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2024-05-07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精选八篇)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的患者,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10例, 年龄29~81岁, 平均年龄 (60.1±6.5) 岁。病程2个月~40年, 所有病例均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时间4~35h。嵌顿腹股沟疝的内容物为大网膜的患者12例, 结肠10例, 小肠2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如补充液体、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并使用抗生素消炎等。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网塞型补片, 主要通过锥型充填型和成型共同组成, 作常规腹股沟区的斜切口。寻找疝囊, 松解嵌顿之后打开, 在证实疝内容物无较窄坏死情况下, 进行回纳疝内容物, 同时向上充分游离疝囊, 如疝囊较大者应横断疝囊, 进行近端结扎, 从而变大疝囊为小疝囊。但是小疝囊的大小, 要以能容纳充填网塞为宜。闭合并回纳疝囊后, 用充填网塞置入内环和腹横筋膜或周围组织固定, 然后将成型补片置于精索, 同时固定在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髂耻束上。术中切口内腹外斜肌腱膜下常规放置皮片作引流。

2 结果

40例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无死亡, 手术时间50~120min, 平均 (73.6±11.0) min, 本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出现尿潴留患者2例,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 予留置尿管3~7d, 训练膀胱并进行理疗恢复。40例患者均进行随访, 随访率100%, 随访时间0.5~1年, 均未见复发。

3 讨论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以往的观点认为[2], 如果嵌顿的疝内容物没有绞窄性坏死, 可以行一期修补术;如果肠管已绞窄性坏死而需要行切除吻合的患者, 应采取疝囊高位结扎后, 不进行一期修补术, 等待二期的处理, 因为一期术后有可能发生感染导致修补术失败[3]。本组研究的嵌顿腹股沟疝的内容物为大网膜者12例, 小肠者20例, 结肠10例。提示无绞窄性坏死, 可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完成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另外, 无张力疝修补术除了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解剖的干扰以外, 在正常解剖层次的进行对合同时对合没有张力, 利于手术的开展。同时无张力修补材料是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聚丙烯单丝编制成的, 大孔性, 其网孔>10μm, 缝合时的无张力, 中性白细胞能自由通过, 抗感染能力较好, 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的几率, 同时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本研究通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40例, 结果表明, 40例病例无死亡, 手术时间5~120min, 平均 (73.6±11.0) min, 本组所有病例均无切口感染。术后出现尿潴留2例, 均伴有前列腺增生, 予留置尿管3~7d, 训练膀胱及理疗后缓解。另外全组40例均进行随访随访率100%, 随访时间0.5~1年, 均未见复发。说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效果良好。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1) 手术适应证范围广泛, 适用于各种腹股沟疝与股疝; (2) 可在局麻下进行, 手术中不必做广泛的剥离,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后疼痛轻微, 恢复快; (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一般的复发率<1%[4], 本组复发率为0。除此之外, 无张力疝修补术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术前、术后尽可能有效地控制并发症; (2) 术中注意切口的保护, 减少或尽量避免污染; (3) 缝合是否确实, 仔细分离和疝囊粘连的组织, 清理炎性深处, 重建疝囊; (4) 最好用抗生素+碘伏冲洗切口; (5) 网塞的放置应符合缝合的标准, 内环口要适中过大者增加网塞的数量;过小者依据内环口适当修剪; (6) 选用有一定张力且抗感染作用的不吸收合成线进行缝合; (7) 注意直疝修补时补片与耻骨梳韧带的整齐性, 防止卷曲导致术后复发。

综上所述,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一种高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学智, 陈长春.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22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2) :98~99.

[2]李国照.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1) :80~81.

