结;对于后进生来讲, 学习新知识并不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能够参透旧知识, 在参透旧知识的就出上适当的进行预习, 书本内容要大致了解, 完成最简单的例题, 不懂就要问, 最好带着疑问去听课。

(三) 课堂教学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的层次化在分层教学中是相对有难度的一部分, 因为课堂是一个融合性的大集体,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怎样调动起双边的活动是重点所在, 教师在课堂上要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例如, 在学习“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 教师首先让全班学生去会议有关函数单调性的问题, 包括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在回顾完之后再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攻略, 教师就可以举出教材23页的例1和例2两个例子来说明。对于后进生来讲, 对于指数不等式, 看到它的第一眼就需要确定出能不能转化成底数相同的不等式, 随后根据指数函数单调性的特点能够算出两个指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但对于优秀生和中等生而言, 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后进生需掌握的内容基础上, 也就是在熟练掌握例1和例2的基础上还要熟练地掌握例3。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要求, 能够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

三、结语

在应试教育转换成素质教育的今天, 因材施教的落实尤为重要, 能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但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仍在探索阶段, 两极分化的状况仍在不断地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袁缘.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D].吉林大学, 2013.

[2]高雪芬.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邹丽嫦.积极心理暗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 2013.

篇3: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环境;自愿;关系

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進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本着普通高中“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篇4: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分层教学能够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依据具体情况分层设定教学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的目标也呈现出层次性变化,这样就能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让学生处于努力向上的思维状态. 保证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呈现一致性,进而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活动中予以落实,这样就能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 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能够使学生的品质得到优化.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策略

( 一) 选准起点

在分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很多知识的排列是呈现出递进性的,因此在解决的过程中要选准起点,注意按照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针对教材知识类型或主题难度不够均衡的问题,需要改进均衡设计知识比例和难度要求.另外,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对所复习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能否再现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形成和衍变过程.

( 二) 设好梯度

在开展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首先,要在初始问题的设计时降低难度,学生感觉容易,但是又不能无障碍的解决,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问题的设计难度慢慢上升,使学生慢慢适应高中数学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的潜能. 例如: 为什么说: “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这一问题难度小,入口宽,方法多,如可以用一个递增区间来证明,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平缓紧张情绪. 其次,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分层解决问题. 例如: 设计两个小组合作问题:( 1) 你能举出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例子吗? ( 2) 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所写的函数是奇函数、偶函数? 请小组内的组员解决第一个问题,组长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保证有梯度的问题让小组成员都能够得到锻炼,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

( 三) 重视反馈

当前高中数学教师虽然开展了分层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教师一人讲解的时间达76% ,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练习和总结的时间就少. 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分析讲解和总结,给学生练习、思考和总结的时间不够,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力. 因此分层教学也必须重视反馈: 首先,要在学生完成习题后及时收集整理反馈信息. 例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题反馈出来的知识易漏点,探寻学生原来的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模拟错误的情境、体验错误的原因,进而精心设计有关易漏点的典型题. 其次,教师要重视课后的反馈. 教师在上完课后不要急于离开课堂,而应该和不同层次的同学交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侯课制,也为反馈整理提供时间保障. 最后,要在作业里逐一分析,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馈.

( 四) 培育优生

在分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时候也不能单纯地过度的照顾后进生,必须要重视培育优等生. 具体来讲: 第一,教师对优等生要传递更多的自学能力指导,鼓励优等生进行知识的传帮. 第二,教师照顾后进生的同时要借助优等生的力量来实现全面化的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倡优生自主学习,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知识的梳理总结归纳能力,努力提升优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并且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其次,教师要对优等生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地指导,引导他们在自学中学会比较、归纳、总结,做好笔记,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独创精神,鼓励求异思维. 另外,要将优等生和后进生组成“师徒组”,将自己在每一环节中的疑惑、思考、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师徒共同探讨.

