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2024-05-15

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精选9篇)

篇1: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 是各个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体验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史宁中教授说,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所以,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在当年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中反映,而是在他们未来的成人生活和职业中体现。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生活,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人文性原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此同时又要悦纳学生的不成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困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的过程,参与一个个讨论的主题,辩论一个个有偏差的想法,总结一个个有个性的创意„„在这样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合作、沟通、交流、适应、调整等能力悄然形成。当课堂不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时,教育教学就回归常态。2.整体性原则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学科而是整个课程;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整体性体现在有些学科必备的素养中:如抽象、推理、创新等,学科整合成为一种合理与必然。如,语文学科中的小故事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营冲称象》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也蕴含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所以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提升学生整体化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整体性还体现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教师要学会等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基础。3.实践性原则

课堂是实施学科素养的主渠道,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益保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思考经验,在过程中进行体验性理解,进而完成活动。数学学科实践活动所承载的对概念的关系性理解,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活动需要,事先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落实行动、回顾反思等环节也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再利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4.结构性原则

整体把握教材,不再是就课时论目标,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在围绕培养学生人格品行以及关键能力为基本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而教。1.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

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具体体现,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一平衡一再冲突一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得到强化,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做事之后,组织他们进行反思,既有对成功的回昧又有对偏误的修正;既有对同伴的欣赏和吸纳,又有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既有方法的举一反三,又有思路的提升与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咀嚼与回味”中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2.学生数学素养来自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概括”是核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方法比拥有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逐步感悟。

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的“钥匙”。一旦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学生就会将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组块重新调整和整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智慧。3.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自己做事情、解决问题,经过认真阅读,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烙上数学的重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定的个性品质。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经历过程,习得方法,感悟思想,富有智慧。由此可见,数学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从学生的独立思考中来,从学生的活动体验中来,从学生的问题解决中来,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来,从教师有价值的引领中来„

篇2: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导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育当中渗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切实掌握数学的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数学能力;终身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素质教育的口号。素质教育在我国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然而,素质教育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可并广为实施的就是基于三维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式,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刚刚起步,许多学习内容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起始概念”,难以借助别的概念进行推理,而只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学生学习时经常会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而难以理解。三维目标是否能在所有学生身上很好地实现?否则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就失去了真正的方向?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一线教师,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一般认为,数学素养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拥有的特定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当中的知识或者是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简单来说,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基于基础数学知识发展起来的高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它反映了当前学习数学的本质和中心思想,会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 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其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还体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数学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要求,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予以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化数学能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

1977年,邓小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必要以这句话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工作。“数学素养是个体认识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有独创精神、关心他人、有思想的公民参加数学活动以满足现实和未来生活需要的能力”,这是被广泛认可的一项国际性的学生素养评价项目研究(简称PISA)中的界定。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则是特别重视学术情境,忽视个人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个人意志控制一切,加上班级人数过多,教师难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观念上,秉持“熟能生巧”的古训,将“巧”的出现建立在“熟”的训练之上,忽视学生在具体、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阶段,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首先,注重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通过简单的数数、识数等活动已有了最初步的对数的感知,如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等,这些就是儿童最初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扩大认数的范围,发展学生的数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所以,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生活,它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数感的建立也不是

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层次性、阶段性的标准,什么年龄就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数感。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等。作为小学教师,应把握好小学这个好时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强的特征,结合相应的生活实例,综合几个领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终生。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认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都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用手指比一比、量一量相关物体的长度,由此感受到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大体长度;用手掂一掂相应的物体重量,如一枚硬币、一袋盐、一个鸡蛋等感受一克、一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学中还应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来自源于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调查各小组同学放学回家方式的统计活动:可以让各小组同学自己商量决定用已掌握的哪种统计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如画“正”字、画勾、画图形等等,并且安排好由谁完成收集记录原始数据,谁来完成统计表的数据汇总以及绘制统计图。经历了系统的统计活动后,学生便会养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若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素养也会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