[3]高成, 朱承超.疝环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16) :40~41.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2

【关键词】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胆囊切除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89-01

胆囊炎主要分为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两种,多因细菌的相关感染以及部分化学物品的刺激而所引发的胆囊疾病[1]。急性結石性胆囊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炎症。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及右部上腹疼痛[2]。本文为了探究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治疗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CT检查后确诊为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患者平均病程为(1.5±0.6)月,患者平均年龄(35.8±1.6)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病程为(1.7±0.9)月,平均年龄(37.5±2.2)岁,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3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具体为:让患者采取平卧的方式进行麻醉处理,利用腹腔镜对患者病患部位进行确定,通过采用电刀对胆囊及其周围的组织进行分离处理,使患者的病灶部位得以充分暴露。最后利用血管夹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进行分离,从而将病灶胆囊从孔道内切除。

对照组33例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具体为:对患者进行硬外膜麻醉处理,在患者腹部进行不超过7cm的腹直肌切口处理,使腹腔的位置得以充分暴露,通过血管夹对胆囊周围的血管进行夹闭处理,利用大头针将胆囊汁释放出来,最后对病灶部位的胆囊进行切除,经过腹腔清洗后再进行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3]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出血量为(120.5±8.6)ml,手术时间为(228.6±20.8)min,治愈16例,死亡2例;观察组出血量(58.8±5.4)ml,手术时间为(138.5±11.6),治愈30例,无1例死亡。

观察组33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15±5)d,发生并发症4例;观察组住院时间(7±2)d,无1例发生并发症。观察组33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胆囊结石引起的常见的炎症。它主要是由于胆囊结石的出现使胆囊管梗受阻,使胆囊汁发生浓缩变化,导致高浓度的胆汁对胆囊粘膜造成伤害,从而引起炎症的变化[4]。此外,部分致病细菌对胆囊的侵入,也使胆囊粘膜产生炎症变化。这种致病细菌包括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临床上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但由于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抗生素的使用及胃肠减压的治疗,使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炎症得到控制。这种方式仅仅适用于炎症较轻的病情,且治疗效果欠佳。因此,采用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通过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发现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胆囊炎手术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段,通过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不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缓患者的病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上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庆建. 结石嵌顿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15): 110.

[2] 陈桂云. 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451例围手术期护理配合[J]. 中外医疗. 2012(17): 182-183.

[3] 曹益. 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研究[J]. 当代医学. 2013(06): 13-14.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乡市传染医院和新乡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1.2±6.5)岁;分型Ⅰ型8例,Ⅱ型10例,Ⅲ型7例,Ⅳ型1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9.5±6.0)岁;分型Ⅰ型10例,Ⅱ型14例,Ⅲ型5例,Ⅳ型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无张力疝平片修补术,进行局部麻醉,将切口设置于腹股沟韧带上,同时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到外环并对切开两叶进行分离,保证耻骨结节露出,上内叶分离到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然后找寻疝囊,切开疝囊中部,还纳疝内容物,完成近端游离后作疝囊颈结扎。可以直接将直疝疝囊纳入腹腔。给予观察组患者美国进口补片SMPL01,然后在内环相应位置剪出直径在4 mm的钥匙孔,保证精索顺利通过。缝合并固定网片,同时对腹直肌鞘外缘进行缝合。固定好网片并缝合后,缝合皮肤切口。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Bassin有张力修补术,首先切开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前间隙,然后高位结扎并切除疝囊,在腹横筋膜、腹横肌、腹内斜肌三者形成“三层结构”最后对腹股沟韧带进行缝合。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一定的切口处理,并使用抗生素进行处理防止伤口感染。

1.3 观察指标

实施完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症状,多发于老年群体[3]。嵌顿性腹股沟疝一旦发现,必须及时进行手术,减少疝内容物坏死对肠道产生阻碍[4]。进行手术时,必须积极做好准备,根据患者病症特点针对性选择手术方法。Bassin曾经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疝修补术,并获得了成功,但是术后依然存在很多漏洞[5]。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了传统的Bassin手术,结果手术完成后1年复发率>15%,高于观察组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除此之外,传统疝修补术还存在很多缺陷,如使用修补形成的自身组织容易导致胶原蛋白流失;修补时经常将患者各种肌肉、腱膜、韧带等不同性质的组织结合在一起[6],导致愈合效果差;实施组织修补时,经常让局部组织形成拉张,不利于患者组织愈合[7]。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上世纪形成的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治疗方法[8],结合使用了当代合成补片,不会对患者解剖层组织产生张力,具有简单、快速、痛苦少等特点,对患者日常身体活动具有很大作用。

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治疗时,为了减少手术后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必须做到[9]:(1)积极做好手术前准备,对手术中应用的抗生素和水电解质平衡综合衡量;(2)对术中肠管生机进行判断;(3)保证解剖清晰到位,同时固定充填网塞;成型平片固定位置适中;(4)避免剥离疝囊,手术动作轻缓,及时止血[10];(5)手术中对患者神经组织进行保护;(6)防止术后复发。

本次研究主要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术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但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得到明显变化,展现了无张力疝修补术良好的微创性,对很多老年患者具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可以取得显著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5,13(5):123-125.