篇5:在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摘 要 分层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下,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 探讨

长期以来,体育课的教学与考核,只能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体质状况,导致基础好的“鹤立鸡群”,基础差的“望尘莫及”,使得两极分化更为明显,严重挫伤了学生进一步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整体提高。

我校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探讨,其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种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个性化教学,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来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要做到总体目标统一,具体要求不同,即本节课中教材规定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都应该掌握,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速度、理解知识的层次、各种练习的设计、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质及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后进生),并分别制定教学目标为创新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基本性目标。创新目标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大纲范围能有所拓宽,对教材内容有所深化;发展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掌握所学内容基础上,对拓宽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基本性目标是指学生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由于体育课程内容不是唯一的,它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因而这种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求授课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备好课,使课时具有周密的计划性和显著的针对性。

二、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学情。由于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均有所不同,更由于教学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形式的运用与教学内容、课的类型、场地器材、学生情况等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随着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层次的变化,因人因时制宜,调整教学方法与要求。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同一教材也有不同的教学分组形式,同一教材新授课和复习课也是不同的,一节课中一个教材与两个教材也是不相同的。可先根据上学年体育成绩大致分层,然后将本期的各项测验成绩与上学年成绩比较,初步认定学生的层次,再根据平时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察摸底,进行综合能力评判,最后以动态的视角来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

三、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要求低起点,多层次。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既尽量使教学系统进入相对平衡状态,又不断地打破平衡,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很好地利用上课的时间与空间,对能力强的学生要尽量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好有心理障碍、体弱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可通过观察教师示范、重温技能、练习体会,进而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类比、联想,逐步通过试探练习过渡并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在练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知识和新技能,达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目的。

对于技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可设置一些素质练习及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的内容,编制好练习顺序,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同时,安排练习内容必须注意合适的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或把某一动作进行适当引伸和变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及时反馈评定效果,有针对性组织练习,从而逐步形成合作学习、互相促进、异步达标、各得其所的动态发展状态。

四、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

要做到A、B、C三层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应注意三个结合:1.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即整体问题集体讲,个别问题单独讲,决不占用学生极其宝贵的练习与交流时间;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即教师在讲清关键重点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小组合作探讨或个人自由练习;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课内未得到纠正和巩固的,应力求在课外进行适当延伸或补充。

教师要热爱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很棒的,要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以细心的关怀和耐心地帮助。无论是选拔尖子还是辅导差生,都要伴之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不断地给予鼓励与支持,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建立起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子”。

五、全面地考核评定成绩

要做到综合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使后进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等生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增强进一步努力的信心;优等生知道学无止境,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考核与评价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积极、锻炼是否认真刻苦等方面为主,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考查和测验,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互相评价的意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实践表明,在体育课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抓两头促中间,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了质量的提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篇6:在士官“高等数学”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摒弃过去呆板、教条、接受性的教育方法,代之以灵活、应变、求知性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本质,即“教”中有“育”,培育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就要以开发小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必然着眼于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全面性。全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不仅提高个体素质,更要注重提高整体素质;二是针对具体的特定个体来说,要求其各个方面和谐发展、协调进步,不能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

3.整体性。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行为的完整与协调,即素质教育各要素关联纵向衔接紧密,横向发展协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求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要求学以致用。这样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重视小学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在开放的格局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堂教学——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众多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数学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以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素质。

1.关注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素质。

数学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数学情境的创设,合理引导,巧妙点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这个联系。精心设计课前的复习导入,把握问题的关键,启发、点拨和迁移知识。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练习,求得新知。再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要先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数位顺序,然后再增加数位,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万级上的四个数位。之后教学读写法要多和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作比较,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亿以内数的知识是万以内数的知识的继续和发展。

2.经历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数学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的过程,加强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操作时我们不仅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方法的指导,最后再做理性的总结,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技能素质的提高。如教学“角的度数”这节内容,我首先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确角度数的大小和角的形状的关系,然后引出问题:“怎样知道一个角度数的大小?”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试量,交流之后,形成正确的方法,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再去练习。这样学生经历了疑问、尝试、明确的过程,既对角的度数有了正确的把握,同时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3.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许多学习习惯是受教师影响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做他们学习的表率,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解题规范、板书工整,这样不仅仅是自身素质的显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我们要公平地对每个学生,不能有偏见,使老师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的良好习惯自然形成。我们要给学生展示才华、体会成功的机会。能让学生表达或操作的,要尽量让学生去做,并不断给予鼓励,一般不要批评指责学生,避免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失败者的心态,要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如学会倾听:训练应有的注意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学会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和规律,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学会表达:把所听、所观、所想表达出来,形成语言,并相互交流。通过这些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学,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7: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是一种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导致学的行为有无效能,不是体现在有无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主要体现在学生有无进步和收获上。分层次教学就是为了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后都取得进步和收获的一种教学理念。那么,什么是分层次教学?教师教的行为比较广泛,大体上按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分为教学前(准备)、教学中(实施)、教学后(评价)这样三个阶段。从这点上分层次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的前提上,准备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实施以与各程度相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以期在各程度基础上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的教学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结构、知识基础以及个性差异的话,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不是近年提出来的,早在上个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已出现并流行过,近年欧洲大陆出现的“区别化教学”以及我国建国初的“复式教学”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分层次教学的表达形式不一,表现形式多样,其实质是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以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