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思想理念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将培养数学素养作为中小学生数学教育目的喻示了数学教育观的又一次变革,反映了课改以来我们对数学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离开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失去了生机活力,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这样,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篇3: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数学理论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小学生的数学课程的学习,一般处于数学学习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具备扎实的功力,才能够为以后较大难度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为数学教师,除了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内容知识,对于数学概念的表征能够尽可能的准确无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数学法则、数学程序以及方法的教授时能够提供正确的解释,而且需要为小学生的数学理论学习合理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但是通过对大部分小学的数学课程设置的调查可知,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论课程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往往难度较大,甚至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接受的范畴。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有所降低,甚至降低了学生对于数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2、教师实践类课程教学亟需完善

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并且教好小学生,这是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但就我国小学的教育情况而言,显而易见,很多的教师只知理论,却不会将其应用于实践,这是因为在我国,对于准教师,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少之又少,很多师范类院校的教育专业对于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认识不足。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的探索

1、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数学核心素养的梳理为基础

不可否认,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仅体现的是其核心知识以及技能的发展,也体现了其在数学教育事业上的态度、价值观等。作为一名未来的数学教师,对于包括但不仅限于师范类院校数学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名公民所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并且必须的能力,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切与数学素养相关的一切数学教育科学素养,深刻理解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只有这样,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才能够将核心素养和数学教育科学素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出高水平的数学教学任务。而对于任何素养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了对知识的需求这一实际,所以,在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梳理时,可以以小学数学教师所需要具备并且熟练掌握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开展。

2、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以课程为依托。

在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的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安排是在学生有可能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前培养并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的位移渠道之一。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渠道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当前对课程进行深入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并且建立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使之壮大,成为一个紧凑的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对核心素养框架的分析,使其清楚明了科学素养的内涵以及其生成机制只是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伟大征程中的一步,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对课程体系中的结构、内容以及其关系的合理把握的能力。只有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师真真实实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才能够将数学科学素养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合理科学的安排课程,既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各高校在教育类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上的随意性,使得即将走向教育岗位准数学教师和在职数学们设置课程的随意性,这极大的影响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更不能够满足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需求。对于教师的培养,在借鉴其他国家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该形成一份专业化的、统一科学的、适合我国自己的教师培养标准。如此,各个师范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也有了一定的依据,为了确保教师专业培养标准的确不会只是一纸空文,而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在制定标准时,还应当考虑其可行性,要考虑到教师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是否清晰明了并且方便实施,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相信我国新课改中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4).

篇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G623.5

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重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自此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界人士重点关注的话题。其实,最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是OECD组织,该组织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社会成员共同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结合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尝试提出几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从素养一词中衍生出来的。所谓素养,就是个体面对社会环境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核心素养就是这些素养中最核心的成分。

对于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良好的自我概念;将个人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反映到数学课程中,就是具备能解决数学问题的语言、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小学生年纪尚浅,从小就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趣味,核心素养一旦形成,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丰富多彩,只要教师用心探索,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他们的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对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具有巨大作用。良好的数感也有助于小学生养成科学的直觉。一个人的数学素养都能从他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中得到体现。据科学发现,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那么他往往能对数字及其运算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利用有针对性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及时发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及其特点。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其实无处不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目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增添了不少结合小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图,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还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分一分》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讲台上随意摆放了一些玩具、课本和水果,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这样摆放东西,好看不好看?”一些学生说这样随意摆放东西显得有些乱。我继续提问:“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将这些东西摆放整齐呢?”我选择了一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整理,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台下的一些学生还不时提出一些建议。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分类的标准。教学任务在无形中就得到了解决。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众所周知,小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心,总是爱问为什么,想探索世间万物的奥秘。这种心理特点为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主动追求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提升数学素养。

我在教学苏教版《升与毫升》这部分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森林里动物喝酒的情境,并为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小猴子喝了5杯酒还没醉,但是老虎喝了1杯就醉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小猴子的酒量比老虎大呢?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思考是为什么,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我拿出一个大杯子和小杯子,告诉学生小猴子是用小杯子喝酒的,老虎是用大杯子喝酒的。学生一看之后,说大杯子装的酒多,所以老虎一下子就醉了。这时,我为学生导入“容量”这个概念,讲解了“容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之后,我还安排了“动手做”活动,让学生用同一壶水往大杯子和小杯子里倒水,学生发现一壶水只能装满一个大杯子,却能装满好几个小杯子。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升和毫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21世纪的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思考问题,这个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维角度。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提出一些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开放性问题,比如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布置过这样的问题:有一个花坛,是由四个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边上种了 10 棵花,大三角形的一周种了多少棵花?一共种了多少棵?这样的问题具有生活气息,也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可以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采取有效措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为小学生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应有的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小学数学教师,2015(11):4-9,57.