[2]胡志恒.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3,5(11):145-148.

[3]杨文凯,曹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嵌顿性疝的应用.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4,4(8):23-25.

[4]汤旭东.急性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5,13(6):254-255.

[5]梁绍诚,吴占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5(2):212-213.

[6]李国照.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5(2):32-35.

[7]梁宏伟,陈贵俦.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24例治疗体会.现代医院,2012,4(8):125-126.

[8]杜雪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15,7(11):345-346.

[9]王立刚.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43例临床分析.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4,3(8):230-232.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3例,男206例,女17例。年龄21d~4岁,其中以10个月~2岁多见。嵌顿发生于右侧78例,左侧137例,双侧8例。男性患儿嵌顿包块进入阴囊157例,包块局限于腹股沟49例。就诊时嵌顿时间<6h 82例,6~12h 103例,12~24h 36例,>24h 2例。首次嵌顿125例,2次嵌顿67例,3次及3次以上嵌顿26例。复位成功213例,其中单纯手法复位82例,复位成功后住院行手术治疗76例,急诊腹腔镜手术同时行手法复位55例,复位不成功10例住院急诊行手术治疗。

1.2 手法复位方法

先询问病史,了解患儿年龄,嵌顿时间,既往有无嵌顿病史及嵌顿次数;再仔细查体,检查包块的大小、硬度、局部红肿情况以及睾丸是否在阴囊内。复位时,首先应取得患儿家长合作及配合,将患儿仰卧于硬板床,臀部稍垫高10°~20°,由助手或患儿家长协助分别固定患儿上下肢,上肢压住上臂处,下肢压住膝关节处,并使双侧髋关节外展少许。术者站于患儿右侧,暴露患儿腹股沟区及会阴部,以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按摩外环处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如感觉局部肌肉痉挛较严重,可视情况在复位前适当使用镇静剂,右手五指分开,托起疝块并轻轻按摩,这样可将肠内容物先挤入腹腔以使疝块变小,再握住疝块,沿腹股沟管方向持续缓和地用力挤压疝块,同时左手压住外环处皮肤,以免疝块向皮下突入,右手用力时要随患儿呼吸或哭闹的腹部起伏情况,腹压增高时右手顶住疝块并停止挤压,腹压降低时可加大用力向腹部挤压。进行复位时如疝块大小无任何变化,可松开双手,轻轻按摩疝块以理顺疝内容物的方向,再重复以上复位动作。复位成功时可感觉肿物突然消失。

1.3 手术方法选择

55例急诊腹腔镜手术同时行手法复位和75例复位成功后住院手术治疗者,均选用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1],1例复位成功后住院观察发现腹膜炎而行急诊开腹手术,10例复位不成功者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区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2治疗结果

本组223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时麻醉后复位55例,成功213例,成功率95.5%。10例复位不成功者采用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均伴有阴囊肿胀,130例行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无任何不适。

3讨论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普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进入疝囊的肠管发生嵌顿后,小儿感觉疼痛而常常哭闹,哭闹又可使腹压增加而加重嵌顿,从而出现嵌顿肠管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静脉回流受阻,肠管淤血、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肠管坏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复位、解除梗阻,如不及时解除嵌顿,可发展为绞窄性疝而出现肠坏死,引起严重的后果[2]。