二、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水平的差异进行科学测查

英语分层次教学,犹如爬山,我们可以把我们要达到的英语目标看成“山顶”,我们的学生以其本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已经出现在通往“山顶”的不同的“山路”上。我们教师,作为指导者或引导者,不是要把已经爬到一定“高度”的学生拉到“山脚”下,或者硬把还没起步的学生拉到与那些已有相当功底的学生一起“齐步”朝“山顶”爬。教师应当是这个团对中的指挥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评定者,促使他们表现自己并在表现自己的同时鼓舞别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已达到的起点上朝着既定的目标尽快达到呢?

对起点的测查与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要进行分层次教学,首先得弄清楚学生层次的差异所在。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意味着数量的存在,而数量是可以进行测量的。并且,差异不仅仅是数量,还有质量的方面。为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不同情况的教学,前提条件是这些学生有些什么样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差异测查。测查,即测量和调查。对学生英语差异进行测查主要测其听、说、读、写、译的知识基础,查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等。通过测查,使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基础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看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知道自己应努力的方向。通过考试,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能看出来,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也基本能体现,但不能“以考试定终身”,任何考试都有偶然性。我们也不能借口时间仓促,不顾学生其他的心理个性的差异。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在考试成绩中很难体现,但在教学中不能不考虑。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教师不愿花时间去研究造成学生差异的原因,常常是在教学遇到麻烦的情况下才去调查。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也不清楚他们有什么特殊需要。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问题,可能是学习条件、智力水平的问题,也可能是一时发挥失常的问题。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估计他们所处的层次水平,才能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分层次教学的基础:尊重学生选择,营造适合学生自行发展的英语教学环境

测查学生间的差异,决不能单凭某一次成绩或依据智力测验结果,将学生划分出不同类型,贴上标签,以此来设计教学。成绩虽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决不是全部情况,尤其是不可能代表学生将来的知识掌握情况。智力测验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它不能预测学生的潜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前的层次划分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已有的水平并清楚各层次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等情况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其归入所需的层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若人无选择的自由,只能处于决定论的网络之中,人的行为是内在的心灵中的神秘力量(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决定,那么,人就是没有选择自由的亚当,不能自我负责,也无可塑性。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是在尽可能满足他的需要的前提下帮助他发现与挖掘自己的潜力。

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决不是放任自流,“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之内,在决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进行选择的”。选择是有条件的,离不开一定的选择对象和选择手段。英语分层次教学有一个选择的“底线”——英语课程目标,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即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较强的阅读一般技术资料的能力和书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上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拓宽学生思路,鼓励他们把英语学得更精更好。

1.按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分层分班

分层次教学是在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储备状况、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兴趣等现有水平基础上,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同年级的自然班,在教学开始之前,针对不同学生层次作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准备,进行不同的英语教学设计。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后,学生可以在选定的层次班上英语课,其他课程仍在自然班上。这样便于统一管理,是节约办学成本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及可能的所有组织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适应,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在教学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具体地说,A层次应不拘泥于现有的课程目标,适当拔高;B层次按现行课程目标的优良予以要求;C层次按现行课程目标的合格予以要求。要求A层次的学生尽早考过国家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可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B层次的学生应当及时考过达标(可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C层次的学生应尽量适时达标(可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A,B,C三层次的学生达标后进行专门英语或专业英语的学习。

3.教学方法的实施

亨特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就如美好的音乐对没有听力的耳朵一样,不起任何作用。巴班斯基指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概念了解得越多,他与学生的交往越全面,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越广泛,那么教学方法就越灵活、越有成效、越明确,因此,多种被选择出来的方法的综合就是最优化的。”

学生不仅仅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在思维类型上也有所不同。安东尼·格里高里把思维类型分为四组:具体而有序的、具体而随机的、抽象而随机的、抽象而有序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在研究数学能力时,曾将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类型分为代数型、几何型和综合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水平层次、学习方式、思维风格的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都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未来社会要求有主体精神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而且只有当学生都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和合作时,教师才能有更多时间、精力来照顾学生间的差异,帮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郑希付,陈婚美.普通心理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 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孙俊三.教育原理.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郭晓明.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询.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童年》读书笔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