篇5: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马民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意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种核心概念。并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活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育、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用文字理解是上面的十个方面,但这十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指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

例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数学家会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从这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到,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情境本身可能并非有明显的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简单,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和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杨小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篇7: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则不难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或根本症结,作出合乎现实的正确决断。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

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二、数学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 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篇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唤醒问题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有了疑问,就要大胆地提出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身边的数学问题。

比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资料:

(1)我校大约占地40亩,绿化总面积约为21.2亩,约占学校总面积的53%;

(2)我校现有学生856人,其中男生有438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1.2%。

师: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些信息,大家有没有看到新的数?这是什么数?

生:百分数。

师: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百分数,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到底有什么好处?除了这些问题,你们还想了解有关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吗?

生1:百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3:百分数能不能化成分数?

生4: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生5:百分数怎么读?为什么这样写?……

师:太好了,大家想了解这么多问题,我们就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然后逐个来解决,好吗?

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问的机会,学生就提出了许多有关百分数的问题,进而积极地去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假设、转化、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让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节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高÷2。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给学生添设思维阶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其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三、培养探究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量出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有几名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由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被教师一一猜中,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是怎样猜的呢?疑中生奇,奇中生趣,教师抓住此“黄金”时期,及时点拨,引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接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2.算一算: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4.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360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义、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验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外显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要充分给学生表述思考过程的机会。这一思维过程的表述,不仅是培养数学语言的有力载体,更是让其他同学学习怎样思考的机会。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让学生在表述思考过程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俄罗斯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不能仅依靠亲身地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他的同学传递的信息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良好建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便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学生学习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个体转向群体,尽量地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学习的信息渠道,使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表达要流利、正确、完整,叙述有条理,让其他同学听的明白。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又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首先要让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及时质疑补充。还要让学生形成集体精神,教师要将多年的口头禅“哪个学生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相应的,学生应该说:“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这样想”,而不是“我认为”“我这样想”。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小组上台汇报,可以上台一位学生,也可以上台多位学生。

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拓展”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经历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检验等发现和再创造历程,发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惟一正确的方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在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春游。老师25人,学生120人。公园门口的售票处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孩子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孩子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1)全体都买团体票:

(25+120)×20=2900(元);

(2)不买团体票,分开买:

30×25+15×120=255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买学生票:

(25+5)×20+(120-5)×15=2325(元)。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得出了比较优化的购票方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同时,孩子们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运用中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真谛。

篇9: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模式;学习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快步发展的时代,文字、数字、图形逐渐与我们融为一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数学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和结晶。生活中到处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初级阶段,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才能稳定学生的发展,有助于为未来高级数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正确理解,是教师现阶段需要关心和研究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小学数学也是如此,为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述例子的方式传授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难题。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把理念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充分满足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1.增强学生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关系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受专业课程培训的影响,设置对学生数学学习没有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忽略对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深刻分析,发现并探索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理论,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和思想,协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2.转变教学方式,深刻体会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感受,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认真分析规律变化,使学生形成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观察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相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举例“小鹿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小鹿大4倍,那爸爸今年多少岁?猜猜小鹿今年可能多少岁?( )A.10岁 B.5岁 C.20岁”学生可以以此来推算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结合游戏设计,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不只是枯燥地解答问题,还可以与游戏相结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与小学数学相关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奇妙,进而喜欢上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来分享各自的数学益智游戏。然后再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游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讲不能与6有关系的数字,如6、12、16、18、24等等,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对数字的反应和敏感程度。另外,还可以加入拼图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性思维,从而帮助对数学的学习。

4.锻炼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效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解决有关数学的一系列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

5.建立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光是通过讲解数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课程。将实践性的课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透过实践来运用数学,实现更好的数学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与数学相关的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将数学教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团队共同合作,一起总结和梳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内容,有效设计关于数学的学习主题,积极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技巧、经验等,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养,还能使数学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从多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只有有效提高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宋乃庆.论数学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数学通报,2015(3).

[2]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1).

[3]郑强.论数学素养及其在数学课程中的价值体现[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我的作文:校园小明星下一篇:计算机应用与办公自动化专业英文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