3.1 手法复位的适应证

由于小儿腹壁肌肉发育较差,腹股沟管周围各层组织相对较柔软,且血管弹性较好,局部肠管血液循环障碍的发展较慢,出现肠坏死的时间较长,因而只要嵌顿时间不超24h,全身情况较好,均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的适应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嵌顿时间:一般应在24h以内,嵌顿时间较长时,由于肠壁水肿,复位难成功,且在复位时容易引起肠管破裂。(2)全身情况:患儿无明显脱水及酸中毒表现,可行手法复位,如有以上表现,则考虑有肠坏死可能,复位时可能将坏死肠管推入腹腔而引起腹膜炎。(3)疝块局部情况:局部皮肤色泽正常,无明显红肿,疝块较柔软,张力不高,且压痛较轻微,说明肠管无坏死,疝囊内渗液不多,复位容易成功。(4)腹部情况:无明显腹胀及腹膜刺激征,可行手法复位。有学者认为,嵌顿时间长短并非是手法复位的绝对指征,如疝块张力不大,阴囊无水肿及发红,虽时间稍长,仍可试行手法复位[3]。

3.2 手法复位的技巧

正确掌握手法复位的技巧可提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使被动的急诊手术变为主动的择期手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法复位前首先要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要仔细查体,要取得患儿家长合作及配合。将患儿仰卧于硬板床,臀部稍垫高10°~20°,由于复位时患儿常哭闹,应对患儿采用适当的强制固定措施。手法复位时,操作要轻柔,用力要均匀,切不可强行暴力复位。术者进行复位时一定要先按摩外环处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如感觉局部肌肉痉挛较严重,可视情况适当使用镇静剂,常用10%水合氯醛(每公斤体重0.5ml)灌肠;轻轻按摩疝块处,可将肠内容物先挤入腹腔以使疝块变小,疝囊内压力下降,嵌顿减轻,这样可提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用力挤压疝块时,应沿腹股沟管方向的斜向用力而不是垂直向上用力。用力时要随患儿呼吸或哭闹的腹部起伏情况,腹压增高时右手顶住疝块并停止挤压,腹压降低时可加大用力向腹部挤压。复位时要密切观察,如发现局部颜色发紫、组织肿胀加重,或患儿面色欠佳时,应立即停止复位。

3.3 手法复位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优点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成功率较高(本组为95.5%),但该方法仅为一种临时性治疗措施,复位成功后常出现再次嵌顿,必须行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手术方法主要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的开放手术破坏了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容易引起阴囊血肿,有可能导致精索、精索血管及生殖股神经的损伤,因而以前对小儿嵌顿疝的治疗常采用先手法复位,待局部水肿消退后再择期行手术治疗。我院从2007年以来对小儿腹股沟斜疝均采用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本组130例成功复位后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均选用该手术,术后未发生精索水肿及阴囊水肿病例。手术过程中可在麻醉后腹腔镜的直视下行手法复位,并同时可观察嵌顿肠管的血运情况及血运恢复情况,也可及时发现复位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肠管损伤[4]。术后患儿切口疼痛较轻微,恢复较快。

3.4 手法复位后的观察与处理

嵌顿时间在6h以内的,手法复位后如不考虑手术治疗,一般不需留院观察。对于有可疑肠管损伤者,应注意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包括体温、腹部体征、大便性状及腹股沟阴囊情况。如患儿有呕吐胃内容物及肠梗阻症状,应考虑复位不完全或再次出现疝嵌顿,此时要检查双侧腹股沟区,必要时可再行手法复位;如患儿仍有烦躁不安,伴高热、腹胀、呕吐和便血,应考虑复位后肠穿孔、腹膜炎,此时要立即手术探查。本组有1例嵌顿19h后在外院复位失败转来我院,我院行手法复位成功后留院观察,患儿烦躁不安、腹胀、呕吐,立即行开腹手术探查,发现原嵌顿肠管轻度肿胀,肠壁挫伤,有一直径约0.5cm的穿孔,未见明显肠管坏死,即行穿孔修补及腹腔冲洗引流术,术后经抗感染及补液等治疗,7d后患儿康复出院。

3.5 手法复位的并发症

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成功率较高,一般不会发生并发症,只有在嵌顿时间较长,且操作、观察不当时,可出现如下并发症:(1)肠壁挫伤及肠系膜血肿,系用大力推挤疝内容物,且复位时间较长所致。在行腹腔镜手术时可见到受挫伤的肠壁,但不需特殊处理。(2)肠穿孔,为手法复位的严重并发症,多为手法复位时过于粗暴所致,应急诊手术治疗。(3)假性复位,疝内容物被挤压至腹壁疏松组织间,嵌顿仍未解除,肠梗阻征象将加重。复位后应仔细触摸内环处,假性复位时局部可有痛性包块。(4)睾丸坏死,梁纪庆等报道4例睾丸坏死病例,系嵌顿时间较长,复位手法不正确,力度掌握欠妥所致[5]。(5)发热,由疝囊内渗液及嵌顿肠管内渗液回纳至腹腔后再吸收所致。(6)疝表面皮肤损伤,本组有2例由于复位者指甲过长,出现疝表面皮肤损伤。

总之,本组通过对223例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及治疗的分析,认为只要严格掌握复位适应证,采用正确的手法,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但本方法是一种临时性治疗措施,只有及时行手术治疗才能最终治愈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微创手术,有条件时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唐世龙,李君久,黎东伟,等.改良一孔法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2):133-136.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77-1278.

[3]王海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186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0):33-34.

[4]张小兵,张丽,唐世龙.一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22例(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9):611-613.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1年9月本院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33例,均为手法复位失败或发病时间超过12 h的患儿,其中男32例,女1例,年龄4个月~5岁;年龄<1岁14例,年龄>1岁且<4岁16例,年龄>4岁3例;发现嵌顿至就诊时间<12 h 25例,>12 h 8例;其中伴轻度脱水6例,腹股沟区皮肤或阴囊皮肤潮红5例。将2005年1月-2009年6月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1例,年龄15 d~5岁8个月。年龄<1岁23例,年龄>4岁4例;发现嵌顿至就诊时间<12 h 32例,>12 h 13例;其中伴脱水、腹股沟或阴囊皮肤潮红8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术前放置导尿管,取头低臀高位,倾角约15°,于脐上缘皱褶处做5 mm横切口,建立人工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12 mm Hg,若肠管胀气可适当增加压力;置入5 mm穿刺套管,在放入目镜灌肠腹腔内情况,探查嵌顿组织(主要为肠管)血运情况,腹腔渗液的颜色、是否混浊及渗液量[2]。腹腔镜监视下行手法复位,复位后检查肠管血运状况,是否肠壁淤血水肿、点状坏死、浆膜破裂及肠穿孔,女性应增加检查输卵管、卵巢的血运。若肠壁淤血水肿、血运欠佳,观察15~20 min;若肠壁有点状坏死、浆膜破裂,可在腹腔镜下行浆肌层修补;若坏死范围较大,可扩大脐部穿刺孔至2~3 cm,将病变段小肠提出腹壁外,如确定无法恢复生机,则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放置腹腔引流管;若探及盲肠穿孔,及时中转开腹,清洗腹腔及行小肠造瘘术。探查患侧内环口,行腹膜外荷包缝合,有对侧鞘状突内口未闭者,予同法处理[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监视下复位成功,并行内环口缝扎术,成功率100%;4例因肠管充血肿胀明显,疝囊颈束环卡压太紧,复位后造成浆膜破裂,并在腹腔镜下行浆膜层修补;手术时间20~56 min,平均35 min;发现肠壁淤血水肿10例,发现对侧鞘状突内口未闭8例。33例患儿均无伤口感染,术后均随访2~6月,无一例疝复发。对照组40例术后阴囊水肿,2例阴囊血肿,其中6例出现切口红肿或感染,随访3~6个月,2例复发。见表1。

3 讨论

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嵌顿疝如不能及时恰当处理,易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随嵌顿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一般认为,嵌顿时间在12 h以内,患儿全身及局部情况良好的,可考虑先行手法复位,待复位后2~3 d,局部水肿消退再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嵌顿时间超过12 h或女性嵌顿疝应紧急手术[3]。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及腹腔镜手术。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小儿嵌顿性斜疝有以下优势:(1)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不用破坏腹股沟管结构,避免了损失精索血管及输精管,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2)术后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据报道,10%的传统开放手术后的患者术后切口局部肿胀、阴囊血肿较多,患者恢复慢[4],本组无切口感染及阴囊血肿;(3)对起病时间>12 h,麻醉后因肌肉松弛、疝内容物自行复位的患儿,可避免开腹探查手术,进一步可避免因遗漏了坏死肠管而再次手术的可能;(4)儿童右腹股沟斜疝中嵌顿发生率约60%,而双侧可达10%[5],通过腹腔镜手术可发现对侧未闭的鞘状突内口,并行对侧鞘状突内口高位结扎,避免对侧疝的二次手术[1]。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必须严格掌握其手术指征,对起病时间>12 h、一般情况差、腹胀明显、严重脱水、阴囊红肿明显、高度怀疑肠管坏死者,建议性传统开放手术,以避免因手法复位挤破肠管而造成腹腔的污染及增加切口感染的机率[6,7]。对发现结肠坏死穿孔时需及时中转开腹以缩短手术及麻醉的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33例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45例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结果:33例均在腹腔镜手术下完成,与传统开放手术患儿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嵌顿性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腹腔镜

参考文献

[1]李宇洲,梁健开.腹腔镜下小儿斜疝手术的改进[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5):272-237.

[2]白立芳,刘国庆,唐华建.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腹腔镜手术[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5(2):105-106.

[3]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3-537.

[4]Ger R.The management of certain abdominal herniae by intra-abdominal closure of the neck of the sac[J]Ann R coll surg Eng,1982,64(5):342-344.

[5]马颂章.疝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3-407.

[6]郑浪高,黎浊莺.骶管麻醉联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61-162.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6

关键词:疝,腹股沟,外科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善愈补片,肌耻骨孔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1]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这种手术方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张力性修补术[2],而腹股沟嵌顿性疝因常伴局部水肿和细菌移位,一度成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禁区。我院自2004-07~2011-07,应用国产善愈补片行腹股沟嵌顿性疝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58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均为男性腹股沟斜疝,年龄23~79岁,平均63岁。按国内疝学组(2003)腹股沟疝分型[3]:Ⅰ型15例,Ⅱ型26例,Ⅲ型14例,Ⅳ型3例。嵌顿时间2~12h,术中证实均未发生肠坏死。

1.2 方法

1.2.1 材料:

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善愈”聚丙烯单丝网塞及成型补片。

1.2.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沟斜切口,长4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松解外环口,切开提睾肌,暴露出疝囊层,切开疝囊,将疝内容物暴露于视野。在解除疝环压迫前提下,判定是否发展为绞窄性疝,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4]。判定肠管尚未坏死,则将其还纳入腹腔,充分显露腹股沟盒[5]。解剖游离疝囊至疝囊颈部,距内环口2cm处结扎,切除远端疝囊。游离精索,创面彻底止血。放置补片前采用碘伏盐水等冲洗液冲洗术野,避免因肠道菌群异位引起的补片感染[6]。取成型网塞,尖端缝于疝囊残端固定,将网塞填充入内环,周缘缝合6~8针固定。取成型平片补片套过精索,置入精索后方腹股沟盒内并铺平,接口处缝合1针。用可吸收线将补片缝合至弓状缘、联合腱、腹股沟韧带固定,使其平展且不紧张[7]。补片远端与耻骨结节交叠1~2cm,缝合至陷窝韧带及耻骨梳上,用可吸收线逐层缝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中麻醉满意,无明显疼痛和不适感。手术时间50~60min,平均55min。术后切口处压砂袋4h后即鼓励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轻,未使用止痛药。全组病例术后未出现尿潴留,无血清肿及切口感染发生。随访6~24个月,患者均能从事轻到中度体力劳动,无疼痛感及异物感,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1989年,美国的外科医生Lichtenstein首先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8],其原理是借助人工生物材料制成的补片,使补片桥接于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加强腹横筋膜强度,缝合无张力。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在全国外科医生中普遍采用。对于腹股沟疝而言,目前最常用的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手术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和普及。

由于腹股沟嵌顿性疝病情紧急,需要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在明确没有发生肠坏死的前提下,应行疝修补术。而腹股沟嵌顿性疝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疝囊、疝环、疝外被盖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变性,传统的修补方法多为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的张力性修补术,其术后剧烈疼痛和高复发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因植入异物性材料,其排异反应、感染及血清肿的发生几率可能较高,而让外科医生却步。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广泛普及,疝修补材料的改进,腹股沟嵌顿性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可见零星报道,但尚无系统研究。

我院自2004-07~2011-07用国产善愈补片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性疝5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网片修补原理在于提供腹股沟区组织长入得网状构架,并形成纤维瘢痕组织加强腹横筋膜强度。而腹横筋膜的缺损和破坏是形成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北京天助畅运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善愈”聚丙烯单丝网塞及成型补片适用于各型成人腹股沟疝。其成型网塞为圆锥体形,可以填充整个肌耻骨孔[9],可以有效地分散腹腔压力。成型的网状平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以快速促进纤维组织向其内生长而增加补片的强度。放置在腹股沟盒内应尽量铺平,使其充分平展后再间断缝合固定,这样就使该补片与周围组织更能紧密相贴,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因早期下床活动后可能造成的补片移位。尤其是嵌顿性疝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水肿,更应注意铺平补片,以避免血清肿的发生。善愈补片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适应人体解剖结构,在填充腹股沟管和肌耻骨孔的缺损区后,又用网片加强了腹股沟区的薄弱组织,这样就起到了双重加强的作用。其回缩率低的特点,能有效地阻止网片与长入其中的瘢痕组织一起收缩,减轻了术后疼痛。对于各种腹壁薄弱的成年腹股沟嵌顿性疝患者更适合,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者更加适用。是一种较理想、价格低廉的疝修补材料,不易出现后期积液、感染等并发症。本组58例患者无1例感染,无1例积液,值得推广。由于该补片本组手术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远期效果也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李基业,刘飞德,姚胜,等.改良Kugel补片前入路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附35例报告)[J].中华微创外科杂志,2007,7:287-288

[2]滕延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65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11[3(4)]:43-45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定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26

[4]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8

[5]Fitzgibbons RJ,主编.马颂章,主译.疝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7-148

[6]安伟德.疝修补术后人工补片感染的探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11[3(4)]:123

[7]张连荣,王庆明,宋国军.平塞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诊疗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11,[3(4)]:439-440

[8]马颂章,韩加刚.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13-814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7

患者, 男, 2岁, 反复呕吐, 伴腹胀、发热半天, 查体发现右腹股沟区及阴囊处肿胀明显, 可触及约8cm×8cm包块, 质软, 可推动, 并伴有气过水声, 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肿块回纳;腹部立位X线平片 (特意包全阴囊) 示:右腹股沟区及阴囊内见类椭圆形肿物, 其内见液气平面及肠曲影, 上腹部见小肠肠管扩张及阶梯状排列液气平面 (图1) 。X线诊断:右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并发肠梗阻;急诊手术证实疝囊进入阴囊, 疝内容物为回肠, 肠管嵌顿。

右腹股沟区及阴囊内类椭圆形肿物, 其内液气平面及肠曲影, 上腹部小肠肠管扩张及阶梯状排列液气平面。

2 讨论

2.1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又称“嵌闭疝”[1], 是小儿外科急诊中常见疾病之一, 多见于男性。由于睾丸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时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鞘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 成为斜疝的疝囊,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 (内环) 突出, 向内、下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 (皮下环) , 并可进入阴囊[2];疝内容物以小肠最多见,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 鞘状突闭锁也较迟, 右侧腹股沟疝较多见。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主要体征为疝块突然增大, 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块无法回纳, 临床常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 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 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2 影像表现

疝囊进入阴囊时, X线平片阴囊肿块, 其内见肠曲影, 疝嵌闭并发肠梗阻时, 腹部可见肠管扩张及液平面。本例X线平片明确后, 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急诊手术, 与术前诊断相符合。

2.3 本病应与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鉴别

①睾丸鞘膜积液:注意阴囊肿块大小、形状、表面光滑、呈囊性不能回纳、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 患侧睾丸被液体包围不能触及, 腹股沟斜疝可见在肿块后扪及突质感睾丸。②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精索, 光滑囊性, 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位。

参考文献

[1]王海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186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08, 38 (10) :33-34.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 篇8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43例, 年龄39 d~3岁, 均为男性, 左侧8例, 右侧33例, 2例双侧斜疝右侧嵌顿。发病时间在手法复位后6~18 h, 其中38例在12 h以内。表现腹股沟肿块, 呕吐、腹胀、哭闹不安。均有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经历。

治疗方式: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急诊行手术治疗;其中腹股沟切口7例, 术中及时更改手术方式, 开腹探查;其余36例直接采用剖腹探查切口。其中行肠修补术18例;肠切除Ⅰ期肠吻合6例;肠造瘘术19例。

结果

36例复位后12 h内出现面色苍白, 患儿哭闹不安、呕吐加剧, 腹部透视检查见膈下游离气体, 其中持续发热、哭闹, 腹肌紧张2例, 未见膈下游离气体;12 h后面色苍白5例, 呕吐肠内容物, 腹痛腹胀, 出现腹膜炎体征, 腹部平片同上。43例均为肠穿孔, 行开腹手术。

手术结果:回肠部的新鲜穿孔, 穿孔周围肠壁血液循环良好24例;并发腹膜炎, 腹腔大量积液, 穿孔处有脓苔19例;其中行局部肠切除Ⅰ期吻合术6例, 由于回肠淤血性坏死并穿孔19例, 腹腔污染严重, 行肠造瘘术, 其余病例行肠修补术。全部治愈21例, 无手术后并发症。

讨论

腹股沟嵌顿疝是小儿外科常见急症之一[1]。12 h以内的嵌顿, 患者症状良好, 先运用手法复位,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需在局部水肿消退后。但有报道手法复位引起肠穿孔发生率0.3%[2], 应谨慎处理。

本组病例手法复位后出现肠穿孔的患儿往往较早出现异常表现, 本组36例复位后12 h内出现面色苍白, 腹部透视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其中2例持续发热、哭闹, 腹肌紧张, 未见膈下游离气体;5例12 h后出现症状。

对于手法复位发生肠穿孔的最常见的原因: (1) 嵌顿时间长, 导致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后肠管壁坏死, 手法复位时产生外力加压, 造成肠穿孔[3]。本组1例属此种情况, 病史中嵌顿时间不确切而直接手法复位, 后经手术探查证实为肠壁坏死穿孔。对于病史不明确, 阴囊张力高的患儿应禁忌手法复位[4]。 (2) 疝囊内环口处瘢痕组织增生是由反复嵌顿造成的, 疝环弹性降低, 全嵌顿时高张力的肿块导致复位困难[5]。且不可强行复位, 长时嵌顿肠管缺血, 肠壁水肿造成穿孔[6]。手术探查中证实疝囊颈部有明显的瘢痕组织增生改变9例。 (3) 硬物存在于肠腔造成穿孔。本组14例属此类型, 硬物为瓜子11例, 枣核3例, 复位时硬物穿破肠管, 造成穿孔。

对疑似手法复位后肠穿孔患儿, 手术时应注意: (1) 术前积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调整机体微循环, 预防和纠正休克; (2) 手术切口应选择腹部剖腹探查切口而不是腹股沟区切口, 便于探查疝内容物及其回纳;近年来关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手术报道不断增加[7~10]。对于合并疝内容物穿孔的报道不多[11]。积极选择腹腔镜手术也是一个早期发现病变, 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的手段。对于一般情况差的患儿仍推荐开腹手术, 以增加手术安全性。对于手术补片, 儿童患者不主张应用[12]。

对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 一方面手法复位要掌握技巧及适应证;另一方面要避免反复手法复位, 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降低手法复位后并发肠穿孔的可能。手法复位后要严密观察, 如患儿有明显肠梗阻症状、腹胀严重, 或者有明显腹膜炎表现者应高度警惕肠穿孔可能。有阳性体征及时手术, 手术方式可直接采用剖腹探查术, 术中根据腹腔污染情况选择穿孔修补或肠造瘘术。若患儿病史长, 一般情况差, 肠管缺血段长, 腹腔污染严重者应选择肠造瘘术, 可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

本组患儿均为男性, 考虑这与女童腹股沟区发育特点有关。女童腹股沟斜疝易引起卵巢嵌顿或网膜嵌顿, 极少出现肠管嵌顿, 或者出现肠管疝但不易形成嵌顿[1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收治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后并发肠穿孔患儿43例, 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和手术方式。结果:患儿均行急诊手术, 其中, 行肠修补术18例;肠切除Ⅰ期肠吻合6例;肠造瘘术19例。结论:急诊剖腹探查术治疗是必需的治疗手段;肠造瘘术是手术方案之一。

上一篇:循环下一篇:地铁BAS